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这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26米。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当年忽必烈建设“汗八里”时(大都城),这里就有了“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的由来,是因胡同里住着位姓史的大户人家,高宅大院,地位突出,故而得名。
到了明代,这里属于“黄华坊”。
清朝的时候,这里归镶白旗所辖。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这里一度改称为“瑞金路十八条”,后来又恢复了原名。
这里地处皇城东部的黄金地带,名人辈出,建筑规整,槐荫深深,现存有四合院80余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有30余座。
近八百年的风云变幻,发生了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在近代,史家胡同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一条胡同,半部近代史”。2018年,史家胡同被评为北京“十大最美街巷”。
久闻史家胡同大名,今天终于有机会一睹颜容,一座座朱门大院展现在眼前,这些大院大多数不对外开放,我们也只能走马观花,记一记流水账。
史家胡同1号,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的旧居。他的那首纪念鲁迅先生的名诗《有的人》,我们上学时都学过。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史家胡同2号,是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的旧居。
胡绳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理性与自由》、《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等许多著作。
史家胡同5号,最早是清代嘉庆朝重臣德保的府邸。后来成为文学家、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何林先生的住宅。
史家胡同8号,是同仁堂大老板乐松生的故居,在当时与荣毅仁齐名,曾出任北京市副市长。他的故居后来成为冀鲁豫边区首创者之一,曾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新中国首任天津市市长,开国元勋黄敬的住处。
史家胡同9号,是开国少将袁也烈的旧居。
袁也烈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叶挺手下的团参谋长,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龙州起义。
史家胡同11号,是一栋二层西式小楼,最早是日本人盖的咖啡馆。后来曾是航空兵9师团参谋长及驻东德武官等人的旧居。
史家胡同13号,蛮子门,著名版画家、山水画家、出版家、北京画院院长邹雅的故居。
邹雅的代表作有木刻《麦收》、《扭秧歌》、《攻城》、《欢迎刘邓大军南下》、《百万雄狮过大江》,以及建国后创作的《山村冬夜》、《山谷新貌》等等。
史家胡同17号,现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东城交通支队东单大队的驻地。
史家胡同19号,原国民党宪兵十九团驻地。
史家胡同20号院,华北文工团驻地,1952年成为北京人艺初建时的办公地,后来成为了人艺家属院。北京人艺的全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是著名剧作家曹禺。
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有《龙须沟》、《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等,都是久演不衰的艺术佳作,经典中的经典。
象我们熟知的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英若诚、黄宗洛、于是之、蓝天野、舒绣文等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史家胡同21号,是北京朝阳门街道史家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52年。
史家胡同22号,是史家胡同文创社,这里有175枚具有北京特色的印章,游客可以在这里盖章留念、打卡收藏。
史家胡同23号,是卫立煌将军的旧居。
卫立煌,抗日名将。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一生战绩辉煌,是蒋介石五虎上将中的虎将。
史家胡同24号,是清末进士,顺天府尹凌福彭的故居。他的女儿凌叔华,是民国文坛三才女之一,与冰心、林徽因齐名。
凌叔华与陈源结婚,凌福彭将后花园作为嫁妆,送给他们夫妇居住。这所住处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泰戈尔、齐白石、胡适、陈寅恪、徐志摩、林徽因等许多当时名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凌叔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花之寺》、散文集《爱山庐梦影》、英文著作《古歌集》等等,她还是一位画家,师从王竹林、齐白石,即善工笔,又善写意。她的画不仅得到国内画家的称赞,连国外的画家也赞赏有加,法国艺术学院院长莫洛亚盛赞她是“她用中国墨,在洁白的画面上,单纯、简捷的几乎无以复加,可以说是一种抽象的笔法”。
凌叔华定居英国,她的故居后来由她的女儿陈小滢捐出,成立了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英国的威廉王子曾到这家博物馆参观过。
史家胡同27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旧居。
艾青毕业于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曾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是当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光的赞歌》等等,其中《光的赞歌》,就是在史家胡同27号写作完成的。
史家胡同31号,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罗工柳的旧居,第二套至第四套人民币的主设计师。
史家胡同32号,是傅作义将军的故居。
傅作义,抗日名将,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取得过“五原大捷”的辉煌胜利,是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解放战争时期,出任华北剿总司令,在任期间与四野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使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免受战火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首任水利部部长。
史家胡同33号,曾是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的旧居。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周恩来总理的副手,1954年曾和美国政府谈判,用了9年时间,将钱学森请回国,是中国卓越的外交专家。
史家胡同34号,曾是石志仁旧居。
石志仁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得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科学硕士学位。是铁路机械专家,中国铁道部副部长。
史家胡同35号,是周体仁将军的旧居。
周体仁参加过讨袁、北伐、抗日战争,是民国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将军衔。平津战役期间,随傅作义将军举行了北平和平起义。
35号院现为“全国妇联老年之家”,匾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题写。
史家胡同44号,曾是李天佑旧居。
李天佑是开国上将,参加过北伐,后随邓小平、张云逸举行百色起义。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延安,在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捷中战功卓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员,四野第一攻城虎将。
史家胡同45号,曾是民国时期天津木斋中学女校长的旧居,有很漂亮的垂花门。
史家胡同47号,是荣毅仁故居。
荣老板是中国著名的红色民族资本家,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家副ZX,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史家胡同51号,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府邸。
洪钧,清代同治朝的状元,对元史的研究多有建树。
洪钧有一妻一妾,正妻王氏是江宁人,小妾为傅彩云。
洪钧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和荷兰,他的妻子不愿前往国外,小妾傅彩云便随他出使。
傅彩云精通数国语言,美貌智慧集于一身,结识了许多外国名流。
洪钧回国后不久病逝,傅彩云被正妻扫地出门,她于是改名“赛金花”,成为北京名动四方的艳妓。
八国联军进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恰巧赛金花当年随洪钧出使德国时认识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的陆军元帅瓦德西,于是就找到他,用熟练的德语劝他不要在北京烧杀抢掠,瓦德西答应了她的请求,下令停止烧杀,救了无数人的命。
赛金花的侠义之举赢得了北京人的尊重,称她为“赛二爷”。
赛金花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末文人曾朴,根据洪钧和傅彩云的经历,写了本《孽海花》,这部小说后来成为中国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民国末年,51号院是香港《大公报》在北平的办事处。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章士钊一家被请到这里居住。
章士钊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他的养女是著名翻译家、外交家章含之,毛泽东的英文教师,女婿是大名鼎鼎的外交部部长乔冠华。
章含之曾写了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书中详细记述了在51号院生活的场景。
史家胡同53号,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居。
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我们记忆犹新,史可法的抗清事迹及慷慨以赴国难的壮烈,令人感动敬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胡同中建了一座史可法祠堂。
史可法的府邸到了清未,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
民国时期,这里是抗日名将张治中、范汉杰的住宅。
1950年,这里曾是越南大使馆所在地。
后来全国妇联设于此院,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
华国锋也曾在此院居住,策划并实施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
现在的53号,是“好园宾馆”,“好园”由全国政协ZX邓颖超题写。
史家胡同55号,原为焦佑瀛府邸。
焦佑瀛,清代道光朝的举人,是咸丰皇帝临终时托孤的八大辅政大臣之一,后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而被罢官。他的后人焦菊隐,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李维汉故居。
李维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1918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组建新民学会。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赵世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国民党起义将领刘文辉,四川省省委书记李井泉,也曾先后居住在这里。
史家胡同56号,是座三进四合院,曾是北京人艺的排练厅和后花园。
在三进的院子里种有海棠树,每当春季花开锦绣,被人艺演员亲切的称为“海棠院儿”。
后来排练厅和后花园被拆除,建起了两栋新楼。
史家胡同59号,原为史可法祠堂。
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史可法祠堂被征用,在其旧址之上建起了“左翼宗学”,原则上只招收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黄旗的四旗子弟入学。
清末时期,这里还是清朝朝廷遴选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近代鼎鼎大名的胡适、赵元任、竺可桢,都是在这里被选中的。
到了1939年,在左翼宗学的旧址上建起了史家胡同小学,简称“史家小学”,是北京最顶级的小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