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古称冀,是全国县治肇始之地,自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立冀县以来,迄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素有“ 华夏第一县 ”之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甘谷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文旗山上的甘谷大象山石窟。
说起甘肃的石窟,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两座石窟在中华艺术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共同入选了“中国四大石窟”。其实在“羲皇故里”天水市周边的县城中,也隐藏着诸多规模虽小却各有特点的石窟群,甘谷大象山石窟就是其中一处。
据史料记载,甘谷大象山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因为主窟内雕刻了一座巨大的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一直被世人称为“大像山”。近年来,人们根据佛祖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将其改为“大象山”,虽仅一字之差,但意义更为深远。
大象山石窟现存窟龛22个、造像110尊、壁画242平方米,与国内其它石窟不同的是,整座石窟群开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的悬崖峭壁上,沿着山脚下的石阶上到山巅,总长1.5公里。崖壁上一条长长的走廊将各个窟龛相连,亭台楼阁巍峨壮观,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前往览胜,被誉为“甘谷八景”之一。
大象山石窟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将佛像、伏羲、药王、财神、鲁班等佛道神仙汇聚一堂,体现了陇东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其中最为著名的甘谷大佛,高23米,肩宽9.5米,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造型浑厚雄伟,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石窟造像珍品。
甘谷大佛面容饱满、唇润颐丰、两眼明澈、大气磅礴,尤其是嘴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从中既能看到印度早期佛教的犍陀罗风格,又具有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表情温和等特征和审美要求,堪称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大佛脚下供人瞻仰的通道只有一米多宽,但游客无论从任何位置,不同角度观看到的大佛都比例完美。它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大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双耳也比正常比例高出一倍多,这样就解决了高大造像所产生的视觉差问题。
除了佛教造像,大象山上的墨翟殿、伏羲殿、鲁班殿等楼阁殿宇也值得一看。其中结构最为奇巧的鲁班殿,据说是清同治年间修缮石窟时,用所剩余的零块木料拼凑而建。整个建筑屋顶为八卦莲花藻井,砖雕木雕刀法准确细腻,充分显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
如今,大象山脚下修建了公园和商业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前后,景区内梵钟声声,香烟袅袅,游人络绎不绝,为这座陇上名山增添了又一道风景,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吧。交通:在天水市秦州区南湖汽车站乘坐开往甘谷的班车,至甘谷汽车站下车,然后向西步行约15分钟或打车到大象山脚下,车费5元。
这是大象山山下广场,建的是山水相映,大气磅礴
这是旅游中心
进入山门
文保碑
大石碑
一路台阶路
甘谷是三国姜伟故里
远处的甘谷县城
一路台阶路上去,一边是悬崖,很刺激,甘谷县城一览无余
太昊宫
甘谷大像山第一台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是明万历年间建筑,华盖寺也有伏羲塑像为元代所塑。明代叶应甲编纂的《伏羌县志》说:“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庙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至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
太昊宫宫门及正殿坐南朝北,庙址总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负苍岩,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名家极倾才思于额匾楹联。宫门建于重阶之上,砖木结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迭,额题“太昊宫”楷书大字,作者是清代优贡李维屏。门左右有夏房及装饰性月窗,门前两痤石狮。进入宫门,左甬道有门呈月形,与宫门相连,上有民国初担任京议员的宋梓题写的“别开壹径”沿左甬道可直通山上。正殿与西厦房间有侧门通甬道,额篆“旁通”二字,正殿与东厦房,也有道旁通,曲径通后院。宫门内外有古柏四株,共八株,院中有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泽及后人。宫门两庑原有赵公明、王灵官两尊塑像;正殿原塑伏羲,身披桑衣,右手托八卦盘,端坐于殿中木龛内。殿上匾额层列,外为“一画开天”,内如“人文初祖”之类,今只在清光绪间邑人杨耀南书“产极万世”匾尚悬殿内。伏羲殿楹联大多散佚,但清光绪翰林邑人海涵和宣统时知县关中雷光甸写的二联至今尚脍炙人口,王联是‘绍皇开泰运,劂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雷联是:“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鸟篆,梵字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前者先赞伏羲开肇文明之功业远在神农、黄帝、颛顼、帝喾之前,而其发祥诞生之地甘谷代有贤人。石作蜀“跋涉数千里,求学于鲁”,姜维“以羁旅之孤臣,受军国之重寄,卒能奋忠勤、仗胆义,住偏安之局,恢张薄伐之勋,”其次,感叹时下兵戈已平息,庆幸往古太平居景象,复见于今日;后者则盛赞伏羲兆启文明,即仓颉之造字,释迦之创教,亦远不能比;至于为三皇五帝立典则,示规范,远及于质朴之商,文雅之周,还有以后的历代五朝,皆沾被其泽,史册俱在,昭然若揭。
1994年起,重修伏羲大殿,正殿广124平方米,高8米,悬山顶,雕甍鸱饰。坚脊皆是花开卉连接组成,横脊中央为龙马奔腾,两边由花卉、龙、麒麟、马、鹿、鸟、象、狮组成,尤以花卉中心陶制太极图式样别具特色。不论地砖、门窗、供桌、匾额至大殿兽吻,无处不显示出八卦太极图形象。大殿正中座台高1米,宽3。33米,深1。93米,上坐国家著名女雕塑家何鄂重塑的伏羲像,高2。6米,分腿端坐于分心上石上(卦台东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当乎渭,渭分以流’)。似观天地万物之变化。上身披桑衣,腰围虎皮,两手作,“天地合一”式托演八卦,形成扭转乾坤之举动。盘骨外露,气质浑厚,两眼平视,精神焕发。右侧塑龙马,欲从巨浪顶端腾飞跃起之状。东壁画有女娲练石补天,西壁绘有有伏羲画演八卦图,正中坐像背光,是伏羲生地古风台的写实画。顶绘六十四卦及河、洛二图。两侧有八卦要窗各一,周围绘卦爻。西绘伏羲八卦图,东绘文王八卦图,即后天八卦图。大殿前檐悬有赵朴初题写‘人文初祖’、启动手笔“一画开天”,舒同亲书“开天明道”、黎泉书写“与天地准”四块周边木雕图案的金字大匾。檐前分竖八面龙旗,旗面上彩绘出新石器时代鱼龙形开始至商周、战国、秦汉、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龙形图案。
关于伏羲的生地,众说纷纭。民国张其昀、陆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图志》第二十章《名胜史迹·古迹》云:“大像山伏羲庙: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约二百公尺,相传伏羲为甘谷人,生长于此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建庙于山麓心祀之”。贾鸿逵编次安履祥之《甘谷县志》于伏羲作按云:“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风台者,乡人谓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谷称古风台村人善编制鸡罩,以鸡罩形似八卦,洵为莫之为而为之者,其说虽不经,而实无因焉”。
从这里进去就是进入大石窟了
先进入药王洞看看
各种迹象和典籍载述表明,双明洞(药王洞)无疑是大像山洞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了,最起码在大佛窟开凿前就已基本成形,并为工程极为浩大的大像窟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或可以这样说,先有双明洞,后有大像窟,打开双明洞,凿出大像窟。
入石窟寺门急折,南崖上有道,曰“双明栈道”,沿此道斜上,几折之后,遂进入双明洞。不敞,也不逼仄。那种洞中才数日,世上已百年的感觉似乎在那一进一出的瞬间便形成了。洞中北墙上有两个圆圆的亮窗,日光、月光从窗口柔柔地映出来,这洞便于幽暗中平添了几许幽微的亮色和朦胧的神韵。在幽洞几经折转之后,随着直立的几级台阶而上,疑是无路之处,但见崖龛天成,明亮宽敞,檐飞拱走,画栋雕梁。正龛供奉华严三圣像,中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手施说法印;左为文殊菩萨,游戏坐于雄狮背;右为普贤菩萨,游戏坐于白象身。三圣像齐高2.53米,十分精美传神。
只不过药王洞被毁,都是重建的,
看到大佛了
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永明寺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座东南向西北,雄踞山间,全部建筑分布在阶梯式的台地上,设施布局以正规寺院而设置,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4,224平房米。寺院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状牌楼顶。中门顶额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永明寺”三个阳刻字,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扬法师敬书“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两边门首摹配民国时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的阴刻“无上法让、出尘入净”八个大字。走进山门,迎面所见天王殿,高9米,长14米,宽10米,顶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兽饰装,结构为单挑檐外围16住回廊式,棋盘让窗对开,前后相通,殿内正在供奉大肚弥勒佛,身高1.8米,踩饿鬼,神气威武,金刚怒目。左边是手拿宝剑的东方天王多罗吒和手拿琵琶的南方天王毗琉璃,右手是手拿宝剑伞的西方天王毗留博叉和手抓一龙的北方天王毗沙门。他们共同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持内佛法僧三宝神圣的职责。在弥勒佛身后,让立着全身金色的韦驮菩萨,高2.2米,手拿一根宝杵,保护着寺院及修行着的安全。离开天王殿向南行进,两边各建有对称的八间硬册顶砖木结构客堂,斋堂及复檐塔顶四角形钟鼓二楼。在客、斋二堂院中间安放一高3.9米的三足三层宝鼎薰炉。再上条石台阶38阶,右边是十三祖师殿,内塑十三祖师泥塑坐像,齐高1.1米。左为伽蓝殿,内塑四尊坐像,齐高1.5米。两殿对峙,各五间,殿顶硬山造,横坚疹皆用陶制花卉兽吻饰装,两殿中央也放置着一个高3.9米的三足三层宝鼎熏炉。十三祖师是净土宗从晋代初祖慧远大师至清代印光大师等十三位法师。伽蓝是印度名称,在中国叫寺院。殿内供奉的四尊坐像是给孤独者、祗陀太子、波斯尼王、关羽(中国的伽蓝护法),他们均为寺院护法,也体现了中西方佛教融合的事实。迎面为大雄宝殿,正座东南,巍峨雄壮,殿高12米,宽19.8米,进深16米,顶为悬山造,铺瓦琉璃脊,耀眼夺目。脊吻为双面雕饰,横脊是两龙两鹿戏宝珠,竖脊为荷花连枝。殿内正中供奉三佛二弟子泥塑金装像,妙相庄严,慈祥可敬。三佛均结跏跌坐于金刚座上,同高2.7米,宽1.7米,座高1.45米,宽2.2米,北光同为木雕缕孔火焰纹,高3.7米,宽2.9米。中为释迦牟尼佛,手托金钵,左为药师琉璃光佛,手挂充璃宝,右为阿弥弥佛,双手捧金台,二弟子两手合十,站于释迦牟尼佛两边,高2.7米,年长者为迦叶尊者,年轻的为阿难尊者。殿内东西壁各供奉九尊泥塑罗汉像,同高1.75米,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优秀大弟子,均有拿手看家本领,修习善行。殿后两侧须弥座上有文殊菩萨坐雄狮和普贤菩萨白角之泥塑像,菩萨高2米,雄狮、白象各长1.95米。在三佛背后站立着观音菩萨,高2.4米,由缅甸汉白玉雕成。善财童子和龙女为泥塑,高21米,底层宽16.6米,进深20米。除藏有大量经书外,还分层安置由缅甸赠送的汉白玉佛、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