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

作者:惠斯勒 显示图片

景点历史📖: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最初,蜀王杨秀以“圣尼”命名,信相是一个“圣尼”的名称,最终定名叫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清顺治元年(1644),文殊院再次被全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传说在清朝有个禅师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申请认为是“文殊菩萨”现世,所以更名为文殊院。里面有特别多的佛教珍宝,很出名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陀舍利、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这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
景点主体📙: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景点主体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
门票🎫:免费


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


殿中供奉铜铸弥勒菩萨坐像,高1.7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是唐末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地区布袋和尚形象,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


殿中左右彩塑天王像各两尊,各高3.3米。殿后供奉铜铸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2米,道光九年(1829)铸造,阿弥陀佛为极乐世之主尊佛。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里悬有4500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有楹联云:“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大概意思就是:这里的名利客需要我们,这里的迷路人也需要我们。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嘉庆二十年(1815)改建。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铸于道光九年(1829),高1.5米,佛教中观音、文殊、普贤象征慈悲、智慧、行愿。殿内左、右还供奉铁铸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也就是“文武财神”,此龛像系同治年间。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乾隆六年(1741)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坐像一尊,高2.64米,铸造于道光九年(1829),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大雄宝殿后檐阶外,原有左、右二株古杉,是文殊院中最古老的古木,相传此处为古信相寺山门遗址。双杉于1963年枯死,现在的双杉是后来补种。


同治十二年(1872),悟修(乘三)和尚为纪念慈笃禅师结茅中兴之德而竖。经幢为圆柱八边形,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咒”语全部。



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系康熙年间泥塑。此殿为本院传戒始、讲经说法之场所。
“空林”横幅


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


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塑造的,由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铸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特殊气质。韦驮是护持佛法、驱除邪魔的菩萨。这尊韦陀像既慈祥又威武之态,是佛像雕塑中的精品。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楼上是院内藏经储藏处,楼下为举办佛事活动场所。先供奉缅甸玉佛一尊,系缅甸佛教届赠品。里面还有玄奘顶骨舍利和佛陀舍利,特别珍贵。


殿中璧绘有“狮子吼”图一幅,狮子系兽中之王,熊狮一吼,百兽震退,佛教以此为喻,以狮王象征佛教的智慧,意为佛教的智慧可以断除烦恼。

唐僧玄奘的顶骨


1942年,有人在南京报恩寺发现了3块唐僧顶骨,一块留存南京,一块送往西安,另一块则送给成都,只因玄奘法师在成都出家受戒,并且,还在这里生活过五年。殊胜因缘,文殊院方能从南京请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西行求法,被鲁迅先生誉为“名族脊梁”。
佛陀舍利


上世纪20年代,蜀中的“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迦耶时,重庆籍僧人“佛金法师”在经营菩提迦耶经管香火,法师将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并供奉至今天。《涅槃经》中说:见舍利如见佛!



玉佛殿(4米高缅甸玉佛坐像)



念佛蕈(西方三圣)


 圆通殿(5米高32臂铜观世音菩萨)


碑廊墙壁上陈列着大量清代以来的碑刻,以及历代文殊院中所保存的大师文墨的真迹,基本上都是历代著名画家继承下来的真迹珍品,数量惊人,数量惊人,与许多寺院不同。


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塔呈6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塔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碑廊,内为清代以来皇室、官宦、名人赠文殊院的题咏以及本院历代高僧的墨迹碑刻等。塔四周有两层矮墙,内侧墙壁雕刻花草图案,外侧墙壁则雕刻西游记故事。人们常围绕塔基顺时针绕行3圈(单数圈视为吉祥),口念六字真言,双手合十,虔诚祈福,消灾解难。




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据说下面有“哥哥”张国荣的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