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古村落位于 广东 江门 棠下镇 西北 部的山坳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南宋时期被尊为“良溪始祖”的罗贵率众由 南雄 珠玑巷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在此地子孙繁衍,开枝散叶,是名副其实的“后珠玑巷”。据说,现海内外后人有四千万之多,良溪古村成为寻根祭祖之地。近千年来,良溪未经战乱,保存着宋、明、清、民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和遗迹,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进士井
罗氏大宗祠始建于 清康 熙四十六年(1707年),每年清明前后,来自珠三角各地及港澳、海外的数万罗氏后人以村为单位,组团前来祭祖
韫石堂”是村中保存最完好的清末侨楼,是古建筑民居群中富丽堂皇的私人住宅,具有传统的岭南民居风格,以精巧的木刻雕饰为主体。中央大厅的屏风及左右房门都镶着5种颜色拼成五彩透光的玻璃,屏风和窗棂上则镶嵌着精巧别致的雕花玻璃或者雕字玻璃。
石板小路通向古村古墙
护村古墙遗址
良溪村两座碉楼分别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碉楼中段设有进出的小门(靠梯子上下),楼身开有枪眼,顶层有环晾望口。
五部堂与罗氏大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呈对角之势,守护着良溪村的另一个村口。庙口立着两根华表式的汉白玉的柱子,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遗迹。
五部堂内供奉着6尊神仙,门口东厅对联则是典型的儒家风格“型仁讲让,敬老尊贤”,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特征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五部堂也是良溪村传统的“法庭”所在,过去如果有人违反族规,就会在五部堂接受族人的审问。
节孝流芳牌坊位于良中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10]牌坊建在良中一条通往良东村的小巷旁,高约4米多,宽3米多。牌坊中间有小拱门,宽1米,高2米,牌坊由红砂石及青砖砌成,正、背面中央最高处有红砂石浮刻“圣旨”“恩荣”两字,还有两块石均浮刻有“节孝流芳”四字,左右两边刻有“乾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旌表节妇罗门吴氏”上下款。另外,牌坊“恩荣”左右两边阴刻着“端”“南”。牌坊的顶部是用砚壳灰浮塑的整齐边花,古牌坊前有一堵青砖围墙和一扇门,据说是其后人子孙为保护牌坊所筑,约为清同治、光绪年间所筑,牌坊前巷中原有门闸,文革时已拆除。[2]
良溪村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构成弓状,山水与古民居环境的组合,体现了旧时风水理论。
良溪村的后山,有一条被荆棘和灌木丛遮掩,用黄土堆砌成的护村墙。护村墙形如一条蜿蜒起伏的龙,几乎环抱着整个良溪村,东起五部堂、西止村北新村(韫石堂巷口的井边),起止都连接护村河,与护村河合成包围势,护卫着良溪村。
良溪村东、北出入口的护村河河畔,各建有一座高约十米的碉楼,村东的叫“镇东楼”,村北的称“镇北楼”。村里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有贞洁牌坊1座,祠堂2间,庙堂4间,韫石堂,雕镂2座,护村墙、护村河,名人故居6间,商铺4间,明清古民居若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