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citywalik的旅行模式,去年12月去福州利用清晨1个半小时暴走了仓山烟台山一带的历史风貌街区,印象很好。今年五一仍选择福州做为旅游目的地,在福州,除了三坊七巷,又走了博物馆、西湖公园、上下杭、福道等地,在把女儿送至前往机场的车后,仍选择在那个充满历史文化的仓山区,继续用脚步丈量的方式来体验烟台山老洋房建筑群。
地铁1号线从东街口地铁站经3个站后在上腾地铁站下,出来没多远看到的塔亭临水陈太后祖庙。这是福州地区供奉临水陈夫人的祖庙。据《福州地方志》记载:“福州话称母亲为娘奶,神以此名,乃尊之也”。娘奶名号颇多,其中最受人尊敬的是临水陈夫人。旧时光福州城区就有庙十三所,以塔亭娘奶庙位于下渡,是临水陈夫人的娘家庙,也是福州地区修建最早的祭祀临水陈夫人的宫观之一,所以被称为“祖庙”。
塔亭坐北向南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35平方米。单体建筑,封火山墙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架构,宽3米、进深8.5米。红墙碧瓦的山门上立着一座小石塔,下书“塔亭临水陈太后祖庙”,左边“育麟”,右边“诞凤”。
塔亭临水陈太后祖庙原有大殿及砖塔,解放后扩建中藤路,拆除砖塔,后该庙作为救火会场所,因火灾,庙焚毁。文革后,由民间集资重建,为混凝土建筑,仅围墙为原貌,其他已改为水泥,96年重修。
继续前行就是紧靠烟台山公园的仓山影剧院,门前四根高大圆柱,构成仓山影剧院的标志性印象。其前身是荷兰领事馆,原址是“太兴洋行”,始建于清末,宅子的主人是英国商人高士威,1897年高士威被任命为荷兰驻福州领事,太兴洋行馆舍就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直至1930年高士威离开福州。1956年,太兴洋行建筑被拆除,由福州市茶叶界人士集资建起了仓山影剧院。
仓山影剧院是那个年代的约会暗号,要是能在影院门口等到她,一段感情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改造后的仓山影剧院迅速成为了青年男女的“约会圣地”,承载了老福州人成长的诸多记忆。
烟台山位于福州文脉中轴序列最南端,依傍闽江,做为中国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百年前便开篇了国际商埠繁荣,是福州近现代国际城市的缩影。1842年五口通商,最早的“洋人领事区”和“对外商贸区”在烟台山形成。1855年,烟台山第一座领事馆落成,随后17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与中式传统建筑共存,使得这里成为一个万国建筑博物馆。同时,西餐厅、洋服馆、照相馆、电影院、马球场等...中西方文化碰撞,开眼近代中国国际观。这些老洋房主要分布在仓山烟台山一带,如公园路、对湖路、麦园路、乐群路等,其中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现存191处。
沿着青石板路拾阶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烟台山公园正门那标志性的“月宫门”。烟台山公园坐落于烟台山梅坞顶,地处观音井、梅坞与烟台三路之间。他不仅是福州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福州“四大恋爱圣地“之一,是老福州人成长的记忆。
“月宫门”后是一个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座假山,假山上还有榕树。园内古木繁茂,郁郁葱葱,早期种植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十多年前的烟台山是无人不知,如今的烟台山公园是人烟稀少,无人问津,想找人问路都难,好在地方不大,一个人可以慢悠悠走来。
太湖石旁边就是小巧玲珑的观梅亭。古时梅坞至程埔头,盛植梅花,有“琼花玉岛”之称,故称梅花坞。“梅岭冬晴”是南台十景之一,明徐通《藤山观梅》诗,有“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的佳句。每年冬春之交,满山香透,城里人士来此赏梅的络绎不绝,明末清初,梅林毁于战火,山渐荒芜直至1965年辟为公园。
在烟台山公园视野开阔处看闽江对岸的中洲岛。中洲岛是闽江在福州市区内的一个沙洲,被誉为“南台明珠”,是福州十大景观之一,位于台江区和仓山区的交界处,由解放大桥连接两岸。清代五口通商(鸦片战争后,1843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之后,在这里建起了领事馆,商业街,教堂和医院,洲上原有许多历史建筑,但大多已拆除。现在看到的仿欧式古典建筑大多为2003年后新建。
烟台山公园顶部的大榕树,这里还保留着古烟台遗址。
烟台山俯扼闽江,地势冲要,元代在这里设置烽火台(烟墩),民间称之为“烟台”,并将烟墩所在的山头称之为烟台山。明代在烟台山下游建设码头,指定为番船停靠处,并维修烽火台,在其北侧设置炮台,是省城的最后一道水上防线。清代又维修了烽火台和炮台,据传古炮台是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告假归里,乘扁舟巡视闽江后重修的,是福州沿海水路的第三道防线。
1962年,福州市政府利用山顶及周边空地建设烟台山公园,1862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文革期间公园辟为农场,公园设施尽毁。1972年以后重建公园,现在看到的“古烟台”也是90年代仿造重建。
烟台山公园扩建时,对园林景观进行改造,补种了各种梅树百余株及花草。期待恢复以前“梅花坞”的少许景致,也称园中园“植物园”,是烟台山公园的西南主入口广场,与文化保护建筑“乐群楼”相邻。
公园重建时依山势修建了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叠石假山,石椅、石桌点缀其间,夹道种有榕、樟、木棉、梧桐、美洲松和南洋杉等名树。
各种梅花雕窗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校的旧校区(2012年全校已集体搬迁至福州大学城新校区),学院前身是福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迄今已过百年历史。该校1908年创办,1941年停办,1946年复校,1951年撤销, 1984年10月,旅居海内外的华南校友80岁高龄余宝笙带领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校友会(包括海内外校友会)的名义复办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乐群楼是由仓前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以英国为主)集资兴建的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其英文名“Foochow Club”,乐群路也因乐群楼而得名。乐群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建筑占地面积约620平方米,面阔五间,一楼均发券,二楼则采用平拱,建筑入口有一座标志性的二层门楼。从早期照片来看,建筑并未采用福州常见的木百叶窗,而是在外廊设置了可收起、放下的帘子,面廊的建筑全部使用了玻璃窗。
乐群楼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1941年福州沦陷期间为日军占据,1950年代乐群楼被辟为民宅,外廊均用砖封死,作为房间,外观严重破损,唯有入口门楼尚可辨认,2013年1月,乐群楼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看到的乐群楼是2020年修复后的模样。
乐群路东起梅坞路,西接爱国路,全长约800米。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驻福州领事经地方政府批准,租用天安寺双江台空地建筑领事馆及官邸,同时修建的还有乐群楼(Foochow Club),三座建筑虽略有参差,但总体上是沿山脊一字排列,其门前交通形成一条短短的道路。1877年以后,闽海关、美以美教会等机构先后也在仓前山北坡租地建房,这些建筑沿山脊北坡一字排开,使得这条道路自然向西延伸并转变成为公共道路,同时在东部围绕古烟墩山头形成一条通向梅坞路的连接路,1893年出版的《Map of Foochow》中,乐群路全线均已形成。
“红军园”里有1859年修建的英国领事馆的办公楼和官邸,1970年代被福建省军区拆毁,改建高级干部住宅(醒目的标识: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本小区),目前原领事馆办公楼尚存部分基础,官邸则仅底层和地下室尚保留原貌。
从烟台山公园出来我依旧走乐群路,实在是乐群路名气太大,让我乐此不疲。
慈园
前行不远处就到了闽海关税务司官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全国各通商口岸的海关税收交外国人管理。各海关设立税务司,全国海关由总税务司掌管,各海关正副税务司、帮办等头目均由外籍人员担任,由海关总税务司任免。
1877年,新任税务司在仓前山乐群路的空地修建闵海关税务司公馆,首任税务司是英国人华德。从1861-1949年新中国成立,担任闽海关主管的官员共计131人,除夏廷耀、乔汝镛、卢月波、林乐明和林叔永等5人为中国人外,其余均为外国人。
该楼在2019年修复后设有闽海关历史文化展览。
现在看到的闽海关税务司官邸,是民国15年(1926年)原建筑物拆除后重建的官邸,为两层砖木结构,局部设有地下室。平面接近殖民地式,四面环廊,中央一条走道,两侧对称布置房间,各有2间,走道与外廊均设有楼梯,与一般殖民地式建筑不同的是,两层外廊均为封闭式,且互不相通,这样外廊就被分隔成为各房间的附属阳台。据说该官邸的后花园是无数婚纱照摄影师钟爱的取景地,宛若欧洲古典花园,复古而文艺,浪漫而温馨,随手一拍都能拍出大片,可惜这会是闭馆状态。
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前有一株连根拔起的榕树,2018年玛莉亚台风过境,该榕树主枝干折断压倒围墙,副枝干倾斜严重。2019年启动官邸修缮时经剪断枯枝、加固支撑,副枝干重获新生,主枝干树根亦保留更显岁月痕迹。
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门面登记的也是仓山区不可移动的文物。
从闽海关税务司官邸走出来不远处就是网红咖啡馆馥源艺文空间。店名并不显眼,却直接采用叶圣陶先生1923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做为广告:“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馥源艺文空间所在的这座三层红砖西式洋楼,修建于1941年,是基督教卫理公会的总部旧址,其保存完好现为福建神学院使用。
挂牌为“福建省基督教培训中心”、“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福建省基督教协会”。
对面就是福州高级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七年(1881)的鹤龄英华书院,至今已逾130载。当年林徽因回福州曾在这英华中学演讲,这里也培养出了侯德榜、陈景润、沈元等13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林森、陈岱孙等政界和教育界知名人士。
福高校园内仍存有建于1905年的罗马式建筑鹤龄英华书院美志楼和哥特式建筑英华书院教堂(又名力教堂),这些都已被确认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建筑”。
乐群路的小巷,游客稀少,还有偶尔出现的居民,红砖白墙青瓦青石板,还有两旁顽强生长的榕树,静逸又祥和,这是五一黄金周的citywalk。
乐群路23号,这座不起眼的门后掩藏的是曾经的法国领事馆。该建筑始建于清代,曾作为法国驻福州领事馆使用,后曾先后作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美孚洋行、福州扶轮社、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齐鲁大学医学院、婴德小修院等使用。
该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38平米,为典型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损毁严重。这里也曾是法国驻福州领事法国文豪保罗克洛岱尔在福州的家,他在福州居住期间,创作了《认识东方》、《诗的艺术》、《正午的分界》等作品。
期待已被列入修缮保护名单之中原法国领事馆早日修复。
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几个必去的景点,那么石厝教堂一定是烟台山历史风貌街区必去的景点之一。石厝教堂,原名是圣约翰堂( St. John's Church),本地人俗称石厝教堂,“厝”在福州方言中是房屋的意思。据说法国诗人、驻福州的领事克洛岱尔就在此举行了婚礼。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后,外国商人、传教士接踵而来,烟台山地区成为外国领事馆区,洋人云集。清咸丰八年(1858),英国圣公会集资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T.G. Walkers设计兴建这座教堂,2年后教堂成为外国人尤其是英国人在仓前山的聚会礼拜场所,素有“国际教堂”之称。
石厝教堂位于乐群路22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0多平方米,仿哥特式建筑,整座教堂以蓝灰两色花岗石砌筑砌成,坚固美观,内部装修庄严典雅,是一座可容纳百人以上聚会的典型的英国乡村小教堂。
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主厅为长方形,双坡顶,东西两面为山墙,西山墙开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圣坛两侧为侧厅,门厅设在西南角侧厅位置,正门朝南,为哥特式尖券门。
1966年,该堂停止活动,顶楼钟阁亦遭严重损毁,后来教堂被某单位作仓库使用。1992年,石厝教堂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仓山区政府出资开始修复石厝教堂,至2012年5月完成修复工作,恢复了石厝教堂的历史原貌。
石厝教堂大门正中是一座纪念坊,是为纪念每一次世界大战中,由福州前往参战阵亡的英侨而建的。主体建筑外有一座用铁栅栏围成的前院,半人高的铁栅栏间隔着数根白色石头柱。石厝教堂长年关闭,无法进入参观,只能隔着铁栏杆拍照。
教堂东西两边分立两株庞大的银杏树和香樟树,古树虽历经百年时光,依旧苍翠遒劲。(该照片为去年12月拍摄)
都说石厝教堂最美的时候是每年12月份,因为教堂前的银杏树会把天空和地面都映得金黄金黄的,可惜现在虽已是中下旬,仍差火候,看不到满地的金黄。
乐群路的尽头是亭下路和爱国路的交接处
亭下路101号是盛兴洋衣行,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西洋式建筑,原包括两幢建筑,现存的一幢建于1921年,一层为店面,二层为裁缝工厂,三层为住家;另一幢为库房兼厂房,1960年代毁于大火。始建后一直为陈氏家族居住,但部分房屋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收归公有,2013年,陈氏后人曾在此设立烟台山第一个私人家族博物馆,展示盛兴洋衣行的遗存,2019年才被征收并实施“保护性搬离”,由万科集团对其进行保护性加固修缮。
建筑原主人陈增钧是福州第一个会说英语的裁缝,主要顾客是附近领事馆的洋人。民国至公私合营期间,陈增钧为洋人制衣,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五,因此被称为“洋衣五”。
继续游走亭下路,亭下路因背靠着“亭下山”而得名。这条从仓前蜿蜒而上至烟台山麓的小道,不过数百米,却散落着卓氏民居、林雪樵世幼科、蔡志远宅等旧时名宿宅邸。
不知道这楼为什么叫海军公寓房。
亭下路拐弯处的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为蔡志远宅,始建于1938年,为印尼华侨蔡志远先生的旧居。建筑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在烟台山老建筑中独树一帜,窗檐精美装饰丰富。临街面门窗较有特色;二层为拱窗,拱窗带有精美的木质雕花,每二扇拱窗再砌一复拱,富有变化;三层窗平拱不发券,三层转角处设有挑出的木质露台。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64、66、68号的亭下山洋衣房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始建于民国初年,建筑共三直(三开间),原为专制女装的林氏家族“姆衣王”所有。林氏家族祖籍闽侯,多代为缝纫高手,福州开埠后,林氏家族开始制作洋装,并根据洋人女性顾客的喜好,开办福州第一家专门制作女性洋装的裁缝作坊。林氏家族在49年前夕赴香港移民美国。如今,传人林茂生先生在纽约开办有“摄政王”衬衫坊,以手工定做为主,继承了林氏家族的传统。
该建筑为仓前山较为典型的沿街商住混合建筑,底层原可作为商铺使用;二、三层居住,内部有楼梯连接。建筑立面装饰丰富,三层檐口线脚均有所不同,女儿墙和装饰性烟囱望柱的结合也颇具特色。
烟台山所有向下走的路,好像都比较温暖,而所有往山上行的路,都有种阴郁的气息。有人曾经描述烟台山往上走的每个高墙后都像藏着一段聊斋。
兜兜转转终于走到爱国路2号的烟台山博物馆:最早为经营茶叶生意的 J. Forster洋行所有,后几经易主归属怡和洋行,在1891-1928年租借给美国作为领事馆。1946年作为福建邮电学校的职工宿舍,一些当时扩建的设施至今尚存。2016年后作为烟台山博物馆,展示烟台山的历史与未来。
毕竟是博物馆,该建筑大门口有工作人员,需要预约才能进入参观,好在人不多我现场预约成功,虽预约的是整点,但工作人员还是直接让进了。
这是一幢双层带地下室的建筑,始建于1863年,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建筑立面糅合了殖民式、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等多种手法。时任美国驻福州的领事葛尔锡先生曾写信给美国助理国务卿,强烈建议买下爱国路2号,并在信中提到“这座房子是港口最好的,装饰华美,居住舒适....并坐落于洋人区中部,与各大领事馆往来便利”,并强调此处是烟台山内仅次于英国领事馆外最有魅力的建筑。
这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开展修复以来首个交付的建筑。
修缮后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十分靓丽。全楼包括百叶窗全漆成白色,屋顶四面倒水,西式封檐,一层四面环廊,每面外廊有5道古罗马建筑的半圆拱券。在南面楼入口处立柱之上,即二楼延伸出一个正方形西式阳台,呈古罗马式石砌围栏,下面是一个个花瓶似的小柱子,整个院子修成了花园。
在靠近门房处,即院子正中有一个圆形的大喷水池,中间喷头为三叠梅花瓣,由铜色金属材料制成,那水从最高一层梅花瓣逐级流下,每一梅花瓣都呈一小瀑布,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
门房口的介绍:福州历史文脉中轴由北到南依次是:屏山历史风貌区、冶山历史风貌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乌山历史风貌区、于山历史风貌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烟台山历史风貌区。
百年来,诸多名人在烟台山留下了生活记忆。林徽因第一次福州探亲入住可园,民国影后胡蝶在槐荫路上回忆往事,孙中山在广州会馆前的大榕树下再生理想......
室内墙面采用半新半旧的处理方式,白墙、白色家具、壁炉、木地板,既有恢复,也有保留,强烈的视觉对比增添了抚今追昔的历史感。
一面墙壁的老照片揭示烟台山及领事馆前世今生的市井与传奇。
为使外廊墙面的历史痕迹得以保留,采用可拆卸大玻璃将建筑墙面进行参观界限分隔,既保证参观视角,又能提升文物观赏性。经常是一条分割线将两种生活场景显现出来(如左侧曾是一间卧室),墙上斑驳痕迹是反复黏贴报纸以防潮所用。或因厨房功能需求,原住民曾将踢脚线拆除,并在原地面增铺一层瓷砖,该痕迹是后期拆除过程中遗留瓷砖下的斗底砖。
四周布置成优美的环境,感觉庭院深深,适合打卡拍照。
后院阳台直接毗邻闽江。
后院展示了诸多爱国路2号修缮前后对比照片,以及修缮后窗框为白色西式百叶窗,而不是原来红色黄色窗框的依据。
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珍贵的美国领事馆的历史照片。
烟台山博物馆的背面的花园阳台。
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地下储藏间的楼层。
该建筑的二楼及地下的储藏间均没有开放,不能参观。
离开烟台山博物馆时,门口工作人员告知我,烟台山风貌街区除了博物馆需要预约外,还有一处景点“罗宅”需要预约,罗宅,好像没听说过,扫码试着预约一下,居然今明2天均无预约名额,不禁讶然。度娘一下:罗宅位于观井路53号,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三进院落的传统民居。于清代重建,为罗氏后人在清光绪年间购买,因此命名“罗宅”。内设有屏风门,主座穿斗架,面阔3间进深7柱,二进建筑整体抬高,依山而建,面阔3间进深5柱。五口通商后,西式各式风格建筑在烟台山遍地开花,而罗宅则以独特的东方韵味坐落于烟台山,直至2010年,此宅一直为罗氏族人的居所,世世代代,家族传承。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改造后,罗氏族人迁出,建筑空置至2017年,由万科仓前九里项目修复为万科会馆,并进行内部装修,作为展示空间。
去不了罗宅准备返回,沿着这条低矮的小路一头通往对湖前往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一头通往龙峰里前往闽江,我看时间差不多也准备走到闽江江边打车返回。
对湖附近的白马王庙,道观内有“云应正境”字样。
云应境是仓山区的一个老地名。从清代起,云应境为上渡的一条小街,小街东跟对湖路相接,西至鳌头凤岭边,约500米左右。云应境1号系福州籍中国诗人、作家陈运和故居、出生地。二十世纪90年代,云应境与其平行的岭后街合并,以后者命名新街。
去年的12月20号本想去中州岛,结果路遇“福马”封路,出租车还早早把我放下,想着步行走过去,结果解放大桥封路连行人都不给过。
2020福州马拉松赛事规模:马拉松7000人,半程马拉松13000人,赛道起点位于福州五一广场,终点在海峡奥体中心,路线经过三坊七巷、烟台山等历史文化景点,还经过东街口、串珠公园、海峡会展中心等福州标志性路段,看来“福马”更多展示的还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风貌。
因解放大桥封路,去不了中洲岛,当时走的也是烟台山历史风貌街区,但只去了石厝教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一路的古榕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英文名:Hwa Nan College,1908年~1951年),是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也是民国时期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
1904年,在福建已有十五年办学经验的程吕底亚教授,在基督教美以美会的常会上提议,于在中国南方建立一所女子学院。1908年上海以南唯一一所女子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设立,程吕底亚为校长。1914年,学院在仓山上三路建成,吸引了许多当地居民前来围观,人们都亲切地称之为“天国的基督堂”。
该校1908年创办之初名为“华英女子学堂”,1916年改称“华南女子大学”,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1928年改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51年由政府接管,同年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称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学院,拾级而上,三座蓝色重檐、中西合璧的红砖楼并立,那便是胜利楼、民主楼与和平楼。中间主楼为马莲彭学院(Malian Payne Hall,即胜利楼,建于1911-1914年)、西侧楼为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又名和平楼,建于1911-1914年)、东侧楼称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俗称程氏楼,又名民主楼,也称立雪楼,建于1922-1925年)。
迎面看到的主楼为彭氏楼,马莲彭学院在1941年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由海内外校友及教会人士捐资修复。彭氏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哥特式门廊,5个罗马式拱廊并立,增加了进入学堂的仪式感。一层毛面石砌方柱,二层以上为塔司干柱式,拱面刻纹饰,拱柱上下有线脚托座。所有飞檐、翼角、梁桁,均彩绘纹饰。
西侧和平楼
东侧民主楼
谷莲堂宿舍(Granson Hall)和程吕底亚宿舍(Lydia A.Trimble Hall)均为三层砖木结构,门廊设在侧向,屋内中廊式,南北走向,两侧开间,每层各13间。三座楼房底层为半地下室,峰冒石外墙,线脚以上清水红砖墙,用方整石与红砖交错构成花饰。
东西两侧的和平楼和民主楼造型相似,红砖墙面与木质百叶窗相衬,更显复古气韵,这两处建筑通过回廊,与胜利楼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整体,寓意:胜利连接着和平与民主。
在彭氏楼推门而入,室内装饰简洁,墙面粉刷一白,墙体、门、窗、外廊皆西式。
在此感受百年传承的历史,遥想当年首任女校校长程吕底亚女士怀着“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仓山,在此创办当时中国第二所女子大学。早期为吸引华人女子入学,她提供吃住,甚至发放衣物和零用钱,学生人数虽少,但学院对学生的标准并未降低,在第一届学生中,从程吕底亚校长手上接过毕业证的只有五个人。为这为数不多的华南女学生,程吕底亚坚持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聘请获得硕士学位的传教士、留学生等前来教学。不仅如此,她还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提出申请,让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可入学学习。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学习。从此,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从1920年的21人,增至1923年的63人,又增至1936年的87人,开明的家长都以孩子入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荣。
“受当施”,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训,意为施比受更有福。
穿过连廊可以走到彭氏楼的背面。
2次都是利用时间的间隙匆匆行走烟台山历史风貌街区,穿过那百年沉淀后的历史建筑,在红砖青石板路上感受百年文化在此创造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未尝不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也许说不定还会第三次第四次的再来此感受有福之州的街巷文化,不只是乐群路,还应该有公园里、积兴里、象山里、巷下路、麦园路、马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