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陵】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附明清皇陵对比图)

作者:可爸亮 显示图片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时年53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皇后马氏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此后至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方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

明孝陵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同时,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是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马坊,为明孝陵的第一道门,由此标志进入明孝陵区域。
下马坊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公元1393年),为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告示进入明孝陵区域的大小官员,至此都必须下马步行。
而今此地被辟为下马坊遗址公园,免费开放。公园内还有明嘉靖年立的“神烈山碑”以及碑亭石构建遗存、观音阁大石壁、孝陵卫遗存等等。不过因距离明孝陵核心区域较远,所以会被大多数游客忽略。

据《清实录·天聪三年》载“陵东西两旁,立下马坊,禁乘车马行走,过必下”,由此可见,当初应该有两座下马坊的存在,而今下马坊遗址公园内只有一座下马坊,却也早已不是当年的下马坊了,1949年南京解放前,下马坊就已倒塌了,柱断额裂。
原先下马坊横跨在宁杭公路上,汽车来往由坊下经过。民国时期因蒋中正常由此去汤山,故在1948年3月时首都警察厅东郊警察局给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发公函,大意是因下马坊横跨公路,恐有车辆撞触危险,请予以拆卸。当时的陵园管理委员会接到此函后,辗转委托南京市工务局下属的一家工程处办理。在拆除过程中,推土机将石牌坊推倒,横额裂成两段,两根石柱折成4段,堆放在公路两边,石柱础遗留在公路上。197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在原来位置北移了20米,按照原貌复原下马坊。

今下马坊,面东


今下马坊背面(面西),自下马坊至大金门的御道也是近年复建的


下马坊似乎是明清皇陵的独创,北京的明十三陵最南端为石牌坊、河北清东陵的最南端为孝陵石牌坊、清西陵为泰陵三石坊,均非下马坊。而明孝陵也没有过石牌坊的存在。

北京明十三陵下马碑



清东陵孝陵火焰牌楼


清西陵泰陵三石坊


神烈山碑
为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明世宗朱厚熜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碑通高4米,碑额篆刻“圣旨”二字,碑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三个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



龙纹石雕构件
已断裂成三块,总长5.01米,宽1.18米,厚0.40米,龙纹为高浮雕,雕工精美,龙纹最凹出碑面达9厘米,局部镂雕。碑面两侧有宽0.18米的边缘,边缘上雕满如意云纹,碑面中间雕一五爪龙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龙纹身上满刻龙鳞纹。两端出榫,榫长18厘米、宽20厘米;另一端榫已残,2007年出土,应为神烈山碑亭遗物。



禁约碑
立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通高3.46米,宽5.31米。碑首雕有二龙攫珠,碑面镌刻南京神宫监奉皇帝敕谕而制定的禁止损坏明孝陵及谒陵条款。


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为灵谷寺下院,据《金陵梵刹志》记载,观音阁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在明孝陵附近敕建。据1924年《中华名胜古迹续篇》载:“今为大士庵,有观世音像石,高广各三丈许。光莹可鉴,亦称水晶屏。有孝感熊赐履书水晶屏三字,勒于石”。
观音阁早已毁于战火,仅存一座大石壁,因被砌在一户人家墙体中而得以保存至今。2002年宁杭公路拓宽拆迁,大石壁方才重见天日,2007年建下马坊遗址公园时将大石壁向西北方向平移了约150米,并新建方亭加以保护。

新建观音阁



今观音阁大石壁


大石壁重30吨,为整块青石打磨而成,高5.56米、宽4.5、厚0.5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饰。
大石壁背后刻着“水晶屏”三个大字,落款为“清凉履”,左上有朱文“愚斋”印、右下有白文“熊赐履印”和朱文“敬修”印,右下方一行小字“江宁刘瑞生摹镌”。


大石壁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观音寺碑记,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所立《重建观音寺碑记》,2002年5月道路施工时发现。


观音阁大石壁文保碑附近的无名赑屃


奉旨蠲免三则碑
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内容记载江宁府上元县奉旨因孝陵陵户减少而获清政府允许豁免税赋银两等事宜。2002年3月发现于中山门外宁杭公路小卫街段北面的民房墙壁中,2007年该碑迁移于下马坊遗址公园中,并建四角仿古碑亭予以保护。
石碑为青石质,高2.21米,宽0.94米,厚0.22米,碑下部有榫卯和底座相连。碑首正面刻有篆书《奉旨蠲免三则碑》及云纹,碑边雕卷草纹,碑文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



孝陵卫
位于下马坊以东约800米处,是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设立的军事场所。设有经历司,系当时军事警卫机构,专门保护“孝陵”的部队。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一卫有官兵5600名,一卫又分五所,每所1120人。
如今卫所已无迹可寻,但留有地名“孝陵卫”。2007年,根据文献资料在下马坊遗址公园中再现孝陵卫囤兵大营的场景。


孝陵卫区域中的明代石马
石马雕凿风格简朴,采用写实手法,形象逼真,雕凿技艺精湛,线条圆润,在局部线条的处理上注重着意刻划,精雕细琢,于简朴中透出华丽的艺术效果。




下马坊遗址公园名石


公园一角的“总理陵园界石”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
大金门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大金门现为明孝陵景区的“正门”,即由此进入收费区域


大金门背面


大金门须弥座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大红门


河北遵化清东陵孝陵大红门


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大红门


神功圣德碑楼,即俗称四方城,是明孝陵陵区正门(大金门)后的第一座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碑楼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上盖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内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毁于太平天国期间,仅存下部砖石结构的墙体,故民间俗称“四方城”。
201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复建上部建筑,一是为了保护城内已经被雨水侵蚀的神功圣德碑和四壁墙体,二是为了恢复四方城的历史原貌,2013年6月修复完毕。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



神功圣德碑楼前的丹陛石


2009年的


北京明十三陵,有十三座帝陵,不过仅有明成祖长陵有一座神功圣德碑楼,明穆宗昭陵1985年复建了神功圣德碑亭之外,其他陵目前已无碑楼(或碑亭)的存在。
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


明昭陵神功圣德碑楼



河北遵化清东陵,有五座帝陵,其中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三陵有神功圣德碑楼
清孝陵神功圣德碑楼


清乾隆裕陵神功圣德小碑楼


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有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四座帝陵,均有神功圣德碑楼。
清泰陵神功圣德碑楼


清崇陵神功圣德碑楼


清慕陵神功圣德碑楼


清昌陵神功圣德碑楼


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为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一生功德。
碑座、碑额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也是明清皇家陵寝中同类型建筑体量最大的一例。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
为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所立,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所撰,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书丹,共42列,3236字。石碑为螭首龟趺形制,碑通高7.91米,略低于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其实,明十三陵除了长陵外,其他帝陵在营造时均无神功圣德碑,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明世宗朱厚熜在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及长陵第一进院落内增设圣绩碑及碑亭,不过嘉靖帝并未撰写碑文,故均为“无字碑”。此后的永、昭、定、庆、德五陵也沿用以为制,均在陵前建造了无字的神功圣德碑和碑亭。


明景陵神功圣德碑(无字)


明永陵神功圣德碑(无字)


明德陵神功圣德碑(无字)


明康陵神功圣德碑(无字)


明昭陵神功圣德碑(无字)


明孝陵神道位于四方城北,营造与明洪武年间,现存两段共计有石兽12对24件、石望柱1对2件、石翁仲4对8件。
明孝陵神道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不同,而是依地形山势,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吴蒋陵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的布局。
第一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亦被称为“南京最美600米”。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侧立石兽,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明孝陵神道的石兽之中,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首次置放了骆驼,第二是明孝陵的大象体量最大,重达80吨。


跪姿狮子



立姿狮子



跪姿獬豸



立姿獬豸



跪姿骆驼



立姿骆驼



跪姿大象



立姿大象



跪姿麒麟



立姿麒麟



跪姿马



立姿马



石像路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翁仲,故俗称“翁仲路”。
神道最南端是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将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是朱元璋的独创。
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石望柱


文官像







武将像







清东陵神道,也是弯曲的


清东陵石像部分的神道是笔直的


十三陵神道是笔直的


清东陵的石望柱


明十三陵的石望柱


清东陵的石像


明十三陵的石像



清东陵的麒麟


清东陵的文官像,颇有清朝特色


清东陵的武将像


明十三陵的武将像


明十三陵的文官像


棂星门,位于神道最北端。棂星门又称天门,被广泛运用于文庙或是陵墓建筑之中,在陵墓中,棂星门有生死之门的含义。
明孝陵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期间,2006年参照下马坊和明十三陵总神道龙凤门复建。复建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面阔20.61米,高7.6米,三门并排,设置门枕石两块,其间连以土红色短墙。材料方面,主要结构采用青石制作,门簪、云板均用石料雕制,夹墙用砖砌筑,土红色粉刷,黄琉璃瓦顶。其中门基座6块础石和9块砷石为明代原件。
明孝陵棂星门


明十三陵总神道龙凤门


清东陵龙凤门


御河桥为石砌桥,原有5孔,现仅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



裕陵


明十三陵康陵神路桥


裕陵


献陵


崇陵


泰陵


慕陵



清东陵裕陵御河桥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以六国文字书写,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民国高石碑


明十三陵康陵陵门


定陵


茂陵


裕陵


献陵


长陵


永陵


德陵


清东陵崇陵陵门


清东陵崇陵陵门


清东陵泰陵陵门


清东陵崇陵陵门


清东陵崇陵陵门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位于碑殿之后。原明代孝陵殿毁于战火,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
现存地表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现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



明代柱础遗存


明代


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


明十三陵昭陵祾恩殿


明十三陵康陵祾恩殿遗址


清东陵裕陵祾恩殿


清东陵裕妃园寝祾恩殿


清东陵慈禧陵祾恩殿


清西陵崇陵祾恩殿


清西陵泰陵祾恩殿


清西陵昌西陵祾恩殿


清西陵慕陵祾恩殿


内红门,入此门,便是由阳间走进阴间,因此,又称“阴阳门”。此门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也就是孝陵首次建立起“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


明十三陵康陵内陵门


明十三陵昭陵内陵门



清东陵裕陵内陵门


清东陵慈禧陵墓内陵门



清西陵崇陵内陵门


清西陵泰陵内陵门


清西陵昌西陵内陵门


清西陵慕陵内陵门


方城,是明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方城明楼为朱元璋首创。




明楼的文字砖


明十三陵康陵方城及明楼


明十三陵康陵方城文字砖


明十三陵昭陵方城及明楼


明十三陵昭陵文字砖


明十三陵定陵方城及明楼


明十三陵长陵方城及明楼


清东陵裕陵方城及明楼


清东陵裕陵妃子园寝方城及明楼


清东陵慈禧陵方城及明楼


清西陵崇陵方城及明楼


清西陵泰陵方城及明楼


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明十三陵康陵哑巴院


明十三陵昭陵哑巴院



清西陵昌陵哑巴院


清西陵昌陵宝顶


清西陵昌西陵宝顶


清西陵慕陵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