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自由行——佛篇(灵岩寺、千佛山)

作者:易江谣 显示图片

续上篇。
从泰山坐汽车出发济南,途中经过灵岩寺,然后再到达济南市。
济南的安排原本是三天,因为山东博物馆正在闭关迎接建党100周年,结果吃了个闭门羹,因此也省下了至少半天的行程,所以实际在济南的时间是两天多一丢丢。
济南最著名的,当属泉了,不过除了泉眼,我觉得还有佛,所以在济南的游记将分成泉篇和佛篇,泉篇写趵突泉,大明湖,五龙潭,黑虎潭等;佛篇写千佛山,灵岩寺,洪家楼,而这篇游记就主要写佛。

从泰安汽车总站坐汽车K919到万德镇灵岩寺景区路口,车票10元,车程约半个小时,二十多公里。然后在路口打车到景区门口,约6公里,打车一般不多余20元。
灵岩寺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游泰山不游灵岩寺不成游也,可见灵岩寺在泰山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灵岩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唐代最为繁盛
。景区内有辟支塔、千佛殿、塔林、泥塑、御书阁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金刚殿,也称一山门。山门内有3座石桥,中为聚善桥,东为虎溪桥,西为接引桥,初建于宋,重修于明。


天王殿,也称二山门,建于明朝,单檐硬山顶建筑,殿内壁左右嵌有唐、宋、金、元、明、清石碑17通,中立宋皇佑经幢1座,二山门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继续往前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原在宋代为献殿,明正德年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大雄宝殿的西北侧就是千佛殿。千佛殿是灵岩寺中保持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物。为唐高僧慧崇所建,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大雄宝殿,现存之殿为明嘉靖年间重建,因殿内佛像过千,因此被称为千佛殿。


千佛殿屹立于踏步11级高约2米的石基之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上盖灰简瓦和绿琉璃瓦,前檐8根石柱,雕刻精丽华美,柱周雕深凹入直棂16条,至顶微微收分,檐下多棱石柱,彩绘斗拱,檐下出“铺作”斗拱3跳,使该殿出挑疏朗宏大。


上图是千佛殿正中大佛,名为毗卢遮那佛,传为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惠在钱塘制造运来,是藤胎髹漆塑造,端坐在莲花座上。这座佛的东边为药师佛,建于明成化十三年。而西侧为阿弥陀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左右两座佛像均为铜铸。


千佛殿周壁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铜铸或木质小佛,明代及往前佛像现存不足一半,为现代补全,千佛殿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千佛殿东西及后壁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作品,距今约900年历史。泥塑罗汉每尊身高约1~1.2米,身上的妆銮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批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故永不退色,至今保存非常漂亮。


根据专家鉴定和历史资料反应,罗汉确系宋代塑造,距今已约900年历史,是中国泥塑依存的艺术瑰宝之一。千佛殿前面有很多名人碑刻,上面无不赞叹着千佛殿泥塑罗汉像的惊奇,比如戊戌变法的梁启超1922年写的“海内第一名塑”碑碣;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1983年写的,“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碑碣。
参观完宋代泥塑,出了千佛殿,继续往西走,就能看到灵岩寺的又一著名景观——辟支塔。


辟支塔,建于宋代,距今约1000年历史,是一座8角9层12檐的楼阁式砖塔,底围48米,通高54米,通体呈灰白色,基座石砌。
辟支塔内地层有塔心柱,1~4层内设有登塔阶梯,第5层以上为实砌塔体,台阶设于塔身外檐,登塔时须沿檐平座绕行,可登塔顶。塔顶是铁制塔刹。
参观完辟支塔,继续往西走约500米,就到了慧崇塔。


慧崇塔,是唐贞观年间惠崇和尚的暮崖,是灵岩寺墓塔林中的典型塔刹,建于唐天宝年间,距今一千多年。惠崇塔为一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塔底面为45.5平方米,通高5.3米。从惠崇塔的南面往下走,就是灵岩寺的墓塔林。


灵岩寺墓塔林,有唐宋至明清各代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其余为元明遗物,志铭碑81通。


这些墓塔和志铭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雕刻艺术和文化信仰风格,反应佛教寺庙史实,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墓塔的形制多样,造型古朴、雕工精细。一般墓塔均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


塔座多呈方形或圆形,雕刻成莲瓣式金刚、力士顶托,多至数层,有的做成须弥座式。


塔身一般较高大,有圆形、长方形、钟形等,每个上面皆刻师僧之名和年号。


塔顶一般呈长方形,雕刻着莲华瓣的复钵和圆形相轮,上置宝瓶或相轮式宝尖。


在墓塔林历代墓志铭碑中,有日本和尚邵元为灵岩寺第39代禅师息庵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共25行,满行49字,字体为行书,间有草字,潇洒有致,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到这里,就基本上把灵岩寺最最最有名的三大景观看完了,就是千佛殿的宋代泥塑,辟支塔,墓塔林。从墓塔林向东往回走,回到大雄宝殿处,有一颗古树。


名山胜水——的确是一处名山,位于泰山之阴;是一处胜水,这里泉眼数处,有五步三泉之名。
灵岩寺之名之庙宇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然历史中最早繁荣最兴盛应该当属这里吧,但现在似乎并没有那么有名气了,来往的不论是信众还是游客都显得有点点零落。尽管大家的脚步很少踏足这里,但灵岩寺留下的历史见证却是不容忽视的,千佛塔内的宋代泥塑惟妙惟肖,宋代辟支塔的巍巍耸立,墓塔林的墓碑墓塔不断增加。或许寺庙本应就该清净一些吧,正所谓四大皆空。他们在这样的环境才能有所传承,有所顿悟,修身超脱,得道自在。
继续参观吧。


在大雄宝殿之北,有一座寺庙遗址,这里就是五花殿。五花殿,为宋嘉祐年间创建,明正统重建,清乾隆重修,清末毁于大火。


据载,五花殿亦曰五花阁,阁架两层。现仅存门前八棱石柱及复莲柱础。石柱上刻龙、儿童、牡丹花、宝相花、卷草等图案花纹,刻工精细。
继续前行,走之五花殿东北侧,有一著名景观——五步三泉。


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三泉成品字状分布,相隔甚近,美其名曰“五步三泉”。 三泉以卓锡泉水量最盛,清泉自崖壁洞穴内涌出,汩汩作响,上方石壁,镌书朱红大字“卓锡泉”,此泉水量丰足,常年涌水,不因旱涝而间断。卓锡泉西为双鹤泉,南面为白鹤泉,白鹤泉在山崖壁下,成石窟状,泉自窟壁缝隙流出。


而“五步三泉”与千佛殿之间有一道小拱门,进去上台阶,然后就到达般舟殿,般舟殿只剩下一片地基和少许残垣断壁,比起五花殿毁坏更严重。
继续前行,沿着路往东直上,就到了御书阁。


御书阁,是唐代住持僧慧崇和尚专为存放皇帝赐书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仁宗赵祯等御书。
金贞祐年间,因战乱,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


御书阁前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御书阁,是宋人蔡卞所书圆通经碑,书体优美豪放,成为灵岩名笔。
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亦称“千岁檀”,视为一大奇胜。


走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上走,因为今天还要坐车到济南,所以急匆匆地下山,结果到大门口的时候,发现灵岩寺的大门已经关闭了,这也是够早的。
于是我问了在里面的工作人员,怎么出门,她们告诉我可以走消防通道出寺庙,然后按照她们的指示,我几经波折终于出寺庙了。
然后走到灵岩寺门口的一个大叔那里取回来我的行李,这是之前进去的时候存放的,五块钱,叫买东西的大叔帮忙看一下。
之后找到一个阿姨的电动车,顺路到国道上,也是20元。这个阿姨是在庙里工作的,她去镇上,顺路就把我带到了镇上等车。我跟她聊了好久,也夸赞了她们这里的人很好客,她开心滴笑了。然后又不断给我介绍她们这里好玩的地方,其实与她们交流才觉得这是旅游真正的意义吧。
在国道上等了很久,终于等到去济南的车了,车票10元。终于到了济南火车站附近,我下车急匆匆赶往预定的青旅(超美青年旅舍),然后结束一天的行程,总之一路下来还是挺顺利的。

在济南的第二天,看泉看湖水,看柳看荷花,还看了一座双塔楼——洪家楼。


去了洪家楼,结果吃了一杯奶茶和一碗闭门羹。
这篇游记写佛,但洪家楼不是佛门之地,却是一处天主之地。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说说洪家楼,主要是我觉得基督教的圣父耶稣与佛教至尊释迦摩尼应该是兄弟关系,所以就合并在一起了。


所谓洪家楼,指的是济南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是天主教济南教区的主教座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济南文化带的重要象征。


教堂始建于1901年,距今110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双塔哥特式建筑,是济南市乃至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疫情原因,吃了碗闭门羹,没有进去教堂。不过从外面看洪家楼教堂内部必然是富丽堂皇,中央通廊高大,进深很长,可容纳很多信徒做礼拜。教堂的穹窿顶上绘满了宗教壁画,窗子多,采光好,窗户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从侧面看(南面,背面是山东大学),洪家楼坐东朝西,意味着心向西方耶稣故里,主门是两座高耸的钟塔,而东门依旧也有两座尖塔,只是矮了一些。


在济南的第三天,上了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是来济南必须去打卡登山的地方。


之前下泰山的后遗症开始明显了,但是还是坚持来了千佛山。


这一天,一大早就起床了,坐公交直奔千佛山。不过下公交车的地方刚好在泉城公园,奔着不放过的原则,于是先往泉城公园逛了一下。
大早上,公园偶有老人在散步、练太极,人却是并不多。公园树木茂密,是一处极好的休闲公园。
出了公园东门,沿着经十一路往东走,经过济南广播电视台,到济南博物馆路口,在路口的一家早餐店吃了济南名小吃——甜沫,我还是觉得挺不错的,至今还回味无穷。


上图高耸入云的铁塔就是济南广播电视台的发射塔。吃完早餐,济南博物馆仍然没有开门,因此也就没有进去,便直接走进千佛山的西门。


西门附近郁郁葱葱,除了满眼绿色,便没有人文景观,于是我便干脆从西门走到北门。


走到了千佛山北门牌坊。进入牌坊,开始登台阶爬山,山道虽说是台阶,但却是宽敞无比,两侧的大树覆盖遮阴,因此爬山路途也是挺舒服的。
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舜帝还是农民时,曾躬耕在这里,因此这里被称作舜山或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而正对北门主干道两侧塑有十八尊者。下面我们便看罗汉边爬山。


纳答密答喇尊者,又叫弥勒尊者,伏虎罗汉。据说尊者修行时,寺外有猛虎出入,尊者取饭菜饲养猛虎,然后将其擒获,于是被称作伏虎罗汉。


阿氏多尊者,又称长眉罗汉。据说尊者为十六罗汉之第二尊,住于优尸罗山。清乾隆称其为“心是菩萨,貌是鬼王”。


注荼半托迦尊者,又称看门罗汉。据说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钝,常因背不下经而遭嘲笑,但他却坚定不移地修持佛法,终成罗汉。释迦牟尼将他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


那迦犀那尊者,又称挖耳罗汉。这位尊者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因他论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净。


戍博迦尊者,又称开心罗汉。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跋陀罗尊者,又称过江罗汉。据说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时,在跋陀罗树下产了下他,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


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又称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惰阁出生于室罗伐悉底城,跟随释尊出家后,不久便证得了宾度罗跋罗惰阇是古印度王舍城国师阿罗汉果,其居住地被称为"具光之地"或之子,修得阿罗汉果后住在东胜神洲,"吉祥洞"。身边有七百名阿罗汉同住,受佛和一千名阿罗汉同住,受佛陀付嘱而护佑佛陀付嘱而护佑佛法。其形象特征是双手结禅法。其形象特征是右手持经书,左手托钵。


迦诺迦伐蹉尊者,又称欢喜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意为“金象仔”,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时一母象也产下一只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后骑金象出家为僧,并获得阿汉果位。


伐那婆斯尊者,又称芭蕉罗汉。据记载,伐那婆斯尊者现在仍住在室罗伐悉底城的七叶山岩窟(一说住在鲁帕贝日山)中,受佛陀付嘱而护佑佛法,常有1400名阿罗汉与他共住。他的形象特征是头无须发,身着袈裟,双腿散盘,游戏坐姿,右手结期克手印于胸前,左手执拂子。


诺距罗尊者,又称静坐罗汉。据说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半托迦尊者,又称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他被称为探手罗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嘎沙鸦巴尊者,又称迦叶尊者,降龙罗汉。那竭国灭佛教毁佛经时,继被龙王占有,嘎沙鸦巴尊者降服龙王,如数收回故土,因此被称为降龙罗汉。


苏频陀尊者,又称托塔罗汉。据说他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迦理迦尊者,又称骑象罗汉。骑象罗汉骑象轩昂、颂经朗朗 心怀众生、目及四方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


罗怙罗尊者,又称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为十六尊者之十,其手中所持的王冠最初是尊者为了使众神皈依佛法,到三十三天化缘时得到的。尊者到三十三天讲法之后,天神及其子女获得了从轮回解脱的成就。为了答谢尊者。众神脱下戴在头上的王冠作为礼物送给他。尊者收下了这些礼物,进行了加持,使之变成一顶王冠作为自己的标志。


因揭陀尊者,又称布袋罗汉。因揭陀生于中印度一首相之家,是首相的独子,但他却没有因此而贪图享受,他一心想出家,但却遭到家里的反对,几经辛苦终于在他的国王的帮助下跟佛陀出家了。另一说法是他是古印度的补蛇人,经常携带一个布袋进山补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故又称布袋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又称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与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受佛敕,不入涅盘,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


宾度罗跋啰惰阁尊者,又称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惰阇是古印度王舍城国师之子,修得阿罗汉果后住在东胜神洲,和一千名阿罗汉同住,受佛陀付嘱而护佑佛法。其形象化特征是右手持经书,左手托钵。
不知不觉,沿路十八罗汉全部都拜了一遍。其实历史上,一开始只有十六位尊者,这十六尊者是释迦摩尼的弟子,梵音翻译过来就是阿罗汉。因大家喜欢十八这个数字,便由十六罗汉慢慢演变成18罗汉,但具体后面增加的是哪两位罗汉,历史上各有说法,有的说是降龙和伏虎,有的说是大迦叶和屠砵叹,有的说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从这一路上的罗汉看来,这里崇尚的应该是降龙和伏虎这两位吧。


在登山路的西侧有一座三清观,这是一处特殊的地方,因为这里供奉三清、三官、王母等道教诸神的地方。
三清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三位神,三清殿:原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道德天尊-太清。


三官殿:上元-紫薇大帝;中元-清虚大帝;下元-洞阴大帝。


王母殿:王母、碧霞元君、送子娘娘。还供奉青龙、白虎、十二生肖。


然后在路的东侧有财神殿。


还有福寿宫。


还有友情之门,是济南和韩国水源市缔结友好关系的象征,是一道大理石门,不大,上面有韩文,不认识写的啥。


从友情之门进去,就到了大舜石图园。大舜的故事是千佛山发源的根据,这里建造大舜石图园就不足为奇了。大舜石图园由就跟石柱伫立在广场上,其中中间三根石柱顶着一块巨石,上面有篆体“大舜石图园”五个大字。


每根石柱高约8米,自然石面未经打磨,尽显古朴大气沧桑之风,每根世纪用浅浮雕雕刻不同的历史故事,有尧舜相见,舜帝东巡,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
回到主山路继续往上走,到了一处中心广场,这里有一尊巨大的睡佛。


左手边地上趴着一只巨大的石龟,正匍匐着往睡佛的方向前进,石龟的边上有一块巨石,像一只巨大的鹰🦅,弯着腰低着头向睡佛行李,可能是感念当初释迦摩尼割肉喂鹰的壮举吧,巨鹰石上面有千佛山三个大字,字体俊逸流畅,有超脱于世的赶脚。


这尊卧佛是1996年开始睡在千佛山的,塑造的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


卧佛由花岗岩石分段雕刻,长10米,重50吨, 东西横卧,头朝东,面向北,右手托于头下,身穿通户大衣,面颊丰满,两户宽阔,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户,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饰寓意祥瑞的"卐"(音 万)字,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拜完卧佛,走进旁边的观音园。


观音园园内,有一荷花池,池岸峭石矗立,矶石卧波,秀石点饰。四围垂荫,时鸟欢歌。池内水清见底,荷花艳开,金鲤戏游。内设喷泉,溅珠泄玉,彩虹映日,蔚为大观。


观音园的荷花池的正中间供奉的是白衣观音,塑像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左手持净瓶,右手捏法印,其法相慈蔼,可近可亲。
荷花池周围是各种观音的化身,分别是:自在观音、送子观音、数珠观音、渡海观音、杨柳观音等26尊。
白衣观音塑像西侧建有观音殿,亭廊相连,古色古香,颇具韵味。


出了观音园,我选择了走路的西边,想去看看唐槐景观——母抱子槐。


据专家测定,这棵槐树高约12米,胸围2.5米,冠幅平均17米,树龄约1300年。
相传此古槐与唐朝开国元勋胡国公秦琼有关。传说秦琼为母尽孝,经常将马拴于此处,下马脱靴到山上寺院为母亲祈福,因此后人称其为“秦琼拴马槐"。
后来古槐半枯,又有一株幼树从空腔中勃然而生,犹如慈母怀抱婴儿,故又称“母抱子槐"。


据志书记载,在唐槐一侧,宋代曾建曾公(曾巩)祠。后来曾公祠被毁,又建造了秦琼庙,有秦琼塑像一尊。不过沧海桑田,曾经的曾公祠和秦琼庙都已经没有了。近代,济南人民在祠庙旧址上建起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取名为唐槐亭,在亭内休息观赏唐槐却是极好的。
欣赏完唐槐,我选择了靠西边的一条山路,目的地是望岱亭。


从唐槐亭到望岱亭,虽然路途不远,但都是台阶路,对于前几天刚从泰山下来的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记得爬到这个望岱亭的时候,我都已经热的满头大汗了,不过好在望岱亭是千佛山西边最高处,山顶凉风习习,吹起来真带劲。


站在另一个高处看望岱亭,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亭子而已。望岱亭建于1984年,六角凉亭,重檐宝顶,厅内周边有凳子,在这里可以坐着休息。
亭子下边有一个大叔,年纪大约60+,一个人光着膀子在那里练太极搞运动,我问他是不是经常过来运动的,他说是的,只要不下雨,得闲了就每天来爬一爬。


站在望岱亭,像西北望去,最近的塔就是济南广播电视塔,上图右边最高的建筑是济南绿地普利中心,高360多米。


站在望岱亭,向南望去,可见群山逶迤连绵起伏,看到的都是泰山的余脉,这也就是望岱亭名字的由来。


站在望岱亭向东望去,左边山下金光灿灿的是弥勒菩萨,右边最高处是千佛山的最高峰。而顺着照片的这条山路可以到达千佛山的最高峰,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走的路了。


离开望岱亭,前往千佛山最高处,目及之处,有一座立于山顶的阁楼,那就是千佛山最高处——赏菊阁。
赏菊阁海拔285米,是千佛山最高处。赏菊阁建于1984年,二层阁楼,歇山飞檐,外带挑台。


据说每逢11月份,千佛山及周围佛慧山、黄石崖野菊遍开,满山遍野,红、白、黄、紫各色野菊花盛开,清风吹来,馨香盈怀,在此赏菊,别有情趣,赏菊阁的名字也由此得来。我在这里的时候是七月,因此无缘菊花盛景。


往山下看,弥勒菩萨端坐青山之间;上图还可以看到上山缆车。
往最高处行走的路上,顺带去参观了据说是济南最大的石刻文字的“第一弥化”,子高约2米,阴刻深度十几公分。


第一弥化这几个大字是1924年济南道院何素璞主持,花一年多时间镌刻的。意为千佛山神佛多且神力巨大,信奉并依靠神佛的教化,既能消灾避难,确保平安。
继续攀登,爬过一道很窄的石缝路,有难度,不过也挺有意思的。


一把千斤大锁立在石头间隙中,应该是锁住风水之意吧。


在山顶的乱石平台上留个纪念,与大济南合个影吧。


看看背面的山下,郁郁葱葱,我刚才就是从那里面爬上来的哟,行走在路上也并觉得山上绿树有多少,现在登高一望,才知千佛山的绿化真的是很不错的。这正验证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在最高处往东南方向望去,连绵的群山望不到尽头,不过,对面山腰上有一处白色的悬崖峭壁,却是比较显眼,那就是千佛山的黄石崖摩崖造像处。看着黄石崖还挺远的再,考虑到脚也不给力,因此就放弃了,于是在山东补充体力,吹完凉风后就准备下山了,山下还有不少地方没去呢,还需要逛一些时间。
下一个目标是兴国禅寺,下山路上经过“云径禅关”牌坊。这座牌坊初建于清乾隆初年,四柱三门式,雕梁画栋,精巧玲珑。


云径禅关的含义是,寺院高耸,云雾弥漫,游人至此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暗示人们皈依佛门,便可走出迷津,超脱红尘。


走过“云径禅关”坊,就到了兴国禅寺的西门了。


兴国禅寺是山东著名香火胜地,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唐贞观年间,改称“兴国禅寺” 。
兴国禅寺坐东朝西,西门上额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兴国禅寺"四字。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
院内有弥勒殿、观音殿、达摩殿、玉佛殿及禅堂。


走进兴国禅寺,就可以看到右手边的千佛崖了,这也就是今天需要欣赏的最美景点,最具艺术价值的了。千佛崖由西向东依次有龙泉洞、极乐洞、洞天福地石坊、对华亭。


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唐代佛教的雕刻作品,包括小型洞窟有6个,大小造像214尊,铭刻45处。


极乐洞内主体是“西方三圣”,正面雕有3米多高的释迦摩尼立像,两旁是菩萨造型。


上图极乐洞里面的两尊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左边是观世音菩萨。


在极乐洞的西边,是龙泉洞,而两洞的内部是相通的。


龙泉洞里面有泉水,十分旺盛,因水汽蒸发,龙泉洞内布满了青苔,远远望去,就像在洞壁上铺上了一层绿毯。


据说,到了冬天,山风吹来,入洞回旋,会发出巨声,就像老龙在呻鸣,故取名龙泉洞。在洞口上面,有20余尊佛像。这个洞穴主要是作为僧人饮用水源使用的。


出了龙泉洞,继续往东走,就到了黔娄洞。
黔娄洞洞门口顶,石刻"黔娄洞"三个大字。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背景。
黔娄洞有数米之深,需要转三折后才到内部,洞内部空间有约20平方米,最里处立有黔娄大士石雕一座。
黔娄子,是周代齐国人,在这里凿洞隐居,修身养性,终身不下山,著书四篇,名《黔娄子》。


洞内迎门石壁上,有一块石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娄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说,斜其被则殓也。黔娄之妻说,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


回过头,参观和欣赏兴国禅寺的主题建筑先,也就是兴国禅寺的西院。西院的最东侧,也就是直面西大门的是兴国禅寺的大雄宝殿,里面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多尊罗汉。


玉佛殿在大雄宝殿的西北侧,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龛内供释迦如来坐像,白玉石质,由泰国请来。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地藏王菩萨。


兴国禅寺西院的中央有一座大殿,殿门顶悬挂“皆大欢喜”四个大字,殿内供奉弥勒佛,其背后,韦驮菩萨面东站立。


参观完兴国禅寺,依旧进入搬若门,再次经过千佛崖。


沿着台阶往上攀登,抬头看时,只见一座古老的牌坊立于陡峭的台阶路中间,这就是“洞天福地”牌坊。这座坊建于清乾隆57年,即1792年,“洞天福地”四个字由山东巡抚江兰所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洞天福地”石坊用青石仿木结构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楼式,飞檐起脊。石脊两侧,饰有花纹,刀法纯熟,线条流畅,颇有韵致。两端雕有正吻。檐上雕有瓦垅,檐下云头斗拱承托,拱下额枋分别刻有流云饰纹和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浮雕。


经过石牌坊,这里有对华亭,吕祖洞,莫向外求牌坊等,继续往东行,就到了兴国禅寺的东院,东院也叫作历山院。



历山院是一个佛、道、儒各教混杂的院落,也是兴国禅寺的禅院。院内有舜祠、财神庙、文昌阁、鲁班祠、三圣殿、一览亭、重华阁和碑廊等。


舜祠又叫重华殿、重华协帝殿,是祭祀舜帝的庙宇,纪念舜帝曾经在历山耕作等历史故事。祠内舜帝塑像,衮冕执圭,双目瞑闭,须髯垂胸,左右配享娥皇、女英二妃,珠冠蟒服。


鲁班祠是供奉鲁班的庙宇。 鲁班,鲁国人氏,今山东滕州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发明家。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爷,这里也成为追寻、学习、研究、弘扬鲁班文化的圣地。


一览亭,取意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一览亭是一处四面长亭,飞檐起脊,宽敞明亮,造型美观大方,北面基部探出崖外,两侧各有曲廊延伸,亭廊都悬在空中,犹如大鹏展翅,翱翔在云海之上。


一览亭,的确名副其实,可以让游人将眼前的大明湖一览无遗。如果天色晴朗,整个泉城的风光都能够尽收眼底。


三圣殿,又叫三圣裔祠,是祭祀尧舜禹及舜帝后裔的地方。


走出了历山院,沿路朝东边景点前进,经过舜帝抚琴雕像。


“舜帝抚琴”的雕塑,以舜帝抚琴做卿云歌为主题,故命这座亭的名字叫“卿云轩”,舜帝边上站着的是娥皇。


没有沿着公路走,选了颠簸的山路,抄近道前往弥勒胜院。


弥勒胜苑,由雕塑"欢喜弥勒佛"、"樱花园"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弥勒佛身后的浮雕依附于环形山崖上,长36米,高35米,面积126平方米。


弥勒佛,通体高20米,采用3mm铜板焊接而成,花岗石质的莲花宝座高约9米,直径30米,号称"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围辅以白色大理石栏杆,后边则是记载弥勒佛传说、生平业绩的浮雕。
最后,往山下走的路上,经过舜耕历山雕塑。


“舜耕历山”雕塑所呈现的场景是在耕作间隙,大舜手扶犁具,舒目远方,两位劳者辅助一侧,脚下是正在收割的稻谷,他们仿佛在兴奋地指点议论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意喻舜帝向臣民传授耕种技术,造福万民。相传舜帝耕作时用了一头神象,力大无比,舜帝右侧即是神象造型,惟妙惟肖。
舜耕历山是千佛山的起源,而我在结束时又看到“舜耕历山”雕塑,可见千佛山的大舜文化还是挺丰富的。


回到千佛山北门,结束了这次的行程。
在弥勒胜苑的时候碰到一个大叔,摄影业余爱好者,便跟他交流经验,向他取经学道。一起从弥勒胜苑走到北门,跟他一路聊天一路请教,短短的交谈,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东。往往生活中很简单的道理,自己一个人悟的话,可能需要几年,但是有人指点一二的话,或许只要几秒钟就能明白。所以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旅游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旅途的伴侣都将成为丰富生活经验的良师益友。
从千佛山出了,我跟那个大叔准备道别。他打算走路回家,而我打算坐公交去黑虎泉。然后他告诉我,与其坐公交,还不如走路过去,公交车要转车,绕的远,时间花的更长一些,走路的话,沿着千佛山北门正对面的千佛山路笔直走,走到护城河,然后向东走就到了黑虎泉,我采纳了他的意见,走路过去黑虎泉。
欲知情况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