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黄帝陵景区(5A)|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拜谒人文始祖

作者:龙章凤姿,周六见 显示图片

沮水汤汤,桥山苍苍。
巍巍祖陵,源远流长。
轩辕黄帝,青史垂芳。
中华文化,自此方张。
 
这次离开西安,开始了为期3天的陕北之旅,这也是我们的第三次集体活动。

第一站是到黄帝陵。黄帝陵古称“古轩辕黄帝桥陵”,位于西安东北方200公里处的陕西省黄陵县沮水之旁的桥山上。从西安出发往东走,一路高速,非常好走。途中经过泾阳、三原、耀州,到铜川后,向北而行,经过宜君,就到了黄陵。
 
轩辕黄帝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陵因此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号古墓,人称“天下第一陵”。
 
谒陵的起点是轩辕广场。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这座桥叫轩辕桥。它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再回头看轩辕广场,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发源于子午岭的沮水河由西向东,流经桥山时,三面环绕。在山顶放眼四望,山水相融,塬天一色,水牵山转,山引水流,仿佛一条飘逸的碧带潜山底而过,远观山若沮水之桥,故名“桥山”。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轩辕庙门额上“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走过黄帝手植柏,有一个亭子,名叫诚心亭。亭柱上书“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一砖壁写着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人人至此,都屏住呼吸,静静前行。


诚心亭的右手是碑亭,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黄帝赞》和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不过,这通碑估计复制的。


碑亭东侧是碑廊,保存了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庙碑石40余通,上起北宋、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很是珍贵。现存最早的是宋嘉佑六年(1060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并有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脚印长0.52米。这块青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利。


黄帝脚印石后面,便是庙院最北边的人文初祖大殿。大殿前右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柏,名叫“挂甲柏”。相传汉武帝刘彻率领18万大军征朔方归来,驻军致祭黄帝陵时,曾将铠甲挂在此树上,致使树身斑痕累累。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不时流出柏液,凝结为球状,晶莹透亮,蔚为奇观,“挂甲柏”因此闻名。
 
轩辕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


其实,我对黄帝陵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这里的柏树特别多。据说就是因为植被比较好,这里的降水比较充足,不是太典型的陕北干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