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杜鸥酒店 Hotel Duo Prague
清晨伴着布拉格和煦的阳光起床,卸下了昨天徒步的疲惫,去品尝非常不错的早餐。
到了和布拉格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的重头戏应该算是大名鼎鼎的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
DAY9、2019.06.03(星期一) 布拉格 (Praha)—— 库特纳霍拉 (Kutna Hora)71km—— 维也纳 (Vien)280km
不到一个小时就从布拉格来到库特纳霍拉(库特纳霍拉城位于波希米亚中部,是10世纪西斯拉夫移民的地区中心,因其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历史古城中心主要的建筑都集中在乌赫利斯山谷边缘,距布拉格东方76公里,是一座人口仅有2万2千人的小城镇)
公元13世纪初,因在库特纳山发现银矿而建镇,整个城镇随银矿开采业成长而发展,多栋象征着城市繁荣与兴盛的建筑极品使其在公元14世纪成为一座皇城。
圣圣芭芭拉教堂是中欧地区的一座著名哥特式教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圣芭芭拉是矿工的主保圣人,因为该镇的财富完全依赖于银矿。
芭芭拉教堂于公元1380年始建,却迟至16世纪才完成兴建,教堂有巨大的网状肋梁及装饰细致的玫瑰窗,教堂两侧有装饰性的27座尖塔耸立于飞拱壁之上,是独特的波希米亚哥德式设计;教堂前左侧是耶稣会修道院,右侧是圣人石雕像的围墙,向右远眺可见圣詹姆士教堂、意大利庭院。
进入意大利庭院后只见绿意盎然,中庭建有一座小巧的喷泉,喷泉中央站着一尊采矿工人的雕像,由于公元14世纪时意大利的工匠最为杰出,因此铸币厂请来了许多意大利师傅,使得中庭有了这样的名称。
时间紧任务重,只是在外边看了一下,并没有入内参观,一个小小的遗憾。
很快大巴车又把我们放到了一个小广场旁边,下车就是一个教堂-圣母升天和圣约翰洗者教堂
沿着圣母升天和圣约翰洗者教堂广场旁的小路一直前行,大约10分钟就看到一个圣三一纪念柱,估计就快到人骨教堂了,欧洲有不少人骨教堂,在库特纳霍拉也有一座由真正的人骨装饰而成的教堂。个人感觉还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比较多,下车了之后跟着人群走吧,可以这么说,凡是到库特纳霍拉的游客,都是冲着人骨教堂。
人骨教堂墙外的纪念黑死病(鼠疫)结束的纪念碑。
又见一拨大叔骑士团(俗称:哈雷党),这样的骑士在欧洲很常见。
人骨教堂,听上去就很恐怖,没错,教堂由四万具骸骨装饰而成,这是一座始建于12世纪,最初是一座贵族设立的修道院。
13 世纪,Sedlec地区的修道院院长亨利(Henry ),奉波希米亚国王奥克塔文二世派遣 ,前往圣地耶路撒冷,将带回来的一掬耶稣受难地的泥土,撒在修道院旁的墓地上 。当地人认为埋骨于圣土就可上天堂的信念,波希米亚地区、甚至中欧的富豪纷纷将此地视为身后的福地。
由于 1369 年 的黑死病(鼠疫)、15世纪的胡斯战争,大批的人非正常死亡, 一再扩大的墓园,仍不够容纳这么多的死者。 为安葬新近过世的人, 只有将有些骸骨挖出, 然后堆积到教堂里。
1784 年,施瓦岑贝格皇家贵族收购了教堂及墓地。1870年,施瓦岑贝格家族突发奇想地聘请捷克的木刻师灵特(F.Rint), 重新装饰教堂。很有创意的灵特 , 完全用教堂里堆积的 人骨,进行了绝妙的 艺术创造,把一个只是堆放大量骸骨的教堂,变成了令人钦佩赞赏却无恐惧感的“人骨艺术馆”。
在虔诚的教徒眼里,人骨教堂尽管以死亡为主题,但它依然是一片圣洁的土地,是教徒们祷告、祈福和与上帝同在的地方。
教堂往地下挖了一层,刚一踏入就会有一种寒意,可以闻到一股泥土潮湿腐败的味道。
完工后,设计师在墙上,也用先人的骨头,为自己留下了永恒的签名 “1870 F. Rint出品”。
看到这么多人头骨堆砌起一座座小山,视觉冲击很震撼……在这里很容易让人感悟人生: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
教堂正中央那盏由人体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灯”以及由四座小小的骷髅尖塔组成的巴洛克式祭坛。
以腿骨组成主架,下颚骨串成挂帘,主架又分成8个腿骨灯架,撑着一块块排成圆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着一颗充当烛台的头颅,外形独特,又仿佛附着死者的灵魂,邪恶诡异中带着点慑人心髓的华丽。
这个盾形徽章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的族徽(在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见过),因为教堂位于施瓦岑贝格家族的墓园里。
站在大灯下往上看,屋顶竟也有一串串的头骨装饰,一个个的脸骨都是往下看遍了两个世纪来的游客,也看遍了世间的变化无常。
其实感觉到人骨教堂,还是抱着一个猎奇的心态,内部其实非常小,额,就走走看看吧,快的话10分钟
当你看到大大小小的骷髅堆起来的骷髅山,心中也是思绪万千,感叹人生苦短,也有了很多人生感悟:所有故事都有结局,该来的来该去的去。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撕不开面子,解不开结子。
微笑面对生活,让每个结局都变成新的开始。
对于一个人而言,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生活;对城市而言,仅仅看过是不够的,还应该穿越它,了解它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去当一个小人物吧,在吵吵闹闹中发发脾气,吃吃饭喝喝酒逛逛街旅旅行,没什么值得拼死奋斗努力巴结谁,甭惯着别人怠慢了自己,买不起的就不买,忘不掉的就不忘,该小心眼就小心眼,活着图自己开心,累了让自己舒服,虚伪滚蛋,纠结去死。去当一个真实的充满快乐的小人物吧!
离开人骨教堂进入库特纳霍拉吃午餐。
在欧洲旅行会看到很多为纪念黑死病而修建的圣三一纪念柱,这一座是库特纳霍拉的。
路上高速公路服务区有一个很大的游乐场
这次东欧行程已过半,我们终于到达了整个行程的第六站音乐之都—维也纳 。
感叹果然是大城市,作为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是欧洲最受游客喜爱的城市之一,它地处多瑙河岸,几世纪以来一直是东西欧的门户,这座城市曾是辉煌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发生过许多丰富又迷人的故事,今天它仍然是奥地利最为重要的商业与文化中心。
进入 维也纳,首先来到一家免税店购物(事先行程安排的)。这里是维也纳12区,Meidling 区Schönbrunner Schlossstraße 30号。在免税商店斜对面,有一栋四层黄色的楼房,导游说是当年斯大林所居住过的公寓。 这里居然还保存着在欧洲已不多见的斯大林(1879-1953)的纪念浮雕。浮雕落成揭幕时间是1949年12月21日。
1913年的维也纳,大佬云集。托洛茨基自1907年开始在这里政治避难,斯大林多次与他会晤,商讨俄国革命问题,并在这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博格巷的心理诊所挂牌行医。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当时在南维也纳新城的戴姆勒汽车厂工作。维也纳物理研究所住着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跟猫有不世之仇的毛头小子——薛定谔。第20区默尔德曼街上住着一个两度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之门外的德国青年,他叫——阿道夫.希特勒。托洛茨基和希特勒经常光顾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的中央咖啡馆(Cafe Central)。没人知道,希特勒是否撞见过托洛茨基,也不知道铁托是否见过斯大林。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托洛茨基常去的咖啡馆跟弗洛伊德的几乎挨着,它们跟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居所相距也不远。以此为中心,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寓所均在约1.5公里开外的地方,而希特勒的寓所则在东北方向2公里处。更有意思的是,根据一些野史,斯大林曾在维也纳街头找人问过路,而那个被问路者正是希特勒。那会儿的斯大林和希特勒分别只有35岁和24岁,两名年轻人恐怕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不久的未来,人类历史会短暂地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沿着环城大道到内城的南侧,有一座顶部有一个金色圆球的纯白色、特立独行般的建筑,【 维也纳分离派】,这是奥地利新艺术派(区别于传统艺术)作家的大本营。
大家在金色大厅下车,往北走过一条小街,便来到这条著名的环城大道,这条宽阔的大街上,社会车辆,马车,公交车,行人,自行车与有轨电车并行着。
维也纳比起布拉格多了一分规整,建筑干净整齐,街道也更加宽阔。
黑山广场 (Schwarzenberg platz)的名称源自卡尔.黑山公爵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广场上的骑马雕像,就是为纪念他在莱比锡打败拿破仑。
在骑马雕像身后的是苏联红军纪念碑
在苏联红军纪念碑前面的喷泉,常被误以为是纪念碑的一部分,其实, 喷泉建于1873年,是为庆祝从下奥地利州到维也纳供水管的竣工而建造。那座特别有气势的喷泉水珠,就像为纪念碑蒙上曼妙的薄雾。
二战末期,苏军最先占领维也纳。在那一大片地区,凡是苏军解放的大城市,几乎都有纪念碑,大多是环形的廊柱围绕一座高耸的纪念塔,既是纪念牺牲的苏军,也是战胜纳粹德国的重要标志。维也纳的苏联红军纪念碑建成于1949年8月19日,由苏联和奥地利共同竖立,用了15吨黄铜,300多平方米预制板。施工的四百多人,主要是德国战俘和奥地利建筑工人。
纪念碑的最高处,是手持旗帜和盾牌的红军战士,环形横栏上的俄文字母是:“为欧洲的独立解放,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牺牲的红军战士永垂不朽!”在维也纳的攻势中,共有1.7万苏军阵亡。
纪念碑落成后, 黑山广场更名为斯大林广场 。
1955年10月苏军撤出奥地利,广场又恢复为黑山广场。
阳光在喷泉巨大的水流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将带给我们好运,令我们能在这美好的初夏时季,充分领略维也纳这座古老城市的美丽。
早在1962年,就有人企图炸掉苏军纪念碑,直到如今,纪念碑的去留还是争论的话题。一些人认为纪念碑意味着被占领的耻辱,另一些人说它是摆脱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标记,更多人则表示它证明奥地利那一段历史事实,应留着警示后人。
2014 年6月24日 ,到奥地利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到黑山广场,向苏军英雄纪念碑献花,缅怀在二战中为解放奥地利而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
纪念碑的西侧这栋整体白色的三层带阁楼的建筑是法国大使馆Französische Botschaft,这是一座法国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的建筑,由巴黎建筑师Georges-Paul Chédanne于1901年至1914年设计修建。
走小道来到卡尔广场,只需要不到十分钟。
卡尔教堂,亦称查理教堂,是维也纳的一座教堂,位于卡尔广场南侧,与金色大厅隔环城大道相望。它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为人瞩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之一,拥有加长的椭圆形穹顶。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宣布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够停止,他就建造一座教堂,瘟疫一结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这座壮丽的巴洛克教堂。
教堂的正面是古希腊神庙风格,两个边厢采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其穹顶和两侧刻有浅浮雕的圆柱格外吸引人。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庄严,穹顶的宗教壁画十分逼真,可以坐电梯登上穹顶,近距离瞻观华美的穹顶壁画。卡尔教堂门口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水池旁边是个公园,有许多小的咖啡馆,许多人们坐在这里聊天,看书,休息。
两边的塔楼据说一个代表新约,一个代表旧约。
感受这座城市褪去白昼后素颜的一面。
教堂顶部的光环一直倒影在广场中心的这一池清波上,那种宁静祥和深透人们的内心,他们并肩携坐,低语自己的情怀,倾诉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爱恋。连池中的鸭子也时不时流连往复偷听人们耳语。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
绕过卡尔广场,走进夜色中的金色大厅和国家歌剧院时,我们只是瞻仰它们的雄壮,只是站在人群亦或是车流外默默地驻足,感受它们的气魄。的确,用富丽堂皇称之不为过,但我依然认为脱掉华丽的外衣,没有白日的喧闹和车水马龙,只有熙熙攘攘走在人行道上和踏着疲惫搭乘电车赶路回家的人。这街市就是最本真的自己,高贵却不浮华。它们的本质是简朴的,跟这座城市的性格相匹。
城市公园位于老城区东部环形大道内侧,是维也纳最受游客欢迎的公园。
草坪中有一硕大的花钟(Blumenuhr),钟面是由彩色石子和灌木丛构成。钟上面竖着一块镂空栏板,镂空字是:unsere garten(我们的花园)。花钟两旁的草坪上,用花草组成高低音乐谱号。
草坪后面有一栋建筑物,那就是有名的库沙龙(strauss & mozart concerts cafe restaurant Kursalon wien)。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在这里举办他的第一场音乐会。
现在这里是具音乐厅、咖啡馆、餐厅等多功能的建筑物。
公园内有众多名人塑像,最著名的是“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镀金塑像,俗称“小金人”。除此之外,公园内还有许多其他音乐家的塑像,如古典音乐大师舒伯特、交响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轻歌剧作家雷哈尔(Franz Lehar)和施多尔茨等等。
继续往前走,右手有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ss)的镀金铜像。施特劳斯拉着小提琴,周围是专心聆听的人们。
城市公园是维也纳纪念碑和雕塑最多的公园。
我们往回走,回到约翰内斯大街。
奥地利议会大厦(德语:Parlament 或 Hohes Haus,旧称Reichsratsgebäude),是奥地利国会两院的所在地。
奥地利国会大厦兴建于1874年至1883年。负责建造的建筑师是特奥菲尔·冯·汉森男爵。他将这座建筑设计为希腊复兴式,包括了协调一致的几部分组成。他还负责室内装饰,如雕像、绘画、家具、吊灯等。
该大厦最著名的特色之一是雅典娜雕像和喷泉,都成为维也纳知名的旅游景点。虽然国会大厦在二战期间严重受损,但是大部分已恢复了原貌。
【国会大厦】位于市政厅和女王广场之间,有“ 欧洲最美国会大厦”之美誉。国会大厦也正在修缮当中,大厦前的雅典娜还是亭亭玉立。
国会大厦正在修缮当中,建筑通体纯白,壮观大气,前面是一尊雅典娜塑像,典雅高贵。
这座仿希腊神庙式的壮美的建筑--奥地利议会大厦--就座落在霍夫堡大花园对面
国会大厦位于市政厅和女王广场之间, 希腊式建筑风格,有“ 欧洲最美国会大厦”之美誉。
大厦前喷水池中是雅典娜女神雕像,两旁有旗杆和御马人物雕像。
雅典娜(希腊语:Ἀθήνη、英语:Athena),也称帕拉斯·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古希腊文献所述雅典娜是一位端庄貌美的年轻女神,她从人类诞生起就常驻凡间,教会人类各种生存知识,为人类创造了初始的生存工具。
市政厅的对面是【城堡剧院】: 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由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授命修建。
城堡剧院是德语区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戏剧舞台,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德语剧院之一,据说这里演出的德语剧目在德语地区也是最标准的,有许多世界级的演员在此担任客籍演出。由哈布斯堡特雷西亚女皇于1741年颁旨修建的这处剧院原址在圣米歇尔广场,如今剧院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则是19世纪后期改建的。现在城堡剧院位于维也纳市政厅的正对面,其入口上方有雕塑“太阳神阿波罗与悲剧中的缪斯”,此外剧院辉煌豪华的阶梯大厅出自于恩斯特和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兄弟之手。
维也纳市政厅在市政厅广场的东侧,正面看去跃入眼帘的是5座尖塔,中间的一座直入云端,两翼的4座不足其半,却高出一字拉开的3、4层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层次十分鲜明而壮观。
大厅正中的高塔98米,是维也纳的吉祥物。相传,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的挑战,教会对此也无可奈何。市政厅是1873年建设完工的,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豪华的雕刻都体现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风格。
市政厅用白色砂岩建造,所以需要经常清理,否则会因雨水侵蚀变黄。
这座雕像是第一共和国总理卡尔·雷纳(Karl Renner)的,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又当选为战后第一任总统。议会大厦前的街道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人民公园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座公园,位于内城区,是霍夫堡皇宫的一部分。人民公园兴建在被拿破仑摧毁的城防工事遗迹之上,1820年对公众开放。
这里是一玫瑰园,时值初夏,正是花开时节。
公园东面有忒修斯庙(Theseus Temple),庙后还有茜茜公主的塑像,因时间问题,没能过去看看。
其中有一喷水池,喷水池后有一纪念塑像,是奥地利著名剧作家格里尔帕策(Franz Seraphicus Grillparzer)的塑像。他的戏剧融合古典和浪漫风格,如《太祖母(Die Ahnfrau)》、《金羊毛(Das goldene Vlies )》、《幻梦人生(Der Traum ein Leben)》等,其中《萨福(Sappho)》是描写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萨福的故事。
穿过人民公园南门是英雄广场(Heldenplatz)
英雄广场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之所以叫英雄广场是因为广场上有两个奥地利英雄的雕像,一个是王子欧根,一个是卡尔大公。在此曾发生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最著名的是1938年希特勒在此宣告德奥合并。
英雄广场是霍夫堡皇宫的外部广场,兴建于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是没有完全建成的所谓“帝国广场”的一部分。其东北部是霍夫堡皇宫的Leopoldinian Tract,东南方是新霍夫堡,西南方的内环路,将其与“城门外”(Aeusseress Burgtor)隔开。西北部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很好地眺望内环路、国会大厦、市政厅,以及城堡剧院。
英雄广场是霍夫堡皇宫的外部广场,这里和我后来去过那几个国家的广场很不一样,例如到了布拉格你会发现广场都是四四方方的,面积也很小,周边都是教堂建筑,可是维也纳这里的非常空旷,适合周末拿本书在草坪上呆上半天。
这位是拿破仑的最强宿敌~卡尔大公(1771~1847年),他是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三儿子, 奥地利著名军事家,奥军总司令。他于1809年首次打败了曾经不败的拿破仑,以勇敢驰名。他的塑像落成于1860年。
这位是击溃土耳其军的欧根亲王(1663~1736年)。
奥地利不是一个善战的国家,没有特别有名的军事家,欧根亲王算得上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是奥地利当之无愧的英雄。
他的雕塑落成于1865年。
雕像背后是新霍夫堡宫,看顶层的阳台,二战时期,希特勒在阳台上宣告德奥合并 。现在,新霍夫堡宫一层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室。
从英雄门到霍夫堡皇宫是一条笔直的御道,现在,成了游客的观光大道。
坐上贵族的风范的老爷车,让热情的司机,载着我们向皇宫穿越。
顺着路出了霍夫堡皇宫,马路对面是玛丽亚·特雷西亚广场(Maria Theresien platz)。
位于环城大街西侧这片是著名的玛丽亚·特蕾莎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广场中央安置着玛丽亚·特蕾莎纪念碑Maria Theresia Denkmal,这座建于1888年的纪念碑的主体部分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皇Kaiserin Maria Theresia的坐像。
说到维也纳 ,就绕不过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家族有多牛啦?首先,他建立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从欧洲 的勃垦地、奥地利、西班牙,到美洲的殖民地;其次,霸占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600年之久。对维也纳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Maria Theresa(1717—1780)和Franz Josef(1830-1916)。
Maria Theresa的老爹费劲毕生心血,打破了上千年的“传男不传女”习俗,传位于女儿。Maria Theresa从一枚小公主,升级打怪,终成强悍的女汉子皇帝。作为皇室女子,她获得了当时极为罕见自由恋爱。和老公Francis生育了16个孩子。Maria自称为“ 欧洲丈母娘”。由于生孩子太多,所以她在战争动员的时候怀着孕,发表演讲的时候怀着孕,处理政务的时候怀着孕,接见使节和臣民的时候还是怀着孕。一生的勤勉、政治成就、健康和爱情都令人仰慕。
如果不知道Franz Josef,那么大家一定知道他的老婆——Sissi公主。Franz一生勤政、自律,依然挽救不了走下坡路的奥匈帝国,晚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终结。在其执政期间,拆除了维也纳的围墙,进行了城市扩建。所以现在维也纳老城区的建设与Franz密切相关。
透过城堡的拱门可以看到【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的雕像】,她也是美泉宫的女主人。
维也纳有一对双子楼博物馆,一个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个是艺术历史博物馆,两个博物馆中间是特蕾莎女皇的雕像。
绕到艺术史博物馆的正面,这里有一大片的空地,
在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像的两侧,可以看到两栋一模一样、完全对称的建筑:东南侧也就是右手边是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西北侧即左手边是是自然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这两栋孪生子般的博物馆均由建筑师高特弗里特·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和卡尔·冯·哈森瑙尔Carl von Hasenauer设计,建筑师选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来装扮它们。
玛丽亚·特雷莎出自无与伦比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尊贵的血统得到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而她也在战争与和平时期都取得了流芳后世的成就,使她的名字同18世纪的中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13世纪鲁道夫一世时代起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一直是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玛丽娅·特蕾莎作为德意志民族中唯一一位女君主,在1740年即位后,通过两场艰苦的战争维持了这个国家的强势,也维持了中欧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奥地利赶上先进国家的潮流,尤其是在终结落后的农奴制方面有功绩。
我们从纪念碑的背后绕行至女王的正前方,只见女王威严地端坐在纪念柱宝座之上,脚下横幅镌刻着:der kaiserin konigin Maria Theresien,意为:女王玛丽亚·特雷莎。下面有众多人物雕像,都比女王的雕像要小许多,他们是女王信任的大臣和将军,女王正面立像的下方是她的首相文策尔·安东·菲尔斯特·冯·考尼茨-里特贝格WenzelAnton Furst Von Kaunitz-Rietberg。
尽管广场左右的两座博物馆建筑外形极其相似,或许可以从其大门上的招贴画大致来区分。
艺术史博物馆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美术馆,博物馆共设有8座分馆,除了眼前的这座本馆外,还有7处分馆位于维也纳城内及因斯布鲁克,分别是民族学博物馆,奥地利戏剧博物馆,霍夫堡新宫,马车城堡,皇室珍宝馆,忒修斯神殿,阿姆布拉斯宫。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70万件之多。馆藏多起源于皇家私藏,最精华的部分在多集中在本馆,其范围和价值远远超出了维也纳甚至奥地利的国界,即使是时至今日,这些馆藏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壮丽的欧洲文化艺术历史全景图,尤其是它绘画部分的馆藏,7000多件作品的收藏价值绝对可以媲美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世界顶级艺术殿堂,鲁本斯、伦勃朗、丢勒、拉斐尔、提香、勃鲁盖尔等人的著名作品让观者无不大开眼界。其大门上的宣传多与绘画有关。
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十大自然史博物馆之一,展出空间达到8700平方米,截至2006年,2000万件物品受到科学维护。馆藏的珍品由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的丈夫佛兰茨一世皇帝开始收集,以珍藏史前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哈尔施塔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25000年前的维纳斯像、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宝石花束等而闻名,是青少年乐于流连并获得知识的好地方。馆内有超过2500万件藏品,在39间展览室轮流展出,参观路线的规划及展品的陈列都经过精心的设计,由矿物到地球生命的起源,再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至史前文明,其大门上的广告与人类发展史有关。
到维也纳 ,当然要参观美泉宫啊!就要见到如雷贯耳的👸茜茜公主啦!
·欧洲第二大宫殿,仅次于法国凡尔赛宫,与霍夫堡宫并称为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室的冬、夏宫。
·得名于一眼泉水,原是一片绿地,马蒂亚斯皇帝狩猎至此,饮一泉水,心神清爽,便称此泉为美丽泉。
美泉宫是维也纳最为迷人的杰作,宏伟典雅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曾风靡国内的电影三部曲《茜茜公主》中的许多镜头就是在这里实景拍摄的。如果将同为首都的维也纳比作中国的北京,那美泉宫就是奥地利的颐和园,刚才我们路过的霍夫堡就是故宫。
这座美泉宫的正殿,曾是执政过40年的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莎举办国宴和与臣僚们议政的地方,墙面使用的这种赭色被称作“美泉黄”,此后所有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建筑都被涂成这种颜色。
美泉宫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7 世纪中期,不过从16 世纪中期开始这里就是皇家的苑囿了。自从13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把奥地利封给他的儿子们以后,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对奥地利长达700 多年的统治,直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可以说正是眼前这座美泉宫,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过程。
1569年皇帝凯撒·马克西米利安二世Kaiser Maximilian II.买下了这片庄园,建造了专供皇室狩猎用的行宫。据说1612年马提亚皇帝在这里打猎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泉眼,饮用过后感觉泉水甘洌,还听说常喝此水女人会越来越漂亮,男子会越来越英俊,便将这眼泉水命名为“美泉Schöner Brunnen”,此后“美泉”便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美泉宫建成后也由此而得名。
他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和皇后爱莱奥诺蕾热衷于狩猎,很快就把这个地方打造成维也纳贵族打猎的社交场所。
1683 年美泉宫被围攻维也纳的土耳其大军占领并严重毁坏。1686 年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决定在废墟上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建造一座新的美泉宫。他特地聘请了在罗马接受过建筑教育的建筑家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尔拉赫负责设计。这位雄心勃勃的建筑梦想家决计要让美泉宫超过法国的著名宫殿凡尔赛宫,至少是在图纸上。
两年过后,“美泉宫一号设计”摆在了皇帝的面前,这是一个在规模和豪华程度上与法国的凡尔赛宫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奢华计划,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包括一座气势磅礴的宫殿和数个巴洛克式的美丽花园。皇帝随即任命这位建筑师担任皇太子的建筑老师,充分的准备之后,在1693年开始了大兴土木。可是到1700 年主殿基本完成时王储突然夭折,加之又爆发了战争,皇室财政困难,宏大的美泉宫建设骤然停止,哈布斯堡皇室的半拉子工程就此沉寂。
完美的美泉宫留待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玛丽亚·特雷莎来完成。女皇同时负有挽救哈布斯堡王朝的使命。在她统治的时期,奥地利帝国统治范围扩展到西班牙、巴西,号称“日不落帝国”。维也纳繁荣无比,人口由8万多猛增到17万多。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领域,维也纳更是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欧洲明灯。
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下令将这里改建为夏宫,并交由建筑师尼古劳斯·帕佳西Nikolaus Pacassi对美泉宫进行改造, 工程从1744年开始,并于1749年完成。建成后的美泉宫虽然在规模和豪华程度上无法与凡尔赛宫相提并论,但它那多达1441间的房间和占地约有2000平方米的园林足以彰显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室气派。
美泉宫的宫殿建筑呈“一”字横列在整个夏宫的最北端,宫殿的南侧就是近1200平方米的园林。美泉宫的主门、美泉宫宫殿Schloss Schönbrunn、美泉宫花园Schlosspark、凯旋门Gloriette和Fasangarten花园从北向南构成了美泉宫的中心主轴线。
美泉宫内的花园,大部分都可免费参观,只有少部分的花园象Privy Garden才需要另外购买门票才能进入。因此从正门进入到美泉宫内并不需要验证是否有票。
里面有语音导览,跟着导览走到每个房间,听每个房间的故事,非常棒的体验,当然很多人是冲着茜茜公主和弗朗茨国王的故事去的,的确可以在里面了解很多茜茜公主的故事。
虽然美泉宫的外型是巴洛克式,但房间内部却充满了洛可可的华丽风格,每个房间的装饰各不相同。顺着固定的参观路线,边听讲解边欣赏这些见证了不少历史事件的庆典大厅和华丽的房间,包括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核桃室和卧室,里面摆放着他死去时躺的小行军床;
至于女皇玛丽亚·特雷莎的房间,则着重于装潢的富丽与装饰的园艺公寓以及由她女儿们所做精美花艺的早餐室。宫殿内完好保存了哈布斯堡皇室当年生活时的装饰,物件,油画,相片,甚至是皇室亲手创作的手艺术品,既有最上乘的18,19世纪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华丽的房间,又集合了东方古典式风格,中国、印度、日本的装饰品不胜枚举,室内装饰上更是动用了紫檀、象牙、涂漆、陶瓷嵌镶等等繁复和不计成本的珍贵材料,虽然多达1441个房间中我们只参观了其中的40间,已是大开眼界。
美泉宫宫殿是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宫殿之一,哈布斯堡家族大多时间居住在这里多不胜数的房间内,这里还有很多的接待大厅。迎娶了美丽的茜茜公主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1830年出生于美泉宫,1848-1916在位。他也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弗兰茨皇帝去世两年后,新生的共和国接管了美泉宫。
听过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后,不免令人感慨,各国经历的历史或许不同,但每一座皇宫的命运又总是承载着一代代统治者的命运。玛丽亚·特蕾莎和伊丽莎白皇后(也就是活泼可爱一生追求浪漫而不得的茜茜公主)同为女人,她们也同样曾经是这座美泉宫的主人,一个在拼命地营造属于自己王国的华丽宫殿,把哈布斯堡推向独立和繁荣的巅峰上;一个却是在拼命地逃避别人为她营造的这座宫殿,最后孤独地被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刺杀在遥远的异国瑞士的一个码头。
还有里面的纪念品商店,喜欢茜茜公主的千万别错过,其他地方没有卖。
世事变幻,历史的车轮还得滚滚向前。从宫殿出来,外面迎接我们的依旧是21世纪灿烂的阳光。
出了美泉宫,门口真人秀,好似穿越时空,展现当年情景,亦真亦幻,令人唏嘘!
游走城市过程中 你会发现了满是涂鸦的公园和建筑墙面,对涂鸦的包容和对艺术的自由在这些一幅幅的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国家歌剧院正对街的公交站台,是个观全景的好去处,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见歌剧院正面高大的门楼上,那一层的五个拱形大门,以及二层五扇拱形大窗上立着的五尊歌剧女神青铜雕像,她们分别代表着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的顶上,两边分别矗立着一尊骑在天马上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门楼内墙壁上画的则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的精彩场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为在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在每年三百场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剧中的所有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
剧院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
还记得《碟中谍5》中的歌剧院大战么,就发生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碟中谍4中阿汤哥跳下来的地方,好激动。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一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于1869年开放,至今仍是维也纳辉煌的文化生活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也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全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都以能够在这里(而非金色大厅)演出而感到荣幸。它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英国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并称世界四大歌剧院。
建筑是仿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设计建造,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正面的五个拱型窗户分别塑立着五位歌剧女神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屋顶上方两侧是骑着飞马的歌剧女神。
对奢侈品爱好者来说,煤市大街是必去之处。这里云集如Cartier、Hermes、Versace、Gucci、Zegna、 Gant、Prada、Miumiu等国际品牌。
现在大家开始钱包瘦身运动!
对于某些人来说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永远是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不过夜晚灯光下的橱窗确实更加动人。
用餐过后,依旧是烈日当头,我们顶着太阳继续参观。
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上的著名建筑,享誉全球,是维也纳的象征。它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维也纳心脏”之称。圣斯特凡大教堂建于12世纪末,高高的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大教堂内有1467至1513年间由尼可拉斯·格哈德·凡·莱登(Niclas Gerhaert van Leyden)设计建造的国王弗里德里希的红色大理石墓碑。
圣斯斯蒂芬大教堂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墓穴。当年人们在废除圣斯蒂芬墓地时,把成千上万个维也纳人的尸骨放置在此。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还把自己的内脏放置在此。
它不但是维也纳重要地标,自古也是维也纳人民的精神象征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信仰所在。在教堂屋顶的一侧,可以看到由哈布斯堡家族当年修缮时,用琉璃瓦拼出的家族族徽——双头鹰。
圣斯蒂芬大教堂位于维也纳城市中心,拥有世界上第二高的哥特式教堂尖塔的盛名。
如果要说维也纳哪里人最多,我觉得就是斯蒂芬大教堂座落的这条商业街了。周边商铺楼宇都贴的紧紧密密,唯独给这座大教堂的正面口留出了几十米的空地。
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内部雕饰的精美和建筑的浩繁所折服。哥特式的排柱、五彩的玻璃窗都成为那纷美内室的点缀。而在如此宏伟又高广的建筑下,那些虔诚的教徒即显得特别的渺小。这样便让信仰尤显其力量。
进入教堂,迎面是宏大的哥特式讲坛。
圣斯蒂芬大教堂内部庄严肃穆,灿灿金光,倒是典型天主教风格,不过艺术彩灯倒也让教堂略显活泼。教堂声名远播除了其建筑上的特色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莫扎特曾在这里谱写了名垂千古的乐章《费加罗的婚礼》。
整座教堂内金色与红色光线相间,美轮美奂。仔细观察,当地人安静地坐在一排排座椅上,让自己的心灵和上帝对话,面对大批的游客奔来走来拍照录像,眼神和善平静,没有任何的不悦。
教堂左侧的匹尔葛拉姆的讲道坛﹝Pilgram's Pulpit﹞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德式艺术品。1515年出自艺术巨匠安顿‧皮尔格拉姆(Anton Pilgram)之手,雕刻描述圣母和基督一生的祭坛,有四名神父(安布罗斯、哲罗姆、格列高利和奥古斯丁)的半身雕像,神情各异,而且在布道坛的底部,作者将自己也刻在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着心爱的刻刀,以「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共同见证这些艺术品的历史。
进入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大的哥特式布道坛,由 安东 .皮尔格拉姆设计建造的,在布道坛上方的管风琴支撑台上,还有这位传教者本人手持圆规和尺的雕塑。
除此之外,教堂内还有“忧伤的耶稣”雕像,以玛利亚加冕为题材,精雕细琢的巴洛克式祭坛也很值得一看
这个貌似是教堂的建筑师,手拿黄色三角尺,头戴黑披帽,头顶如同中国皇帝巡查时用的华盖伞,看着前面雕塑中式的雕梁画栋。这些精雕细刻作品的作者,就是他,名字缩写是“M.A.P”,雕塑时间写在人物下面“1515”年。早期哥特风格建筑,禁止艺术家在自己作品上签名。后来文艺复兴建筑,人性风气高涨,允许艺术家签名,这是时代的进步!
整个教堂的建筑风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尖塔是哥特式,而圣坛是巴罗克风格,将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人们历时四个多世纪并不断改建、修建的结果,又是维也纳人折中调和才能的体现。
维也纳的贵族气质,远远不止如此。
或许你坐的那辆马车,走的正是弗朗茨一世走过的石板路;
你光临的那家咖啡馆,有茜茜公主最爱的甜点;
你晚餐时选的那家餐厅,恰好是当年莫扎特约会的地方......
教堂外整齐排列着许多老式马车,有兴趣的话可以马车游维也纳 ,极具中世纪复古风。
克恩滕大街是维也纳最著名的步行街,也是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步行街上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融,却又和谐共处。
从中午到晚上的血拼落下帷幕了,离开时某些人还是意犹未尽,感觉购物时间对女人来说永远是不够的。。。。。。
几条大街上各种名品店让人目不暇接,游人如织,即使是炎热也不能阻止大家逛街的热情。游客如同流淌的音符,让一条条排列着各式建筑的街道就像被敲响的琴键般充满了活力。
漫步古城,在这里,选择遗忘,或者被遗忘。旅行的好处在于可以暂时远离日常生活,还不必承担平日里琐碎的责任。
我们很向往的一场旅行,具体说来,是一场旅行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地。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看着两旁飞退的景一样。怀揣着一种恬淡,内心是无比安宁的,迷失在地图上一道道风和日丽。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维也纳前往斯洛伐克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
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鲜为人知,它是欧洲最年轻的首都,位于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麓,人口40多万,是斯洛伐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晚上10点左右到达酒店,天还没有黑
话说5月底的欧洲日照时间真长,晚上9点多天还这么亮!
斯洛伐克是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国家,面积大约相当于半个浙江省。历史上,斯洛伐克长期是匈牙利的一部分。一战结束以后,奥匈帝国解体,斯洛伐克被人为地和捷克合并为一个国家。
自1993年起,斯洛伐克和捷克和平分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斯洛伐克从2004年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2009年起加入欧元区。
如今,斯洛伐克的经济比捷克和匈牙利都要好得多,是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中的优等生。
斯洛伐克国家议会,看着比较普通的一栋大楼,门口是一座象征和平的少女雕像。
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堡,始建于罗马帝国时代,曾经是凯尔特人的卫城,更是大摩拉维亚帝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
我们沿着山路,来到位于多瑙河岸边一座丘陵上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是该市的地标,见证了斯洛伐克人的辉煌历史。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作为防御工事,始建于公元8、9世纪的大摩拉维亚帝国时代,原来是古 罗马 人的一座简易要塞,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公元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瑞莎为她最心爱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公元10-11世纪,多民族的 匈牙利 国家开始形成, 匈牙利 的第一个国王什特凡一世在此设立行政公署。在11世纪中叶鞑靼扩张期间,该城堡未被征服,并为周边地区提供庇护。公元11世纪下半叶,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一度作为 匈牙利 国王 沙拉 姆的王宫。在 土耳其 人占领 布达佩斯 期间,这里是 匈牙利 王室的避居地。其后,城堡又作为兵营。1811年,城堡不幸毁于大火,此后因无人管理而荒弃。上世纪50、60年代,政府按原先的格局重新修建了古堡。
城堡中遗存的最古老的建筑,是12世纪为防止奥斯曼帝国入侵而在城堡四角加建的四个铅笔头状的塔楼。
该城堡最初是古罗马城堡,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公元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瑞莎为她最最心爱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现在,城堡内设有历史博物馆和音乐博物馆。
因时间所限,没有进入城堡内的历史博物馆和音乐博物馆。
由于城堡所在的地势较高,游客可以在建筑主体外围的丘陵上俯瞰多瑙河,以及整座城市。
从布拉迪斯拉发城堡鸟瞰整座城市,可以远眺横跨多瑙河的斯洛伐克独立大桥。
布拉迪斯拉发城堡的主建筑是一座四角方方、红瓦白墙的城堡,城堡前有一座铜像,一匹骏马两个前腿悬起,马背上的国王斯瓦托普卢克左手拉住缰绳,右手持宝剑,直指蓝天。
大摩拉维亚国王斯瓦托普鲁克一世的雕像
通过大门进入城堡,里面是一个被四周城堡围起来的庭院。简单看了一下我们就离开了。
大巴车路过斯洛伐克总统府,就在一个十字路口,非常简陋,比我们的县政府大楼都差远了。
(我们没下车,前后这些照片都是车行中抓拍的)
该广场是,布拉迪斯拉发最大的广场。
广场边的,卡尔顿酒店(Carlton Hotel)
这个广场上还有个大名鼎鼎的童话大王安徒生的塑像,因为曾于1841年到访过这儿,受到当地人的热捧,于是这儿有了安徒生。塑像的正面还有在安徒生耳边说话的小人物和脚下的蜗牛。
老城中有着许多雕塑,最著名的是“守望者”雕像。只见街角上有个下水道的井口,盖板上铸着一尊趴在井口的维修工雕像。他就像刚从下水道检修后钻出地面一样,铜盔上还带着泥水。这位维修工被当地居民亲切的称之为“古米”。
地面上铺着镶嵌成花纹的小砖,宽阔的林荫大道两旁是一幢幢古雅的楼房,广场上有许多雕像,环境十分优美,被誉为斯洛伐克的“香榭丽舍大街”。
广场中心有一座弧形边的长方形水池,水池后是19世纪70年代斯洛伐克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人帕沃尔·奥尔斯扎格·赫维兹多斯拉夫的雕像,他代表着斯洛伐克文化独特的一面而受到国民尊重,所以这个广场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诗人坐在碑座上,手里拿着羽毛笔,凝神思索着,似乎正在构思着辉煌的诗篇。
诗人帕沃尔·奥尔斯扎格·赫维兹多斯拉夫雕像
广场旁的斯洛伐克国家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建于1886年。早期的古典剧场建于1776年,1884-1886年被维也纳建筑师改造成如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前面喷泉上雕像是,艺术女神。
至此,在布拉迪斯拉发的半天浏览,匆匆结束。乘坐大巴,离开布拉迪斯拉发,返回我们出发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从时间来说,仅一天的观光, 布达佩斯的印象是肤浅的,经过十多天后重新回到布达佩斯,我脑际中的印象还是如此清晰!
傍晚在布达佩斯的餐厅,来了一顿传统的匈牙利烤肉大餐,中间有表演匈牙利的音乐舞蹈。
布达佩斯内城圣母堂
很少有人知道,匈牙利也有一座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挺立于布达佩斯格列尔特山巅,是布城的标志性建筑。如果天气晴好,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迎风挺立、昂首仰望的自由女神像。
女神像原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苏联红军解放布达佩斯而建。1945年,德国党卫军据守着布达佩斯最后一个堡垒—盖尔雷特城堡作最后的负偶顽抗,苏联红军从山下发起几轮猛烈的攻击,几千苏军将士战死疆场,最终攻克了堡垒,解放了布达佩斯。为了纪念苏军烈士,1947年,匈牙利著名的雕塑家基什法尔鲁迪·日格蒙德塑了这组雕像。自由女神像原来叫“解放纪念碑”,建成后在1956年和1992年曾两度险遭拆毁,反映出匈牙利人对苏联的积怨和敌视。
远眺布达城堡山
链子桥的狮子
再好好看看这座桥,这个城市,把她牢牢的印在心里!
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
清晨,飞机一阵抖动,随着滑轮离开地面,我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再见-布达佩斯。
旅途终究是短暂的,有些事,若来不及记起,就请忘掉,有些人,若不会再见,就不要记住!
书读得少,就多走点路!带上最好的相机,留下我的足迹。
哪一场旅行都不会轻易的结束,因为生活总是要再启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