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外出,正好有时间整理照片写写游记了。
坐标:南京,一个值得多次去的地方
时间:2022年3月初
第一次去南京是1982年春开学季。一直有个愿望,梅花盛开时一定要再去南京看看。每年3月,北方乍暖还寒时,南方已是春暖花开。今年3月初,刚平息一波疫情,除了吉林和深圳外,全国上下少有中高风险区。说时迟那时快(这个,大家都懂得),说走就走,去南京看望导师、故地重游。
八十年代初在南京读书时,南京总统府还没对外开放。后来常出差南京,种种原因也一直没机会去参观,这次,到南京的第一站就去了总统府。
都熟悉这个大门楼吧。1949年4月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23日夜攻进南京城),将门楼上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换成了一面红旗,宣告南京解放。
每当看见总统府大门的图片或影像,雄伟的门楼以及“总统府”三个大字总让人顿生敬畏和神秘感,驱使着你想去探究民国时期大门内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人物在此活动的身影。
进入总统府时,你会发现总统府大门从外面看,门楼是由三个拱形门组成,而从里面看,门楼又是三座方形门组成。据说,总统府大门采取外圆内方的格局,是根据蒋介石从政倾向所建,意为对外和谐,对内刚正,严肃法纪。
除总统府大门楼外,这是总统府在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影视剧中出镜次数最多的建筑——八字厅,很多重要人物曾在门前的台阶上留影。
在南京城市里走走,出行方面没什么特别注意的。南京的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城区,而且城市的公交地铁很发达,城区的景点都可以公交地铁到达,用任意一款导航地图,都可以准确将你带到目的地。南京地铁公交,用支付宝或微信扫码乘车,不用安装APP,也不用关注,非常简单易行。如果自驾,反而麻烦事儿比较多,南京也是易堵车、难找停车位的城市,这类事情是大概率会发生的。
吃饭方面,南京的美食太多了,哪里都能找到好吃的。没去过南京的,特别推荐“南京大牌档”,南京美食一网打尽。不过,去总统府参观,一时半会儿出不来,建议还是自带餐饮。
住宿的话,依个人喜好和经济承受能力而定,越靠近城中心,价格越高。其实,南京地铁公交非常发达,选择在地铁沿线住宿,即使离城中心稍微远点儿,出行都不会太困难,能省不少银子,还能住非常好的酒店。
参观了总统府之后才醒悟,来这里不同于一般的游玩,必须事先做功课,否则必留遗憾。总结起来大致应知:
1. 四个历史阶段:两江总督、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2. 两大历史事件:孙中山、蒋介石就任总统
3. 五座代表性建筑:总统府门楼、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国民政府办公楼(子超楼)、两江总督署大堂、不系舟。
南京总统府,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在此扩建为天王府。后天京又被清军攻破,摧毁天王府重建两江总督署。历经几百年,府内建筑亦是屡废屡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江总督署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明清看北京,民国看南京,中国近代风云在此际会,南京总统府因此而闻名于世。自近代以来,南京总统府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近代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
此外,从总统府内的碑刻遗迹、古树名木、建筑格局之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华夏文化的传承。
建国后,从1953年开始,总统府大院长期作为省市级机关的办公机构所在地,文革期间,“江苏省红色造反派司令部”等群众组织也在此成立,后大院被实施军管,直到文革结束。
从1986年开始,省政府、省人大等单位陆续迁出,直至2000年底最后一个单位江苏省政协搬出总统府,总统府大院4万平方米的区域开始全面对外参观。
1998年,辟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2002年11月,总统府门楼上的“总统府”三个字按原样恢复。2003年3月,博物馆馆区开放面积由4万平方米扩大至近9万平方米。
至2013年,博物馆室内各种展览逐步完善,经过多年打造,总统府集景区与博物馆于一体,成为高知名度历史文化景点,成为南京市的文化地标。2017年,观众数量高达433万人次。
总统府的建筑群分中、东、西三个区域。
中区:主要有大堂、礼堂、二堂、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等,重点展示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
西区:主要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孙中山起居室以及太平湖、煦园等,重点展示晚清园林、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
东区:主要有国民政府行政院、陶林二公祠、马厩、东花园等,重点展示太平天国、两江总督署和行政院。
总统府又叫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目前有11个室内展览,但是有很多不开放。
1. 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在东区,暂不开放
2. 晚清与民国历史陈列展,在东区的马厩
3. 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展,在东区,暂不开放
4. 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在东区行政院北楼
5. 行政院文物史料陈列,在东区行政院南楼
6. 总统府文物史料展,在中区政务局大楼,暂不开放
7. 民国政要文物捐献展,在中区政务局大楼,暂不开放
8. 总统府办公室原状陈列,在子超楼二层
9.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原状陈列,在西区
10.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在西区国民政府参谋本部
11. 江苏禁毒展,在西区国民政府主计处
走进西区,首先来到中山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广场南面是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处,广场北面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清朝两江总督端方曾赴欧洲访问,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1909年,在总督任上开始建造这座仿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于1910年落成。整幢建筑坐北朝南,因位于总督署西侧,又称“西花厅”。1912年1月1日,孙 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以此为大总统办公室。此后,先后作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都督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本部(军令部)等机构的办公处。
整幢建筑共有五间房,从东往西分别是孙先生临时休息室、总统办公室、部长会议室、衣帽间和总长会议室。
大总统办公室东临煦园,西式拱券门廊与典型的中式园林外墙相接,作为外行人看,很协调,不觉得哪儿不搭。
这是大总统办公室总长会议室,墙上悬挂着巨幅油画,画中都是当时的著名人士,站在孙中山先生旁边的军人就是袁世凯。
这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民国元年孙中山题写的“奋斗”二字匾额。
这是办公室内孙先生临时休息室。
位于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后面的一栋两层建筑是1935年建成的民国政府参谋本部,现在作为“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展厅。整个展览分《翠亨明灯 民族之光》、《推翻帝制 创立民国》、《讨袁护法 捍卫共和 》、《国共合作 顺应潮流》和《巨星陨落 奉安南京 》五个部分,展示了孙中山伟大的一生。
在“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上看见这样一张图,当时的河南、山东归直隶总督署所辖,未响应辛亥革命。
在“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文物史料展”第一次知晓中华民国之初的国旗是五色旗。旗帜上的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华夏主要民族共平共和。这是临时参议院的决定,孙中山当时建议使用青天白日旗。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陈列的展品和资料很多,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就去看看吧。
孙先生的起居室位于西花园东北角的小院内。
孙先生的起居室位于西花园太平湖东北角,这是一幢三开间的二层中式小楼,建于1909年,原为清朝两江总督署高级幕僚的住所。1912年1月至4月,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即在此居住。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楼下是会客室和餐厅,另有侍卫室和厨房。小楼为60年代重修,但花坛及树木仍是旧物。
孙中山长子孙科、夫人卢慕贞携女孙娫、孙婉来到南京时,也在这里与孙中山共同生活。3月25日卢夫人离开南京,两女托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照看。直至4月3日孙中山离任。
这里是孙中山先生起居室内的小会客厅和餐厅。 起居室和办公室内的陈设都是根据孙中山身边工作人员的记述恢复出来的。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区东临煦园。
煦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园内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方胜亭等。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乾隆南巡行宫。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花园大部分建筑被毁,后由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年)予以重建。
石舫又叫“不系舟”,这是总统府建筑群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所建。“不系舟”三个字是1757年乾隆帝第2次下江南时赐题。在乾隆看来,即便是石舫,也要防止倾覆。他赐“不系舟”之名,就是希望官员要善于把握统治百姓的分寸,以保大清江山稳如磐石,永不沉没。
太平湖西的夕佳楼。夕佳楼重建于清同治九年,为一二层歇山式建筑,因落日余晖洒满小楼而得名。楼外三面环水,有游廊环绕,国民时期此处曾作为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务局办公室。
这是位于太平湖东、西两侧的忘飞阁和夕佳楼,北边的漪澜阁隐约可见。
方胜亭建于清同治年间,此亭上部为筒瓦双攒尖顶,远看如双亭并立,侧看却是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俗称鸳鸯亭。
桐音馆建于1870年,是曾 藩的花厅,中式园林建筑。它飞檐、翘角、圆顶,四面皆窗。门前屋后有高大的 梧桐数株,每逢下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叮咚作响,饶有趣味, 故称桐音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经常在这里会客。1930—40年代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二厅、总统府军务局长办公室。
离开西区的建筑群,来到中区的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旧址。总统府主轴线上的建筑群由门楼、大堂、二堂、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
这里是大堂门前的广场。
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字型殿。这里原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的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
大堂四周悬挂有六幅油画,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总统府”历史发展脉络最具代表性的节点。
天国风云--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王洪秀全率诸王与清朝政府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两江总督--两江三省,粮赋重地,东南锁钥。两江(江南省和江西省)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清朝政府先后赦封重臣为两江总督,左起为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
共和肇始--1912年1月,孙中山亲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政权诞生。左起为教育总长蔡元培,陆军总长黄兴,大总统孙中山,参议院议长林森,总统府秘书胡汉民,法制局长宋教仁。
国府西迁--1937年11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林森率国民政府仓促西迁重庆,左起为立法院长孙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监察院长于右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立法院长居正,考试院长戴季陶。
国共和谈--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左起依次为董必武、周恩来、陈诚、蒋介石、张群、劭力子。
煦园曙光--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4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步入总统府。
这里通往二堂,红柱灰瓦、方砖铺地的走廊,有东西厢房。
这里在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是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的地方。民国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前的礼节性晤面等。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是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
中央通道的西边有连廊通向总统府礼堂。
礼堂原为总督署西暖阁一部分,民国时期分别在1929年、1935年、1946年对其进行改建,使它成为国民政府许多重要会议和活动的举办地,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招待国宴等都在这里进行。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是在这里进行了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
参观完礼堂,重新来到中轴线上。
沿着中央通道继续前行,进入总统府会客厅。这里的中央通道是一中西合璧开放式长廊,红柱、黄檐、淡绿廊顶、黑色栏杆。
总统府会客厅是民国初年建筑,西式,单层,拱券形外廊上有黄地白色浮雕。会客厅分设内、外宾会客室,内有一套间是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 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
总统府会客厅内部陈设, 几个蜡像人物再现了当年总统与客人的交谈场景。
会客厅前的连廊。
会客厅门前的彩色石子台阶呈“八”字状展开,故又称“八字厅”。台阶前是当年总统送别宾客时经常合影留念的地方。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参与和谈的董必武、周恩来、陈诚、蒋介石、张群、劭力子曾在此合影。
穿过会客厅来到麒麟门。此长方形大红漆面双扉木门居中轴线长廊中部,起隔断作用。门前蹲着两只石狮子,因酷似瑞兽麒麟,故名麒麟门。门东、西两侧的平房是拱门外廊,而走廊中却是一樘极具中式建筑特色的红色木门,至今仍用门臼开启。过了麒麟门,依然是中西合璧的开放式长廊。
这是原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现在是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室,由于内部整修而临时关闭,挺遗憾。
政务局大楼是仿欧式两层建筑,建于1920年代中期。在子超楼未修建之前,这里是国民政府办公楼。1946年以后曾是国民政府文书局及总统府政务局办公楼。
政务局办公楼东西两侧均有平房,以开放式长廊相连。 西侧的平房内是先锋书店。本次行程有参观先锋书店的计划,没想到在这里碰见了。
南京先锋书店自1996年创建以来,探索出一条以“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品牌书店经营模式,已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在2014年被英国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2016年3月,美国《国家地理》评选全球十大书店,南京先锋书店入选。
这就是总统府最著名的建筑“子超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是一多层西式小洋楼。该楼始建于1934年12月,1936年1月正式启用,主体五层,局部六层。子超楼前两棵雪松(目前只一棵存活),是当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子超楼建成后是国民政府的办公主楼,1946年国府还都后蒋介石在此办公。为纪念在重庆去世的林森,以他的字“子超”来命名这幢楼。1948年5月以后,子超楼又成为总统府办公楼,所以也叫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正在维修中,很难拍照。
这是子超楼内一楼走廊(由东向西),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走廊东头第一间为总统专用电梯间,旁边的电梯按钮有Otis电梯公司的Logo及“UP”、“DOWN”按钮。电梯门上方有个半圆形带指针的装置,类似于半个机械钟表,猜想这应是用来指示电梯停靠楼层的。至今,这些都保持了当年的风貌,看见这些老设施,很容易让人想起民国那些事儿那些人。
这是二层走廊(由西向东)。二层西面朝北的两间是秘书长的办公室,紧挨着的是副总统李宗仁办公室,对面套房就是总统蒋介石的办公室。
这是位于二层东南角的总统办公室。1936年子超楼启用时,此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办公室。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处成为蒋介石的主席办公室。1948年5月“行宪国大”后,蒋介石当选总统,又改称总统办公室。总统办公室有三个房间,中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本台历,台历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这是二层秘书长办公室,这样的场景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眼前是不是浮现出民国政府官员们的办公场景?
参观完总统府的西区和中区,现在来到东区参观。东区的主要建筑有行政院、东花园、陶林二公祠、马厩等。
这是行政院的大门,门朝北。1934年初建造,与弧形照墙、传达室形成一个整体。门头上“行政院”三字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首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书。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这里被日军占领,汪伪政府在门上挂起了交通部和铁道部的木牌。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门上又挂起社会部、地政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的木牌,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现在,这里都按原貌恢复。
这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北楼,建成于1928 年,楼额上的“行政院”三字也是首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书。 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行政院是五院之首,是中华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务院。1937年11月,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行政院搬迁至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办公,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
这是在东区行政院北楼“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展”中陈列的一张照片。照片显示,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在南京发表《定都南京宣言》。
这是挂在行政院楼内蒋介石书写的“清慎勤严速”匾额。
行政院北楼“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展”中陈列的部分资料。
这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南楼,为行政院办公厅,建于1934年6月,同时建造的还有行政院大门。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宋子文等都曾在此楼办公。遗憾南楼临时关闭,未能进入参观。
参观完行政院继续南行,东路的南段是马厩。
这是位于东花园南端的清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马厩,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曾作为库房和总务局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清洁队等机构的营房。
此为当年马厩的复原。马厩原来有10排,现在只保留了6排,在南面的4排建筑中有晚清与民国历史展览。
东区与陶林二公祠相对的位置有个院落,锁着门,从导览图看这里应该是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大门上的匾额和对联是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所题,管峻是江苏人。
从门缝往里看了下,院内有“惠洽两江”石碑,字为乾隆题写。 百度了下,“惠洽两江”是乾隆皇帝赐予时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匾额,表彰其治理两江的功绩。‘惠’是恩泽,‘洽’是遍及,是说尹继善为官两江,造福一方。 “惠洽两江”匾额的“惠”字少一点一横,乾隆下江南时写了很多错别字,大都是故意而为之。
两江总督署介绍:清朝两江包括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及上海地区)和江西省,这里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也是人文荟萃之所,从康熙四年(1665)始任两江总督的郎廷佐,到宣统三年(1911)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逃离江宁(今南京),期间247年共有总督98任,林则徐、裕谦、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魏光焘、端方、张人骏等人都是非常有影响者。
在笔记的最后说说总统府大门楼那些事儿。
门楼历史: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大门,太平天国时在此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真神荣光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只利用了两江总督的旧址办公,对大门没做任何改动。袁世凯复辟后,新建了“都督府”大门。
1928年二次北伐结束后,南京局势稳定,10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时任主席的蒋介石建议改建南京政府大门,由建筑师姚彬设计。1929年9月,姚彬设计的政府新门楼开始建设,于12月20日完工。门楼上书“国民政府”四个大字,是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的谭延闿的弟弟谭泽闿所书。这块匾额一直挂到了1937年南京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总统府门楼上挂上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匾额。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又挂上了“国民政府”匾额,据说是蒋介石所书。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随将“国民政府”换成“总统府”。“总统府”三字为时任考试院副院长周钟岳所书。直至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总统府”存在不到一年,而门楼却成为民国建筑的代表。
大家都见过这张标志着南京解放的照片,其实照片并不是实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1949年4月24日凌晨打进总统府的,现场不可能拍照。4月27日,当时的随军记者请示了部队领导同意,在官兵配合下摆拍了一系列照片。拍照时,当时攻入总统府的部队已经离开了南京。
有照片为证,1953年时,“总统府”三个字还在门楼上。1958年,总统府门楼的3扇铁大门被拆下拿去炼钢铁,门楼上的“总统府”三字就已经不知所踪了。
2000年,总统府内进驻的省市机关陆续搬出,2002年,按原貌复制的“总统府”三字重新挂上了门楼,2003年复建了大铁门,同年3月总统府全面对外开放。
总统府恢复对外开放后,门楼的旗杆一直是空的,没有悬挂任何旗帜。这次去总统府,却发现门楼上飘扬着五星红旗,不知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
有个疑惑: 最初为什么没旗帜,只是光秃秃的一根杆子。现在为什么又挂上了五星红旗?
总统府大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子,百度了下,石狮是清两江总督府时期的遗存,狮子的模样跟北京的不一样。无论总统府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门前的一对石狮始终镇定自若,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故我。它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风雨飘摇,也见证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总统府(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很多展览都没开,有些遗憾。不过,也因为Y情,游人较少,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通过此次游览,对中华民国的历史有了一些认识,等疫情过去有机会再来,更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历史。
5月真正哪儿也去不了,幸亏3月份去了南京,宅家里看照片写游记,不至于太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