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南疆行(六)踏上帕米尔高原,这里有诗和远方

作者:人在旅途 显示图片

10月23日,喀什多云。一大早接小李师傅通知,塔县暴雪昨晚停了,去塔县公路已通,今天可以去塔县,约定九点出发。小李师傅也是一家民宿老板,他家民宿距我住的地方不远,人很和气,另外两位拼客是一对武汉来的年轻夫妻。10点半我们到喀什房车自驾营地办了边境通行证,11点沿中巴友谊公路(314国道)向塔县进发。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那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那里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到达。
    另又史书记载,有一座巨大的山岭,名为「葱岭」。
《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描述葱岭:
那是“冬夏积雪,风寒飘动,畴垄舄(读者Xi,鞋的通称)卤,稼穑不滋”的蛮荒之地。
   上面所说的“不周山”和“葱岭”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去南疆旅行,一定要去塔县,亲眼看看帕米尔高原的壮美风光,这是许多旅行者的心愿和梦想,这里真的有诗和远方!
   因为疫情,去塔县的旅行团停发,旅游大巴停运,只能自驾(拼车)前往,这也是去帕米尔高原最好的旅行方式。
   我们计划三天的行程:
    第一天,喀什到塔县,很多人用“最美300公里”来形容喀什到塔县的这一段公路,沿着中巴友谊公路前行,途经公格尔九别峰、白沙湖、卡湖、慕士塔格峰、塔合曼湿地公园等景区,住塔县。
    第二天,游览瓦罕走廊、盘龙古道、下坎地水库、叶尔羌河、塔莎古道西端等,住塔县。
     第三天,返程,途中登暮士塔格峰四号冰川,再次观览前天途中经过的美景,返回喀什。



公路两边多是白杨树林,黄灿灿一片,煞是好看。出喀什不远,前方公路尽头,远远的便可看到雪山。




从海拔1298米的喀什一路南行,穿过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湖泊雪山,最终抵达海拔3200米左右的塔什库尔干县,这条便是喀喇昆仑公路,它另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叫中巴友谊公路,编号为国道314。自驾塔县的意义之一,就是为了观看这条路上的帕米尔高原壮美风光。




从喀什市区出发,行驶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在奥依塔克村吃了午饭。饭后继续前行不远,路旁的山体忽然变成红色,李师傅告诉我们,这一片绵延几公里的丹霞地貌被称为奥依塔克红山,我们便拐入路边的一个峡谷里停车游览。




奥依塔克红山又称为“红山谷,”,位于奥依塔克河流入盖孜河的交汇处。火红色的山,分布在盖孜河和奥依塔克河谷两侧。以红色岩石为主构成的山体,长达几公里。红岩山体棱角分明,寸草不生。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炫目耀眼。




奥依塔克红山谷一直延伸到奥依塔克冰川公园里面,而冰川公园已关闭,我们只是在一条小峡谷中走了一段拍几张照片。




有着“南疆火焰山”之称的奥依塔克红山,那隆起的红色山崖身上遍布裂纹,犹如一座座巨大的雕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气磅礴格外漂亮。




我们所见之处全是光秃秃的丹霞地貌,没有植被覆盖,但仍有牧民在此放牧羊群,仔细看河滩上乱石丛中,仍有一些杂草在顽强的生长。再荒凉的地方,也有生命的力量。



离开红山谷继续前行,巍峨挺拔的公格尔峰已经遥遥在望。




公格尔九别峰,属于昆仑山脉,海拔7530米,位于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是西昆仑山脉第二高峰。由于山顶终年积雪,犹如牧民头上所戴的帽子,所以当地牧民就称它为“公格尔九别”,意思是“白色的帽子”;因它高度略逊于公格尔峰,也有人称它为“小公格尔”,但它的山势地形却丝毫不逊于公格尔山。




公格尔九别峰,海拔7530米;公格尔峰,海拔7649米;两峰同在西昆仑山脉西端的山脊线上,直线距离仅15公里。它们的山体相连,是一对联抉而立的姊妹峰。它们与在其南面的慕士塔格峰一同属于西昆仑山脉,并称为东帕米尔高原的三座著名高峰。





中巴公路国道314线奥依塔克镇至布伦口段的公格尔隧道,该隧道长2.6公里。隧道洞口在一座大山中央,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公格尔山脉,这里是中巴公路最险要的一段。




公格尔九别峰北坡是陡峻的峭壁,南坡是复杂的冰雪地,由4条主山脊形成主干:西北山脊、东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






公格尔峰山体呈金字塔形,几乎全由岩石和冰雪构成。公格尔在柯尔克孜语(即吉尔吉斯语)中的意思是“褐色的山”,据说,征服公格尔峰之难不亚于珠穆朗玛峰。直到1981年,英国登山队才从南坡首次登上公格尔峰峰顶。其北坡尤为险要,据说迄今尚无一人从北坡登上峰顶。




进入盖孜峡谷,两侧峭壁呈现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色彩。盖孜河谷是来往高原的通道,而且是一个大风口。极度干旱的昆仑山,两侧风化的山石,随时都可能崩塌,地势极为险峻。




314国道在盖孜峡谷中蜿蜒曲折,两侧荒山峻岭,白雪皑皑一片苍茫,更显壮美艳丽。




因为昨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两边陡峭的山崖白雪皑皑,真的是冰天雪地。部分路段积雪覆盖,湿滑结冰,汽车要小心行驶,走走停停,大约两个多小时才走完这一段几十公里的路程。



汽车驶出盖孜峡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雪山环抱中的一泓碧水。白沙湖静卧在公路边,令人惊艳。


白沙 湖又叫恰 克拉克 湖,国道314从湖畔经过,是喀什去塔县的必经之地,也是去帕米尔高原旅行途中的一个重要景观。



白沙湖依偎在巨大的 白沙 山旁,流沙河在这里聚集成湖,沉积的 白沙 被日夜不停的大风吹上山坡,千万年过去了,便形成了聚沙成山的奇景。



悄悄告诉你,据说西游记中的沙僧就住在这里面。



原来这个景点是不收费的,车直接停路边就可以走到湖边,如今路旁竖起了禁止停车的标牌,汽车只能开进路边的两个停车场,进场收门票,40元/人。湖边修了栈道,游客可以走到湖边观景拍照。




因为刚下了雪,沙山己被白雪覆盖,我们看到的是雪山在蓝色湖水中的倒影,当时阴天有风,沙山倒影不太清晰。






有人称白沙湖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白沙山环绕着一片碧水,被称为帕米尔高原上的蓝眼泪,这是上天赐予世人的一份礼物。




下面的照片是我们返程时再次经过白沙湖时所拍,此时天晴无风,水波不兴,湖对岸沙山倒影非常清晰。





抬眼望去,湖面如镜,平湖倒影,白沙如雪,水天一色,美如仙境,令人陶醉。





蓝天与白云,雪山与湖泊,如诗如画。每一眼都令人震撼,纯净,通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你会发现湖面的颜色会随天气一直在变化,而且变幻莫测,有时呈现出墨蓝色,转眼间又呈现出青翠色,让人浮想联翩。变色的湖水每一种颜色在雪山的衬托下都十分漂亮,水清沙白,美不胜收。



我们的汽车驶离白沙湖沿314国道继续南下,公路两侧雪山连绵起伏,巍峨耸立的公格尔九别峰相伴在公路左侧。白沙湖到喀拉库勒湖大概30公里,开车半小时便远远的看到了湛蓝的湖水。



喀拉库勒湖地处慕士塔格冰山脚下,群山环抱之中,湖畔水草丰美,常有柯尔克孜牧民在此放牧。天气晴朗时,雪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景色如诗如画。




喀拉库勒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湖泊。湖的四周有著名的公格尔、公格尔九别峰和慕士塔格峰,更为这个湖增添了神奇而美丽的色彩。




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皑皑雪峰,碧绿的苏巴什草原和湖畔成群的牛羊倒映在湖中,异常优美。每年夏秋季节,这里是登山旅游者的大本营,也是过往旅客参观游览的热门景点。湖边有毡房、木板房可供旅游者住宿,游客乘橡皮船在湖中自由荡漾,欣赏帕米尔高原的美丽风光。




千百年来,喀拉库勒湖平静地躺在雪峰之下,犹如妩媚少女倚偎在英雄的怀抱。湖水深邃莫测,一派原始风光。





慕士塔格峰属于西昆仑山脉,海拔7509米,冰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十多条冰川,多分布于山体西坡。慕士塔格峰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称东帕米尔高原三大高峰。其中慕士塔格峰又有“冰川之父”的美称,足见其在所有高原雪山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G314上继续南行,直至塔县,慕士塔格峰一直与我们相伴同行。常常看见雄鹰翱翔于雪峰之上,似乎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访。







从喀拉库勒湖到塔合曼乡有七十多公里,这里有神秘的塔吉克村落,道路的两旁都是金色的林荫大道,这里是秋天的童话乡村----塔合曼乡。



塔合曼乡距离塔什库尔干县城32公里,位于慕士塔格峰脚下。南北分别与提孜那甫乡、柯克亚尔柯尔克孜民族乡相接,西边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塔合曼意为“四面环山”,植被丰富。塔合曼乡是一个以塔吉克族为主,柯尔克孜族、汉族、维吾尔族多民族聚居的乡村,民风醇朴。



一条长长的金色天然隧道,开车穿行在金色的林荫路上,斑驳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落在身上,给人一种梦幻感觉。





这里有牧归、夕阳、雪山、树洞,还有和善醇厚的塔吉克人。这里恍如世外桃源,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穿过这条天然隧道,豁然开朗,一个静谧的小山村,安然座落在雪山的山脚下。




塔合曼乡位于墓士塔格雪峰南坡的山脚下,这里海拔3050米,由于四面环山,地势较低,状如盆地,因此形成了近万亩的湿地。塔合曼湿地是帕米尔高原上一片难能可贵的草原,塔合曼乡牧民赖以生存的优质牧场。也是塔什库尔干的瑰宝、慕士塔格冰峰下一颗璀璨明珠。




塔合曼湿地又被称为是“神花繁衍之地”,在塔吉克族的传说中,帕米尔高原是没有“花”这种植物的,只有在慕士塔格山峰顶上的“神之乐园”才有花。后来一位塔吉克族的青年勇士历经千难万险登上“神之乐园”,从中带回了两支神花种到了现在的塔合曼。从此荒凉的塔合曼变成了百花齐放的芳草地,帕米尔高原也成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每当夏季来临,湿地溪流纵横、鲜花盛开,芳草茵茵,还有大片芦苇,成为高原走禽飞鸟的乐园。




现在已是初冬季节,从观景台上望下去,茫茫草原黄绿相间,就像奶油蛋糕上的流苏。草原上流淌着小溪流,就像绿裙子上的彩带一样蜿蜒飘向山脚。




离开塔合曼湿地公园,塔县县城己遥遥在望,这里距塔县县城仅有30公里。



塔县全称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隶属新疆喀什地区。这里是中国最西的边境城市,网上查了一下,距离南京5130公里,确实是不远万里来到此地。



汉代时期,这里是西域蒲犁国地。北魏至隋朝,为羯盘陀国地。唐代,为疏勒镇下的葱岭守捉。宋、元属阗地。明代属叶尔羌汗国。


这座帕米尔高原上的小县城,却有着中国四最之称。第一,一县邻三国,分别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县是国内接壤最多国家的县;第二,高峰林立,南有乔戈里峰,北有慕士塔格峰。全球12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4座在塔县境内,分别是乔戈里峰、布洛阿特峰、加舒尔布鲁木Ⅱ峰、加舒尔布鲁木Ⅰ峰;第三,塔吉克人,他们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白种人,被称作是“被上帝遗忘的子民”;第四,据说是中国治安最好的小县城!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语的意思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帕米尔高原作为古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段,往来路上进行文化、经济、贸易、军事、佛法等交流的商人、僧侣、文人、将士都要途径此处。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喀什时,这座古老的石头古城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


石头城呈不规则的方圆形,城内乱石遍地,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已遭严重破坏,只能见到城墙、炮台和民居的残址。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遗憾的是因为疫情的发生,景区关闭,无法入内游览,只能在围栏外隔栏观赏。


塔什库尔干县县城不大,横竖就几条街道。但天极蓝,空气干净。难得高原上有这么一大片平坦的土地。


县城中心有一大片开阔的广场,广场周边有几家餐馆和商场,这段时间游客稀少,显得十分冷清。李师傅说,如果不是闹疫情,现在正是塔县旅游旺季,往常广场上有篝火晚会,游客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牦牛火锅是塔县的特色餐食,我们选择这家餐厅吃了牦牛火锅,老板是汉人,非常热情,漂亮的塔吉克族姑娘还给我们跳了民族舞蹈。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白种人”,他们的祖辈来自于欧洲。作为欧罗巴人种的后代,他们通常有着棕黄色的头发和蓝灰色的眼睛,薄嘴唇、深眼窝。在华夏大地上,他们是“稀有品种”。



我们23号晚上住塔县帕米尔生态花园酒店,李师傅说这是塔县比较高档的酒店。房客很少,房间是独立的小木屋,晚上气温己降到零下十度,暖气也不好,感觉很冷。




帕米尔花园酒店在塔县城北,门口便是塔什库尔干河和金草滩湿地公园,早上起来,走到外面看看景色。


有人曾说,不到喀什就等于没到过新疆,而喀什最美的自然风光就在塔县。


阿拉尔金草滩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东侧,塔什库尔干河从草原上流过,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是帕米尔高原上难得的一片湿地。



这里的平均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却没有空气稀薄的压抑感觉,人们的房子后面就是雪山,每天早上推开窗,雪山就在眼前。




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塔县到红其拉甫陆运口岸130公里,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主要陆上交通枢纽。红其拉甫口岸也是塔县旅游的一个网红打卡点,最近两年疫情发生后,不再对游客开放。



帕米尔高原风光壮美,但环境非常恶劣,素有“死亡山谷”之称。这里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陆路通道,也是通往南亚的重要门户。



在木栈道上走走,听一条小溪的声音,看远方的蒙古包炊烟袅袅。这里除了牛羊和远处几顶洁白的毡房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塔县的第二个晚上,我们换了这家有暖气的酒店住宿。


说起“瓦罕走廊”,可能并不为世人所知。在地图上明显看出,中国与阿富汗之间隔着一条宽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喀喇昆仑山脉,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几乎隔绝了两国的联系。但是,从阿富汗东北部却伸出了一根奇怪的“手指”,与中国接壤,这根“手指”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


上一图片来自网络。


来塔县第二天,10月24日。晴天,气温6度至零下10度。我们今天的行程是游览瓦罕走廊、盘龙古道,寻找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创作地,走一段塔莎古道。上午十点出发,首先去瓦罕走廊东端的达布达尔乡阿布达依里村的一个雪原地帶,这里距塔县县城约6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我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瓦罕走廊往北是塔吉克斯坦,往南是巴控克什米尔。走廊内部的居民以塔吉克人为主,与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截然不同。



瓦罕走廊北边是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兴都库什山脉,两座山脉的冰川融雪汇成河流,冲刷出来一条大峡谷。与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相比,瓦罕走廊的海拔稍低,大概在3000米-4000米之间,而且河流两岸的河滩地势平坦,有牧场和少量农业耕地。





瓦罕走廊在冰雪覆盖的群山包围中,这里是世界上一个偏远的角落。每年除夏季六、七、八三个月以外,均大雪封山,人迹罕至。除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很少有人从这里经过。除了中国境内有部分公路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也几乎没有公路可以通达。



虽然是一片冰雪世界,我们看到,仍然有牧民赶着羊群从此经过,也许是去寻找新的牧场。



有公路通往边境哨所,这里到边境线很近。



有雄鹰在空中盘旋,可能是好奇我们打扰了它们吧,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家园。


在瓦罕走廊的这片开阔地带,竖立着三块高僧纪念碑,还立有大唐将军高仙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都是2011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筹资建立的。正是这些先贤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当年马可波罗商队进入中国时,走的就是“瓦罕走廊”。


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佛教最初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经书密不可分,最早的一批译经者都是西域来华的僧人。列在第一位的是高僧安世高,他是把佛教带到中国的东行传法第一人。据史料记载,安世高大约生活在公元二世纪,出家前是安息国王太子,自小聪明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等术。



当年安世高就是经由这一条道路,翻越帕米尔高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他翻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佛经,也由此把佛教带到了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拜佛,正是途径此地,从瓦罕走廊进入印度。




法显在书中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意思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能靠太阳辨别方向,用前人白骨来做路标。现在十月份,这里已是一片雪原,冰天雪地,虽是晴天中午,我们也感觉寒冷刺骨。





到了公元627年,大家熟知的唐朝高僧玄奘赴天竺取经,也是借道瓦罕走廊。




随着历史变迁,这条在古丝绸之路上举足轻重的通道,早已风采不再。如今,只有巍峨的风光和奇特地貌景观仍然令世人惊叹。





在314国道沿线,距离最近的国境线仅有2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居民点,达布达尔乡。村民的房子都是新建的,可能原先他们都分散居住,现在政府出资,集中一个地方给他们新建了住房。




从瓦罕走廊沿314国道向北回返,大概行驶30公里左右,向右拐入一段岔道,很快便到了著名的盘龙古道的西入口。


可能是前天下了暴雪,西入口有栏杆挡住了道路,我们到达时,前面有人把栏杆抬起了,小车可以通过,我们也随着开进去了。



盘龙古道有2个出入口,一个是出塔县向南约25公里处314国道边上的西入口,出口为东面的瓦恰乡。反之亦可,如上图所示。


盘龙古道入口处立有一块极为诗意且富有哲理的著名路牌:今日走过了人生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这条公路原来叫瓦恰公路,因像一条巨龙盘卧在大地上,所以也被称为“盘龙古道”。瓦恰公路全长70多公里,是一条为了方便牧民出行而修建的从塔县到瓦恰乡的公路,其中盘龙古道全长30多公里。




盘龙古道现在已经成为网红公路,因这长约30多公里的盘山道路有着600多个弯,而且多为U形弯,连续的上坡,海拔从3000上升到4100左右。盘龙古道已成为帕米尔高原旅游的热门景点,引来无数游客到此打卡留念。





盘龙古道两端为铺装路面,中间约十余公里为非铺装路面,总体路况还好,车子不能开太快。由于前天下了大雪,在山顶路段仍有积雪覆盖,更须缓慢行驶。



盘龙古道目前不收费,但是我们在路上看到有工人正在修建棧道,估计不久便会成为一个收费景点。




远远望去,盘龙古道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绕山间,守望着这片神山圣地。弯弯曲曲的公路,似乎在告诉我们,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面便是一片坦途!




到过这里的游客说,盘龙古道比怒江72拐更有气势,更为刺激。




盘龙古道途中有龙回头、水袖、大盘龙、小盘龙等几个观景平台,可以停车观赏。




不知道什么原因,途中没有碰到一辆从东入口进来的车辆,在高处只看到我们的来路后面仅有三四辆车跟着上来。到了东出口才知道,原来东入口有人值守,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汽车驶入。



站在高处俯瞰盘龙古道,有人说像大肠,有人说像方便面,有人说像沙画,有人说像别针,有人说像发卡,一条公路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这是一条国内最有艺术感的公路。




一弯又一弯,一绕又一绕,这条九曲十八弯的公路如此精彩。线条流畅,弧度优美;像一条巨龙,蜿蜒曲折,扶摇直上。虽是人造,宛若天成。



翻过山到了东出口便是瓦恰乡,左拐走614县道沿着塔什库尔干河走便可回到塔县。游客也可以开车从塔县北出来右转走到这里,从东入口进入盘龙古道从西口出去回到塔县。





从盘龙古道东口下来,便是瓦恰乡坎尔羊村。这里是群山环抱中的一片绿洲,塔什库尔干河在此流过,有草场,湿地,风景秀丽,到了夏天,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湿地公园。




我们在614县道上向北行驶,这是一条峡谷,两侧山体间或有丹霞或雅丹地貌景观。





峡谷中有一些宽阔平坦地带,有村落和草场,还有放牧的牛羊,好一幅雪山下的田园风光。





我们走到一片小树林边上,塔什库尔干河从林中穿过,不远处便是高耸的雪山。我们便停车在此稍事休息,顺便观赏美景。





六十年代长影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便发生在建囯初期的塔县,其中有许多外景就是在塔县境内拍摄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塔吉克族传统民歌《古丽碧塔》改编而成。


坎尔羊村,就是当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的创作地,而今这儿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我们在坎尔羊村吃了午饭,沿着塔什库尔干河在崎岖的山路上继续向北行驶。



塔什库尔干河道渐渐变宽,又向前行驶一段,一个偌大的蓝湖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有名的下坂地水库。




下坂地水库是塔县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兼有防洪、蓄水、发电功能,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因湖水清澈透明幽蓝,又被大家称为蓝湖,这儿也成了塔县旅游的一个新景点。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大片碧水被周边群山环绕,犹如一块瑰宝,被大地母亲捧在手心。




据说水库边常见野羊、雪鸡等野生动物,湖边的山上还生长着黑枸杞、肉苁蓉等药用植物。




远处雪山,近处是碧绿的湖水,高原特有的山貌,蓝天、白云、雪山、碧水,美不胜收。来塔县旅游的客人,都会在这里停下来,沿着湖畔走一走,或者望着湖面发发呆。




湖上的这座桥,一头可以返回塔县,大概一个小时车程,另一头进入塔莎古道,东去莎车。



这一段路其实是塔莎古道的西段,1300多年前,高僧唐玄奘自印度取经东归,走的就是塔莎古道。


这里距塔县县城还有70公里。公路在峡谷中穿过,两侧的山崖非常险峻,陡峭的山崖上堆积着风化剥蚀的山石,似乎随时都会塌下来,仅此一段,便可窥见塔莎古道的凶险。




驶出险象环生的峡谷,前面豁然开阔起来,路边出现了大片湖水和沼泽湿地,夕阳下的山影倒映在水中,风景如画。



我们向西拐入314国道,再向南行驶很短一段,便回到了塔县县城,结束了今天的旅行。



10月25日,帕米尔高原旅行第三天。早上起来,天气依然很冷。



步行到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寻了一家当地人开的饭馆吃早餐。



九点钟,我们开车返程。塔县城北G314边上有一处拜火教遗址,但大门紧锁,不能入内参观,停车拍了几张照片。



拜火教又称祆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拜火教主张善恶二元论,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第一要务。塔县发现的这处2500年前拜火教遗址 ,十分完整且规模宏大,有着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我们继续向北行驶,来到塔县苏巴什达坂的检查站(不要过去),斜对面右侧就是慕士塔格4号冰川公园的大门,目前这个景区还在修建中,大门用围挡拦住了,很多人就此就错过了和慕士塔格冰川亲密接触的机会。李师傅显然对地形非常熟悉,从大门的侧面开车进去,沿着一条公路向东南方向前行。




我们一直开进去大约10公里,便到了4号冰川景区大门。我们的运气不错,可能是公园尚未建好,大门无人值守(据说有时会有管理人员堵住不让游客上去)。





慕士塔格峰两侧有八条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冰川,其中位于主峰东侧的科克萨依冰川最大,长度约25公里,面积可达86.5平方公里。今天我们攀登的是慕士塔格峰西坡4号冰川,慕士塔格峰西坡山势较缓,比较容易攀登。




慕士塔格峰顶皑皑白雪,犹如满头白发,十余条冰川镶嵌在峰体下的峡谷中,好似老人胸前飘动的银须,雄踞群山之首,故有“冰山之父”的美称。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可领略冰川的绝美景色;冰塔林、冰柱、冰洞等,堪称奇观。





从景区大门到最高一处观景平台,大约有两公里,在高海拔地区登山,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我和李师傅两人登到了最高点。




我们攀爬到观景台最高点,这里海拔已经是4600米了,感觉有点气短。



我们翻过最后一个山坡,一堵巨大无比的冰墙挡在了面前,这里就是4号冰川的末端了,数十米高的冰墙下形成了一处冰碛湖,冰面上泛着淡淡的绿色。



冰湖终年结冰,稍远处便是长年不化的冰川,悬挂着长长的冰舌,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冰洞。





冰川上厚达百米的冰舌洁白坚实,在阳光下炫目耀眼,让人无比震撼。




从冰川上下来,来回花了两个小时。虽然很累,但是与慕士塔格峰的亲密接触,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再见,慕士塔格峰!





继续向北行驶,慕士塔格峰渐渐离我们远去。而公格尔九别峰,喀拉库里湖,白沙湖⋯等美景,与我们一路相伴。





我们虽然与帕米尔高原渐行渐远,但是三天里我们亲眼所见她的壮丽风光,将永远铭记于心。





快到喀什的时候,我们在公路旁边一个小村子停车休息,顺便参观了维族人的院子。




我原来计划今天返回喀什,明天乘车去和田,尔后从和田走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返回到库尔勒。但打电话咨询了和田市防疫部门,因为我行程码有北京行程,和田不欢迎。而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已进入最佳观赏期,当即决定,今晚就乘火车返回库尔勒。傍晚6点半我在喀什火车站与李师傅告别,乘晚上8:49的T9528次列车去了库尔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