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第二都——昭化(2021)

作者:火山哥 显示图片

       昭化古城,位于四川广元嘉陵江与白龙江的汇合处,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期的昭化是古蜀国的一个诸侯国一一苴国,开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昭化(当时叫吐费城)为都邑。战国末期,苴国在秦王平巴蜀的时候灭亡,后在此设县名为“葭萌”。葭萌的意思就是芦苇生长的地方,因江河两岸河滩芦苇生长茂密而得名。直到北宋年间,为了“昭示皇恩,以化万民”,皇帝赐名此地为昭化。
       昭化北枕秦岭,西凭剑阁,南通阆巴,为全蜀咽喉,又被称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昭化的三国文化源流长,历史上有“蜀汉兴于昭化,亡于剑门”之说,现存有大量的三国遗迹:有因“张飞夜战马超”而闻名遐迩的葭萌关,有“姜维摆坛拜水”的牛头山,有蜀国大将关索夫人的鲍三娘墓等。刘备曾在此创建了蜀汉政权的根据地,诸葛亮从建兴五年(317年)起六出祁山伐魏,一直奔忙于葭萌古蜀道上。
       到昭化是在五月的暮春之时,重庆西站乘动车三个小时到广元,出火车站乘公交或出租车到南河汽车站,转乘班车四十分钟后到达昭化古城的游客中心。
       临近游客中心的东门外,嘉陵江和白龙江的汇合处,就是蜀道线上有名的桔柏古渡。由于渡口一带的古柏经夕阳映照呈桔红色,似那桔林而得名。新旧唐书所载唐玄宗幸蜀,遇“有双鱼负舟过津,议者以为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唐明皇还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 《郡县志》记载唐僖宗逃奔四川,又在桔柏渡口汇合,水急浪高,行船难渡,且因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汇合,还各自保持自己的流向和本色,泾渭分明,清浊不混,似如两龙翻滚。历代诗人杜甫、姚合、乐宇、杨慎、王世贞等过此,均有题咏。

一面临江,三面环山,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后直通古渝州(今重庆),金牛古道穿城而过,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水陆码头。


昔日的渡口“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夜深人静时,浪涛怒吼之声震撼城垣,“桔柏江声”成为昭化一景。


       作为交通要塞和军事重地,昭化古城屡经兵祸、战乱、人为破坏,又屡次重建、修葺。现存的遗址以明代修建的昭化城为基础,清《昭化县志》记载:“旧系土城,明正德年间包筑以石,上覆有串房,四面有楼。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于正北增筑一台,名曰金线系甜芦。”以城墙为界的古城外形像一只葫芦,蜿蜒的嘉陵江和白龙江像葫芦的藤蔓。明末古城毁于兵祸,但城垣与石板街道大部分保存下来。清乾隆年间的知县李宜相奉令修筑,拆修东、西城墙,后因时有陷,又加固东南临江处,使其城北倚山,东南临水。外围用条石灰浆砌成,里层石脚砖身。南面临江,倚城为堤。清嘉庆年间,知县邵友渠募资修建各门城楼。清道光以后,进行过小修补。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残破的城墙城门进行修葺、重建,昭化城又恢复了当年壮美的面貌。
       在昭化古城现存有三道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座消失的“南门临江”,因嘉陵江水患侵袭,加之人为取石,如今已被撤毁。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
       
瞻凤门的名字来源于嘉陵江对岸山岭栖息着一对凤凰的传说,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


拱极门取“天上众星拱卫北辰”之意,寓意有德的国君在位,能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该门高约3米,宽约3米,深度约6米。


临清门的“临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面临一江清水,二是告诫到昭化任职的官员一定要清正廉洁,因为在古时候官员卸任升迁都必走这道门。在昭化城建成以前,这里曾设有一个关隘叫“葭萌关”,城池建成以后,“葭萌关”依然设在“临清门”,而且名字并未改变。


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益州牧刘璋派万人围攻葭萌关,刘备遣中郎将霍峻率八百将士固守一年。霍峻乘敌人疲惫、松懈之机,挑选精兵组成“敢死队”出临清门突袭,斩杀敌军主将向存首级,为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体现了昭化“以城为关”、“固若金汤”的重要军事地位。


蜿蜒的古城墙旌旗飘飘,风起时,仿佛听到城外千军万马正鏖战疆场。


历经了千年时光的城墙早已沧桑残损,只留下斑驳的印记,去感受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


一段段保存下来的土城墙,虽早已是历经沧桑的断壁残垣,却是昭化两千多年建县史的一大佐证。


昭化还建有三座大牌坊,葭萌牌坊雕刻技术精湛,图饰古朴典雅。


孝友牌坊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现为原样修复,四柱一门两户三层,以浮雕和镂空雕为主,雕刻图案多与孝道相关,上面碑文记载了王杏舒的事迹和品质。


贞节牌坊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洁女子吴梅氏建立,现为原样修复,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事迹,雕刻了诸多与贞节、孝道相关的图案。


       在昭化的各大行政、文教设施中县署应当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清两代先后两次复建,又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

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门口东侧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署的青砖青瓦和木质结构的建筑在两旁的古树掩映下显得更加古朴幽静,进门通道两边花圃里分别有树龄在一千五百年和一千二百年的古银杏。


院内的东西两侧各有若干房间,有着不同的功用。


县署衙内设有大堂,是知县审案的公堂,大堂虽小,各种职能部门还是设立齐全。


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悬挂有“明镜高悬”。


县署后堂展示着清廉爱民的县令何易于的雕像和唐武宗时期中书舍人孙樵为之撰写的《书何易于》全文。


       在中国古代,文庙曾经是一座城市的“标配”建筑,每个州、县,都要建自己的文庙。文庙中,供奉着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如今,演变为学子们拜求学业功名的朝圣之地。四川四大文庙之一的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2008年按原样修复。

昭化文庙的棂星门是纯石质建筑,古代汉族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现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建的,历经历史上的多次地震,但砖木结构的建筑未受到一点损坏,实为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所处台基高1.05米,面阔一间13.6米,进深12.8米,正面台阶7级,内由16根巨型木柱支撑屋架,歇山顶,飞檐斗拱,青瓦花脊。


大成殿里供奉的孔子像为文宣王塑像。


偏殿内供有十二哲人的塑像。


       文庙旁边就是昭化考棚,据考棚碑记载,清代科举考试之童考于每年二月在各县举行,程序共四场。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考试在昭化县署大堂进行,参考童儒自带桌凳,风雨天无法答卷。知县毛土骥自感愧疚,由选地捐俸,用银百余两修过亭考舍、添置桌凳,建成考棚供县试及府试之用。

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的考棚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


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内设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


致公堂里陈列着明代第47位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复制品),赵秉忠山东青州府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参加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论述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制与德制的关系,全卷2460字,真品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


       费祎是三国时蜀汉名臣,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性格宽和,少时从伯父入蜀游学,自幼勤奋好学,头脑聪明。长大后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被诸葛亮委以参事之职,出使吴国,说服孙权联吴破曹,深孚众望。他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的贤良志士之一,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志虑忠纯”。蜀汉后期,费祎主持蜀中军政大事,奉命在昭化设示相府,在此抵御魏国大军。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于宴会上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后主刘禅为他举行国葬,谥赠“城乡敬侯”,故祭祀费祎的地方称为“敬侯祠”。

敬侯祠门厅为三进木构房屋,大门前立两石兽,门联:“府开汉寿攻守知国运;业继武侯宽严睦家邦”。  


门厅进去为仪门,规模及形状跟门厅大同小异, 仪门东面是费祎的生平事迹馆,西面现为三国兵器陈列馆。


仪门正对面是卓识堂。


堂中有费祎大将军石雕像,两边有花岗岩雕刻的巨幅图画,讲述关于费祎的生平事迹。


卓识堂东侧有座碑亭,亭前有四头石兽,亭子里面竖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志虑忠纯”和“深谋卓识”八个大字。碑亭正对着的是一条神道,神道尽头就是费祎墓。


由于人们对费祎的敬仰,历代都保护有加。现存墓碑为清朝昭化县令吴光耀所立,其字由吴光耀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俐,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和父女合作的艺术品。


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2008年在原址复建。门联一副极具昭化地域特色的对联:天地奇观两江太极彰显葭萌故地,香高神灵城隍古庙佑福昭化千秋。


城隍殿里正中塑有城隍爷像,左右塑的是慈航大王(主平安)和财神爷(主财运),这种多神崇拜反映了人们要求有各种职能的神明来满足心理要求及慰藉的需要。


两庑墙上彩绘有十四幅精美的地府审判故事图,以教育人们要多行善举。


八卦井建于明代,井水甘甜可口,是昭化现存完整的古井之一。


为祈井水丰满,井壁井底皆为八卦状,故称:八卦井。井边大小深浅不同的石坑是古时人们放置铜钱经年累月而形成的。


龙门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龙门书院,寓“鱼跃龙门”之意。现辟为昭化汉城博物馆,馆内展陈了从新石器时期中期始至清代历经七千年的数千件文物,特别是汉代、三国时期的文物珍品,更彰显千年蜀汉文明的辉煌历程。


昭化古城现存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


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


青石板街宽约4米,总长约1000米,斑驳的石板路,记载着那时的车水马龙。


古蜀道风采依旧,经过数千年风雨的洗刷后,这里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它的英雄气势和庄重严肃。


站在这里,仿佛时光凝结了,可以听见声声马蹄在回响。


古城里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着,粉墙青瓦,古朴自然。


建筑大多建成于清代或民国时期,虽经修整,但古风犹存,处处体现着川北民居的风格。


多用青砖、木板或石头、泥土做墙,穿斗结构,覆以青瓦,朴质可爱。


南门街分布着不少明清时期当地达官贵人居住的庭院,座座深宅大院,处处雕梁画栋,大宅雍雅,小院清秀,体现了当地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古时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八字门,瓦当、砖作......多如繁星,且绝大多数制作精美、品味高雅。


狭窄的条石宅门,也难掩盖当初的殷实富足。


一入宅门,豁然开朗。


宽阔的檐廊。


刀工细腻的雕花垂拱和撑柱。


梁坊下的雀替。


图案繁多的木格窗棂。



相府街上的张家大院。


第二进院落。


静静地走在石板路上,感受这座“活”着的古城。


昭化人仍然生活在钟情的土地上。


日复一日地过着他们的日子。


任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


       徜徉在这完好的古代城池,守候老宅屋檐下的隐世烟雨,寻觅那穿越千年的时光影像......昭化的文化记忆或记录于墙、或镌刻于碑,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每一隅古迹都在静静讲述着那些历史的故事。
   
                                                                                                                              2021年10月16日   

【敬请关注我的四川游记】:

红色巴子城——恩阳(2019)@http://www.mafengwo.cn/i/17762875.html

尧天福地南丝路——福宝-尧坝(2018)@http://www.mafengwo.cn/i/12178822.html

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迤沙拉 (2017)@http://www.mafengwo.cn/i/7615694.html 

荒谷陋巷锁春晖——沿口(2017)@http://www.mafengwo.cn/i/7084853.html 

日光之城的记忆—— 西昌 - 会理 (2014)@http://www.mafengwo.cn/i/3475525.html

徒步行摄 泸沽湖 (2015)——我的第一篇蜂窝游记@http://www.mafengwo.cn/i/347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