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 -- 位于大西南成都市的客家古镇

作者:linkway 显示图片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公里,南距龙泉城区和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4.3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北距洪安火车站6公里。
洛带古镇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之称,也被世人称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洛带古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全镇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主要来自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客家聚居地。


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古老建筑、客家会馆。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更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 


七月上旬的一个周日,在成都差旅中的LZ赶了一个大早,去洛带古镇。
去往洛带古镇的公共交通非常方便。
BRT在主干道的高架路上。


途经成都大学。
时值七月中旬,已是暑假了,学校门口少见人影。


洛带古镇离市区比较近,很快就到了。
公交车在三峨路博客小镇站下车,沿着地面的标志前行,不到一百米就看到了客家土楼。
“博客小镇”是以洛带古镇为依托,集博物馆聚落、文化商业街、艺术工作室、企业会馆群、五星级酒店为一体的人文旅游小镇。


先来看下洛带古镇的景区导览图。
洛带景区主要包括洛带古镇核心保护区、金 龙湖景区、宝胜原生态客家村三部分。
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 格。


一街七巷子
“一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 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


时间尚早,景区少有游人,土楼旁的商店大多没有开始营业。
这里是土楼坝街区。


来到土楼的正面
土楼名为“博客楼”,也是土楼博物馆。
门口的楹联是:博学博览拨打博采天下众妙之长,客舍客家客人客主共兴文化小镇
右侧的三块铜质牌匾分别是:
    -- 华侨城西部集团廉洁教育基地
    -- 成都市龙泉驿区基层党员微党校“中心校”
    -- 成都市龙泉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土楼是免费进入的
圆形的土楼共四层,一楼是文创产品销售中心,二楼是西部客家博物馆,三楼是四川客家家风馆,四楼是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一座标准的土楼布局规整,一般四周由1至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起到最主要的外围抵御作用。夯筑前,先在墙基挖出一条的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土墙有如钢筋混凝土般坚固,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侵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在内部建筑中,土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多是厨房和谷仓,基本没有窗户。三层以上是卧室,靠近外墙的一侧只有小窗户。一座土楼基本只有一扇大门。一旦大门关闭,土楼就变成了一座封闭的堡垒,易守难攻。土楼大门选用耐火性极好的槁树木或梓木制成,此外,大门的外层还用铁皮包裹,并在门的顶部设有一个“水槽”,与二楼的水箱连接,以抵御敌人的火力攻击。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博客楼的二层,是西部客家博物馆
西部客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情景式客家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源流”“迁徙”“创业”“民俗”“成就”五个展厅,以“开拓,为巴蜀留下客家记忆”为陈列主旨,通过一件件实物、图片、雕塑、音像、文字等大量文物,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了客家人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清初客家先民大规模入川艰苦创业的历程。


客家:“客家”是一个民系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有“客而家焉”之意。“客家”的英语单词“Hakka”。客家是客家先民经历数次由北而南的迁徙过程中在赣粤闽边区形成,但具体何时形成有多种看法,从东晋说到明清说众说纷纭。
客家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南宋末年,由于受到新一轮移民潮和自身人口发展的压力,赣南、闽西的居民开始向人口稀少的粤东地区发展。特别是由于元兵的入侵,又引起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再一次大-,抗元失败后成千上万的将士有的便流入到闽西、粤东地区。自此时起,一直到元末明初,源源不断的赣南、闽西居民流向了粤东。明代中后期,粤东的居民有的返迁赣南、赣中甚至远迁浙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一部分则跨海越洋播迁到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 


架子床
介绍了客家婚俗,传统的六礼古俗包括纳采(提亲、看亲、看妹子)、问名(送庚帖、开八字、写庚帖)、纳吉(合婚、合八字、定事、定婚、签红单、做亲家席)、纳征(过聘、送果子、送定、纳币)、请期(报日子、送日子、做定、定佳期)、亲迎(完婚、归亲、行嫁)。


客家文化包括方言、民俗、民居、山歌、流行音乐、童谣、民歌、人物、山水、诗文、历史、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方面,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有着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如今,世界上有8千多万客家人,在四川、海南、广东、港澳台等地区居住着5千万的客家人,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也分布着大量的客家人。
两千多年的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和人口的繁衍,一些居住在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的百姓开始向南方迁徙,并且在迁徙过程中与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在历史的记载中,客家人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因“十六国之争”和“五胡乱华”事件,客家人首次从中原南迁至江淮地区和赣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北方战乱,客家人继续南迁进入赣南、闽西和粤东地区;
第三次,北宋末年,金人南犯,宋都南迁,赣江、汀江、梅江成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人人口膨胀,“土客之争”迫使客家人扩散至人口稀少的四川、广东中西部及广西、台湾和现在的香港地区;
第五次,19世纪中后期,岭南战乱频繁,部分客家人远走东南亚、印度、日本、大洋洲和欧美等地


四海为家的客家人,在其演进过程中,各有其心中客家圣地:
世界客都 — 广东梅州
客家首府 — 附件汀州
客家祖地 — 宁化石壁
客家摇篮 — 江西赣州


第四次迁徙
到了明末,在清军南下来到福建、广东一带时,客家一些有节之士出面反对清军。后来清朝建立,这些反清失败的客家人迫于当时严峻的局势,不得不继续迁徙,有的客家人选择继续南迁,有的选择与郑成功一起来到了台湾,有的则外迁来到了湖南、四川等地。
清朝建立后,随着国力不断发展,经历了一段和平时期,居住在闽赣一带的客家人人数激增。当地多为山地,适合耕种的土地很少,人口的增加无疑加重了当地的负担。
为了生活,当地的一些客家人开始选择外迁,来到四川、湖南、广西等地。
恰逢当时清政府推出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大批客家人举家来到了四川。历史上将客家人这次大规模的迁徙成为"西进运动",而四川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由西进运动迁入。


地面的路线图


四川客家家风馆位于三楼,由龙泉驿区纪委监委等联建而成。
门口的楹联很是气派: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读书营商。
馆内珍藏着大量艰难搜集而来的客家族谱、方志、诗文及背后故事,展现客家儿女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遵循祖训、铭记家风的高尚品性。
四川客家家风馆分为五个展厅:志高行远、耕读传家、尊祖敬宗、崇德尚义、兴家报国等五大主题展示。
第一厅“志高行远”。利用地面投影、立体剪纸连环画装置、艺术场景的方式,展现清初客家移民大迁徙的艰辛,以及勤勉创业、不辞劳苦的励志名句与故事。
第二厅“耕读传家”。迁居四川的客家人,秉承耕读传家的传统,教子务本、崇文重教、尊师敬贤、兴学办学,奖助优学蔚然成风,已成为巴蜀社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展厅内以儿歌视频、围腰体验、学堂场景等形式,展现出客家人勤俭持家、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三厅“尊祖敬宗”。尊宗敬祖、仁爱和睦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和鲜明特点。展厅通过幻影成像、百家姓堂号查询装置、微缩模型等手法,展现四川客家追本溯源、仁爱和睦的传统美德。
第四厅“崇德尚义”。迁居四川的客家人,秉持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事事强调奉公守法,以德为先。展厅利用“八德”艺术吊顶装置、劝善歌等方式,表现客家人世代传承的重孝慈、讲诚信、勤稼穑、守清廉、戒贪奢、重礼节、尚道义的家风。
第五厅“兴家报国”。客家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主动融家庭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无数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客家儿女,其成长的逻辑起点,无不归结于家风的涵养与家教的养成。


洛带古镇聚居的客家人秉持严格的家规家训,发展出了诚信经营的行规,要求各行各业要讲诚守信,按规矩办事,不谋非分钱财。因此,甑子场也得到了外地客商的认可,一直比较繁荣。家风馆通过古代量酒、酱油筒等商业器具以及相关家训、行规对客家诚信家风进行了展示。此外,在洛带镇宝胜村刘氏家祠旁的墓葬群中,有一座奇特的坟墓,碑上镌刻着一行大字:“清故赣南祠前辈老人刘希载、黄茂德、许元魁、刘秀成、李维兴、陈三才、朱成进七位之墓。”据刘氏族人口述,这七人与刘氏祖先属于同乡,他们一同上路,一道入川,最后一起定居同一地区,且七人均一生未婚。七位老人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死后将遗产全部给了刘家。刘氏家族为表感激之情,将七位老人“拣金”合葬,立碑以记,代代拜祭,并将这块碑尊称为“七老爷碑”。这是客家人重情重义家风传承的体现。


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讲究兴家报国。


读圣贤书,干国家事
客家人每到一处都不失自强不息、兴家报国、建功立业的追求,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历史人物。
家风馆通过展示朱德、廖仲恺等十位客家名人为国家奋斗的事迹,展现了客家人心系国家、精忠报国的精神。


周达三(1856~1922),名永德,字达三。生于成都华阳,是版本目录学家。
晚清著名书商,先后校刻许慎《说文解字》、代吴棠刻《韩诗外传》、《杜诗镜铨》等著作100余种,在版本目录学上有较高造诣。晚年任成都总商会会长及公断处处长。
其祖与父经营书铺,先后开有尚友堂、九思堂,后不幸毁于火,家道中落。遂在其父学徒王述斋的书铺习商,苦钻版本目录学,得名师缪荃荪指点,学识大进。后受王述斋之托,主持业务,历时50余年,以其经营有方,闻名全川。


王学岷,生于洛带的国学大师
王叔岷,1914年生于成都东郊洛带镇,名邦浚、字叔岷、号慕庐。他以字行世,是华人学术圈广受推崇的历史语言学家、校雠大家。王叔岷1935年19岁时以第一名考进四川大学中文系,当时的校长是学术界名流任鸿隽,朱光潜任文学院长,刘大杰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傅斯年、汤用彤。
这位有才性、善诗文、通古琴的国学大家,桃李满天下。校勘古书本是坐冷凳的寂寞之道,但王叔岷在此领域校勘古籍上百种,在校雠学领域的开创之功,在20世纪屈指可数。
王叔岷家世居龙泉山西麓的洛带镇,父亲王耀卿,号槐斋,是晚清秀才,四川绅法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懋功县委员、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后与人创办成都女子私立高等中学。当年洛带镇上的湖广会馆里,供奉夏禹王,会馆中石刻对联即是槐斋先生所作。对联书曰:“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及湖湘。”由此可见家学渊源。


东山学堂
这里的东山学堂不是湘乡的东山学堂。
洛带古镇,位于四川成都东山脚下,一面靠山、三面临川,在青山秀水间,小镇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的时光,小镇的学堂,也培育出众多人才。


一层的文创区,有年画、泥塑、竹编、香包等非物质遗产组成的洛带民间艺术保护发展中心。


出博客楼,往西南,路过鸳鸯湖。
这里原来有一个堰塘,那是解放前洛带民国团总、袍哥舵把子刘惠安的饼铺堰,后来的旅游开发在它旁边新挖了一个塘堰,就成了鸳鸯湖了。
鸳鸯湖的西南岸,是五凤楼。


鸳鸯湖的东北岸,那是博客楼。


隔湖相望博客楼。


鸳鸯湖畔的观景台


五凤楼,又名凤仪阁,三国时期,洛带为蜀汉的后花园,后主刘禅常来此游玩,其母甘夫人也时常陪伴,于是朝廷专门在此修建了凤仪馆、凤仪阁,备皇后一行小憩。现洛带老街一街七巷子中的凤仪巷即因此得名并保留至今。五凤楼参照该历史传说复建的凤仪阁,楼高23.8米,其装饰由1500只传说中凤凰的图案组成。
五凤楼分为府第式和宫廷式两种类型。府第式五凤楼又称“府第式方楼”、“三堂屋”,整座建筑层次分明,巍峨庄严,气势轩昂。宫廷式是方形楼的一种,是方形系列楼中最富特色、数量最少而显得尊贵的一种。
“五凤”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汉宣帝刘询即以“五凤”为年号,传说其在位年间,有凤凰五至之祥。“五凤”之祥,是人们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期盼。雄伟壮观的五凤楼即承担着防卫任务,又是权利、礼制的象征物,也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的见证,它从汉魏起就一直成为古代宫阙建筑的沿用模式,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晋到南宋期间,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一些名门望族为了避乱,南迁到福建等地聚居,把当时中原流行的“户型”也带到了那里,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五凤楼”。因为屋顶如飞鸟的造型,加上整个房屋设计上考虑了五行的因素,人们就叫它“五凤楼”了。


五凤楼也是客家的一种建筑形式。
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在福建西南部山区,五凤楼至今仍然是当地的主流楼盘。作为最古老的土楼形式,闽粤山区很多院落楼房的格局都从五凤楼中汲取灵感。
梅州围拢屋、闽中土堡等,都是在五凤楼“户型”的基础上改造来的。

这里的五凤楼,现在也是游客中心。


万年台,在五凤楼前广场的北侧,与五凤楼正面相对。
万年台也就是戏台,是庙会、社戏的舞台,逢年过节唱大戏的地方。
一到春节,洛带古镇的客家艺术团会在这里演出,万年台上唱大戏,万年台下忆年俗。


万年台的东北,有叔岷书院,又名“慕庐书院”。
叔岷书院,也是王叔岷纪念馆,馆内陈列布展内容将包括王叔岷先生生平简介、学术成果、音像资料等,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史料,并结合现代科技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示王叔岷在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七巷之一的 “江西巷”


进入老街,左转是老街下街,右转是老街上街
老街全厂约1200米。


LZ的路线是左转,沿下街一直到甑子场(西北入口),然后回头,沿老街下街、老街上街、洛带古镇牌坊(东入口)。
为方便蜂蜂的阅读,LZ根据老街的走向调整了图片的顺序。
从老街下街的西北入口“甑子场”进入老街。
甑子场的牌楼在槐树南街,往西是美食步行街,往东,就是老街下街。



牌楼为砖木结构,条石砌成的基座再码砖,屋顶是木瓦结构的单檐歇山顶。

诗人成都凸凹著有长篇小说《甑子场》,以“龙潭寺惨案”和洛带镇“三三叛乱”以及叛乱发生前后的诸多真实信息为背景,将故事整合、锁定在一个政权更迭不断的场镇“龙洛镇”上,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穿插的回环结构,传奇而又真实地讲叙了中国解放初期大背景下,一个女人与三个带枪的男人和一个不带枪的男人之间的温软而残忍的独特情感博弈。在变天与反变天的血腥博弈中,又切转出了桃花与罂粟花的故事。


进入老街下街,回望甑子场牌楼
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是典型的川西风格的民居


街道宽敞、整洁
夏日里炎热的中午,游人稀少


七巷之一的 “糠市巷”


洛带古镇,老街下街
老街全长1.2公里,宽8米,汉代成街。


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宫,位于老街178号。
湖广会馆由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
湖广会馆是清代填川湖广(今湖南、湖北)人联络据点。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民国元年(1912年)毁于火灾,民国二年(1913年)重建,占地约2750平方米。


湖广会馆,戏台


湖广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耳楼、戏台、中后殿、前院空坝及两边厢房、两边庑廊组成的四合天井,东西套院及后院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745.80平方米。


龙泉驿区博物馆前的照壁
介绍了龙泉驿区的建制沿革


湖广会馆,现馆内设有“龙泉驿区博物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


湖广会馆,现馆内设有“龙泉驿区博物馆”。


湖广会馆,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


洛带古镇,老街上街


洛带古镇,文轩广场,有个古戏台,戏台前有喷泉


文轩广场,”爱旅邮“,现在是一家邮政博物馆


文轩广场,同利艺术中心,正对是一个创意咖啡馆
貌似这里是一个文创广场,艺术、古玩市场


王叔岷先生塑像
王叔岷先生曾赋古体诗《平生》一首,概括其一生的经历:
本真淳以应变幻,由笃实而达空灵,
平生为人与治学,二语已成座右铭。
万物万化化未已,松柏冬夏常青青,
良辰美景勿虚掷,亦喜吟咏播温馨。
花烂熳,春满庭,
春光焉肯暂时停,莫教春尽叹飘零。


洛带古镇


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这是万寿宫牌坊。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 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故又名“万寿宫”。


江西会馆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因此经常被影视界选为拍片场所。


洛带古镇,老街上街


洛带古镇,街头的一家书店


字库塔,位于老街上街与凤仪巷口
爱惜字纸、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有字的纸不能随便乱丢,任意糟蹋,都要集中起来焚烧。光绪流年修建字库塔,就是专为人们焚烧字纸提供的场所。


洛带古镇,字库塔


七巷之一的 ”凤仪巷“


广东会馆,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于清乾隆11年(1746年),供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又名“南华宫”。 


广东会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入口在西侧,看起来比较朴素。
门前的一对抱鼓石上,还各有一头小狮子,洛带客家兴旺发达,人才辈出,能文善武,功成名就者大有人在。


广东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客家会馆大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坐北朝南,寓意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入门楼为戏楼,也有将戏楼设于内院,两侧多为两层厢房,中为大的庭院,这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既独成章节,又与正堂紧密相连。


广东会馆,天井很大,融采光,通风,美观于一体。


房屋斗拱把,飞檐,描金,把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特点和工艺,体现的淋漓尽致。


广东会馆,展出历年挂历
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电影专题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摄这座雄伟精雕的清代移民会馆,拍摄清代移民后代在会馆中的活动。广东电视台1998年夏拍摄的大型客家专题片《中国客家人》,特在洛带广东会馆拍摄四川客家人在此环境中款叙乡情的场景。


老街上街


老街上街


老街上街


老街上街
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骑楼的模样,一根根木柱,撑起一个个外伸的屋檐,供游人遮阳挡雨。


七巷之一的 柴市巷


老街上街


老街上街


老街上街
蜀汉灵秀


老街上街


洛带古镇牌楼
这里也是进入老街上街的东入口,牌楼以外是聚龙广场


四方塔,又名世客会纪念塔,在牌坊对面聚龙广场。
四方塔有五层楼高,高约20米。塔的建造形状是方形,每一层塔檐四个方向的四角向上翘起。
早年,人们从成都前往简阳下重庆或到五凤乘砣江之舟,都是必经此处留宿一晚,次日清晨先到四方塔内撞钟,祈福旅途平安。四方塔高约20米,方型,木结构,由数百条龙饰品装点而成,塔顶就是人们祈福平安的钟。


客家名小吃:艾蒿馍馍
街头看到的小吃,名为 “艾蒿馍馍”,味道很不错,与上海的古镇或老街的草头饼相似,草头馅换成了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