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了南航的畅游中国产品,第1站去了贵阳修文(游记已出,命名为心明之旅2),第2站到曲阜,就命名为畅游中国2吧。
众所周知,曲阜是孔老夫子的老家。本来计划今年暑假全家一起去的,后来由于疫情而取消。现在小朋友上学没有时间,我权且作为先头部队,去探探路吧。
(一)交通
曲阜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济宁市,位于济宁市的东边。如果坐飞机去曲阜,距离最近的济宁机场在济宁西边的嘉祥县,距离曲阜的三孔景区(孔庙、孔府、孔林)有90多公里,没有封闭式的高速公路,走一般的快速路,机场大巴需要约2小时,以下是我10月29日出济宁机场时拍到的公告。
不过这个公告已经没有保存的必要了,因为在我周日离开的时候,新的公告出来了。
以后的机场大巴公交化,请看下图。
好的一面是,以后机场大巴的票价从20元降到了4元;另外一面是,以后机场大巴都像公交车一样要从曲阜市区绕一圈,听司机说,单趟大约要增加30-40分钟时间。
还听说,济宁在建新的民用机场(目前的机场为军民两用,飞机降落前需要关闭舷窗遮光板,与威海现在的机场一样一样的),新机场位于济宁市区与曲阜之间的兖州,预计2023年底通航,相对来说,会比现在的机场方便很多。
(二)食宿
10月底本来就不是旅游旺季,叠加近期疫情反弹的因素,游客较旺季减少很多,所以订房并不困难,远不是暑假期间一房难求的情况。
我选了目测是靠近孔庙的宾馆之一:孔庙宾馆。房间虽然不大,胜在干净整洁,老板一家也很友好,进出都热情地打招呼。
至于吃,作为一个从广东过来的人,当地的甏肉干饭什么的,好像真没啥特别之处。
有点印象的,就算这家全国连锁令狐冲烤鱼,选了条鱼,还是川味的。
曲阜这两天加强了防疫措施,外地人进入三孔景区的,不仅要查绿码和手机号码行程卡,还需要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幸亏老王出门前看了下三孔景区的公众号,提前做好了核酸检测,不然就白来了。
我的时间算来周五和周天都在赶路,只有10月30日周六这一天可以游览,所以我把参观目标锁定在三孔,就不去其他景点了。
事后总结三点:
1. 看文史类景点,一个好的讲解老师特别重要,这方面不要太省钱。如果讲解老师没找好,所有其余的支出可以说是都了打水漂。
2. 孔庙特别值得一看,孔林毕竟是孔子的墓葬所在也可以来看看。孔府是明代洪武年间才开始建的,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去1800多年,真的就属于那种不来遗憾,来了后悔的景点。
3. 我从8:30进孔庙开始,到16:00出孔林,中间只简单吃了个午饭,三孔看下来感觉非常累,没有计划再去其他景点是正确的,不然会吃不消。
我游览孔庙的时候,有位大姐很热情要为我讲解,十动然拒。文史类景点,还是男讲解老师更好。后来请了景点讲解队的队长王仲生老师,一对一为我讲了两个小时,特别详细,让老王获益匪浅。相比而言,后面孔府、孔林的讲解员就要弱很多了。
有一点需要吐槽的是,此前有背诵30条论语,即可免费游三孔的活动,本来老王都做好了准备,想以此证明下自己对儒家经典的了解还是不错的。
结果到了售票厅一看,边上的论语背诵厅已经关门了,也没有张贴告示。只是边上的工作人员介绍,已经搬到五六公里之外的孔子博物馆那边去了,而且改了规则,由背诵变成了做题,但都需要预约。
我一看时间,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错过了原本这项老王很想参加的活动。
后续去曲阜有意参加这项活动的,可以关注微信众号“孔子博物馆”,通过预约的答题测试之后,再去孔子博物馆现场答题。
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鲁。
但是周公因为辅佐成王,并没有到鲁就封,而是派其子伯禽前往鲁国,定都曲阜。伯禽花了三年的时间治理鲁国,初见成效,后续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
由于周公辅佐成王功劳很大,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将周公葬在文王下葬处,并允许鲁国奏天子礼乐郊祭文王。因此鲁国是周礼保存最完好的诸侯国,时人称“周之最亲莫如鲁,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的祖先本为宋国贵族(周朝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在现河南省商丘市附近,国号宋),后迁居鲁国。孔子父亲叔梁纥,勇力过人,曾担任陬邑大夫,原配生了九个女儿而无一子,妾虽生了儿子,可惜腿脚有疾。叔梁纥六十四岁与颜氏(据说与颜回是亲戚关系)生了孔子。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推算公历为9月28日。所以现在祭孔的仪式都在公历9月28日举行。
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孔母带他从陬邑来到曲阜阙里,生活艰难,但还算能接受到比较好的教育。
发图证明老王真来过,呵呵。
疫情期间,原来在这里举行的开城门仪式,现在都不搞了。
1.万仞宫墙
根据《论语·子张第十九》记载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夫子之墙数仞”),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曲阜城墙以保护国家的精神象征,城墙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
时任山东巡抚的胡缵宗认为以上《论语》记载的“夫子之墙数仞”,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敬仰,题字“万仞宫墙”。
不过,现在城墙上的“万仞宫墙”,是清朝乾隆皇帝到曲阜时御笔题写的,换下了胡缵宗书写的石额。
看到门上有钉,总是习惯去数,以佐证建筑的规格。
明代以前,门钉数量与等级并没有明确的关联。到了清代,把门钉数量和等级联系起来了:皇家九行九列(单边门,见故宫的门),亲王府七行九列,郡王府七行七列。如果无官无品,再有钱也不能在门上用门钉装饰。
确认过,曲阜“万仞宫墙”石额下的城门,是七行九列。说明是按亲王的规格来建的(网上盗图佐证),而且孔庙里各门上的门钉数量不一,据讲解老师说,大致是越往外的建筑上,门钉数量越多,是因为越往外,建成的年代往往离现代越近,对孔子也就越尊崇。
但实际上,也有数个例外(例如靠外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圣时门七行七列,靠内修于宋初的同文门和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弘道门都是七行九列)。而且门钉与等级制度的联系到清代才建立起来,清代以前建好的门,清代重修后才上的门钉,具体有什么讲究,还是存疑的。只能先记下,有机会再求证。
后面就需要平面图作为指引了(此平面图来自百度百科)
2. 金声玉振坊
孔庙验过门票,就来到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的“金声玉振坊”前面。
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古代奏乐,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金声玉振”,就象征着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牌坊上的“金声玉振”四个字由嘉靖年间的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王仲生老师还解释,牌坊上的“玉”字的一点,之所以写在第二横右侧,是由于古代讲“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佩玉都在腰上,所以古代“玉”字的一点,都在第二横右侧。
面对“金声玉振”坊,左边是景区名称石碑。
右手边稍远,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
从“金声玉振坊”往前,就是泮水桥。各地文庙(古代的学宫)门前一般都会有泮水,学童入学要举行“入泮礼”,所以古代以“入泮”来代表学童入学读书。
3. 棂星门
过泮水桥,就到了“棂星门”,这是孔庙的第一道门。
棂星就是文曲星。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孔庙(各地文庙)开始修建“棂星门”为大门,意为祭孔如尊天,
乾隆所题“棂星门”。
4.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四字,是胡缵宗之后的山东巡抚曾铣所提。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和谐;“元气”意为宇宙原始物质的自然之气,比喻孔子思想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之本。
在“太和元气”坊,往左看(东),是“德侔天地”坊,讲孔子品德在空间上与天齐同。
往右看(西),是“道冠古今”坊,讲孔子品德在时间上从自至今无人能及。
往前两步,就是“至圣庙坊”。
5. 至圣庙坊
此坊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名为“宣圣庙”坊。至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至圣庙”坊。据说上面的“至圣庙”篆刻是雍正皇帝手迹。
6. 圣时门
从“至圣庙”的照片上,就能看到后面近在咫尺的“圣时门”。“圣时门”是孔庙的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名字来源于孟子所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是适应于任何时代的圣人。
网络上的圣时门图片。
强迫症般的数门钉,七行七列。
过圣时门后,两旁是高大的柏树。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是深秋,柏树仍然青翠,如有德君子,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柏树是济宁的市树,可见儒家文化对其的推崇。
科普一下,按植物保护等级,一级是指500年以上的古树,挂红牌子;二级是指300-500年的古树,挂蓝牌子;三级是指指100-300年的古树,挂绿牌子。
通过稍有坡度的“璧水桥”,就来到“弘道门”前。
7. 弘道门
“弘道门”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是当时孔庙的大门。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成圣时门后,这里就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
清代雍正皇帝根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说法,改名为“弘道门”,并御笔书匾额。
再数门钉,七行九列。而三十多年之后建的“圣时门”上的门钉是七行七列。
这说明孔庙中在先修建的部分,规格不一定都低于在后修建的部分。
8. 大中门
弘道门再往前,就是作为北宋孔庙大门的“大中门”,乾隆御书匾额,围墙两端有角楼。
数过门钉了,七行七列。
9. 同文门
孔庙的第五道大门。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金代成为二门,独立建筑,有门无墙。
门钉七行九列。
10. 奎文阁
为孔庙的藏书楼,完全是木质结构,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二年。
还跟着讲解老师学了个建筑学上的知识,原来平常我们口头上说的“基础”各有所指,见上图。
11.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就是十三碑亭,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
院落内有南八北五共13个亭子,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石碑55块。
下图这棵柏树,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在此朝拜圣人孔子时曾亲手摸过,后来就慢慢长成了龙形。
十三碑亭中有两座亭子,与大成门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建筑学上独特的“勾心斗角”景观。
双檐穿插交错,两角相顶,不仅美观,还十分巧妙地解决了原本空间不足,这两个碑亭不好布局的实际困难。
12. 大成门
始建于北宋,清代雍正皇帝写的匾额及对联。门钉七行九列。
讲解老师还提到一个细节,大成门的石柱上刻的龙爪有五指,按古代说法,这是真龙,专属皇帝使用,用于孔庙本来属于僭越。乾隆来孔庙时,当地官员只能把这石柱用红绸布包起来。后来还是被乾隆发现了,好在乾隆崇敬孔老夫子,未予追究。
在大成门的东侧是“金声门”,西侧是“玉振门”,与大成门一起,还是对应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过了大成门,是孔子手植桧处。
13.杏坛
此处在宋代以前为大成殿。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在正殿旧址上“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至金代,在坛上建亭。
乾隆皇帝题匾。
杏坛前的石香炉。
杏坛亭顶,饰“飞龙在天”图案。
乾隆所作“杏坛赞”。
金代书法家党怀英篆书“杏坛”。
14. 大成殿
孔子去世之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旧宅改为孔庙。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曲阜大成殿经历代扩建,现殿为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面阔9间,深5间(阔45.8米,深24.9米),高24.8米,为曲阜旧城内的最高建筑。
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曲阜旧城内的建筑一律不允许高过大成殿。
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民间所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里的“三宝殿”)。
门前的这些树也很有历史,右侧这棵只露出一小点的柏树,据说树龄在1900-2100年之间,妥妥的红牌子护体。
雍正手书“大成殿”。
“生民未有”匾,也是雍正皇帝所书,源于孟子称赞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一语,就是说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人能超越孔子。
雍正的爹、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
虽然孔子绝对不是靠脸吃饭的,也不要求工匠们都有敦煌莫高窟的水平,但这个像真是有点黑孔子的感觉。
大成殿内四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孔子的孙,师从曾子)、孟子(师从子思弟子)。
还有十二哲,都没拍。
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20条龙无一雷同。
大成殿后檐石柱则用沉雕,与前檐的浮雕相对应。
大成殿两侧是东庑和西庑,用来祭祀历代先贤先儒(先贤者以明道修德为主,先儒者以传经授业为主)。
东庑内的牌位中有不少熟悉的名字。
西庑暂没有开放,供奉的先儒中,包括王守仁。
15. 寝殿
寝殿里供奉的是孔子夫人亓官氏。
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与太太的关系如何不好瞎说。不过孔子没有纳妾,还是遵循一夫一妻制的。
16. 圣迹殿
孔庙的最后一进,少有人至。
从圣迹殿往东,地面正在维修,家庙、鲁壁和诗礼堂等更是没什么游人。
17.鲁壁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传说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孝经》等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内,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
后来西汉政府废除了秦始皇的禁书令,允许民间藏书。西汉武帝三年鲁共王刘馀为扩大自己的宫殿,拆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了孔鲋所藏书籍,后由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将这些经书献给朝廷,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鲁壁出书”。
18.诗礼堂
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详见《论语·季氏篇》),孔庙内建“诗礼堂”作为学习诗文、礼仪的场所。
孔府是明代修建给孔子后人中的衍圣公居住的地方,于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其实与孔子没什么关系,只简单过一下。
明代嘉靖首辅严嵩与孔府是儿女亲家,“圣府”为严嵩所提。
对联系清代纪晓岚所题,左联中的“富”字无点,寓意“富贵无头”;右联中的“章”字一竖上通,寓意“文章通天”。
文官武将的下马石(上图)、上马石(下图)。
明代弘治年间的首辅李东阳,与孔府也是儿女亲家,书“圣人之门”。
匾额下的四个突出圆柱就是“户对”
数量必须是双数,如二、四、六个,越多代表等级越高。
地上的两个圆石鼓一样的就是“门当”。
重光门,嘉靖皇帝题匾额,只是举行极少数的重要仪式时才打开。
严嵩倒台,曾来有姻亲关系的孔府求救,坐了几个时辰无人理会。
如果孔子在世,不知道会如何评价这一举措?
上图右一,下图左一,都是慈禧题给孔府的“寿”字。
孔府中的太湖石。
乾隆也孔府也是儿女亲家,题“六代含饴”。
孔府用来晒字、罚跪的石板。
为了不破坏风水,孔府内无井,而后院不便男仆进入,挑来的水便倒到这里,再在后院内装入水缸。
戒贪图。
将出孔府后门,墙上的这幅画挺有意思,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条路都对着观察者。
深秋时节,曲阜天气真不错。
孔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皇帝的墓葬称“陵”,贵族的墓葬称“墓”,百姓的墓葬称“坟”。孔子的墓葬取皇帝墓葬的谐音,称“林”,系文圣林,还有关羽的墓葬,系武圣林。
到现在,几乎每天下午仍有去世之后的孔姓入葬孔林。
但有五种人不能入葬,号称“五孔不入”:
1.犯了国家王法被判刑的;
2.出家当和尚的;
3.倒插门的女婿;
4.既不满18岁夭折的;
5.虽是孔姓妇女但已嫁出去的女人。
通过检票口之后,道路两旁的树,说是一侧为72棵,象征孔门72贤人;另一侧为73棵,象征孔子寿命73年(孟子享年84,不知道民间说的73、84这两道寿槛,是不是与此相关)。
这种方头墓碑,属于当过官的孔姓人。
洙水桥。看地图,洙水与孔庙前的泮水是相连的。
古代包工头在重点工程上一样耍滑头。雍正拨款修孔林,包工头把这个明代就有的牌坊上,正面的年份改成雍正十年,却忘记改反面嘉靖二年的匾额了,幸亏皇帝来视察的时候没有回头看,不然怕是要出人命的。
据说当年秦始皇不仅焚书坑儒,还派人来曲阜挖洙水,目的是想破坏孔家风水。结果却是此前孔子的后代八代单传,秦始皇挖过洙水之后,孔家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了。
孔林中的望柱(谐音“旺族”)。
文豹
甪端,也是一种镇墓兽。
翁仲,传为秦代骁将,用以守墓。据说其他地方的翁仲都是一对相同的,只有孔林的分文、武两款,左边的按剑,右边的持笏。
传说中的子贡手植楷树。碑上的“植”字少了一横,是说当年孔子学生三千,但孔子临终前,子贡并不在身边,相当于少了一千学生。但应该是附会出来的故事。
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墓。
南宋咸淳三年(1267),子思被追封为“沂国公”;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所以墓碑上是“沂国述圣公”。
孔子的儿子,孔鲤墓。
墓碑上的“泗水侯”,是由宋徽宗追封的。
相传,一次孔鲤对孔伋(子思)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但子思出生那年,孔鲤就去世了,甚至比孔子还先去世4年。这个传说大概率是后人杜撰的。
孔子墓,“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封号是后世不断加封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加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墓碑上的“王”字一竖非常长,传说是乾隆要来拜孔林,但乾隆是皇帝,孔子加封之后也只是王,没有让皇帝拜王的道理。下面的人就想了个办法,把墓碑上的“王”字一竖拉长,同时把墓前的石案加高,乾隆来了看不全“王”字,跪拜孔子时只说是拜师不拜王,就算把这事对付过去了。
孔子墓坐北朝南,东边紧邻孔鲤墓,南边稍远是子思墓,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
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结庐守墓3年,3年之后众人散去,唯有子贡继续又守了3年,合计守墓6年。
按从早上到晚上的时间发出,其实是不同日期拍摄的。
孔庙西边的半壁街,孔府西苑附近,象征坚韧,沉着的银杏树,叶子开始变黄。
孔府东北侧的颜庙(复圣庙)。
颜回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安贫乐道,好学不倦,不迁怒,不二过,可惜英年早逝。
状元文化博物馆,大门气势不足,对联文字再牛,也弥补不了。
孔府东边的鼓楼北街,作为尊师重教象征的楷树,树叶也变成红色,与西边金黄的银杏树叶各美其美。
夜色中的曲阜鼓楼
山东省在央视做的旅游广告语就是“好客山东欢迎您”。在曲阜三孔景区及周围,做各种推广(吃饭、住宿、讲解、景区售票、交通等等)的大妈大婶们,非常好的阐释了“好客”这个词,也充分展示了《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中讲的第一项习惯“积极主动”。
不过,子曾经曰:“过犹不及”,大妈大婶们推广的这些服务,虽然价格都还算公道,如果今后能少一些商业推广,多一些红帆驿站式的服务,三孔景区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