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必去的地方,除了布达拉宫,应该就属八廓街和大昭寺啦!
八廓街集宗教、文化、建筑、商贸、风情于一身,是拉萨最著名、最繁华的旅游大街,也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街。
八廓街也被称为帕廓街,始于大昭寺正门,顺时针绕大昭寺转行一圈,再回到大昭寺正门结束,总长1113米。这是一条石板铺就的千年古街。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有成百上千的转经人陆续到来,他们右手摇转经筒,左手捻佛珠,口中还不停的念诵着经文,沿着八廓街一圈又一圈的走,这是这条历经千年的古道上的独特风景。
拉萨三条最有名的转经道,这里就占了两条
拉萨有三条最知名的转经道,囊廓、八廓和林廓,“廓”就是环形的意思,也就是三个圆圈呗。每天从早到晚,转经道上的人们从不间断,转经道和转经人是拉萨不可或缺的风景。
第一个圆圈在大昭寺里,围绕释迦牟尼佛殿转,称为“囊廓”或“朗廓”,也就是“内圈”。
第二个圆圈围绕大昭寺转,称为“八廓”,意思是“中圈”;“八廓”也被称为“帕廓”,以大昭寺为中心,全长1113米,石板铺成的。
它是三条转经道中,最繁华、最热闹、最著名的。在藏语中,“帕”是中间的意思,“廓”有“转”的意思,“帕廓”意为中间的转经道。“帕廓”大于大昭寺内的转经道回廊“朗廓”,又小于绕着拉萨老城区的“林廓”转经道。
第三个圆圈围绕整个拉萨转,称为“林廓”,意思是外圈。林廓是拉萨最长的转经道,大约有8公里长,转一圈一般要3至4个小时。起点是小昭寺路和林廓北路的丁字路口,林廓北路、林廓东路、拉萨河、再往西走,围绕药王山、磨盘山、布达拉山
绕布达拉宫的转经道(孜廓)也是相当知名的。孜廓,围绕布达拉宫形成一个环路,将布达拉宫、康熙乾隆纪念碑、三座白塔、龙王庙等历史建筑紧密地连接起来。
八廓街安检严格,刷身份证才能进入。还有注意戴好口罩。
藏人不喜欢别人对着他拍照,要拍,得经人同意。
有很多妇女或小孩子喜欢手心朝上的要钱,可以备些小面值的一元、五角,甚至一角都行,也可以不给,但,不要露出鄙夷的神情,更不要说不好听的话,惹毛了她们,会追着你打。
不管是店铺里的商品还是摊位上的,不想买就别动手,可以询价,别轻易砍价,砍了又不买,发生冲突会比较严重。
八廓街始建于藏王松赞干布缔造吐蕃王朝的时候,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街,岁月长河,文化积淀,刻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作为游客,尤其是第一次到八廓街的游客,八廓街上有哪些不可错过的看点?
看建筑、看风情、看历史、看名胜古迹、看形形色色的人们、看琳琅满目的特产......千万不要错过泡茶馆儿,这是了解当地文化最便捷的方式
兴建大昭寺时,工匠们在周围修起一些简陋的房子暂住,这大概就是“帕廓”最早的雏形,也是拉萨古城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因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的等身佛像而引来众多信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朝拜。周围的藏房也是越来越成规模。
现在的八廓街上,依然有众多老式藏房遗存,是老建筑最集中的地方
大昭寺前伫立着大经幡和巨大的煨桑炉,每天,大煨桑炉桑烟袅袅,大经幡经幡猎猎。
大经幡底座上每天都有人系经幡祈福。旁边就是能“请”经幡的店铺,每次去,我也会系一下
唐蕃会盟碑,前几年修了汉白玉护栏,还能看得见。
现在修了华丽丽的碑亭,倒是难见真容啦
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汉藏结盟的盟文于公元823年刻碑,立于大昭寺门前,碑文有汉藏两种文字。
在八廓街上,到处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当地人都在修行,转经的、磕长头的、街边小憩的,很多很多;游客嘛,也有很多很多,逛店、猎奇、旅拍,忙得不亦乐乎
脚步匆匆的转经人
街头随处可见虔诚的磕长头者
旅拍的人是最美的风景
拉萨有很多旅拍点儿,一套衣服加妆容加跟拍两小时,价格是399元,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尝试一下
八廓街两旁的藏房都开门做生意,很多特色的商店,卖各种藏地特产,绿松石、蜜蜡、天珠、虫草、藏药、唐卡、藏香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八廓街真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街边的每一寸地方都会利用起来。逛摊儿特好玩儿,好多特色的装饰品、手工艺品
八廓街上有好几家藏式茶馆,以甜茶、酥油茶为主,辅以藏面、炸土豆、凉面等小吃和简餐,是经济实惠的好去处。
在藏地一定要泡泡茶馆,那儿是他们的社交场所,读书、看报、侃大山,嘿嘿,很有意思。去消毒柜里拿个杯子,放点儿零钱在桌上,会有人来添茶、取钱,也能找零。
阿刁甜茶,是网红奶茶店,位置就在唐蕃会盟碑北边。很多人都是为了去感受民谣《阿刁》里的那句“大昭寺门前铺满阳光,打一壶甜茶,我们聊着过往”。
除了传统甜茶,还有阿刁手工甜茶、雪域青稞新派甜茶、格桑梅朵奶盖茶等好几种新品,格桑梅朵奶盖茶,最好喝,一定要尝尝哦
八廓街上的藏式楼房都是白色的,唯有东南角的“玛吉阿米”是黄色的。在西藏,黄色是神圣的宗教颜色,只有寺庙或高僧居住的建筑才可以使用。
玛吉阿米,藏语是“未嫁娘”之意。据传说,这里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与纯洁美丽的少女相遇的地方。现在的玛吉阿米是一间藏餐厅,一楼是卖藏装的,二楼和天台经营藏餐。二楼外面挂着很大的广告画儿还有“玛吉阿米”的黄地儿大招牌。
到玛吉阿米一定要上天台那儿坐坐,这里是俯瞰八廓街的好位置。
没到饭点儿,喝碗酸奶是不错的选择,有时间尝尝藏餐、喝杯拉萨啤酒也不错。玛吉阿米不光经营藏餐,还有尼泊尔餐、印度餐等,有奶茶、甜口儿的酥油茶,带生姜味儿的印度茶有特色
玛吉阿米有很多游客留言簿,在一本留言簿的扉页上记载着一个流传在藏区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传说中,“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白月光,那首《玛吉阿米》被人久久传唱: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
渐渐浮现心上......
翻看留言簿是很有趣儿的事情,留言簿上,多种语言、文字、符号,五花八门,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体味玛吉阿米浪漫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心得与故事
去八廓街,除了看人、逛店、泡茶馆儿,也别漏掉街内遗存的名胜古迹,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寺、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还有松赞干布行宫曲结颇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遗址、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宅邸、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孜厦等。
实在没时间,也一定要去参观一下“冲赛康”~~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是清朝中央政府在拉萨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是清朝中央政府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地,也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衙门遗址。位于八廓街的东北角,藏语名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从衙门大院南楼的窗口可以俯瞰八廓街的热闹景象。
2012年初,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13年7月1日,修缮后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民众开放。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的设立可追溯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那年正月清政府正式派遣了僧格、玛拉为驻藏大臣,赴拉萨并设立了驻藏大臣衙门,其目的是,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施政和管理,行使国家主权,由此,正式开启了驻藏大臣衙门的历史篇章。
自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驻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至1912年清朝覆灭,在这185年的时间里,清朝共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176人次,计138人,其中,未能到任者21人,实际到任者117人。
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抗争外强入侵的壮烈篇章,有藏汉团结一致,建设西藏的发展故事,有英勇殉国的悲壮事迹。这些事迹载入西藏发展史册并被世代传颂。
大门两旁的石狮子是汉地石狮子的模样,院里也有一对。
据报道,2017年,拉萨出土了一尊清代彩绘石狮。据考证确认,那尊石狮曾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前的石狮,这是清朝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门里的壁画是清朝的驻藏官员在藏地的场景。
衙门大院是一个三层楼房的藏式传统院落。忘拍全景啦,看看二楼窗口拍的啦
衙门大院正面的藏式建筑是仿古重建的,辟为陈列馆,有永久性展览。
拾阶而上,抬头便看到正殿门上悬挂的匾额,“抚远绥疆”,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安抚平定边疆。
嘿嘿,黑龙江有个抚远县,黑瞎子岛(祖国版图的“鸡冠”)就属其管辖。祖国疆土辽阔哦,八廓街到黑瞎子岛有5500多公里
陈列馆里有展览~~“功垂雪域、绩劭(shào)千秋”。展览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清政府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陈列,主要体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
第二部分是“冲赛康”驻藏大臣衙门和“双忠祠”复原陈列,生动再现衙门处理公务和生活起居的历史场景;
第三部分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诗词书画生活展;
第四部分是民国中央政府治藏事迹专题展,强调民国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和施政管理;
第五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治藏新纪元展。总结了新西藏的发展状况与建设成就,着重体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所实现的历史飞跃和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
展览通过展厅陈列、复原陈列、场景展示、图版展示等表现形式,展出各类展品数百件,充分表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随着政策制度体系的不断调整完善,历代中央政府能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权并施政管理。
陈列馆的前言,概述了驻藏大臣制度的作用、地位: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划的领土,自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其有效行使主权,实施管辖。驻藏大臣制度是清朝实施的重要治藏制度,它不仅与蒙古汗王制度、郡王制度、噶厦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共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清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制度体系,而且对上述政治制度起着统揽全局的功能,对于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行使主权和施政管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驻藏大臣制度历经初创、发展、鼐盛、 巩固完善等历史阶段。这期间,一百多位驻藏大臣先后赴藏任事,多项治藏章程相继出台,机构建制不断充实健全,驻藏大臣职能设定与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强。
进入陈列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唐以来各朝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和治理的介绍。大厅里的地图、牌匾、钱币、枪支、奏折、人物蜡像、轿子等等都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
历任驻藏大臣对于推动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驻藏大臣张荫棠(1906~1907)年担任驻藏大臣,在西藏深得民心,被西藏人民亲切地称为张大人花,至今仍然被人传颂。
还有和珅的弟弟和琳,他也是政绩颇为卓著的一位,当时驻藏大臣和琳慷慨解囊捐钱修房,让患有天花的病人前往居住调养,并在大昭寺前立了“劝恤种痘碑”,旨在劝人种痘,防止天花的发生。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侵略我后藏地区。
在第一次抗英战争中,驻藏大臣文硕坚持寸土必争的立场,鼓动西藏军民掀起抗英斗争,积极组织和征调军队前往隆吐山一带设防,顽强御敌于国门之外,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气节。
电影《红河谷》表现的是1903年西藏江孜的抗英保卫战。
展馆里的件件历史文物、张张任命官函与一个个复原的历史场景,都生动的讲述着驻藏大臣制度自建立至终结的185年间,上百名驻藏大臣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所作出的努力
郎世宁画的,驻藏副都统傅清献给乾隆皇帝的藏獒,好威武
在三楼,复原当时驻藏大臣衙门的会客厅、书房、公堂和议事厅等。
在联豫的书房,有与张荫棠同时期的驻藏大臣联豫及其妻子的蜡像。在藏六年间,联豫创办了西藏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
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松赞干布,在西藏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成了大昭寺,寺庙最初称“惹萨”,又名“祖拉康”、“觉康”。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布局庙宇之先河(这之前的庙宇都是依山而建的)。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建筑之一,其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创建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为了安置他的两个妻子~~大唐文成公主和尼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带去的两尊佛像,决定兴建佛寺供奉。根据文成公主的建议,用白山羊驮土填平卧马措湖,就地兴建佛寺。
公元647年,建成“惹萨珠囊”,意为“白山羊驮土幻显寺”,即大昭寺。“惹萨”一词也渐渐在九世纪前期演变成“拉萨”,意为“佛地”、“佛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字。所以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大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地,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后来,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格西”(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地位极高,1961年,大昭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门前、墙外,从早到晚都有虔诚的信徒在磕长头,悄悄的拍张照,不要打扰他们就好。
大昭寺正门殿堂屋顶上金色法轮和双鹿的雕塑,是藏传佛教的标志。纪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一对通灵的小鹿跪听传经,象征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
游客进大昭寺参观的时间是11:30~17:30(上午8:00~11:30 只对信徒开放)。大昭寺门票为85元一人。
进大昭寺不能穿短裙、短裤,不能戴帽子。
大昭寺大殿内禁止拍摄,有些殿可以拍摄,须缴费,90元/张。
想深入了解大昭寺,可以请个导游,大昭寺里做导游的喇嘛都精通汉语、英语,讲解超级精彩。
作为游客,尤其是第一次进大昭寺的游客,这里有哪些不可错过的看点?总结出几点,一看建筑、二看壁画、三看佛像、四看囊阔、五看金顶......
大昭寺的建筑,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风格,而是融合了很多其他国家,比如印度,尼泊尔,也结合了藏族和唐代木质建筑的种种风格。这使得大昭寺的建筑成为了西藏佛教建筑的教科书级代表
从大昭寺正门而入,是天井式院落,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忘记拍照,图片来自网络)
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磕长头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大昭寺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它不同于汉地佛教寺院的坐北朝南,它是坐东朝西的。
大殿内,左右各有一尊高大的佛像。左侧是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就是弥勒佛,在藏地称为强巴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
拉萨大昭寺主殿祖拉康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佛像。藏地有见佛像具有见佛本人之加持力之说法。
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奉于小昭寺,后被供奉于大昭寺至今。(佛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昭寺内主殿里的佛殿除了释迦牟尼殿,还有宗喀巴大师殿、观音菩萨殿、莲花生大师殿、八药师佛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千手千眼观音佛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寺内的各种木雕、壁画,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这里参观要按顺时针方向。人多时,无法停留,都是匆匆而过。现在都不让拍照,这里的照片是多年以前拍的,那时是允许拍的。还有的照片来自网络,向分享的友友致敬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是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2005年拍的历辈达赖喇嘛宝座,那时候还允许拍照)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逛完大殿,可出门沿千佛廊绕“祖拉康”佛殿转一圈,方为圆满。一共有380个转经筒,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这条道也叫囊廓或廊廓,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的“内圈”。
在大昭寺内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忘拍,遗憾中
从大昭寺售票处旁边的楼梯可直通二楼、三楼的平台。站在平台上,居高临下可看大昭寺的布局,看金碧辉煌、精美绝伦的金顶。远眺布达拉宫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俯视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人流攒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大昭寺的二楼,西南角是松赞干布的法王殿,殿里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大殿只在早上开放,我们去的时间不对,关着门,没看到,遗憾中
二楼天井的角落有个小门,有梯子,能上三楼,这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运气不好,二楼、三楼的殿都没开,只能看看金顶吧)
站在平台上,可以俯瞰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还有大昭寺门前不知疲倦、一直磕长头的信徒。
远眺,雄伟的布达拉宫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中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