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都村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县南峪镇,东距省会石家庄60公里,西与天下第九关——娘子关山水相连。绵河、石太铁路、井阳公路穿村而过,是井陉县的西大门。
据现有文字记载,地都村在公元前20年左右已经形成村落。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于此渡河,遂称“帝渡”。唐朝天宝年间“承天军”曾初驻于此,易名“帝都”,后演变为现在的“地都”。该村原属山西省平定县,1958年9月划归河北省井陉县。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地都村素有“北方鱼屯,画中乡村”之美誉。村落坐南朝北,远观形似跳跃在绵河之上的一条鲤鱼。十座桥梁飞跨于河渠之上,精典别致,相得益彰。
秦皇古驿道穿村内晋阳街而过,村东、西、北三个方向尚存的三座古阁,为村落增添了无尽的威严和神秘。据史载,春秋时期地都隶属晋国,因地都东山升起的一轮红日早早地照进三晋大地,先人故称晋阳街。
东阁凌云阁,建于清康熙丙子(1696年)春,坐落在村东,坐南朝北。阁下是行人通道,阁上是戏台,戏台上有阁楼,三层为三官庙,奉供天地人三官。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镶嵌在“凌云阁”上的石匾“襟山带河”是对山村山水地貌的最美好的概括。
据当地村民说,凌云阁上旧时曾挂有一口几百斤重的大钟,钟上铸有铭文,是地都村历史起源最早的记录,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毁。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唱戏、看戏还都在这里,现已被村小学占用。村民还说,这个阁下有“避水珠”,即使发再大的洪水,也淹不了村子。1966年绵河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小小的河道每秒流量达到了4950立方米,也未到其脚 下。
西阁联峰阁,又名财神阁,坐落于晋阳街西口。阁内供奉比干关帝、文武财神。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过洞东西有石匾,分别书“環橋觀望”、“晋陽分沠(读pài,古同“派”,水的支流)”。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的联峰阁,彩绘文饰,龙纹龙脊,筒瓦飞甍,正脊合吻。
北阁临流阁,即真武阁,坐落于地都村十字街旧街北口。阁上供奉真武大帝和观世音菩萨。阁内存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立的八国联军侵华记事碑,记述了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春三月洋兵人侵晋境固关、娘子关等村庄,民人俱遭涂炭的罪证,国仇家恨,历历昭然。
村落内传统建筑约占总建筑物的三分之二,以晋阳老街为轴,三阁、八庙、段家祠堂、武举院(李氏祠堂)、秀女楼、五进院、新楼院等近百幢古建筑分布老街两侧,数十家老商号星罗棋布。
明清时期,地都村人多在北京、张家口、包头等地经商,富庶后在老家修房盖厦,留下了这座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别致,颇有晋商遗风的古建筑群。
武举院,又名旗杆院,坐落在晋阳街东街北侧。乾隆癸卯年太原乡试举人、武魁李宁的故居。大门有“武魁”匾。迎风石左右分别刻“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的精美浮雕图案,圆形枕鼓石图案也不同于寻常百姓之家雕饰,别具特色。
段和俭旧居是一所坐北朝南五进三阶十五级明清古院落。其祖上在京城有“义泰永”皮行商号。段和俭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山西省平定中学校长,山西省教育厅颁授“功深树人”荣誉匾额。1954年4月当选山西省阳泉市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
1948年秋,由聂荣臻元帅亲手创办的我军第一所子弟学校——荣臻子弟学校(北京八一学校前身)整体转移地都办学,更是为地都村增添了浓厚的红色文化。
段氏宗祠
中街千年国槐,主干虽空但枝叶茂盛。
奔流的绵右渠冬不结冰,四季不竭。
渠边洗衣服的妇女。
走进这个带有古韵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筑,青砖青瓦,精美的雕刻,悠远静谧的老巷,透出浓浓的古朴气息。将城市喧嚣一挥而去,带给人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这样的小山村值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