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上午9点半,我们离开神头职中,驱车向东而行,在朔州矿业公司马邑煤炭集运站的西墙外,上了022乡道,转而向南行驶,不久,上了一座大桥,竟是同蒲铁路大桥。我将车停在桥上,拍了一张照片,大桥上的弧形砖砌栏杆,竟把照片挡去了一半,加上逆光拍摄,黑乎乎的,也看不出个美来。
沿着022乡道继续前行几公里,就到了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提到朔州,毫无疑问都会提到马邑,以至于在不少故老的眼里,马邑就是朔州的一个文化代名。翻开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的诗句,其中一句是:“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能够进入一代帝王李世民的诗文中,马邑可谓不同凡响。
今天的马邑,是距离朔州市区往东二十多公里的一个自然村。远在先秦时期,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才造就了马邑之名,马邑的意思大概就是养马的城池吧。
马邑县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雁门郡,秦置”。其下设十四县中,有马邑。西汉初,沿袭秦制,至东汉,雁门郡治移阴馆县(今朔城区里仁村南),马邑县仍为雁门郡所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记载:“桑干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马邑川即今恢河。今天的马邑村,就坐落于桑干河支流源子河和恢河汇流处。
我们从马邑村驱车出发,向西南行约百米,跨过一个不足5米的小桥,这就是源子河桥,随后沿着乡道继续前行2公里,在进入清河寺村之前,又有一座10余米长的桥梁,其下就是恢河,恢河往北不足500米的地方,就是源子河和恢河的汇流处,也就是桑干河的正式起点,桑干河由此起步,一直向东偏北流淌,进入河北,再转东南,进入北京,最后在天津注入海河,流入渤海。
马邑城因建于三河汇流之处,自然也是水草丰美之地,这也成就了马邑在历史上的地位。又因地处沟通塞外与中原的咽喉部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与融合最激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战争孕育了马邑。
我们站在马邑故城旧址上,仿佛听到了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之声,看到了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军对垒阵战之图,在马邑古城墙上,也一定残留着许多战争的印迹。其后,因为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农耕文明逐步取代了游牧生活,马邑城才因此而逐步衰落,演变成了今天的马邑村,一座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故城。
站在马邑故城的城墙之下,让我想到更多的是马邑移民。在元末明初的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由此出发,背井离乡,迁到了雁门关内的忻州大地。据忻州各姓家谱显示,忻州所有姓氏均由此地迁入,虽然迁出年代不同,但迁出地均为朔州马邑县。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南起雁门关、北至杀虎口,人们就走出了一条“马邑古道”,古道南延北伸,形成了中原和大漠以至中亚、欧洲互通的交通大动脉,并保持着类似于丝绸之路一般的畅通。
进入清朝以后,这条古道又成为了内地人们去往内蒙古的主要通道,我们的许多先辈就是由此经过,去往塞外屯垦、经商、逃荒,寻找生活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