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陕西省与山西省的界河,河西是秦,河东是晋。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依天险,为屏障,自古就是风水宝地,物阜民丰,乃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秦晋之好,黄河两岸的山陕两省,有数不尽的历史遗迹和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这一趟“河西跨河东“的沿黄之路,行走表里山河,感受物阜民丰。
这条路串联起来一串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壶口瀑布、华山、黄帝陵,人人都会背的唐诗“白日依山尽“的写作地——鹳雀楼,还有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七天的行程,不算紧迫,每一处值得打卡的景点,都留有足够的时间,仔细品味,时光深处,历史褶皱,深挖一波当地文化和背后的故事。
△ 河西跨河东,旅行线路图
第一站,“有料”的铜川,开始旅程——
铜川在相当长的时间,都被称作“同官”。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由于这里炼铜和挖煤,一度经济崛起,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迫于可开采的资源枯竭,这里被倒逼发展转型。
耀州现在是铜川下辖的一个区,之前是大名鼎鼎的耀县。耀县有名,是因为出过历史上的大名人,药王孙思邈、唐楷书法家柳公权,都是耀县名人。到了北宋,一代山水画大家横空出世,被后世推崇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就是耀县的自然风景。第一站,打卡铜川,直奔主题,目的地【溪山胜境】景区。
△ 铜川 溪山胜境景区
《溪山行旅图》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对这幅画作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诸如:“巨碑式山水”“三远构图”“芝麻皴”“如行夜山”等等,直到这幅作品被携带到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后,偶然间发现了隐藏在密林之中的“匿名”署名,才“坐实”了画家是范宽的事实。
图片△ 溪山胜境景区-颐静湖
但凡学习过美术史的人,都绕不过去这个名字——范宽。由于资料非常有限,仅知这位西北大汉,老家华原(铜川耀州),生卒年无考,约北宋初年。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狂荡嗜酒,甚至有点邋遢。关中俗话说“性缓为宽”,所以,“范宽”是他的绰号,至于真名实姓是啥,并未传世,或许就是画作上的题字——“范中立”。
后世董其昌是他的“迷弟”,考究出来偶像名字,范中立。因此才有了画上的题字。董其昌不吝赞美“宋画第一”!
△ 溪山胜境景区-玉龙瀑布
我到访溪山胜境,问询工作人员,“画中实景在哪里能看到?”
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言语不详,在景区图上比比划划,圈了一个圈,“大致就在这个范围内,您自己坐电瓶车去看吧~~”
我不死心,又问了开电瓶车的司机师傅。
他俨然一笑,貌似胸中有答案,说,“范宽啊,画的是心中的山水,不完全是真实的景致,你可以找到好几处与画面吻合或者相似的场景,再说了,几千年过去了,环境、气温、湿度、植被都发生了变化,不可能一模一样,您说呢?”
这套标准答案式的回答,我竟然无言以对,暗自佩服司机师傅,高人呐!
是我执!
非要见识心心念念的《溪山行旅图》的原景,是我的不对啊!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 溪山画馆
△ 溪山画馆-建筑外景
溪山胜境景区不大,一个多小时就游完了。里面新建了【溪山画馆】,一楼陈列国画作品,当代艺术家们对溪山的写生画;二楼油画展陈,写实更写意,人物画与风景画混杂。登上露台,可以看到溪山峡谷内滤镜级别的蓝天,呼吸到负离子含量高到让人醉氧的鲜甜空气,以及耳畔夏日聒噪的蝉鸣。
从景区大门出来,坐在河道谷底吹风纳凉,馒头一样的山体,巨大、覆盖,压迫感袭来。千年之前的范宽,或许也在某个燥热的夏日午后,枯坐在这里,看云卷云舒,一天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他啊,就是一位民间画师,活着的时候,不好不坏,不大富大贵也不至于饿肚子,他的境界与追求,不要用我们今天的三观来解读,更不要过度解读与无限拔高,看画,就好——
树,画得妖娆嘚瑟。
驴,画得负重吭哧。
人,画得闲散缓滞。
山,画得压倒一切。
又大又黑又硬!
好喜欢,这六字评价啊!
△ 溪山河谷与馒头山
入住铜川的当晚,暴雨来袭,半夜更是雨打窗棂,像要撕破了合金窗框。雨惊半夜,我徒然醒来,溪山的瀑布想必此时湫水猛增,狂澜水泻,寄寓在山涧木屋的旅客,是享受此刻的人与自然激情对话,还是惊魂未定时分呢?
我担忧明早的陈炉古镇之行,可否成行。
△ 陈炉古镇
第二天清晨,雨势小,但未停。车子向东行驶,进入【陈炉古镇】。
陈炉是铜川市印台区东南方向的一个建制镇,以盛产耀州瓷而闻名。耀州瓷是北方民用瓷器的代表,既为民用,自然比不得官窑的做工讲究和技艺繁复,以实用、耐用为上。北宋及金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说烧窑的炉子,常年不熄火,到了夜间,炉火冲天,映照得半边天都红透了,因此才有了“炉山不夜”为“同官八景”之首。
昨夜的暴雨,造成了一场小型塌方,通往古镇的道路被碎石块和泥土淤塞。我绕过游客中心,把这直接开到了半山腰上,泊车一棵槐树下。
△ 陈炉古镇
△ 陈炉古镇-民俗文化广场
△ 陈炉古镇-窑神庙
细雨之中的陈炉古镇,很少的游客,冷冷清清,偶遇几位老大爷,买菜回来,一手撑伞遮雨,一手提着塑料袋,几根青菜绿、几颗柿子红。
问路,耀州窑博物馆怎么走?
手一抬,“上坡,拐两次就到。”
去往博物馆的沿途,临街门面房门紧闭。稀稀拉拉的瓷坊开门营业,疫情影响,下雨影响,生意惨淡,店主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
参观了店家的展销厅,豆绿釉青瓷、白底黑瓷,两大耀州窑特有的瓷器,杯盘盏碗,琳琅满目,摆件把玩,应有尽有。
入手一对大碗,剃刀纹饰流畅,典型的牡丹缠枝花纹,敞口圆腹器型,豆绿色的釉料厚实且温润,完全满足了我对耀州窑瓷器的认知和喜好。
身份从游客转化成买主,店家对我的态度也发生转变。随即交谈起来,果然店家在抱怨近年生意越发不好做,没游客就没消费,没消费就无法拉动生产,如今当地的窑只烧一些简单的粗瓷,细发的瓷都是在外面烧的。所谓外面,大约是景德镇,这是我盲猜的,店主万万不会轻易道出此间商业秘密来。或许,我入手的两只碗,也非本地产吧。
店主告诉我,博物馆平常不开门,不用再上去了。
好吧,就此打住。
△ 耀州窑瓷器
陈炉不像是个景区,至少不是个成熟的商业景区。此行,遗憾的是,去耀州窑博物馆吃了闭门羹。意外的是,收了一对碗,“有饭碗了啊!”
好事!好事!
出铜川往北,约90千米到黄陵。其间,走G210国道,路过【金锁关】。
金锁关所在的位置很特别,这里是往南是关中平原,往北是陕北的黄土高原,典型的地理单元过渡地带,历史上则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交战的前沿。南下染指关中的游牧民族,走咸榆古道,柳林河谷行军最便捷。中原王朝弱势时,金锁关就是拱卫关中的险要关隘,一旦强势了,就把实力范围往北推,金锁关就是内地。
三山夹一隘口,兵家必争之地。杨家将六郎把守金锁关,故事在这里流传,如今公路边修建了雕塑,杨延昭跨马执枪,威风凛凛。
△ 金锁关
柳林河谷气候温润,小环境友好,有酿酒的传统,从东边过来的山西商人,在不打仗是时候,把汾酒酿造技术带过来,落户当地,柳林美酒是具有山陕气质的好酒,也是山陕商会宴请招待的当家酒。我曾经在河南洛阳的山陕会馆里,见到柳林酒的老照片。可见,这款酒走得有多远。
△ 黄陵梯田
黄陵县得名是在民国时期,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中华民国政务院批准,由“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显其独尊,是因为【轩辕黄帝陵】所在。
从虞夏商周到秦统一,历朝历代对黄帝的祭祀,几千年来从未停止,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今天,我们游客可以看到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碑文,还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纪念碑。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的诠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心力量的凝聚。
△ 观景台远眺黄帝陵全景
△ 黄帝陵手植柏
黄帝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享有“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山水形胜,一脉相承。
天圆地方,大象无形。
黄帝陵祭祀大殿,是一座恢弘的建筑。没有站立在此处,无法亲身感受到震撼。明堂式的建筑,四面漏风,八方来仪,天人合一的境界,外乎如是之啊!
△ 黄帝陵祭祀大殿
黄帝像,立在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一通高大的石碑,正面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具有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和风格,背面刻文来自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
行走沿黄之旅,我们后面将会在韩城拜谒“史圣”司马迁。
△ 黄帝陵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永远挺立在山顶。”
走进延安,革命红歌会不由得唱响在耳边,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延安精神的感召力,真的会感染人、激励人。
来延安打卡的革命遗迹有很多,展示革命历史的纪念场馆也很多,最不能错过的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先看展厅前言——
△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前言
馆内展出革命历史文物1260余件,历史照片670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史,研究陕甘宁边区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延安革命斗争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到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第二阶段,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第三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7年中央转战陕北离开延安。
“延安革命史”分十个单元展出,分别是:
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红军长征到陕北;
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四、八载干戈仗延安;
五、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六、窑洞大学育英才;
七、自力更生奏凯歌;
八、延安整风铸党魂;
九、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十、转战陕北、夺取胜利。
△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一圈下来,感觉很费体力,看展是个力气活儿。也非常羡慕延安的学生,学习这段党史,多来几次纪念馆,象形生动,记忆深刻。
延安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而得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看一组展览尾声的雕塑——《旗帜》。
△ 延安革命纪念馆-雕塑《旗帜》
结语,是这样说的——
△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结语
△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下一站,鲁艺的群星闪耀。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在青年人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以上文字,是作家何其芳记录的1937年的延安。到延安去,是当时全中国思想进步、作风大胆的年轻人的潮流。到延安去,因为这里的魅力足够大。
△ 鲁艺礼堂
1938年4月10日正式成立,1945年11月遵照党中央决定迁出延安,鲁艺在东北解放区继续办学,配合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创作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毛泽东为鲁艺题写的校训
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新文艺圣殿——鲁艺,对中国当代文艺发生的作用,不叫“影响“,叫”决定“!有多少位文艺界的顶流在这里淬炼技能、升华思想。鲁艺的群星闪耀,永远年轻。
△ 鲁艺的教学场地与生产结合的场景
这张照片里的场景,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思想;艺术扎根生活,艺术为生产服务。鲁艺旧址的院子里绿化,不是景观绿植,而是菜地,真接地气。玉米、洋柿子、韭菜、辣子、茄子等等,一株株苗,长势喜人,一畦畦地,见缝插针。艺术和劳动一样古老,劳动创造世界和社会,劳动也创造艺术和美,劳动才是大美。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是鲁艺的底色、当代中国文艺的底色,更是永恒的底色。
△ 鲁艺旧址
鲁艺旧址往桥儿沟里走500米,就是新建的【延安文艺纪念馆】,又称【中国美术馆延安鲁艺展厅】。
这里完整的展现了整个延安文艺发展的历程,时限以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艺实践为主要内容,延伸到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 延安文艺纪念馆
1942年5月,党中央召集文艺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成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此,延安文艺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导。
在解放区和敌后艰苦的条件下,鲁艺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将生产劳动作为实践课堂,以抗日爱国和老百姓的生活为叙事主题。叙事内容上既有人民群众和鲁艺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大生产运动的场景,也有符合年俗特有的节日情境,还有战斗杀敌时的场面,更有融入抗战主题的图文宣传,充分地体现了在艺术题材上的“大众化”。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与大合影的代表
△ 鲁艺群星及作品
△ 鲁艺木刻
木刻版画是延安鲁艺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又称“鲁艺木刻”,由于版画制作较为方便和可大量复制的特性,发挥了宣传教育、组织动员民众的巨大作用。1938年底,鲁艺在木刻研究班基础上组成木刻工作团,开赴晋东南、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坚持创作宣传三年之久,创作了许多反映敌后斗争的作品。这些版画今天看起来,依旧黑笔分明,线条粗劲有力量,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革命的勇气。
△ 鲁迅名言
△ 延河与宝塔山
△ 宝塔山夜景
△ 清凉山夜景
在延安城里,无论怎么走,总会在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三山,低头遇见两河,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延河、南川河,把城市限制在局促的河谷狭长地带。夜间来观赏宝塔山的灯光秀的游客和市民,熙来攘往;二道街的夜市,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直到午夜子时,依旧人流车流拥塞。
△ 延安街头群众娱乐
△ 延安二道街夜市人流熙攘
△ 宝塔山下望宝塔
△ 宝塔山摩崖石刻,范仲淹题字
宝塔山脚下有摩崖石刻,“嘉岭山”是清凉山的旧称,范仲淹在戍守,最显眼的一通题刻就是他的。
△ 站在清凉山顶俯瞰延安城市中心
城市可用土地非常有限,延安人就发挥改造天地的精神,削山整平地,三个山头夷为平地,延安新城拔地而起。当地导游兼司机郝师傅,带着我走小道,一路把车开到了清凉山的后山顶,这个位置极好,既可以鸟瞰延安城中心区域,宝塔山就是俯视视角,凤凰山也可以平视,还可以转身看延安新城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天际线。准确地说,清凉山的后山叫太和山,是道家福地,山顶正殿供奉真武大帝,这位主神是陕北最普遍的信仰神祇,到处都有他的身影,真武大帝既可以蜗居破庙,也住得起金碧辉煌的大殿,入乡随俗,大事小事都管,适应能力惊人呐!
清凉山下是【延安新闻纪念馆】,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党的报刊、新华社、广播、出版社、电影厂等宣传机构汇聚在这里,这就是“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起源。
△ 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
△ 延安新闻纪念馆窑洞
△ 油画《新华之声》
延安的革命旧址还有很多,【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是三处重要的遗迹,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承担的革命任务也不同。
杨家岭和枣园,都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中央机关各领导、各单位在1938年驻扎在杨家岭,其中,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4年从杨家岭搬迁到枣园。都是窑洞式建筑结构。这些窑洞都是背靠山坡挖成洞体。窑洞里都有防空洞,互相连成一体,方便转移。两处革命旧址窑洞内的桌椅、办公设施和居住条件都比较简陋。都在延安郊外。
下面说不同之处。
首先,进驻机关不同。杨家岭是中共中央的所有机关驻地旧址;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从杨家岭搬迁过来的旧址。其次,进驻时间不同。杨家岭是1938-1947年,早于枣园的1944-1947年。
其次,在于承担的革命任务不同。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后,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杨家岭,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在杨家岭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杨家岭革命旧址-大门(图一)大礼堂(图二)中共“七大”会址(图三)毛泽东画像及标语(图四)
△ 枣园革命旧址-五委书记雕塑(图一)书记处旧址(图二)园林式办公场地(图三)论述及论著(图四)
△ 王家坪革命旧址
再说,王家坪。朱德总司令和军委机关就驻扎在此,从1941年开始,在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主席和其他中央同志搬到此地,应该是因为此地靠近山体,容易躲避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吧,这里也是毛主席离开延安的最后居所。
在延安的三个革命旧址中,王家坪也是最简朴的一个了,此地的亮点在于军委会议室,当年的马歇尔来此,震惊军队最高指挥中心如此简陋的同时,又深表敬佩。
以上内容,郝师傅张口就能讲,正史一板一眼,花边新闻见缝插针,比如他用手指着被群楼环绕的一座四合院,说道,“虽不起眼,却是红军抗大旧址所在地”,“我要去延安”当年口号有多红,“我要去抗大”一样有多红,林总出任校长,陕北一枝花嫁给林校长,这段故事够传奇。
△ 被群楼环绕的红军抗大旧址
宝塔山的灯光秀看完,二道街的夜市小吃尝过,乘车返回酒店,沿着延河行车,刚下过一场大雨,河水哗哗响声很大。80年前的延安,肯定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象有很大的差别,80年前这里物质条件差,但人们精神富足;80年前这里的开放程度与思想解放,或许超过今天,想起白天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延安排练演出托尔斯泰的名著话剧《复活》,这是早在1941年,即便今天,普通大众欣赏国外话剧也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
△ 延安时期的文艺演出
在延安城行走,总是能看见宝塔山。这座明代阁楼式砖塔,是革命圣地的象征与标志。以往岁月里有多少人曾站立在山顶,但没有人能像宝塔一样,一直挺立。
“永远挺立在山顶。”
△ 延安宝塔山,革命圣地的象征和标志
从延安至壶口瀑布,先走一段G6521榆蓝高速,在秋林镇下高速,2千米就是【秋林旧址】,即国共合作抗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然后继续往东开,沿着G309国道、延壶路,就能达到壶口瀑布景区。离得越近,道路两旁的指引牌就越密集,它们集体列队,密密匝匝,无时不刻地提醒你:“壶口瀑布到了!”“你来都来了,不看看么?”
△ G309国道-宜川境内
壶口瀑布游客中心选址在一下高速口与沿黄观光公路的交汇处,跟着引导牌会把车辆导入停车场,似乎刚下高速或者国道的司机,只能走这条路,别无选择。进门刷卡、扫码、停车,然后就是买门票、景区大巴车票,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动线清晰,丝毫不给游客多想一下的机会。游客中心距离核心景区之远之最,壶口瀑布全国排名不会跌出前三!我在景区大巴车上眯了一觉,才到大门口。返回的时候,我特意选了临窗的位子,看到了沿途经过孟门山、古渡口、民国石刻、秦晋黄河大桥、壶口派出所、交警队,还有沿途的民俗和山庄,沿途景点原本可以驻足停留,现在都变成了车游,游客中心建在几千米之外,也算是壶口瀑布的一大特色吧,呵呵~~
△ 壶口瀑布
我达到壶口瀑布的当日,水量不算大,与“壮观”还有很大的差距。游客们扎堆靠近河槽,巨大的浪涛震耳欲聋,甩起来泥点子飞溅,瞬间,湿身;眼前模糊了,那是泥汤汤糊住了墨镜。
景区本身没有太多的惊喜,在此之前,我曾经无数次在媒体上看到过图文与影像资料;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旅行主播们在壶口直播,上天入地,下龙槽、乘直升飞机,已经无死角地把壶口翻了个遍。着实很难再有惊喜。
△ 壶口瀑布-实景演出
露天实景演出开始,《黄河大合唱》开场,《南泥湾》、《陕北秧歌》轮流登场,在烈日当头的正午时分,以黄河为舞台背景,这样看演出,还是蛮有感觉的,实录视频如下——
△ 南泥湾实景演出
再来一段,陕北秧歌视频——
△ 陕北秧歌-实景演出
△ 壶口瀑布
参观完壶口瀑布,返回游客中心,取车离开,这次多加留意,反复导航确认,终于行驶在了沿黄公路上。接下来,从壶口到韩城的这一段,都将行驶在沿黄公路,全程75千米,限速80千米/小时,一路下坡,大约行驶1小时后达到。
△ 晋陕大峡谷
△ 晋陕大峡谷-黄河深切岩石
△ 沿黄公路 观景台
△ 沿黄公路 自驾行
就像韩城官方发布的旅游Solgan一样,“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韩城作为旅游目的地,真的是有太丰富的资源了。
△ 进入韩城
两周时期芮国君主墓地和城池遗址,依此建设了【梁代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史迁,【司马迁墓和祠】风追司马;元代建筑的博物馆【普照寺】;明清建筑群落与保护街区【韩城古城】与【韩城三庙】;清代北方与关中民居代表【党家村】,等等,这些都是以人文为主的历史民俗景观,韩城也不缺自然景观,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龙门】,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因此叫【禹门】,作为【龙门古渡口】历来都是连结秦晋的水上交通要道,伫立河岸边,晋陕大峡谷最南端的壮丽景色,也是超级无敌。
△ 韩城古城-南门夜景
△ 韩城古城
擦着夜色,车入韩城。
与白天的热闹熙攘不一样,入夜的韩城古城宁静溽湿。槐树正值花季,凋落的花瓣儿,撒了一地,昏黄的路灯笼罩下,仿佛地面上铺了簪花毯子;被反复碾压的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光泽,槐花汁就是给石板包浆的精油。能把地毯、精油随便使唤的人家,是多么地大富大贵,这就是韩城给我的印象。
△ 夕阳下的韩城美食街
△ 韩城美食-馄饨
△ 韩城美食-臊子馄饨
一碗韩塬馄饨,也称臊子馄饨,是对一整天舟车奔波劳累的辘辘饥肠最好的抚慰。韩城的馄饨,仅有指甲盖大小,配菜那叫一个丰富,有几十种之多,除了常见菜,还可以搭配鱿鱼、海参、瑶柱等内地稀有的食材。讲究的不仅是配料,还有做法,小馄饨先包好,蒸熟了,吃的时候,二次上锅,重新再烩一遍。
韩城的美食,有关中东府高碳水的影子,有陕北羊肉烩一锅荤腥的影响,还有河东山西面食和醋搭配的精细。韩城产花椒,品种大红袍,花椒味儿在韩城的食物里相当挑头,椒盐花椒叶、椒叶酿皮、花椒鸡、花椒芽酱夹馍,还有花椒酸奶、花椒啤酒、花椒锅巴,从主食到小吃,花椒随处可见。
韩城,有味道的旅程,一半是花椒的味道。
△ 韩城花椒
△ 韩城苹果,甜到裂开
当晚原计划入驻古城的一家客栈,看过客房后,终究决定放弃了。
房子是老屋,外立面改造成新式,拆掉顶棚后,裸露出来房梁,呈现深褐色,搭配了原木色新的雕花柱子,这一黑一黄、一旧一新,让我想起来某斋故事里的场景,不会有梁上君子今夜造访么?檐廊尽头挂着的红灯,风一吹,摆三下。原本是夏夜,我却觉得有凉意,随即退身出门。
最终还是入住了城区的酒店,就在留芳公园对面。透过客房的大玻璃窗子,看到了公园晨练的大妈大爷。这当然是第二天一早看到的景致。楼下还有一处便民市场,一大早附近的农民把自家的蔬菜水果带来,桃子和玉米是当季的主角,早熟的核桃来抢鲜,花椒是王者,此椒一出,椒麻味儿完全盖住了其它果蔬的气味儿。
早餐吃一个热蒸馍,夹花椒芽酱。香啊!
下一站,去看王之涣同框的大河风景。
韩城以南是合阳,沿黄公路依河伴行,才走了二三十千米,就遇到了路阻。前方修路,此道不通;黄河架桥,正在施工,未有通行证,谢绝渡河。我们只好另选路线,绕上了河西岸二级黄土台地,乡村道路七扭八拐,穿行在花椒树林里,打开车窗,满满都是浓郁的椒香味儿。花椒防腐、止痒杀菌、温中散寒,是一味中药材。以前人们建造房子,把花椒叶子和果壳和泥涂墙,不仅防虫蛀,还有保健的作用,尤其到了冬天,北方烧暖炕,热气一烘,满屋子都是椒香,这就是“椒房”名字的由来。能住得起椒房的,不是普通人,汉唐时代,皇后才可以享受。因此,太平公主怀念挚友上官婉儿,才有了“千年万岁,椒花颂声”这样的溢美之词。
免费的花椒香,岂能不多呼吸几大口。这一段路,车窗全敞,呼吸自由,微风不燥,心情极爽!
△ 吴王浮桥
好心情一直持续到吴王浮桥。
吴王浮桥是架在黄河上的交通运输桥,铁链串船,上敷钢板,车辆与行人便利通过,收费十元,不能扫码,人工收现金,钱票两讫。
吴王浮桥西头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头是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曾经是吴王古渡,黄河涨水时撑船过河,枯水期浮船搭板过河,千百年来,枯荣相继,王往复循环,一直如此,浮桥过河能够保留到今天,也是奇迹。
△ 秦晋黄河吴王浮桥
过河后,例行防疫检查。山西防疫政策与陕西有区别,对岸的工作人员只看了行程码,登记了目的地,就放行了。这是近几日旅行当中,唯一一次不落地做核酸,颇感到意外。好心情陡增,对山西老表的好感,也加倍陡增。
△ 车行吴王浮桥
车过黄河,明显的地势开阔起来,向东往山西,一马平川,行道树枝干粗、冠大,生长的时间比陕西一侧更久。山西也建设了沿黄公路,命名“黄河1号路”,目前还在建设中。很多路段选用“共线”方式建设,在老路的基础上,完善提升;也有段落施工新筑,工程尚未结束,导引路牌还没安装完备。陕西在2017年8月,就实现了沿黄公路全线贯通,邻省山西至今尚未贯通,除了地形地理条件的差异外,两省对待旅游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 山西黄河1号路
蒲州是永济的旧称。【普救寺】、【蒲州古城】、【鹳雀楼】,是三大著名景点,恰好又在一条线上。
《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普救寺,红娘月下前线,张生夜会莺莺。蒲州古城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几处城门遗址,车过之际未停留,匆匆拍照几张。蒲州历史遗迹湮没,但总会偶尔浮出尘埃,1989年发现了唐代开元铁牛,依此修建了新的景区【黄河铁牛】,近年来发掘蒲津渡遗址,与黄河铁牛一并成为新晋景区。这些景点,沿黄河1号路都可以达到。
△ 普救寺-明代莺莺塔
△ 蒲州古城遗址
《登鹳雀楼》每个人都会背诵的启蒙唐诗;鹳雀楼是河东蒲州大地上的高耸建筑,周围什么阻挡都没有,惟我独尊,气势十足。登楼西眺,观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十年前,鹳雀楼复建落成,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不是古建,甚至都不算仿古建,一座完全新建的砼钢筋现代化建筑。内部自带电梯,10秒登顶。
△ 鹳雀楼
来之前看网上的资料,对此楼吐槽的人居多,大抵是由于新建筑有底蕴没实证、内部装修潦草、人物造像粗鄙、展陈主题太多而手法不够精良,诸如此类。
我是选择了坐电梯登顶。参观一圈下来,半小时足够。作为国家级AAAA景区,与同级别的景区相比较,差距是明显的,例如卫生堪忧,这样的瑕疵不该存在呐!
但当我坐在楼下乘凉,吃着三块钱一根的“反刺客雪糕”时,百鸟绕楼、羽翅震声,才觉得鹳雀楼的可爱之处:巨物而不压迫,直白而不做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描写眼前的景色,大白话,不识字的人都听得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把道理用最朴素的文字,通俗地讲出来。只要你的眼睛盯着地面和墙面,就只看到一点点的纸屑和污渍;如果你站的足够高,望的足够远,收纳眼里的是千里江山,荡涤心怀的是宇宙洪荒,那么一点点瑕疵,又算得了什么呢?
与时俱进、为我所用、包容兼蓄,这样的不拘泥与大气魄,不也是对盛唐遗风的隔代致敬吗?
鹳雀楼,可爱的楼,致敬的楼。
△ 鹳雀楼
江湖有故事。
江湖上最顶尖的高手约架,就在华山;武林盟主之争,只在华山。五岳中最高的是华山,最难攀登的也是华山。作为武林高手,首先要战胜自我,先登上华山,才有资格论剑比武,所以华山就成为金庸笔下论剑之地。
山上比武,山下唱戏。
唱老腔的人以声音当枪戟,刚直高亢,气魄豪迈,磅礴与强悍之势,无疑荷尔蒙炸裂。黄土地上的“老摇滚”,敲板凳,满台吼,抖擞扬威声咆哮,不怒自威似英豪,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 华山云海
△ 夜爬华山
为什么要爬华山?
因为山在那里!
这是这个问题,我听到过最有意思的回答。
为什么要夜爬华山?
月光下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背影。这里有着和天空接的最近的感觉,有细微到一节台阶的兴奋,有每走一步回头望望自己的以前,还有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人“更上一层”时的坚定、犹豫、勇敢、胆怯,转过身,那就是你的背影。
你真的可以站在仓颉家门口看到华山,你也真的可以通过努力成为站到山顶的那个人。话说造字先生仓颉,家住华山脚下白水县,月朗星明的夜晚,仓颉打开家门便可看见华山,眼前的华山那个高啊,山之轮廓如此清晰,仓颉感叹“何谓山,此为山也”,便依照华山形状造出“山”字。中国字有意境,山字中间一竖高出两边,为什么只高一点,不是高出一大截?仓颉造字的时候,寓意高出的那一点,是站在山顶的人,所以有言“山高人为峰”。
夜爬华山的人,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回家后,发现脚好像不是自己的了,出去走个楼梯都要下好大的决心,才可以迈开腿。
△ 华山日出
什么样的人会热心看日出?
很少有人对日出或者日落之类的自然景色不太感兴趣,相比人文历史景点,自然景观单纯的太多。游客不需要诗词的积累,不需要知道正史的演义和野史的秘闻,单纯地欣赏就好,赞美用“哇塞”“牛x”“美呆了”,三个词就够了。
有这么一类人,做出游攻略的时候,就不打算看日出。只有一种解释,因为他们从小看过太多太多的日出与日落了。住在山里的娃,从小放牛羊,看够了日出日落,虽说没有三山五岳那么的壮观和震撼,但也八九不离十吧,不管在哪儿看,太阳总归是同一个吧。
只有长期困在城市里的人,才会热心看日出。表面上看,似乎城里人比乡下人更热心看日出,其实本质上爱自由与光明的人,更爱逐日奔跑。
△ 华山-玉泉院
△ 华山-老子卧像
△ 华山-宝莲灯华表
记得上次沿黄公路纵贯南北的旅行,是秋天,沿途看到的是渐黄的树叶、熟透了的红苹果和红枣。这次不同,时间是暑假,恰好遇到连雨天,雨热同期的季节,植被茂盛,花草葳蕤,黄土高原被浓淡深浅不一样的绿色填满了,尤其车行驶在省道县道,穿过村庄时,房屋掩映在绿浪中,是谁都会感受到今日黄土高原的绿化成果,为之惊叹!这样的美,是醉氧的美,身心大愉大悦。
这次#河西跨河东,沿黄之旅,选择的是游客们耳熟能详的景点,知名度都极高。景区普遍都做了升级,本月黄河壶口瀑布升级5A,我们算是升级后较早打卡的一批游客;华山景区7月免门票,我们又赶上了这波福利。这些老牌景区,配套成熟、设施完善,花钱买旅途的方便和舒适,适合偕老带幼的家庭出行,毕竟对学生们来说,这些景点都是进入课本,将来考试要面都的考题。
还有沿途加入的小众景区,如溪山胜境、陈炉古镇,这些满足了我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的偏好,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很厚重,没有做足功课的人,是现场看不出来门道的。
延安无疑是本次旅行的重头戏,我们延安市区内酒店住了两晚,其它站都是留宿一晚。当然,3天时间,是看不完延安的,这座革命圣地存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集大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分配一天的时间,都看不过来哦。中国革命史在这里有最生动和最全面的诠释。每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学习受益匪浅。
最后讲一句,沿黄之路沿线的道路基础条件很好,高速、国道、省道,养护的都很到位,路路畅通,关键一点车不多,与到处拥堵,车车车人人人的景区不一样,路上车少,景区人少。这样的旅行,不是很舒坦么?
最美中国公路,心动,就上路吧!
沿黄之路 | 河西跨河东,旅行与记录暂告一段落,后续正待发生~~
以上。
以上,就是我们的《沿黄公路 自驾旅行 穿越攻略》,感谢您的观看!
更多沿黄公路行旅资讯,关注我的马蜂窝游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