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 福州 乌山(二)

作者:蜂蜂特工隊 显示图片

乌山西麓过去一直被各单位占据,制高点被气象台,电视台封闭。乌山二期工程结束,西麓开放,去乌山看日落。
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工程主入口从原来的4个扩展到了9个。新增罗浮岭景区,石天景区和双骖园景区。乌山北坡防空洞“两园”连接通道工程完工,市民可从黎明湖公园经此通道步入乌山历史风貌区。
2007年,福州启动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工程,逐渐搬迁占山单位。2013年起,秉承“还山于民”的理念,对乌山历史风貌区实施了全方位的综合整治,保护修复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景区可游览面积不断加大。此次乌山历史风貌区二期工程启动后,清理拆除省气象局及省广电建筑共45栋,随着相关单位逐步搬迁,乌山历史风貌区将复绿5.1公顷,规模进一步扩大。


石塔寺亦名“净光寺”,位于鼓楼区下殿里乌塔西侧,乌山脚下,与三坊七巷相邻。免费开放。


石塔寺以塔得名,建于唐贞元十五年(779年),和乌塔是同一时期建筑。明永乐、宣德、成化间屡经修建,至嘉靖寺废,一塔仅存。


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知客宝相,向檀越(施主)高步衢募化房地重建。坐北朝南共三殿。1966年,前殿(天王殿)改建为安泰街道办事处,二、三殿被占为民居。


1980年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二、三殿,复为寺。1985年主持理光师等募缘重修,二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和第三殿(双层大悲楼)。周围还建有尼众宿舍,面积600平方米。2013年曾下架大修,2014年初竣工。原建筑现已被寺方拆除,重建为现代钢砼结构。但看建筑部分构件还是过去的。


石塔寺现属于属于鼓山涌泉寺管理,寺里供奉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石塔寺内看乌塔。


乌塔上的佛像,风铃。


石塔寺通往乌塔的侧门。


慈善堂座落在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石塔寺之西。慈善堂为南涧寺的遗址。
《乌石山志》载:“南涧报国寺,今称南涧寺,在山之东。梁大通六年(532年),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895年),闽王审知增建天王殿。后人以有天王殿,故亦称天王寺。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
五代梁乾化三年(915年),改为千福院,始建长乐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知州程师孟曾为篆“长乐台”。元代审理黄济改建长乐台,改名为“鳞次台”。明建文元年(1399年)沈沂篆镌“鳞次台”。
据旧时碑载,道光、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均作不同程度的修茸和拓建,终形成20多间殿、堂、舍、室规模。1933年时,堂宇占地仍达1300平方米,除建有大士殿、念佛堂、钟鼓楼、伽兰殿、西归祠、斋堂、宿舍外,花园中还配置有亭谢、假山、放生池,种植有桂花、肚竹、建兰和睡莲等名贵花卉,不仅殿堂明亮典雅,堂宇环境亦十分清幽。福州督署、府县达官贵人、文人名士带妻儿从乌石山游览下山之后,多会顺道到堂内品茶。 
抗战胜利后重修,1966年遭到破坏。到1980年代年仅保留一座殿堂,几间旧屋,几棵榕树和一口井泉。
慈善堂原由民间优婆夷(在家中奉佛的女子)主持,约90年代末由佛协派遣正式尼僧住持。2003年,慈善堂管委会筹资四十余万原重修慈善堂,并立碑记。2007年被列为鼓楼区文保单位。


澹庐(道山观,吴清源围棋会馆),原为道山观社公业,后为施泰桢购得并改造,名为“澹庐”。
施泰桢,字幼岳,号明园居士、澹庐主人,民国政要,画家。1893年出生于福州闽侯县青口镇壶山村施厝,家境贫寒。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1914年入保定军校第3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17年返乡,任福建省警察署署长。“澹庐”或即于此一时间内购买改建。
1933年参加蔡廷锴十九路军的“闽变”,“闽变”失败后避居上海经商,从事金融及丝绸生意,在上海外滩购置有一幢四层楼的房产。抗日战争爆发后弃商从戎,历任少将高参和黄埔军校中央军官训练团少将教官。抗战胜利后重回上海经商,参加李济深组织的“三民主义同志会”。1948年6月19日福州遭百年罕见大水灾,台江三保、义洲一带水深6米多,历时6天,毁房1886座,灾民19万余人,相当于市区人口的一半。吴石(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人,详见螺洲游记)在上海发动“三山同乡会”募捐赈灾,其中施泰桢捐资1万银元。1949年去台湾,在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任职。1950年因“共匪一号间谍”吴石案牵连受审,后被监视居住,1960年病故。
据说邓拓少时家贫,家住“第一山房”因为人多拥挤,其姐邓孟伟嫁施泰桢之兄,故邓拓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至民国廿三年(1934年)曾寄居澹庐。民国卅七年(1948年)施泰桢回乡,翌年去台湾,从此未归。“十年”中,邓拓被打倒,北京邓拓专案组来人搜查了“澹庐”当年邓拓的住处,对邓拓的姐姐邓孟伟进行威胁与诱供,逼得孟邓伟及家人搬出“澹庐”。
2010年,在“三坊七巷”改造开发中,澹庐被改造为“吴清源围棋会馆”。


围棋泰斗吴清源1914年生于福州市。14岁东渡日本,称霸日本棋坛数十年,1939至1956年间,吴清源在十番棋对局中击败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等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手,被称为“昭和棋圣”。他以“95盘擂台赛式”的“十番棋”,令当时日本棋坛所有大师全部降级,创造“吴清源时代”。他还开创性地引领了“新布局”的风潮,在晚年仍孜孜以求,提出了21世纪围棋、“六合之棋”的新理念。
2008年,福州市政府发函给吴清源,表示希望在他的故乡设立吴清源围棋会馆,吴清源先生当即签名同意。
2010年12月,吴清源围棋会馆正式开馆。如今,福州吴清源围棋会馆已成为福州市围棋文化展示、民间比赛交流、青少年围棋培训的重要基地。


会馆内的展览大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一代围棋宗师吴清源的传奇人生,展示了中国围棋史和福州浓郁的围棋文化氛围。  


“澹庐”为三路两进的中西合壁建筑。正座为福州传统式,两进,北进面阔三间,南进西向多一附间,均为硬山封火山墙。其南为花园。东侧为洋楼,名乌鹭轩;西面侧房为两层红砖楼,楼前为住宅大门,门朝西,通向道山铺,其南为胡也频故居。澹庐天井中一块岩石名避俗岩,取意“客有处深山绝涧,避俗其中,其静若僧,其动若鱼;朝夕著书,不名而名至也”;“避俗岩”东侧一水井,井水甘冽,名为东泉;鱼池假山东边的一块独立岩石名登云石: 南厅前庭院中间紧靠南厅有长方形水池,约开间大,取朱熹诗意为半亩方塘;庭院内栽“十果十花”,寓意着“十全十美”。


福州传统建筑上的灰塑装饰。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宗祠、寺庙和规模较大的民居住宅建筑盛行用灰塑进行装饰。灰塑的题材广泛,多以民间故事、戏剧人物、风景名胜、花鸟瑞兽、吉祥物及书法等为题材,精雕细刻、工艺精美。


胡也频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天皇岭南侧(原卖鸡弄),和澹庐相邻。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单进单层木构建筑,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四扇三间,七柱出游廊,占地面积274平方米。1991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也频,幼名培基,又名崇轩,1903年5月4日生于福州。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夏天,胡也频与同年来到北京的丁玲相识。1925年秋,胡也频与丁玲结婚。1930年5月,胡也频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11月入党。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夜,与李求实、柔石、殷夫、冯铿等牺牲于上海龙华,史称“左联五烈士”, 牺牲时年仅28岁。 作为现代中国的优秀文学家,胡也频著有诗歌、小说《到莫斯科去》、《别人的幸福》、《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等作品共计一百余万字。


故居分七个展区,分别是: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漂泊、青年的追求、最后的斗争、久远的缅怀、光辉的一生和传承的事业。


第一山旅游景区坐落于乌山东麓,因摹刻宋朝大书法名家米芾的“第一山”而出名。第一山旅游景区包括乌塔,朱熹石刻,邓拓故居等。


“第一山”石刻。


乌石山除36奇景之外,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


在“第一山”石刻处看乌塔。


红雨山房在乌山之东舒啸岩左,乌山天皇岭景区大门左侧。
红雨山房原是弥陀寺僧舍。福州文化名流黄宗彝曾寓居弥陀寺中9年,与诗友郭柏苍(清代藏书家、水利学家)、吴伯敬、戴成芬等互相作诗唱和,切磋学问。寺旁种有桃树几百株,每年二三月间桃花怒放,因取唐李贺诗句“桃李乱落如红雨”,命名他所居寺左偏的几间房子曰“红雨山房”。后成为郭柏苍的藏书楼之一,辑《乌石山志》于此。
郭柏苍曾写有《红雨山房记》有所记载 :“乌石山之弥陀寺,门与霸石接,入寺三十武,有石陡峭而虎顾,即舒啸岩,侧结二屋,本僧舍也。楹各方广丈许,斗垣而槛于东向,屏九仙,对双塔,俯视左右,了无杂木,惟桃多且盛,风来片片入几席间,余因取长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名曰‘红雨山房。’寺仅一僧,日闲游,夜酣睡,以寺托黄郭二凡子,晨钟暮鼓皆吾事矣。门以几叩为戒,谢俗客,兼以习静,修理古书者处外院,司启闭汲泉瀹茗以待客。夏仲溪涨成灾,骨董字画古砚寿山石美不胜收,鬻此质彼为书贾作居停。李君作霖工篆石,其父振涛茂才学于十砚翁,以山房之胜,携鎚凿消夏。吕西村、林瘦云、吴小溪日以黄子环印谱与李君相质证,时亦偶作一二石以酬答东道。仆人郑佛荷担游山从者。偶山人寄尘,僧镜妙、慎修、凤超、羽人钟戒、吉永。予与肖岩辄为宾主,酒米之外,无一荤品,故其事可久。九年中,负书卷不负风月,每与客石栏夜坐,七城阒然,两三星火,闪闪树罅,寒鸡一声,万感并集,此时上下千古在杯茗中,此境可述而不可问。客散,予与肖岩不交一语,各坐卧各读作。予忆肖岩诗有‘起剔残灯读班马,从无一语及旁人,’此境又可述而不可问。黄先生铨将令三水,嘱作记,为游山之前导,因删前记,胪列近事,冀其来游也,道光甲午。”
红雨山房原建筑今已不存。现今的山房应为重建。  


天皇岭如今遍植桃花,三月正值盛开。郭柏苍曾《红雨山房记》就曾描述“了无杂木,惟桃多且盛,风来片片入几席间”。这也正是红雨山房的来由。”
黄铨《红雨山房》诗:“几树松声作翠涛,一行山影衬绯桃。与僧对弈兰房静,留客调琴石磴高。小隐不妨近城市,清谈时觉入风骚。主人白板长年迥,可许花晨更载醪。”何冠英《正月十七同陈达夫宿红雨山房》诗:“梦绕桃千树,山围寺几重。城寒时击柝,窗曙尚闻钟。宿酒香薰枕,残棋局在胸。白云留客宿,一夕亦高踪。”刘永松《雨后过红雨山房》诗:“晓起过山寺,痴岚衬日光。江流天外渺,树色雨中凉。分水通苔径,移樽傍石床。桃花虽有主,伴刘郎。”蔡征藩《红雨山房花朝》诗:“七城晓日灿桃花,烂醉未醒月又斜。春色那能长海国,客情容易各天涯。莫将襟抱酬宦况,忍使文章负岁华。正是高人能觞客,何妨修禊亦山家。”黄熥《辛卯正月四日大雪与蒹秋同咏》诗:“阶前青草点白玉,帘外飞花扑红烛。夜窗琴书了可数,晓起惟有竹尚绿。招朋沽酒看遥山,蜡屐僵顽不着足。万灶无烟鸟不啼,一树梅花伴芳躅。世间龌龊顿消除,独有娟洁在心曲。与君祷祀古佛前,山房三日见朝旭。”


春花烂漫。


正在重建的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乌山麓东侧。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九脊顶,寺宇半掩在舒啸岩后,寺为诗人墨客集会酬唱场所。
弥陀寺也是“乌石山教案”的发生地。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教会在乌山扩充占地,伪造地契,兴建楼房;光绪四年(1878年)再次违约兴建楼房三座,激起民愤,万余民众聚集弥陀寺,拆毁楼房,爆发福州近代史上有名的“乌石山教案”。光绪六年(1880年)3月,教会被迫从乌石山道山观迁往南台。 
1949年后(具体时间不详),弥陀寺废为民宅。1992年弥陀寺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弥陀寺因年久失修塌毁。2020年底重建。


乌山武圣庙毗邻道山观,清初建筑,“西关武圣庙”是唯一由清政府正式投资修建的“武圣庙”。旧时地方官员春秋二祭均在该庙举行。1997年因西门道路扩建被拆,便从西门兜搬迁至道山观弄7-1号。
现在武圣庙内抱厦拜亭,上饰藻井,层层收分,富有变化,亭旁天井施以石雕栏板,浮雕花鸟人物,形象生动,前廊后殿,布局严谨。
武圣庙奉祀关羽,左陪祀关平太子,右陪祀周仓将军。关羽就是关公,信徒称"关圣帝君",他是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军,为人正义禀然、尽忠效主,后人称誉关羽一生行事,五德兼备。


乌山吕祖宫是福州市著名道教宫观之一,坐落在乌石山弥陀寺西侧,与道山观院墙为界。
吕祖宫建于清顺治年间,据《乌石山志》记载:“明万历初,为提学孙昌裔石梁书屋,清顺治年间昌裔子学稼、学圃舍为观前(指道山观)建玉皇阁,旁建三宝殿,后又添鬼谷子祠及吕祖宫。
宫中供奉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十年”中,宫中道器法物、经藏书画等惨遭浩劫。落实宗教政策后,宫殿得到修复。奉祀孚佑帝君吕洞宾塑像,成为道教宫观。宫貌焕然一新。


黎公亭位于道山亭的西面,长方形,是1957年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而建。前些年被大火所毁,此亭为2004年重建。


“黎公”就是黎鹏举,生卒年不详,字冲霄,祖籍安徽合肥,其先祖明洪武间(1368—1398)屯兵福建卫所,至黎鹏举时,黎氏移居福建已六代。黎鹏举袭职为泉州卫千户,因抗击倭寇屡立战功迁升参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黎鹏举用计诱出盘踞在漳浦、后江等地的倭寇,斩贼酋首200余级,升任指挥佥事。不久倭寇又从浙江南下福建沿海,一支抵达闽江口攻占五虎门等地,危及福州城。黎鹏举率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与敌血战,斩杀倭寇,焚毁倭船,收复五虎门等地后,乘胜追敌至长乐梅花一带,黎鹏举遂晋为参将。此时,在仑山、沙澳的万余倭寇甚嚣张。黎鹏举移师北上,在焰岭地区斩敌1560多人,倭寇溺死无数。从此福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战后黎鹏举以功擢升参将,移守福宁(今宁德地区)。福州官绅在乌石山神光寺设宴欢送,并在寺后幞头岩上镌刻“黎公在,乌石在”六个大字,人称“黎公岩”。这是乌石山现存一百段摩崖石刻中惟一的阳刻楷书作品,字体雄浑大器,是摩崖石刻上乘之作。   


先薯亭位于乌石山清冷台,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
陈振龙(约1543~1619年),长乐县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
4个月试种成功后,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


王壮愍公祠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坐西朝东,总共一进,今仅存石阶踏步、两重石框门与一对抱鼓石。现今公祠为重建。


据《乌石山志》:在山上孟子庙左。国朝咸丰十一年奉旨建,祀浙江巡抚闽县王有龄。字雪香,咸丰十一年,粤匪重陷杭州城,公以浙江巡抚殉难。
王有龄(1810年-1861年),字英九,号雪轩,福州府侯官县人,云南丽江太守王燮之子,官至浙江巡抚,死于太平军之乱,追赠光禄大夫,谥壮愍。


距离王壮愍公祠不远处,景区设计有放鹤潭,将通过打造水循环系统,将放鹤潭的水源引至罗浮桥节点,在桥旁形成一道小型流水瀑布景观。


观音岩,石壁观音亭。相传此处岩石唐天宝年间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约幻象,形似观音。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并在岩前建亭保护。三尊佛像栩栩如生,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亭子左上方有“道山真境”四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阳节时,福建陆路提督、武状元马负书(汉军镶黄旗人,清乾隆元年丙辰武科状元,于乾隆十八年署福建陆路提督)所题。马负书虽说是一员武将,但他擅长诗书,军务之余乐于出游,对各地名胜古迹题咏迨遍,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马负书“性耽翰墨,稍暇即临池”。


景区新建休息亭。


虽然是新建的,但工艺还是传统的。不像有些著名的楼阁钢筋混凝土建造,除了名字,其它都是崭新的。


乌石山摩崖石刻。


气象局12号楼。初建时全称“福建省气象局福州海洋台办公楼”,三层砖混建筑,建于1955年,位于乌山西麓、福建省气象局内,现作为宿舍使用。


2021年该建筑以“气象局12号楼”列入福州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单。


乌山南麓,山下黎明湖。


山下黎明湖。



乌山顶看福州。


福建省气象台在乌山设有国家基准气象站,海拔84米。





乌山看日落。


乌山福建101发射塔,也就是福建电视台发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