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是国内唯一、极具江南繁华民风民俗个性和特色的祠堂群。2005年,惠山古镇祠堂被江苏省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陆宣公(陆贽)祠”也列入了核心保护祠堂之一。2022年4月23日,我冒着绵绵春雨慕名前往谒拜。
陆宣公祠,位于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绣嶂街15号(原直街43号),距古华山门百米之遥,东邻范文正公祠,西侧为倪云林祠,门对袁龙图祠,系无锡陆氏祭祀元侯公陆氏第四十世孙,唐中书诗郎、同事章事(宰相)陆贽的专祠。据《陆氏世谱》和《陆氏文献》等史料记载,陆宣公祠为南宋古遗建筑。
祠始建于宋绍兴五年(1135),由迁锡始祖,南宋抗金名将、陆氏第五十二世孙陆宲,在惠山秀嶂街假字1219号地块创建。祠门坐西朝东,四楹三进,25米进深。每年清明、冬至二季,无锡和周边陆氏后裔都会来祠堂举行祭祀活动。
明末,祠遭战乱被毁。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旌孝支第七十世裔孙陆慧玉等奉檄复建。
嘉庆年间(1796-1820)两次复修,其中,青圻支北分陆庄桥第七十世孙陆梦鹤倡率重修时建造了享堂楼房。
同治初年(1862),庄桥支第七十五孙陆春帆集资塑宣公像,后鸿山支第七十六世陆彦声修谱时添补装修,使祠堂修复得以完善。
光绪季年(1908),庄桥支第七十六世孙陆绍云经募对祠堂进行整修,改建享堂,增设戏台,开掘水池,架起石桥。
民国十年(1921),由族人引泉水溢满整个院落。
民国三十五(1946)夏,鸿山支第七十六世孙陆雨生,倡邀吴塘支陆小槎等后裔带头捐助巨资550万元重修祠堂,增添了石桥护栏,并于翌年春,盛举惠麓唯陆氏各支裔千余人的春祭告慰宣公之灵祠堂修复竣工庆典活动,接受了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书赠“学为帝师”匾额。
民国三十八年(1948)四月,无锡陆氏修葺大统宗谱,陆氏后裔“整理惠山宣公祠祠产记略”,“鸿山支第七十六世孙陆伯辰确定为宣公祠新的陆氏管理机关代表人,并将重新登记宣公祠“土地所有权状”、“无锡县土地所有权状附图”、“地价申报登明书”等证书印影件资料𢑥修入“仰贤堂”戊子版《陆氏宗谱》。
解放初期(1950年),祠产归公,宣公祠为惠山派出所等单位驻地,祖堂改建为二层楼层,征用祠堂东25平方空地为办公用房。七十年代,惠山直街拓宽,一进门间被拆,祠院三进变二进。
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镇祠堂重点建筑。
陆贽是唐代贤相之一,尤其是“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的治国思想,深得称誉。
2010年9月,经惠山古镇办修缮,恢复清代建筑原貌,祠内文物保存完好。修复后的宣公祠坐北朝南,四开三进,砖木结构,花鸟脊饰,25米进深,占地300余平方。在建筑上,祠院古朴,修旧如旧,楼台庭园,水池石桥,布局得体,别致风雅。
陆贽(754∽805),字敬舆,谥号“宣”,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大历八年(773)进士,任翰林学士,参与机谋。贞元八年(792),唐德宗时拜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期间,朝庭许多诏书由他起草。主张立国之本,以民为本,减轻负担,废除苛税,整顿吏治,反贪倡廉。还建议积谷边境,改进防务,维护国家统一等。因被裴廷龄所谗,贞元十年(794)罢相,次年贬为别驾。居忠州十年,卒谥“宣”。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其治国思想及为人正直、善良的品格,为后世敬仰。现代学界评其为“唐代大政治家”、“中国思想家”。著名有《翰苑集》、《诗文别集》及《集验方》等。
元侯公·陆通,系轩辕黄帝第六十五世裔孙,字季达。陆氏始祖。
据《陆氏世谱》记载:
陆贾,字思齐,系元侯公第五世裔孙。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先后两次出使南越国(今长沙、南昌、桂林、海南一带),成功降赵佗王,被任为太中大夫。
其著作《新语》十二篇,为汉王朝构建了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载承了齐鲁思想文化与汉文化承先启后的使命,为中国思想文化添加了光辉。
缘于陆贾之子陆烈被高祖任命为汉初吴县县令,《新语》也就成了吴郡陆氏宗族链的奠基之作。
据《陆氏世谱》记载:
陆烈,字伯元,系元侯公第六世裔孙,为吴地陆氏之祖。汉吴县令,迁豫章都尉。
陆烈,通晓乃父陆贾所著治国谋略-《新语》十二篇的要义,以“仁义为本”,行“无为而治”,轻徭、省刑、薄赋、宽厚待民,为民休息,发展农桑,终使吴地得治,为其以后成为汉朝东南财赋之地奠定了基础。
在治吴期间,陆烈将齐鲁文化融入江南,今天江浙一带文化之发达,其功不可没!先祖功绩,后人永记。
据《陆氏世谱》记载:
陆宲,字元珍,系元侯公第五十二世裔孙,为迁锡始祖。宋右朝散大夫。
靖康元年(1126),因越级领军抵抗金兵等,被免职罢官。
绍兴三年(1133),陆宲不满南宋“偏安”政局,徙迁无锡新安桃墅村过隐居生活。
绍兴五年(1135),在恵山秀璋街假字1219号创建宣公祠,作为陆氏后裔祭祀先贤和先祖的宗祠,标志陆氏一脉从此定居无锡。
绍兴十八年(1149),陆宲病卒,葬太湖之滨大浮山。
【相关链接】
--陆宲·无锡陆氏先祖--
江南无锡,惠山绣嶂街,在陆宣公祠内,供奉着无锡陆氏一位先祖的神位。后⼈在像赞中说他:“龙跃凤鸣,经纬邦国。唯忠唯孝,其⼈如⽟。”后⼈为什么这样赞颂他呢?
这位⽆锡陆⽒先祖,是南宋爱国诗⼈陆游的叔⽗。陆游的志向受他⽗亲和这位叔⽗的影响最⼤。叔⽗去世后,陆游撰写了墓志铭《右朝散⼤夫陆公墓志铭》,满怀激情地赞颂他叔⽗。
这位⽆锡陆⽒先祖,就是⽆锡陆⽒的始迁祖陆宲。
--山阴陆氏·忠孝家世--
陆游在陆宲墓志铭的开头说:“陆⽒⾃汉以来,为天下名族,⽂武忠孝史不绝书。⽐唐亡,恶五代之乱,乃去不仕。然孝弟⾏于家,⾏义修于⾝,独有古遗法,世世守之,不以显晦易也。”接着⼜说,陆⽒到宋朝在朝廷任事的⼜多起来,其中“材略伟然可纪者,如公是也”。也就是说,才能与谋略卓越,宋以后值得记载的,就是陆宲了。
陆宲,字元珍,越州⼭阴(今浙江绍兴)⼈。他的曾曾祖是陆⽒第四⼗九世陆轸,宋进⼠榜眼,新定太守,卒赠太傅,家族称他为太傅公,以忠谏与淳直闻名。他的曾祖是陆⽒第五⼗世万载县令陆琪。他的祖⽗是陆⽒第五⼗⼀世陆珪,宋国⼦博⼠。他的养⽗是陆⽒第五⼗⼀世陆俨,任宿迁符离县主薄,因⼆⼦早死,就以陆佃第五⼦陆宲作为他的嗣⼦。他的⽣⽗是陆⽒第五⼗⼆世陆佃,宋进⼠榜眼,历官江宁知府、吏部尚书、尚书左丞(副宰相),赠楚国公。他的伯⽗是陆⽒第五⼗三世陆宰,是陆佃的兄长,曾任国⼦监祭酒,是南宋⼒主抗⾦的官员。陆宰的⼉⼦陆游,是被后⼈誉为南宋中兴四⼤家之⾸的爱国主义的伟⼤诗⼈。
陆宲就⽣长在这样的⼭阴陆⽒望族,祖上屡任要职,⽂武忠孝史不绝书,清廉有加⽂化成风。曾曾祖陆轸“忠谏淳直”,⽗亲陆佃“刚直有守”,兄长陆宰“⼒主抗⾦”,陆宲在家族影响下,踌躇满志,准备踏上经纬邦国征途了
--多地治事·经纬邦国--
因为⼭阴陆⽒是天下望族,宋时更以忠孝闻名,早在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陆宲就以祖荫奏补承务郎。他⾛上仕途后,调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波宁海)县丞,后来,代理县令⾏事。他遇事⽴决,⽼吏宿奸,畏慑缩栗,不敢胡来。巫师以⾮分之祭敛财骗⾊迷惑百姓,陆宲将他们全部拘捕,治之以法。从此,宁海习俗为之⼀变。他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调离到省⾥任职时,⽗⽼送他出境,争着赠⾦送帛。他坚拒不收,直到有的百姓流下眼泪,才取下⼀缕丝,⼀枚币,作为纪念。
陆宲历任杭州仁和县尉、越州司⼯曹事职务,⼜被举荐到苏州长洲县任职,原来县⾥事务⼗分繁重,⽽且久治不见起⾊,他来到后,从容处事,就像没有什么事⼀样,不久,长洲县就⼤治。
陆宲以最迁郎任职真州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地、⽔利和诉讼等事项。他揭发隐伏未露的坏⼈坏事,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号称神明,真州百姓各⽅⾯都受到他的恩泽。官府⼤兴⽔利,官吏⼈⼈⼼怀希望,以为可以得到重赏,只有他不肯随便称赞,⼈们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到了上级来复核⽔利事项,发现其中有许多的荒诞虚妄欺诈,于是由皇帝亲⾃下诏书定案,许多⼈⾝系帝直接掌管的监狱,只有陆宲独⾃免罪。
宣和⼆年(1120)⼗⽉,睦州青溪⽅腊起义,势⼒盛⼤,朝廷调遣⼤军进剿,监察州县的地⽅长官了解陆宲擅长治理⼤事,⼀起举荐他担任随军勘计官。⼤军的粮⾷由浙江⽤⽔道调运,陆宲建议防备潮汐涨落有变,让⼠卒每⼈多带三天粮。运粮船到龙⼭,果然潮汐涨落有变,运粮船搁浅耽误了运粮的期限。⼠卒幸亏多带了粮⾷,才不⾄于挨饿。然⽽主将迁怒于护⾈使,要⽴斩护⾈使,没有⼈敢向主将上⾔救援。这时,只有陆宲感慨地进⾔:“在江海中航⾏与在陆地上⾏⾛不⼀样,潮汐涨落变化,不是护⾈使的罪。况且杀掉两个护⾈使,众⼈⼀定⼤吃⼀惊,胆⼩的求死,胆⼤的登船逃窜,运粮这件事会⽴即失败。”于是他就和主将商议,把船上的部分粮⾷运上岸,招募民⼯从陆地上运输,船轻了,再等到潮涨,即使碰上沙滩和⽔浅急流处也不妨碍⾏驶。虽然众⼈都认为陆宲⾜智多谋,但主将最终因为陆宲违背他的意愿⽽不⾼兴。
讨伐⽅腊,朝廷取得了胜利,凡是参与军事⾏动的都得到了提拔,只有陆宲平调到登州任通判,⼜转调到制置发运司当公事,还没有赴任,⼜调任江南东路转运判官,这官职实际上是代兄长陆宰去上任的,当时以这为荣耀。这时,部中发⽣饥荒,陆宲从其他郡县籴⽶,以⽐灾区粮价低得多的价格销售给饥民,官府没有什么损失,⽽⽼百姓以低价⽶赖以⽣存。
--陈留抗⾦·龙跃凤鸣--
为了与当京西路转运副使兄长陆宰避亲,陆宲调任京畿常平茶盐公事,转运提点刑狱,加朝散⼤夫,这两司的地点都设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宣和七年(1125),⾦⼈灭了辽国,⼤军南下。靖康元年(1126),⾦军进逼汴京(今开封),离汴京⼆⼗多⾥的陈留⾸当其冲,⾦⼈骑兵突然袭击陈留。
⾦⼈骑兵突然袭击陈留,驻陈留兼领兵卒和保甲的转运、提点刑狱两司长官早就逃⾛。这时,只有陆宲岿然不动。他不拘陈规、⾃⾏决断,招集守卫燕⼭的兵卒⼏千⼈,加上民兵,让旧将张宪统领,⽇夜训练,扼守着险要地带,使⾦兵不能前进,⽽前⽅溃退下来的守军也不敢在地⾯上骚扰。陆宲在陈留,号令严明,令⼈惊讶,有着⼤将的风采。⾦⼈骑兵四出掳掠,陈留正在其中,没有陆宲,陈留百姓早就遭殃了。陈留的守卫,也有⼒地屏护了汴京。靖康元年,徽宗逊位,钦宗登位,汴京保卫战,在亲征⾏营使李纲和名将种师道带领军民浴⾎奋战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靖康⼆年(1127),⾦兵⼜⼀次南下,攻占了汴京,俘虏了宋徵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宗即位,陆宲上疏检举⾃⼰的过失。作为常平司长官,他在陈留的职责是负责辖区内的常平仓、⼴惠仓、以及免役、市易、农⽥⽔利等事务,与军政⽆关。在保卫陈留中,他⾃任军政长官属于越职;最后⾦军攻下汴京陈留连带失守,⼜属于失职。他没有把责任推给部下的将⼠,请求朝廷降罪。鉴于陆宲的越权是当时形势所迫,保卫陈留有功,所以⾼宗下诏免除了他的越权之罪,并且同意他“乞犒军”的请求,奖赏了他的部下将⼠。
⾼宗接受了陆宲罢职的请求,免除了他的官职。当时朝廷上有不少⼈议论,陆宲应当在军队中任职,以便发挥他的长处,⽽这时他已经解甲归⽥,返回家乡⼭阴了。建炎三年(1133),⾦兵退回北⽅,南宋时局稍稍稳定,不少官员都奉旨回到朝廷。这时的陆宲,虽然也可以在朝廷任职,但他眼见北宋灭亡,悲愤不已;⼜眼见南宋偏安,奸佞当道,不禁长叹:“奸雄蠹国,岂容外镇⽴功?”于是,他携带家眷,由浙江⼭阴,经运河,渡太湖,迁徙常州府⽆锡。
--⽆锡归隐·⾥⼈德之--
陆宲隐居⽆锡,在蠡湖陶墅(今太湖镇雪浪)定居。他每天只是读书、写诗,悠然闲适⽽⾃得其乐,后来他把著作汇成⼀部《南华集》。开始的时候,他家境贫穷。他才⼲不凡,既然不⾛仕途,就从事产业,因为善于经营,不久就积聚了⼤量家财。但是,他对财富的获取和给予有个⼤概的把握,不追求苛刻烦琐。每当荒年的时候,救济乡⼈甚⾄仓库全部出清也不计较。
陆宲见到乡⼈有困难会慷慨解囊,⽣病的、嫁⼥娶媳的,婚丧喜庆的,有不能⾃给的,不等⼈家来求,就⾃⼰上门接济。他每次都是在夜深⼈静没⼈发觉的时候,将财物给⼈送去,还嘱咐⼈家不要声张,说:“我担⼼别⼈知道。”
从建炎三年(1129),到绍兴⼗⼋年(1148),陆宲在⽆锡共⽣活了⼗九年。他的侄⼦陆游评论说:“他虽然退休在家中居住,但有所作为还是这样⾼超出众,如果他能够在国家多难之时施展才华,那他离古代的功成名就者还会远吗?”
陆宲迁居⽆锡,成为⽆锡陆⽒始祖。绍兴五年(1135),陆宲遵照⽆锡⼈的传统,在惠⼭绣嶂街修建了陆宣公祠,作为⽆锡陆⽒的宗祠。祠四开间三进,供陆⽒后裔每年春秋⼆期前往祭祀先贤陆贽和先祖。在锡期间,他还常与绍兴的兄长陆宰以及侄⼉陆游通信往来,陆游对这位曾参与抗⾦的叔⽗⼗分敬重。
绍兴⼗⼋年(1148),陆宲在⽆锡陶墅的私宅中病故,享年六⼗⼀岁。按照陆宲⽣前的遗命,他被葬于太湖之滨的⼤浮⼭下,与陆宲合葬的是卒于宣和元年(1119)的原配夫⼈徐⽒,徐⽒是前尚书礼部员外郎徐君平的⼥⼉。
陆宲墓园占地⼀亩七分,在其后⼋百多年中⼀直保存完整,可惜在“⽂⾰”期间被毁。墓址后被围⼊⽔浒城和七三⼋疗养院内,在⽔浒城建造期间⼜被发掘,棺椁、墓志、陪葬都已下落不明。
在陆⽒家训中,陆游的《家訓》⼗分著名,主要內容有:⼀厚葬⽆益,墓志求实;⼆俭省戒贪,为善不宣;三读书交友,尊卑有礼;四避害远祸,宁农勿仕;五待⼈宽厚,切莫兴讼;六⾷但求饱,万物共⽣等。
陆宲为⼈严谨,雄才⼤略,⼀⽣清贫,承先祖之业,积先祖之德,为国忠诚,秉性明洁,不受私禄,⾥⼈德之。
一一后记--
陆宲去世⼗五年后,在次⼦陆淙的请求下,陆游为⾃⼰的这位叔⽗题写了墓志铭,铭⽂未道:“以公之材,遭时艰虞。驰骋功名,公盖有余。世⽅尚法,豪杰斥疏。亦或知之,旁睨欷歔。卒敛智略,⽼于⾥闾。⼆⼗三年,燕及茕孤。⼤浮之原,其下震泽。春秋奉祀,世世⽆斁。”——陆公的才德,驰骋时代,建功⽴业,名垂千古,绰绰有余。但是世⼈崇尚平常的法度,豪杰遭遇责备与排斥。他⾃⼰也知道这⼀点,旁观者见了都叹息不已。最后他只得收敛智慧和才略,在乡⾥⽼去。⼆⼗三年中,他让鳏寡孤独安逸。⼤浮的原野上,太湖之滨有他的墓葬。后⼈春秋奉祀他,世世代代也不要懈怠啊!
在⽆锡惠⼭绣嶂街的陆宣公祠内,⼤厅的右侧墙上,有介绍陆宲的⽊制挂屏,挂屏上有他画像、像赞、简介,在享堂内,安放着他的神位。陆氏后裔,你⼼怀先贤的话,不妨⼀祭这位才⼲和谋略⾮凡的⽆锡陆⽒始迁祖。
2009年3月,陆宣公祠列入首批五个修复祠堂,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陆氏后裔陆宪正、陆象骅、陆发根、陆晋川、陆瑞林、陆胜泉等六位宗亲,自发组建联谊会,无工钱自吃饭,为修复陆宣公祠千方百计收集资料,隔三差五聚集在道长巷66号磋商、讨论,对收集资料的正确性进行一个一个的论证。并根据老前辈陆伯辰、陆正一等言传身教和无私提供的文献史料,邀请青圻陆典桥支裔孙陆修伯题写了祠名“陆宣公祠”和堂号“仰贤堂”匾额,形成一套完整有文字和图片资料组成的《陆宣公祠文化布展方案》。然后由古镇建设指挥部委托工大先锋传媒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物理文本。
2011年1月20日,《陆宣公祠文化布展方案》物理文本初稿完成,祠堂文化研究会会同陆氏六人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
2011年2月17日,农历元霄节,陆氏祠堂文化研究会在惠山古镇办召开紧急会议,就《陆宣公祠文化布展方案》第二稿进行审议及再次提出修改意见。
2011年2月18日,陆宣公祠建筑工程完工交付布展。
2011年10月,陆宣公祠布展结束,正式对外开放。
在文化布展上,陆氏先贤祖像字画、祖徳风范图文、家训名人格言,陆姓起源、繁衍生息,根脉清晰。突现了祠堂历史遗产在陆氏家族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惠山祠堂群中别具一格,被公众誉为最具江南庭院特色“古典型、环保型、文化型”精品祠宇。这是陆宣公祠的一大亮点。
亮点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点评的贤臣廉吏,即是该祠祠主陆贽。这是国家最高领导对陆氏先祖的褒奖,对陆氏为中华民族所作贡献的肯定。享堂中央增设了习主席讲话全文座匾。
🌟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唐德宗劝他说,爱卿太过清廉了,别人送什么都不收也不好,像马鞭靴子之类的,收下也没什么关系。陆贽回答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收了鞭子靴子,就会开始收华服裘衣;收了华服裘衣,就会开始收钱;收了钱,就会开始收车马座驾;收了车马座驾,就会开始收金玉珠宝。这些年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不少也有过长时间艰苦奋斗、自我严格要求的经历,犯错误往往就始于在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结果胃口就越来越大了。正所谓“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陆贽(751~805),唐德宗时任宰相,在朝论谏,言皆剀切,谥曰宣,尊称陆宣公。
宋抗金名将陆宲,南宋绍兴五年(1135)建陆宣公祠于无锡,明末祠毁。后几经重建。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对祠堂修复,并由陆氏裔孙文化设计,是能再继我中华慎终追远的传统。
陆氏一族,在汉朝有开国功臣陆贾;在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陆逊;在隋有续修司马迁《史记》的陆知命;在唐有一代贤相陆贽及“父子宰相”陆元方和陆象先等六位宰相;在宋有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负王赴海死节的陆秀夫及著名哲学思想家陆九渊;在元有“元四家”之冠大画家陆坚(黄公望)及精通音律象数的陆正;在明末清初有入祀圣殿的著名学者陆世仪和陆陇其;在民国有设计国旗的革命志士陆皓东;在现代有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等一批名人;实不胜备述。
现今世上所有的人类,原都出自同一祖先。我们今天在此缅怀先祖,最大的意义,就是体认“普天之下,率皆血脉相连”。非但是人和人,而且是人和物,更应扩展至人和大自然。我们都在一艘地球之船上,要共同航句我们选择的未来。
人的名声、富贵,固然有高低之分,但各尽本份,做自己该做的,其人格,则都是一样的。所以,名极一时之著名的人固然难得,但克勤克俭,爱国爱人,才最是可贵。其实人生一世最重要的,就是能无愧于自问:“我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宣公第四十一世裔孙陆晋德敬记
二零一零年于台湾
陆宣公祠自对外开放以来,其声誉和知名度已不断扩大,但陆氏族人仍在不懈地深入研究历史,挖掘先祖的光辉业绩,进一步地扩大文化展示成果,努力让陆宣公祠成为祭祀先祖、感恩载徳,追根溯源、联宗续谱、传承历史,增知育人、崇尚廉洁,成为清政为民的教育基地、寻根问祖的基地和祠堂传统文化建设基地。希望陆氏族人积极支持和参予祠堂文化建设,使陆宣公祠展示内容更加精益求精,推动申遗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