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考·丝路运河茶道(深度游功课)

作者:墨十三 显示图片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之前,馆内的所有展览是在山陕会馆,也就是现在的百里茶道博物馆中展出的。
2020年9月,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动工,2022年5月18日开放。这对于洛阳来说是一件大事,不仅是因为大运河洛阳段在洛阳的历史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大运河、百里茶道、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洛阳发展文旅的时间节点上,一座现代化的、具有前瞻意义的地标性博物馆建筑是非常重要的。
博物馆落成之时,它独特的设计十分新颖,一时之间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节假日线上预约一票难求,在博物馆里能见到不少身穿汉服的漂亮小姐姐在这里打卡,逛博物馆成为了时兴。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设计,是由同济大学的李立教授及其团队完成的。不同于洛阳博物馆的传统构造、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相对开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更加开放的同时,在馆内设置了教育、会议的多功能空间,使得整个博物馆在满足展览的功能时,也具有“城市公共文化客厅”这一特性,让空间流动起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环境
洛阳曾为唐都,在古代是个四通八达的繁荣都市,唐朝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如今依然留存在洛阳人从容、包容的性格当中。
而这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就坐落在集中了唐、清文化元素的老城区里一片毗邻洛河的三角形△低凹处,洛河6米高的河堤便将河景遮挡得严实。
既然是“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点题必然得有水元素。为了实现博物馆与水相亲的理念,设计者借鉴了拱桥的原理,用7米高的拱形结构抬高地面。如此,洛河景致,尽在眼前。

外观


在“隋唐洛阳城”区域内,为了与周边的仿唐建筑区分开,更加具有辨识度。也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博物馆借鉴了唐代建筑屋顶的曲面元素,用混凝土悬垂板设计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别具一格的屋顶样子。


(隋唐洛阳城模型,天堂明堂景区内)隋唐的建筑特点之一就是挑檐,房檐远远地挑出去,近乎炫技一般,屋顶呈弧线如张开的双翅,姿态舒展,是当时工匠一种关于自信的表达。



轴对称所显示出的秩序感,镜像一般地左右铺开,格外庄重大气。
混凝土悬垂板的排列组合,黄色屋顶连绵起伏,远望如同隋唐宫殿建筑群的天际线。


桥梁一般的拱形基座与屋顶的弧形悬垂造型产生出“对偶”的效果。“用这种 ‘正反拱’,来回应一种隋唐韵味的再现。”设计者李立这样说。



















结构
力学结构——
三层分布
4.材质
唐三彩
清水混凝土
5.意象
舷窗
揽绳
玻璃幕墙
旋梯
波浪造型
6.空间
动线
开放型
“城市会客厅”









③如果外立面悬垂与拱形的结构是力量与托举的对偶,那么室内的拱形结构与外立面形成纵横交错之势,共同应对不同方向的地震力。


除了力学功能以外,拱券还暗示了“运河桥”的母题,既点题博物馆,又将空间上下层联系在一起,视觉上起到透气效果,再加上玻璃立面,整个空间通透不拥堵沉闷。





大面积玻璃立面+地处绿化公园中,园中景致(画面)+窗框(画框)=一幅图画,根据四时变化,晨昏流转而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颇具中国传统园林“借景”手法的意味。




④“用传统三彩技艺的提升来体现一种河洛记忆”(李立教授)




这幅三彩环艺壁画的名字叫《国脉》,壁画中的大运河全貌则是用铜线制作的,其他部分则是由4000+组上下排列的弧形陶片组合而成。每片陶片上的6条水波纹代表了波涛水,5条线指代的是京杭大运河所贯通的五条水系(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陶片平面上分布的圆点中最大的圆点代表了洛阳。




整幅壁画通过光滑反光的釉面和流畅的纹理给人以波光粼粼的流动感受,在炎炎夏日中给人以清澈、沁润的观感。







这个坡道既适合腿脚不便甚至轮椅的行驶,又能给人电梯以外的新奇路径选择,增加探秘感,还增添了揽绳、桅杆、徐徐升起船帆的动态意象。









顶棚由三彩构件做成的起伏造型,既像是收起的船帆,又像涌动的水面。


在这样一个开放型的场馆里,“纵横交错,层层错动,像照相机的取景器一样。”
在南边运用唐瓦当的形象,通透,在这里向南举目,可以看到洛河,北望能看到公园。


场馆动线设计合理,参观下来整体顺畅丝滑到无感,但这也是参观中很重要的设计点。
卢浮宫由古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时,动线从原来迷宫般的布局改为适合游览参观的空间,才有了如今卢浮宫的参观体验。
动线设计就像是空气,身在其中感受并不明显,但关系到导览等一系列的参观体验。


整个场馆的设计不是具象的而是意象的,让游人根据波浪、波光、舷窗、帆等意象去联想到整只船、河道、口岸、口岸附近的生意。。。。。。。充分调动人们认知里的相关联系,再结合管内展品,具象与抽象紧密结合,使游人拥有多层次体验。
不似浓墨重彩,整段河道的人文意象尽在其中。





序厅的建筑面积约1000㎡,三个立面的长度共67.5米,高15米,150米的河面是由LED屏幕呈现出运河行船情景的动态效果。


迎面看到的中间墙面展示的是运河洛阳段隋唐时期的象征物象,牡丹花海、天堂、明堂、应天门、新潭码头。
左边是余杭的标志性物象,西湖、白堤、三潭映月、雷峰塔、茶花、茶园、杉树森林。
右面是古涿郡的标志物象,南北双塔、智度寺塔、云居寺塔、梅林。
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运输、灌溉、排涝、生态调节的功能,体现着古人的远见和智慧。

隋朝建于公元581年,589年灭南陈,此时随朝的大一统完成。
所谓“形盛天下”,黄河与洛河所交汇的河洛地区,有黄河之险,土地肥沃,西面是秦岭、东面是嵩山、南面是伏牛山、北面是太行山,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得洛阳成为了隋炀帝定都于此的理由。
自古以来,君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西周时周公营建洛邑,就是经过计算得出洛阳为中心的。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其铭文上明确记载了“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yì)民。”
就是说,周武王灭掉商朝,于是祭告苍天说“我在天下之中建造房屋居住,以统治我的子民。”


所谓“五都荟洛”,即古代有五个都城都在洛阳范围内,分别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故城)、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它们沿洛河分布,绵延文明。


这幅沙盘是“八关都邑”,以八大关镇守、拱卫洛阳的地形图,分别是函谷关、广成关、还原罐、大谷关、伊阙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


“陆有八大关,水有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以洛阳为中点,南至余杭,北达涿郡,流经永济渠、通济渠、涵沟、江南河。
在交通缓慢的年代中,河道无疑是当时的高速路,而京杭大运河把南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得人口迁移和漕运商贸得到了快速发展。


狮子是舶来品。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狮子🦁被进献给大汉王朝 。
从汉到晋,石狮子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墓中。
狮子🦁在佛教中是瑞兽,人们认为狮子是佛祖座下使者,因此隋炀帝将它作为宫门守卫使用,想象中出现了螺肉髻。
到了唐朝,石狮子的形象是豪迈、威猛昂扬、精神饱满、活跃的。当时长安城中坊市就已经开始用石狮子做正门,作为固定坊门门柱使用。
宋代的石狮子形象气势渐弱,呈现缩胸、低头、四肢收拢,神态拘谨平和🪷,褪去王气走入民间。
宋元时期坊市逐渐消失,很多民宅会参照坊门树立门楼,石狮就由夹柱石雕演变成了镇门石狮被放在门前。
明清时期的石狮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建筑装饰,神情温和。
立在门前的石狮子常常是左雄右雌的一对,雄狮通常脚踩绣球,寓意一统寰宇;雌石常常身边有小狮子,寓意子孙绵延。

583年,隋文帝攻打突厥大胜,突厥自此分为东西两部分。
隋文帝以隋炀帝“先突厥,后高句(gōu)丽”的政策为基础,利用突厥骑兵解决了辽西问题。而这使得高句丽与隋决裂,转而联盟东突厥攻打大隋。因此,隋炀帝转变策略,打算先打高句丽,后东突厥。
所谓“兵马未至,粮草先行”,要攻打高句丽就要解决两个问题:路程和补给运输。因此开通永济渠。


605年,隋炀帝命修建过大新城的宇文凯来修建隋唐洛阳城。
洛水自西向东,代表银河,南北两侧每500㎡为一个居民区(里坊)便于管理,共一百多个里坊星罗棋布。整体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唐朝时太平公主👸住在正平坊,武则天的母亲住在明义坊,狄仁杰住在尚贤坊(大家可以在博物馆的这张图上找一找这些里坊,看狄仁杰的通勤距离)。


宫城和皇城正对中轴线,伊阙位于宫城正南门,而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伊阙也称作“龙门”。
隋炀帝开始营建洛阳城四天便要开凿隋唐大运河,605年开凿通济渠,疏通涵沟,608年开凿永济渠(攻打高句丽的信号),610年疏通江南河,自此,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至宋朝,经济重心东移,部分河道淤塞遗弃。
元代“裁弯取直”后,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京杭大运河”。





在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中,因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采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式。
在洛阳洛水堤岸中,宇文凯采用“板筑技术”,即把土压在两块木板之间,用杵夯实,用作堤岸或墙体。因洛阳段“做验九折,形如偃月”因此称作“九偃月陂(bēi)”。通济渠商丘夏邑段也是如此。
宋朝时期就用“木岸狭河”的技术,即把河道改窄,使水流加快,再用木桩排护岸,以改善隋唐大运河的黄河水水流较缓、泥沙较多,河道容易淤积的问题。安徽省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就是这一技术的印证。



在桥梁的设计方面,在解决复杂的水路交通问题的同时,也要兼具美观。
据《唐六典》载:“石柱之梁四,洛三灞一,洛则天津、永济、中桥,灞则灞桥也。”其中“中桥”指天津桥,洛水将其地段分设三股,分做三桥。
其中为天津桥,桥头因景色优美而设有四角亭和酒楼,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出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的诗句。
其北为黄道桥,其南为新金桥,这些桥的命名也都是出自中国古代天文中的名词。




唐朝时洛阳城内水道通达,再有大运河的加持,洛阳成为了各地物资停靠、装卸的中转,701年,武则天令建新谭码头,位置大概在洛邑古城这片。

通济渠商丘遗址南关段的南关码头也是非常繁荣的地方,这里考古出当时一项“埽(sào)工技术”,这项技术用于临时性工程,往往就地取材,先用草绳铺置一层,上面铺秸秆、柳枝、芦苇等,上面压上碎石、土块,卷成捆用草绳绑扎,放在沿岸指定地点,木桩固定。
这项技术仍应用在现今小型的防洪工程中。
为使船只平稳运行,“水柜”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引天然河流入其间,运河缺水时放水,水多时蓄水。通济渠上有40个大小不一的水柜,隋唐洛阳城西苑就有一个交汇谷水、洛水,有着洛阳城面积三倍大的水柜,既是水利工程,也是景观。
船闸原理的运用,起到调节上下游高度差的作用。多个船闸联合即为复闸。


这是一块带有印的封泥,是为数不多的,与武则天有关的文物之一。


从这两件文官武官佣中可以看出,隋唐时的文官武官服制非常相似,只从帽子👲样式来区分。


唐朝承袭隋制,中央六部中的工部下设水部,设立都水监,督水使者若干,共同负责水运事务。
唐初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水运的官员,到中期设立运河水运事委专职“转运使”。自此,治河与漕运的管理分开,各司其职。



宋代运河管理主要以汴河为主,在唐制的基础上又设置了汴河堤岸司来管理,提高了漕运效率。
司马贞说“车运曰转,水运曰漕。”
漕运始于先秦,规模有限,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直至隋都是两地直达的“直达运输法”(损耗大,不经济)。
唐代宰相裴耀卿将“直达运输法”改为“分段运输法”,不同河段用不同船只,提高漕运效率,开元22-25年,经汴河运往关中的漕粮达700万斛(一斛≈30斤)。
安史之乱后漕运阻断,唐太宗派刘宴速度恢复漕运,刘宴又创立“转般法”,根据不同的地势、水势特点,采用江、汴、河、渭分段接运至京师,“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差不多是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意思)。并改散(分散运送,不系统)运为刚运(把物资分组,每一组为一刚)。
这些制度的改进都对提高漕运效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唐宋时期漕运量的对比,唐朝一般年运100万石(dàn),宋朝为735万石(一石≈120斤)。

隋文帝建立隋朝,根据国防需要“广筑仓,多积粮,以备荒年与战乱”。隋代的粮仓分为官仓,国家仓库,受政府支配。义仓,民间自行组织,各家按收成量力支付,存入粮仓并交由相关管理。


粮仓分布以洛阳为中心,常平仓、含嘉仓、回洛仓、合阳仓、洛口仓、黎阳仓六大官仓,用来转运、储备粮食和物资。
运河沿岸设立转运库,仓库结合加强了漕运的运转效率。

一、背景♛
①大业五年(609年)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有几万“狂寇”。
②大业六年,雁门(今山西代县)、洛阳,先后暴动很快被镇压,预示着全国农民起的先兆。
③营建东都洛阳、修缮长城、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黄河南北一带受影响非常大。
④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杨广准备进攻高句丽。征集百万+士兵在涿(zhuó)州(北京),百万民夫转运粮饷军械(包括大型军船),“车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过半”。导致“耕稼失时,田畴多荒”,谷价上涨,百姓冻馁交加,民不聊生。
二、长白山起义♛
①大业七年,隋炀帝大兴土木,对外用兵,征敛无度,老百姓徭役无期、兵役加重,致田地荒芜,无家可归的情况下,人们纷纷起义。
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的王薄(自称“知世郎”)领导的长白山(今邹平南)首义开始。作《毋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引得当时为逃避征役的农民纷纷投靠归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虽然这次起义很快被镇压,但是各地的农民起义相继出现——平原(今山东陵县)的刘霸道、鄃县(今山东夏津)的张金称、漳南(今河北故城东)的孙安祖和窦建德、渤海(今山东滨州市阳信西南)的高士达、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的翟让、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的杜伏威等。主要起于今山东、河北、河南间(当时的“山东”指现在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有时也称为河北,是以营河为界线来说的。大体说来,约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山东省全部及河南省北部),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也在起义。后来范围扩大,每支起义军达几万/十几万人。
②当年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浚县东北)带兵反叛,围攻首都洛阳。
很快被击败。
在之后的两三年间,全国各地纷纷起义。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大小约百余支起义军,人数百万之众。
三、瓦岗起义♛
通过实战,各起义军逐渐进行联合,形成三支起义军:河南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其中最强大的是瓦岗军。
大业七年,翟让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
四、河北义军♛
五、江淮义军♛
六、结果♛

大业十二年(616)十月,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荥(xíng)阳(今郑州),在附近多次击败隋军,控制河南大部分郡县。
大业十三年二月,逼洛阳。
大业十四年正月,洛水南一战,大败隋军王世充,围困洛阳。
同时窦建德的河北起义也接连胜利,控制河北多数郡县。
隋朝末期,,,以致
从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共14年,沉重打击了当时的朝廷。





























👣PS:

逛博物馆,首先要提前两天在公众号上预约,博物馆免费不免票。
预约流程——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参观服务→票务预约→门票预约→选择日期→选择时段→预约参观票→填写观众信息→确定添加→确定预约
注意一定要在预约时段内到达,旺季要预留出排队时间,迟到的话预约即失效。
凭身份证/预约码入馆参观,节假日/特殊日期博物馆若有针对性安排则需关注公众号发布内容。



完成了预约后,接下来,就可以去看一看在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的运河两岸,去看看那时是如何完成一粒米的旅行的。

公共交通——公交、地铁均可到达。
自驾——停车场位于紧邻博物馆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果计划去朱樱塔、洛邑古城、洛阳民俗博物馆,这里也是比较近的。
附近的停车点——
在停车场建成以前,大家会选择旁边滨河北路那个桥下面的停车场。
如果打算逛完博物馆去吃点东西,可以把车停在中街停车场。




博物馆进门后(背对入口)左手边是服务台,在这里可以请讲解、咨询公益讲解服务时段、租借轮椅等,几乎所有相关服务和疑问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答案。
博物馆提供免费寄存服务。
博物馆提供自助电子讲解器。
音频搜索博物馆名称,可以找到相关音频。


博物馆印章收集是一部分文博爱好者的心头好。
免费印章——进门后左手边的服务台处,跟小姐姐要印章(本子自带)。
博物馆内有自动贩卖印章折页本,可以在参观过程中沿途打卡。
博物馆的周边很丰富,纪念币、唐三彩、盲盒等琳琅满目,可供留念或当做伴手礼。
文创雪糕get.

















































































新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