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滴答滴答,转眼间迎来人生第三个本命年。十八岁离家,眼看在外的岁月已经与成长的时光持平。
求学时寒暑两季总共还能有三个月左右的悠长假期;工作以后,即使将零零散散的节假日拼凑起来,每年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而已。
年复一年,家于我而言,似乎单纯只剩下物理意义。
忽然发现,自己好像越来越难适应这里寒冷干燥的气候,也总是感叹于这座城市的巨大改变。
沈阳还是那个沈阳,只有我成了陌生人。
可总该还是有什么东西留下来的吧。
当我不自觉将所吃到的食物与曾经的味道作对比时,我终于明白,
这些留在味蕾上的原始记忆,寄托了我对家乡最深的思念。
外出求学之前,我从未想过豆腐脑的吃法还有“南北之分”。直到一位同学跟我抱怨“豆腐脑怎么还能做成咸的,在她老家是甜的……”后来她说了什么我基本没有听进去,因为“豆腐脑是甜的”这件事颠覆了我从小到大的认知,我不断在脑海里想象甜豆腐脑的模样,并试图模拟这一产品的味道。豆腐脑是甜的,就跟冰淇淋是咸的一样让我震惊。
小时候总是很纠结,要不要早起离开温暖的被窝,跟着我爸去早市儿呢?那些热气腾腾的食摊儿,对孩提时期的我,总有着无法抵御的诱惑力。小笼包、烙馅饼、糖蜜果、水煎包、油条,当然也少不了豆腐脑。那时候都习惯用自己家的饭盒或缸子去打豆腐脑,会尽量选择大一点的容器,这样就能多盛一些卤子回来。后来买豆浆时也会偶尔要一小份石膏,回来自己做豆腐脑,但自制的卤子味道始终差了些。
再后来,市面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永和豆腐坊”,这些店铺之间的牵扯无从得知,但都主营豆腐脑、筋饼、盖浇饭等早午餐。我从初中就开始吃的那家永和豆腐坊,也在两三年前关门了。很遗憾,没能再次吃到那时最爱的豆腐盖浇饭。要说这豆腐脑有多绝,我觉得好像也不是。但当我再次吃到这口带着蒜汁味儿的豆腐脑,童年好像又回来了。
不知道其他地方豆腐脑都配着什么吃。在沈阳,筋饼豆腐脑就是最经典的早餐搭配。新鲜出炉的筋饼薄厚适中,柔软筋道,是我最喜欢的面食之一。快餐店的筋饼是批量制作,凉了以后口感偏硬,始终没有早市儿现做的好吃。把脑儿吃掉一半,放勺辣椒油,再将筋饼放进去浸泡,也是我最喜欢的吃法。
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让选择变得更加多元,我们的生活不再被时空所局限。但这一份简单的豆腐脑,却还是很多人的偏爱。
【永和豆腐坊】
地址:和平区和平南大街72号。
推荐:豆腐脑、筋饼。
人均消费:5-7元。
杨家吊炉饼是沈阳的特色小吃,起码六十年代之前就已进入沈阳。现在市面上的“杨家吊炉饼”少说也有二十多家,正宗的杨家吊炉饼最早开在太原街,大概老联营、如今中兴那个位置;后来搬到了南五马路,城中花园的对面,不但卖吊炉饼、鸡蛋糕,还卖烤鸭;关门以后,就不知所踪了。小时候,我一度认为杨家吊炉饼、李连贵熏肉大饼和海城馅饼,就是这种食物的全名,足以证明这些个品牌有多么深入人心。
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家“杨家吊炉饼”,号称“沈阳总店”“创始于1908年”。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采访,制饼师傅称他的技术是向杨家吊炉饼的一个老师傅学的,我想大概这家店也不是曾经的老店了。
正宗的吊炉饼色泽金黄,外酥里软,用筷子挑起饼心,会形成条状;放下后落到盘子里,又恢复成一张完整的饼。妈妈和我都觉得吊炉饼不如记忆中的好吃,应该是烹饪方式的问题。真正的吊炉饼必须依靠吊炉,采取上烤下烙的方式制作;现在应该都是采取油煎的方式,实际上应该叫油饼,口感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不知道这门手艺是不是已经失传了。
除了吊炉饼,杨家吊炉饼最有名的还有鸡蛋糕。作为一个排斥一切鸡蛋制品的人,这里的鸡蛋糕大概是我唯一能接受的食物了。鸡蛋糕和记忆中的大差不差,除了碗变小了一些。
妈妈说,以前的鸡蛋糕都是用这种搪瓷碗来蒸,嫩得好像能掐出水来,在家是绝对没法做出这种效果的。嫩嫩的鸡蛋糕浇上一勺好吃的卤子,吃完还想吃。妈妈说下次一定要吃两碗。
豆腐脑也好吃,是与鸡蛋糕相同的卤子。
它家的鸡架是最传统的烟熏味,不是很咸,完美复刻我记忆中那不太喜欢的熏鸡架,却也是妈妈最喜欢的味道。在沈阳,凑合的鸡架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口味虽然不一样,但是味道都挺好。
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猪血会被视为“黑暗料理”,这明明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之一。我基本上不会错过每份菜单上的猪血及其制品,别人送的自家血肠也吃过不少,但这份蒸猪血的调味是我最喜欢的。香嫩软滑,时间和火候掌握得刚刚好。
【杨家吊炉饼】
地址:铁西区南九东路17甲2门。
推荐、鸡蛋糕、豆腐脑、吊炉饼、蒸猪血、熏鸡架。
人均消费:4-9元。
在去年举办的“辽宁十大名小吃”评选中,来自隔壁的“铁岭火勺”榜上有名。最早吃和兴记的牛肉火勺,大概是在十年前。沈阳现在有三家店,我比较常在南湖店那家吃。
每家店的装修都差不多,都有许多沈阳的老照片。
店内的墙上挂着著名笑星本山大叔的题词,正是他在春晚的一个包袱,让铁岭这座城市闻名全国。
店里可选的菜不是很多,主要就是牛肉火勺、羊汤、小菜和一些羊肉制品。
牛肉火勺是必点的,牛肉大葱馅,个头不大,呈金黄色,香酥薄脆,层次清晰,牛肉味足。火勺现点现做,皮非常酥脆,却不易碎,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工艺。
一个人两三个火勺,再点一碗羊杂汤,基本就够吃了。羊杂汤里的干货不少,味道也不错,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汤的温度不够热。
【和兴记 牛肉火勺】
地址:于洪区太湖街渤海路26-9号6门。
推荐:牛肉火勺。
人均消费:10-20元。
一碗面条,一个鸡架,是老四季最经典的搭配。多少年过去,走遍大江南北,可每每吃到这个味道,还是觉得异常美味。在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一碗2元的抻面,一份2元的鸡架,只要4元就能带给我们无比幸福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是任何食物都没法给予的。
鸡汤面,我们小时候就叫抻面,从2元一碗涨到现在的5元一碗,有龙须、一细、二细、韭叶等各种宽度。我一般都会来一碗细面或二细,放上一勺辣椒油,那滋味,永远是记忆中的味道。
去年5月,一位沈阳大爷的流调信息迅速冲上热搜,短短几天去了好几家不同的鸡架店。沈阳人对鸡架的喜爱由此可窥一斑。外出求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全国人民都好这一口,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沈阳人民的最爱。从最早的电烤鸡架、熏鸡架、铁板鸡架到后来的QQ鸡架、拌鸡架,一份简单到鸡肋的食材,却被开发出这么多的花样。我最爱的是老四季的鸡架,咸香脱骨,没有厚重的调味,最大程度保持了食材的原味,这是无论在哪里我都会想念的味道。小时候的吃法是把鸡架撕开,用榨菜、香菜拌着一起吃;榨菜和香菜可以随便放,难免造成浪费,现在要单收1元,但量少得可怜。
【老四季总店/光荣街店】
地址:沈河区十三纬路88号/和平区马路湾街道光荣街43号。
推荐:鸡汤面、鸡架。
和有很多家分店的老四季不一样,这家面馆就开在居民区的市场里。刚开始没有正经的名字,后来改成了“老汤面馆”,大约十年前又变成了现如今的“福鼎春手擀面”。说是创建于1987年,其实中间有大概十多年的时间,老板娘都去干别的了。直到零几年面馆重新易址开业,从旁边的小摊变成现在这个小店。名字和地址稍有变化,只有味道从未改变。
店面很小,赶上饭时基本都需要等位,我一般会选择错开饭时再去。即使是下午,也会有人要上一碗面,一瓶啤酒,一碟小菜,独享这属于他自己的美味时光。老板娘很健谈,每次见到我都会聊上几句,总觉得她与从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而我已从垂髫稚子慢慢走向不惑之年。
小时候不想吃家里的早餐,就缠着妈妈带我来这里。半碗香喷喷的肉沫面,再加一个糖酥饼,就能满足一个小学生的心愿。
咸香的肉沫,特制的辣榨菜,再加上清香的蒜苗,就是刻在我记忆深处的味道。这些年去过不少地方,也品尝过不少当地的特色面条,但再没有一种能比得上这碗肉沫面。
从前的肉沫面比较油腻,汤喝到最后必须加一些醋解腻才行。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做了改进,吃到最后没有那么腻了。肉沫面分为大碗和小碗两种,价格只差1元,但量却差了一半。饭量小的两个人分一碗面就够。
酱小土豆是一种家常酱菜。我记得,九十年代还成立了一家以小土豆为店名的餐饮企业,外地亲戚来沈阳都会要求去这里用餐,最火的时候甚至开到了北京。前阵子突然想找找这家店,却发现去年就黄了。因新时代而生,又泯然于下一个新时代,不胜唏嘘。
酱小土豆的主要配料为小土豆、青椒、带皮猪肉和香菜,有时候还会加上豇豆。酱香口味,微辣,配上一碗白米粥,一点儿不输炒菜。
福鼎春的小土豆虽然少了猪肉,单纯就是小土豆和青椒,但味道还不错,很正宗。妈妈说做得好的小土豆外皮会有一层褶皱,不过不是每次都能做成功。
与老四季的原味鸡架+抻面一样,福鼎春的肉沫面+熏鸡架也是标配。它家的原味鸡架以前也不错,最近几次感觉口味大不如前,但熏鸡架还保持着原有的水准。
【福鼎春手擀面】
地址:和平区宜兴街20号。
推荐:肉沫面、熏鸡架、酱小土豆。
人均消费:10-20元。
从我有记忆以来,都市快车就在太原北街“三角地”的那个独栋小楼里。那时的太原街不像如今这样萧条,还是沈阳人流量最大的商圈之一。与现在“不健康”的标签不同,当时“快餐”这个概念刚刚兴起,这种自取式“份饭”的模式相当流行。在那个物质不大丰富的年代,能求得家长同意吃一顿快餐,是要作出不少保证的。
都市快车最辉煌时有不少分店,现在就只剩下大润发一楼这家。高中时,大润发还叫大福源,因为就在学校对面,午饭不愿意回家吃,总想来一份茄子排骨饭,在那时显得尤为奢侈。
现在的人都讲究低油低脂的健康饮食,这种固守成规的快餐无疑不太符合时代要求,只剩下一家店也不足为奇。前年去的时候在临街一侧还有个大牌子,现在就连这个“广告位”都给了其他品牌。
红烧茄子和豉汁排骨,每次来必点这两样菜。既可以单点,也可以直接点一份茄子排骨饭。单点比套餐贵5元,但足够两人吃。
都市快车的红烧茄子,在我心中曾经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中午能得到允许去吃一顿,一整个上午的心情都是雀跃的。现在看来,这道菜的油实在是太大,但确实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咸甜软糯,极为下饭。可能有人不太喜欢那个甜味,但却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毫无疑问,即使二十年过去,它还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红烧茄子。
豉汁排骨,前年吃过一次,排骨骨多肉少,味道也不是很好。没想到这次运气爆棚,一盘子基本都是肉,味道也不错。肉香脱骨,带一点点豆豉味,不是很咸;汤汁就是下饭神器,配上免费添的米饭,热量爆表。
如今餐饮业的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咋舌,周期甚至不过年余。这样一家近三十年的快餐店,在不进行创新、仍保持固有菜品的情况下,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年纪越大,好像越惦记记忆里的那些味道。真心希望都市快车能支撑下去。
【都市快车】
地址:和平区南京南街78号大润发1楼。
推荐:红烧茄子、豉汁排骨。
人均消费:15-25元。
对于顶好的印象来自于本世纪初,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外卖”这个概念,作为港剧爱好者我一直很羡慕剧中的“送餐上门”服务。在我记忆里,顶好是第一家提供这项服务的快餐店。
相比鸡腿饭,我更喜欢蒜香鸡排饭。米饭,鸡排,茄子,豆干酱,黄瓜和半颗卤蛋,荤素搭配得刚刚好。鸡排是蒜香味的,但蒜味又不会过于浓郁,真正做到了香;鸡肉嫩,外皮酥,量不少。
顶好的配菜一直停留在我的味蕾中,尤其是酱豆干,这特别的酱香味,二十年了也忘不了,再没吃过相同的味道。
单点了一只鸡腿,依然中规中矩。说来也奇怪,作为明星产品的鸡腿饭,是多少我同龄人的少年回忆。但妈妈和老舅却一直觉得很难吃,人与人的味觉果然并不相通。
顶好现在分店也不少,以前总在崇山路店吃,味道是我认为最好的。小时候觉得吃一顿顶好很贵、很奢侈,现在却变成了平价的食物。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味道永远不会变。
【顶好快餐】
地址:和平区新华路125号。
推荐:蒜香鸡排饭。
人均消费:24-29元。
以前每次坐603路过风雨坛街,我都会忍不住巴望街边的一家坛肉馆。在那个下馆子无比奢侈的年代,我其实从未吃过坛肉,却莫名觉得那是世界上最香的东西。
恒信坛肉开了很多很多年,我第一次就是在这里吃的。小店不大,虽然努力开辟出了隔间,但空间依然显得有些局促。
这么多年过去,坛肉味道依旧,只不过好像没有从前那么油了。一定要来一份五花坛肉,色泽油亮,肥瘦相间,五花三层,软烂不腻。再来上一碗大米饭,肉块一抿,汤汁一拌,我觉得从前的感觉没有错。
除了坛肉,又要了一份麻辣烫。说是麻辣烫,做法却更像是毛血旺,麻辣鲜香,吃着过瘾,又是一道下饭菜。
【恒信坛肉馆】
地址:沈河区南关路4号。
推荐:坛肉、嫂子麻辣烫。
人均消费:25-30元。
百度百科告诉我,麻辣烫虽源于四川地区,但却是经东北改良之后才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这一说法实实在在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我记忆中,小时候家门口的那些店,无不打着“正宗四川麻辣烫”的旗号。
最早吃到的麻辣烫,是按串卖的,1毛7串,主要有豆皮、平菇和茼蒿。店家会将选好的串放在锅中煮,那带着中药味儿的翻滚浓汤,就是我对麻辣烫的最初记忆。后来演变成论份卖,菜品也变成了固定的豆腐皮、豆腐泡、平菇、鸭血、茼蒿和粉条,煮好后放在铝盆中,撒上一层厚厚的芝麻和孜然,再配上几个炸串,这是学生时代最能取悦我和小伙伴们的食物。外出求学时,意外发现当地的麻辣烫好像与我吃过的不一样:菜可以自选,会放麻酱,最不同的是竟然还有鱼丸、火腿等荤菜。再后来,各种连锁品牌麻辣烫席卷全国,从前的味道就变得很难吃到了。
这次选的是一家开在居民区里的小神店,有些年头了,每到饭时就需要排队,主要卖麻辣烫、鸡架和炸串。麻辣烫和从前一样,菜还是那几样,保留了从前的味道,但是跟我以前吃过的那些还是差了一点儿中药味。
让我意外的反而是这份拌鸡架。在外见多了熏拌鸡架,能找到原味拌鸡架已然是个惊喜,没想到还这么好吃。鸡架分酸甜口和咸口,我要的是咸口。
妈妈本来是熏鸡架的支持者,却也为这份拌鸡架所折服。据说店里的鸡架粉特别棒,下次一定要尝一尝。
一家没有什么环境可言的小店,却是附近居民最常光顾的食堂。
【久江旺盛麻辣烫】
地址:铁西区红粉路76号12门。
推荐:老式麻辣烫、咸口拌鸡架。
人均消费:15元。
因为没有找到记忆中味道,就又找了一家麻辣烫。这次不是老店,而是一家近些年新开的连锁店。网友对这家店的评价特别高,也让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
麻辣烫很大一碗,里面还是豆腐皮、豆腐泡、平菇、鸭血和粉条,只不过茼蒿变成了油麦菜,汤底有我最喜欢的中药味,还漂着一层芝麻。辣度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提前说一声就行。
这次要了一份酸甜口的拌鸡架,汤汁酸味不重,甜味突出,加上芝麻香的加持,非常值得一吃。作为一座鸡架重度消耗城市,我们沈阳的鸡架,基本上就没让人失望过。
店里还有许多种小食,要了一份鸡肝,价格不贵,量还很大,麻辣口味,非常新鲜。
这里的麻辣烫90%复制了我记忆中的味道。那个时代不比现在,只能从家附近找吃的。我最喜欢的,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味道,但却是我最熟悉的味道。
【姥家戴记麻辣烫】
地址:于洪区吉力湖街212号。
推荐:老式麻辣烫、鸡架。
人均消费:15-25元。
去年5月,被大爷流调信息带火的除了鸡架,还有几家饭馆。杨记小骨头羊杂就是其中之一。从未想过,自己少年时期经常光顾的宝藏小店会以这种方式被人发现。
当时我总是拿着从妈妈那里软磨硬泡来的3元钱,跑到这个窗口买烧麦:从3元12个,3元10个……再到如今的15元10个。这个狭小的空间见证了二十年间物价的飞涨。
二十年,改变得何止只有物价。以前,这样一屉烧麦我起码能吃7个;现在一顿,差不多能剩7个。羊肉大葱的烧麦,皮儿稍微有点儿硬,馅料饱满,咬一口还会有油汁流出来,香味充满整个口腔。怕腻的话可以蘸着醋吃。
羊杂汤也是必点的,干货十足。上层漂着一层葱花,用酒精炉不断加热,还是熟悉的味道。
牙签肉是以前下馆子的时候常点的一道菜,现在提供这道菜的饭店不多了。这道牙签肉用的是羊肉,外焦里嫩,口感很不错,配上蘸料,特别好吃。
第一次吃蒜泥羊脸,肉质Q弹,充满胶原蛋白;没加过多的调味,蘸上一口蒜酱直接吃。
这份羊骨棒也是第一次点。上菜的时候我们还以为是谁啃过了的,其实这道菜就是专门吃里面的骨髓。味道很好,但同等价位我下次可能还是会选择带肉的羊蝎子。
它家的格局这些年都没怎么变,依旧保留了我最喜欢的小二楼。总喜欢在楼上吃饭,看着南五马路上车来车往,算是一种不变的情怀吧。
来这儿的食客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或附近的居民,一到饭时总是很热闹。与各种新式餐饮相比,老味道好像更具人气。
【杨记小骨头羊杂馆】
地址:和平区南五马路131号。
推荐:羊肉大葱烧麦、羊杂汤、牙签羊肉、羊骨棒。
人均消费:15-40元。
在很多年里,我一直以为“李连贵熏肉大饼”就是一种食物的全称。以至于后来看到其他饭店也卖熏肉大饼,就很疑惑“李连贵”三个字哪儿去了。
李连贵熏肉大饼源自吉林四平,其后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沈阳,将这一特色美食一同带来。前几年两地的企业还因为字号和商标产生了纠纷,后来总算是妥善解决了。
李连贵在沈阳开有众多分店,评价褒贬不一。沈阳站和中街这两家算是开得比较久的,交通便利,品质有保障。
李连贵的熏肉有自己的秘方,色泽棕红,瘦而不柴,熏香浓郁,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我选这家店饼的品质差了一些。外皮不够酥脆,里面不起层,有些减分。
不过熏肉大饼的灵魂永远是熏肉和面酱,包在一起味道还是特别香。
四个人来五张饼,一盘熏肉,一个炒菜,一碗汤足够了。
推荐素烩汤,很鲜、很家常,妈妈说好像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李连贵熏肉大饼】
地址:于洪区沈新路12号。
推荐:熏肉大饼、素烩汤。
人均消费:20元。
海洁是鹿鸣春旗下的品牌,也是沈阳为数不多的以灌汤包为主的餐饮企业。最早开在隔壁,面积是如今的两倍,不但汤包的品种更多,还经营熏肉大饼。它家的熏肉大饼是我心中超越李连贵的存在。搬到现在的地址后,熏肉大饼没了,我最爱的香菇猪肉也不见了。疫情给餐饮企业带来的伤害,连老字号都无法幸免。
要了一份鲜肉包,现包现做,皮薄馅大,汤汁饱满,但我依然怀念香菇猪肉的味道。小时候总在琢磨,灌汤包是怎么做出来的?最离奇的一种想法就是用针筒将汤汁灌进去,就像打针一样。小孩子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设想,那么天真,也那么认真。
再来一盘五彩大拉皮,正宗的东北味道。
还是很喜欢这种老馆子,客人几乎都是附近的居民。听他们谈笑风生,闲话家常,仿佛我从未离开,一切都还是当年的模样。
【海洁灌汤包】
地址:和平区南五马路131号。
推荐:鲜肉包、拉皮。
人均消费:20-40元。
小时候去早市儿,爸爸和我都喜欢买馅饼。除了好吃,我更喜欢看老板烙饼,和面、包馅、翻烙、控油,手法熟练得我目不暇接。久了久了,至今我依然能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后来早市儿没了,想吃馅饼就来老山记。最爱青椒馅,清香加肉香,可谓是一绝。
现在的味道跟以前差了许多,无论是青椒还是猪肉都失去了原有的香。不能说不好吃,只是有些失望。
辣子肉丁是妈妈的必点菜,她总想寻找自己小时候的味道,但从未成功过,这次也不例外。但我很喜欢,因为它还是我小时候的味道。
辣子肉丁、溜肉段、溜三样、木须肉、软炸里脊、拔丝地瓜,甚至几乎绝迹的雪绵豆沙。一个个熟悉的菜名,未曾改变的味道,可能正是这样的老菜馆经久不衰的秘密。
【老山记海城馅饼大酒店】
地址:和平区南五马路131号。
推荐:青椒馅馅饼、辣子肉丁。
人均消费:10-25元。
西塔是沈阳朝鲜族聚集地,也是非常有特色的美食街,说是“干饭人”圣地也不为过。小时候最常光顾的几家店,一家是浦项烤串,一家是三千里烤肉,另一家就是长寿参鸡汤。
说起这家长寿参鸡汤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年,老舅和姨妈带着我和表妹一起来吃参鸡汤。可能路程太长,不到三岁的表妹一落座就急忙抓起桌上的小酒盅,将里面的“水”一口气喝了进去。在我还没来得及阻拦的情况下,又一股脑吐了出来;又呛又辣的人参酒,就这么让一个孩子上头了。过了一会儿,这个脸红扑扑的小团子就开始手舞足蹈地跟每个进店的客人打招呼,给包括老板娘在内的所有人都逗得不行,气氛无比欢快。
将近二十年过去,那个圆润可爱的小团子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我们一行四人,原班人马又一次集体出动。它家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曾经的暖炕也变成了现在的桌椅,人参酒不再赠送,可依然只做参鸡汤。一切好像都变了,可又好像没有变。
菜单只有这一页,提供各种口味的鸡汤。
随餐赠送四个小菜,辣白菜、腌萝卜都很好,吃起来辣辣的、脆脆的,可以免费添加。
参鸡汤选用的是童子鸡,葱花既作点缀又能提味;鸡肚里还塞了糯米、大枣、人参等,炖至鸡肉软烂脱骨,入口即化的程度直接上桌,汤汁翻滚,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记忆中糯米很多,现在的量刚刚好。
我们自己炖的鸡汤,总做不到如此清新和鲜美。即使是像我这样不喜欢炖鸡的人,也被它的美味所征服。
每只鸡里都有一段人参,虽然无福消受,但确实是上好的滋补品。
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放入胡椒粉、盐等调味品。
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参鸡汤,暖心暖胃;是幸福,也是满足。
我们去的时候已近四点,店里几乎座无虚席,随后客人也是陆续不断。在餐饮业严重内卷的当下,许多商家都将心思花在了环境、服务甚至价格上,这样几十年只做一类出品的小店实属不多见了。可无论如何,食物的味道才是一家餐饮店的生存根本,才能留住顾客的心。
【长寿参鸡汤】
地址:和平区珲春路5号。
推荐:参鸡汤。
人均消费:55元。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三千里就是西塔最有代表性的烤肉店,但我最爱吃的却是这里的猪蹄。以前每逢年节,姨夫都会打包好几袋猪蹄回家,三千里猪蹄那软烂脱骨的口感,略带甜香的味道,就是我对猪蹄进行评价时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对我来说,世界上的猪蹄只有两种口味:三千里猪蹄和其他猪蹄。
上一次吃三千里猪蹄,还是十年前。那时正值最后一个学期,每天苦恼于毕业论文的构思。为了纪念那些被耗尽的脑细胞,我斥巨资购买了一只猪蹄犒劳自己。三千里的猪蹄和东野圭吾的小说,极大地抚慰和缓解了当时我那烦躁不安的心。
现在三千里猪蹄的价格比那时还要贵上将近一倍,但味道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别说是与从前相比,就连普通猪蹄都比不过。按理来说,招牌菜的配方不会轻易改变,即使味道不如从前,也不至于差别如此之大,真的是相当可惜。
【沈阳三千里烤肉】
地址:和平区西塔街100号。
推荐:三千里猪蹄。
人均消费:37元。
小时候家附近的馆子不多,我最常去的就是炒菜馆和烤肉店。因为搬离了老城区,那种常吃的烤肉好像越来越少见了。近几年总能看到打着“传统泥炉烤肉”旗号的新式烤肉店,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那叫泥炉烤肉。吃过几家,味道不功不过,始终不是那个味儿。
“西塔隆太白烤牛肉馆”,从名字上就有那味儿了。一进门,氛围又让我眼前一亮:空间狭窄,环境嘈杂,泥炉老旧,篦子纤薄到不知道反复使用过多少次,好像还真像那么回事儿。点了几样经典菜式:肥牛、墨斗和地瓜片,这是我从小吃烤肉的标配。
无论是肥牛、墨斗还是地瓜片,都不加任何调料,只用豆油一拌,放在篦子上用炭火直接烤,那经过烟熏火燎所产生的最原始的肉香,足以让人忽略这家店的所有局促、嘈杂和老旧。
烤肥牛,再也没有比这更还原的经典味道了。
墨斗,我们从小都叫它mi斗,是另一道经典。比鱿鱼更鲜嫩,口感也更好。
与现在五花八门的调料不同,那时配烤肉的只有这种“麻酱+糖+葱花香菜”的湿料和干料。炙烤的肉配上香甜的酱,二十年后终于又吃到了。
我对冷面这种食物的感情可谓是爱恨交织,总是吃到一半就没耐心咀嚼而直接囫囵吞下肚。除了冷面,比较常点的主食其实是鱿鱼炒饭。从前家门口那家店的出品总是不太稳定,不是鱿鱼不新鲜,就是饭太湿太粘,成功率也就50%吧。我离开沈阳后没几年,那家店也歇业了。从此以后,就再没吃过相同味道的炒饭。
在吃饭过程中,我不断表示这个味道有多好、有多还原我记忆中的味道,妈妈和姨妈的反应却很平淡。我很疑惑:我们明明一起吃过。而妈妈只是无奈地说,不记得了。于她们而言,那只是人生中一段极其平常的时光,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意外,毫无惊喜。可对我来说,青春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一生铭记。
【西塔隆太白烤牛肉馆】
地址:和平区图们路82号道北(近延边街)。
推荐:烤肥牛、烤墨斗、拌板筋。
人均消费:40-60元。
初中放学回家的路程只有不过十分钟,却总会遭遇不少诱惑:香喷喷的椰蓉面包,油滋滋的铁板鱿鱼,还有路两侧呈“包夹”之势的烤串摊。一家的串是提前煨好的,最后撒上一撮孜然粉,肉香味浓,代表之作为羊肉串和鸡脆骨。另一家的串并不提前腌制,全靠最后那几撮调料提味,串烤好后依次撒上糖、盐和芝麻,牛腰和肉筋最好吃。两位老板就这样“对峙”了许多年,后来我离开了沈阳,再后来城市开始进行市容建设,两种味道就这样消失在我的生活中。
在沈阳,最不缺的就是好吃的烤串,每个人心中都有特别想推荐给其他人的小店。没想到吧,我最喜欢的烤串藏在一家火锅店中。
漠南春以火锅为主,炭火铜锅,肉质新鲜,性价比高;装修也很有特色,几个包房还做成了蒙古包的模样。我记得它家的肉应该是来自自有牧场,价格不贵,还特别新鲜。头几年的时候客流量不是很大,我每次去店里都冷冷清清的,生怕什么时候就歇业关门了。
有时候和妈妈通电话,总会问问它家还在不在。这几次回来,发现客流量还不错。虽然不是什么有名的神店,但胜在价格实惠,肉质新鲜,总是我吃铜锅的首选。
估计除了我,再没有人特意来它家吃烤串了。羊肉串、肉筋、鸡脆骨、鸡胗、油边、排骨串、羊腰、鸡架,新鲜的食材配上特色的调味,就没有一种不好吃的,是我在沈阳吃烤串的唯一选择。
【漠南春火锅】
地址:铁西区燕塞湖街27-41号。
推荐:排骨串、油边、羊腰、鸡架、鸡胗。
人均消费:50-70元。
这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摊,就开在澳海西湖印象小区门口,差不多有快十年了。每天只在晚上四五点以后出摊,从最开始的小锅到现在的大锅,卤味品种也越来越多。每次回家都要去买猪舌头和铁板鸡架。这次眼瞅着已经快到二月二了,人还没有回来,差点儿以为老板不干了。
猪耳朵、猪舌头、猪大肠、猪头肉、猪肝、猪肘子、鸡架、干豆腐……热气腾腾的大锅支起来,只要路过就没法不被这扑面而来的肉香所吸引。它家的调味其实不重,吃到的是食物本身的香味,大概是食材新鲜的缘故。
铁板鸡架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鸡架品种之一,但是这些年已经很少能在街头看到了。期间也购买过几次,味道实在差强人意。它家鸡架腌制入味,经铁板加工后,肉香骨脆,鸡肉变得非常有嚼劲儿,是我从小到大吃过的最好吃的铁板鸡架。
没有一种肉类可以代替猪舌头的地位。它家的猪舌头在我心中更是可以封神的存在,是只身在外的我会时常想念的美食。曾经尝试过寻找替代品,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地址:铁西区澳海西湖印象西南门。
推荐:猪舌头、猪头肉、猪大肠、铁板鸡架。
人均消费:6-50元。
上学的时候,每年假期结束,大家都会背着天南海北的家乡美食带回寝室一同分享。我拿的就是冬冬豆沙包和双酥月饼。
据妈妈和姨妈回忆,冬冬最早开在202医院旁边,主要卖馒头、葱油饼和油炸糕等面食,只是一个很小的门脸;因为当时现做现卖的东西少之又少,所以生意相当红火。每天只要卖完就关门,得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
我知道的时候,冬冬就已经是加盟店了,在全市各地区都设有网点,经营的产品也陆续增多,馒头、豆包、面包、饼干、糕点、蛋糕,甚至还有熟食。统一生产配送,新鲜又卫生,算是我们沈阳的一个著名食品品牌。
作为一个不喜欢红豆及其制品的人,冬冬豆沙包却是唯一例外。从以前的5毛一个,到6毛一个,再到现在1.2元一个,价格在变,但味道依旧。绵软香甜,细腻流沙,冬冬豆沙包你就是最棒的。
上次妈妈错买了冬冬豆包回来,难吃到怀疑人生。我一度以为唯一爱吃的豆沙包也变了,幸好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一字之差,味道天差地别,务必认准冬冬豆沙包。
【冬冬食品】
地址:铁西区沈辽路158号。
推荐:豆沙包。
人均消费:6元。
如果说其他食物都能找到可替代的同类产品的话,那么双酥月饼就是独一无二的。这独特的味道陪伴我从学生时代直至步入社会。工作后每逢中秋,妈妈都会给我快递一盒双酥月饼。没有任何一种月饼,能代替它在我心中的位置。顾名思义,双酥月饼的饼皮为酥皮,不像翻毛月饼那么干硬,也不像广式月饼那么粘软,馅料内加入了葱花和椒盐,咸甜兼备,独具灵魂。虽然热量不小,但只要吃上一口,就很难停下来。
从前家门口有个“龙江食品”,专卖中式糕点和蛋糕。老板大叔曾经是沈阳长江食品厂的职工,他做得双酥月饼最好吃。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定食物,平日里几乎不做;妈妈总是会跟他预定一袋面、30斤的量,才能保证平时也能吃到双酥月饼。后来大叔的儿子毕业,他也奔赴外地享福去了,从此就再没吃过那样美味的双酥月饼。再后来的月饼,都是在姥姥家附近的西点店买的,味道差了一截,但也算不错。最近这些年市面上越来越难见到双酥月饼的身影。这次在抖音上很火的“张家清真糕点”买了五个月饼,皮是翻毛的,馅儿是椒盐的,挺好吃,但清真食品不能放猪油,味道始终不如从前。
每次外出旅行时都很羡慕,老字号能把自己的特色出品做成当地特产,也作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展示给外来的游人。而我最爱的双酥月饼,却连最初的味道都找不到了。
【张家清真糕点】
地址:沈河区奉天街270号。
推荐:葱花缸炉、翻毛月饼。
人均消费:10-20元。
儿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姥姥发工资的那天下午。她会先带着我和表弟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再去南市百货商店买些零食,最后带一只烤鸡回家。当时姥姥的工资只有不到200块钱,然而这短短一个下午就会花掉全部工资的一多半。
我们总会买一些葱花缸炉,这种螺旋状点心,馅料饱满绵软,带有浓浓的葱花味。姥姥有糖尿病,理论上是不应该吃这种重油重糖的食物的,可她每次都忍不住吃上几口。在被我发现制止后,又总是可怜巴巴地说:“这也不让吃那也不让吃,还有什么意思呀!”而我也总是拿她没有任何办法。
相比双酥月饼的处境,现在葱花缸炉在很多糕点店都能买到。我买了几份做对比,包括秋林、张家清真糕点、稻香村和家门口的小店。味道略有差别,应该是原料配比不同的缘故。相比名气较大的前三家店,我反而觉得家门口的这家店做得最好吃。如果来沈阳,不妨在街边小店买一份葱花缸炉。说不定,那会是你喜欢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姥姥已经离开我整整八年了。作为一个被姥姥带大的孩子,她的离开带给我一生都难以弥补和消解的缺失与遗憾。再也没有一个人会给我无时无刻的关心与惦念,再也没有一个人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每个决定。而当我终于有能力回馈这份爱与支持时,却也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秋林食品工厂店】
地址:和平区中山路90号。
推荐:面包片、葱花缸炉。
人均消费:10-20元。
在那个没有速冻汤圆的年代,每逢十五姥姥都会带我去街上买现滚的元宵。成堆的元宵被摆放在一张张长桌上,主要有青红丝和山楂两种馅儿。也是从那时起,青红丝就成了我童年避不开的噩梦。
有时在集市或庙会上还能亲眼目睹元宵的制作过程:把方块形的馅料放在簸箕内,放入糯米粉,摇啊摇,滚啊滚,在互相撞击中糯米沾到馅料表面成为圆球状,就成了元宵。后来小姑从杭州带回来面和馅,我们第一次吃到汤圆,比元宵软糯许多。最重要的是,馅儿里没有讨厌的青红丝。现在元宵越来越少见,就连元宵节我们也改吃速冻汤圆了。
郭家汤圆最早开在太原街中兴对面的胡同里,起码有二十多年了。刚开始就是一个小摊儿,支着一口大油锅,无论什么时候去,总有不少人在排队。直到去年我还在这儿买过炸元宵,但今年就只剩下中街一家店了。太原街的人流量令人堪忧。店里的炸元宵只有一种馅儿,现炸现卖,一部分内芯儿在高温油炸下熔化,使得外皮也带有淡淡的甜味。趁热吃,酥脆粘软,香甜满溢,是不曾改变过的味道。
【郭家汤圆】
地址:中街步行街商业城对面。
推荐:炸元宵。
人均消费:10元。
儿时的夏日总是酷暑难耐,最开心的莫过于从妈妈那里要来2毛钱,去门口小卖部买一瓶八王寺汽水。成件儿的汽水堆在店门口,瓶身时不时产生清脆的碰撞,那是我记忆中最悦耳的声音。我曾天真的想,这些要都是我的该有多好啊。后来不知为何,八王寺好像一下子就从市场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外国品牌的饮料。几代沈阳人的共同记忆就这样突然消失了。
前两年在超市偶然间发现了塑料包装的八王寺,那时我才知道儿时最爱喝的汽水是果子蜜味。最近又去了开在中街盛京龙城的八王寺体验店,不光有汽水售卖,同时还原了汽水罐装生产线。店内的装修风格、老旧物件,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个简单的时代。
八王寺饮料有限公司传承于 1920 年创立的“奉天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
店内有两份被装裱起来的营业执照,一份由中华民国农商部于1925年颁发,另一份由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79年颁发。风风雨雨走过百年,这家老字号的经历,就像是我国民族工业这一个世纪的缩影,让人不能不唏嘘。
我买了经典的果子蜜味和百年纪念版橘子汁味。不得不说,还是玻璃瓶装的更是从前那个味。希望我们“果子蜜”也有机会“住”进曾经婀娜的玻璃瓶里。
【八王寺汽水】
地址:沈河区北中街路116号盛京龙城一层老街。
推荐:果子蜜汽水、橘子汽水。
人均消费:3元。
小时候的某个夏天,姥姥每周有几天要出门办事,又不放心把年幼的我一个人放在家。便与我商量,只要我跟她去,回来时就会奖励我一根南元冰果店的奶油大果。就这样,为了一根雪糕,四五岁的我要跟姥姥从三好街走到省委对面的灯光球场,再原路返回。时至今日,我早已记不得夏日的炎阳有多么猛烈,只记得一路上姥姥讲的故事和唱的歌,还有那支辛苦换来的奶油大果有多么香甜。很可惜,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始,南元冰果店一下子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奶油大果、麻酱大果和冰奶昔却永永远远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那时中街离家太远,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但每次妈妈答应带我去中街时,我的心情都很雀跃。东亚和商业城是必逛的,中街冰点斜对面一楼炸串是必吃的。那时的中街大果已有了不小名气,与曾经的南元冰果店一样,中街冰点也是从一家冰果店开始做起,历史甚至更为悠久。但有所不同的是,中街冰点紧跟时代发展浪潮,不断开发新口味,近些年甚至推出了“中街1946”这一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品牌,依托线下门店加线上平台的销售模式,俨然成为了一个网红品牌。而我所钟爱的南元冰果店,却早已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在我记忆中,中街冰点的位置一直没变。现在一楼卖炸串、面包、冰粥和奶昔,二楼才是各式冰点。
从前不比现在,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却还是得回家吃饭。我每次都得求着妈妈买几串肉串,并保证绝对不耽误吃饭。那家店很大,名字记不太清了,里面是快餐店,外面是炸串窗口。店员会将炸好的串放在铺满芝麻的铁盘上,再由自己依次蘸上芝麻、孜然和辣椒。我最喜欢鸡肉串和牛肉串,肉厚实在,吃起来特别香。
中街冰点的炸串与其类似,但只有芝麻和辣椒,少了孜然,味道自然差了一些。无论是炸串和奶昔都比不上小时候的味道,来这里还是只吃纯正的中街大果最好。在所有口味中,我最推荐麻酱大果,芝麻赋予了冰果非同一般的浓香,这是即使不爱麻酱的人也拒绝不了的味道。
【中街冰点】
地址:沈河区中街路161号。
推荐:香草奶昔、麻酱大果。
人均消费:5-20元。
碰碰凉应该是沈阳第一家冰品连锁店。在那个年代,如果去吃碰碰凉,感觉上无异于十几年前去吃哈根达斯一样。
我对碰碰凉的最初印象在于颜色清新、极具设计感的招牌,在那个时代无疑十分前卫。各种各样的花式冰淇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印象最深的一款产品就是香蕉船,每去必点,现在好像停产了,也是相当可惜。
当时同小伙伴一边吃冰淇淋,一边聊天。一家小小的冰品店,不知道收藏了多少少年心事。
妈妈喜欢她家的冰奶昔,我则点了经典的“踏雪寻梅”。味道早就不能单以好坏评判,那是独属于一代人的醇香与甜蜜。
店里大都是像我一样的中年人,这里是不是也同样有着他们的青春记忆呢?
一辈子只有一次夏天,一生只做一次少年。我们终将老去,但青春不变。
【碰碰凉】
地址:和平区南京南街7甲1号。
推荐:冰奶昔、踏雪寻梅。
人均消费:15-30元。
不老林红蓝相间的玻璃糖纸,剥开时哗啦哗啦的声音,咬一口唇齿中的花生乳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
万象汇负一层开了一家不老林乳饮店。店面虽小,却无处不充斥着“不老林”元素:与糖衣颜色相同的背景墙、糖果包、包装袋……处处都是回忆。
每天下午都有一位老师傅现场制作牛轧糖,59元两盒,买了花生味和蔓越莓味。价格不便宜,口感和味道却很好。
要了一杯花生牛乳冰,简直就是液体版的不老林糖,味道一模一样。
包装的设计很有质感。
与许多墨守成规的老字号相比,这家乳饮店算是不老林紧跟时代的尝试,愿好运!
【不老林牛轧乳饮店】
地址:铁西区建设东路万象汇负2层。
推荐:不老林花生牛乳冰、手工牛轧糖。
人均消费:15-25元。
岁月漫长,
总有大把时间用来回忆和遗忘。
这一路风尘仆仆走来,
青春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散场。
是该好好告个别了,
遥远的故乡,
彼时的模样,
以及那些不忍忘记却又不敢记起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