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日走一走

作者:LuC Photo 显示图片

成都,一个好吃好玩儿百去不厌的地方。我来过快十次了,从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到大学时和朋友一起,再到后来多次从这里去川西和藏区,虽没一次性长时间游玩儿过,但分分散散也去了不少景点。

这次是走川藏线,返京途中路过成都,于是在这里停留了两日,去了几个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第一日:大熊猫基地、东郊记忆园区、水井坊博物馆、水璟唐、太古里、安顺廊桥(夜景)
第二日:宽窄巷子、文殊院、武侯祠、锦里







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熊猫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基地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从原仅有的6只大熊猫开始,截至2020年末,大熊猫种群数量达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Chengdu Research Base of Giant Panda Breeding 
开放时间:07:30-18:00(最后进园时间17:00),全年开放
门票价格:55元,学生半价
旅游观光车:10元/人/次
地址:四川省成都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
交通:地铁3号线熊猫大道站
网站: @***




【季节】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常年气温低于20℃,喜冷怕热。天气凉爽时,大熊猫会在室外活动场进行活动,当室外温度升至26℃以上时,大熊猫就会回到室内避暑。所以夏天来是很难见到在室外活动的大熊猫的,基本只能进室内看。

【时间】
虽然基地里有几百只熊猫,但实际能看到的并没有那么多,有些活动场地也没有对游客开放。上午来会好一点,熊猫会进食和活动,下午它们大部分都躲起来睡觉了。熊猫基地最受欢迎的就是大熊猫幼崽,也要上午来看,工作人员会把小可爱们抱出来活动和喂奶,芝麻糯米团子超级可爱!!!

【路线】
建议进园先冲月亮产房或太阳产房,后面路线就可以随缘了~整个熊猫基地是越往里走越往上爬的,虽然不至于大到走不过来,但如果一直用走的也有点辛苦。入园的地方可以乘坐观光车,10元一位,进园时因为队伍太长我没有排。回程都是下坡路也就懒得坐车了。



早上进园后,虽然各种竹林小径把人绕的晕头转向,但顺着人流密集的方向走很快就找到了大熊猫太阳产房,正好遇到工作人员把大熊猫幼崽们抱出来观察,一堆小家伙儿聚在一起简直把我的心都萌化了!!!

在太阳产房狂拍拍拍后又来到了更远一点的月亮产房,这里被抱出来放风的小萌物更多,聚在一起互相软趴趴地拱啊拱的太好太好太好玩儿了,真的超级可爱!

这张的亮点不在那个对着镜头的笑脸,也不在它左边正在往下出溜的小胖子,而是在平台最左边那两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观察动物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观察这些可爱的大熊猫,它们行动起来既没有像猎鹰那样让你捕捉不到,也没有像树懒那样磨人耐心,除了睡觉吃饭,它们也会慢慢地萌萌地天然呆一样的互相玩儿。



这只是我在基地里看到的最近的一只,所以拍的特别清楚,啊啊啊胳膊为什么这么短我好想够过去摸一摸>0<然后发现来动物园果然应该带长焦,中焦拉不过来时真的是各种焦急,尤其是在人最多的大熊猫幼崽群那里,被人墙挡在外面的时候想去远一点的高处拍可是中焦不够用的时候真的好希望我的大炮在手边啊!


众所周知熊猫是爬树高手,但下来就。。。。。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想看他怎么下来。



感觉光看着他们吃吃吃睡睡睡蹭蹭蹭(树)玩儿玩儿玩儿就能看一天>0<不愧是我国的国宝,具有让人走不动道儿的神奇魅力!

对于游客来讲这里可能就是一个看熊猫的动物园,但其实它的科研价值是远远高于作为景区的旅游价值的。为了保护和繁衍我们最可爱的国宝大熊猫,专家们真的很拼的。近三十年来,这个基地通过系列创新性科研工作,基地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管理、繁殖与育幼、疾病防控与种群遗传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被国内外公认为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技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单位。



基地里还有小熊猫(强调!不是大熊猫幼崽也不是干脆面的那个浣熊),不过数量不多,而且活动场地是片密林也比较难遇到。我就只看到了一只,还有幸见证了它和孔雀争食打架(?)。


这是一片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类似北京的798。由刘家琨老师设计改造,于2011年正式开园运营,2012年由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为东郊记忆,也是成都文化旅游新地标,中国最具特色的创意园区之。

红光电子管厂部署编号为773厂,曾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现在的东郊记忆和北京798一样,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影响。

【东郊记忆】
Eastern Suburb Memory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东路外侧建设南支路4号
门票:免费
交通:地铁8号线东郊记忆站
景点:中央大道、音乐基地、东郊记忆馆、成都舞台、火车头广场
网站:@***



这里算是成都的一个比较小众的网红景点了吧,非常文艺出片,适合打卡拍照爱好者。园区内有绿皮火车、工业风的厂房、涂鸦墙、文艺的咖啡厅和店铺,有音乐元素、工业元素、戏剧舞台、二次元动漫文化,还有利用废旧机床、玻壳半成品、废旧罐体、管道改造成的艺术小品,营造了东郊记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一路上看到好几组拍婚纱照和写真的。

2010年底,东郊记忆改造工程开始施工,为完整保留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建筑的特色,同时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为商业用建筑,项目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刘家琨做项目总设计师,并汇集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区内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之后入驻的各种文化企业和商铺,也都根据自身的风格对建筑进行了装修和装饰。



“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是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它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并蓄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足的烟囱管道,营造了东郊记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

通过改造,使市民可以感受工业建筑的魅力。比如跨度24米,层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氢气罐,打造为视听空间;多夹层、多管道的厂房,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烟囱、传送带、锅炉等巨大构筑物围合而成的独特区域,成为音乐酒吧区;老办公楼则被改造为设计酒店。

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门,也各有几个小门。我从大熊猫基地拼车过去花了30块,司机先送我(成都的哥开起车来甚是生猛),把我放到了西门。比起人头攒动的熊猫基地,这里可清净太多了。而且游客基本集中在园区主干道上,往里面的一些小角落好看还没人。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老东门大桥外,是以传统工业遗址和酒文化为展示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水井坊博物馆系统性原址原貌地保存了600年历史的水井街酒坊遗址,并以真实的生产场景再现600年历史的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

【水井坊博物馆】
Shuijingfang Museum 
时间:9:00-17:00
门票:50元/位(带讲解,最后一批16:10,讲解时间50分钟左右),大厅免费参观
交通:地铁2号线东门大桥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19号水井坊博物馆
网站:@***

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设计时间:2008-2011年
竣工时间:2013年


水井街酒坊遗址上启元末明初,下至当今,延续600年从未间断生产。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我国发现的古代酿酒和酒肆的惟一实例,堪称“中国白酒第一坊”,其史学价值可与“秦始兵马俑”相媲美,是中国白酒业发展的一部无字史书。

大厅里有一个建筑模型,展现了水井坊及周边地区、包括当时人们生活、工作的风土原貌(这模型做的可真细啊,连人脸上不同的情绪表情都做出来了)。

旁边还有一个等比的实体建筑模型,展现了600年前的作坊门脸儿和一些工具、空间。从宋代的锦江春,到明清及近现代的福升全与全兴成,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成都酒厂、全兴酒厂,再到当今的水井坊,无数代人的挚着与守望,酿成浓香四溢的玉液琼浆。




古蒸馏法酿造历史悠久,所谓“溜酒"(即蒸馏酒),有说法说是始于唐代。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蒸馏酒的制作原理是根据酒精的物理性质,采取使之汽化的方式,提取的高纯度酒液。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因为即使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也只是在原有原理和流程的基础上,改造了エ具使其更有效率而已,酒厂中酿酒用的酒曲甚至都是百年前留存至今,可以持续使用的。


这个始建于民国时期的酿酒工坊已经过落架大修,室内还存有明清时期晾堂挖掘遗址现场和元代酒窖遗址,是展示川西酿酒业早期工业文明遗产的重要部分。虽说是遗址,但这里的酒窖都能正常使用。屋顶上也保留着过去的“狮子ロ”屋顶天窗,这种天窗除了控制自然光,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通风。酿酒的诸多工序中有大量蒸汽产生,聪明的匠人将屋顶局部提升,通过方向交替的屋顶局部开口,有效地形成了空气流通的路径,以此创造出窖菌发酵时必需的特定空气、光照、土壤条件。因此,与一般天窗不同,“狮子口”是不设玻璃的,且其顶部方向是顺应大屋面方向的。


之所以来这个博物馆并不是对酿酒文化的历史多感兴趣,而是因为做改造设计的建筑师和前面去的东郊记忆一样是刘家琨老师,我个人很喜欢他的建筑风格、用材和塑造的空间感的,很有中国本土的味道。

刘家琨老师在设计改造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厂房和酒窖的功能,并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对空间和建筑构件、元素进行了延续和衍变。建筑师严格地控制着材料的种类及其建构方式,并通过它们去表达设计态度。

其实成都周围有很多我很想去看的现代建筑,比如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隈研吾的知美术馆;张永和、刘家琨、矶崎新等建筑大师参与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等等,但都在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去起采太不方便了,还好水井坊建在市中心。

给我讲解的小姑娘很给力,这些类似的现代博物馆、美术馆都认真地去考察过,据理カ争地跟我讨论了一番建筑师的理念与实际运营和使用之间的冲突,那些建筑虽然守着一方净土建在远离喧嚣的郊外,但是去的人太少又怎么能维持下去呢?于是不得不迎合世俗的口味做一些俗套的改造,把建筑师原有的理念和规划改的乱七八糟。即使是建在市中心的水井坊,光靠博物馆那点微薄的门票也是远远不够维持的,好在老板是个有想法的开明人,把卖酒赚的钱投入到这里,让这份文化、工艺和历史得以有向大众展示的机会。


【水璟唐】位于成都城市核心区,是成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整个街区位于两江汇合处,东起九眼桥西,西至锦江,北到水津街和双槐树街、金泉街,南临滨江东路,总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依托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水井坊的文化脉络,整体以川西传统院落式民居为建筑形态,实现院落文化的回归,保留着老成都的历史文化基因。



改造后的水璟唐成为一片主打休闲娱乐的商业街区,建筑功能以创意精品零售、餐饮、酒会所、文化会所、企业会馆及精品酒店为主。因为依托传统元素,建立了很多传统的合院建筑,很有地域特色。

这里的商铺大多都很有中式特色,贩卖一些传统、文艺、有味道的地域性商品,而不像太古里那样有很多国际大牌店,也正因如此,和建筑也内外融合得更为恰当。如今不少网红四合院茶馆、餐厅都开在这里。




成都太古里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作为街区式商街的代表,太古里在商业地产圈和设计圈都非常有名,别具纵横交织的现代里弄、开阔的广场空间,为呈现不同的都市脉搏,同时引进快里和慢里概念,树立国际大都会的潮流典范。

【成都远洋太古里】
Sino - Ocean Taikoo Li Chengdu 
地址: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
开业时间:2014年10月31日
建筑设计: The Oval Partnership (香港)、 MAKE Architects (英国)、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
网站: @***


不同于传统的室内购物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建筑设计独具一格,以人为本的“开放里”概念贯穿始终。通过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再融入2-3层的独栋建筑,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格栅配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成都远洋太古里既传统又现代,营造出一片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

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新的保护复原体系,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其未来的用途,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川西民居质朴素雅而又开敞自由的建筑风格、沿承至今的古老街巷、老成都的市井风貌与人文韵味得以保留重现,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中心即将重现活力,续写未来更多可能。


成都远洋太古里对其业态进行了合理组合,特别引入“快里”、“慢里”概念:“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众多国际品牌构成,为成都人提供畅“快”淋漓的逛“街”享受;“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调生活为主题。



晚上的太古里要比白天的更漂亮,各家店铺的灯光一打,把整个街区照得无比繁华和绚烂。




【安顺廊桥】
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桥全长81米宽6米,明清风格。安顺桥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最确切记载,在清朝康熙初年,安顺桥被称为虹桥。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桥身破败,桥体岌岌可危,当时的华阳县令安洪德便发动民众,重新修筑了这座桥,并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安顺桥,意在求个平安顺利的好兆头。最早的安顺桥已经被洪灾冲毁,现在的桥是21世纪后照原貌修复的。

【九眼桥】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九眼桥是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下有9洞。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也就是现在的新九眼桥,仿照古九眼桥的形制,仍为九孔,外部全由仿古青石块砌成,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除。


逛完太古里,沿着府河向南走,途中吃了个晚饭,一路来到锦江边,江边的步行道很宽,有几家酒吧和小广场一样的平台,是非常适合散步赏夜景的地方。

沿着酒吧一条街往东走,廊桥西边桥就是九眼桥,是个拍廊桥夜景的好地方。当然在廊桥上我也拍了对面的九眼桥,但可能因为体积小,拍出来并不怎么好看。拍夜景的时候都是把相机放在栏杆上长曝光拍的,成都的岸边栏杆都不是圆的不规则的而是平的,真是棒棒哒!



【宽窄巷子】是成都有名的文化改造商街,整体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作为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昨晚在九眼桥看完夜景后,打车到宽窄巷子,事前预订了成都明德坊酒店,就在宽窄巷子口,窄巷子和下同仁路的交界处,想的是可以第二天早起趁着人少逛一逛。结果没想到这里晚上的夜市持续到很晚。。。非常吵。而且第二天早起就在下雨,天阴的可怕,就等了等,到快八点雨停了,天色也亮堂点オ出来,还好人也还不算太多。店铺一般都是九点、十点开门,八点半的时候就陆续的有大批的游客前来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修筑少城。如今的宽窄巷子便是当年少城的遗留部分。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

清代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于是这三条巷子的名字就此定了下来。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偶尔会有建筑后退形成出来的室外场地,使得巷子里的空间张弛有度。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宽巷子则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

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




这里大部分商铺都很富有中国地域特色,但偶尔也会出现一家“不合群”的“洋铺子”,装饰的很像民国年间上层社会里聚会的小洋楼。这栋小洋楼位于窄巷子里,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



这张是在窄巷子里的星巴克院子里拍的,星巴克也入乡随俗的搭起了青砖灰瓦,留起了石子铺的小院儿。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既然是成都怎么能没有吃呢!!!宽窄巷子里的“食府”还真的不少,除了成都当地特色饮食,各个地方的美食也应有尽有。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位于支矶石街59号,占地2331平方米。建筑外形为清末川西民居典型四合院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2007年6月,成都画院民居建筑被批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月,成都画院民居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竣工。就在宽窄巷子旁边,免费参观。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
Wenshu Monastery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门票:免费
时间:9:00--17:00
交通:地铁1号线文殊院站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更有镇寺之宝的“空林二圣”——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和“空林八观”——文殊院在整理院中珍藏文物时,所提出的八件珍贵文物。

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寺院两侧为园林区,放生池、东西花园让寺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不得不说这里香火真的非常旺盛,来此的人们基本都是诚心诚意来拜佛供奉香火的,像我这样的纯游客反而不是特别多。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
Temple of Marqui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
时间:旺季8:00-21:30,淡季8:00-18:30门票价格:60元
语音讲解器:20元/位,押金100元


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




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日’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

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后几经焚毁和重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四造五殿,规模宏大。


孔明苑位于诸葛亮殿西北,原是一处开放的园林式庭院,目前不对外开放。


《前出师表》,文章是孔明先生的,字迹是岳飞将军的,文章好字也好。


锦里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旁,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的锦里占地3万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是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步行商业街。

锦里是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等实惠简单的小吃;街边还手艺人的玩艺儿,捏泥人的,转糖画儿的,做剪纸的。。。非常生活化,也很有情怀。




古街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家家都挂着红灯笼,虽然建筑立面要保持协调,但是各家都将各自对生活的理解融到了对店铺的装饰中。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扮作铜像的人,手里拿着各种道具,可以拍一张颇具蜀味儿的照片~~


这里小吃多的可怕,可以随时买了边走边吃,但是尽量不要在锦里美食街吃,因为太窄了。。。人好多,拿着食物感觉又不方便又容易蹭到身上。幸好我是在北边人少一些的地方解决的。辣的爽死了!!!还买了当地手作的几种辣酱,味道超好!

这里真的是挤死人的热闹,相机只能拍建筑二层以上的地方,下面全是人群。虽然街上流动人口众多,但一些店铺里的人并不是那么拥挤,完全可以稍作停留,点杯茶,小憩一下。




冲破人群从南门出来的时候简直要深吸一口气,打车去双流机场,回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