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翔(南翔古镇、古漪园) | “小小南翔赛苏城”

作者:鹿的猫 显示图片

疫情改变了人很多。出行变得麻烦了起来。特别是因为工作的问题,我已经被限制在上海一年多了。这一年以来的工作,忙碌无比,周末只想睡大觉的我根本没有什么心情出去。
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休息的时间,阳光明媚的清晨,在床上刷手机的时候突然刷到了小笼包。商量了一下,南翔走起。
貌似我的近途旅游都是这么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我对南翔的印象就是硕博的时候要去马陆做流行病学调查,每次坐11号线都要经过南翔。南翔的小笼包是出了名的好吃,想着一定要来南翔吃一次。心心念念了六年,就是没有去过这里。
按照维基百科的介绍,南翔镇,位于嘉定区东南部,古名槎溪,自古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当地历来有“银南翔”的称呼。505年(梁天监四年)在此建白鹤南翔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镇因寺而得名。明朝时嘉定县在南翔设立巡检司[1] 。1991年南翔镇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嘉定镇、松江镇、朱家角镇、南翔镇) [2]。
南翔的景点主要包括古漪园和南翔古镇两个部分。曾经有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不过在地图上也找不到了。
我们的旅程,就从古漪园开始。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古猗园的园艺特色有五:绿竹猗猗,幽静曲水,明清建筑,楹联诗词,花石小路。一步一景,甚是有趣。
古猗园的历史悠久,为明代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经·卫风·淇奥》的“绿竹猗猗”和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之意取名“猗园”,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动静相趣,后转让给地方名流、贡生李宜之。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他大兴土木,拓充园基,修葺装点,于1748年秋竣工,因隔了一个朝代,遂在园名前加一个“古”字,名为“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9年)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灵苑,成为公众聚集的开放场所。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从此远近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渐趋顶盛。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增建了厅、堂、庵院,作为祀神、集议的场所。为了便于游客憩息,又开设了酒楼、茶肆,使游客可游园时品尝到名闻遐迩的南翔小笼包。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3年5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1946年,爱国志士陈少芸重修了缺角亭,朱苏吾捐建了南厅,方剑阁捐建了白鹤亭,当地富商捐款修复了不系舟,并种植了一些花木、花卉。
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拨款13万元对古猗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把园界向西南两面扩展,使全园面积增至87.6亩。在园四周围起了竹篱笆;把原城隍庙的一对石狮子移至北大门;在竹枝山南部开挖新河,架九曲桥,桥中建湖心亭,桥东筑曲廊连接临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园南辟大草坪和儿童乐园;重建浮筠阁、白鹤亭、鸢飞鱼跃,并移植大雪松、广玉兰、水杉、紫藤等一批乔灌木。1959年10月1日,整修一新的古猗园重新对公众开放,当年迁入云翔寺旧物有唐代经幢一对、宋代石塔一座,南厅陈列有陈少芸珍藏的战国剑、诸葛鼓等一批文物,五曲长廊北侧种有王鸣一捐赠的百年重瓣大红牡丹一株。当年的名流书画家贺天健、刘海粟、沈尹默、王个、朱屺瞻、唐云、程十发等来园行书作画,增添了古色古香特色。1963年公园面积达到117亩。文革期间,园林建设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市级文物唐经幢的佛像、经文遭到破坏,具有明代风格的亭、榭、楹联被毁。好在从1973年起陆续修复,重建了鸢飞鱼跃、白鹤亭、浮筠阁、小松岗、南亭,翻建了象征民族气节的缺角亭。
1977年上海市建委将古猗园列为旅游点,先后两次投资,重点建设了松鹤园的松鹤轩、假山、瀑布、河池,并将宋代普同塔迁置荷花池中。1981年整修南大门,且将北大门的石狮子移至于此。1982年在南大门新建仿砖雕照壁,壁上雕有南翔镇得名传说的图案,精工细美,栩栩如生。同年重建了逸野堂,并请书画名家唐云题写匾额。为恢复明代建筑风格,1983年根据沈元禄《古猗园记》改建了北大门,又筑幽赏亭;1985~1987年将熊山改为龟山,并向东扩建青清园,园中广植绿竹,新建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又将南市区火神庙打唱台迁至园内,在恢复明代园林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片新的风景区。



从南大门进入后,就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照壁。这块照壁,就是南翔壁。这块高5m宽10m的照壁建于1982年,整幅图表达的是白鹤南翔的故事。雕刻着亭台楼阁和一众假山流水,照壁雕刻上方还有一对展翅南飞的白鹤。相传在梁朝,有人挖出一块大石头,之后就常常有一对白鹤停在石头上面。大家认为这是一块福地,就在石头的原址建了一座寺庙。寺庙建成后,白鹤飞走,后取之名曰“白鹤南翔寺”。南翔的地名就取之于此。


图1.02 古漪园 - 南照壁

顺着地图往前走,可以看到一个八角攒尖亭,就是南亭。名字的缘由是因为它建立在全园的最南边。亭外种植着腊梅、桂花、松柏,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景色。它的楹联很有诗意,“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有人说,这楹联说“虽然这里远离山水,但月光洒在亭前的草坪上,就和一池湖水一样,一层叠一层,有种远山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想象得到有多美。


图1.03 古漪园 - 南亭

在鸳鸯湖和龟山湖中间,有个湖心岛,岛上有座山,叫龟山。高8米的山顶上有一个山顶重檐攒尖顶的亭子,叫“翔云阁”。在翔云阁中有个龟山百寿龟,驮着百寿碑。准确的说,这龟身龙头、头东尾西、背负石碑的祥物叫赑屃,龙生九子之一,是好文的象征。正面镌刻由“一百岁”三字连写成的一个大“寿”字,反面有一百个以不同结体书写的“寿”字。


图1.04 古漪园 - 翔云阁


图1.05 古漪园 - 龟山百寿龟


图1.06 古漪园 - 龟山百寿龟

从翔云阁下来后,按照原路的桥返回,可以看到鸳鸯湖满池的荷花,还有一架水车。这架水车是可以自己动的,很是有趣。


图1.07 鸳鸯湖

在去青清园的路上,可以看到万安塔。万安塔是古漪园内唯二的两座古塔。高2.5米,共5级。是一座平面八角形仿砖木结构楼阁式石塔。最下面是八门石刻龛门造型,以上几层的龛内各有一尊坐佛,其中第三、四、五层为原先之塔身。坐佛下面有捐赠者的姓名。每层角部雕有仿木角柱,上部八脊仿木石雕檐口,瓦当造型清晰。顶部石雕八脊封檐,上置圆形刹座,周边雕山花图案;刹身五层,分别为覆钵、覆莲、覆钵、仰莲、仰莲,石刻层叠而成,顶部置宝珠。[3]
万安塔原属于万安寺。因为万安塔来自万安寺,而万安寺有“槎溪泰定万安寺”之称,推测万安寺建于元朝泰定年间,但万安塔建造时间和作用无从考证。经“八一三”淞沪抗战损毁后仅剩三层塔身,1988年经修复移入古猗园内。2012年的时候,有人攀爬此塔,导致该塔损坏。断裂的一节刹座正是古代遗物。[4]


图1.08 万安塔

万安塔转弯,就是青清园。在这里,我把青清园门楼、青清园、荷风竹露亭、翠霭楼和君子堂均放在了一起,因为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且风格融成一体。青清园里青竹成林,园林名取自于《诗经·卫风·淇澳》中的“绿竹青青”。园内种植方竹、紫竹、佛肚竹、矮竹、印度竹、慈孝竹、箴竹、凤尾竹、四季竹等20多种翠竹。这也是古漪园的特色:以竹景为中心。
青清园的门楼是一座小瓦结顶暗亮屋脊门楼。门前有一对1.7米高的石雕幼狮,月洞门两边是对称方窗,以郑板桥竹画为窗棂,嵌镂其问,枝叶立体,疏密得体 [5]。


图1.09 青清园门楼

看,放眼望去就是一片又一片竹林。


图1.10 青清园


图1.11 青清园

靠近龟山湖的一侧,就是荷风竹露亭。荷风竹露亭临水而建,东侧有假山,西边为游船码头,亭为方形,砖木结构,高5米,四角高翘,小瓦结顶,亭内四周设护航靠。两侧种满修竹。亭子里,有一些老人在听评弹,也是颇为称景。


图1.12 荷风竹露亭

在君子堂后、荷风竹露亭东,通过“豁然”,便可见龟山湖的景色。


图1.13 豁然 门楼

在荷风竹露亭东南边的砖木结构房子就是君子堂。有前廊后廊,白墙红柱。堂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取名。中堂悬挂梅、兰、竹、菊书画,文房四宝,案几盆花,突出“四君子”傲霜斗雪的雅士气质。君子堂前植紫竹,左右植兰、菊,堂后栽腊梅。因为花中君子品行高洁,所以君子堂也是古漪园廉政文化示范基地。这里还展示了孔子九思的作品。


图1.14 君子堂

顺着君子堂前行,可以看到一众竹子。各种竹子。


图1.15 青清园


图1.16 青清园


图1.17 青清园


图1.18 青清园


图1.19 青清园

顺着路线,便到了隐香亭。过隐香亭,便是东湖的景色。


图1.20 隐香亭

在地图上看,这里便是东湖。东湖里种植着珍贵的西湖红莲,颜色艳丽,花期较长,是爱花的人不可错过的地方。


图1.21 东湖


图1.22 东湖

通过隐香亭,可到瘦影碎月轩。瘦影碎月轩是观山赏月之佳地,东湖对岸是一座由黄石垒砌的假山,山上猗猗亭和山峰犹如两座驼峰,造型奇特,山后青竹茂密。每当月朗星稀之时,皎洁的月光泻在湖面上,将假山、亭台、修竹、曲桥静静地连为一体,整个空间充满了静谧的氛围,给人宁静致远的遐思。当一阵清风掠过,修竹摇曳、湖起涟漪,一轮明月在微波荡漾之中,化为道道碎影,体现了"瘦影娉婷风骨秀,枝枝叶叶竞云高"和"细草披霜寒碎月,一池秋水舞风柔"的意境。七月份的时候可以来这里赏荷,别是一番景致。


图1.23 瘦影碎月轩


图1.24 瘦影碎月轩的湖景


图1.25 瘦影碎月轩的湖景

通过瘦影碎月轩,便到达了醉雨亭和它的回廊。通过此,就可到达石韵馆。


图1.26 醉雨亭


图1.27 醉雨亭


图1.28 石韵馆


图1.29 石韵馆到怡翠亭的路上

看到种着松竹梅的地方,就到了竹外一枝轩。取的这个轩的名字,是从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中借鉴过来的,就是“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墙上就有着一个空窗,和一个圆形的月亮门。通过框景的园林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一番精致。


图1.30 竹外一枝轩


图1.31 竹外一枝轩


图1.32 竹外一枝轩


图1.33 竹外一枝轩

跟着地图去不可无竹居,路上经过的长廊上有个牌匾,写着“养心莫善于寡欲”。


图1.34 通往不可无竹居的回廊

在东湖里面,还可以见到一只游泳的小鸭子。


图1.35 东湖里的鸭鸭

通过回廊,到了不可无竹居。这里造型端庄、结构精巧,红柱黑瓦、四周开窗,其名取意于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中“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意境,既点出了以竹为主题的清雅意趣,又纪念了这位大文豪。不可无竹居前的东湖的景色,也令人惊叹。


图1.36 不可无竹居


图1.37 不可无竹居


图1.38 不可无竹居


图1.39 不可无竹居


图1.40 不可无竹居


图1.41 一片竹林

地图上标着玩石斋的地方,就是翠霭楼。翠霭楼原为上海南火神庙的打唱台,后来迁入园内。楼的正面开阔、雄伟,二楼中央挑出一阁,凸面华丽,飞檐斗拱。打唱台圆形拱顶由近百只鸟头拼嵌组成,中间精雕二龙戏珠,细格斑鳞,精妙绝伦,被赞为典型的清代宏伟建筑。后翠霭楼中辟展室玩石斋,陈列着各种奇峰异石。山川精英泄为至宝,乾坤瑞气结就奇珍,自古以来赏石就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为人们创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况。
入门后左手边,还有一个放哈哈镜的地方。


图1.42 玩石斋/翠霭楼


图1.43 玩石斋/翠霭楼


图1.44 玩石斋/翠霭楼


图1.45 玩石斋/翠霭楼

在去顺着翠猗桥去花神殿的路上,可以看到这个雕刻精美的刻像——玉女吹箫。


图1.46 玉女吹箫

盆景园,位于古猗园最北侧区域,为2005年为增加游览内容由苗圃改建而成。以猗猗绿竹为主体线索,循梅、兰、菊等形成园艺四君子格局,并配以树桩盆景、园艺奇石以及水景亭阁,成为一个袖珍的园中园,延续了古猗园的古典园林文脉。清乾隆年间,时值园主叶锦家道中落,地方人士开展了募捐集资活动,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9年)将古猗园购买后作为城隍庙的灵苑。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经多次兴建整修,增设了许多厅堂、神殿,酒肆、茶楼,成为祀神集议、游览休闲的场所。盆景园内的花神殿,即根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绘制的《南翔镇图》而恢复建造的。花乃天地灵秀之化身,赏花在于悦其姿色而知其神骨,如此方能遨游在每一种花的独特韵味中,而深得其中情趣。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从而造就出十二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6]。


图1.47 盆景园


图1.48 盆景园


图1.49 花神殿


图1.50 花神殿

花神殿出来之后,就到了松鹤园。以梅花厅为中心,东有荷花池、普同石塔、鹤寿轩和松鹤园,北有唐经幢、微音阁和绘月廊。区内轩塔厅阁,配以松荷竹梅。而园西北部,区内以面积约750平方米的戏鹅池为中心,南有竹枝山、缺角亭和浮筠阁,北有不系舟,西有白鹤亭。两个地方挨着,转的时候也很容易一起逛。


图1.51 松鹤园

远处的房子,即为双鹤斋。


图1.52 松鹤园和远处的双鹤斋

在湖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塔,这就是普同塔。普同塔立荷花池池中,有莲花托塔,塔浮荷面之感。普同塔体为花岗石,建于宋嘉定卜五年(1222),高3米,6面7级,腰束莲花瓣,塔柱镌如来佛像。原系云翔寺九品观荷池中的石塔,1959年移置园内。


图1.53 普同塔

同往梅花厅的路上,可以见到地上的朵朵梅花。


图1.54 前往梅花厅的路

梅花厅,清代时称梅花亭,1962年重建后改称梅花厅。砖木结构,歇山式,5楹,高7米,面积190平方米。厅内墨柱紫窗,前后各有落地长窗16扇,门窗上为梅花图案精雕镶嵌,老戗飞檐,翻轩前后走廊,小瓦结顶,平背垂脊,山头嵌花,厅额由魏文伯题字。厅前有百年占柏,四周遍植红梅、绿梅、腊梅。厅邻近道路均用鹅卵彩石、白瓷、青瓦铺成形态各异的梅花图案。不过我去的时候,梅花厅正在装修,所以也进不去。


图1.55 梅花厅

位于戏鹅池南岸,可以见到竹枝山。竹枝山占地1300平方米,高4米。山上多竹,曾名绿竹山,后改称“竹枝山”;浮筠阁座落在竹枝山北麓,半处池中,实为水榭。阁原系竹结构,1977年重建时改为砖木结构。阁北靠岸一边是一堵白粉墙,中间为月洞门,两旁漏窗上为竹形的花格。阁内六柱支撑,三面外设栏杆,内为护航靠,在栏杆与护航靠间为外通道。屋面为筒瓦歇山顶,鹾脊与垂脊相连,四角上翘,垂脊下端以花篮收头。


图1.56 浮筠阁


图1.57 浮筠阁

而竹枝山顶,即为缺角亭。缺角亭又名补阙亭。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南翔人民无不义愤填膺,故于1933年集资建亭,并将四角亭建成三角,独缺东北向一角,以志阑耻。1976年承修缺角亭为砖术结构,高1.5米,亭为方形,筒瓦攒顶,上塑火炬,其东南、西南、西北三角塑有紧握的铁拳,唯东北角无拳。亭内上方塑有9条龙,四周有坐凳。亭基为一方形混凝土平台、台周围设花色栏杆。


图1.58 缺角亭


图1.59 缺角亭

从缺角亭下来,可以见到唐经幢。这唐经幢与微音阁前的唐经幢是一对。


图1.60 唐经幢 

很快就到了南苑,即南厅。南厅位于鸢飞鱼跃轩南,竹枝山的西南脚下。根据介绍,依竹傍水,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庭院。厅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小瓦结顶,四角高翘,室内3楹分隔6问,均用长窗隔扇,厅外绕龙脊围墙,西北角有雕花门楼,院门北向。庭院内种植玉兰、桂花、修竹。院前矗立一座唐乾符二年(875)建的石经幢(1959年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整移此)。不过去的时候,并不能进去。


图1.61 南厅/南苑

白鹤亭位于戏鹅池西岸。为纪念“白鹤南翔”而建,是园中最古老名胜建筑之一。五角高翘似孔雀开屏状。亭尖成五方宝石形,尖顶有一只展翅南飞的白鹤,亭边池中有一石碑,原名鹤迹石,高2.7米、宽95厘米,上镌刻着“白鹤南翔去不归,唯有真迹在名(或为‘苔’)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白鹤亭的建造源出于此。


图1.62 白鹤亭


图1.63 白鹤亭

不系舟位于戏鹅池北岸。又称“旱船”、“石舫”,始建于明代,本为园主的书画舫。舟高5米,宽3米,舟体为石结构,舱为砖木结构,前舱为亭形,歇山式青瓦顶,长窗隔扇,舱首悬“不系舟”三字匾,相传原为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书法家祝允明所书,后遭毁坏,由清代名医何鸿舫重题。中舱为廊,南北两面设护航靠。后舱为楼,四面没窗,小瓦结顶。不系舟曾毁于抗日战争,1946年重建,1959年和1973年2次整修,现重见初形。


图1.64 不系舟

这是唐经幢。位于梅花厅北,微音阁南,始建于唐成通八年(867),它的全称为“尊胜陀罗尼经幢”。原立于云翔寺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1959年移至园中,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幢通体为花岗石,幢柱八角七级,高10米,下有须弥座、田基座、覆莲、束腰以及仰莲组成。幢柱上分别刻有佛像、尊胜陀罗尼经文以及大力神等。整座经幢造型不失为典型的唐代雕饰风格。


图1.65 唐经幢

微音阁 位于梅花厅北,建于1947年,高10米,阁上层小下层大,3楹,砖木结构,正面有长门6扇,两旁花式长窗,二侧塑有四角型双喜式漏窗。上下两层均为飞檐翘角,四面滴水,高脊垂带,小瓦结顶。“微音阁”三字由朱学范所题,堂内高悬“微音阁”三字由胡厥文所书。阁内还挂有陆象贤撰文,周大刚所书的“微音阁记”。


图1.67 微音阁

微音阁旁边为绘月廊。绘月廊位于梅花厅北,微音阁两。廊有5曲,长33米、宽2米、高3.5米,砖木结构,面积150平方米。廊前有一方亭,圆洞门朝南,亭右护航靠,亭左花色漏窗,亭后为内廊,廊北墙南柱,柱问为坐凳及栏秆。南廊临水,岸边植宽叶印度竹。而柳带轩位于绘月廊西,临水而建,砖木结构,南间4楹,歇山式花脊,小瓦结顶,轩内格式平顶,仿古落地长门前22扇,后9扇,上悬“柳带轩”匾额,东侧一问,花式门型,西侧二问,落地长门12扇,窗6扇,后一问,中设走廊,轩前廊上有挂落,下设护航靠、矮墙,后有天井,植竹叠石。轩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1978年重建。


图1.68 绘月廊/柳带轩


图1.69 绘月廊/柳带轩

水木明瑟是2009年按照江南水乡建的。所以是新建筑。包括下面的藕香榭。这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展览,比如说南翔小笼的发展史等。


图1.70 水木明瑟


图1.71 藕香榭

位于古猗园西北部,是猗园的老区。以逸野堂为中心,北有北园门和曲廊、幽赏亭,南有鸢飞鱼跃轩、小松岗和南厅。四周分别有五老峰、古盘槐、小云兜和桂花林。
逸野堂,因以楠木为主,敝又称为“楠木厅”。于幽赏亭南侧,为全院的主建筑,坐东面西,3楹,歇山式,前廊筑有半亭,小瓦结顶,高7米。堂前后各有落地长窗8扇,其余堂壁都是长窗隔扇。堂顶出16根大柱支撑,横梁雕花平顶,挂有宫灯5盏。龙吻高脊,屋檐四解高翘。常内摆有黄杨木雕九龙屏风和龙椅、茶儿。原悬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题“华岩墨海”已毁于抗日战争,如今的堂匾“逸野堂”由著名画家庸云所书。堂门外有台阶3级,堂前地坪及环堂路面均用陶片、瓷片、石片、卵石、玻璃片、青砖拼成,有冰裂式、梭子式、方格式。在冰裂地坪上砌出碧玉如意、无字天书,暗八仙、女蜗补天等图案。堂前有两株占盘槐分立于左右,右边一株的树龄已达470多年,堂右侧有五块奇石及琴台,有“五老弹琴”之传说。


图1.72 逸野堂

幽赏亭位于园的西北隅,建在逸野堂正门相对的假山顶上,亭与堂成对景。亭为砖木结构,高4米,六角飞檐,檐下挂落,小瓦结顶,顶端塑有“万年青”图案。顺假山旁小路拾级登亭,亭内设护航靠,亭底有山洞。可穿山而过。清代诗人沈元禄《猗园》中记载: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堂后植桂,中秋赏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广寒宫中。中秋之夜登亭远望,如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明代时园主常与家人登亭观赏夜景,故称此亭为幽赏亭。幽赏亭又名幽伤亭,传说园主之子闵世禄爱上佣女小红,由于受封建等级观念固锁,小红入寺为尼,闵世禄则悲愤自投戏鹅池。后人留诗吊唁:幽赏亭里幽伤情,戏鹅池底鸳鸯梦。不过由于太累了,并没有登上去……


图1.73 幽赏亭

在旁边,便是古猗园的老正门。古猗园的北大门原为入园的正门,门前为宽阔场地,地坪用花岗石铺成,规矩方正,简朴庄重。场地四周以绿竹做篱,体现“绿竹猗猗”的审美观念。入园进入小天井,空间虽小,却颇具匠心,墙角植松,松下置石,石间兰草丛生,意喻“松迎君子”。天井右侧为曲廊,往东进入园主日常待客的逸野堂。正门左为象,右为蝠,“象”与“祥”音近,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蝙蝠之所以被视为吉祥物,是因为“蝠”与“福”同音。蝠象,福相嘛。


图1.74  古猗园老正门


图1.75  古猗园老正门


图1.76  古猗园老正门

位于逸野堂南的即是鸢飞鱼跃轩。三面依水,砖、木结构,轩为3楹,歇山式,小瓦结顶,飞檐翘角,花色屋脊,四垂脊,脊端置有花篮。屋内花色藻井,仿砖地坪。轩门圆形临池的一面有4根大柱,不设门窗。


图1.77 鸢飞鱼跃轩


图1.78 鸢飞鱼跃轩边的戏鹅池

顺着鸢飞鱼跃轩向前走,路过采香廊,又见鸳鸯湖,穿过儿童乐园,遍逛完了整个古猗园。


图1.79 采香廊


图1.80 鸳鸯湖

说到南翔小笼,古漪园餐厅的南翔小笼是最正宗的。古漪园餐厅是在古漪园外面的,需要从外面进去。
这里除了卖小笼,就是卖汤和八宝饭,别的就没有了,没有菜,没有饭,没有面。想吃的话其他吃饭的地方都有。
我们买了两种小笼,一个是全家福五彩小笼,还有一种黑松露小笼。全家福小笼有10只,共5种味道:
白色的是原味鲜肉小笼,面皮采用纯净水精制而成;
黑色的是干贝鲜肉小笼,面皮采用墨鱼汁精制而成;
红色的是虾仁鲜肉小笼,面皮采用火龙果汁精制而成;
黄色的是咸蛋黄鲜肉小笼,面皮采用南瓜汁精制而成;
绿色的是马兰头鲜肉小笼,面皮采用菠菜汁精制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咸蛋黄鲜肉的和马兰头鲜肉的,味道都很有趣。
黑松露的嘛,没有吃出来什么特别的。可能我不是很适合吃这种高档食物……
价格嘛也很感人,全家福的一笼68块钱(10个),黑松露的是一笼88块钱(5个)。
他们还卖一种三色的小笼,是荷藕鲜肉小笼,每笼58块钱(10个)。

我还买了他们家的八宝饭。味道还蛮不错的,里面有豆沙,量也不小。


图1.81  八宝饭


图1.82  黑松露小笼包


图 1.83  全家福小笼包

说到南翔小笼,其创始人黄明贤的塑像就在古猗园内,不系舟旁。南翔小笼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
南翔小笼包初名“南翔大肉包子”,后称“南翔大包子”,再称“古猗园小笼包”,现叫“南翔小笼包”。大肉包子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春竹或虾仁和入肉馅,每只包折裥14褶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美食本来就是一门艺术,中国人发明的小笼包可算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杰作,而小笼包更是把这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南翔小笼包制作精细,它以精白面粉发酵为皮,选取猪腿精肉为馅,而最独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鸡炖汤,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冻,拌入馅内。揪出的面团大小均等,还用食用油抹其表面,这样会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时候手要向上拉,它的优势是皮薄,肉嫩,丰满。热腾腾的雾气直往上冒,小笼包蒸好了,此时的小笼包一个个雪白,晶莹,如玉兔一般,惹人喜爱。戳破面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来。雪白的面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馅,诱人至极。如果吃时佐以姜丝、香醋,配上一碗蛋丝汤,其味更佳。小笼包的馅心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小笼包味美细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7]


图1.84 黄明贤

南翔古镇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


图2.01 太平桥


图二 太平桥的河


图2.03 商业化的guhen 


图2.04 bao'ji'qiao

前往双塔的路上,便可见到陈君起纪念馆。
陈君起是嘉定第一位共产党党员,也是嘉定第一位烈士。
陈君起因反抗封建婚姻离家出走,求学于上海务本女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后,至南京任小学教员。薪给不敷家用,靠夜间织毛巾弥补开支。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参加革命活动。
民国11年秋,在东南大学共产党员谢远定、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宛希俨等人影响下,参加革命活动。
民国12年底,为南京妇女问题研究会负责人。民国13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居处是共产党员活动的场所和通讯联络站。
民国14年6月,陈君起参加南京市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大会和大游行,沿途讲演、散发传单,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慰问遭开除的爱国女学生。是年秋,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中共第三支部书记。翌年,兼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
民国15年3月12日,陈君起参加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遭国民党右派雇用的流氓袭击而受伤,但仍与张应春等人护卫柳亚子脱险。同年10月4日,陈君起遭军阀孙传芳逮捕,关押三个月,经中共营救出狱,调江西南昌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不久,又转赴汉口就职。是年4月,调回南京,任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南京人民打倒孙传芳、光复南京庆祝活动,抗议英、美帝国主义军舰炮击南京。
同月9日,率领广大妇女,与南京人民共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向蒋介石请愿,要求严惩捣毁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等机构的凶手。当晚又参加各团体紧急会议,决定于次日召开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10日,参加肃清反革命派大会,到会群众约10万人。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并再去总司令部请愿,遭市公安局长温建刚等事先布置的数百名流氓殴打。11日凌晨2时,陈君起同中共南京地委书记谢文锦等10人在大沙帽巷10号开会时被捕。史称“四一〇”事件。
民国16年4月14日夜,陈君起等10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2岁。


图2.  陈君起纪念馆

南翔双塔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表现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


图2.06 南翔双塔


梁朝井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5-519),俗称八角井,久旱不竭,为南宋、元“南翔八景”之一。明重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新建井亭。
解放后一直未见有古井,2008年老街整修挖地,考古清理出南翔寺山门外的两口水井,左右对称,形制相同。井圈上刻有“明弘治十四年重修”,这就是八景之一。


图2.06 南翔双塔

南翔檀园位于双塔后方,曾是明代名士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檀园曾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嘉定三屠”遭到毁坏,如今的园子是2011年南翔镇恢复性重建的。
檀园并不大,大门朝北,进入园子便能看到“次醉厅”(也称花篮厅),这是李流芳与文人墨客们把酒相聚谈论天下事的地方。厅内壁上有一副“九友图”,彰显李流芳在晚明画坛之地位;另厅前有一块巨石,上刻“峥骨”二字,正是反映了园主的性格。
穿过次醉厅可以看到园子中央的葫芦形水池,名为“芙蓉沜”。全园建筑都是围绕着这个葫芦型水池分布的,建议按照逆时针方向由外往里游览。
首先来到水上石舫“步蘅舸”,从后舱可以登上二楼,凭栏远眺,仿佛即将从这里驶向远方。
园中央有假山,拾级而上,有一“招隐亭”匿于其中,双层亭檐,每层有六个角,是园内的制高点,在这里可以观赏檀园的全景。
河岸边有间茶室名为“茗坞”,沿着回廊向前走,可以看到两幢民国建筑,名为“清晖园”、“南翔人家”。
南翔人家是一幢两层楼的院落,有客厅、我是、书斋厨房和绣房等,展示了民国初期江南乡镇富裕人家的生活情境。
不远处的主厅“宝尊堂”,面阔五间,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经典“鸳鸯厅”构筑重建而成。南厅正中安置了李流芳的塑像,两侧陈列了李流芳的书画作品;北厅安放了古典家具,可供欣赏。
主厅后方是一座徽派门楼“谷诒燕翼”,门楣和两侧的砖石运用了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石雕艺术而成,精致细腻,寓有丰收、吉祥、舒适、安闲和荣昌子孙之意。内设慎娱室、剑蜕斋,再现了李流芳旧时的生活、读书场景。
檀园整体面积不大,布局紧凑得体,有曲廊贯通全园,廊随桥引,移步换景,行在园内,如在画中,极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如此闹中取静之地,值得一探究竟。
闲逛之时,被景色吸引,却忘记了哪里是哪里,所以照片在这里并没有做区分,匆匆逛完了檀园,就离开了这里。



































云翔寺坐落于南翔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南翔古镇的镇名即出自这座古寺。云翔寺在南翔老街的尽头,规模宏大而较为清净,在这里可以礼佛和游览,庄严的氛围和清幽的环境能让人净化心灵。寺庙距离著名的古猗园也不过一公里,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顺道游玩。
古时的云翔寺曾名噪江南、香火相当旺盛,但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的摧残,如今能见证建寺历史的仅有双塔一对、及散落在古猗园内的唐石经幢和宋普同塔。如今的云翔寺是在旧址上复建而成的,是一座完整的仿唐寺庙,这在江南地区十分少见。

整座寺院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仿木所建,殿堂气宇恢宏、简洁自然。在寺庙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

来到云翔寺,你会发现匾额上刻的不是“云翔寺”而是“留云禅寺”,这是因为原上海南市区内有座名寺“留云寺”(始创于1876年),抗战时期毁于战火,后经过佛教界多方努力,使该寺迁移至现在的云翔寺址,使两寺合二为一,续接香火。


云翔寺里面有一对钟鼓楼。不过 并没有在这里听到声响,甚是可惜。


幸运的是,在大雄宝殿内,我听到了诵经的声音。难能宝贵。



在莲花池旁,有可以放莲花和喂鱼的活动。有幸看到并感受到,感觉得到了升华。


虽然说南翔已经商业化,但依然可以在当中寻找到过去的气息。
如果要细细品味这里古风古韵,可能需要早到这里,毕竟这里看着很小,实际上却是很大的地方。

[1] @***%E5%8D%97%E7%BF%94%E9%95%87
[2]@***%E4%B8%8A%E6%B5%B7%E5%9B%9B%E5%A4%A7%E5%8F%A4%E9%95%87/5657944?fr=aladdin
[3] @***_9ff8f5990102w3s9.html
[4] @***
[5] @***_web/DFZ/Info?idnode=232172&tableName=userobject1a&id=384442
[6] @***26852/
[7] @***%E5%B0%8F%E7%AC%BC%E5%8C%85/2076317?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