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之二十二——白云观

作者:高高 显示图片

古老的白云观,如今已成为北京的一大名胜,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12月5日星期天一个暖暖的冬日,在杨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北京古迹三人行”前往白云观参观浏览。


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丛林”之誉。白云观始建于唐朝,历史上相当辉煌,元朝时长春真人丘处机道长曾在此修道,并主持天下道教。道观千年来几经易名和废建,如今的建筑主要是建于清朝时期。


观内建筑基本按照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及后院,规模宏大,布局紧凑。中路:以山门外的照壁为起点,依次有照壁、牌楼、华表、山门、窝风桥、灵官殿、钟鼓楼、三官殿、财神殿、玉皇殿、救苦殿、药王殿、老律堂、邱祖殿和三清四御殿。


牌楼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四柱七层、歇山式建筑,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



山门前两侧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


山门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为明英宗朱祁镇所赐。



进入山门有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身、桥面为叶青石所砌。桥栏采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然而,桥下没有滚滚的流水,也没有深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


桥下两侧各悬挂一枚古代铜钱模型,上有“铜响福兆”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人们向钱眼投掷铜钱(现今用铁片代替),若是击响铜钟,则为大吉大利之兆。这一活动称为“打金钱眼”,已成为北京春节民俗活动之一。


进入山门,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分别建有钟鼓楼。这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宫观的钟鼓楼截然相反,其钟楼在西侧,鼓楼在东侧。据称,元末,长春观殿宇大都倾圮,明初重建时,以处顺堂(今邱祖殿)为中心,保留了原来的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鼓楼,故形成了今日所见之格局。




院落的正北为灵官殿:殿内正中供奉着道教第一护法神王灵官。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明代享受国家祭祀的一位重要道教神仙。 王灵官在明代也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摄毒。王灵官全称 “先天首将赤心护道三五火车王天君威灵显化天尊 ”。


第二进院落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的主宰 ,又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天公”、“老天爷”。



玉皇殿中左右两侧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六尊铜像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殿壁挂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二十八宿的绢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玉皇大帝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为“百寿幡”,此幡为慈禧太后御赐。


三官殿:位于玉皇殿的东侧,殿内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财神殿:位于玉皇殿西侧,殿内供奉三位财神,中为文财神比干,左为武财神赵公明,右为武财神关羽。前来这里跪拜财神的人络绎不绝。




第三进院落老律堂:原名七真殿,殿内供奉全真派七位阐道弘教祖师,中座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邱处机,左座依次为长生辅化宗元明德真君刘长生、长真凝神玄精蕴德真君谭处端、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右座依次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王处一、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静渊真玄虚化元君孙不二。


因清代于此举行传授戒律仪式,故称“老律堂”,现为白云观道众日常诵经和举行祈祥法事的殿堂。


东配房救苦殿:原名“宗师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简称太乙天尊或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称青玄大帝、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等,太乙天尊是自然天神。


西配房药王殿:内奉祀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种著作,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他在中国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第四进院落邱祖殿:它为白云观的中心建筑,奉祀全真龙门派始祖师长春真人丘处机。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在宗教中的功绩和玄奘大师齐名,但是道教和佛教传播途径不同。



第五进院落三清四御殿: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


楼上三清阁奉祀道教原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


楼下四御殿奉祀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分别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



四御殿前院子中的流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四十三条金龙。炉的两耳就雕着八对嬉珠神龙。民间传说,谓人们站在铜炉前,闭着眼睛往前走,如正好能摸到龙头,则能得到龙的亲自护佑,事业象龙腾一样飞速发展,青云直上。





白云观西路有神特、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小蓬莱等。


祠堂院:奉祀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遗蜕。
堂内左右室墙壁上嵌有元赵孟頫书《道德经》、《阴符经》石刻,为白云观之珍宝。


八仙殿:奉祀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


元君殿:奉祀道教女神,碧霞元君救苦救难 。中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别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别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

过去妇女们最担心的就是不育、难产,产后又担心婴儿出天花、闹眼疾、夭折或落下残疾,而这里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供奉文昌梓潼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

文昌帝君左边奉的是孔子,为中国儒家的创始人。道教奉之为“大成至圣先师”。右边是朱熹,为宋代理学大师。另外左右两侧还各有四尊铜像,则为侍臣、侍者马童。文昌殿的这些铜像都为明代造像。


文昌殿门外的高大立像为“魁星”,其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现在文昌殿也成为升学考试、升职考试应聘考试等各类应试者常来奉祀的地方。


吕祖殿:奉祀吕洞宾祖师,始建于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


元辰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俗称“六十甲子殿”,始建于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


白云观东路有三星殿、慈航殿、真武殿和雷祖殿。


三星殿:奉祀福、禄、寿三星真君神像。清朝时为“华祖殿”,奉祀神医华佗。 2000年重修后改为“三星殿”。


慈航殿:奉祀慈航天尊(佛教称为观音菩萨),清朝时为“火祖殿”,奉祀火德真君。 2000年重修后改为“慈航殿”。



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全称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在民间的称呼为“真武荡魔大帝”,有时也称“玄天上帝”等。


雷祖殿:供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南极长生大帝之化身。里面还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位神灵。殿内神像均为明代所铸铜像。


白云观后院是一个大太监刘多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修建的,名“云集园”,又称“小蓬莱”。


此处为一个清幽雅静的花园,有三个庭院。中心庭院有戒台和云集山房,东庭院有云华仙馆、有鹤亭,西庭院有退居楼、妙香亭。




西边妙香亭与东边有鹤亭遥相呼应,院内的石刻不少,有“空洞洞天”、“一览”、“云天”、“小有洞天”等。






戒台,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匾额“致中和”,为道教全真派传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的坛场。


戒台正中是明代画家仇英的“群仙会祝图”,两边的游廊有历代石刻、书法。





云集山房,为全真道律师向受戒弟子讲经说法之处。



“小蓬莱”的北边有一二层小楼,名为退居楼,为道长静习的地方,现在是道士居住地。

白云观里有三大神奇之物:第一件是在邱祖殿大殿中间摆放的一“巨瓢”,堪为钵中之王,名曰“瘿钵”,为一古树的瘿瘤雕刻制成。


钵身深棕色,口嵌金边,置于一刻满花纹的汉白玉云水座上,底座上,刻着“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观”18个字。


第二件是神特,它位于西路吕祖殿的后方,距离元辰殿不远。这座似马非马,似驴非驴的铜像,其造型竟为骡身、驴面、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称它为“四不象”。


其实,它的正名叫“特”。传说它是一种神兽,具有奇特的功能,人哪儿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后再摸摸它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瞧它浑身上下已被来这里的人摸得油光锃亮。


第三件神奇之物是罗公塔。它位于观内东北角塔院里。这座造型精美的石塔,建于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是道士罗真人羽化后的灵塔。罗真人羽化后雍正帝敕封其为:恬淡守一真人。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塔通高约10米,形似亭阁,实为密檐。



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



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足见其珍贵。


塔身正南有石质塔铭,上书:敕封恬淡守一真人罗公之塔。


白云观每年春节的民俗庙会,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摸猴”是游人特别是春节赶庙会之人必不可少的一步。


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鹤、花卉等图案,其刀法浑厚,造型精美。就在中间券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石猴。


小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黝黑光亮,形体扁平。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这石猴便成了神仙的化身,来白云观的游人都要用手摸摸它,讨个吉利。



观内共有三只小石猴,分别藏在不同的地方,若不细心寻找,难以见到,故有“三猴不见面”之说。我们按照介绍继续寻找另外两只小石猴,一只在山门西侧的八字形影壁须弥座顶端的束腰处,很容易就找到了。


整幅图案是一棵大树,树上挂满果实,树下一匹奔马,马前有一只猴子,一臂高举,手中托一物。被摸的最亮的部位,就是小石猴的位置所在。


木木老师用手仔细地摸了摸小石猴也讨个吉利。


第三只石猴是在庙后东院雷祖殿前的“九皇会碑记”底座上,我们找了好一会儿才确认它的位置所在。因为雷祖殿正在修缮中,脚手架和围栏挡住了我们。殿的前面有四座石碑,上面的刻字已经模糊不清,后来问了这里的一位道士,他指了指殿的西侧。我们特意越过脚手架,在西侧的两块石碑中寻找,在最西侧的石碑上隐隐约约看到了“九皇会碑记”几个刻字,然后顺着石碑往下,在碑底座侧面终于找到了第三只小猴子。


底座的侧面的花纹图案中,松树旁边站立一猴子。猴子的一只手举着一个桃子,另一只手摸着自己的脑门儿,样子好萌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