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皮 显示图片

在前二段游记中,主要回顾了红旗渠、络丝潭、八泉峡、王莽岭、龙门石窟、龙潭大峡谷、龙山天池、黛眉山、三门峡水库的行程。

本篇游记主要回顾第三段行程: 河南陕县庙上村地坑院、山西运城盐湖、黄河壶口瀑布、山西洪洞大槐树、济南大明湖、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

D8 10.08 三门峡 --陕县地坑院-- 山西 运城 盐湖、住 运城 。(大坝到地坑院37公里,50分。地坑院到 运城 66公里、1小时20分)
D9 10.09 运城 、壶口瀑布、大槐树。(257公路、4小时。199公里、3小时)
D10 10.10 济南 、大明湖,住 济南 。
D11 10.11 东营 黄河入 海口 湿地、住东营 。 济南 到 东营 湿地 275公里,3小时10分。
D12 10.12 东营 滚装船到 大连 。

  
● 回顾一下这次晋豫鲁12天的总体行程:地坑院、运城盐湖、壶口瀑布、大槐树、黄河入海口

D1 10.01 大连 旅顺 滚装船到 东营 。22点--6点、8小时
D2 10.02 东营 港到 林州 姚家镇。(588公里、6小时10分。不含途中休息时间,下同)
D3 10.03 红旗渠、络丝潭、经弓上水库、 东川 底村、乐河谷、大河村,前往八泉峡住宿。(红旗渠--八泉峡 80公里,2小时)
D4 10.04 八泉峡、住王莽岭景区。(八泉峡--王莽岭119公里、2小时20分)
D5 10.05 王莽岭、住 洛阳 。(209公里、2小时45分)
D6 10 06 洛阳 龙门 石窟、黛眉山龙潭大峡谷、龙山天池,住大峡谷。(石窟到龙潭大峡谷99公里、1小时40分)
D7 10.07 黛眉山、史家滩黄河、 三门峡 大坝、住 三门峡 (黛眉山到 三门峡 139公里,2小时30分)
D8 10.08 三门峡 --陕县地坑院-- 山西 运城 盐湖、住 运城 。(大坝到地坑院37公里,50分。地坑院到 运城 66公里、1小时20分)
D9 10.09 运城 、壶口瀑布、大槐树。(257公路、4小时。199公里、3小时)
D10 10.10 济南 、大明湖,住 济南 。
D11 10.11 东营 黄河入 海口 湿地、住 东营 。 济南 到 东营 湿地 275公里,3小时10分。
D12 10.12 东营 滚装船到 大连 。

■  先看几个片段

● 壶口瀑布

本次旅行中,黄河是一条主线,前几天看了三门峡,史家滩黄河段,在行程的最后四天中,走了两个黄河最重要的地方:壶口瀑布和黄河的终点--入海口。

壶口瀑布,咆哮后的宣泄,从此,一泻千里。

上游,见识过它的清澈,中游,见识过它的大气磅礴,下游见识过它的摆荡。

在黄土高原见证了那黄色的翻滚和汹涌,在壶口感受到了那咆哮后的释然,在 三门峡 体会那压抑后的宣泄和此后的一泻千里,在三角洲湿地入 海口 感叹那无垠的宽广和生灵的生生不息。而,壶口瀑布几千年以来,已经后退了5公里,留下了谷中谷状的“十里龙槽”。它将会逐渐消失。

是什么使这条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年径流量在我国却进不了前六、2500多年间,决溢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约26次、大改道5-6次,成为了亿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中国之殇的黄色大河却成为我们的母亲河。因为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璀璨的文化,崛起了第一个王朝。在生死存亡的时刻,“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它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它是华夏时空中伟大的连接者。以滔滔不绝之力,突破阻隔、勾连万物,从而塑造滔滔不息之国家!


排山倒海般的瀑布冲击岩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巨涛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远看成“水里冒烟”的景观,阳光下引导出彩虹通天的美景。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 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


瀑布激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彩虹。水雾很大,近前根本拍照不了,镜头瞬间就会被打湿。



从无人机在空中的角度看,“龙漕”十分明显。(队友阳光拍摄)


河南是唯一地跨我国四大水系的省份。
黄河经过了河南好多地方,洛阳、郑州、开封等重要城市,有很多黄河风游览景区,也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小浪底、 三门峡 等等。
历史上黄河上千次泛滥,水患严重,但河南的水系却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水系,原因是在河境内黄河几乎没有支流。
太吃惊了,也为黄河没成为河南的水系而感到惋惜。


队友扮演者着当地的农民夫妇,惟妙惟肖,表演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 庙上村地坑院

 这次去地坑院,选择了河南陕县的庙上村地坑院,因为正好我们从三门峡去运城盐湖,稍微拐个弯。

平时我们看房子的视野都是在地平线之上,平房也好,高楼也罢。平行视线中只是土地,树木,当我们习惯于仰视楼房的时候,在这里不得不垂下眼帘,用惊奇的目光探视着地下的奇迹。
不了解地坑院的人会奇怪,远看大树怎么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周围还有一圈很矮的围挡。这是用于提醒周围的人不要掉到院中。但愿当地村子里的酒鬼不多。
这是一个地下村落,只闻人声,不见人影。


庙上村地坑院民居位于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地处黄土高原,现存地坑院达70余座。由祖传家谱可知,当地村民居住地坑院的习俗至少已经沿袭了数百年。


陕县庙上村局部俯视图
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陕县地坑院,如今在河南陕县境内仍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痕迹。


我们随便进入一家地坑院,这里的居民也在正常的生活着,主人并没有阻拦,我们带着新奇的目光,在院子中转转、看看。


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买点苹果回丈母娘看看


现在大多数村民还在里面过着正常的生活。一位大姐在过道的灶台准备蒸馒头,打火机不好使了,我们帮助她把柴火引燃。


为了保护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国家已经把这里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各家的院落在地下打通建立参观通道,地下犹如迷宫,每年向被征用而搬迁到地上的村民每户每年给予2万元的补偿。


地坑院里的媳妇们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窑洞内的生活场景


● 运城盐湖


齁咸的运城。人类最早获取和食用盐的地方,有着4000多年的开发历史。


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

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第一次用火的地方,是人类最早食用盐、开始冶炼和农耕文明的地方,是华人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


杜氏盐藻,一种只有在咸水中才能生存的藻类,将湖水染成了红色。


色彩斑斓的湖水、盐碱地,以及能在咸水中生存的植物,构成一幅绝美的图案。


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汾渭盆地中的古湖基本消失,残留部分演化成了今天的运城盐湖。堤坝上就是白花花的盐了。


运城盐湖与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是华人祖先开发最早的盐湖。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随着气温的变化,运城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秋季特有的绚丽景色,空中俯瞰,宛如一幅幅美丽图画,十分迷人。


借图空中看盐湖,不同颜色的池子,含有、提炼的矿物各不同。


● 山西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景区是临时加进去的,从壶口瀑布到东营事项没有没安排景区,距离较远,900多公里,不算休息时间就得11.5小时,所以根据情况途中机动,在山西走了大槐树景区,在济南住宿看了大明湖,最后再到达东营黄河入海口 。


山西洪桐大槐树,中国寻根祭祖的圣地。这是中国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事件之一,包括我们熟知的闯关东,这是600年前明初官方组织的,仅登记造册迁徙的就有140万人口。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绝无仅有。


原来,说这个人靠不靠谱,这个人离不离谱,还有在押解途中,小便叫解手,出处都是从这里来的。

●济南大明湖


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深平均2~3米。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大明湖风景秀丽。岸上翠柳垂荫,婀娜多姿;湖中碧波泛荡,荷花似锦。水面小舟争渡,画舫徐行;更有那楼台亭榭,隐现其间。



● 东营黄河入海口

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是我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也是我想去看看的地方,2020年去沂蒙山回来时本想去看看,时间有点赶,就没去,这次特意安排了一下,正好从东营港上船,也顺道。


入海口湿地很美,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所见景色还是有所打造折扣的,因为很多地方我们深入不进去,看专业摄影家、宣传团队拍的照片真的好美,再就是今年黄河水量太大了,码头的浮桥都快翘到天上了,水位太高了,乘坐游船有点危险,因此很遗憾没能到海上看黄河入海分界线。

选了几张网络航拍片共欣赏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毛主席在视察大江大河灾害时说过,要根治海河、淮河等,但在视察黄河时,只说了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而没有说根治,说明黄河的治理难度还是很大的。


今年黄河水量太大了,水位太高了,乘坐游船有点危险,因此很遗憾没能到海上看黄河入海分界线。
网摘一张欣赏一下吧。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入海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连片壮观的红地毯湿地景观。


浊浪涛涛的黄河水,惊涛拍岸的海水在这里交汇。孕育出这片神奇的土地——黄河口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国内最大的新生湿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使这里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从入口到里面,观光车单程就的跑20多公里,面积好大。


放飞表演中的鹤群


在湿地乘最后一班游船,工作人员很够意思,就把我们16人放上船,其余人嘛,去退票吧。



碱蓬草


从望远楼上看入海口

D8 10.08   陕县西张家镇庙上村地坑院-- 山西 运城 盐湖、住 运城 。(大坝到地坑院37公里,50分。地坑院到 运城 66公里、1小时20分)

这次去地坑院,选择了河南陕县的庙上村地坑院,因为正好我们从三门峡去运城盐湖,稍微拐个弯。


庙上村地坑院民居位于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地处黄土高原,现存地坑院达70余座。由祖传家谱可知,当地村民居住地坑院的习俗至少已经沿袭了数百年。

不了解地坑院的人会奇怪,远看大树怎么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周围还有一圈很矮的围挡。这是用于提醒周围的人不要掉到院中。但愿当地村子里的酒鬼不多。
这是一个地下村落,只闻人声,不见人影。


庙上村位于陕县西张村镇政府南约1.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左右,距离陕县20公里左右。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2014年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广泛入选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古村落叫庙上,是因为原来村里庙宇多,以前村里只有300来口人,却有山神庙、马神庙、关帝庙、岳飞庙、文昌阁等十几座庙宇。


庙上村鸟瞰图(网摘)
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陕县地坑院,如今在河南陕县境内仍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痕迹。


地坑院入口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一个斜向弯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我们随便进入一家地坑院,这里的居民也在正常的生活着,主人并没有阻拦,我们带着新奇的眼光,在院子中转转、看看。



门洞正对的窑洞是长辈居住的正窑即主窑,左右为侧窑,按功用分为厨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依主窑所处东西南北位置朝向不同,地坑宅院分别被称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四种。


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但在三门峡境内,地坑院仍散落在黄土丘陵地区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3道塬(黄土地区呈台状的特殊地貌)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地下村落,仍然存留着几十户以地坑院生活的人家。



标准的地坑院示意图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
院子大所以旱井就挖的深,旱井有好几丈深,当时设计的这个旱井,下面还有斜洞,就是下上十天大雨院子也可以说是完好无损,不会遭水灾。这个旱井的位置是院子里最低的地方,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水,顺着坡度就会自动流进旱井里。

窑洞顶上还发现一个四方形的小洞,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服,可就是有一个缺点,由于前后不通风透气,就是有点潮湿,所以就在住人的窑洞后面开了一个小洞,平时不下雨的时候就打开用来通风透气,这样就能保证窑洞里干燥不湿,人住着就舒服了。


网摘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许多国内外游人更是对黄河岸边这一奇异的民间建筑文化风俗叹为观止。


地坑院与原始先民的穴居传统渊源极深。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




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院落中会种一些树、花卉还有蔬菜、水果等。






简易的棚子下是灶台,几口大锅。


窑洞里大都用土坯垒成火炕,冬天烧火做饭取暖用。家家户户的地坑院里都栽有桐树、梨树,很多院里还种有花,春夏秋季都有鲜花盛开,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院子里还有一个6米左右的渗井,主要用来积蓄雨水。




进入地坑院的通道


平时我们看房子的视野都是在地平线之上,平房也好,高楼也罢。在这里平行视线中只是土地,树木,当我们习惯于仰视楼房的时候,在这里不得不垂下眼帘,用惊奇的目光探视着地下的奇迹。



当地盛产苹果,看了几个院子,上来买了些苹果,接着再进其他院子。这车苹果就是我们刚刚进去的这家主人在卖,买一些,权当是免费参观的报答吧。


地坑院的四周砌有30至40厘米高的拦马墙(又名女儿墙),一方面防止下雨时雨水灌入院里,一方面考虑儿童和夜里出行人的安全,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农忙时,窑顶还是他们打晒粮食的场地,厨窑的顶部开有直径约15厘米的小孔,直接将晒好的粮食灌入窑内,很节省劳力。



地坑院被国内外游人称为“建筑奇迹”,是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原来居住在地坑院中的人们陆续在地面上建造房屋,盖房起楼。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地坑院的数量在迅速减少。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圆之美。 



买点苹果去丈母娘家



地坑院走出的媳妇



地坑院的开挖因地制宜,省工省料,且冬暖夏凉,挡风隔音,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又进入另一家地坑院,这家在院中种的是蔬菜。



修建地坑院,破土之日,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爷),迎吉神,此俗源于远古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土(工),现有破土动工之说。


现在大多数村民还在里面过着正常的生活。一位大姐在过道的灶台准备蒸馒头,打火机不好使了,我们帮助她把柴火引燃。


残破的通道



有的院子装修的比较豪华,土墙都贴上了瓷砖。


为了保护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国家已经把这里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各家的院落在地下打通建立参观通道,地下犹如迷宫,每年向被征用而搬迁到地上的村民每户每年给予2万元的补偿。






门票应该是归当地人所有,记得是每人30元,还是25来着,开始不讲价,很坚决。后来经过做工作,收了15元,也是,我们这么多人,景区也没人,闲着也是闲着。


通过修建的通道进去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它包括以东为上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

这个院子建的非常好,估计是景区特别修缮的。





媳妇们看好了大锅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这里也展示了很多原汁原味的院子



地坑院建设般兴盛时期,20世纪50~80年代的情景,人们却历历在目。那时址然经济比较落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60~80年代逐渐进入婚龄,居所需求压力很大,而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又不高,农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从极少。似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并且址多又可住4~5户人家.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台阶平探农民的址优选样。在当时,一个千人的村庄每年审批7~8座地坑院是很正常的,我们所看到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那时候建造的,从某种彻变上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这里的院子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开了很多窑洞宾馆,住宿餐饮。




慈禧行宫



当年的老物件




慈禧的床





慈禧太后


窑洞内部的生活场景



展览馆,介绍有关地坑院的知识和历史,风土人情等。


窑洞的优点


当地人拜堂成亲的地方


院连院,院套院,为了游客们方便,靠近城墙的20多座院落已经连接起来,被规划成游客观光的旅游景点,分别命名为商务院、纺织院、石磨坊、民俗文化馆、抗日纪念馆等。


地下迷宫般,有时容易转迷糊。



后面有个抗日洞








参观完毕,原路返回。


在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居住从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势所趋,加之地坑院占地面积大,一座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土地,是农户宅基地的3-5 倍。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之后村民们多是在新批宅基地上造房或是在地坑院窑顶造房,没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见稀少,废弃的窑院或填没,或塌陷,难觅往日风貌。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


苹果树,硕果累累。


离开庙上村地坑院,按照计划,进入山西境内,去运城看盐湖。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盐湖的位置,是在运城和中条山中间的位置。

我们横穿过中条山,过了九龙山左拐,再右转,走盐湖通往运城的公路,公路横穿盐湖。

中条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地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位于山西省垣曲县东南。东北端与王屋山相接的历山,海拔2322米,为涑水河发源地。

因它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条山,中国山西省南部主要山脉之一,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连太行山,南临黄河,西北为汾河谷地,西隔黄河与秦岭山区相望。因位于秦岭与太行之间。中条山依山势可分为三段:东段称历山,以舜王坪最高,海拔2322米,山顶呈平台状,其间有垣曲断陷盆地;西段称中条山,兀立于运城盆地与黄河谷地之间,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相对高差约1500米;中段山势较缓,呈阶台状,张店附近分水岭鞍部有三趾马红土和黄土覆盖的宽谷,乃唐县期宽谷经隆起而成。


修建在盐湖之上通往运城的公路。

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运城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涌现出了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武俊秀。

河东大地外滨澎湃的黄河,内有绵延的中条山,被誉为“表里山河”。


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仅此一处。

运城历史悠久,是人类第一次用火的地方,是人类最早食用盐、开始冶炼和农耕文明的地方,是华人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看,运城在上古时期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从尧舜禹开始,运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是当时的“万国之中”,即“中国” 。从“帝王所都为之中”、京师为“万国之中”的角度看,运城是古代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 。


盐湖大门。
运城盐池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区南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汤、里滩、北门滩等天然湖泊,此外还有上马水库和苦池水池。

我们没做停留,先进运城,安排好住宿的地方,中午在运城先吃午饭,回来在看盐湖。


运城盐湖与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为“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是华人祖先开发最早的盐湖。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


齁咸的运城。人类最早获取和食用盐的地方,有着4000多年的开发历史。


五千多年前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这是“中华民族利用山泽之利的一个伟大创举”。
(注:这些盐湖的航拍图都取之网络)


运城盐湖是个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汾渭盆地中的古湖基本消失,残留部分演化成了今天的运城盐湖。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约有0.5亿年历史,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千米,宽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处约6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


传说黄帝战蚩尤,约在公元前30世纪,黄帝与蚩尤为争夺河东盐池而演绎黄帝战蚩尤。
舜帝是心系黎民的古代圣君。他巡经盐池看到白花花满池的盐粒,兴奋的手抚五弦琴吟出千古绝唱《南风歌》。
潞盐即为运城的盐,它的开发为中华民族结束茹毛饮血的时代,孕育华夏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运城盐湖有几个奇特之处,令世人惊叹。

       其一,它是世界上开采时间最古老、开采时间最长的矿床。早在殷商时代,先民就学会从它的卤水中提取食盐。更难得的是,运城盐湖至今仍在开采,即便从殷商算起,也已持续3000多年,也有学者认为已达4000余年或更久。运城盐湖开采历史古老而持久,在世界矿床中罕有。
       其二,它是世界上首次人工治畦、利用日光晒盐的地方。盐池周围有畦地,畦地旁边引有水沟,将池水通过水沟引入畦地,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因此,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其三,它的硝板矿床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工艺杰作。硝板作为盐工晒盐工艺而形成的人工矿体,世界鲜见。
        其四,它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宝。运城盐湖的盐税收入一直是历代国库的重要来源。


运城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古元宝”状。



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南依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
远处的山脉为中条山。



进入景区,可以租用小车自己开着游览,也不需要看驾照,比较方便自由,不然走路时间太长了。每辆车1.5小时30元,超时加钱。


今天的气温很低,还有风,大家都穿了好多。






运城盐湖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下沉,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杜氏盐藻,一种只有在咸水中才能生存的藻类,将湖水染成了红色。


源自盐湖深层2121米的地热矿泉水,泉口常年出水温度68℃ ,由于水中含有较高的铁份和盐份,泉色似铁锈红,被称为中国的赤汤金泉。






运城盐湖阡陌纵横、银岛万千,湖内银岛奇景是常年展现满眼的硝堆,环绕盐湖的数十平方千米湿地常年栖息着数十种候鸟。


古老盐湖出现晶莹剔透的“硝花”独特现象。




运城盐湖的黑泥则以硫酸盐为主,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



沟通各个盐池的沟渠



运城盐湖含有丰富的盐分,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死海,钠、钙、镁等元素高于死海,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水不没腹。由于盐湖湖水中较高的含盐量,人在漂浮过程中,身体中的水分会被交换掉,所以盐水漂浮时间不能太长,漂浮以后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季节不对,不能漂浮了。


色彩斑斓的湖水、盐碱地,以及能在咸水中生存的植物,构成一幅绝美的图案。



风较大,盐池中泛起层层涟漪,堤岸边上是白花花的盐。


远眺中条山


一处闸门。不同池子的水有不同的颜色,矿物不同,提炼的原料也不同。






大堤上堆积的应该就是白花花的盐了。



如梦如幻的境界














枯树枝上都是盐的结晶,或者说是“硝花”。













随着气温的变化,运城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秋季特有的绚丽景色,空中俯瞰,宛如一幅幅美丽图画,十分迷人。






粉色的为“镁花”



漫步在堤坝上欣赏两边不同颜色的盐水。



外围的公园







晚上住在金日温泉大酒店




晚上,搜了一下附近的饭店,这家很有特色,黄河大厦酒店。



品尝地方特色美食,还真不贵。一桌不到500元。


D9 10.09 运城到壶口瀑布、大槐树。(257公路、4小时。199公里、3小时)





穿过几条隧道,在黄土高原修建的隧道。


平整的梯田。


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拥有壶口瀑布等众多旅游资源。


下了高速,壶口收费站,应该是在陕西一侧。


一到周五免票,今天是周五,明天周末就要票了。真好,16个人啊。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黄河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大峡谷南段。


河南是唯一地跨我国四大水系的省份。
黄河经过了河南好多地方,洛阳、郑州、开封等重要城市,有很多黄河风游览景区,也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小浪底、 三门峡 等等。
历史上黄河上千次泛滥,水患严重,但河南的水系却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水系,原因是在河境内黄河几乎没有支流。
太吃惊了,也为黄河没成为河南的水系而感到惋惜。


黄河奔流至壶口已在黄土高原蜿蜒了大半段。历史上,晋陕峡谷西岸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延安是黄河最重要的沙源地,这一带流失的泥沙占入黄泥沙总量的89%,而壶口瀑布正位于紧挨它们的下游河段。汛期奔流至壶口的黄河流量巨大,携带着从黄土高原搜刮而来的海量黄沙,呈现出浓浓的金黄色,在瀑布跌水区更是彰显无疑。龙槽内河道变窄,黄河水变得更加湍急不安,河水颜色也显得更加浓重!黄河壶口瀑布由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毛主席在视察大江大河灾害时说过,要根治海河等等,海河根治了,但在说黄河时,只说了一句,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而没有说根治,说明对黄河的治理难度还是有数的。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


和农民合张影


队友扮演者着当地的农民夫妇,惟妙惟肖。表演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拉驴的,驴子叫“小黑”。这应该是迎娶新娘的场面。


山西、陕西两侧都可以观赏瀑布,一座桥连接两省、两岸观赏地,觉得还是山西这边好些。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 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


队友用无人机拍摄


从无人机在空中的角度看,“龙漕”十分明显。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河中的巨石与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中段,处于秦晋大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公里,孟门5公里。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壶口瀑布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向上游移动。当槽谷落差达到一定高度和宽度后,水力的侵蚀作用更大。如遇洪水,汹涌的河水沿河道涌动,以摧枯拉朽之势搬运着河谷中的砂岩块体,使壶口瀑布自形成以来向上游不断推移。痕迹便是如今的“十里龙槽”。如今,瀑布跌水仍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向上游退移,龙槽也跟着向上游延伸。


夏季,壶口瀑布进入汛期,由于壶口以上水流的变化,出现3条叉流,壶口附近形成3个主要瀑布:一个位于龙槽顶端,落差约10米;另外两个分别从龙槽西岸和东岸跌入龙槽,落差分别为15米和7米。这种观察常常在不断的变化着,有时大雨后,还会形成多股瀑布。


瀑布激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彩虹。水雾很大,近前根本拍照不了,镜头瞬间就会被打湿。我只好把相机镜头朝下放在衣服里,等拍照对象站好了,以极快的速度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然后在马上放回衣服里,前后不过几秒钟,但就是这样,每拍一下镜头都会被打湿,只能不断地用纸擦拭着镜头。好在有UV镜,不怕擦。







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灰绿色、浅红色的中细粒长石杂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距今大约有2.2亿年左右的时间。这种长石杂砂岩杂基含量高,胶结差,和花岗岩类和灰岩类岩石比较,它可以算作软材质,易于风化剥蚀。

这种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结构,达到一定的比例,就满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条件。而河津龙门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离石挠褶构造带的通过处,新生代又叠加了盆地边缘断层。造成了龙门北侧石质山体的高的台阶,黄河正是利用此高台阶形成瀑布。


黄河因为河水含沙量高,水体浑浊、浓黄而得名,但并非整个黄河都是黄色的,其上游便是十分澄清。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涌而来,上游沿岸多高原石山,水土流失很少,河水中含沙量很低。从黄河源头到湟水,总长达2140公里,接近黄河流程的一半,河水都是一汪青碧。








河道右边水山西。我们快到壶口时,还在高速陕西一侧行驶了一小段,然后进入山西。


冲蚀凹槽(冲蚀线理),河床基岩受激流冲蚀形成的波状凹槽,多存在瀑布发育地段,保留完好的有7处。


侵蚀台地:分布于峡谷的两侧,西岸较狭窄东岸较宽广、平坦。


瀑布:主瀑一处,即壶口瀑布,侧瀑两处,在丰水期尤为壮观,河各支流水系瀑布共有32处,有些沟中甚至形成8级之多,落差为2-4米。2、涡穴:分布较广,经后期剥蚀、残留的群体在景区约有30多处,高程从海拔450米到500米。


无人机在拍摄




滔滔黄河水在流经吉县龙王山附近时,由300米乍缩为50米,飞流直下,猛跌深槽,如壶注水然,故曰“壶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云雾排空,其雄壮之势,无与伦比。


排山倒海般的瀑布冲击岩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巨涛激起数十米高的浪花,远看成“水里冒烟”的景观,阳光下引导出彩虹通天的美景。瀑布左下方有流水侵蚀出地下石廊可仰望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色。






与瀑布相关的景观还有“千米龙槽”、“水里冒烟”、“长虹卧波”、“旱地行船”等。


两岸的岩石,水流很大,漫过石滩,在上面形成很多小瀑布。


这些小瀑布颜色也是黄的。不过,在枯水期或者在水流量较小的时候,泥沙含量很少,现在黄河生态越来越好,甚至这个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有时候都会变成绿色瀑布了。


沉淀的泥沙



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


溅起高高的水雾,蔚为壮观。







黄河壶口瀑布龙漕的前端,河道还是比较宽的,大概有400米宽。










宽阔的水面与狭窄的瀑布对比鲜明。













准备迎娶妹子


宽阔、平整的岸基岩石。同样也存了好多水,可想而知其水量有多大。


壶口瀑布在山西吉县方向,形成一个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壶口瀑布下方,俗称龙洞,又名观瀑洞。侧蚀洞穴:在河槽岩壁两侧出现的凹槽不规则状洞穴,约有5处。


主河道旁边也是河道,只能通过相连的小桥回到景区主道上。


吉县旅游景点示意图


游览完壶口瀑布,我们踏上返程大方向的道路,此行的最后目的地是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经队友提议,中间穿插了洪洞大梨树景区,正好也顺道。


大槐树景区是临时加进去的,从壶口瀑布到东营事项没有没安排景区,距离较远,900多公里,不算休息时间就得11.5小时,所以根据情况途中机动,在山西走了大槐树景区,在济南住宿看了大明湖,最后再到达东营黄河入海口 。


秋意正浓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广济寺、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民俗村等景点。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


景区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请了讲解员解说。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这场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现已数以亿计。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天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说明晋南一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


“解手”一词的由来。抓捕大批百姓,强行向山东迁移,为了不使迁移途中百姓逃跑,采取了武装押解的办法,像把犯人充军发配一样,因为被押解人员众多,押解士兵不够用,便将几个人用绳子捆住手臂,连成人串,每串由一个士兵押解,被押解的百姓只能扶老携幼,肩挑行李,艰难的缓慢前行。
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沿用至今。

还有两个和手相关的词汇。一是“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

另一个是“连手”,在洪洞当地和很多地方还把朋友称为“连手”,是因为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这个词来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只有对很好的朋友才会用到。





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槐树硅化木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石经幢!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转上一圈有好运



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过去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数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


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1991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寻根祭祖节”,定为每年4月为期10天。主祭日为汉民族传统扫墓节——清明节。每年清明时节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几乎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







祭祖堂是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原来,说这个人靠不靠谱,这个人离不离谱都是从这里来的。但现在的词义已经不是原意了。


移民实证展览馆
这里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这里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这里有许多珍贵的移民谱牒,在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都是对移民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最珍贵的做证





晚上的住处。

今天的路程较远,我们在济南落脚,傍晚在大明湖简单走了走。


潞城服务区歇脚



借道河北,经过邯郸服务区。


服务区好大,很豪华。


傍晚到达济南,去了大明湖。




大明湖外面,小河的对面,酒店价格高的惊人,整个济南因为全国的糖、烟酒会,酒店宾馆都非参紧张,而且都大涨价,在市内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处,后来我们出城上高速再下道,找了一家宾馆,老板坦然要比平时贵了不少。



大明湖,济南市区湖泊、济南三大历史名胜之一。位于历下区旧城区北部,


是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湖水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水深平均2~3米。 大明湖景色优美秀丽,湖水水色澄碧,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大明湖风景秀丽。岸上翠柳垂荫,婀娜多姿;湖中碧波泛荡,荷花似锦。水面小舟争渡,画舫徐行;更有那楼台亭榭,隐现其间。






大明湖历史悠久,纪念古人政绩、行踪的建筑以及自然景观很多,诸如历下亭、铁公祠、小沧浪、北极阁、汇波楼、南丰祠、遐园、稼轩祠等,引得历代文人前来凭吊、吟咏。唐代以后的历代诗人,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








大明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能下泄,再加合理的排水系统,便形成了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
大明湖的补给水源主要是泉水。由珍珠泉、孝感泉、芙蓉泉、王府池等20多处泉水汇集而成。湖水于东北出水门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


西晋以前,大明湖范围很大,南到濯缨湖,北通鹊山湖。西晋永嘉年间,建城墙把湖分开,基本形成现代的规模。 现代地理上大明湖的范围:北至护城河,东至黑虎泉北路,南至大明湖路,西至启盛街, 2005-2009年,市政府实施大明湖扩建改造工程。



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是我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也是我想去看看的地方,2020年去沂蒙山回来时本想去看看,时间有点赶,就没去,这次特意安排了一下,正好从东营港上船,也顺道。



青州,无数次路过,这次又擦肩而过,好在第二年几位朋友自驾去山西河南,回来时安排去了一次,看看古城,很值得一去的地方。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之黄、草原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


提到东营,很多人会想到油田,想到油田,现在已经减产了。

这里有乐谱天鹅湖、芦花飞雪、赏万鸟翔集、登观光塔观黄河入海奇观、自费乘游船进行黄河入海漂流、赏长河落日美景、观日出、游围海长堤、碱蓬红毯、海上钻井平台、油区风光、黄河水体纪念碑、新世纪广场等。


黄河三角洲湿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黄河三角洲天苍苍,野茫茫,天高地阔,清新旷远,


还没到入海口湿地景区,沿途这样的湿地很多,停车看看。






东营人口很少,建设非常好,干净大气,市内好多湿地公园。这里盛产石油。


这片湿地修建了栈道,进去走走。




当地人在钓鱼,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建设兵团旧址


景区停车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入海口湿地很美,但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所见景色还是有所打折扣的,因为很多地方我们深入不进去,不能很好地欣赏真正的湿地风光,看专业摄影家、宣传团队拍的照片真的好美,再就是今年黄河水量太大了,水位太高了,乘坐游船有点危险,因此很遗憾没能到海上看黄河入海分界线。
网摘几张入海口湿地的精美照片欣赏一下吧。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国内最大的新生湿地,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这里沉积,使这里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就如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裹泥带沙蜿蜒东流入海,塑造了黄河三角洲。


河与海的交汇,孕育出这片神奇的土地——黄河口湿地。作为大自然丰厚馈赠的她,如珍珠般撒落在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浊浪涛涛的黄河水,惊涛拍岸的海水在这里交汇。


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有4238公顷湿地全部恢复了原湿地公园在东营市城郊一大片芦苇塘的基础上建设,建设区域有大面积的盐碱滩涂,具有详实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地貌和盐碱植物分布,地形起伏、高低错落,有利于结合地形组织生态园林景观和湿地绿化建设。


乘坐游览船穿行在分界线上一定是最好的体验了,可惜我们没有实现。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入海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连片壮观的红地毯湿地景观。


乘坐观光车进去



东营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口,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从入口到里面,观光车单程就的跑20多公里,面积好大。





首先来到鸟内科普乐园


作为我国高度特异性旅游资源,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河入海口湿地公园内孕育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各种生物1917种,仅水生动物就有64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两种;这里也是鸟类的栖息地,鸟类主要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等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与30多种。







大家都跑到上面等待放鹤,正巧我俩在底下,鹤等是从笼子里放飞的。




蓑羽鹤吧


大雁


鸳鸯



赤麻鸭



丹顶鹤



来到游船码头,准备乘船游览湿地。








这里也有放飞节目,大雁。





大雁纷纷游到栈桥向游人乞食。


在湿地乘最后一班游船,工作人员很够意思,就把我们16人放上船,其余人嘛,去退票吧。


这两只不肯归群,管理人员赶着它们。




芦苇湿地中的水道










远望楼,上面看全景。


碱蓬草






气垫船,早在将近20年前,我在郑州黄河游览区坐过。



滔滔黄河从此奔入渤海





远处的磕头机






央视拍片子的布景,正好借用拍照。




可惜今年水太大了,码头浮桥一端都撅上天了,无法乘船观入海奇观。












观光车可以在每个站点停车,方便游客游览观光。来到水上栈桥。






区内鸟类众多,共有鸟类298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0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灰鹤等49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双太阳














一大早,来到附近转悠,区市场,路过这个公园。






逛市场


去东营港途中,采油机。



真是太巧了,两次从大连旅顺到东营,同一条航线,同一条船,同一个船舱,同框。


滚装船上几位哥们在过道上席地而坐,吃吃喝喝,好惬意。




船的最上层甲板



看,明显的黄蓝分界线,这也是黄河的杰作。


波光粼粼,远处为海上风力发电机。


渤海湾内的石油钻井平台。







太阳就要没入海平面之下了



大连旅顺



下午6点半,到达大连,圆满结束了12天的河南、山西、山东自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