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铜像
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新中国优秀的外交家。
王稼祥故居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平方米,属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
2006年10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5月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由王稼祥故居纪念馆、故居、东台书院等景点组成。
故居和纪念馆不远处的查济村,是皖南最大的古民居。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和徽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的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高脊飞檐……极具地方特色。
馆名由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由序厅、展厅和游客中心三部分组成。
踏入内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王稼祥汉白玉雕像。雕塑高1.8米,重1.6吨,雕塑取材于王稼祥1925年在芜湖圣雅阁中学读书时期的一张照片。他面色沉静、目光有神凝望着远方,眉宇之间微蹙,左手拿着《申报》,右手握着拳头,表现了他投身革命的勇气、决心和对未来前途的思索与展望。
雕塑的背景是王稼祥同志一生走过的主要历程为主题的浅浮雕。内容有厚岸村、芜湖圣雅阁中学、江西瑞金、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延河、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科里姆林宫。
《王稼祥生平陈列展》的主题是“永远的稼祥”。展厅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风华年代,第二部分是忠诚战士,第三部分是三大贡献,第四部分是卓越领导,第五部分是杰出外交,第六部分是永远的缅怀。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泾县厚岸村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1913年至1919年7岁的王稼祥就读于厚岸村的柳溪小学。柳溪小学是由王稼祥的胞叔王惠舟创办。1922年,年仅16岁的王稼祥离开家乡,到南陵县乐育学校求学。1924年,18岁的王稼祥考入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学习。1925年8月,王稼祥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少年时期的王稼祥便树立了学习目标,他在写给朋友王柳华的书信中明确地提到他学习的目地是学知识、求真理。1925年冬,王稼祥怀着“研究革命理论,实习革命方法”思想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且为自己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康姆纳尔”,意思是“公社社员”。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联共,成为一名联共党员。通过学习他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升,他在写给朋友王柳华的信中提到:“要革命,必须有组织的政党来组织民众不可”。
王稼祥同志的全家福油画。父亲王鸿宇(也叫王承祖)、母亲查端,大姐王招德、二姐王珍玉、姐弟三人王稼祥最小,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王稼祥读书的柳溪小学,其前身是东台书院,坐落在村东的乌台山麓聚星桥畔,柳溪河由西穿过学校东侧,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有着幽静的学习环境。
1913年,由王稼祥胞叔王惠州创办并担任校长的柳溪小学,7岁的王稼祥入学读书。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是少年王稼祥的一个优良品性。每逢节假日,他常常独自一人,带着课本来到校旁柳溪河边的聚星塘埂上,一会儿散步徘徊,聆听流水溪声,眺望星桥卧波;一会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阅读课外书,或者朗朗有声背念英语单词,至于边走边默诵而与人相撞,更是成为一时美谈。他如饥似渴地猎取各种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优秀,每学期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他的英语成绩尤为突出。王稼祥于柳溪小学毕业后,因全县无一所初级中学,而稼祥又年纪太小,缺乏自理能力,又在柳溪小学的私塾里读了两年私塾,帮他打下一定的基础。
少年王稼祥因勤奋好学,虽-在偏僻山村,并不孤陋寡闻,却眼界开阔,胸怀大志。邻村有个查谦比王稼祥长10岁,考取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不久又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王稼祥父亲常以其勉励他,希望稼祥将来上大学,出国留学,当个学者、教授。稼祥脱口而出回答说:“你看查谦了不起,难道我就不能驾于查谦之上吗?”
这份履历表是他在延安时填写的,履历表中详细叙述了他在苏联学习及入党的情况。
王稼祥一生经历3次婚恋:第一次是1925年,在父母的包办下与查瑞香结婚。但不到一年,查瑞香生下儿子王命先不久就不幸病逝了。第二次是在1928年秋,王稼祥留学苏联期间与一个苏联姑娘结婚,仅过了一年两人即分手了。第三次是1939年3月,33岁的王稼祥与延安边区医院外科医师朱仲丽举行了婚礼。(朱仲丽191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朱剑凡,早年留学日本,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
王稼祥和夫人朱仲丽并没有生育孩子,王命先是其唯一子女。王稼祥因言获罪后,殃及全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的儿子王命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因忍受不了折磨,投湖自尽。养女和两个孙子也失去升学参军的机会,下乡插队到边远农村。
1974年,他的孙子王光龙被推荐到郑州工学院读书。后来,他成为郑州大学教授、民盟河南省委委员。(摘自《党史纵览》)
1935年1月7日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在王稼祥等人积极倡议下,召开了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会议从1月15日至17日,会议决定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同志后来曾说:“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这是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一个突出贡献。
三人军事小组模型。
1935年3月12日,王稼祥参加了在贵州苟坝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六届六中全会,会上王稼祥再一次作题为《国际指示报告》,王稼祥的报告为巩固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二大贡献。
1943年7月8月,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载了王稼祥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是王稼祥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第三个突出贡献。
王稼祥参与党的外联和国家外交重大决策工作,为发展我党我国的对外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王稼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
王稼祥在担任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事活动。
王稼祥提出在困难形势下对外援助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被毛主席指责为:“这是对帝国主义要和,对修正主义要和,对印度和各国反动派要和,对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要少,这是‘三和一少’”。
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在 《毛泽东与王稼祥——疾风知劲草》一书里记载:康生利用批判“三和一少”插手中联部工作,“他到处煽风点火,说中联部的错误都是由王稼祥那封信引起的,那封信的要害是提出了‘三和一少’的修正主义即右倾机会主义外交路线。 ”在康生的操纵下,王稼祥遭到了批斗、关押。
王稼祥故居是一幢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正房门楣上“王稼祥故居”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在稼祥八十周年亲笔题写的。
王稼祥故居书房兼卧室。王稼祥曾在这里背着家人读过“新青年”、“向导”和“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杰出的革命领导人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小花园是少年稼祥经常玩耍的场所,旧时泾川人家都喜欢在院中栽树种花,桂花和牡丹、腊梅最为常见。
故居正屋,由一个堂厅和两间厢房组成。
屏风前的长形条桌上陈放着镜、钟、瓶,寓意着终身平安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东瓶西进的意思。
客厅左边的厢房是王稼祥两个姐姐居住,姐姐出嫁后,王稼祥在这间厢房住过一段时间。1925年,王稼祥在芜湖圣雅阁中学组织领导学生运动,被教会学校除名,父亲把他领回家关在这个房间。最后还是怜子如命的母亲偷偷放走心爱的儿子,从此王稼祥投身革命,四海为家,直至1974年1月25日辞世。
客厅右边的厢房是王稼祥父母居住,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也是在这间厢房出生的。
厅堂后的厨房。
故居广场内庭照壁
故居纪念馆外部
王稼祥生平(部分)
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上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竟以204票未过半数而突然落选,连中央委员也没选上。
事出有因,王稼祥与王明有些瓜葛,是二十八个半的成员之一,随着王明越走越远,王稼祥也受到牵连。另外,可能跟王稼祥学者型的性格有关,他平时跟同事干部以及群众的接触很少。这些都是有可能影响他当选中央委员成为核心领导层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
1956年2月参加苏共二十大。8至9月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第三、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7年1月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
1958年11月至12月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1959年3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外宾。同月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赴华沙出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会委员。7至8月参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1962年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为“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3月主持撰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会后休养。
1965年1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常委会委员。
1966年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1968年4月被隔离审查。
1969年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1970年年底回到北京治病。
1972年5月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
1973年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直至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