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丹景山纯属因为今年春天居家无聊,百度搜图了一张网图显示是丹景山,正巧六一儿童节二辩结束,带着黑局和朱哥前去丹景山赏花。
路线:和去都江堰的大巴一样,彭州就是去都江堰的中间站,到了彭州客运站后下车找去丹景山的大巴车(12路),直接到丹景山,路上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
丹景山没有缆车和观光车,步行上山一个多小时,对体力要求不是很高。
丹景山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古九陇),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境内山川形势奇异,文物、古迹众多。素有“丹岳岱宗”,“古唐胜迹”,“丹景第一”之称。
丹景山为中国天彭牡丹的发源地,宋代尤其南宋时期,花特盛,与洛阳、菏泽齐名。丹景山是龙门山前沿景区,以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和古彭蜀文化著称于世。自唐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牡丹,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花特盛,与洛阳齐名。
在天彭门1公里处,以牡丹名噪于世。汉代始建金华宫于此,唐代高僧金头陀重修时,盛植牡丹,号称“丹景第一”,故名丹景山。宋代天彭牡丹与洛阳牡丹并著于天下,名冠蜀中,其发祥之地即在此山永宁院。南宋陆游有《天彭牡丹谱》专记其事。
牡丹的花期在4月,花期已经过了,因此放眼过去满目翠绿。
进山山道的一侧就是这个蜀秀园,掩映在红花、青苔和灌木中,红色的题字显得十分显眼。
鲁班是不仅是能工巧匠,更是治水良臣。治水是要用到很多道家思想的,多数治水良臣都被视为道家人物,如李冰等。鲁班也不外乎如的。
宋代道书《云笈七签》卷28这样描述天师道的“中央教区”:“第一,阳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罗江水两岐山口入,水路四十里。治道东有龙门拒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大泉决水归东。治应角宿,贵人发之,治王始终。”据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考》,阳平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所属彭州市西北的新兴镇海窝子太平寺(古阳平观)迄丹景山一带。也就是说如果丹景山属于古阳平治,那么丹景山完全是一座道教圣山。不过不知是什么原因,庙里略显残破。
边上的娘娘神像被红布包住,不知是什么说法。
鲁班庙前的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着重修鲁班庙的经过。
丹霞园,一看就是形容牡丹的,不过现在只能想象一下牡丹怒放时的样子。
彭州市丹景山镇圣迹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历史以达1350余年,寺庙坐落于彭州市西北部处,高山峻岭,晕盖寺庙,香客、游客如赶集来往,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弥勒宝殿,药师宝殿,诸多厢房等,共计有二千八百多年来左右,历史年间,成都《昭觉寺》、成都《文殊院》、新都有《宝光寺》历代方丈来此消暑。
圣迹寺应该是翻修过多次,据说经过文革破坏,现在保留了木制楼房结构。
由于今天是工作日,因此游客比较稀少。
旁边的沟沟里很多大石头
姓氏文化展览馆,馆前广场上有一只一百多岁的大乌龟,一动不动,当地村民向我们热情的介绍了他,人的生命在于运动,龟的生命在于静养,可惜不让拍照。
审魂殿摩崖雕像,网上介绍不多,和丹景山天师观有关,阴曹地府,比较渗人。
丹景山上的题字,非常之多。
天师宫建于丹景山半山腰,原名为审魂殿,建于唐朝。天师宫属于道教全真龙门派,同时是当地民间信仰的继承者。院中一个临时木棚里(现已修成大殿)供奉着天师宫的主神——审魂大王。
石阶前的狮子长得也非常阴森
前殿里供奉着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张道陵、药王、王重阳及丘处机
一块题为永垂万古的石碑,字迹已经模糊,边上写着1995所建。
背面有慈航真人(观音菩萨在道教里的形象)
过了鸭绿亭可以看到一个小神龛,里面是接引菩萨。这有称作石窟寺,是明代所建,历史悠远。
丹景山汉柏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风景区内。
树龄2000余年,高30多米,胸径1.5米,是成都境内年纪最大的千年树王。
对于当地人而言,这棵千年树王是不折不扣的神树。
在解放初期修建成渝铁路时,丹景山几乎将所有的大树都砍光了,唯独这棵古汉柏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得以保留。
现在,每一位前往丹景山的游客都可以亲手触摸这株神树,在树下祈福、歇息。
看样子这棵柏树已经没什么生机,不知道还能坚持多少载岁月
汉柏便上的石头上写着古阴阳界,据说山顶的金华寺是阴曹地府的中央机构,那么推理下来这边就是鬼门关了。
汉柏亭记的石碑,网上没有过多的记载,据网友所说这块石碑相当珍贵。
汉柏亭
过了净水亭沿石阶向上便是净水寺
净水寺前分别是送子殿、财神殿、月老殿,民俗宗教的内核便在于此,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对神秘力量的寄托。
净水寺始建于唐朝,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住于丹景山中段的净水寺环境优美,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文革期间部分殿堂、文物被毁。
进门便可见一巨大的观音像,据说净水寺是为了纪念观音用净水瓶解救旱灾而建。
大观音像前的小池子里有一个小的坐莲观音像,一大一小形成鲜明对比。
两边是僧舍
很喜欢这种深山老林里的寺庙非常有韵味,清幽安详
丹景山留念
净水寺大殿边上有个玉佛殿,比较简陋
净水寺出去后沿石阶向上至一平台便是观音殿
观音殿对面有一田园小径便是通向金华寺的道路,这种山间小路挺有感觉的。
路边有几间荒废的老式乡村民舍
来个小蜜蜂采蜜的特写,小蜜蜂也是非常配合
金华寺位于成都彭州市丹景山之巅,建于唐玄宗时期,其开山祖师为金头陀。这位头陀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罗国(今韩国)三王子、神僧无相禅师,而且他同时又是大慈寺、净众寺、宁国寺的开山祖师。
寺内香火不绝,偶有信徒在此祭拜
从古蜀王“柴望祭告”到明代在寺建造华表,丹景山一直被作为“庇民捍灾御患”的神山,被作为“嘉慧祭告”的主山,媲美于五岳中的泰山,尊为“丹岳岱宗”,这说明古代丹景山和金华寺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丹景山为蜀中佛教名山,传说人死后有魂灵必须来此经十殿阎君评判,惩恶扬善,轮回转世,故丹景山有“川西丰都”、“冥山鬼府“之称。其规格也与寻常寺庙不同,寺门正对的是接引殿。
大殿前便是丹景山三绝:一为华表,二为赑屃巨碑,三为石麒麟。
华表前的石兽,人们习惯称之为“麒麟”,历史学家建议是不是“麒麟”仍需考证。“石麒麟”雌雄各一,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奔放,深得美学家的赞誉。这样神秘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在全国尚属首见。
大殿前的华表,是明代隆庆元年建造的,高5.4米,八角形,石纹流云,是皇家权威的象征,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对古华表之一(北京天安门的华表为阳,金华寺的华表属阴),此处建有作为皇权象征的华表,可见丹景山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佐证了金华寺曾是“阴朝地府”的中央机构)。
金华寺大殿前有“血河池”,传说恶人死后灵魂会被牛头马面抓到这里受审用刑。
华表左后方又明崇祯四年所立双赑屃座碑,高6米、宽2米,碑文记载明代藩王捐资扩建金华寺史事。此双赑屃座石碑在我过绝无仅有,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华表前的石麒麟,也是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双赑屃座碑前有一跪坐小人石像,不知道是哪位
大雄宝殿石阶前的狮子颇为可爱,嘴里含着一颗石球。
金华寺的寺名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同志亲笔题写的。
财神殿在大雄宝殿后方,从侧门绕上去。
丹景山顶望陇台乃古蜀先王登高望陇之所,俗谓望乡台,是观赏彭州飞来峰群最理想之处,还可远眺“蜀山之王”贡嘎雪峰
丹景山峰顶望乡台突兀于九陇陇首之上,登临环顾,九陇岳陵逶迤如浪,群山苍茫,湔江河谷历历在目。传说古蜀先民是有陇西高原来到成都平原的拓荒者,他们常于此登高而望陇,故名望乡台。
不过现在也只能看到青青翠翠的蜀中群山了
下山后,丹景山乘大巴那边可以看到湔江,广汉境内的鸭子河便是湔江的分支,青山绿水,非常宜人。
在成都彭州龙兴寺附近,清真馆子林立,其中有家一看就很有年头的老店,“阔气”地占据了好几间门面,装潢却朴素到略显简陋,显眼的红色招牌,写着“大伞蒸牛肉成都名小吃”。
“大伞蒸牛肉”起源于八十多年前,一位姓穆的回族厨师在街边上撑起一把大伞,开始贩卖回族特色美食,食客们围坐在伞下用餐,因为味道好,价格公道,很快打出名气。许多食客记不住店名,便以标志性的“大伞”和店内招牌菜“蒸牛肉”结合,叫成“大伞蒸牛肉”,一叫就是八十多年,直到“大伞蒸牛肉”第三代传人都已两鬓斑白,彭州人依旧对它情有独钟。
价钱非常实惠,粉蒸牛肉17,凉杂20,牛蹄汤25,人均二十多,粉蒸牛肉味道非常正宗,特别下饭。
龙兴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691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寺院占地80多亩,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塑像100余尊,常住僧人100多人,住房150余间。
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玉佛一尊,印度国王送舍利子《贝叶》、日本国赠送大藏经,古寺由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
龙兴寺中最为宝贵者为舍利子宝塔,位於寺内正前方,目前是中国现在仅存的19座真身舍利佛塔之一,古塔有联云:“秋千古塔传阿育,五代丛林自预知”,以纪其事。宝塔始寺建晋东晋义熙二年(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所建木结构塔,到五代预知禅师改建为密檐式砖结构塔,青砖垒砌,塔体方形,密檐17级,高35米,68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宝塔之一。
上塔门收费20,非常震撼,可惜时间有限,参观比较赶。这种级别的寺庙竟然闻所未闻,彭州旅游宣传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啊。
千古名塔唯此高,下楼的时候数了一下一共33层,不知数的对不对,站在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彭州的风景。
1986年由佛门善男信女募资粉糊装修工程,安装宝顶,于塔身嵌入844尊佛像。赵朴初会长为样塔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班禅额尔德尼用汉藏文分别题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现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表龛供铜铸、玉雕佛像1080尊之多,样式仿印度加尔各答塔,威镇巴蜀,雄冠神州。塔内壁及五层展室,陈列罗汉、菩萨和释迦佛应化事迹图,采用了泥塑、木刻、石雕、刺绣、贴金、彩书、唐卡等艺术表现形式,把雨千多玉米的壁面装饰得精美有序,壮严辉煌。更为可贵的是展室里还陈放了建塔挖基时掘出的数十尊中国早期石雕佛像,从像座题记上看,乃梁武帝大通五年(533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大周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及唐景龙元年(707年)所造,古朴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俯瞰彭州
顶部观景台乱刻乱画现象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一下。
这是龙兴塔的镇塔石,据说每当地震石就会保护宝塔不倒。
龙兴寺塔在历史上历经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虽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经过1933年松潘叠溪地震,1976年南坪大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1981年5月1日,被一苏姓精神病患者拆毁6层,只剩残高18.74米后,已失去它昔日的风采,塔基也已开裂,千秋古塔濒临倒塌之虞。
龙兴寺塔主塔高81米,内设5个塔室,展览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及佛门书画物品。其墙面用浮雕佛像壁画,并有双向楼梯直上64米塔顶平台,观赏天彭风光,四隅护塔各高26.7米,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为国教,在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前272年—前226年),将佛骨舍利分为8.4万份,在世界各地于同一天内建了8.4万座塔,用以供奉。其中在我国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龙兴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 佛塔之一。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每当夕阳西下,龙兴破塔残影,倒映在附近鸽子市方圆数丈的天池中,宛如一枝玉笔直指霄汉,人们安坐池边的吊脚楼上,一杯清茶,听池塘蛙声一片,观水中倒影,其乐融融,这就是多年来文人赞誉的“青蛙望北塔,玉笔点天池”的由来。
由于时间原因把寺内一小部门走马观花看了一遍,不多介绍了。
彭州是成都平原上宝贵的佛教圣地也是道教圣地,有着许多宝贵的宗教文化资源,同时彭州也是川菜的摇篮,城市旅游业的核心是而城市文化,而文化又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几代人的回忆。成都周边一日游,游山玩水沉浸古色小镇,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