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Citywalk:漫步前门大街,体验京味文化,打卡北京新地标

作者:倚窗听雨 显示图片

老北京Citywalk——宅在北京逛南城之一(2022-02-05、2022-04-15、2022-05-13、2022-06-08)
 
      写在游记之前(2022年6月15日)
      新冠疫情下的第三个春天,本以为可以张开双臂拥抱大自然。谁知,Omicron还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将大家稳稳地焊在家中。2021年,还能跨省出游。2022年,只能呆在北京 ,有时候只能居家,小区门都出不去。宅在北京的日子,正好了却已久的愿望。今春和初夏,先后于2022-04-15、2022-05-13、2022-06-08三次去了前门大街那一片儿。春节,2022-02-05那天去国家博物馆,夜幕降临时去看了前门大街夜景。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就是收集整理一下照片,记录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

       这是一篇非常难写的游记。先后去了前门大街三次,拍了很多照片,查了很多资料。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
       1. 前门楼子的故事——游览前门大街必做的功课
       2. 前门大街和街巷——游览前门大街必做的功课
       3. 前门大街里的老字号——京味文化的精髓
       4. 大栅栏——老北京的商业中心、娱乐中心
       5. 鲜鱼口——“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儿”,汇聚老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店铺
       6. 西打磨厂街——老北京商旅、会馆、票号汇集地
       7. 西河沿街——老北京最早的金融街
       8. 北京坊——北京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9. 吃住行攻略

       1990年春晚,一曲阎肃作词、姚明作曲、李谷一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那时还没来北京工作,不知道前门大街长啥样,也没品尝过大碗茶的味道。自从春晚听了这首歌之后,京腔京味《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旋律就时常萦绕耳畔,现在的说法就是种草了,喜欢这首歌,还有对前门大街的一切想象和憧憬。
      1990年代中来北京工作了,终于有机会了却心愿了。然而,忙工作,忙生活,身居北京几十年,却一直没有真正走近过前门大街,对前门大街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
       第一次去前门大街是90年代末。那次只是陪女儿去前门大街的中国书店买一些特别用途的卡纸,并不是专门游玩,所以基本没留下什么印象。后来,2008年前门大街改建重新开街后,每遇节假日周末,每日涌入数十万游客,那时也曾经去过,但是,因人太多而匆匆离开。
       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天,深圳、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此起彼伏,而北京暂且无恙。也可能是因为有这些城市的默默承受,才守护了首都北京今春的祥和。在非必要不离京,非必要不进京的这段时间,前门大街游人非常少,难得的游览良机。


       2022年5月,北京因为疫情已经关闭了大部分可能造成人员聚集的景点,只有公园、前门大街等这样比较空旷的地方还开着。13日那天,突发奇想又来到前门大街。刚走进来,就看见街口的花坛里正在绽放的野罂粟,俗称丽春花。五颜六色的花朵随风摇曳,让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

       在开始游览前门大街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前门楼子与前门大街的前世今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率明军攻占元大都,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决定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将整个城区南移,划定了明北京城的大格局。明永乐4年(1406年)开始建宫殿、修城垣,至永乐18年(1420年)竣工。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修建北京内城九门城楼,正统4年(1439年)完工,其中南墙设三门,其余各设二门,九门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这张照片是在首都博物馆拍的。明清时期,内城九个城门,各有各的用途。皇帝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从西直门出入,从门头沟给官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东直门通柴车,崇文门进酒车,宣武门出刑车。德胜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出兵打仗得胜还朝,则要进安定门。


       这是在北京市档案馆陈跃明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张图,是明清时期正阳门建筑群示意图,其余各门的建制也大致如此。整个明北京城墙最引人注目的是“内九外七”的城门与城楼,内城九座城门的形制基本都一样,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仅尺寸上略有差异。南墙正中的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城门,而且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箭楼下的门,平时不开,专供皇帝御驾出入时开启。
       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以及城墙外的护城河,共同组成了明清时期规制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几天整理照片、查资料,看到《康熙南巡图》中的正阳门曾经那么壮观,那么完美。试想一下,如果北京城的内九外七城门都保存了下来,站在西山望京城,那该是多么辉煌的景象啊!只可惜,这些城门和城墙大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内城的德胜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和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瓮城是在修二环路时才拆除的,感觉特别惋惜。
       因为2035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于2004年复建了外城的永定门城楼,2021年3月徒步中轴线,特意去看了下永定门城楼,虽然不如正阳门城楼那么高大,但是看上去也很壮观,如果能把箭楼和瓮城都恢复,就更加壮观了。



这是2022年4月15日和2022年2月5日拍摄的正阳门城楼。城楼为巨大的三檐二层木结构楼阁,楼高20米,加上下面10米高的城台,通高30米左右。墙面、门窗、立柱施以朱红色调,梁枋、斗拱施以蓝绿为主调的彩画,看上去十分雄伟壮观、华丽。




       与城楼华丽的外形相比,箭楼看上去要朴素的多。但是,箭楼从它建成那天起,却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老北京人俗称的“前门楼子”就是指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内部为木结构,外部包厚厚的砖墙。箭楼北面有抱厦,南面及东、西两侧均开设有箭窗,用于对外防御射击。箭楼上下共四层,高24米,两重门,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瓮城东西两侧设有两座闸楼,瓮城内有观音庙和关帝庙,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清朝历代帝王每年在天坛祭祀后,回宫时必先到正阳门关帝庙和观音庙拈香。这两座庙在1967年被拆除。
        正阳门箭楼曾有过多次毁坏和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毁坏发生在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箭楼毁在义和团手中,而城楼则毁于八国联军手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和顺天府尹陈璧奉旨重修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完成,这是正阳门最后的重建。
       清末,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京汉铁路正阳门西站建成后,正阳门周边人流、车流非常密集。1914年,北洋政府为改善内、外城交通,决定改建正阳门箭楼,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朱启钤主持改建工程。在这次改建中,拆除了瓮城,箭楼增加了“之”字形登城马道,添建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等欧式风格的装饰。
       今天看到的正阳门城楼、箭楼,是清光绪三十三年重建和民国初年改建的成果。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从1949年起,人民政府多次对城楼和箭楼进行修缮。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典,2005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对正阳门城楼、箭楼进行了修缮。修葺一新的正阳门为古老而现代的京城更添风采。

       正阳门作为老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明清两代帝都的正门,它不仅是明清时期城市布局、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建筑艺术的体现,也是老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之所以称正阳门为前门,是因为正阳门处于皇城与宫城的正前方,以“宅中定位”的优势,内向拱卫皇城,外向隆示万邦,一直居京师诸门之首。
       其实,北京“前门”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正阳门建筑群,另一个泛指前门大街及两侧街巷组成的传统商业街区,老北京人习惯称之为大栅栏。
       前门大栅栏地区浓缩了老北京的民居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前门大街及周边区域的改造,很多老北京 、老前门的记忆,慢慢地被新的街道改造和城市建设所取代,但那些老前门曾经的辉煌,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是2022年4月15日拍的前门大街北端的五牌楼照片,牌楼上写的是“正阳桥”,这是因为在明清时期,牌楼北边护城河上有三座石拱桥,过桥向北即通向正阳门箭楼,称石拱桥为正阳桥,称牌楼为正阳桥牌楼。牌楼建筑样式为五间、六柱、五楼,因而又俗称“五牌楼”。
       疫情下的前门大街人很少,有些冷清。但是,街边林立的店铺和众多的百年老字号,告诉人们,这里从明朝开始就是北京城繁华的商业街。




这是1950年代的前门大街。
       明朝中期,由于商业的发达,前门大街两侧出现了鲜鱼口、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前门大街才成为了一条商业街。明嘉靖以后,各地在京做官的人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举人们常到前门大街来购买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这样也促使前门大街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
       到了清朝,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戏院、茶园、妓院只准许开设在城外,前门外大街因此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附近胡同内随之出现许多的工匠作坊、货栈、车马店、旅店、会馆以及戏园。路东有全聚德烤鸭店、便宜坊烤鸭店、会仙居炒肝店、永安堂药铺、黑猴帽店、都一处烧麦馆、正阳楼饭庄等。路西及西里街有永增和钱庄、瑞蚨祥绸布店、天蕙斋鼻烟店、同仁堂药铺、六必居酱菜园、一条龙羊肉馆等。
       清末,前门大街已有夜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正阳门箭楼东、西两侧先后建立起两座火车站。京汉铁路正阳门西车站位于正阳门箭楼西侧,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位于正阳门箭楼东侧。车站于1906年正式启用后,前门大街成为北京同外省联系的交通枢纽,前门大街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这是2022年2月5日去国家博物馆时拍摄的位于正阳门箭楼东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新中国成立后,正阳门东站改称北京站,成为首都大门。五十年代,北京至莫斯科、平壤、河内的几趟国际列车,都是从这里启程。1959年,新北京站建成后正阳门东站停业。2010年10月,站房作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2022年4月15日从北向南拍的,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与街两边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分分钟带你穿越清末民初那段时光。


2022年4月15日,疫情下的前门大街,虽然人很少,但是,那时候感觉疫情会很快结束,充满期待。


2022年5月13日,时隔一个月,没盼来曾经的人来人往,前门大街更加冷清了。不过这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2022年5月13日,骄阳下只有这些黝黑发亮的“铜人”坚守在店门前,很多店都铁将军把门,看着令人心痛。


       现在,疫情下的的前门大街看上去有些冷清。曾经,这里既是老北京最为繁华的街市,也是京味儿文化荟萃之地。时光荏苒,前门大街历经数百年沧桑,它早已成为老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象征,而且作为首都亮丽新名片的文化功能也日益凸显。相信疫情过后,这里会繁荣起来。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期间,严寒挡不住人们的脚步,很多人大老远跑来这里拍照,享用美食,感受年味,感受冬奥会带来的喜悦。


2022年2月5日,那时候,北京一片祥和,在前门大街能拍到这样一张人少的照片真不容易。


       今年春节,2022年2月5日那天去国家博物馆看展,一直看到关门,出来时,已是华灯初上,远远望去,前门大街灯火辉煌,不由想过去看看。当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虽然天很冷,但是大家个个兴高采烈的。突然想起那首“等疫情过后”的歌儿,等疫情过后,看山看水……看人潮汹涌 ……。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门大街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改造。第一次是1956年,前门大街两侧原有的木质结构店堂或拆改重建,或整合改造;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拆除了不少老店铺;第三次是2007年启动的修缮整治工程,改造危险房屋、恢复历史风貌。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前一天,恢复后的前门大街开街,迎来50万人前来参观。
       前门大街经过了几次不太成功的改造,网评2008 年前的这次改造比之前都好,基本是按清末民初时各种资料图片的记载恢复的,拆除了前面改造时建的高楼,恢复了古色古香的民国风。店铺招商方面,一开始曾经引入世界名牌等,但是效果不太好。因为北京高档名牌商业区很多,停车方便,又现代,相比之下,前门大街无法停车等因素限制了商业兴隆。后来名牌退出,恢复百年老字号,再加上中轴线申遗的建设和推动,2019年前那几年,前门大街的确很火爆。

        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有许多百年老字号。在大栅栏、鲜鱼口、打磨厂街、西河沿街等街区,处处店铺林立。如六必居酱园、瑞蚨祥绸布店、长春堂药店、内联升鞋店、张一元茶庄,还有月盛斋的酱肉店、都一处的烧卖店等。
       在百度上搜前门大街10大老字号,搜到的结果是:1、全聚德烤鸭店;2、都一处烧麦馆;3、月盛斋酱肉店;4、中国书店;5、一条龙羊肉馆;6、张一元茶庄;7、庆林春茶庄;8、长春堂药店;9、亿兆百货;10、大北照相馆。 
       百度上的这个排名这应该是指曾经的十大老字号吧。现在的前门大街上,除了百年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外,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店面也穿插其中,在传承传统文化和京味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门大街西侧最北端第一家店是月盛斋。月盛斋是北京人马庆瑞于清乾隆40年(1775年)创办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卖酱羊肉著称。传说慈禧喜欢月盛斋的酱羊肉,曾赐予月盛斋进宫腰牌。月盛斋在民国时期迁到前门大街,之后,一直在这个位置。
       西侧第二家店是星巴克,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前门大街引进星巴克大概是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消费,并带动老字号的发展。



这是位于前门大街东侧最北端的大北照相馆,旁边是喜茶店。引入喜茶店,大概和星巴克一样也是为了吸引年轻群体来消费。
       大北照相馆始建于1922年,是北京通县人赵雁臣开办的,最初开在八大胡同之一的石头胡同。1953年,赵家将照相馆卖给了北京市百货公司,所得2万元捐给了救济机关。1958年,大北照相馆迁到了前门大街,占据了前门大街东侧这个最抢眼的一号位置。
       大北照相馆最初以拍各种戏装照享誉京城,后来以给国家领导人和大型会议拍照著称,拍几百人的合影长卷无人能比。2008年,给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全体运动员、工作人员拍了巨幅合影。
       大北照相馆有各种戏服、长袍短挂等古装,还有洋装、博士服等,老北京人都喜欢来这里拍照。这里见证了百年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为大家留下的全是美好的回忆。


        “全聚德”烤鸭店排名中华老字号之首。前门大街东侧的这家店是全聚德的起源店,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农历六月初六,迄今已经有158年的历史了。最开始店名叫“德聚全”,因什么原因改成“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又为什么少一横,您还是亲自来探索吧。
       全聚德除了经营挂炉烤鸭外,其“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也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前门大街东侧的“都一处”烧麦馆是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是一位山西人开办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回城,见前门大街还有一家店开着,便进店用餐,十分满意。当得知此店尚无正式店名时,乾隆说除夕之夜都城之内,只你一家在营业,就叫“都一处”吧。随后宫中太监送来蝠头匾,上刻乾隆御笔题写的“都一处”三个大字,从此烧卖店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2022年4月15日,下午5:30特意来到都一处吃烧卖,疫情之中店内此时此刻只有三两位顾客。之前是需要排长队的。点了一屉经典三鲜烧卖,共8只,真是玲珑剔透,皮薄如翼,吃上一口,香气四溢,回味无穷。一屉三鲜烧卖58元,皇家的味道,亲民的价格。


之前的壹条龙羊肉馆,现在叫壹条龙饭庄,也是家中华老字号。从照片可见。左右好几个店都没开门。
       壹条龙饭庄,本名南恒顺羊肉馆,由山东禹城一位韩姓人氏创办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北京较早的回民馆子,要比东来顺早一百多年。起初以卖羊肉为主,后来增加了涮羊肉,绿豆杂面,芝麻酱烧饼等。
       相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皇帝曾来南恒顺羊肉馆吃过饭,这件事儿传开后,南恒顺门庭若市,顾客盈门,吃饭的人排成长队,从此,大家都叫南恒顺为一条龙。


这是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东来顺饭庄,占据的店面很大,疫情期间关着门。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河北沧县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名“东来顺粥铺”做招牌,有“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起初规模不大,只是一间小木棚,经营品种为贴饼子、粥、杂面、羊杂等。1912年改招牌为“东来顺羊肉馆”,开始经营涮羊肉。20世纪20年代后,东来顺经营品种不断扩大发展,形成了集爆、烤、炒、涮于一体的清真系列菜肴,在川、鲁、湘、粤菜系林立的京城,独树一帜,成为北京著名的老字号。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是一家具有28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瞧瞧门前的雕塑,就知道慈禧老佛爷爱吃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的酱肘子曾作为清宫御膳必备佳肴获赐进宫腰牌,在京城享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之前只知道天福号的酱肘子好吃,不知道天福号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话说有腰牌就能直接进宫里去了,比我们现在的绿码可管用多了。


        新川面馆不是老字号,门脸上有百年老店字样,在百度一查,是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新川面馆最早开在新街口,算起来也开了60多年了,经营以麻酱凉面为主的面食小吃。很多老北京从小吃到大,大伙儿都心心念念这一口儿,吃的是一种情怀。刚在微信上看到一篇题目为“夏天,北京人将面条焊死在饭桌上”的文章,介绍了20几种面条的吃法,说北京人爱吃面,那可是祖辈传下来的。



       位于前门大街南段西侧的“方砖厂69号炸酱面”既不是老字号也不是百年老店,是近10年才有的一家专营老北京炸酱面的店铺。但是,其在北京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却不亚于老字号,用现在的话说,网红,很多人慕名而来。
       这家炸酱面最早开在南锣鼓巷附近的方砖厂胡同69号,这里是老板宋老爷子的家。当时的食客多为周边四邻,宋老爷子用心经营,使方砖厂69号炸酱面名声远扬,很多来北京游玩的外地人也前来就餐。客人越来越多,家里坐不下了,就把面馆搬到了方砖厂胡同1号,但面馆的名字还是沿用家里的地址。
       2020年7月,我去南锣鼓巷,走到方砖厂胡同69号,看见门前有一提示面馆新址的牌子,当时很好奇,走上前去向门里望了望。当时不知道这个网红炸酱面馆,不然,一定会去品尝的。
       2020和2021年,方砖厂69号炸酱面成为了米其林推荐餐厅,去打卡吃面的人就更多了。据说,有着米其林名头的这家炸酱面馆,一碗面只要20多元。
       不知道宋老爷子啥时候把店开到了前门大街上,疫情期间没客人,店前依然摆放着一排等位的凳子。在前门大街开店,房租应该很高,但愿疫情快快过去,让宋老爷子这家店红火起来。


       这是2022年6月8日北京疫情解封的第三天拍摄的,不知何故,还关着门,4月15日那天来时开着门。不喝酒的人很少知晓这家店号,看介绍,源升号酒坊建于元代,发展于康熙年间,康熙十九年(1680年)这家酒坊酿出了第一瓶二锅头酒。1949年,红星接收了老北京12家酒坊,成为二锅头酒酿造技艺的传承者。



       源升号于2009年还原了明清时期前店后厂的布局,店铺面向前门大街,后面是曾经的二锅头酿造厂,内部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2013年对其进一步扩建、修缮,形成了二锅头博物馆。博物馆面向粮食店街,遗憾目前没开放。博物馆门前有两组生动有趣的雕塑,再现了二锅头酿造过程和老北京人饮酒的热闹场景,是老北京酒文化的生动写照。



粮食店街还有一著名的老字号,那就是六必居。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迄今(2022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现在的六必居酱园门面房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内阁首辅严嵩之手,为稀世珍品。严嵩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长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几个字也出自严嵩之手。关于“六必居”的涵义,有很多个版本, 六必居自己给出的涵义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



这是位于前门大街东侧的馄饨侯,因为疫情,店内没几个客人。印象中这家店一直在这个位置,馄饨好吃不贵,深受北京人喜爱。
       疫情期间,前门大街很多店家都关门歇业了,馄饨侯和都一处是少有的几家坚持开门迎客的老字号,为他们的艰难坚持点赞。


       长春堂的故事很传奇,曾经在老北京影响很大。但是,不知何故,前门大街长春堂原来的地方已没了长春堂的踪影,最后在前门大街南端找到了这家小小门店。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山东道士孙振兰,在前门大街鲜鱼口的长巷头条北口开了间“长春堂”药铺,前店后厂方式经营。药铺传至孙振兰之孙孙三明,人称孙老道,经潜心研究,独创了一种新的闻药“避瘟散”,大受欢迎。
      到1933年前后,长春堂的避瘟散终于取代了日货宝丹而独占市场。长春堂在鲜鱼口一带还开设了印刷厂、棺材铺、庆丰饭馆、油盐店、亿兆百货商店等,掌柜张子余被北京商界称为四大巨子之一。


       1935年,长春堂药铺的掌柜张子余开办了亿兆百货。其亿兆之名,取生意兴隆,买卖发财,成亿万富翁之意。1936年,亿兆在前门大街路东买下了十几间铺面房,开办了当时在前门大街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以经营上海货和日本货为主,当时的生意非常兴隆,日进斗金。
       北京有句老话:有钱,你买前门楼子去!这话儿用来怼哪些爱显摆自己有钱的人。传说前门楼子还真被卖过,买主就是长春堂老板。不过,这是被日本人逼迫的。日本人以长春堂扰乱市场为由,逼迫出钱买前门楼子。买了前门楼子也拿不走,这明显是讹人,但是又没办法。既然买了,那就把避瘟散广告挂在上面,没想到,广告效应奇好,从此避瘟散销量陡增。


       中国书店成立于1952年11月,是中国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到1958年,中国书店先后合并了北京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实现公私合营。从那时起,中国书店就成为集收购、发行、出版、拍卖于一体的知名文化企业,以经营古旧书刊、碑帖拓片、新印古籍等业务为主。

       大栅栏(Dàshílànr),是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
       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北京商业萧条,为了振兴北京经济,令政府在前门外和钟鼓楼等处统一修建了前坊后宅式的临街店面房,称为“廊房”,以此招商经营。前门外的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和四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其中的廊房四条就是现在大栅栏的位置。明弘治元年(1488年),为防盗贼,在很多街巷口都设置了木质栅栏,其中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建的格外大,久而久之大栅栏就取代廊坊四条成为这条街道的正式名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引发义和团入京“扶清灭洋”。可义和团进入京城后,大肆烧杀,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庚子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焚烧前门外大栅栏卖西药的老德记大药房,火就风势四处蔓延,引发大面积火灾,烧毁铺户一千八百余家,大小房屋七千余间,连前门楼子的木结构都被全部烧毁。大栅栏发生火灾,木质栅栏被烧毁,从此以后大栅栏只存其名,直到2000年北京市政府又在大栅栏街口修建了铁艺栅栏,才有了现在看到的象征意义的栅栏。
       在新华字典里,大栅栏不念Dàshílànr,Dàshílànr是老北京话的发音。
       大栅栏有不少国内外都闻名的老字号,曾经在京城流传有一个类似购物口诀的顺口溜,“鞋买内联升,帽买马聚源,布买瑞蚨祥,茶买张一元,咸菜六必居,电影大观楼,点心正明斋,针线长和厚……”这些店铺大多在大栅栏街上。
       除了商号,大栅栏那一带还曾经是京城的娱乐中心。历史上曾经有过五个大戏楼: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和同乐园,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电影院大观楼也坐落在大栅栏。


       这是2022年5月13日拍的照片,由于北京疫情管控,在这条街上游人很少,从前门大街进出大栅栏,都必须刷北京健康宝和国务院政务平台的行程码。去年2月走中轴线和今年春节来这里时,尽管当时非常寒冷,但是,这里人头攒动,难得拍一张这样清静的照片。希望不久就能恢复往日的景象。
       走进大栅栏,先来看看老北京早年间的穿戴名牌。
       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马聚源”是帽子老字号,“内联升”是造鞋老字号,“八大祥”是八家带祥字的绸布店,“四大恒”是四大钱庄。这些都是当时京城的大名牌,穿戴这些大名牌,出入四大钱庄,以此作为有身份、有地位、有品味的象征。


       从店铺前的雕塑便可知这里是卖帽子和鞋子的百年老字号。
       马聚源帽店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起初为一普通小帽店,因为做工精良,经人介绍又为皇室和王公贵族制做“官帽”(俗称顶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西藏班禅大师生前戴的皮帽和欧美一些国家领导人用的帽子都曾在马聚源订做。
       “步瀛斋”创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时主营“朝靴”,是“官府特许”的“官商”经营产业。店名非常“霸气”,“瀛”为江山,穿上它的“靴”可以走遍华夏大地。
      1956年,马聚源和步瀛斋两家老字号合在一处经营,以其各自的绝活儿各领风骚,生意十分红火。


       内联升创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logo是一只朝靴,说明鞋店最初的服务对象是坐轿子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和朝廷文武百官等。取的店名也是费尽心思,叫“内联升”,有皇宫大内穿上这里的朝靴就能连升三级的意思,正迎合了想平步青云的官员们的心思,因此,“内联升”三个字让鞋店在短时间内就名声大噪。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脚下没鞋穷半截”。北京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出门在外,有双好鞋,脸面上才有光。清朝时,朝廷文武大员都穿内联升定制的朝靴,就连清朝末代皇帝也穿内联升做的龙靴。到了民国时期,鞋店改做平常鞋子,千层底布鞋、老头乐棉鞋等深受京城百姓的欢迎。





       位于前门大栅栏一带的绸布庄,有八家带“祥”字的,称为“八大祥”。保留到现在的有:祥义号、瑞蚨祥和谦祥益。谦祥益位于珠宝市北头路西,祥义号和瑞蚨祥位于大栅栏街北。谦祥益的建筑,中西合璧,非常抢眼。瑞蚨祥也是中西合璧建筑,外立面是西式风格,内部的前脸又是典型的中式风格。
       瑞蚨祥,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建于济南。1876年之后,瑞蚨祥掌门人逐步把生意做到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成立了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到清末民初,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以经营绸缎、呢绒、棉布、皮货和传统服装服饰等产品为主要业务。
        “瑞蚨祥”为京城“八大祥”之首,有如此高的声誉,是瑞蚨祥用诚信换来的。清末,义和团一把火,大栅栏成了“火胡同”,“瑞蚨祥”也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成一片废墟,损失惨重。下过订单的客户心急如焚,纷纷赶过来。面对一片混乱,瑞蚨祥掌柜孟觐侯宣布了一个决定,凡是瑞蚨祥欠客户的钱一律奉还,凡是客户欠瑞蚨祥的钱一笔勾销。这件事让瑞蚨祥一时有口皆碑。


这是位于大栅栏街内的大观楼,古色古香的建筑,门上方悬挂着“中国电影诞生地”牌匾,门前有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的雕像。
       大观楼原名马思远茶楼,始建于清末,1902年被“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收购,并改称大观楼。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园,是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1905年,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步电影《定军山》,且同年在大观楼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论证并确认大观楼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并因连续放映电影一百年原址不变,被计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持续经营电影放映业时间最长的老影院。


       大栅栏历史上曾经有过五个大戏楼: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和同乐园,如今只有广德楼保存下来了。
       广德楼戏园兴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京城最古老最著名的戏园,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曲艺的“北京曲艺厅”。许多著名曲艺家如侯宝林、郭启儒等纷纷契约登台亮相,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洁青女士亲笔为“北京曲艺厅”题写了巨幅匾额。自2011年5月1日起,北京德云社青年相声队在广德楼戏园进行常规演出。


       大栅栏街还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名店:同仁堂。这家1669年康熙年间开张的老医馆如今仍享有盛誉。乐凤鸣先生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成为同仁堂的制药原则,其中昭示的商家应有的诚信精神也令今人充满敬意。
       同仁堂对面是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店。


        张一元茶庄的创办人为安徽歙县人张文卿。他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到1912年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中间经过多次更换店名和店址。取名“一元”,有两个传说,其一,说张文卿以一元钱起家,其二,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老北京人有一句顺口溜: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可见百姓对张一元茶庄的认可。希望疫情过后,坐在张一元茶庄二楼的茶室,泡上一壶清香的茉莉花茶,透过窗口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茶香中慢慢回味大栅栏的过去。

        鲜鱼口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与西侧的大栅栏儿隔街相望。鲜鱼口因曾有售鱼的集市而得名,这条老街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民间素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儿”之说。
       之前,鲜鱼口和大栅栏一样,同样汇聚着众多老字号,如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和长春堂药店、天兴居、兴华池、便宜坊、都一处、天成斋鞋店,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等。
        2011年5月8日,修缮后重张开业的鲜鱼口街,续延街区业态特色,以“鱼”为元素的各色装饰、设施非常生动抢眼。街西口铁艺牌楼上悬挂“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匾额,满街悬挂大红灯笼,古香古色的建筑和字号牌匾等突显老北京历史风貌。


现在的鲜鱼口美食街进驻了很多商家,保留了便宜坊烤鸭旗舰店、天兴居炒肝、锦芳小吃、金糕张等老字号,新增的炸糕辛、力力餐厅、锅贴王、永丰莜面、烤肉季等也很受欢迎。



鲜鱼口东有一组雕塑,一看见这组雕塑,就知道这个地方之前是卖鱼的集市。鲜鱼口内街北是便宜坊,街口南是天乐园大戏楼。


这是位于鲜鱼口美食街东口路南的天乐园大戏楼,天乐园有文字记载始于1785年,距今有227年的历史。 
        天乐园最早叫天乐茶园,北京最早的戏园都是茶园,品茶为主,看戏只是茶余之兴,当年的戏馆(院)不卖门票,只收茶钱,随着时间变化,顺序才变换了过来,看戏为主,茶成了辅助。
       后来,天乐茶园几经变迁,解放后由大众剧场接管。1950年12月,梅兰芳在37年后重新登上了天乐园的舞台,一连4晚,在这里连演了《苏三起解》、《奇双会》、《穆柯寨》、《穆天王》和《贵妃醉酒》五出大戏。



         这是位于鲜鱼口美食街东口路北的便宜坊(biàn yí fáng)烤鸭店。上面的照片是2022年4月15日拍摄的,店前停满了自行车,来往的人也比较多。下面的照片是2022年6月8日北京解封后的第二天拍的,店前几乎没人,但愿能尽快恢复如常。相对位于前门大街里的店铺,便宜坊的位置得天独厚,门前还有个能停自行车的场地。
      便宜坊烤鸭店是一位南京人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始创的。算起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全聚德烤鸭店整整早一个朝代,是整个前门大街最老的老字号。“便宜坊” 字号蕴涵了“便利大众,宜室宜家”的经营理念,形成了以焖炉烤鸭为龙头,鲁菜为基础的菜品特色。
       便宜坊开店后的很多年里一直没有名号。嘉靖年间,著名谏臣(忠君报国之士)杨继盛常到这家店吃烤鸭,觉得又方便又便宜,给起了个“便宜坊”的名号,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这也是家百年老店,之前主营山楂糕。传说,慈禧非常喜欢这家店里的山楂糕,觉得山楂糕名字不好听,就给起了个“金糕张”的店名。现在店铺上方悬挂的匾额是爱新觉罗恒德题写的。来前门大街,除了了解百年老字号故事外,还有一大乐趣就是欣赏匾额和对联。


        鲜鱼口内原有两家炒肝店,一是会仙居,始创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另一是天兴居,始创于1933年。在长期的相互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精湛的制作技艺,1956年并为一家,以“天兴居”为号。提起炒肝,老北京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天兴居的。





由于疫情的原因,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大部分店面都关着,少有几家硬撑着开门营业的。之前,想在这里拍一张人少的照片几乎不可能,现在几乎没人。很喜欢这里古色古香的民国风。希望新冠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快快过去,让这里尽快焕发辉煌。

       西打磨厂街始于明初,因汇聚石器打磨匠人、店铺而得名。至清末民初时,打磨厂与西河沿儿、鲜鱼口、大栅栏并称前门外四大商业街。百年来,会馆、旅馆、饭庄、票号、邮局、药铺等重要商业机构相继在西打磨厂街生长与消失。



       如今的西打磨厂街仍有许多旧址遗存,如临汾会馆、同仁堂制药作坊、晶石眼镜店、大德通票号、瑞华染料行等。藉此可探见清末民初前门商业全盛时面貌之一斑。


这是在西打磨厂街新打造的称之为共享际所属的Metal Hands咖啡屋,看上去很有情调。


西打磨厂街每一老建筑旧址都有一个说明牌,这是西打磨厂街220号,这间房屋外墙很奇特,充满设计感,现在是一家公司。墙上的标牌介绍,这里曾是协和医院旧址,为北京地区屈指可数的早期医院旧址,始建于清代晚期。从院落格局推测,该建筑群在建造之初就是按照医疗设施建筑所规划。该院落除了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最初院址外,又先后为苏联医院、日本医院所用。


这是西打磨厂街216号,是三山斋晶石眼镜店旧址,同治三年(1864年)开业,因三户人家合伙,意为希望成为三座山一般雄峙京城,故名三山斋。三山斋的生意在民国时最为兴旺,军阀吴佩孚、段其瑞都曾来此购买眼镜。



西打磨厂街每一遗存老建筑或老建筑旧址都有这样的标牌,方便游人了解。这里西打磨厂街213号,曾经是山西祁县乔家票号全国总号“大德通”旧址。


西打磨厂街212号是民国时期天达旅店旧址,后来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招待所,现在是红色金融教育基地。



这是西打磨厂街210号,瑞华染料行旧址。门头三字已经看不清了,两旁分别有“靛青颜料”、“零整批发”字样。门外有圆石雕刻一件,传为颐和园旧物。

       西河沿街始于明代,这条街是顺着护城河发展起来的,也是前门外四条商业街之一,是老北京的金融区和商务区。西河沿街因位于前门外西侧护城河南岸,明代称西河沿,1965年定名为前门西河沿街。明代街中多书铺,书画交易十分活跃,清代街内有肉、菜、鱼市,后市场迁出,金店银行等迁入,逐渐成为京城金融业的集中地。


       前门西河沿街的现存格局应该追溯至20世纪初。清朝末年,前门东、西火车站的兴建,使得前门周边越来越繁荣。西火车站位于西河沿北,1906年京汉铁路的通车,带来西河沿及其周边地区金融、旅馆、餐饮、货栈和百货业的兴起。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察哈尔兴业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悉数在西河沿落脚,使西河沿一带成为清末民初的“金融街”。民国初年,街内集中开设了燕宾旅馆、中西旅馆等多家旅馆,所以该街又被称为“旅馆街”。这条街还是民国时期报纸发行的集中地之一。
       前门西站后改为货站,再后来于1960年代被拆除,但周边还是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痕迹,一直留存至今。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让当事人刻骨铭心的故事,但这些大都湮灭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之中,只留下些许老建筑,让后人在其间徜徉。


若不是倘佯其间,难以相信这里是北京前门外。


       前门西河沿街7号是盐业银行旧址。盐业银行由北洋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开办,为官商合办银行,总行设在北京。始建于1925年左右,建成于1930年代,由中国建筑师沈理源设计。建筑为西方古典风格,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临街立面采用贯穿两层的爱奥尼柱式前廊,三层以上部分是花瓶式女儿墙,中间一座小型钟楼。建筑通体红砖墙面,配以石材壁柱、窗套和少量的雕塑装饰,具有典型的欧美银行传统风格。
       创办盐业银行的主要出资人张镇芳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父亲,殷实的家底让张伯驹与文物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变卖家产抢救国宝100多件,都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居故宫博物院文物捐赠景仁榜之首。


        西河沿街北侧9号是交通银行旧址,始建于1931年,1932年6月竣工。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基本采用西式建筑构图,在重点部位施以中国古典建筑构件。正立面用中国传统牌坊构图,顶部做斗拱、绿琉璃檐和灰塑云团。一层入口门头有绿色琉璃门罩,采用了一些传统垂花门的元素,三层窗洞口采用中国装饰元素。内部营业大厅顶有天花藻井、隔扇栏杆,梁柱上绘有中式彩画。 这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的代表作,在创造中式风格的建筑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
       清朝末年,随着银号的衰落和外资银行的建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了户部银行,接着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同年,清政府邮传部为筹资赎回京汉铁路和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资金,奏请朝廷批准在西河沿街设立了交通银行,这也是我国早期最为著名的一家专业银行。


       交通银行旧址对面路南,是劝业场北门,属于前门西河沿街24号。它的正门在廊坊头条17号。清末民初时,政府推行“新政”,鼓励民族资本发展,“劝业场”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在楼的一侧写有“农商部”字样,大概是指民国时期的农商部。


       前门西河沿街91号是察哈尔兴业银行,是察哈尔兴业银行设在北京的分支机构旧址,为一民国时期建筑。
      令人惋惜的是,察哈尔兴业银行旧址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除了门楣上的“察哈尔兴业银行”几个大字外,没有任何说明信息。从门前停放着的自行车、三轮车以及晾晒的衣服看,这里应该有居民在住着。也许在后续的疏解整治中,可能让这个察哈尔兴业银行旧址恢复面貌。



      前门西河沿街196号是中原证券交易所的旧址。
       中原证券交易所的旧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西河沿街上来回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个旧址。这么重要的历史古建,目前却作为民居在使用,再小心也难免受损,非常令人惋惜。楼外面停放着各式车辆,一层进门的地方堆满了杂物,感觉很容易造成火灾。
       证券交易所虽然凋零了,据说建筑曾经非常讲究,因怕打扰居民没敢进入参观。网查,一楼是大厅,二楼是vip室,墙面壁柱、檐口线装饰、顶部女儿墙等,依然看得出一百多年前精细的建造工艺,天气好时阳光照射到室内很漂亮。
      不知是什么人能住在历史古迹中,但愿住在这里的居民能善待这些历史古建。



       前门西河沿街西口路南220号是正乙祠戏楼旧址,疫情期间关闭,没能进去参观。门楼内两侧各有一幅画,左侧是韩熙载夜宴图。门楣上写的是“正乙祠戏楼”,而外墙钉一木牌,上面介绍的是“正乙祠”。
       这里原本是明朝古寺。后来,伴随着商业的日渐发达,到了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浙江银号商人集资,在古寺基础上修建祠堂会馆,供奉正乙玄坛老祖,即财神赵公明,以“奉神明,立商约,联乡谊”。正乙祠也称银号会馆,是京城不多的工商会馆之一。祠内有一座二层戏楼,戏楼尺度不大,但装饰讲究,在会馆戏楼中别具特色。正乙祠戏楼为第一座位于室内的木结构戏楼,距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的活化石”。

       北京城包容了明清古典建筑和高楼林立的城市CBD,时尚摩登元素与地道老北京味儿相互交融,为北京城构筑了一道独一无二的亮丽风景。在前门大街西侧,紧邻大栅栏百年老字号商业区的地方,就有这样一处中西合璧、新潮又文艺的新地标——北京坊。




       从地图上看,廊房头条与西河沿街之间的区域都是北京坊的地盘。有一条主街,3个广场和多条胡同。这里一律青砖灰瓦,既能看到经过修缮复原的巴洛克风格老建筑,也有传统中式院落元素,同时又增添了现代简约风格的新潮建筑,颇有设计感。
       北京坊这片区域的很多楼宇,自2008年奥运会前的那次街区改造就涌现了,但是,北京坊真正焕发光彩是从2018年才开始的。2018年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旗舰店、MUJI HOTEL、Wework等相继在北京坊开业,北京坊才成为吸引全城潮流人目光的地方。
       北京坊定位为“中国式生活体验区”。入驻的商家包括高档百货、餐厅、咖啡店、甜品店、书店、影院、艺术文化展馆、酒店等。这里没有传统老字号,以当前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担当,如星巴克旗舰店、无印良品(MUJI)酒店、Wework联合办公空间、Pageone书店、英国百货等,这里是一个非常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商业街区,和前门大街老字号商业街形成鲜明比对。



2022年2月5日那天去国家博物馆,出来时天色已晚,远远望去,夜色下的城楼和箭楼格外绚丽,前门大街人潮涌动。特别好奇,哪来这么多人,走过去一看,才知道大部分是从北京坊出来的,可见北京坊是多吸引人。


这是星巴克臻选-北京坊旗舰店。星巴克把全中国最大旗舰店也开在了这里,一楼卖咖啡,二楼卖茶,三楼卖酒。据网友介绍,整个空间内有不少设置都是首次亮相,每天门口等位的人排成一条长龙。






MUJI也开上酒店了,反奢侈,反简陋,把日式的精致简约生活方式,融入青砖胡同里,居然也恰到好处,价格也平易近人,疫情前不提前一个月,都订不到房间。


这是非常受欢迎的“INTERSPORT”,始于1968年,是总部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体育用品零售集团。


       这是网上推荐打卡的PageOne书店,PageOne是新加坡的一家大型连锁书店品牌。北京坊的 PageOne书店因面对正阳门箭楼的独特视角而成为一个拍照打卡地,读者在二三楼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前可以近距离欣赏拍摄正阳门箭楼。
      书店空间面积3000平方米,阅读、咖啡、艺术设计、黑胶唱片、文创衍生品,各类高品质活动……Pageone将这些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空间里,阅读将是一件快乐的事。另外书店与卖场结合,阅读的同时还能够随时购物,极其便利和人性化。
      书店于2017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在没有新冠疫情前,每天客流在2000至3000人次,节假日能达到七八千人次,暑期最多的时候客流会破万。


这是一栋以青砖为外立面的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是宝恒祥金店旧址。


2018年,Wework(共享办公空间)进驻北京坊。Wework于2010 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在全球 120 个城市拥有 820 个办公空间,在大中国区已覆盖 12 个城市,开放 111 个办公室。Wework空间宽敞,免费提供微焙咖啡、茶饮和水果,部分办公点提供冥想/踢拳等健身课程,以及多样的社区主题活动。


廊房头条一整条街被打造成露天美术馆,目前是北京坊新晋拍照打卡地。

疫情期间,北京坊很多店都不开,没能真正体验这里的生活方式,在网上搜几张照片过过眼瘾。













       看过这些照片,是不是立刻马上要去体验一番呀,是不是感觉在这儿逛一天都不会烦呢。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聚集,不同地域的品牌在这里汇聚,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生活体验。
      北京坊一方面既恢复了历史建筑风貌、保存了社区原住民生态,一方面又塑造了主打开放式、沉浸式体验的商业街区。前门大街商业区这次的改变,引进了一些真正能引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概念店,同时也来吸引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深厚的历史传承,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是北京坊成为网红新地标的底气。

        行:北京公共交通非常发达,无论是居住在北京,还是远道来北京游玩,都推荐乘坐地铁到达前门大街。地铁1号线、2号线、8号线、7号线都能到达前门大街。自驾的话,不好找停车位,而且从停车场出来到前门大街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并不方便。前门地区的停车费非常高昂,游览一天,停车费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推荐自驾。
       住:前门大街附近高、中、低档酒店都有,特别推荐北京坊的MUJI HOTEL和打磨厂街的四合院民宿。住在前门大街街区,既能随时随地感受京味文化,也能体验到时尚、新潮的生活方式。从前门大街出发去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故宫、国家大剧院、长安街、东交民巷、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等地,步行即可到达。往南去天坛,往北去王府井、钟鼓楼、恭王府、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地,地铁8号线均可到达。对北京胡同文化感兴趣的话,杨梅竹斜街、八大胡同等都在步行范围内到达。
       吃:前门周边的吃非常方便,而且及其丰富,有像全聚德烤鸭这样的餐馆,也有浓厚北京味的特色小吃,还有充满现代气息国际知名品牌的餐饮。前门大街周边的胡同里,随处可以遇到北京人喜欢光顾的小餐馆。可以这么说,在前门大街,可以吃遍北京所有百年老字号,如全聚德和便宜坊的烤鸭、一条龙和东来顺的涮羊肉、都一处的烧卖、天兴居的炒肝等,特别推荐号称北京人吃的米其林——方砖厂69号北京炸酱面。除此之外,去前门大街西边的北京坊,体验西式餐店、咖啡、茶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