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游之八:延庆观---中国道教三大名观之一

作者:敬亭散人 显示图片

继续每周一篇开封游记,相信上海开“封”之日不远了!

       走出大相国寺,我们步行来到延庆观参观。延庆观东邻大相国寺,西邻包公湖,是中国三大名观之一。另外两个分别为北京白云观和四川常道观。元代是中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延庆观则因为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后改名喆,号重阳子,)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原名就叫重阳宫,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从破土动工到最后完成一共用了大约30年时间,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并不多见。延庆观的发展比较曲折,在近800年的历史中,它曾经被黄河水淹了两次,又经过五次重修、修缮,最终才得以保存。延庆观的存在,使开封自宋朝以来的古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院内建筑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穿心殿、玉皇阁、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阳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时期汉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
三清殿是每座道观都必有的主殿,就像佛寺的大雄宝殿一样。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手捧万事万物之灵气,像一个火红的太阳,表示生命初始,所以给孩子许心愿就要拜它;左边的是太清道德天尊,手捧宝葫芦,谐音福禄双至,给父母许心愿就要拜它;右边的是上清灵宝天尊,手拿如意,寓意万事如意,是工作婚姻事业上的象征。












我们重点参观了玉皇阁,又叫通明阁,占地约76平方米,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真正的国宝级古建筑。玉皇阁座北朝南,高18.25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全部是由青砖、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个建筑不施梁木,结构严谨,富于变化,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无梁阁 ,在中国道教史、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玉皇阁第一层(下层)为正方形,四四方方,四平八稳。外部为四坡檐顶,在檐脊上方还雕有标志等级制度的五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马、鱼。雕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里面空间狭小,只有一尊道教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的塑像,因为光线暗淡看不清真容。
第二层(中层)是一个八棱形的实体,这种从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转变,在古代建筑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八棱形的四周用碧绿的琉璃瓦砌出了连续的山花,如连绵山脉波澜起伏。在每个山尖上都有一个龙头,龙头朝里,在龙的背上插有一把箭柄,古人认为这样可以起到镇火作用。整个中层从外面看起来互不相连但高低相应浑然一体。第三层(上层)是一个八角形的亭子,亭子正南门楣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玉皇阁”三个大字。亭子里面供奉着中国珍贵文物玉皇大帝汉白玉雕,这是延庆观原物,雕刻精美,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玉皇阁的二三层与底部之间没有阶梯可供攀登,象征着玉皇大帝不食人间烟火超然世外的至尊无上地位,增添了一种道家仙人的神秘感。我们自然也无缘上去一睹玉皇大帝汉白玉雕这一国宝级文物。
       玉皇阁是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产物,它采用砖墙穹顶结构,这在伊斯兰教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但在道教建筑中较为罕见。玉皇阁既是研究西域建筑形制与风格对中土建筑的影响的珍贵例证,又是考察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嬗变的重要实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元代的文化艺术与民族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参观完玉皇阁地上部分以后,我们进入位于正下方的地下宫殿,这也是开封市唯一的地下参观游览场所。走下几十米,眼前豁然开朗,才知地面下别有洞天。地宫占地300多平方米,主要有走廊、回廊、中心区域三部分组成。踏着八卦阵图,我们看到了介绍玉皇阁的整体顶升过程的照片、文字与实物,领略了这座国保级建筑玉皇阁从深埋地下到重见天日的变迁过程: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葺玉皇阁,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清理出已经埋于地下3米多深长达750多年的玉皇阁基座,使玉皇阁基本恢复了原状。2008年11月21日,又正式实施了玉皇阁整体顶升工程,阁体整体提高3.1米,彻底解决了阁体受地下水侵蚀的问题。在地下宫殿的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介绍顶升过程的全貌,让我们感叹国家文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