冬探晋北第三站-----代县文庙、边靖楼、阿育王塔

作者:果子酱大师 显示图片

要从台怀镇到五台山火车站,乘坐公共交通有2个地点。
一个在五台山汽车站出发,适合住在附近的游客,我没有调查过班次。可以打五台山国营长途汽车站客服电话0350---6543101。
住在核心区域的,可以在黛螺顶下面的大巴停车场,找25元到火车站的红色小中巴。
程约1个半小时可以到火车站。途中大概半小时时会路过东台附近,玩东台可以在鸿门岩下车。

冬季的这条翻山路一路雪白,煞是好看,蜿蜒徘徊,有惊无险,常见云海飘飘,如果有机会春夏来一趟,漫山植被估计又是另一番美景。

接前篇:
冬探晋北第一站-----洪福寺、南禅寺、广济寺、佛光寺: @http://www.mafengwo.cn/i/23441634.html
冬探晋北第二站-----五台山众寺 :@http://www.mafengwo.cn/i/23810056.html



不是没看过雪景,但是五台的雪景不知为何,总有着一丝残酷的冷颤。




走这条线的师傅雪地开车那是经验丰富,又稳又快。




五台山站建于1971年。
出入站口就是大巴站。据说,进山不用担心晚了会没车,大巴是跟着火车车次走的,哪怕是半夜凌晨到达,只要别在火车站里耽搁太多时间,出来肯定有车。车是人满即发的,坐不满就推迟一会儿,反正肯定能让你进山。


刚从山里出来,我不是进山,是换乘,赶往下个目的地-----代县。


51分钟绿皮,下车出站就被一堆出租大叔围着,没感觉有公交物体,见其它乘客也是出租,好像十元左右,上吧,车开出直指文庙,文庙在代县古城里,真别说,火车站过去还是有点距离,建议不要选择走路入城。
说到代县古城,就要说说代县,代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23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古城先后为雁门郡郡治、代州州治、都督府府治、兵备道道所和振武卫卫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和文化名城,史称“屏藩畿甸”、“北门莞钥”。 
古城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是“胡服骑射”的实践地;“和亲政策”的起源地;“雁门之变”的发生地;“克用复唐”的起兵地;“杨家将御辽”的镇守地。
古城保存着特别丰富的文物。仅古城内就有边靖楼、阿育王塔、文庙3处重量级国保文物,边靖楼为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阿育王塔为元代古塔,是中国仅有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极具文物价值;代州文庙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州级文庙。
今天我们就从这第一站,文庙开始!


代县文庙(国六)
现建筑:明至清
地址:代县城内西南街
门票28元,导游证免票。
始建于唐朝,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战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竣工,成化、嘉靖年间扩建,清代屡有修葺,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至此,文庙已有殿、亭、祠、廊、池、桥、坊等建筑,布局基本完整,规模颇具。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个别建筑为清代所筑。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总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规制严谨,布局有序。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
最外侧的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间的木质牌楼,斗拱高耸,蓝色琉璃瓦铺顶。风雨侵蚀有沧桑之感。这座牌楼式大门叫作“万仞坊”。


过了“万仞坊”可见“棂星门”,和前者很像,但是门与门之间多了2面夹墙。


棂星门夹墙上琉璃团龙,颜色鲜艳耀眼夺目。


棂星门非常精美,斗拱高耸,蓝色琉璃瓦铺顶。风雨侵蚀又有沧桑之感。


棂星门最精美之处在于夹墙上的琉璃盘龙和柱顶端的琉璃冲天柱头。


欢迎您简介。


过棂星门,泮池岸边有两株古槐,据说是唐代所植。可以看到还有支撑杆在顶住。


包场,冬季的雪前阴雨天寒冷又安静。


戟门两山面设回廊环绕,回廊墙上嵌着的石碑,好多,没有细看。


 泮池之后是戟门,戟门左右各有一木雕应该是孔子木雕。


穿过戟门进入中院,正北为大成殿,殿前有一座夫子拱手像。


四座大碑一字排开。


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皆以石雕栏围护,前设雕龙御路,五爪团龙,左右为台阶踏道。


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红墙绿瓦,这一水漂亮的琉璃瓦覆顶,在阴雨天的衬托下,颜色分外忧郁,简直美极了。


据说,这种琉璃瓦顶叫“孔雀蓝琉璃瓦”,据说这种琉璃瓦的烧制方法目前已经失传了。


虽是明代木构,也气势非凡,宏丽壮观。走近看看嘛。


门隔扇雕刻精细。


隔扇有三绞灯球六碗,五绞四碗嵌橄榄球纹,双绞四碗古老钱等7种款式之多。


漆皮裂纹是时间的印证,好看,千万不要修复哦。


在这寒冷的阴天闯入殿内,只开了一扇门,巨黑光线极差,殿内高大雄伟,虽然柱子有点多,但是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殿内八卦攒顶,相传上面藏有“避尘珠”,颜色鲜艳不落尘埃,其木雕艺术和斗拱结构为国内稀有。
光线非常差,手机拍摄,一拉全是噪点,设备渣了。


设计精巧,造型华丽。前檐设置隔扇,棂花图案12种之多,与殿内藻井同为明代小木作精品。


仰头看,颈椎病快治好。


殿内供奉着夫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牌位塑像。塑像一件没拍,全是新东西。


出来东廊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陈列有晋王李克用陵墓出土文物等代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千余件,多时候关闭没有展出;西廊房辟为现代革命史陈列室,陈列有代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图文介绍,也是不经常开放。


文庙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大家都知道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地方。古代很多科考的考生在考前就会去文庙祭拜,希望能保佑自己高中。代县文庙古色古香,其实建筑不算太老,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印象,这华北存世最大的州文庙,不可错过,值得参观。

边靖楼位于代县东大街与西大街交叉口,因为代县县城里面是没有高楼的,这个边靖楼就是县里最高的建筑了,所以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它。
从文庙走向它,潮湿的冷雨路,是模糊的倒影与雄伟的身影。


老照片里1942年的代县边靖楼。
大家俗称作谯楼、鼓楼,兴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今天见到的是1999年代县人民政府重修的。


代县边靖楼(国五)
停车费10元门票20.0元,导游证免票。
外形雄壮、大气、古色古香,楼基耸立,梁架精致,结构严密。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腐蚀和数次地震灾害冲击性,完好无缺。楼顶悬架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横匾。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


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四滴水,屋檐层层收分,使得立面形式丰富、比例优美。楼体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二层设有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


“威镇三关”为雍正十年知州杨宏志所立,三关指的就是山西外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三关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塞外游牧民族入侵华夏的重要通道,大同盆地北方山势低缓,易入侵,这一带的屏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守得住三关保得住太原,中原大地的人民能够安定。


楼下10米高的石劵楼洞可供通行,门洞内的木构框架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上个世纪末台基出现了结构问题后,为了支撑台基所加。现在此路不让通过。


买好门票往城楼上登,只见踏步砖砌密密麻麻有小雄伟。


威武大气,傲视四方。


仔细看地面上写有"官"字的青砖。


从城台向上方仰视边靖楼。


南高悬巨匾两块,一为雍正年间的“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道光年间的“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雍正十年知州杨弘志立“威镇三关”,长达8米宽3米。“万里长城第一楼”一匾,为古建专家罗哲文所书。


进入楼内,只见一楼陈列了代县出土的一座唐代石灯台,石灯台原为代县东章村观音寺旧物,1958年被移置楼中陈列。石灯台整体高约188厘米,底座宽约107厘米,造型十分别致,顶部为一仰莲造型宝刹,莲座下为八角攒尖顶,上覆仿木筒瓦造型。
关于石灯台的修建年代,可根据石灯台铭文考释,《五台山及灯台颂》一开始即称“上为开元神武皇帝”,则石灯台敬造于唐天元盛世,但石柱上又有又有别体颂文,非出一手,标明为大宋至道三年(997)重修。学者判断此灯台为唐造宋修,重修时磨去了部分唐代颂文,另刻新文,才出现了异代颂文同时出现在一座灯台上的情形。


往2楼登。


边靖楼一共三层,第一层为屯兵处,第二层为官员办公场所,第三层为观敌瞭望之处,现在登楼都只有一个目的了,就是极目远望


台头见魏允贞的《登代州楼有作》 
魏允贞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与其弟允中、允孚(均为进士)并称“南乐三魏”。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魏允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为山西军民所拥戴。以年老乞归。山西士民为其立祠。


形势并州颇是雄,高楼独上意无穷。
秋禾竞起千村雨,塞马嘶寒万木风。
白白去瞻漳水曲,瞳瞳日丽未央官。
故人不见经年面,何处登临感慨同。


二楼还展示了代县3大王牌国保。放心,一个都不错过。


代县古城曾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一座计划得极好的城市”。古城现在城墙虽然不完整,但是最初的棋盘式布局依旧保留着。


二楼高大宽敞空旷,中间是杨家英雄们的塑像。想象着杨家英雄们临危击打角落上的鼓,召集集结队伍,勇敢对战侵犯的英姿和气势一定“声闻四达”“威镇三关”!


雕塑里的人物,是清代晋北的巨商,名叫王廷相,数百年的老字号“大盛魁”的大掌柜之一。
说起“大盛魁”,便不得不提及晋商闻名一时的王相卿。王相卿是晋中太谷人,人称“王二疤子”。清康熙年,他与晋中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将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创立的字号“吉盛堂”等也最终统一更名为此后威震中蒙俄的大商号之一“大盛魁”。


楼身梁架,以十六根通柱自楼底直达顶层。柱上置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叠构,梁间有驼峰、蜀柱、合㭼负载。三架梁上有脊瓜柱、大叉手和丁华抹颏拱负脊桁。


二层南北向明次三间装六抹格扇;梢间砌墙,分别置圆形窗各一;两山面当心间设券洞门,供出入之便。
二三层之间以平座承托勾栏,三层前后檐明间敞开用作门道,无门扉之设。次梢间和两山面设木棂窗,装修协调简洁。


第三层室内空间基本是一个无柱空间(四根支撑七架梁的细柱似乎为后世所添加)。由于这一层之上已经不再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四周可以不设墙壁,而是全部采用隔扇门窗,因此室内采光极好,通透如“明堂“。而一般的大殿四周多多少少要有墙壁,且门窗一般不会全部打开,室内较边靖楼顶层昏暗得多。


边靖楼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及,即楼身通柱外还有外敷一柱,与通柱共同砌筑在砖墙内。
从柱网图和断面图可以看出,外敷一柱直抵二层,其柱头科之翘里转后尾插入通柱并伸出,与通柱紧密相连。这样通柱与外敷一柱合在一起,各承担两层屋檐,各自均不会有较多卯眼而影响木柱的强度。




走到第三层的平座之上,风景又较一、二两层有所不同,整个代县城区尽收眼底。此时寒风拂面,登临之快感,莫过于此。


虽然能见度很低,但是也可以看到不远处隐隐约约的阿育王塔。



第三层南北两侧可以见到“声闻思变”和“威震三关”两块巨匾的背面,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两个匾的体量。
在这一层,还可以近距离观赏边靖楼的斗拱。边靖楼的木料修缮后都没有重新上漆,木柱、斗拱、梁架、门窗上古朴的木材纹理全部保留下来,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深切地感受到古物的美丽。


斗拱的分布,除柱头科和角科外,前后檐明间平身科两攒,次、梢间和两山各间皆一攒。二层檐下施五踩双翘头,角科加施斜翘头一缝。三层平座五踩双翘头,三层廊下施五踩重昂,三层上檐五踩双下昂,角科加施角昂和由昂。角科正侧两面于当心翘头外向增翘头一列。斗拱制作规整,结构精巧,构造严密适度。



木楼梯陡峭,简单一爬都能清楚的听见木楼板的嘎吱嘎吱声。


正是通过这样的精巧设计,如此体量的宏伟楼阁受力清晰、分担合理,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和地震冲击,至今安然无恙。


代州向为边城,入城即可见宏伟的边靖楼。明清时期,登楼咏诗抒怀者甚多,明人周弘伦诗曰:“天涯作客独登楼,长笛谁歌出塞愁。勾注远从云外落,滹沱近向槛前流。白狼汉壁人千古,紫塞秦城土一坯。正是逐臣堪洒泪,凉风五月易成秋。”
还有清朝焦茹敏亦有《谯楼远眺》咏:“谯楼远眺绮晴空,登眺冷然欲御风。四面云山开锦幛,一川秋水走长虹。雁归紫塞黄沙外,人逐南辕北辙中。日暮凭栏无限意,落霞飞映远天红。”

代县阿育王塔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人民政府院内,由边靖楼步行过去大约十分钟左右,一路还是湿漉漉的,政府院大门大开无人把守直接进入。良心景点。
大院里还是有点好车停着,看来代县发展不错,越往里走可见塔就在眼前,越觉佛塔身高大体量。
阿育王塔(国五)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初为木塔。金兴定二年(1218)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自焚,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至今。原系圆果寺中的塔,寺毁而塔存。


塔为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通高四十米。基平面为长方形。塔身建于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作复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塔身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座上承刹杆,上覆盖盘,中连金顶宝珠,轮廓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根据《法苑珠琳》等文献所记载的中国21座阿育王塔,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中国21座阿育王塔的出现,反映了印度大乘佛教北传东渐跨国发展的历史。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地宫上建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在台基正中央,为单层喇嘛塔,砖砌,圆形平面,周长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


塔身为覆钵式(因状如倒覆之钵,故而得名)。塔身之上为塔刹,其实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这样的风格决非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而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同时也是代塔有别于其它同类型塔的独特精妙之处。


今天刚好有信众活动,冒雨围绕塔身摆上整圈的烛火,诚心祷告,我也跟着挤进去,感受仪式的气氛。


现塔为2006年修缮,修旧如旧还是非常漂亮。


仰头看刹顶装着盘盖金铎和金顶宝珠,风雨袭来,风铎摆动,铃声阵阵,既惊吓鸟雀,起到了保持塔身清洁的作用,也向着芸芸众生传递着袅袅佛音。

代州之重,雁门之重,古时中原人向外谋生一般有三个途径:一为闯南洋,一为下关东,一为走西口(走口外),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线是代州以北的雁门古道。这古道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下的古代州城有大小商号300多。国内各大中城市。徽钦二帝的最后一声叹息、杨家一门忠烈、昭君出塞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声名远播,辉煌一时,曾经的代州现在已经变成代县,虽然经济实力不再,但现有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古代诗人咏赋的古代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等,体现出雁门关文化的独有韵味和其深厚内涵,构成了一幅恢弘的人文画卷。
我雪里来,雨里去,现又在一片残雨纷纷的大雪前夕,出代县人民政府大院门口,一下钻进了顺风车,匆匆大半天的行程,寒冷、湿润、又满足·········

下一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