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环游-----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晋江五店市

作者:快乐旅程 显示图片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晋江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区的青阳街道和梅岭街道的“青阳”和“梅岭”皆源于境内的青阳山(又称:青梅山)。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

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区的青阳街道和梅岭街道的“青阳”和“梅岭”皆源于境内的青阳山。

通常的说法是:最早青阳街只有5间店面,天长日久,“五店市”这名称就直留传下来,成为青阳一个带有古老韵味的别称。
有人指出事实上应该称“吴店市”,而不是“五店市”,这是读音相同,转写之误,这说法是有文字依据的。
在《青阳蔡氏族谱》世祖传记中写着:“据十世祖宝谟公卒于宋景定庚申,其墓志首云:其先由莆田仙游迁于泉之晋江吴店市。”
可见吴店市这一名称早在宋代就已叫开了。直到清道光年间修的《晋江县志.铺递志》之“街巷市廛”还是称“吴店市”,并注明“在二十七都”。
吴店市,顾名思义就是姓吴的人首先来此地开店,而后形成街市。
隆庆《泉州府志》记青阳附近最大的水利工程湮浦埭说:“昔有吴公,筑浦为埭,以捍海潮,罄其资而功不就,饮恨溺水,乡人为之立庙。”
那么,是不是五店市一定要改回吴店市才好呢?那倒未必。
因为一个地方的名称也常是与时俱进约定俗成的。
“五”是缤纷之数,东西南北中谓之五方,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
成语有五谷丰登、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方杂处,用之于众姓聚居、百货琳琅的街市更加贴切。
比较于不知其由来、单表一个姓氏的“吴”字,或许会更妥当些。





































































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7—1077),经历代葺修,1940年遭日机炸毁。1987年重建,1989年完工建好。蔡氏家庙座南朝北,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石木结构建筑,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三川脊顶装饰剪粘花鸟人物。门墙悉用青、白石料精雕拼装,檐下用多层栱斗烘托,雕饰繁复。天井中间铺有甬道,分左右为日月两井。祠堂正厅高敞,梁架壮硕。石柱多镌楹联,以传统道德训勉后人。









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经历代重修。为七开间二进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砖石木建筑,建筑面积925平方米。三川脊顶,高低错落的屋脊各立燕尾,堆塑卷草,装饰彩瓷剪粘花鸟。堂宇轩朗宏敞,荟萃砖雕、木雕、彩画、髹漆等多种建筑工艺。内外悬挂“状元”、“进士”匾额数十方。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青阳庄氏科举人物众多,是其他族姓难以企及的。自成化十年(1474年)族人庄荣首中举人至明崇祯间,庄氏家族出了进士13名,举人14名,贡生4名。在清代,又有进士2名,举人5名,贡生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八年,家族中有庄用宾、庄一俊、庄壬春三人同榜考中进士,人称“一榜三龙”。明弘治十七年(1504)到明万历28年(1600)科举考试中,五科中共10人中进士,称“五科十凤”。这就是一榜三龙齐奋,五科十凤连飞的来由。




























朝北大厝是旅菲华侨庄朝北的住宅,建于1935年。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木石建筑,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左有护厝。左右梢间及厢房上面起梳妆楼。占地面积870平方米。
朝北大厝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和三川脊的典型古宅。此外,在五店市的众多侨宅中,朝北大厝被誉为“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
大门的联、匾聚焦了古建筑的文化。匾额“朗山衍派”(朗山为清光绪三十年榜眼广东清远人朱汝珍书写,对联“石鼓峰奇锺胜地;漆园吏隐有遗书。”从笔迹来看,应该也是朱汝珍的墨宝。简短14字概括了主人家族荣耀的历史,新厝不同凡响的地理位置。








  

 
     乌大门是五店市传统建筑中唯一单开间的建筑,但进深三间,颇有“庭院深深”的意境。
     乌大门的故事,关乎忠孝。大门黑漆,在明代,是六品以上官员的宅舍待遇。宅子主人是颇有资财的商人庄研。女儿嫁给了清贫人家,庄研对女儿一家不时有馈赠。后来女儿的儿子李贯,考中进士,官授礼科、兵科给事中。
      有一年,李贯公事办完回京时,忽接到庄氏去世的讣告,匆忙向皇帝告假辞行,回家守制。皇帝答应了,还问他有什么要求。李贯说,外祖家一向对自己栽培,却一直无以为报。皇帝便说:既如此,可以将你外祖的宅第视同你的宅第,给予油漆黑大门的规格。从那时起,庄研家的大厝就涂上黑漆,叫做“乌大门”了。
       现在的乌大门有主落及左边护厝,由北向南,依次为门亭、天井、下厅、正厅、通道、顶厅、天井、后厅,门亭古朴,上作燕尾脊;左边一列12间护厝依山而建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