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季|人间四月天【六大牡丹园攻略奉上】

作者:沐慕 显示图片

《天堂电影院》里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眼前的就是全世界。”

你要,闻过玫瑰花香,才知道她有多么的迷人。

你要看过牡丹花盛发,才知道什么叫国色天香。

美好的事物大抵如此,旅游杂志上的风景拍的再美不如自己亲眼看到。

美食杂志上的食物拍的有食欲,也不如自己亲口尝过来的满足。

花也一样,只有当那捧开到最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被你看到的时候,才会词穷的说一句,真好看啊!

它把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候交给你了,也把这一生最灿烂的样子努力绽放给你了。






桃李花开人不窥,花时须是牡丹时。
牡丹花发酒增价,夜半游人犹未归。

                       ——邵雍(宋)《洛阳春吟 》


洛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劳动在这片土地上

洛阳自古便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载,形势甲于天下”之誉。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最早从夏朝开始,之后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4.18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十字街—应天门

4.19日:国家牡丹园——国际牡丹园

4.20日:白马寺—神州牡丹园—洛邑古城

4.21日:王城公园—郑州
4.22日:郑州博物馆

洛阳机场不大,出了机场右转再左转,是98路始发站,然后98路再往前是1路公交始发站

我要坐27路,虽然也是始发站,但站台在正对机场的马路上,并且,等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来,都五点了车才来,而98路和1路已经发车无数趟了。


在洛阳的这几天都住的洛阳苏舍精品酒店,位于中州西路

公交坐到景华路天津路口站,下车的地方有家肯德基,然后步行个几百米就到酒店了。


第一天到洛阳就没有出门了,哈哈,现在越来越佛系了。

晚上点了个外卖就在房间看剧了。



出门已经十点过了,我明明起的也不晚,哎

第一站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从酒店出发,穿过居民楼区,到天津路路口坐60路车,上车十点四十多。



车览西苑桥。


积翠南街王城大道口西下车

下车后步行过城王大道和隋唐欢乐园后就能到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西门了。

之所以到西门,是因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牡丹花大多集中在西门这边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收集和保护历史传统牡丹品种的场所。

除了牡丹园外还有野趣水景园、木兰琼花园、百草园、梅园、竹园、桂花园等其他16个专类园区。


到达景区大门十一点二十,前一天在携程上买的门票,不用取票,直接二维码或者身份证扫码进入。

因为还在疫情期间所以要出示绿码才能行。


刚进入景区就是【每日花情】

看到中晚开的是盛花期,终于放心了
来之前一直在查花期,可是都是前一年甚至更早的花期说明,心里总还是很忐忑呢,担心错过花期。


然后就是牡丹花的分布图,牡丹花主要集中在西门这边。


进门的地方有电瓶车可以乘坐,还有租古装服饰的。

进入景区先去了趟厕所,然后看到大家都走的桥的右边,于是我也跟着走桥的右边

也没看地图,就随便走,再穿过一条没有遮阴的石板路后,终于看到牡丹花了

只是……这……都谢了???


好在只是一部分早开品种谢了,像洛阳红,简直印象深刻,又大片,花败的又早。

所以说,如果想看大片大片的牡丹花还是再早一点看早开品种,但是想看多一些品种就不能太早。

这个时间真的是不好把握。


下面这些都拍摄于百花园~
请欣赏~




话说,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汉代1932年的《柏乡县志》记载,刘秀曾躲入弥陀寺的牡丹花间,躲避王莽大将王朗军的追兵,刘秀称帝后,遂赐名“汉牡丹”。


而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




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

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逐渐扩大

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

《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长安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


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
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
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
人不能知其术
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
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在百花园绕了一大圈。

实在渴的不行,刚好遇到一个小卖部,看到有文创牡丹雪糕,就买了一个,味道嘛,不好吃不难吃,反正就是拍照的话买一个不亏。


但是后来我无意中看到公众号里说这种文创雪糕有假的。

像我这种盒子的就是假的,那种袋子装的才是正规的。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

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等等。







中间有一片牡丹是在绿色棚子里的,大概是怕晒吧。


越过绿色棚子,右转有一个美食街,虽然美食街不是很长。

买了杯椰子汁,15元。


越过美食街,往前走了走,发现又回到之前的入口的地方了,又调头回去。

接下来是九色牡丹园。

九色牡丹园中间有一个高起的平台,平台上有一个牡丹石,周边是不同颜色的牡丹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绿色的牡丹花


牡丹花据花瓣层次的多少,将花分为:单瓣类、重瓣类、千瓣类。

又根据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统称为起楼)六种花型。


豆绿就是绣球型的代表,雌蕊基本或全部瓣化,形状大小近似,呈球形,没有结果的能力。




而海外的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

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



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

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

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使中国牡丹在欧洲传播开来,多达达100多个品种。

美国于1820-1830年才引进中国牡丹和野生种,后来培育出一种黑色的牡丹品种。




这些是芍药,假装牡丹花。











最后到的是牡丹科技园

牡丹科技园的牡丹大都有棚子遮着。


还有一些画家在写真,顺便做点小买卖,有扇子之类的,上面画的牡丹。

不过这些人的水平真的参差不齐,你们懂得哈







棚子里的牡丹就是一大丛是一个品种,品种比较多,不像外面的牡丹一个品种一大片。



科技园隔壁是外来植物园。

外来植物园有一个规则式水轴线。

同时用黄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沿中轴两侧勾绘出巨大的模纹花坛。

并且还有高大的棕榈、马褂木、龟甲冬青、构骨球。



接下来往回走,去东门。



有一片露天且没有阻挡的牡丹花,





回到九色牡丹园,然后往中心广场走。

我开始也以为这种是红色牡丹花,但其实是芍药,那么小一个花苞,竟然能开多这么大朵的花。


路过河洛书院。

可以吃饭,价目表放下图,性价比还可以。



中心广场也是一个小型美食街,,都是临时搭的棚子,除了吃的还有卖小孩子玩具的店铺

只是这边的人没有牡丹园的人多。



东门这边还分好几个门,但只有大门可以走。


到东门不到两点。




从东门出去除了洛阳博物馆以外,马路左边是洛阳广播电视台。


过马路就是洛阳博物馆

一眼就可以看到整个博物馆的造型,一个大鼎的形状,有“鼎力天下”的意思


博物馆前的观光塔,是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

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有铜制的4条高9.5米的站立的龙,龙托起着球也是铜制的,直径3.9米。

关于天枢,其实是武则天的纪功柱。

寓意“天下中枢”,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王朝天枢、罗马图拉真纪功柱、印度阿育王石柱)之首。

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长寿三年(694年)八月,各国元首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用铜铁铸造天枢。

不过,开元初被唐玄宗销毁


而博物馆前的天枢也并非原址重建。

天枢遗址则位于隋唐洛阳城轴线端门以南靠近洛河北岸

而经过一千多年,天枢遗址也已不复存在。 






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除了展厅还有两个文创店,在靠近扶梯下面的文创店有卖考古盲盒的,58一个,出于好奇买了一个。


展馆一层的是洛河文明展,分三个展厅。

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

而我因为没看到其他的两个展厅,只看了一个厅就上楼了。


兽面纹方鼎

【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

双立耳,方腹,四柱足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该件方鼎可称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是商周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


史前时期:主要展出陶火种器,这是古人用来贮存火种的器具,为中国史前考古首见。

夏商周时期:主要展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陶器、玉器文物等,著名的有子申父己铜鼎、越王鼫与铜矛、哀成叔铜鼎等。

汉魏时期:主要展出西汉至北魏等时期的陶器、铜镜、玉饰等


隋唐时期:主要展出隋唐时期的唐三彩及各种铜镜、金银器、镇墓兽等。


五代北宋时期:主要展出五代北宋时期的瓷器、石像等



珍宝馆,位于展馆二层。


兽面纹铜方鼎

西周

这件兽面纹鼎不仅体形较大而且纹饰极为精美,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方格纹铜鼎

时代:夏代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称国之重宝。








唐三彩黑釉马

唐代

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唐代

整件作品造型独特罕见,是鲁山窑花瓷的典型代表。




汉唐陶俑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汉代、西晋、北朝、隋唐四部分,通过400余件陶俑勾勒出古代陶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堪称一部生动的陶塑教科书。重要展品有:



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唐代。生动展现驯马过程中马与人对峙的瞬间,是力量与美感的统一。

唐三彩馆位于展馆二层。展览分门别类介绍了文官俑、天王俑、贵妇俑、侍女俑、男侍俑、骑马俑、镇墓兽、胡人俑、动物俑、日常用具等类型的唐三彩雕塑,品系之完备极其罕见。重要展品有:

安菩夫妇墓出土唐三彩:唐代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于1981被发现。墓主生前地位很高,墓葬未经盗掘,出土文物129件,包括大批精美唐三彩,不仅造型生动、釉色精美,而且在面部加饰彩绘,栩栩如生。



黄绿釉伶俑:唐代。生动刻画唐代艺人表演的瞬间,是研究古代戏剧人物的重要实物资料。

三彩飞雁荷花三足盘:唐代。釉色淡雅,格调清醒,寥寥数笔将翱翔于蓝天的飞雁勾画得栩栩如生。[16]

石刻馆位于展馆一层。洛阳地区历代石刻遗存众多,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

石刻造像:精品有东汉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狮、宋代石虎等。

碑碣墓志:精品有东汉熹平石经、西晋韩寿墓表、北魏元怿墓志、唐代张说墓志、北宋富弼墓志等











彩绘陶骑马乐俑:唐代。乐手姿态各异,坐骑神情温顺,贴切地再现了唐朝骑马奏乐的






【三彩嘶鸣骆驼】唐代,体积庞大,造型饱含感情,充满动势。





三彩女坐俑:唐代。姿态优雅,神情恬静,显示了唐代妇女的稳重与矜持。






三彩蓝釉白斑马:唐代。蓝地白花马在唐三彩中极为罕见,器物所施蓝釉用的是当时中原内地极少见的钴料,这种钴料正是青花瓷所用钴料的前身,证明唐代就出现了青花






























































从博物馆出来已经下午四点了


拉近看下正在维修得铜龙和大铜球


沿路都是牡丹花的造型,融入生活。



大概骑了二十分钟左右到达中国国花园的西门。


西门是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体。

钢板结构重达60余吨。由孔雀与牡丹雕塑组合而成,同样象征着吉祥与富贵。


整体结构犹如一个拱桥,寓意着“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建立友谊的桥梁。


下一节楼梯是一个大广场,旁边是火炼金丹广场。

传说,太上老君炼好的金丹散落在龙门山石缝里,金丹落地便长出三棵火红的牡丹,因此名为“火炼金丹”。


有一群小姐姐穿着演出服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什么表演。等了一会也没见开始便离开继续深处逛。


栈道深处有一朵巨大的牡丹图画在栈道上,要不是手机有广角不然都拍不下。


旁边是秋翁遇仙亭。

传说有一位花农叫秋翁,他很喜欢种牡丹花。每天辛勤地培育牡丹,尽心照顾,牡丹花开香飘万里。

邻家小孩顽皮不小心踩坏了牡丹花,秋翁不但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耐心的告诉孩子们花也是有生命的并且养花不易的道理,在秋翁的照料下踩坏的牡丹又恢复了生机。

秋翁种的牡丹家喻户晓。

可是好景不长,当地恶霸听闻秋翁种有百花齐放的牡丹,就前来抢夺,秋翁以死护花,恶霸就毁了园里的花。

牡丹仙子得知秋翁如此爱花,就下救出秋翁,铲除恶霸,并把毁坏的花园还原了,从此秋翁的牡丹花比以前开的更艳更大了。


遇仙亭周围的牡丹几乎完全凋谢了,好不容易在叶子中间发现一朵还开着的牡丹,也不知道什么品种。


接下来是姚黄阁和魏紫亭。



该景点有一阁一亭,阁叫姚黄阁,亭叫魏紫亭。

牡丹素有花王之称,而姚黄则被誉为王中之王,此花重瓣起楼 ,层层叠叠,初开是鹅黄色,盛开时乳黄色,瓣如着蜡,光彩照人。

魏紫牡丹又称魏紫花,其大如盘,有人数她的花瓣,据说有七百片,因此人们把姚黄牡丹称为花王,魏紫牡丹称为花后。



中国国花园始建于2001年9月,是我国最大的牡丹专类观赏园,位于隋唐城遗址之上。

东起洛龙路,西至牡丹桥,南临洛宜路,北依洛河,东西长2400米,占地1548亩。

中国国花园以隋唐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牡丹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展示了牡丹之美、之清、之幽,享有“中国国花第一园”之美誉。

其中种植牡丹1000多个品种50万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天圣末年(1031年)到洛阳,历经四春,亲见洛阳牡丹盛况及当地人酷爱牡丹的风俗,就开始创作了《洛阳牡丹记》,景佑元年(1034年)完成,词中讲到“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这也是“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沿小路往前面不远就是二乔亭。



二乔同花异色,令人叹为观止。

当代诗人张民赞到:“二色浅深皆不同,洛阳锦绣夺天工。乔公出许东风聘,可爱深红爱浅红。”讲的就是牡丹二乔的奇特巧夺天工。

犹如三国时期的“二乔”,姿色娇艳,美丽动人。


绕过衍秀湖又是一片牡丹花,这边的花品种更多一些。

这一大片有好多人围着拍照,一朵就足够惊艳的牡丹花何况这一大片在一起盛开。

所以衍秀湖好像就有点黯然失色了。


衍秀湖占地30余亩,由丹荷廊贯穿,湖面波光粼粼,山自古有“掇山必须理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颜面,故水得山而媚”之说。

旁边的假山仪态万千,石洞崎岖盘延。

山石因水顿生灵气。




然后是一大片被棚子保护起来的九色同献。

牡丹的九大色系为黑、绿、黄、紫、红、粉、兰、白、复。

这里就是按九大色系分色块进行大面积集中种植的



关于牡丹花,最出名的还是牡丹诗词。

隋唐牡丹文学开始出现。

宋朝时洛阳牡丹诗词走向成熟与繁荣。

元明清牡丹诗词的领域又进一步开拓。



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时写到:“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忘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描写的是自己因没有到过洛阳,没有目睹洛阳牡丹的风采,无法画着色牡丹,因而他只好画一幅墨牡丹以花传神了。



清朝孔尚任在题《洛阳看花图》中写到:“花满洛阳自昔闻,春风春雨正芬芳。身从锦绣丛中过,看尔文章变几分。”

讲的是很早以前洛阳就是一座著名的花城,从牡丹花丛中经过,看你能作出多少诗句来。



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唐代刘禹锡写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了吧。






对面是一条小吃街。逛累了简单填一下肚子还是可以的。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有哪个人不喜欢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翩起舞吧?

千娇万态如同灿烂的朝霞飞腾。


离开国色广场的大片牡丹花园后是欧阳修亭和白居易亭。

然后就是一片树林,一度想转身回去。


没想到还有个肯德基。好像在派发什么,我只好从旁边路过。



过了枢印广场后牡丹花又大片出现了。只不过颜色以白色为主,而且已经凋谢大半。




到隋影广场牡丹颜色又绚丽开了。

只是都是一大从一大从的了,没有那种大片大片的视觉震撼了。




乌金耀辉也属于黑色玫瑰的一种。

是的,所谓黑色玫瑰只是颜色更深,并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黑色。


园区里还有必胜客餐厅,看来是不用愁吃饭的问题了。


隔壁是一个小型蝴蝶鸟语林,里面有一个小池塘。

蝴蝶不多,大概是温度还没到。





因为在写牡丹的游记,大数据推送了一篇文案。

牡丹的想法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相信一定会有真正契合上灵魂的。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有人比你提前拥有,你只管提升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遇上更好的人,不勉强,不强求,顺其自然,一切交给时间。


花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品种。花大又霸气。

妥妥人间富贵,清雅奢华。


过了鸟语林和旁边的花开富贵广场后有一个金石文字博物馆。

结果貌似是没开门。


文字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3月 ,是继中国文字博物馆后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创建的文字类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主要从事文字类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展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的形式,布展内容按照汉字史的序次排列,主要以两汉、魏晋隋唐等成熟期文字为主。

现有文字类文物及标本两千余件,涵盖了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然后是东门内广场两侧的牡丹花从。


个人觉得不如西门惊艳。也可能时间不同花期不同吧。





东门这边的人明显多的多啊。看来大部分人都来东门这边。


从东门出来六点点一刻,步行到马路对面的公交站台等车,去十字街。

离的不远,公交过了洛阳桥直行就是应天门,也就二十分钟不到,还是应天门那就有点小堵的情况下。


在北大街中州路口下车,过马路就是。


六点四十我站在了老十字街小吃街入口开始了吃吃吃模式。


位于洛阳老城区西大街和东大街的八角楼金街被称为“十字街”,自古乃是商人云集之地。

建国之后成为洛阳市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同时更是洛阳小吃的汇集地。


每当初春时节,整个洛阳城都会融入的花的世界,四方游客云集于洛阳城,这时也是小吃街最为热闹之时,青石板的道路,古香古色的门脸,高挑的红灯笼,氛围一下就到位了呢。


小街上最为有名的属“洛阳水席”,虽然并非最正宗的地方,但确可以感受到另一种别样风情。

坐在古香古色的街边,无不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张灯结彩的现代都市,如梦幻一般。


先来一份章鱼烧打底。

随后到对面的


再来一杯梨汤,用大缸煮的梨。



真的是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据非官方统计,每天十字街的客流量可以达到五万+哦~


路边一个推车的老爷爷卖的牡丹香糕。


十元钱三个,基本不踩雷,老爷爷亲手做的,听说他家是最正宗的,很多人都从小吃到大。

只不过听说以前五毛一个哈哈。



小吃街嘛,就是天南海北的美食都聚集在此。

刚出炉的牛肉饼也很好吃。


沿着西大街朝里有,沿路两旁都是不翻汤店。

关于不翻汤,“洛阳人称其为“九府门不翻汤”,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

“不翻”其实就是一张绿豆小饼。把绿豆泡涨磨细兑水调汁,舀一勺摊在鏊子上,炉火加热一分钟就熟了,不用翻面儿,所以叫做“不翻”。

相传清康熙皇帝暗访民情,途经孟津县小浪底镇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饿的说:“不翻不翻。”便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小饼因此得名“不翻”。


拿一个白碗放上白胡椒、醋、盐等,再放上海带丝、粉条、小块鸡血,撒上虾皮和一大把切得细细碎碎的韭菜,再扔一块紫菜进去,把不翻铺在最上面,再浇一勺骨头汤,附上一张薄烙馍,一碗不翻汤就齐活了。

在漂满碎韭菜的汤中薄薄的不翻若隐若现。先喝一口汤,酸辣爽口,再夹起不翻尝上一口,入口即化,满嘴绿豆的清香,再泡上韧劲十足的薄烙馍。


水席起源于洛阳,地理气候的关系,古时天气寒冷,不因此民间多用汤类、酸辣抵御寒冷,久而久之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形成“酸辣爽口”的风味。

"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二是吃完一道撤走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

水席独到之处就是汤水多,菜汤交替食用,它作为传统的饮食风格和牡丹花会、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洛阳水席共二十四道菜。

前八品(冷盘):服、礼、韬、欲、艺、文、禅、政(每碟是荤素三拼共十六样)

十六热菜:四镇桌(每一道跟两道陪衬菜或调味菜,名曰"带子上朝")、八大件和四扫尾(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表示24道菜已全部上完,水席到了尾声)


【前八品】

服”:蛋黄作成蛋衣缚于菜上,红绿丝在蛋衣上缀成龙凤图案,表示帝王黄袍加身。

“礼”:去鹿筋濯白成勾,盘中置放有序,体现彬彬之礼。

“韬”:用五香腐张卷馅(雨后洛河堤岸上香艾丛中的土耳。土话叫“地圈儿”)外不知其内,内不知其味。

“欲”:狗腰花切片,嵌岁满公鸡内腰,点缀枸杞,冬虫夏草围盘,壮阳补虚。

“艺”:用脆莲雀舌成菜,莲如画、雀鸣春,乃喻如画江山歌舞升平。如今雀舌已被取代。

“文”:用青笋调鲤须成菜。笋为竹魂,竹为文友,文成天下之理(鲤)。

“禅”:武则天曾是出家人,算是与佛禅有缘。这盘菜是清素无油荤的。

“政”:用雁脯鹅掌作成。雁知寒暖迁徙,鹅掌浮水。比喻政权者当知天下冷暖,民意载覆之道。(今雁脯被鹅脯代替)


【四镇桌】

1、燕菜:洛阳水席的头道菜便是“牡丹燕菜”,原称为“假燕菜”。
【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的一年秋天,洛阳东关外长出一个异常庞大的白萝卜,长三尺,上青下白,被献给了女皇。武则天遂命御厨将之做菜,御厨只好将萝卜掺入山珍海味制成羹。武则天品尝后,感觉有燕窝的味道,赐名为“假燕菜”。从此,“假燕菜” 成为武则天经常食用的一道菜。 贵族官僚以及民间百姓也都把“假燕菜”作为首菜,即使没有萝卜也用其他蔬菜来做。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 用水席招待,为他们做了一道的“洛阳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周总理说:“菜里开花了”。所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

2、葱扒虎头鲤:鲤鱼是孟津黄河所产的长须鲤鱼,张口昂首状装盘。鱼头向着上座。

3、云罩腐乳肉:下座的人先动筷子,相传当年太平公主嫁给薛绍为妻,武则天以自己的乳汁涂于肉上叫女儿吃下,勿忘自己。

4、海米升百彩:就是海米炖白菜,“百彩”图一个吉利,素菜也为前两道荤菜利口。


【八大件】

“八大件”又分前五后三。【前五为“快三样”、“五柳鱼”、“鱼仁”、“鸡丁”、“爆鹤脯”。 
后三为甜食,一般有八宝饭、拔丝和糖醋里脊。】

【四扫尾】

依次是“鱼翅插花”、“金猴探海”、“开鱿争春”、“碧波伞丸”。

“碧波伞丸”是“丸子”,当年武则天病的时候吃到这道菜听成了“完之”,她颓然长叹。从北宋起,便改成了酸爽口的蛋汤,保留至今。


现如今洛阳水席可谓是店铺林立,各家口味也不尽相同。


当然路边卖的最多的就是鲜花饼。买点随便吃吃到时可以,作为伴手礼买一堆到是大可不必。


西大街一直走是丽景门。

原名丽京门,2009年3月10日正式更名为丽景门,被评为洛阳市新八大景。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

最早始建于隋代,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东都皇城西面有两门,南曰丽景门,北曰宣辉门。


整个丽景门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

城垣高厚,重门叠关,气势磅礴。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丽景门缴枪投降。解放洛阳时,其它城门都攻破,唯有丽景门久攻不下,被围自动投降。

丽门城楼也屡经毁败、屡经修复。


每年辞旧迎新丽景门城楼都会举行“零点钟声”活动,游客可登城敲响108响,与白马寺钟声遥相呼应。天后宫、九帝宫、三神殿、城隍庙、观音殿等古迹庙宇分列其中。




七点半了才从丽景门出来,本来想找个游客帮我拍两张照片的,奈何太黑人又多只好作罢。

接下来的马路街还将就,居民区的路还有些餐馆,而最后一段的周公路,那么近却又那么遥远,红彤彤的还没啥人。


穿过这条街就是豫剧院的家属院,马路对面就是应天门广场的东出入口,都七点四十六了我还抽空去了趟洗手间。


另一面是明堂天堂景区,矮的是明堂,旁边是武则天通天塔。

七点五十灯光秀准时开始。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

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

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功能类似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

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有今天十三层楼高。



门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

建有崇楼五座,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

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中为御道,左入右出。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



应天门的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名称更被日本京都·应天门取用。

被誉为“隋唐第一门”、“天下第一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表演时长二十分钟,但广场上还是聚集了很多人,大家意犹未尽。


光看这个城楼都能想象隋唐盛世。



跟着人群往外走去搭乘地铁一号线。


我在七里河下车,地铁上就先点好了外卖,骑个自行车回宾馆,顺路去了趟易客来24小时的那种超市,囤了一堆零食饮料回去。


吃上我的夜宵已经十一点了。我不胖谁胖呢~

睡到自然醒,出门一定是下午,坐公交车去国家牡丹园。

从公交站往国家牡丹园走,路口是四季牡丹展览馆,我没有看清牌子,以为是国家牡丹园的入口,误打误撞便进入了。


咱就是说我还拍了照这么大的字,我竟然没看见。这眼睛要来有何用。



里面出售牡丹的一些画作及工艺品,背后是一个小型植物园。

其实非牡丹花期间也是可以从这个小型植物园进入国家牡丹园的。



咱就是说不是目的地的地方,不要浪费很多时间,一点五十才进入,两点钟就出来了,真的就是简单晃一眼就闪人了。



既然从植物园都能到国家牡丹园,那么离得肯定不远,到门口才两点零五分。


门票30元,分南北两个园区,先游览北园区然后从天桥过到南园区。晚上来还会有灯光秀。



国家牡丹园又名中国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

2003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是我国唯一以国家名义命名的花卉专类园。


总占地面积700亩,其中牡丹观赏面积500亩,育苗200亩,搜集国内牡丹园艺品种600余个,野生种6个,培育新品种72个,数量50余万株,引进国外园艺品种100余个,数量5万株。

年繁殖九大色系优质商品牡丹30万株。

目前,已成为野生牡丹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国内最大生产基地。



进入园区是大片同种种植的牡丹。

都被用围栏保护起来了。




靠近大门一侧的是西南牡丹收集区,西南牡丹栽培约始于唐,初盛于五代,鼎盛于南宋。

西南一带,特别是四川西南部,云南中北部,贵州西部与西藏东南部都有牡丹栽培。

其生态习性为直立性较弱,枝条稀疏,节间较长,在北方不易成花。


国家牡丹基因库收集西南牡丹品种二十余个,主要代表品种有:太平红、垫江红、彭州紫、红腰楼、金腰楼、紫绣球、惠帝紫等。


紧邻的是江南牡丹收集区,江南牡丹栽培分布较广,如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都有较多栽培,江南牡丹药用始于汉,观赏栽培始于唐,初盛于五代。

生态习性是耐高温湿热。


国家牡丹基因库从江南一带收集牡丹园艺品种30余个,主要代表品种有玉楼、凤尾、土家粉、徽紫、昌红、轻罗、四旋、玫红、呼红、羽红等。





大概应该是基因库所以牡丹都是一株一株栽种的。

但还是一个品种一大片,颜色统一,倒是很壮观。




穿过一段长着紫藤花的长廊是一个小中心广场,四周有零散的几个摊位。


看的多了我都知道这个品种叫海黄了。



还有几颗花王。



这是一棵黑牡丹,是听一个讲解员说的。因为离围栏较远只能拍成这样了。



广场左侧的楼梯上也有一片牡丹园。

是杂交实验田和油用牡丹育苗园。





牡丹花属于毛茛科的双子叶植物,所属芍药属,也是中药的一种。

是我国的国花,也早已引入国外,目前在我国栽培广泛。






油用牡丹育苗基地对面是晚开品种玫瑰园。

也是种在棚子里的。










还有这种双色的。


红色的。


下楼梯回到中间圆盘的广场然后朝左转。



左转有一排临时搭的棚区卖东西。帽子,扇子之类的。


然后是一片游乐园区域。

旁边就是通往南园的天桥。





过了天桥就是南园,门口一个大石碑刻着“国家牡丹基因库”的字样。


天桥旁就是国外牡丹收集区。

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国,几乎所有的野生原始种均出自中国。


公元八世纪(794年—1185年)中国牡丹随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历经数百年培育出约200个色彩艳丽夺目的日本牡丹品种。

国家牡丹基因库从1998年开始先后从日本、法国和美国引进国外牡丹园艺品种120余个,建成国际珍稀牡丹园,主要代表品种有太阳,花王、芳纪、莲鹤、岛锦、海黄、金阁、黑海盗、瑞龙等。




又让我发现一朵红牡丹。这个红色真的好正啊。


又是我喜欢的双色牡丹。










从国际牡丹园区过一个仿古小乔便是杨山牡丹林。

杨山牡丹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向南延伸经湖北神农架分支到湖北西南和西北部山区。河南境内分布在嵩县杨山、内乡、西峡。另外,陕西,甘肃两省也有少量分布。

本种应在河南嵩县杨山首先发现而得名,是中原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始种。


杨山牡丹生长势强,花期长,多生长在栎类为主的疏体下或坡从中。

国家牡丹园1985年引进此种,经历20多年的驯化,培育出大部分植株已逾两米,春尽方开,香更第一。

为充分展示杨山牡丹的独特魅力,国家牡丹园独辟一隅定值此种,并培育成林。


只不过呢,我去的这个时间已经过了花期。


最边上是千年牡丹王。


经专家论证,国家牡丹园所在区域为洛阳传统名园区,历史的金谷园,隋代西苑,唐代神都苑都在此区域及周边地区,隋西苑始植牡丹,五代北宋以后,此区域为私家名园及牡丹栽培区,这片千年牡丹林传承明确,故将最古老的一株冠名“千年牡丹”。


“千年牡丹王”属凤丹牡丹系列。

该牡丹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凤丹牡丹群。

凤丹牡丹属于古老的杨山牡丹的后裔群落,根系发达,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牡丹的主要栽培品种。

该品种适应性强,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经历代培育形成非常壮观又独具特色的的“凤丹林”。株高均在1.5米以上,最高达3米,花径约13至20厘米,花期长达月余。



据我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表明,早在19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药用牡丹的栽培和应用。


我去的时候有几位园区的人员摘了牡丹种子直接扔进里面的土里。

所以要看千年牡丹的花还是要早来,我这个时间来都结种子了。


顺着杨山牡丹林中间的小路往里走,虽然杨山牡丹都凋谢了,但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其他品种的牡丹还在开花。

最里面是一面介绍牡丹品种的文化墙。



原来姚黄是这样的。







从木栈道往回走,这边是中原牡丹收集区。


别人都修了围栏防止进入踩踏,还有些大爷大妈为了拍照跨过草丛进去乱踩,真的服了。


岛锦的花有红白两色,花瓣多轮,质地较薄,有光泽,植株高大,株型直立,成花率高,浓香,花期中晚。


日暮是左下角的那朵,花桃红色,蔷薇型,花外瓣5~6轮,软而薄卷、基红色晕,雌雄蕊正常,房衣、柱头均乳白。

植株高大,中型长叶,下垂,叶背有绒毛 。

花期晚。


白王狮子,花纯白色,蔷薇型。花瓣较大,雌雄蕊正常,柱头、房衣、花丝均为白色。

植株高大,枝叶较密,大型园叶,幼叶颜色黄绿有红晕。

花期晚。



麟凤牡丹花,花深紫红色,蔷薇型。花瓣整齐排列,基墨紫色晕。雄蕊偶有瓣化,雌蕊变小,房衣白色,柱头和花丝紫红色 。

中型长叶,叶脉明显。不耐早春寒,成花率较低,浓香。

花期晚 。


走到长廊旁边是牡丹展览馆,因为在室内所以可以观赏到很多开放的品种。

但都是一小棵那种。






































从馆里出来四点,再走一段路,差不多十分钟左右就到南园出口了


直接打了个滴滴去国际牡丹园。

结果刚下车就开始下雨了,还好我有随时带着太阳伞的习惯。


在门口纠结了半天还要不要去,毕竟门票50是所有玫瑰园里最贵的。

给我妈打了个电话聊了会儿,最后还是决定去看一下吧,来都来了。

不过有一说一,是很值这个票价的,在我去的这些牡丹园里,它真的排到第一。如果天晴就更好了。



因为还在下雨,雨还挺大,所以先去了右边的什锦牡丹区,因为有棚子哈哈,躲雨拍照两不误。






国际牡丹园地处邙山镇,与洛阳古墓博物馆隔机场路相望。

牡丹花期比市区观赏点晚7-10天,比邙山上其它牡丹园也晚开3-5天,而且其花色更鲜艳、花朵更大。




国际牡丹园总面积380余亩,是洛阳市唯一的晚开精品牡丹园。

国际牡丹园中华牡丹精选国内牡丹晚花、中晚花品种100多个,其中黑牡丹8个、绿牡丹5个、晚花新品种20个。








国际牡丹园已栽植日本、法国、美国等海外牡丹百余个品种,10余万株。

金黄色的法国品种有金阁、金至、金晃、金帝。

美国品种有海黄、金岛、名望(瑞龙)。其中海黄一年之内多次开花,十分罕见。

墨红色的美国品种中国龙。







国际牡丹园也是国内目前芍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花色最全的生产观赏园。

精选国内芍药品种300多个,红、粉、白、蓝、紫、黑、黄与复色八大色系俱全,并选育了世界范围内独有的绿色芍药“翠玉秀菊”,再加上2500余株的日本芍药。

主要观赏期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














牡丹和洛阳的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应该是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

据称,武则天登基正值寒冬腊月,长安花木凋零。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一众游园赏雪,醉酒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众花神不敢不从,一夜间开花,唯独牡丹不为所动。

次日,武则天见状大怒,将长安的四千株牡丹贬往洛阳。谁知牡丹到了洛阳,却开出了比以往更加娇艳更加富贵的花朵。

牡丹从此在洛阳扎根繁衍。


明代白话小说家冯梦龙在《灌园叟晚逢仙女》中,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均写了这一传说故事。



实际上,女皇是及其喜爱洛阳牡丹的。


唐朝散文家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中写道,“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过乎?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日寖盛。”


大意是女皇看到东都洛阳的上苑独缺牡丹,深感遗憾,命人把家乡寺院中的牡丹移植过来。

蔚然成风,洛阳人人爱牡丹,家家种牡丹,洛阳牡丹由此兴盛开来。




刚好逛完棚区,雨也小了点,于是打着伞逛外围。

虽然也有围栏保护,但牡丹正处于盛花期,实在太美了,下雨又何妨呢。








这一刻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国色天香,满园春色惹人醉。

果然,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牡丹的花语:愿你一尘不染,愿你一生被爱,被温柔以待。




前面有说国际牡丹园里还有芍药,但芍药是五月的花期,所以在国际牡丹园里看不到芍药花开。


不过牡丹和芍药还挺像的。

这里从花、茎、叶有几个分辨小技巧。


【叶片】

牡丹花的叶片较宽,叶色呈现正面绿色,反面淡黄色,且下表面有白粉,多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

芍药的叶片较窄,叶色为黑绿色且茂密,颜色亮,有蜡质光泽。


【花朵】

牡丹花的花朵生于枝条顶端 ,多为单生,花径较长,有20厘米,花型众多,有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皇冠型、绣球型等等 。且花色比勺药丰富。

芍药多为数朵丛生。花径多为15厘米。


【花期】牡丹花的花期比勺药花的花期要早些 ,一般在4月中下旬 。

芍药的花期却是在5月中上旬 两者花期相差大约半个月 。

正所谓春牡丹夏芍药。


【茎杆】

牡丹花的茎是木质,茎干粗壮,落叶后一般都不会枯萎 。

芍药花的茎是草质 ,落叶后几乎都会枯萎。











这里又是两朵大红色牡丹。








花瓣都带黑边了,肯定是黑牡丹没跑了。










拍完园区右边区域出来是名花大道。

中间修了一个花坛,也种满了牡丹。



本来已经想往外走了,结果又发现了一条开满牡丹花的小径。

这个点钟,加上下雨,园区内已经几乎没有游客了。

承包一整个牡丹花园。








另一侧好像都是花王。




这一片海黄很好看,可惜手机拍不出来。

虽然也是被围栏保护的,但因为够大片,而且牡丹的枝条都探出头来。

每一条小路都很出片。












逛到六点才离开,在门口碰到工作人员问了句几点关门,他说六点半。

怪不得园区大概只有我一个游客了吧。


在路口等了二十分钟公交才过来,一度怀疑是不是没有这趟公交车。然后在火车站转车回酒店。

今天去白马寺

等公交的地方还立着毛爷爷招手像。


一点钟才到洛阳站转车。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是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

使得洛阳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途径安喜门。

两点一刻左右到达白马寺。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始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听说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赴天竺求法。

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恳请二位高僧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者一起用白马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汉明帝亲自接待二位高僧,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

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废墟之上重建洛阳宫,包括洛阳白马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时,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羯磨》。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

————————————————————————————————————————

进入白马寺先左转去了国际佛殿区。


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齐云塔是中国第一座舍利塔,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
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包括白马寺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解放前,白马寺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属北魏造像佳作。


唐武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修洛阳白马寺,也是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洛阳白马寺亦破坏严重。还保存一些唐代及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明代初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此次重修奠定了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等来洛阳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即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新营建。

抗日战争爆发后白马寺两度败落一片荒凉,直到解放前夕。

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白马寺,曾留下了“白马驮经印度来”一首“七律”。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于中国。

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渐兴隆。

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这些都归功于汉明帝创建的白马寺。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继续往前走是泰国佛殿。


泰国佛殿苑是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有东西南北四座苑门,其中东门为正门。



登上中心的塔楼,可以俯瞰整个泰国佛殿苑。



苑内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并出资共同修建了泰国佛殿,于1995年竣工。


还可以眺望隔壁的印度宫殿。

目前印度宫殿处于关闭状态。


印度佛殿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佛殿外回廊环绕。

2005年4月9日至12日,温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共同出席了在洛阳白马寺建印度佛殿的签字仪式

2006年7月破土动工,2010年落成。


整个泰国佛殿于2010年翻修扩建,2014年完工,举行了落成庆典及恭迎佛舍利法会,将供奉上百年的释迦牟尼佛舍利移交于此。


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时,发现了5个已经变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刻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石盒内有石瓶,瓶内有黄金花,花上放有舍利。

1899年印度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

2014年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安放在了白马寺这个舍利塔二层上。


而舍利塔的一层供奉的是泰国不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12尊佛像。

其中3尊蓝琉璃妆金的佛像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





大佛殿为整个泰国佛殿苑内的法事主道场。

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


大佛殿内还供奉释迦牟尼佛。

高7.2米,重八吨,为铜质贴金像,是仿照泰国佛像帕清拉纳佛像而造。



穿过泰国佛殿往西是缅甸佛殿。



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照仰光大金塔的样式而建,塔底层为展览厅。

我去的时候暂未开放。



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也各有一道主门。

这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缅甸贡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宫(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



东、西两方除主门之外还各有一个简约的小门,高3.75米。

小门上用缅甸文写有“大金塔(梵文音译)”字样。


之前被忽略的介绍



从缅甸佛殿穿过泰国佛殿,路过止语茶社是释源陈展馆。



里面主要介绍白马寺。



从展馆出来又回到止语茶社,进去看了一下,可以免费喝茶,但喝完以后需要自己洗碗。





我这个参观顺序其实有点不对,应该先参观白马寺然后参观泰国等佛殿。

所以我去到了止语茶社又返回陈展馆。


准备去清凉台。


清凉台东西两侧是位于高五米的台基上的法宝阁与藏经阁。

1995年建成。二阁形制相同,重檐歇山式,坐北朝南,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

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赠送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

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


在清凉台西侧是一尊空海大师塑像。

是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时,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的。

空海大师804年入唐学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日本后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


旁边是唐代石柱础。

共四枚,青石质,方形,边长1.7m ,中心有圆柱形凸起 ,径0.85米,凸起部分重中有榫窝,深0.16米,直径0.16米。


历史记载“唐代安史之乱”后, 公元756年后回纥兵至洛阳,“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 。

今存之石柱础,即为唐代高阁之柱础。


穿过拱形门洞来到清凉台。


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

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

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


位于清凉台上的是毗卢阁。

明代重建,重檐歇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也是寺内最后一层大殿。



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

在毗卢佛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


白马寺本院内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的佛殿。

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

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两侧的绿地还种有牡丹,只是已经几乎凋零了。


接下来是接引殿的后门。

供奉的伽蓝菩萨,也称韦力天将。

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造像。左手执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须弥座上,威武无比。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 ,意为“众园”,后来成为寺院的总称。伽蓝神就侠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故伟力天将也称为伽蓝菩萨 。


地上都是莲花形状的地砖。



接引殿是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

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被重建。

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


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m ,他右手向前下伸,做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音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


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为“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 。


大雄殿为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为元代重建。

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 ,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做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 。

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 ,一个温和,一个暴力,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

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 

这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


大佛殿系明代重建,顶作单檐九脊歇山式,简瓦覆盖,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

脊正面字为“佛光普照”,背面字为“法轮常转”,正脊两端饰鸱尾。

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

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像高2.4米。面容丰满,庄严凝重,双目下垂,慈祥肃穆。

释迦佛左侧站像为大弟子摩诃迦业,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释迦佛右侧站像为阿难,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迦业左侧坐像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坐像为普贤菩萨。二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姿态端严。

释迦摩尼佛与二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

最靠边侍立的是尊供养天人,体态婀娜。
大佛殿内面北而坐的为观世音菩萨 。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

殿内供奉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接下来是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

钟楼于1991年6月建成,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

鼓楼于1992年竣工。

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

“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

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

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白马寺大门之外,广场南边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左右两侧为绿地。

游览完白马寺已经下午三点四十了。

顺着景区道路往齐云塔走。

齐云塔虽然位置位于神州牡丹园对面,但没办法出景区,必须原路返回从白马寺正门出去。


中间会路过有一个狄仁杰暮。为一圆形土丘。

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碑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但考古工作者认为此墓为唐代武周时期被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史料确凿记载薛怀义是埋在白马寺的。

反之,没有任何一条史料提及狄仁杰葬在白马寺。历史学家认为狄仁杰墓在洛阳孟津县北邙山。


走过一个小桥是大雄宝殿。



白马寺的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

现在的齐云塔是金代重修的。

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

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

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

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于1990年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以保护齐云塔。


从大雄宝殿还需穿过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才能看到齐云塔。

整个齐云塔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

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

在齐云塔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

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



齐云塔州有53朵莲花,绕塔须从右向左绕塔。

我绕了三圈。



四点离开的齐云塔,走到神州牡丹园竟然用了20分钟。


买了两个玉米粑粑吃。


去买门票的时候又纠结了,50元的门票不说,主要听说神州牡丹园都是旅行团来的地方,感觉不值这个50元。


最后想了下来都来了,还是进去看看吧。



果然,咱就是跟着大批人流进去的。前后都是旅行团。


先是国韵阁,室内摆放着种在花盆里的牡丹花。









接下来是富贵楼,也是种在花盆里的牡丹花,但多了一些图文介绍。



最黄的牡丹——皇冠
最白的牡丹——夜光白
最黑的牡丹——黑豹
最绿的牡丹——春柳





馆内大都放着这种粉红色的牡丹,外加几盆其他颜色的,比如这盆绿色的。



从馆内出来是一个牡丹石,采于伏牛山,高3.1米,重7.26吨,是迄今为止最大最美的的牡丹石。



从牡丹石院内出来


是一个假山水池。


绕过假山是神州牡丹园的室外牡丹园。




开始挺失望的,觉得被坑了,因为问了门口卖票的小姐姐牡丹花开的多不多,她说很多。

结果看到眼前这一幕,真的就无语了。




真的是在一片枯萎的牡丹园里找开放得花朵。



不过走出搭棚子的区域就好了。

也是中间一个圆台,四周是四方形的花池,每个花池种的不同品种的牡丹。






黑海洒金也属于黑牡丹的一种。








绿幕隐玉是开始是绿色,开到后面变成白色。

这个名字也是很形象了。




墨池金辉也是黑牡丹,整个花池就找到一朵这样还带着花瓣的,呜呜呜。









中间还有一片水塘,我是沿水塘边上走的。

本来都是被忽略的一边。很多游客直接从水塘边的出口出去了。

到一定要走到最里面去,有惊喜。






这是一片芍药。


这边也是方型花池。

但是有台阶,一层一层的。



我说的惊喜呢就是让我发现了这最黑的牡丹花——黑豹。



本来我也没发现,一看这红色牡丹花不错啊,叫什么名字啊,结果牌子上写的黑豹。

我这个激动啊。

开花的不多,还藏在叶子里,角度光线什么的都很影响颜色。




必须合影



全景就是这样,我太难了。


本来无人问津的花池,因为我在拍,吸引来了一群大妈也来拍摄。但她们好像并不知道黑豹是最黑的牡丹。






然后还有一个室内展厅。

品种多一些,但也都是花盆。







室内装潢很古风。

靠近假窗户的一面有一片牡丹大概也是黑牡丹的种类。




还有绿牡丹等,就是要自己去发现这么多玫瑰里的自己喜欢品种。


离开神州牡丹园五点五十左右。


走回到白马寺前的公交站等车。

最后到洛邑古城已经六点三十五。


先到的民主街


洛邑古城,被誉为“中原渡口”。

景区包含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


“洛邑”系洛阳古时的旧称,由古至今是华夏文明的代表,历经十三朝古都,其被喻为“文化圣城”。




在外面的街逛了下才准备进古城。

差不多快七点的样子。

门口差绿码的还挺严格。


进来就是小吃街。比外面要贵一些。






整个洛邑古城很小,大多是来拍汉服写真的。如果专门为了洛邑古城来一趟可能会觉得没意思。




古城里闲逛等文峰塔的灯光秀。

有一家卖小画书的店。记得我家以前好像也有。




虽然是后建的仿古文化区,但夜景还是很“洛阳”的。




七点已经开始亮灯了。

很多人都聚集在立德苑门前,大概都是等着看灯光秀的,看攻略是七点开始,结果都七点过了也没开始。

天还没完全黑,大概那个是冬季时间吧。





问了旁边工作人员说是八点半开始,好吧,于是我又开始逛起了古城。

最后太冷了还去小吃街买了碗藕粉。


文峰塔旁的许愿树。


旁边是新潭。

始建于隋朝,盛唐时期期,新潭至漕渠间的水道可泊漕船万艘。

新潭面积颇大 ,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物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为了等灯光秀但又冷的很,无奈只能在城里又转一圈。



买了一斤什么糕点,顺便买了一个鲜花饼。




终于八点半开始了。

来都来了,哪有什么值不值一说呢。

看完文峰塔的灯光秀,新潭对岸还有表演。

没看完就走了


看到一堆人拍,不明所以,拍一张闪人。


最后还看到了演员离场。

我实在太冷了赶快溜了。


离开古城九点二十左右,到地铁站四十。

结果下了地铁还下雨了,就算下雨我也骑着单车回去的。

为此我还丢了一只隐形眼镜。

中午十二点退房然后把行李寄存在了前台后,就步行前往王城公园。


两点四十才走到王城公园门口。

我是从西门进入的。


王城公园,又名洛阳王城公园。坐落在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阳西工区,因修建在东周王城遗址上而得名。


公园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洛阳市文化馆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王城遗址上。

占地1080亩,是中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

也是河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我现在所在的紫云天香台牡丹观赏区的牡丹已经几乎都凋谢了。





一直走到明堂,露天的牡丹也几乎没有。



但明堂旁边有一个最佳观赏区,里面有很多还在开放的牡丹。

也是有棚子和围栏保护的。






这种大片的都是芍药。











品种很多,但都是一棵一棵的。

开始我还纳闷呢,直到我看到工作人员把花盆里开的正艳的牡丹移栽到地上。





怪不得土地都是翻过的。

不过何必呢,直接摆花盆应该也没人说吧,还要假装是原生的。















逛完牡丹园区直接过桥到对岸的动物园。



门票都花了,还是要来动物园看看的。



天气太热动物们都在睡觉。





骆驼园区可以喂骆驼和小羊。





本来没有开屏的孔雀,不知道是谁在鼓掌加呼唤孔雀就开屏了。




是我国最北端的华南虎人工繁育基地,饲养华南虎数量达到38只,是中国华南虎最多的动物园,也是世界第一。

正在踱步的华南虎。

还有白化虎。



吃虱子的小猴子。


还有吃下午茶的小猴子。



各种小猴子们。

说真的好久没有逛过动物园了。


不停跳跃的狒狒。



实在走不动了,大象和长颈鹿都是在远处拍的,没走过去。










还有缟獴。

又称非洲獴、斑纹灰沼狸、横斑獴,周身长满棕灰色的短毛,背部有深色的条纹。

在白天集体活动的动物,喜欢吃甲虫、蚱蜢、白蚁、蜗牛、蝎子、鸟蛋、爬行动物的蛋、甚至啮齿目动物和蛇,偶尔也吃落到地上的水果。



离开动物园从玉带桥返回。


最后离开王城公园四点过点。打了车回酒店取行李然后去高铁站坐高铁去郑州。


五点到洛阳龙门站。


一个多小时就到郑州了。


我会说来郑州是为了去博物馆买考古盲盒,哈哈哈

早上九点半就到的博物馆门口了。


来的人还挺多的。



先去文创店买了两个考古盲盒。



刻符龟甲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 
舞阳县贾湖出土

【贾湖遗址的墓葬,房基柱洞内和灰坑中出土多件龟甲,龟甲内往往装有石子,这些用于祭祀、舞蹈或占卜的龟甲,是当时人们灵龟崇拜的物证,龟甲上的刻符为文字起源提供了最早的线索 】


红陶双耳三足壶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
 1978年新郑县裴李岗出土


红陶小口双耳足壶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距今9000~7000年 )
1980年 长葛县石固出土


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 )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距今9000~7000年 )
舞阳县贾湖出土

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乳钉纹红陶鼎——鼎之滥觞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距今9000~7000年 )
1977年新郑县裴李岗出土 

该器系手工捏制而成,表面乳钉既可加固器体,又可作为装饰,陶胎中有意加入粗砂砾,使其在高温下不会发生崩裂。

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


花瓣纹彩陶钵——花瓣纹与华夏渊源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
1956年三门峡市庙底沟出土 

这件彩陶钵的花瓣纹图案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较为常见。

在古文字中“华”的本意就是花,有人推测这一普遍使用花瓣纹图案的氏族与“华夏”华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壁虎纹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89年汝州市洪山庙出土


红陶十四钮瓮棺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最近7000~5000年 )
汝州市大张水库出土


红陶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最近7000~5000年 )
1972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彩陶双连壶—— 5000年不变的情谊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 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 ,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白衣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
1972年 郑州市大河村出土


玉钺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
南阳市黄山采集




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三门峡市庙底沟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三门峡市庙底沟出土


左: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76年禹州市古水河出土

右:鱼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58年 唐河县茅草寺采集


豆荚纹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
1971年 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左:双系黑彩红陶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56年郑州市林山砦出土

右:红陶塑腰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
 1958年 郑州市后庄王出土


红陶斧形鼎
新 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
1958年南召县下店出土


黑陶高足杯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 (距今5500年~4600年 )
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距今6100~4600年 )
郸城县段寨出土


镂孔高圈足陶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 )
 郸城县段寨出土


陶鼎
新时期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1971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黑陶鬶
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 ) 
郑州市西郊出土


红陶鬶
新时期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灰陶鬶
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郑州市西郊出土


白陶鬶——仿生的器皿
 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巩义市小织田出土

中国古代的许多器具都是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创造的 ,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 ,这件白陶鬶系用高岭土烧制, 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其文化因素来自崇尚鸟图腾的东夷部落


兽面饰
新时期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郑州市出土


卜骨
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济源市庙街出土


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
 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 (距今5000~4000年 )
1980年淮阳县平粮台出土

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南城墙内外以及城内发现了许多组排水管道,每截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同,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



卜骨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禹州市瓦店出土


玉铲
夏代(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
禹州市瓦店出土


骨雕鸟头 
夏代(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
禹州市瓦店出土


铜爵(酒器)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偃师市二里头出土


灰陶象鼻盉(酒器)
夏代 (公元前2070–公前1600年)
偃师市二里头出土


兽面纹铜鼎(饪食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征集


夔纹铜鬲(饪食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1955年郑州市白家庄出土



兽面纹铜盉(酒器)
商代前期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中牟市黄店采集


兽面纹铜罍(酒器)
商代前期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郑州市白家庄出土


罍的颈部有龟形图案,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中, 龟是吉祥、繁衍的象征 ,有的学者认为这件铜罍上的龟纹可能是族徽, 还有学者考证为“黾”字,若此考释正确, 这应为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铭文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饪食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1996年郑州市南顺城街窖藏出土

青铜鼎有烹煮肉、实牲祭祀和食飨等各种用途 ,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 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 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

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 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 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


兽面纹提梁铜卣(酒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1982年 郑州市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


卣为古代盛酒器, 《诗经· 大雅》云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此卣体态修长, 做工精美 ,通身是华美富丽的纹饰, 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装饰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为商代后期繁缛的铜器纹饰开创了先河


原始瓷尊(酒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该瓷尊的胎用高岭土烧制而成 ,内外施满清灰釉,虽然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但它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


“后母辛”四足铜觥(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出土


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 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后母辛”三字铭文”。“母辛”与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 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做的祭器


“妇好”鸮尊(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 ,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 ,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 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 整体用范达到十多块, 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




“妇好”铜方斝(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刻辞卜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3年 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刻辞卜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3年 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出土


带盖铜方斝(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圈足铜觥(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鸟足铜鼎(饪食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三足提梁铜盉(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铜方尊(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夔足铜方斝(饪食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好”汽柱铜甑形器(饪食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甑为什饪食器中的一种 ,这种中间带气柱的饪食器实际较为少见


“守父乙”铜觯(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安阳市小屯村出土


“爱”铜方彝(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安阳市戚家庄东M269出土



“徙”铜鼎(饪食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68年温县小南张出土


云雷纹铜卣(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80年 罗山县莽张乡后李村出土


鸮铜卣(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80年 罗山县莽张乡后李出土


“祖辛”铜卣(酒器)
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 )
1965年辉县褚丘出土


“父乙”铜觥(酒器)
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 )
1955年鲁山县仓头出土



“长子口”铜簋形觥(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觥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 ,其特征为器腹椭圆, 底有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鋬, 盖作有角兽首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 中屡见兕觥一词: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透雕夔龙纹铜钺(兵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洛阳市北窑出土



玉虎形跽坐人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龙凤纹玉璜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骨排箫—— 中国最早的排箫食物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这件古排箫为禽类腿骨所制, 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 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长子口墓中共出土五组骨排箫, 距今三千多年,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


卷首铜刀 (兵器 )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兽面纹铜方觥(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



兽形铜觥盖首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6年信阳市浉河港出土


“晨肇贮”铜角(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6年 信阳市浉河港出土


云龙纹铜盘 (水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1年南阳市郊砖瓦厂出土



“匍”雁形铜盉(酒器)——见证西周邦交礼节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8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50出土


该盉盖内铸有铭文四十余字, 记述了盉的主人夏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 ,并赠予他一些礼物 。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

 该盉对应的史书《礼仪·士相见礼》的记载 :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


“父辛”铜卣(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75年襄城县霍村出土


“谏”铜盨(盛食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兽面纹铜鬲(饪食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61年鹤壁市庞村出土


“鱼父乙”铜卣(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61年鹤壁市庞村出土


“姜”铜壶(酒器)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5年 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



蟠龙纹铜盉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90年三门峡市虢虎墓地M2001出土


该盉采用线刻 、高浮雕和圆雕多种手法 ,主次分明 ,繁简得体。 设计上巧妙地雕出张口的小兽头 ,使大张的嘴巴正好成为流的口 ,而四足雕成跪姿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器物主人对神灵的敬畏



春秋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 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 ,一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 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 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 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 ,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2015年12月 莲鹤方壶被运送至北京参展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 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

故宫藏高125 .7厘米,称“立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藏高126. 5厘米,称“莲鹤方壶”。

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 ,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 长30. 5厘米,宽54厘米。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 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 兽角弯曲, 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 ,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 ,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 ,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 ,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 ,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 ,造型灵动。



蟠夔纹铜敦(盛食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63年洛阳市中州大渠出土


垂鳞纹铜升鼎(饪食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 )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


错金银铜辕首 ——我车煌煌,为王先驱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83年 淮阳县马鞍冢楚墓出土

这是套在车辕前端的饰件 ,巧妙的设计, 纤细流畅的线条, 赋予龙首强烈的动感, 显示出战国时期错金银装饰工艺的精湛, 也衬托出当时车辆的豪华


楚简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94年 新蔡县葛陵楚墓M1出土


龙耳方壶整体造型气派 ,壶盖是镂空夔龙纹 ,颈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型蕴含着生机和韵律感





“黄夫人”甗形铜盉(酒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 
1983年光山县宝相寺黄孟君夫妇墓出土

该盉敛口尖唇、平盖、 卷尾鋬、兽头流,器内有一圈形无孔箅, 形制特别,是春秋中期南方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式盉,口沿下注铭文6行16字:“皇子乍(作) 黄甫(夫)人行器/ 则永宝宝 /霝冬(终)霝复”。


“单”铜匜(水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
1973年 罗山县高店村出土



乳钉纹铜圆盒(容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
1978年固始县侯古堆M1出土


错红铜龙纹铜方豆(盛食器)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
1978年固始县侯古堆M1出土


镶错法是在铜器表面所錾的凹槽中分别嵌入金、银、 红铜等金属丝、片或绿松石、漆 类等。按类别分有金错、银错、红铜错、石错、漆错等


错金银铜豹镇
战国 (公元前475–前221年)
 1958年三门峡市采集


错金嵌松石铜带钩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跽坐人铜灯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75年三门峡市上岭村出土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右衽深衣, 腰系以带钩扣合的革带,双手合擎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鸟兽纹贯耳铜壶(酒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35年汲县山彪镇出土


羽纹铜扁壶(酒器)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
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



骑马陶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永城市保安山梁共王陵出土 

汉俑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创作意识的雕塑艺术形式 ,既宣扬了墓主生前的富贵 ,又营造了死后的哀荣。 这组骑马俑造型优美, 色泽鲜艳 ,体现了汉代匠师的艺术个性及创造水平


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永城市僖山汉墓出土 

汉代帝王为死后肉身不腐以及灵魂不灭, 用金、玉编织金缕玉衣,作为尸体保存的高级殓服,这是汉代最高级别的葬俗。 这件金缕玉衣是由从永城僖山汉墓中出土的1000多片玉衣残片修复而成,是继满城汉墓后出土的较完整的金缕玉衣


鎏金铜节约
西汉(公元前206 –公元25年)
永城市保安山王后陵出土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
洛阳市出土 

为统一儒家经典,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写定七经文字,该石46块 ,立于太学讲堂前。 这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史称“熹平石经”。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之乱 ,石经被毁。



鎏金带盖铜炉
东汉(25~220年)
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左:鎏金双糸铜壶
东汉(25~220年)
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右:鎏金铜素钫
东汉(25~220年)
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盘龙石砚
东汉延禧三年(160年) 
1978年南乐县宋耿落村出土


铜天禄
东汉(25–220年)
焦作市出土


五凤铜熏炉
 东汉(25–220年)
1989年焦作市嘉禾屯出土 

熏炉是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 。《纬书集成·乐叶图征》载:“五凤皆五色,为瑞者为孽者四。”当盛世昌明时则凤凰降,这一熏炉中所表现的五凤,大者因为瑞,象征着吉祥如意 ,天下太平 。


鹅首曲颈铜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2020年三门峡市出土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收租图陶仓楼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新密市后土郭出土


绿釉陶水榭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门峡市出土


釉陶乐俑群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
济源市泗洵沟M8出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这组乐俑中奏乐者四人, 其中击节合声者一,吹埙者一,吹排箫持鼗者二(鼗已失) 其余三人伸双手仰面而歌,表现了汉代相和歌的演出场景


左:绿釉陶执盾者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
济源市泗洵沟M8出土

中:红釉陶骑射者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
济源市泗洵沟M8出土

右:陶俑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
宜阳县出土


绘彩长袖舞俑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
济源市西窑头村出土


灰陶百戏俑群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征集


红陶坐姿杂技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济源市出土


红陶裸体男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征集


绿釉立姿陶狗
  汉代(公元前206只公元220年)


红釉卧姿陶狗 
汉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南阳市出土


绘彩云气纹陶盒 
汉代(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征集


红绿釉陶灯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济源市泗涧沟出土


龙柄铜鐎斗 
东汉(25–220年)征集


白釉绿彩三系罐
北齐武平六年 (575年 )
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上:带扣范 
东汉(25–220年)
温县招贤村出土



绘彩陶马 
北齐武平六年 (575年 )
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黄釉扁壶 
北齐武平六年 (575年 )
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

这件扁壶形状类似西域皮囊壶, 壶身两面模印着源于西域游牧民族的胡腾舞图案 。这种胡腾舞盛行于北朝至唐代。

墓主人范粹遥领凉州刺史,其墓中出土带有西域风格的器物,说明当时西域文化渗透中原的历史事实


铜奔羊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鸟形铜杖首饰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征集


铜鸠车 
东汉(25–220年)
1974年偃师县寇店镇窖藏出土


褐绿釉陶桃都树 
东汉(25–220年)
济源市泗涧沟汉墓出土

《玄中记》云:“东南有桃都, 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 群鸡遂之名 ”。

桃都树的出土说明汉时已有关于桃都树和天鸡的传说


白釉瓷 覆莲座兽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白陶动物俑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从左至右依次:白陶蹲狗、白陶卧狗、白陶鸳鸯 、白陶卧鸡、白陶卧鸡、白陶立鹤


白釉瓷剪刀 
隋开皇15年 (595年)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白釉龙柄象肖瓷壶
隋开皇十五年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该壶肩部有八个对称的系, 流为象首,执把为龙柄, 造型别致,端庄规整,制作精巧 。这件象首壶制作工艺和釉色,与唐代成熟白瓷相比仍存在釉厚处呈青色等早期白瓷之特征,为研究白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例证。


白釉瓷围棋盘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围棋起源于我国,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流行。原来的围棋只有纵横17道 ,该围棋盘盘面纵横各19道 ,共361个交叉点, 表明至迟在隋代,这种弈棋方式已经出现并沿用至今


前:绘彩陶女舞俑(5件)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后: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 (8件)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
        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

这组女俑共八人 ,其中七人分别持排箫、五弦琵琶 、曲颈琵琶 、筚䔁、钹、笛和竖箜篌等乐器, 1人击掌和乐。

《新唐书· 礼乐志》记载 ,唐玄宗时:“分乐为二部, 堂下立奏, 谓之立部伎, 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张盛墓这组坐姿伎女俑的出土表明唐代坐部伎在隋时已见雏形


杨国忠进奉银铤
 唐天宝十二年 
1970年洛阳市隋唐东都城址宫城北角出土

该银铤一面錾刻“专知采市银使右相监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 ,另一面上部錾刻“安边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 ,下部从右至左錾刻“专知官兼太守永远将军守左司御率府付率,充横野军营田等 ,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天宝十二载 十二月日。”
由铭文可知此银铤是边将郭子昂上交的边郡和市银两之一,作为由杨国忠进献给朝廷的锐银, 它反映了唐代“和市”制度的存在



绘彩陶俑
唐代(618–907年)
征集


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618–907年)


三彩牛角形杯 
唐代(618–907年)
1976年 郑州市后庄王村出土 

该杯与流行于中亚 、西亚的来通 (Rhyton)兽角形杯造型相似 ,应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创作


白釉仿皮囊瓷壶 
唐代(618–907年)
征集 

壶体上一端有竖直的管状口, 另一端为鸡尾状装饰 ,器身似两片皮革缝合而成的囊袋 ,这种器型是仿照草原民族所用的皮囊烧制而成


三彩鹰首壶 
唐代(618–907年)
征集


青釉陶鹰首壶
唐代(618–907年)
征集


石蹲狮
唐代(618–907年)


青釉环形鸡首瓷壶 
隋代(581–618年)
新乡市出土


三彩鹰首壶
唐代(618–907年)
1965年洛阳市东郊塔湾村出土

此壶两侧图案生动,釉彩匀润鲜亮 ,极具艺术魅力, 其奇特造型系模仿波斯金银器而来


三彩贴花炉
唐代(618–907年)
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


绞胎盖罐
唐代(618–907年)
征集


三彩罐
唐代(618–907年)
 2003年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


白釉蓝彩碗
唐代(618–907年)
 2003年巩义市黄叶窑址出土


绿釉陶水注
唐代(618–907年)
巩义市黄冶窑址出土


三彩轿车
唐代(618–907年)
巩义市出土


三彩鸳鸯尊
唐代(618–907年)
 1974年新安县十里铺村出土


花釉瓷腰鼓标本
唐代(618–907年)
 鲁山县段店窑址出土
河南省博物考古研究院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鲁山段店窑发现了大量花釉瓷腰鼓标本,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花釉瓷腰鼓在器型 、花纹以及斑点装饰等方面完全一致, 从而验证了《羯鼓录》中的“鲁山花瓷”之说 ,揭开了鲁山花瓷之谜。



花釉蒜头瓷壶
唐代(618–907年)
 1973年新野县出土


白釉多足瓷砚
 隋代(581~618年 )
巩义市出土


红陶女俑(8件)
唐代(618–907年)
洛阳市出土


葵式双鸾仙鹤衔绶纹铜镜
唐代(618–907年)
1995年方城县出土










汝窑瓷片
 北宋(960~1127年 )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北宋(960~1127年 )
1987年宝丰县清凉寺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瓣瓷碗 
金代(1115~1234年)
 1978年 长葛县石固镇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瓣瓷碗 
金代(1115~1234年)
 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村出土


钧窑天蓝釉彩斑瓷盘
宋代 (960~1279年) 
遂平县出土


钧窑月白釉荷叶瓷洗
宋代(960~1279年)
 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村出土


钧窑月白釉花口瓷瓶 
宋代(960~1279年 )
1963年 禹县黄庄窖藏出土



黄釉刻莲花纹瓷盆 
宋代(960~1279年)
 鹤壁市出土


白釉褐彩龙纹玉壶春瓷瓶 
元代(1271~1368年)
 1978年鹤壁市出土


黑釉双系瓷罐 
元代(1271~1368年)
鹤壁市出土


黑釉提梁瓷罐
元代(1271~1368年)
鹤壁市出土


当阳峪窑绞胎瓷碗 
宋代(960~1279年)
 1962年修武县出土


当阳峪窑白釉红绿彩缠枝花卉纹罐
 金代 (1115~1234年 )
1973年焦作市出土



青釉刻花瓷盒
宋代(960~1279年)
征集


定窑白釉镂雕八角兽首瓷洗
 宋代(960–1279年 )
1960年洛阳市出土



定窑白釉贴花瓷炉
 宋代(960~1279年)
征集


白地黑花“风花雪月”瓷瓶
宋代(960~1279年 )
郑州市出土


白地黑花小口瓷尊
 宋代(960~1279年)
 1984年安阳市出土


三彩荷叶童子枕
 宋代(960~1279年)
 上蔡县城关出土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瓷瓶
明代(1368~1644年 )
荥阳市贾峪镇周惠王墓出土


前:青花螭兽纹瓷碗 
        青花“金榜题名”瓷杯 
        青花寿字纹瓷碟 

后:青花双圈纹瓷碟 
        嘉靖款青花龙纹瓷碗 
        明嘉靖(1522~1566年)
        青花四季花卉纹瓷碗


元宝式铜茶托 
清代(1644~1911年)
征集


独角兽铜熏炉
明代(1368~1644年 )
征集


镶宝石金蝴蝶 
明弘治六年(1493年)
1985年浚县王氏墓出土


人物故事纹金链壶
明代(1368~1644年 )
上蔡县出土



骨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9000~7000年 )
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骨笛由丹顶鹤的尺骨精雕细琢制成,出土时基本保存完整 ,通体光滑 ,钻孔规范, 孔列较直, 两端均有骨关节残存


云纹铜禁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 。此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1只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 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整件设计精巧绝妙, 造型瑰丽庄严 ,纹饰玲珑剔透。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失蜡法又称熔模法 ,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即用蜡条塑成待铸器件的模型, 然后淋敷细泥汁成整体泥范,晾干, 烘烤出蜡,而后灌注铜液出器。其成品器型复杂 ,具有立体透雕效果 。


“王子午”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王子午”鼎颈部和腹部饰浮雕蟠螭纹带和窃曲纹带,器身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 ,动感十足。 器内壁及底部有鸟篆铭文八十多字。 该鼎为分铸焊接而成, 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艺 。这种束腰平底的鼎式,常见于楚国贵族墓 ,具有典型的楚地风格



“克黄”升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1出土





龙首提梁盉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


蟠虺纹提链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3出土



蟠螭纹兽耳鉴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9出土


后:蟠虺纹匜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前:蟠虺纹环耳盘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


神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楚国墓地M9出土

楚地巫风盛行 ,楚人铸造的青铜器也以奇丽诡谲的想象取胜, 此神兽为乐器支架,遍布全身的龙凤纹、涡纹以色泽鲜艳的绿松石镶嵌而成 ,华美瑰丽 ,造型奇特 ,制作精美 ,宛如神界之神 ,反映了楚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镂空镶绿松石车市春秋一一九七八年淅川下寺楚国目的二号车马坑出土车轴车位川秋一九七八年淅川县下设


龙纹器座
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 )
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2出土





黄釉绿彩龙凤纹瓷碗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黄釉绿彩龙纹葵式瓷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粉彩什锦瓷杯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1、乾隆款葵式什锦瓷杯
2、乾隆款八楞什锦瓷杯
3、乾隆款六楞什锦瓷杯
4、乾隆款八楞什锦瓷杯
5、乾隆款方形什锦瓷杯
6、乾隆款花瓣形什锦瓷杯
7、乾隆款花瓣形什锦瓷杯
8、乾隆款匜形什锦瓷杯
9、粉彩双蝠什锦瓷杯
10、海螺式什锦瓷杯


粉彩青花福寿纹瓷盖碗
清嘉庆(1796~1820年 )
征集


粉彩荷花瓷吸杯
清光绪34年 (1908年)
征集

杯荷梗上坚写墨字楷书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

“秋操”是光绪年间进行的大型秋季军事操练,此杯是中国晚清秋操活动的实物见证



五彩宝相花纹瓷盘
清道光 (1821~1850年 )
征集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瓷杯 
清康熙(1662~1722年 )
征集

每个杯子的图案旁边,都依景而题有相应的五言 、七言唐诗 ,题诗的下面都钤一“赏”字印。在圈足内底青花双圈内,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四字款 。这套瓷杯胎薄如纸 ,釉色光润, 造型轻巧 ,装饰精美。 十二种花分别配以不同的诗句,使诗画融为一体 ,属康熙时官窑之佳品。


斗彩折枝花卉纹瓷碗
清嘉庆(1796~1820年 )
征集 

斗彩蝙蝠纹瓷盖碗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青花油红彩花卉纹瓷杯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青花云龙纹瓷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青花云鹤纹瓷爵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青花梵文莲瓣洗
明万历(1572~1620年 )
征集

该洗底足上双圈弦纹内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 ,由于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信仰佛教,万历朝梵文瓷器的数量成为历代官窑梵文瓷器中最多的一朝。
此洗造型精巧别致,青花艳丽明亮,应为明景德镇官窑器 。


斗彩云龙纹瓷盖罐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黄釉粉彩云龙纹瓷豆
清光绪(1875~1908年 )
征集

黄釉粉彩是黄釉与粉彩相结合一种工艺。 先在釉面上以针刻绘出图案,再以蓝、白、紫、 粉绿、 深绿、橘红等釉彩描画,是清代形成的一个新品种。
 此豆内外施黄釉, 外绘粉彩云龙纹, 足内刻六字楷书款 “大清光绪年制” 为光绪官窑器中的精品


左:白釉绿彩二龙戏珠纹瓷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中:白釉红彩蝙蝠纹瓷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
         征集


右:白釉红彩云龙羮匙
        清嘉庆(1796~1820年 )
         征集





掐丝珐琅龟形熏炉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象牙透雕盒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珐琅镶玉葫芦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珐琅太平有象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青玉兽面纹盖炉
清代(1644~1911年 )
征集


然后去酒店附近的商场吃了饭,等到五点才退房去机场附近的酒店入住,为了第二天搭飞机不用起太早。


最后付一张考古盲盒照片。

话说我回去只玩了一盒,拆出一个虎符。


八点不到就在登机口等着了。





对了,回家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把洛阳买的考古盲盒拆了。





【白马寺】
外国宫殿区有泰国、缅甸、印度佛殿,印度佛殿暂时关闭,亮点是天王殿和大雄殿内的夹贮干漆造像,真人大小的造像仅五公斤,工艺已失传,全球仅25件,24件在这里。

寺院最深处有一处止语茶社旧屋改造而成,免费提供茶水。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牡丹种类最多的牡丹园,且园区较大(不知道是优点还是缺点)

【中国国花园】
市内交通便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牡丹专类观赏园。建议西门进东门出,牡丹花集中在西门附近。

【国家牡丹园】
国家牡丹基因库,有隋朝的千年牡丹王。

【国际牡丹园】
最大的晚花牡丹观赏地,国外牡丹品种最多。位于郊区机场路附近,交通不太方便,可以和对面的古墓博物馆一起游玩。

【神州牡丹园】
唯一的优点是位于白马寺对面,顺路浏览。缺点是门票贵,旅行团多,牡丹都是方形池种植,缺少层次感。

【王城公园】
有游乐设施和动物园,适合带孩子的家庭去,以牡丹仙子象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最为精华,缺点有栏杆。

【应天门】

16年重建,牡丹节期间每晚都有活动,平日据说只有周末有3D投影秀

南门亮灯仪式,19:00

北广场灯光秀加3d投影,
第一场:19:50——20:10

第二场:20:50——21:10

【十字街、丽景门】
夜景不错,可以逛逛,特意来吃饭就不必了。

长廊旁边是牡丹展览馆,因为在室内所以可以观赏到很多开放的品种。到都是一小棵那种。

的瓶子。

离开神州牡丹园还不到六点。

走回到白马寺前的公交站等车。

最后到洛邑古城已经

摸摸默默哦

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

大雄殿为悬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

从清凉台下来是接引殿的后门。

大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高7.2米,重八吨,为铜质贴金像,仿照泰国佛像帕清拉纳佛像而造。

登上

国际牡丹园晚花牡丹精选中国和日本寒牡丹近千株。

寒牡丹‘时雨云’、‘户川寒’等于初冬绽放,主要观赏期在每年的12月上中旬。

总面积380余亩的国际牡丹园是我市唯一的晚开精品牡丹园。该园还是我市开发最早、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花色最全的芍药专类园,园内收集、种植了国内芍药名品300多个,并选育了世界范围内独有的绿色芍药“翠玉秀菊”等一批芍药新品种,种植总数近10万株。

总面积380余亩的国际牡丹园是我市唯一的晚开精品牡丹园。该园还是我市开发最早、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花色最全的芍药专类园,园内收集、种植了国内芍药名品300多个,并选育了世界范围内独有的绿色芍药“翠玉秀菊”等一批芍药新品种,种植总数近10万株。

总面积380余亩的国际牡丹园是我市唯一的晚开精品牡丹园。该园还是我市开发最早、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花色最全的芍药专类园,园内收集、种植了国内芍药名品300多个,并选育了世界范围内独有的绿色芍药“翠玉秀菊”等一批芍药新品种,种植总数近10万株。

国际牡丹园[1],地处机场路与连霍高速公路洛阳西出口交汇处的邙山镇,与洛阳古墓博物馆隔机场路相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奇异绚丽的国内外牡丹名品,独具特色的建园设计,使之成为国内高品位的牡丹观赏园与国际牡丹名品生产示范基地。

洛阳水席的特点:

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

洛阳水席的头道菜是“牡丹燕菜”,原称为“假燕菜”。

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的一年秋天,洛阳东关外长出一个异常庞大的白萝卜,长三尺,上青下白,被献给了女皇。武则天遂命御厨将之做菜,御厨只好将萝卜掺入山珍海味制成羹。武则天品尝后,感觉有燕窝的味道,赐名为“假燕菜”。从此,“假燕菜” 成为武则天经常食用的一道菜。 贵族官僚以及民间百姓也都把“假燕菜”作为首菜,即使没有萝卜也用其他蔬菜来做。

后来人们将之称为“洛阳燕菜”。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 用水席招待,为他们做了一道的“洛阳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周总理说:“菜里开花了”。所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

“不翻”其实就是一张绿豆小饼。把绿豆泡涨磨细兑水调汁,舀一勺摊在鏊子上,炉火加热一分钟就熟了,不用翻面儿,所以叫做“不翻”。

相传清康熙皇帝暗访民情,途经孟津县小浪底镇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饿的说:“不翻不翻。”便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这小饼因此得名“不翻”。

就是说中间还转机,起个大早,下午三点了还在飞机上。

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