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出差,董允坝是隔壁的一个镇子,周末闲来无事,只是为了遛弯,然鹅发现了一个宝藏旅行地,好多年没有重拾写游记了,但就觉得此地需要我来一篇游记吧
实际的行程是误打误撞的,先去了伞里古街,再开车去到点将台最高处观看新式农村建设再去镇上(为了找奶茶和美食)逛了老街,发现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水油纸伞是在老街制作的,简直是给了我莫大的惊喜,而且还发现原来这里有琼瑶住过的地方以及读过的泸南中学,另外古街头上的快400年香樟树也让我喜出望外了。
........................................................................
附上董允坝的介绍,没有攻略就带来了惊喜,但是也可能会错失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深入的了解。
董允坝·中国伞乡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景区是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依托于伞里古街和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两心两环一带八区”的规划布局,打造的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景区所在的分水岭镇是著名的“非遗之乡、英雄之乡、名人之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火龙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滩滩酒;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一级战斗英雄张映鑫烈士陵园;有琼瑶故乡—泸南中学遗址、三国名臣董允之墓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被誉为“中国伞乡、丞相故地、元戎兴学、琼瑶雨巷”。
先上几张美图吧
据清光绪八年壬午( 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最佳。”
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历史四百余年。
2007年4月,泸州市江阳区政府把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内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分水油纸伞制作需要96道工序,选材、锯筒、刨节、刮青、穿线、石印、上油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制作好的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还是从最喜欢的分水岭老街说起吧,其实在我看来这里更像是古镇,为了打造4A景区修建的伞里古镇缺显得格外的异样,也可能是疫情影响实在是游客太少了,没有了古镇该有的生活气息了,如果只是走走拍几张照还是凑合吧,但是和老街的感觉是没法比的,视乎这才是古街该有的样子。
(位置)(位置)(位置)不是很好导航,付了一个地图🗺️,地图上那是一条封闭的街道,导航不出来,路牌是金凤路
因为好奇所以停下车来走一走,向来市井之地,结果这是分水岭老街的一个入口,进来后从左边饶到右边一直走,就是制作油纸伞的工厂了,零星的分布在街道2边,一直走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处结束。而一直往左边走就是琼瑶书屋和古香樟树的方向啦
明代分水岭场开始了它的兴起之路,那个时候它属于十大乡的崇义乡管辖。是泸州通往云、贵两地运送盐、茶、桐油、纸伞等地方土特产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盐马古道驿站。
这里一砖一瓦都凝聚有旧时的影子,鳞次栉比的老店铺延续着上辈人传下来的营生,油纸伞作坊、香烛作坊、竹筷作坊、竹椅作坊……
街坊们围拢闲坐打牌的老茶馆,在同一条老街廊檐下,石板街上,猫狗闲逛,鸡鸭们踱步觅食;老人靠在竹椅上,半眯着眼晒太阳打盹,一派安逸闲适。
老街上还有一家琼瑶书屋,很好奇所以去百度了一下:
琼瑶的父亲接受宜宾李庄一座县城学校的邀请而去教书,但是校方无法安顿他的妻子和孩子们。这时,琼瑶的姨母正好邀请琼瑶的母亲到泸南中学去当教员。于是,在1945年,琼瑶便和母亲及哥哥姐姐们到了位于泸州分水岭镇一所很小的私立学校里。在这所由一座大庙改建而成的学校里,她度过了1年又3个月的童年时光。这所学校,就是泸南中学的前身。
琼瑶阿姨在她的不少影视剧里都有分水岭油纸伞的影子呢,湖边的夏雨荷以及情深深雨蒙蒙也是有的呢~~~
刘粑粑,店家说有40多年历史了,来吃点小吃吧
香樟王,近400余年、直径约2米的“香樟王,100余年百年香樟树遍布社区各个角落。
泸州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40 年代晚期至50 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 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 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3月,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成功获得批准。
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
供销社门口给油纸伞绑线的嬢嬢,这应该是工艺靠后的环节,但这是兼职工最多的环节,因为供销社并不是专门制作油纸伞的地方。
这里的左边就是油纸伞工厂了,这边主要是伞架伞骨以及花油纸伞制作的地方
制作油纸伞的地方可以去参观,不过工人们都认真干活,不太搭理游客,经过允许,也可以拍照的,大致按工艺拍了一些图片和视频。
老爷爷在制作伞骨
他所呆的老房子也特别的好看,还很有抗战红色情怀
刷桐油
毕六福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从第一代传人许绍楷开创以来,历经第二代传人许桐森,第三代传人毕祥禄,第四代传人毕朝贵,第五代传承人毕林泽,第六代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福,一脉相传至今。
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油纸伞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这里的左边是专门制作纯色油纸伞的
很喜欢这里市井的非遗文化
途上胶后要晾晒
涂胶
这里出去就可以体验田园风光啦
董允坝中国伞乡景区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就诞生在此,伞里古街总长约1.1公里,建筑面积8000余平米,以江南建筑为形,以三国文化为魂,开设“分水油纸伞活态展览馆”、”分水阁”、精圣酒庄”等特色展馆,配套医馆、餐饮、民宿等设施。集中展示泸州及分水岭特色美食和传统文化,不仅是三国文化和分水岭油纸伞文化展示区,也是董允坝当地农户聚居点,农旅结合、产旅结合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完美融合。之所以叫伞里,“伞”是指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的原产地,“里”是指居住的地方,“伞里”也由此而得名。
伞里古镇视频:
伞里油纸伞博物馆
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
伞的构造包括伞柄、伞骨、伞面、伞套四部分。
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主要是用木头、竹子、金属等材料制成
伞骨是支撑整个伞面的,它能折叠能撑开,便于携带。
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遮雨的责任,制作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绸布以及经久耐用的尼龙布等
伞套在伞使用后把伞重新收纳起来,防尘防损,同时在进出公交和商场等把伞装进伞套,可以减少滴水到地面,起到文明用伞的作用,最新的设计构造是伞套与伞自成一体,这样可以防止伞套的丢失。
董允坝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景区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实践成功创建为四川省” 蔬式生活”主题公园。
示范基地规划面积2万亩,已建成1.3万亩,已建成蔬菜种植区、水生蔬菜区、优质大棚区、双创孵化园、烟雨湖、伞里古街等。
开车子可以到最高处的点将台(观景台),点将台可以看到整个示范基地,万亩农业示范园区映入眼帘董允祠堂以及经果林带尽收眼底,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从点将台一路走下去可以路过橘子园,顺手摘了一个,一路全是果果,大概也就是500米的样子,但是田园风光很美好呀呀呀~~~
顺路摘了一个,阳光下金闪闪的,怪不得叫黄金果林呢,吃起来也是皮薄汁多。
塔罗科血橙,皮薄水多,这里好像叫金果林
太阳能的路灯,还可以抓蚊子,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务农都是高科技
没有计划的旅程,所以有很多意外之喜,但是由于疫情期间,景区还是比较冷清,所以没有吃到什么好吃的,大部分店铺都已经关门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品尝著名的伞里凉糕呀
这样的非遗文化之旅是否也是你喜欢的呢,反正应该将会是我以后也会关注到的旅行内容哦。期待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