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到义县看万佛堂石窟和奉国寺,这还得从寒假说起,放寒假时闺女说是看到过有写万佛堂石窟彩塑壁画论文的同学,先去看看,当时正赶上疫情刚开始,有几个地方已经出现确诊病例了,就想别在这个时候去了,等等再说,结果,一等就是没完没了,一至于不能正常开学,这计划就算泡汤了。所以,就计划这个暑假一定要去,这不,等疫情平稳了,赶紧做核酸就去了。
早早吃过早饭,就开车过去了,基本一路高速,一路还算挺顺利,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万佛堂石窟景区。
义县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东靠医巫闾山与北镇接壤,北邻阜新,西界北票,南与锦州毗连。县域面积2495.85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总人口44.2万人,居住着汉、满、蒙古、锡伯、回族、朝鲜等15个民族。义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从燕秦设郡、汉初立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老的土地见证了五燕皇朝和大辽萧氏的崛起兴衰,留下了诸多历史文物古迹,诉说着其辉煌的历史文化!
这是在去往万佛堂石窟的路上,在大凌河破台子桥东南山上看到的,以前看资料时好像在车站广场也有这样的雕塑,应该是象征义县的雕塑吧。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为止,是中国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北朝石窟中纬度最北,位置最东的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同时万佛堂石窟又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堂石窟景区主要分三部分,东山山顶栈道,半山石窟跟山脚种满莲花的湖。其中石窟分东区跟西区,西区为上下两层石窟群,东区多为大石窟。目前石窟有20多个,雕像430尊,其中很多造型为后世所雕。
万佛堂石窟
价值: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
地理位置:辽宁义县万佛堂村大凌河北岸;
景点包含:窟(龛)20余个,雕像430尊;
级别批次: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到景区没有直达车,乘义县到北票的长途车可到去石窟的路口下车,之后需走十多分钟。可以在义县包个三轮摩托,当地叫”板的”往返15元。
自驾可把车停在景区大门前的广场上,停车费每车10元,不限时。
营业时间:旺季8:00-17:00(4月1日—10月31日)/淡季8:30-16:00(11月1日-3月31日);
门票:窗口售票40,网络售票34元(本日价格);
游览时长:1-2小时。
石窟西区为北魏皇室成员、营州刺史元景将军为孝文帝祛病祈福而建,石窟东区是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待韩贞携军中行武74人为给百姓祈福而建。
西区共有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3个小窟,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听工作人员说,东区因施工暂不开放。
亭子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功德碑,右面就是石窟入口
一个很小巧古朴的山门,据说是清代的。
走下一个很长的台阶就看到石窟了,不知道台阶两侧的台阶是干什么用的。
据碑刻记载: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皇室祈福而开凿的。西区尚存9窟,分上下两层,下层为6大窟,上层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龛。保存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
由于我们是从西门进去的,所以最先看到的是元景将军铁像和第六窟。
元景将军是石窟的建设者。
据说铁像是从大凌河中打捞到的。
看上去有年头了,下部残缺了,用水泥修补的,修补的很粗糙,看早些时候的游记还能看出水泥的颜色。
这是第六窟,主像为一尊高3.5米的北魏交脚弥勒佛像。据说是仿造孝文帝的模样雕刻,堪称佛雕艺术中的极品,也是万佛堂“镇窟四宝”之冠。
虽然交脚弥勒和尚造像的下部残缺了,但仍然可以看出整个造像和背景的精美。
这是第五窟内的“元景造像碑”,是石窟开凿者、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499年手书,碑刻文字遒劲挺秀,结构严谨,被康有为赞誉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如今原碑因风化字迹不清,已被保护起来。爱好书法的游客可前往锦州市博物馆欣赏复制品。👇
玻璃罩起来的“镇窟四宝”之一的魏碑👆
元景造像碑——万佛堂石窟镇窟之宝,即《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就窟壁而“书”,现存304字,记录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而开凿万佛堂石窟的经历。
这是第一窟,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窟内呈方形,高约5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连窟顶,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待者及弧形华幔,化生童子,窟顶的飞天,门内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劲健,形象生动。
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没有在里面拍照,尽管没有提示牌和看护人员,不好意思了。
上层石窟都比较小,均无造像,不知是什么年代损毁的,实在可惜!
地藏王菩萨造像,看不出年代,也没有看到文字介绍。
这是第三窟,存有明末清初的千臂观音和二侍菩萨。
千手千眼观音像是万佛堂石窟“镇窟四宝”之一,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尊明代泥塑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为明清时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至于手镶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们要象菩萨一样,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举。
据说这尊千手观音像有求必应很灵验,当地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来前来朝拜,祈福平安。
万佛堂圆筒塔。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修建的圆形小塔。
塔高3.4米,为圆筒形,塔顶有一小圆石盖,上有三重石宝珠。塔铭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骠骑将军王锴驻跸万佛堂,命士卒“建塔于寺之左巅”
在千手观音石窟背后的唐王水井所在洞窟的山崖顶上还生长着一株东北地区惟一的千年菩提树,树龄已有1500年,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北、形态最美、树龄最高”的菩提树。
这口古井,传闻是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开凿,所以这口井叫做“唐王圣水”,据说井水甘甜。
洞窟顶上一直在滴水。
井水清澈见底
通幽桥
这关公塑像一看就是新的!
下图是南山门,出了山门就是万佛堂石窟景区的临河景点部分。因为来自海边,对水边的景色不太感兴趣,加上做攻略时知道这里主要是休闲区和一些现代造像,所以就没过去。
到这里西区的石窟就看完了,登上山顶,看到东面山上正在施工,询问工作人员说东区处于封闭状态,于是从山上往塔林去。
塔林是为纪念万佛堂西区开凿设计者国师昙曜法师而建。
👆芸曜法师圆寂舍利塔
塔林位于万佛堂石窟东区东北约50米处,为上世纪90年代末修建。这些塔为僧尼圆寂后的埋葬之处,其中以万佛堂设计者昙曜法师的圆寂舍利塔最为著名。
处在景区大门内广场东北侧的辽西民俗馆,没有开放,也没有说明不开放的原因!
从万佛堂石窟出来,到门外的大凌河湿地公园看了一下,从资料看,湿地公园面积很大,基本从这里一直到县城都是,甚至比这范围还大,回程中也是一直沿着大凌河南岸走到义县县城的,沿途也没有停下来看,只是在这里和万佛堂石窟的山上看了一下并拍了照片。
义县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西起义县与北票交界,东至义县城东高速公路桥。主河道长29.68公里,总面积960.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716.4公顷。
横跨大凌河有一个吊桥,桥面不宽但比较长,估计胆量小的人很难过去!
河中小岛上有一尊观音立像。
回城的路上,路与河之间大都是树林,有一些人在里面纳凉、游玩。
来时看到距离万佛堂石窟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德古生物博物馆”,回程中在博物馆停车,这地方也没有停车场,去前也没有查到该博物馆的相关资料,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所以在门口拍照后就去了奉国寺。
回来后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德古生物博物馆是辽宁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的主场馆,AAA级旅游景区,辽宁省科普基地,义县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于2008年8月18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该博物馆位于锦州市义县城西北13公里处,头台镇河夹心村G305国道旁,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设计风格突出了古生物化石特色。景区内建有古生物化石展览馆、木化石林、专业发掘现场、静思湖、小木屋宿营地以及其他园林景观。
中德古生物博物馆利用自身特有优势,除了开展地质旅游和地矿科普以外,还在全球范围内承接古生物模型复制和租赁业务,并特别为青少年校外实践开设了小化石模型DIY制作、地层剖面的考察与鉴别、化石模拟挖掘及修复等相关课程,成为研学游和亲子游的热门基地。’
看到博物馆正在开放,但除了我们的车没有看到有其他车停留,相必也没有人参观。
一路沿着湿地公园南侧的路去县城,路不宽,路况一般,来往车很少,水泥路面有点不平,以至于几次停下车来看是不是轮胎出了问题,知道进城后到了沥青路面才确认不是车的问题。
进入宜州大街之前路北就是大凌河湿地公园的主要景区,可以看到这里各种设施齐全,游人明显增多,随后又看到了安泰门,把车停在路边停车位,过去拍了照片就去了奉国寺。
义县明代(义州卫)古城安泰门始建于公元1426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义县四座古城门中现仅存的一座,也是具有古城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标志性建筑。
义县古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至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间修筑的,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城墙四周长5000米有余,城墙高9米多,底宽5.9米,顶宽3.9米。城墙设有四门:东熙春,南永清,西庆丰,北安泰,门上皆重楼,门外皆绕以月城瓮城,各城门内侧倚墙有登城马道。安泰门原有的月城和双层护铁城门,均已毁坏无存,仅剩一座残破的门洞。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
该寺自创建至清代,经历代修缮10余次,遭受地震灾害有记载的两次。其中规模较大的修缮有金天眷三年(1140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等。
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天津的独乐寺和大同的华严寺。
奉国寺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地址:锦州市义县东街18号;
类型:古迹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8:00-16:30。
门票:票价50元,特殊人群有优惠,网络购票45元。
特别提示:据锦州晚报,2022年6月12日起至8月31日,锦州户籍在校大学生和锦州高校在校大学生凭本人身份证和学生证可到医巫闾山风景区、北镇青岩寺风景区、医巫闾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奉国寺、万佛堂石窟风景区、北普陀山景区、笔架山风景区、锦州世博园领取免费门票。
游客服务中心和售票处
奉国寺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布局,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座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外山门、内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殿。大雄殿东侧是财神殿、菩萨殿,西侧是西方三圣殿和义县出土文物展室,天王殿西侧是景区购物中心。整个寺院有佛殿5座,供奉佛、菩萨共计44尊,其中:过去七佛祖七尊、男像倒坐观音一尊、哼哈二将2尊、胁侍菩萨14尊、弥勒佛一尊、韦驮一尊、天王四尊、菩萨四尊、财神七尊、西方三圣佛三尊。
奉国寺内已无僧侣及修行者,为一处纯历史性寺庙建筑遗存,这里也是电影《一代宗师》的拍摄取景地。
这个国宝馆是最后去的,因为知道有三块很有价值的匾,询问工作人员后才知道陈列在国宝馆内,因为它就在进景区大门的右侧,所以,按顺序放在前面。
奉国寺国宝展馆应该是刚改的名字,看去年的游记里面叫做“中华名匾展室”。
三块匾额经历三百多年风雨,仍可看出雕工精美,体量巨大,竖版龙边样式罕见,书法艺术精湛,被载入《中华名匾》。
大雄殿(高3.1米,宽1.52米) 是中国最大的透雕牌匾。据说是康熙亲笔所书。
下面的十八罗汉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缮大雄宝殿时从正面墙上揭取下来的。
过了前庭院来到内山门,内山门是清代建筑,是不是看起来有些小巧!👇
从内山门开始,里面的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布局。
山门里面有精美的壁画,后来听说是仿古笔法的彩绘,看上去很像古老的作品,以至于都没有拍照。
牌楼(清代建筑),不知是修缮还是保护,整个牌坊已经被围起来了。
资料显示,牌坊是为清代时期皇太极的女儿温庄长公主而立的。
温庄长公主,清公主。名马喀塔。满族。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次女,孝端文皇后生。
初封固伦公主。天聪十年(1636)正月,下嫁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哲,封额哲为察哈尔亲王。顺治十三年(1656),进固伦长公主。十六年(1659),封永宁长公主。改温庄长公主。康熙二年三月卒。
天王殿始建于金代天眷三年(1141年),原名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2008年10月14日,以汉传寺院传统格局为依据,更名为天王殿。天王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面阔16.14米,通进深12.22米。
天王殿内中间供奉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另供增长、持国、多闻、广目四尊天王,根据天王所持的不同法器,南方持剑天王,舞剑生“风”;东方手捧琵琶天王,揉弦“调”音;北方持伞天王,遮风挡“雨”;西方一手持珠,一手持龙(或蛇)天王,降伏归“顺”,四大天王所持法器各取一个字,即风、调、雨、顺之意。中间供奉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弥勒佛像身后为明万历31年敬请的神将韦陀菩萨。天王殿四周墙体上的壁画描绘的是释迦摩尼从出生到涅槃的八个阶段的故事。
天王殿内的弥勒菩萨佛像和四大天王看上去都是新建的,只有弥勒佛像身后的神将韦陀菩萨已被保护起来,看起来衣诀飘飘、神态俊朗,据说是金代木制的。
秉承一贯的做法,尽管没看到禁拍标志和工作人员,但还是没有在室内拍照,所以没有相应照片,只能说抱歉了!
这就是奉国寺的灵魂———大雄殿
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大雄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是佛教顶级建筑,殿内主供七尊大佛为原汁原味的辽代塑像,由东至西依次为迦叶佛(贵人佛、成就佛)、拘留孙佛(平安佛)、尸弃佛(健康佛)、毗婆尸佛(兴业腾达佛、智慧佛)、毗舍浮佛(招运佛、发财佛)、拘那含牟尼佛(光明佛)、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七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尤以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合座高达9.5米。因“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佛祖释迦牟尼偏居其中,为佛教界独一无二。另外,每尊佛前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相对而立,高2.5米,共14尊。诸菩萨或仰或俯,或斜立或平视,两足踏莲花一朵。宝相庄严,栩栩如生。
大雄殿独有的三大看点,其一,大雄殿是全国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古建筑;其二,殿内的泥塑彩像是我国目前为止年代最早最大的泥塑彩像群;其三,七大佛后面还有一座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重塑的观音像,据说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倒坐男相的观音像。
融合交汇的恢
下面这三块匾额都是复制品,挂在大雄殿的上面。
这狮子的造型和以往寺庙里的狮子造型风格不一样。
大殿里除了三四名工作人员外,就我们一家三人,进到殿里,确实受到震撼。一是“过去七佛”造像巨大,泥塑佛像彩绘精美,每个佛像的不同手印,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身份,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也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二是佛像数量之多,座次顺序也是以前没见过的,且各有两位胁侍,左右力士护卫,造像神态生动,身姿婀娜;三是每座佛像前都有一组石雕的香炉和蜡台,雕工精细古朴,以前没见过;四是殿内货真价实的木制构件精美绝伦、美伦美奂。
另外,大殿两侧还有历次修缮大雄宝殿的碑文和功德碑,这种布局也是少见的。
由于没有拍照室内佛像,故借用几张网络图片。
东西两侧墙壁上的元代壁画,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脱落,看不清楚,但仍可看出当初壁画的精美、细腻!
这是大雄宝殿内的明代泥塑倒坐观音造像(也称鹰瓶观音),一尊男相观音。
一般观音像都是面南背北,而这尊观音像则是坐南面北,所以称为倒坐观音。
大雄殿西侧的树看上去有年头了。
大雄殿西侧是个长约20米宽约14米的小院。从以前的资料得知是三圣殿,里面有两排房子,前排房子原来是罗汉堂,现在这两排房子是宜州历史书画展馆,展出了一些书画作品,第一排房子前有一口古老的辽王井,是辽朝皇帝耶律隆绪建奉国寺时所建,为皇家用水。因水质清冽甘甜,被当地人尊圣水。
从在奉国寺参观整整一个小时,说实在话,时间有点短,很多地方都是匆匆而过,不知怎么了,甚至院子里的照片拍的都很少,可能是天气太热,游览的人太少吧。按理说,人少才能慢慢欣赏,这大概就是凑热闹的心理吧。
从寺里出来,正好十二点,于是直接去了当地著名的“懋楼饭店”,饭后,步行去了宜州化石馆和广胜寺。
为了文章结构合理,把宜州化石馆和广胜寺的内容调整到前面。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996年被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亲笔提写馆名)。
开放时间:09:00一16:00(15:30停止发票,每周一闭馆)
地址:在义县汽车站对面。
门票:免费参观。参观者凭有效证件领取参观门票,无有效证件者恕不接待参观。
疫情期间查看行程码和健康码并登记个人相关信息。
整个化石馆共有五个展厅:
恐龙展厅(一楼)
以展示杨氏锦州龙为主,新制作一中生代恐龙模拟场景,请专业画师绘作了一幅中生代景观图,并购置一台带有恐龙知识的触摸屏,大大增加了科普性与趣味性。杨氏锦州龙是宜州化石馆震馆之宝,2000年发现于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是目前辽宁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枚恐龙化石,该恐龙以中科院素称"中国恐龙之父"-杨忠键院士命名。根据专家鉴定,该恐龙属禽龙类,长约4.5米,宽约2米,仍属幼体,该恐龙的发现填补了辽西地区从未发现过大型恐龙化石的空白,为禽龙类的起源与演化都起到了重要的鉴证作用。
中生代景观模拟场景包括杨氏锦州龙立体复原模型,产于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鹦鹉嘴龙、热河龙及恐龙蛋等,并配以榕树、草坪等景观,展厅四周衬托中生代景观大型油画全景,极好的展示1.25亿年前的中生代恐龙时代的繁荣景象。
动物展厅(二楼)
动物展厅以展示中华神州鸟、圣贤孔子鸟、带皮肤的鹦鹉嘴龙、爬兽等重要化石标本为主,我们采用了暗色调的灯光效果,从而增强了化石的神秘感。
义县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宜州化石馆在二楼动物展厅重点展示了中华神州鸟标本,该标本经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鉴定,并发表了国际性论文。
动物展厅主要陈列了义县地区发现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各种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主要的有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昆虫类、鱼类、腹足类、双壳类等。
植物展厅
在植物展厅再现了一亿多年前辽西地区各门类植物的生态景观,展厅北侧设置了植物生态景观区,该区配以生态景观图(我省著名专家郑少林原创)、各种木化石标本,带有年轮的木化石切片,极好的展示了原始森林景观。
重点展示:开在辽西的世界第一朵花--辽宁古果,该标本为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孙革院士所赠。展区中还有重要的被子植物化石标本--中华古果、义县发现的裸子植物化石标本--无梗银杏。其它包括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被子植物化石标本。
另外还有科普影视厅和字画展厅。
镇馆之宝—义县龙
义县龙(属名Yixianosaurus)意为“义县蜥蜴”,是种手盗龙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阿普第阶的中国,约1亿2200万年前。义县龙仅发现一对手臂,上有化石化的羽毛。义县龙在手盗龙类的正确位置仍未确定,可能属于近鸟龙科。
李星学,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3月29日为宜州化石馆植物展厅题词“辽宁古植物世界”。
薄氏辽宁枝 产地:辽宁省凌源市
薄氏辽宁枝是一种辽宁枝属植物。
形态特征:松柏类带叶的长枝和短枝。短枝上丛生具叶的小枝。小枝上螺旋状着生许多狭长披针形叶,叶基呈半抱茎状;叶脉近平行,向顶端渐渐收拢,在叶的最宽处含脉6-11条,多在基部分叉1次。雄球果生于小枝顶端,呈狭长穗状,种鳞复合体呈螺旋着生于果轴上,种子着生于种鳞近轴面基部。
生长环境:此种化石多以脱落的带叶小枝广泛分于辽西的晚侏罗世湖泊沉积中,可能生长于湖岸的斜坡上。叶体厚革质状,表皮细胞及副卫细胞强角质化,气孔深陷,可能适应半干旱气候。
新芦木 产地:辽宁省义县
新芦木,Neocalamites,新芦木属。生存年代 三叠纪至中侏罗世 ,新芦木的茎分节,中空,节间的纵肋与纵沟较细,叶轮生在节上,数量多,窄长,长短相近,基部分离,单脉,节上有一排圆形或椭圆形的叶迹。
上:双壳类;下:腹足类 产地:均为辽宁省义县
奇异环足虾 产地:辽宁省西部地区
淡水小龙虾化石,是热河生物群中一类较大型的无脊椎动物。
形态特征:属于螯虾亚目(Astacida)环足虾科古蛄属。头胸部大,呈圆筒形,额剑发达,颈沟简单。5对步足的前3对有钳,第一对最发达,呈蟹鳌状,左右对称,第四、五对爪状。尾肢呈蝶翅形,外叶宽大。雄性个体第一腹足呈棒状,第二腹足无特化现象。雌性具有腹环沟构造。
辽宁洞虾 产地:辽宁省西部地区
孔子鸟 产地:辽宁省义县及附近地区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孔子鸟 产地:辽宁省义县及附近地区
强壮爬兽 产地:辽宁省义县及附近地区
强壮爬兽是三尖齿兽目爬兽科生物,已灭绝。
鹦鹉嘴龙 产地:辽宁省义县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232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中华弓鳍鱼 产地:辽宁省义县皮家沟
中华弓鳍鱼(Sinamia)是全骨鱼类,中华弓鳍鱼科的一属。体形圆长,口缘有尖锥形齿。背绍基甚长。尾鳍后缘凸圆形。鳞片菱形,后缘有锯齿。化石发现于我国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浙江、安徽中生代后期地层中。
化石馆化石类资料摘自网络。
从化石馆出来,步行去了广胜寺塔,不到900m的路程。
广胜寺塔坐落在辽宁省义县县城内,建于辽开泰年间(公元1020年),高约42.5m,是北方诸多辽塔始建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
塔的建筑形式为八角形实心密檐式,十三层,高约42.5米,塔台正八角形,每边6米,高2.9米,原来形式已不可辩,现用白灰平抹加固为平削式。
整个塔檐共有十三层,运用叠涩出檐法,两檐之间有排列整齐的三面铜镜,部分脱落,每个檐角上都有垂脊;角椽上有砖刻套兽,套在木质的角梁头上,由下向上尚存八层塔檐,与塔的刹座和项轮、宝瓶等已经无存了。
取“广大于天,胜名于世”之意,故名广胜寺。
塔下原有广胜寺,可惜已经灭失,后来又新建了一座小庙,但难见往日光彩了!庆幸的是古塔遗留了下来,让人们可以缅怀古城气息!
依旧是铁将军把门,据说很少能碰到开门的时候,只好在院墙外面看看了。
由于没有进入里面,所以,塔下面的部分没法看到!
古塔筑于高约三米塔台之上,塔身八角十三层密檐砖砌,通高42.14米。塔基为八面砖砌,上承莲台,须弥座束腰处下层雕歌伎人物、花卉图案,上层八面雕有雄狮,转角处雕力士,上下层及莲台之间则花纹图案装饰。
从奉国寺出来,一路步行去懋楼饭店吃饭,懋楼饭店就在奉国寺所在的奉国寺路的东边,距奉国寺不到1公里,据说这是县城一个老字号的饭店,饭店门脸不大,二层小楼,就餐的人不少,这是一家清真餐厅,饭菜味道不错,一家人吃的很满意,饭后还买了不少当地特产—烧饼。
路过的一个小胡同,胡同很窄,大门显得比较古老。
基督教堂,算是县城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了。
这个小门楼看起来有年头了。
懋楼饭店,当地人常去的老字号饭店,店面不大,三层小楼。离奉国寺不远,步行即可到达。
网评人均消费76元,我们仨的消费是230元,人均76.7元,不会吧,好像是故意凑的一样😄
这捞汁儿的味道真的很不错,虽然是一道很普通的家常菜,还是很受我们仨的欢迎。
这里的包子也很不错。
结账时还特意买了不少店里的烧饼打包带走了。去前就知道是这里的特产,吃过之后,感觉确实不错。
本来还想去八塔子塔景区,但导航看到有一段窄路,加上天有点热,有点不愿意去了,干脆打道回府。
直接导航上阜锦高速,相对车较少,但发现京沈高速有一大段堵车标志,于是从导航推荐改走国道,比预想的要顺利的多,只不过有两段加起来七公里的40迈限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低。
一天时间,往返接近300公里,可以说是来去匆匆,但在疫情相对较少的时候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满足了姑娘想游览万佛堂石窟和奉国寺的愿望,也满足了我们想出去玩一趟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在疫情期间,省内的短途游还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这样的行程以后还是要更多的。
本篇游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