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293公顷,毗邻圆明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大型园林山水,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大多数游客选择从东宫门进,因为进门后景点比较集中,不过地铁站和公交车站都离门较远,需要步行十来分钟。从东宫门进颐和园,首先会看到涵虚牌楼,它坐落在东宫门前200米,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牌坊,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也是北京现存的最精致牌楼。牌楼建于乾隆1750年,涵虚为乾隆亲笔御书。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富丽堂皇。从明、清两代至今,牌楼就是北京城市建筑装饰与地标性标记必不可少的了。梁思成认为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建筑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就是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颐和园最东边,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金字大匾“颐和园”,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颐和园全景图:
穿过仁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寿星石
寿星石:
后面是仁寿殿,原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
仁寿殿前的麒麟:
仁寿殿后面是德和园(10元):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达3900余平方米,其中三层的大戏楼巍峨高耸,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楼之最。
仁寿殿西边是玉澜堂: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囚禁于此。
玉澜门:
玉澜堂:光绪皇帝的寝宫
东配殿霞芬室:
西配殿藕香榭:
夕佳楼(光绪御笔):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
宜芸门:
宜芸馆:光绪皇后的寝宫,姓叶赫纳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被册立为皇后,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病卒,溥仪即位,被尊为皇太后,上徽号为“隆裕”。
东配殿道存斋:前檐挂匾额“恩风长扇”
西配殿近西轩:前檐挂匾额“藻绘呈瑞”
出了宜芸馆,在其西北后角门外有一棵龙凤树,据说此树树龄超过500年。
再往前走,进入乐寿堂的东跨院,向北即是大太监李莲英的“永寿斋”,俗称“总管院”
参观完,按原路返回到乐寿堂东跨院,迎面便是东门,匾额“润壁怀山”为光绪御笔
东跨院西门:匾额上书“舒华布实”
乐寿堂: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乐寿堂背倚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堂前还有慈禧乘船的码头,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三字为光绪手书。
乐寿堂堂前庭院里横卧一块青石,俗称“败家石”。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至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
游览完,经过西跨院东门,匾额“仁以山悦”
再往西行,便到了长廊。
如果参观完玉澜堂,按原路返回正门,一直走到昆明湖边,还可以沿湖游览
首先看到的是玉澜堂西配殿西侧,匾额“日月澄晖”
接下来是夕佳楼西侧,匾额“丹楼映日”
最后是近西轩西侧,匾额上书“烟云献彩”,慈禧御笔
左转向西,来到乐善堂正门,匾额“水木自亲”,此乃乾隆御笔。当年慈禧太后如果走水路到颐和园,都会在水木自亲殿前的码头上岸。
水木自亲殿前的探海灯杆:
游览完乐寿堂,就来到了长廊东端“邀月门”,光绪亲提
长廊: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273间,全长728米,枋梁上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一万四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中间依次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依山临水,以排云殿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对称地展开,将分布在万寿山前的建筑连成一气。
留佳亭:象征春季
寄澜亭:象征夏季
秋水亭:象征秋季
清遥亭:象征冬季
长廊以排云殿为中心,东西两边还对称地建有两座水榭,对鸥舫和鱼藻轩
对鸥舫:
鱼藻轩:山色湖光共一楼对面
长廊中心排云殿,下图为排云门
排云门对面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式牌楼,匾额“云辉玉宇”
排云殿西侧是清华轩:前身为五百罗汉堂
过了清华轩不远,在长廊北侧,有一座背山面湖的八角三层楼阁,这就是乾隆皇帝亲提的“山色湖光共一楼”,它有游廊与长廊相接。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长廊的尽头可看到匾额“化动八风”
石丈亭: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毁于英法联军大火,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院中有石峰名“丈人石”,是颐和园中最奇秀的太湖石峰。
从石丈亭向北就是清晏舫(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36米,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 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命名为“清晏舫”。
清晏舫东侧是寄澜堂:建筑风格独特,前檐廊伸入水中,未设栏板,是登临石舫,倚岸泊船的码头附属建筑物。乾隆皇帝乘船游览昆明湖之后常常在此停泊休憩。
经过寄澜堂,左转向西是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
荇桥:
站在荇桥上看清晏舫:
过荇桥向北是迎旭楼、澄怀阁
迎旭楼:
澄怀阁:
继续往前走到达船坞:
船坞东侧是宿云檐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
过城关不远上半壁桥:
再往北是北如意门,往西转是西堤最北边的第一座桥——界湖桥:位于昆明湖内外湖与后溪河的分界处
过了桥再往南走是耕织图景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为清漪园时期具有江南水乡耕织情调的景区,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改建为水操学堂。
水操学堂:是清廷意图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贵族军事学校。由南北各五进院落组成,分内外水操学堂,学生分别学习天文、测算、驾驶及布阵、施放枪炮等技艺。
永和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为答谢“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给予日本的支持,而赠送给慈禧的一艘机动游艇,船名为慈禧亲自圈定。
出学堂往南是延赏斋: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耕织图景区的主体建筑,后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复建。
东侧是玉河斋:
远观延赏斋、玉河斋:
景区最南边的景点为澄鲜堂:乾隆泛舟玉河,往来玉泉山途中驻跸休憩的码头之一。
出耕织图景区,回到西堤,堤上第二座桥——豳风桥,此桥与玉河支流连通,玉河水可经豳风桥流入昆明湖。
西堤第三座桥——玉带桥:清代为御船往来昆明湖与玉泉山的必经之路。
第四座桥——镜桥:造型新颖,为八方重檐攒尖式桥亭。
第五座桥——练桥:桥上建有四角重檐桥亭,供观景和憩息之用。
往东南方向步行不远是景明楼: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视野开阔,是当年帝后游乐、观鱼、赏景的最佳景点之一。
实在走不动了,坐船到十七孔桥
上岸后,看到的是廓如亭:面积达130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此亭可四面观景,视界开阔,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
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150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桥头异兽: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
广润灵雨祠:上岛所见第一处景点,因疫情关闭。俗称“龙王庙”。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后因在此求雨“灵验”,嘉庆皇帝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光绪时期,慈禧由水路入园,在祠前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登船去乐寿堂寝宫。
涵虚堂:前身为乾隆年间建成的三层高阁—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一层,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慈禧太后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操演。
游览完毕,过十七孔桥返回廓如亭, 沿湖向东北方向步行,见一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水的典故而造,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视。铜牛铸造精美,牛背上铸篆文乾隆御笔《金牛铭》,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艺术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证。
不远处是东堤昆仑石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立。石碑阴刻乾隆御笔题诗二首,记述了(昆明湖前身)西湖的西堤改为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也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充分肯定。
继续向东北行进,来到了文昌阁城关: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文昌阁东侧有文昌院,因疫情关闭。过了文昌阁,是知春亭: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
从知春亭出来向东就可以出东宫门结束游览。
如果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第一个景点是苏州街。
北宫门: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做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首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松堂北牌楼:
松堂:
须弥灵境址:
香岩宗印之阁:始建于乾隆时期,为四大部洲之中心建筑,原为三层高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改建为现状,阁内供奉三世佛与十八罗汉。
四大部洲(部分):
智慧海:
一路向东,到了景福阁:清漪园时期名为“昙花阁”的佛殿,慈禧太后曾在此赏月、观雨和接见外国使节。1949年2月,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在此进行。
东南为益寿堂:建于光绪年间,正堂五楹,此处原为皇家药房。
往东步行不远是乐农轩:慈禧太后为了体验“田园乐趣”而命人修建。青砖砌墙,石片盖顶,建筑虽追求农家院落的情调,但仍不失皇家园林里建筑的风韵。
再往前走到了东边最后一个景点——谐趣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改名谐趣园。方塘数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接,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园中之园”。
涵远堂:谐趣园的正殿,位于水池北部,面阔五间,是慈禧钓鱼、游玩休息的地方。
洗秋、饮绿:
瞩新楼:
知春亭:
知鱼桥:建于乾隆年间,桥名源于中国古代两位著名哲学家庄子和惠施的一次观鱼对话,桥身贴近水面,便于观鱼。桥头的石牌楼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出谐趣园,向西北步行,到达紫气东来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
过城关,往南走就到达仁寿殿,然后可以参考从东宫门游览路线参观。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掠夺文物约150万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再遭劫难;抗战时期,又遭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受到某些破坏。
绮春园园门:
残桥: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谐奇趣:
谐奇趣北喷水池:菊花式,直径4.5米,池深0.33米。盛时,池内设由4条铜鱼、4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园毁后,此喷水池流散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民盟招待所),1987年运回原址复位。
黄花阵: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方阵为南北长方形,四面设门;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方阵南北长约89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据记载,盛时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在此举行灯火晚会。
方外观:南向两层三间西式楼,初时俗称新建水法殿三间楼,当时被乾隆帝改成了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
海晏堂: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
大水法:位于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
观水法: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5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一座。
圆明园展览馆:
翻尾石鱼:长春园北部谐奇趣前的大喷水池里的装饰物,为圆明园欧式石雕的代表作品。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焚烧、劫掠后,曾流散到北京大学。
谐奇趣南面:
方外观正面:
大水法正面:
观水法正面:
海晏堂西面:
海晏堂东面:
最后参观的是圆明园全景模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