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南伽巴瓦的“夕照金顶”,已是满天星斗。索松村正值桃花旺季,游人如织,和去年走川西环线时的新都桥差不多,桃花林中藏民小院,灯火璀璨,笙歌鼎沸,旅馆民宿家家客满。无奈之下只好再开车92公里去林芝,到林芝市区八一镇(现在叫巴宜区)时已是半夜十一点了。
林芝在318国道上,城市不大,但温润整洁,市面热闹,近半夜十一点还有开门迎客的川菜馆子。队友们白天长途奔袭了五、六百公里,中午只在朗镇吃了碗汤汤水水的面条。基本上是靠压缩干粮撑下来的,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四川老板娘炒的川菜红红火火,麻辣嫩滑,肉香四溢,队友们尽管都是江南温婉淑女,却也一边倒吸冷气连连喊辣,一边干下去两大碗米饭。
清晨从林芝市区八一镇出发,向东走G318线。
八一镇靠近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原来藏人叫“拉日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片乱石滩。解放军18军进藏后,这里的气候比拉萨温和湿润。18军的后勤基地大多设在八一镇周边,经过解放军几十年的建设,现在八一镇是西藏最宜居的城镇。近年改名叫巴宜区,听上去总感觉没“八一镇”那么响亮。
八一镇和色季拉山之间另外还有一个林芝镇。
林芝镇,八一镇,巴宜区都在318国道上,绕来绕去很容易把初走川藏的游人绕晕。
出了林芝镇,就开始翻越色季拉山。
色季拉山,垭口海拔4728米,是尼洋河和帕隆藏布的分水岭。
旅行路书总是在说:色季拉山上可以领略南伽巴瓦群峰的壮美云云。远处的雪山就是南伽巴瓦,实地观赏,和索松村的感觉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色季拉山垭口终年积雪,垭口还挂口大铜钟,受“此生必驾318”文案的忽悠,每天车来人往,钟声回荡,热闹非凡,游人都得在此敲钟打卡。
温馨提示:垭口北边山峰是军事禁区,不能在垭口放飞无人机,后果会很严重哦。
翻过色季拉山,脚下就是鲁朗林海。
英姿飒爽女司机,给自个儿点个赞。
呵呵,三个女人一台戏,再有一台驰骋雪山草原的大排量越野车,那就是活色生香的连续剧。
鲁朗和通麦区间,川藏高速铁路雅(安)林(芝)段工地,中铁的兄弟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川藏高速铁路分成三段,东段成(都)雅(安)线已在2018年12月开通运营,西段拉(萨)林(芝)线2021年6月份通车,中段雅(安)林(芝)线难度最大。据说难度是青藏铁路的五倍,也在2020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希望了解拉林铁路建设艰险程度的驴友也可参阅《山南——墨脱线游记(2)雍布拉康 索松村——鱼眼印象之雅江河谷》@http://www.mafengwo.cn/i/23456030.html
早在1897年2月,英国取得滇缅铁路筑路权,在签订的条约内容中设想了一条从印度经锡金到达西藏,再入四川进而连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路。
1899年,孙中山先生编制《支那现势地图》,规划一条由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由四川再到西藏的铁路,具体线路为:“经双流、新津、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理塘、巴塘,然后出西藏”,初步勾勒出川藏铁路设计走向。
1912年中山先生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改任全国铁路督办,中山先生就提出:“川藏铁路事关中国国家安危存亡”。中山先生编成的《实业计划》中,规划拉萨至成都的川藏铁路长度约一千英里,途经成都、灌县、甘孜、昌都至拉萨。
1928年,四川省主席刘文辉向蒋介石提出修建川藏铁路设想,建议:“筹设成康、康藏两路铁道”。
旧中国贫弱不堪,积重难返。川藏铁路的设想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一直到了2011年3月,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建设川藏铁路,连接成都与林芝,接上拉林高铁。
2018年10月,习主席主持召开会议,全面启动川藏铁路建设。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从既有的成昆铁路引出,经蒲江、雅安、天全翻二郎山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经康定、理塘、白玉跨金沙江,进入西藏昌都;经江达、昌都、邦达、八宿进入林芝;经波密、林芝进入山南地区;经桑日、乃东、贡嘎西至拉萨。
川藏铁路连接平坦富饶的四川盆地,横跨G318与G317,将康区人口集中的主要城镇和卫藏核心区串联在一条线上。在经济、政治、国防和藏区稳定发展上的巨大国家利益,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是共和国高层极其英明前瞻的决策。
走过川藏南线与川藏北线的驴友都知道,这是一条天下第一艰险的铁路,横跨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起于成都平原,东西横穿横断山脉至青藏高原,铁路需要“穿七江过八山”,即依次要跨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易贡藏布江、雅鲁藏布江等7大江河,凿穿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色季拉山等8座高山。
亲眼看见中铁的兄弟们正在用盾构机掘进色季拉山隧道。
中国最美的公路,毫无疑问正是车轮下的G318川藏南线,有了川藏铁路,中国最美的铁路是不是非它莫属?
回内地后查了查川藏铁路的规划设计,林雅段静态预算3000多亿,工期预计十年。线路总长1011公里,其中843公里都是隧道,最长的然乌—通麦段易贡隧道甚至有54公里长度。大大小小的桥梁加起来89座,桥梁总长度119公里,桥隧比高达94.7%。
想象一下,94.7%桥隧比,川藏铁路基本上都在横断山脉的山体腹中穿行,怪不得网友们调侃川藏铁路是“川藏地铁”。
坐动车去拉萨,已经不是梦想。但估计坐动车是看不全G318沿线的绝美风光, 还是给包车走川藏的弟兄们留了个饭碗,呵呵。
再过十来年,从中山先生的谋划算起,一百三十多年的光荣和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变成现实。
打通横断山脉——人类工程史上极其伟大的壮举!
为中国基建狂魔骄傲!
G318沿着帕隆藏布江蜿蜒向东。
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水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然乌湖上游的阿扎贡拉冰川,然乌湖其实就是帕隆藏布河段的一段地震堰塞湖,主要流经波密县,在林芝县汇入雅鲁藏布江。
帕隆藏布流到波密县通麦镇附近有易贡藏布江汇入,帕隆藏布峡谷在通麦镇——帕隆乡(排龙乡)之间有两个大拐弯,这就是G318线上曾经的著名天险:通麦——排龙天险。
“通麦”曾是个会让所有跑318的司机和驴友们心中一颤的名字,
2016年以前,从西藏波密县通麦镇到排龙乡的14公里,是川藏南线上公认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也被叫做“通麦坟场”。通麦路段自318线建成通车后,已经发生过上千起车毁人亡的事故,数以千计的前行者或为生计或为情怀葬身于帕隆藏布的激流之中。
川藏南线上著名的咽喉工程——通麦大桥历经三代,见证了“天险”畅通的整个过程。在易贡藏布与帕隆藏布的两江汇合之处,并存着不同时期的三座跨江大桥。
最早的通麦索桥只能走人走马帮,G318修通后,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的通麦大桥。
2000年4月9日易贡特大山体滑坡,易贡湖水溃坝,通麦大桥被冲得无影无踪,川藏南线交通完全中断90多天,墨脱、波密、林芝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之后修建的通麦公路桥是一座临时保通工程。2013年8月2日午夜,通麦大桥再次垮塌,一货车坠河,至少4人坠江失踪,包括徒步川藏一男一女两名驴友和开货车的两名波密当地藏民。通麦是川藏线的咽喉重地,大桥的垮塌使318线再次中断一个多月。
那时的老通麦大桥两头都有全副武装的武警看守,大桥严禁拍照。每次只限一辆车单向过桥,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到铁索和桥板都在颤动。
通麦天险修了塌,塌了修,通麦段始终处于施工状态。从18军进藏修通康藏公路算起到现在抢修保通的武警交通部队,近七十年来,共和国几代忠勇的军人用热血和生命维系着内地与西藏的交通命脉,维系着国家的统一。
这是2016年整治通麦天险后,新建的通麦特大桥,天堑变通途,自此“通麦坟场”成为历史名词。
以前走318时排龙段最难走的14公里挂壁土路。
现在排龙段的隧道,避开了帕隆藏布江边泥石流塌方频发的凶险路段。
以前走318时,通麦天险上让人提心吊胆的小老虎嘴,经常有滚石从天飞降。
现在的小老虎嘴隧道。
以前要走上七、八个小时,运气不好时可能会在关卡排队一两天的“通麦坟场”,如今只要十几分钟就顺顺当当地到通麦镇。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国家日盛,吾辈一起奋力。
过了通麦特大桥,就是通麦镇。
2016年以前的通麦镇很热闹,排队过通麦大桥的车辆经常是几公里长,很多驴友都需要在通麦镇过夜,等候白天过通麦天险,那时镇上有几十家饭店旅店。而现在的通麦镇只剩下一、二家旅店,走318的驴友一般都选择在波密或林芝住宿。
中午在通麦找了家四川饭店打尖,藏族老板娘炒的川菜,总感觉味道怪怪的,但也说不出来那儿不对?
等着上菜的工夫,去对面武警交通部队四支队驻地的院子看看,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通麦——排龙天险路段,屡塌屡修,屡修屡塌,抢修保通,维系命脉。
营区里静悄悄的,驴友们心中最可敬的军人,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318驴友圈里最有名的通麦天险“4034”里程碑,昔日满满的涂鸦也被粉刷一白。
路上经常偶遇骑行或徒步的驴友,为情怀和顽强点赞!
继续东行,318线的4000公里整数点,近年也被开辟成观景台,背靠雪山冰瀑,面朝帕隆藏布,继续着“此生必驾318”的宣传文案。波密当地政府吸引游客,聚拢人气的迫切跃然而出。
国道318,横贯整个中国的东西走向,全中国最长的国道,5476公里。
成都——拉萨的川藏“中国最美公路”只是其中的一段,1954年张国华将军率领18军进藏时建成,叫康藏公路,后来为了区分成都——那曲的G317(川藏北线),改称川藏南线。
G318东向起点在上海市人民广场,西向终点在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的中尼友谊桥,也就是著名的樟木口岸。过了樟木口岸就是中国援建尼泊尔的中尼友谊公路,直到加德满都与特里布万公路相连。
另外多一句,疫情结束后想从陆路去尼泊尔旅行的驴友可以顺着G318通过樟木口岸,沿中尼友谊公路、特里布万公路走遍尼泊尔全境。尼泊尔现在是尼共(毛派)执政,对中国很友好,中国人只要入境过口岸就可以获得15天到6个月的旅行签证。
2019年鱼眼鱼太曾去尼泊尔旅行,走过中尼友谊公路和特里布万公路。对尼泊尔旅行感兴趣的驴友可以参阅《尼泊尔游记(1)加德满都 泰米尔——鱼眼印象之半城古迹半城土》及其系列游记。@http://www.mafengwo.cn/i/18476749.html
给自个儿做个广告哈。
从空中俯瞰G318与帕隆藏布,高山深谷,绿水长流。似乎一派岁月静好,风光迤逦。
其实不然,波密的帕隆藏布峡谷位于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南区,正好在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地带,地质复杂,现代构造运动活跃,断裂异常发育,岩层破碎。波密的海拔相对较低,帕隆藏布峡谷相对高差有四五千米,又正对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口,雨水极多。一下雨坡积物失稳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亚洲第一大泥石流群在安多藏区的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
整治改建只是大大减少了线路的危险级别,G318帕隆藏布峡谷段的泥石流水毁仍是家常便饭。
对向的越野车只能相擦而过,外侧就是汹汹奔涌的帕隆藏布,直立陡壁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层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砸在头顶。一路小心翼翼,一路更是胆战心惊。
驶出帕隆藏布峡谷,快到波密。帕隆藏布河谷突然开阔平坦,江水流速和缓,对岸雪山云雾缭绕。
颇有点“数峰排绝岸,一雁落平沙。冉冉寒生袖,悠悠梦到家。”的意境。(宋.吴芾)。
停在路边望着落雁平沙,云山雾罩,思古幽情掉书袋,好一会忽然想起大雁徒迁好像是翻不过青藏高原的,呵呵。
今天是4月15日,本月去墨脱是双进单出,只能住在波密等待。
时间尚早,虽然天色阴沉,还得莫负春光,陪女司机们去拍藏服。
波密县仁青乡,仁青客栈。
虽然我们的住宿早在网上预订,不住在仁青客栈。路过的游客仍可以借用前台的藏服美美地拍照,很合彪悍女司机们的心意,为藏族老板娘的大方热忱点赞
在波密住了一晚,养足精神,清晨天气依然阴雨,今天公历4月16日,扎墨线单向通行,只进不出,走起!
去墨脱有两条路。(网络图片)
第一条是扎墨公路,波密县城扎木镇——嘎隆拉山口——52K——80K——108K——达木检查站——墨脱县城,117公里。国家投入巨资,动用武警交通部队,花费整整四十年时间,2013年10月通车。从雪山峻岭到热带雨林,通行条件很差,进入墨脱只能实行隔日单向通行制度,每年还有窗口期,冬季雪太大,公路也会关闭。看看线路图就可以想象,地名都不是永久居民点,是用公路里程来命名的。
当然现在扎墨公路也在波密县城接入国家公路网,命名为G559线,和318并线在然乌分岔向南到察隅县的桑久村,接上丙察察线。
第二条是派墨公路,米林县派镇派村——多雄拉山口——穿过汗密热带雨林——解放大桥跨越雅鲁藏布江——背崩乡——墨脱县城。派墨线全称华能派墨农村公路,中国华能集团援建,只是当地藏人、门巴人一小段一小段走走马帮,拖拉机,2021年5月份即将全线贯通,只能作暂时应急通行。
背崩——驴友圈里神一般的地名。
派村——背崩——墨脱,《中国国家地理》的“十大徒步线路之首”,徒步者心目中的天堂。
另外还有一条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西藏分公司出资,正在修建中的派(镇)——墨(脱)高等级公路,2016年开工,预期工期要十年,主要目的是为了建设墨脱水电站,十四五规划中的墨脱水电站装机容量70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 ,基建狂魔即将开建的又一个世界第二。如此规模的水电工程的建设,当然需要高等级公路来运送大型、超大型机械设备。为了区分即将贯通的华能派墨农村公路,高等级公路可能会被命名为米(林)墨(脱)公路。
对雅鲁藏布江干流开建十座水电站有兴趣的驴友可以参阅《山南——墨脱线游记(2)雍布拉康 索松村——鱼眼印象之雅江河谷 》@http://www.mafengwo.cn/i/23456030.html
这是新华网发布的米墨线用大型盾构机掘进多雄拉隧道的图片。(网络图片)
米墨线在半山腰凿穿喜马拉雅山脉。米墨线的多雄拉超长隧道海拔不到3000米,将彻底解决大雪封山问题,彻底解决冬季墨脱县的高原孤岛处境。四、五年后再进墨脱,届时不用双进单出,也没有公路开放关闭的窗口期了。除了建设墨脱水电站的经济意义,对边境稳定发展更有着伟大的军事意义。
如果是搭车川藏线的驴友和背包客,也可以在波密县城扎木镇搭乘当地藏民的班车进墨脱,车型都是丰田普拉多越野车,每车四客,每客200元,客满即走。
在318国道加油站和波密大街都有广告牌,上车地点在波密大街国税局旁,用车可以直接电话联系藏民司机师傅,全程约7——8小时。
温馨提示:扎墨线坡度很陡,路况很差,不建议轿车走扎墨线,不建议下午搭车进墨脱,80K以后的公路都在雨林里穿行,天黑路会很难走。
墨脱——中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三个县城之一,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城,也是中国最难到达的县城。
带上几十年对墨脱秘境的向往。架好车头摄像机,带足补给,一心一意向前。
心存诗意去远行,前路却是一片茫茫雪山。
回首相望若惊鸿,盘山路上难数几道弯?
沿着泥泞的碎石山道一路盘旋向上,天色逾加阴沉,没有人烟,更没有“跃上葱茏九百旋”的盎然生机。
一切好像回到了蛮荒岁月,大自然的斑斓色彩只剩下银盐时代的黑白影像。
高悬在头顶是冻了又化,化了又冻的千米冰瀑。
冰瀑——半融化的积雪,重力作用下在陡坡上倾泻而下,又被重新冻结。
仔细观察可以清楚地看见冰瀑体明显的流动纹理。
顺着冲沟蠕动的冰瀑近在咫尺,就在眼前。
停车仰头远望,头顶上方几百米都是这样的冰瀑高悬,仿佛都能听见雪崩时的隆隆声。
到了六七月份,冰瀑融化,雪水夹杂着砂石下泻,就是扎墨线夏季天天都有的大大小小的泥石流。
24K道班随时待命的推土机。
天寒地冻,空气却特别洁净清冽,原始针叶林的树上挂满了松萝。下车吸了几口新鲜空气,突然想起了“琴瑟相谐,松萝共倚”的典故。(元曲.王子一)
松萝——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枝状地衣的一种,没有根系,常寄生悬挂在松树上,松萝虽然具有超高的耐寒耐旱性,但是相对于高等植物,地衣类没有根茎叶结构,它们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空气的洁净度要求特别高,若有大气污染,无法存活,所以在城市里很难见到松萝。
松萝生长缓慢,一年最多只长2厘米,这么长的松萝起码都长了几十年。
从波密县城(海拔2700)到新扎墨公路最高点(海拔3700),路程只有24公里,海拔却升高了1000米。
新扎墨公路的海拔最高点(3700米)——嘎隆拉隧道口。
隧道口就是老扎墨线著名的24K道班,从扎木镇算起里程是24公里。2013年隧道贯通以前,过了24K道班后,就要翻越极为艰难凶险的嘎隆拉盘山土路。
24K也是扎墨徒步线重要的休息补给点。徒步攻略上说:嘎隆拉雪山的天池景色美不可言。现在隧道开通了,天池也只有徒步墨脱的驴友才有机会看到了。
我们换个视角看嘎隆拉隧道口。
我们再来看一张隧道打通前,翻越嘎隆拉山的老扎墨线(网络图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是李白老先生没来过墨脱的感慨,唐朝时墨脱还是吐蕃的属地,远在汉文化圈以外。
“墨脱归来不言路”,这才是用生命在翻越嘎隆拉山的前辈们的感慨。中国再也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而如今扎墨公路已全线贯通,前往墨脱不再是难不可达。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打通墨脱公路,倾注了大量心血。先后四次投资修建从波密通往墨脱的公路,终因高寒缺氧以及雪崩、泥石流等种种自然灾害肆虐都没能成功。1994年老扎墨线才勉强通车当年雨季又被泥石流冲断,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条泥土公路每年的通行时间仅能维持4个月左右
1994年历史上以来第一辆进入墨脱的政府公车,这是当时的墨脱县委县政府。(网络图片)
2013年隧道打通,3360米长的隧道代替了26公里的盘山道。进墨脱才不用需要翻越嘎隆拉山,通车窗口期也从每年4个月增加到8、9个月。
嘎隆拉山口除了千米冰瀑与皑皑白雪,荒无人烟。照样还是有座金碧辉煌的寺庙矗立于此。
嘎隆寺——很有名的宁玛派寺庙,300多年历史。1950年的大地震中震毁,后来重建。
嘎隆寺建在两块巨石上,传说是从天而降,光洁玉白,上面留有莲花生大士手印。莲师当年应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入藏,游历藏地,感觉墨脱犹如莲花,在此修行几年,留下不少典故。墨脱古称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
其实噶隆寺的这两块天上来石,实际上是古冰川作用残留下来的一列侧碛,是冰川搬运的漂砾。
对莲花生大士进藏弘法,创立藏传佛教的历史有兴趣的驴友请参阅《山南——墨脱线游记(1)桑耶寺 青朴山——鱼眼印象之显密恩源 》
@http://www.mafengwo.cn/i/23441286.html
孤独的嘎隆寺前有一排白塔,现在白塔已被积雪掩盖了一大半。用长焦里可以看到嘎隆寺的主殿大门紧闭,据说这里在秋冬季只有一个喇嘛在此守寺。
网上流传的羊湖日托寺,“一僧一寺一孤岛”,号称是世上最孤独的寺庙。而孤独的嘎隆寺,庙孤独,人更孤独。今天是4月16,似乎在墨脱还算是冬季吧。
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仓央嘉措)
穿过嘎隆拉隧道,被壮美雪山和直立悬崖上超难度的工程震撼。
极陡的悬崖盘山道,单车道,不能超车,更不能对向错车。怪不得去墨脱要规定隔日单向通行。
开车、徒步、摩旅,都能进墨脱。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进墨脱县要买门票,每人155元。扫身份证,查边防证。
温馨提示:出行前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预先办好《边境通行证》,免费,有效期一般是6个月。也可以在拉萨代办,但需付费,还要等上一、二天。
检票口也是墨脱县的52K检查站,放行时间是8:00——20:00,晚上不准进墨脱,夜间禁止开车。
52K的意思是:老扎墨线从波密县城算起,翻过嘎隆拉雪山,到检查站里程是52公里,现在穿隧道里程大约只有29公里。原来是无人区,没有地名,久而久之52K就成了地名。
再往前走就是很陡的下坡路,到墨脱县城还有88公里,海拔却从近4000急降到800,斜率很大哦。从80K到县城都在热带雨林里穿行,墨脱年降雨量2330毫米,基本上每天都有降水,雨林公路水毁泥石流那就是家常便饭。如果开轿车进墨脱,在52K检查站被警察劝返是大概率事件。
春风绿了嘎隆拉。
我与春风皆过客,在墨脱只有高山和冰雪才是永存。
小心翼翼地跟着头车,顺着极陡的盘山路慢慢翻下嘎隆拉雪山,已经数不清转了多少个发卡弯。路虽难走,单向通行,没有对向来车,也没人敢超车。
融化的雪水汇成瀑布砸在头顶,流入脚下几百米深的嘎隆曲,汇入雅鲁藏布。道路时好时坏,胆战心惊地通过水毁路段。
路旁随时待命,抢通水毁雪毁道路的大型装载机,巨大的轮胎上绑着一层钢铁防滑链。
请女司机们给钢铁巨兽作个比例尺吧,呵呵。
80K——老扎墨线从波密县城算起80公里。
1998年——2004年期间,每年只有4个月波密县城到80K公路可以勉强通车,物资仍要靠马帮运进墨脱县城和墨脱全县,历史上80K就是马帮与背夫的的物资集散地。现在是外人进入墨脱的第二个检查站,疫情期间侧重登记身份,检查健康码,行程码等等。
80K检查站也是晚上20点关闭。
80K的官方正式地名叫“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小镇东面的山坡上修建了成片的珞巴人定居点。
全国支援西藏,一省包一县,80K和贡日村珞巴人定居点都是由广东省梅州市援建,街上有一家旅店,几家四川面馆和一家汽修厂(可能叫修车铺更合适)。
中午队友们在80K每人吃了一碗牛肉面,几根面条,两三粒骰子那么大的牛肉,物价比林芝波密贵了不止一点点。
2013年新扎墨公路修通前,老扎墨线每年通车时间很短。当地珞巴男人大多都从事背夫职业,就是说进墨脱的物资先运到24K,用人力背运到80K,再用马帮驮到县城。嘎隆拉雪山的雪崩、落石和悬崖,几乎年年都在随机吞噬着背夫的生命。
不论天气晴雨,80K一年到头都是云雾缭绕,水气飘飘。
半云半雨雾满天,远山凝黛淡如烟。
过了80K就算进入墨脱的河谷雨林路段,漫山盈盈绿意,满目青翠欲滴。
满山的小溪瀑布,流水淙淙而下,长满了奇花异草、芭蕉藤萝等等数不清的热带植物。美丽的雨林外衣之下,却隐藏着杀机重重。
从“90K”到“108K”的这20公里路是蚂蟥、毒蚊子和毒蛇、毒蝎的最活跃地区,其中最难对付的要算是墨脱蚂蝗了,当地的珞巴人叫这里“蚂蝗山谷”。
窄得可怜的公路从浓密的雨林中穿过,疯长的植物几乎都快蔓延到路面上,可以感觉到树叶在不断抽打着车顶。
80K至墨脱县城这段山谷路与热带雨林环境无异,从气象学角度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逆流而上,带来了大量降雨,造就了墨脱雨林大环境。炎热的雨林气候,植物疯长,又造就了密不见天的原始森林环境,朽透的巨大腐木随处都是,腐烂的树滋养着大地,植物会生长的更加茂盛,只要雨水和时间足够,大自然就会吞噬一切。
4——9月份正是墨脱的蚂蟥季节,大批嗜血的蚂蝗正潜伏在路边的草叶上、灌丛中甚至头顶的树叶上伺机而动。蚂蟥无处不在,随时会对经过的路人、牲畜甚至车辆发起弹射式攻击。蚂蝗虽然没有眼睛,但嗅觉却特别灵敏,只要闻到气味,感觉到人畜接近,它就能跳出一米多甚至两米远,准确地扑向目标。一旦被蚂蝗上身,它会毫不犹豫地张口吸血,想拔都拔不出来。火烧烟头烫都不松口,只能抹上食盐。
最恐怖的是蚂蟥会飞,和江南的水蚂蟥不一样,当地人叫“飞蚂蟥”。
飞蚂蟥身披迷彩,隐藏在茂盛的植物丛中,肉眼很难发现,吸血后的飞蚂蟥体积会膨胀四、五倍。
墨脱三大怕:雪崩,塌方和蚂蟥,新扎墨线通车后,遇到雪崩的概率大大减少,塌方时时都会发生,蚂蟥还是无处不在。
墨脱交通困难,人烟稀少,雨林生态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层次复杂,是中国不多见的完整的雨林生态系统。
这是路边草丛中和背景溶为一体的蜥蜴。
墨脱竹叶青,仅分布在藏南和缅北的雨林中,很常见。比江南的竹叶青体型大一倍有余。(网络图片)
当地向导说:墨脱还有一种神奇的碎蛇,平时隐藏在地下。五六月翻地时常会发现。“碎蛇”长约40厘米,秤杆粗细,鳞片褐色,有芝麻大小的白点,外貌与鳝鱼相仿,当地人又称之为“干黄鳝”。
“碎蛇”身体特别脆嫩,如果从树上或高处掉下,马上会“五马分尸”,断成数截,并且会被弹出老远,散架后的蛇身竟然会有“破镜重圆”的回天之术,能在10分钟内奇迹般地重新组合,连接起来。就像链条散开又接上一样,不见流血,不留痕迹。照常游走、生存。蛇摔断时若被人任意拣走一节,它就不能复活了。
“碎蛇”无毒,生物学分类名称叫“细蛇蜥”,介于蜥蜴和蛇类之间。“碎蛇”这个名字,就是根据它的身子容易碎断命名的。好像很多种蜥蜴都有断尾再生的功能,蛇蜥身体断了还能再接,真还是第一次听说。
碎蛇泡酒,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当地珞巴人、门巴人用碎蛇酒祛风去湿。回到墨脱县城已是天黑,卖碎蛇泡酒的药铺已经打烊,也没见到活的碎蛇,有点遗憾。
蚂蟥会飞,蛇会断身再接......雨林里还有多少神奇没被我们认知?
窗外一片翠绿,女司机们却个个花容失色,视美景为无物。关紧车窗,害怕毒蛇蚂蟥从天而降,更怕毒蚊子成群结队涌进车窗。
乌当瀑布,扎墨公路大约90K的位置。
传说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士入藏弘法,曾在乌当隐修。
对莲花生大士进藏弘法,创立藏传佛教的历史有兴趣的驴友请参阅《山南——墨脱线游记(1)桑耶寺 青朴山——鱼眼印象之显密恩源 》
@http://www.mafengwo.cn/i/23441286.html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墨脱路上,这样的瀑布众多,随便拎出一条放在内地都可以做景区评级,围起来卖门票。
大大小小的瀑布很多很多,从天而降,漫过路面。
抢修水毁那就是养护工人的日常工作。
路被泥石流埋了,堆土机推开接着走。
桥被水冲跑了,搭座便桥照样行。
人在大自然前面确实很渺小,但中国人足够坚韧,足够顽强!这就是庞大的中华文明能够生存、融合、发展、延续几千年的根本所在。
达国大桥——进墨脱的第三个检查站,达木边检站。
过了达木边检站,就算正式进入边境管理区。照例人刷脸,车验照,扫描身份证,边境通行证,缺一不可。
移民警察全副武装,尽忠尽职。
边检武警为什么叫移民警察?在墨脱县城问过当地人:中国这几年发展很快,生活好了,那边的边民经常会溜过来,发现一个,遣返一个。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公英明!
放一次最长的下坡,吸一口最纯的空气,穿一次中国最完整的雨林,尽管路途遥遥,毒虫蛇蝎,水毁泥石流。无论如何都是人生值得记忆的一段旅程。
扎墨公路113K,雅鲁藏布江林多大拐弯。
雅鲁藏布——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
雅鲁藏布一路向东,流出加查峡谷后,遇到喜马拉雅东段的南伽巴瓦,被南伽巴瓦山体档住去路,一个华丽的“Ω”转身,造就了举世罕见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拐就是504公里,拐弯的一端是米林县,另一端就是墨脱县。在雅鲁藏布峡谷的“Ω”大拐弯里,奔腾汹涌的江水总是顺着山体薄弱的断裂处劈山凿谷。遇见坚硬的山体就绕道而过。所以大拐弯里套着一个接一个的“Ω”小拐弯。“林多拐弯”和“果果塘拐弯”就是典型的两例。
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兴趣的驴友请参阅《山南——墨脱线游记(2)雍布拉康 索松村——鱼眼印象之雅江河谷 》@http://www.mafengwo.cn/i/23456030.html
换个视角来看看“林多大拐弯”。
雅鲁藏布浊浪滚滚,流速很快。凹岸陡坡上一条蜿蜒的细线就是我们正在走的扎墨公路,可以清楚地看到坡积体的失稳塌方。
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河流的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又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动力地质学范本。
广东援建的门巴人定居点。
春云碧水带轻霞
雨林中这样的溪流数不胜数,滋养着门巴人的农耕文明,汇聚到雅鲁藏布,给雅鲁藏布带去丰沛的水量。
德兴大桥——县城通往果果塘的必经之路。
三座不同时期的桥并列横在雅鲁藏布之上,见证高原孤岛的交通发展和变迁。
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悬索桥。
早期的藤桥,几根山藤编成网,系在两岸的大树上横跨汹涌波涛,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中常见。
山南——墨脱线的终点,雅鲁藏布果果塘大拐弯,距墨脱县城18公里(果果:当地门巴语意为圆圈),去墨脱的驴友必去的打卡地,一个近乎完美的“Ω”拐弯。
被壮美的大拐弯震撼,换上超广角镜头,还是觉得难以表达。无人机刚起飞,就被警察厉声喝止。
温馨提示:墨脱紧挨边境,管理严格,放飞无人机和拍照一定要严格遵循边境管理规定。
面对着对面的藏南争议,中国在墨脱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所展现的实力是碾压性的。
进出墨脱县城的公路虽然泥泞,每天总被工程机械挤得水泄不通,有着发展墨脱经济的美好愿景,更多的是稳定边防,争取军事主动权的考量。
现在的国力与1962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国力足够强盛后,争议一定会迎刃而解,全体中国人一起奋起努力吧!
登上县城的最高点——莲花阁,有个墨脱门巴珞巴博物馆,可以俯瞰整个墨脱县城。
昔日的莲花秘境如今也是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4G信号全覆盖。
和队友们干掉一大锅最最正宗的石锅鸡,林芝鲁朗石锅鸡的名气很大,几乎是“此生必驾318”的驴友们的打卡地,而石锅鸡的石锅都是门巴人用墨脱特产的皂石凿出来的。
住的宾馆设施齐全,和川、藏的一般县城没太大差别,饭馆旅店的老板也大都是四川人,唯一的区别就是物价要比外头贵上一大截。
雅鲁藏布在莲花阁脚下滚滚东去,流入藏南谷地,流入印度阿萨姆平原。
从米林县索松村一直走到墨脱县果果塘,雅鲁藏布大拐弯,504公里长,海拔3100降到800,落差2300米,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4亿千瓦的10%。十四五规划中,就在这里拟建的墨脱水电工程装机容量将是三峡水电站的3倍,世界第二。
雅鲁藏布江是条国际河流,流入印度后叫布拉马普特拉河。2001年8月印度能源部制定2002——2012年能源计划中,印度也准备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建设坝高 240——296米,最大装机2000万千瓦的特大型水电站。它将对我方一侧的水文气象、环境生态造成重大影响,当然印度人的计划现在还停留在纸面上,而中国的墨脱水电站已经进入施工前期。
雅鲁藏布的水不能白白流走,在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争夺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雨林的水汽化作浓浓的云雾,慢慢弥漫开来,暮色茫茫中莲花湖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见与不见,墨脱的雨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念或不念,墨脱的美仍在这里,不来不去......
再见,墨脱。再也难见,墨脱!
等到风景都看透,我还能陪你看细水长流。
《鱼眼印象》心所向皆可往,《鱼眼印象》伴你诗和远方!
谢谢您喜欢《山南——墨脱线游记(3)波密 墨脱——鱼眼印象之莲花秘境》
敬请继续关注《丙察察游记(1)然乌 仁龙巴——鱼眼印象之天涯仁龙巴》
@http://www.mafengwo.cn/i/23485266.html
山南 —— 墨脱 线游记(1)桑耶寺 青朴山——鱼眼印象之显密恩源
@http://www.mafengwo.cn/i/23441286.html
山南 —— 墨脱 线游记(2)雍布拉康 索松村——鱼眼印象之 雅江 河谷
@http://www.mafengwo.cn/i/23456030.html
山南 —— 墨脱 线游记(3) 波密 墨脱 ——鱼眼印象之莲花秘境
@http://www.mafengwo.cn/i/23471075.html
丙察察游记(1)然乌 仁龙巴——鱼眼印象之天涯仁龙巴
@http://www.mafengwo.cn/i/23485266.html
丙察察游记(2)下 察隅 上 察隅 ——鱼眼印象之藏南边关
@http://www.mafengwo.cn/i/23499356.html
丙察察游记(3) 察隅 察瓦龙——鱼眼印象之察察线地理实录
@http://www.mafengwo.cn/i/23512319.html
丙察察游记(4) 甲应村——鱼眼印象之天路甲应攻略
@http://www.mafengwo.cn/i/23515425.html
丙察察游记(5) 怒江大峡谷——鱼眼印象之天境怒江
@http://www.mafengwo.cn/i/2354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