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孙辈们暑期放假,全家人在7月17日至26日去泉州、潮州和汕头旅游了10天。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的泉州,住在泉州的华侨大厦。
① 南少林寺
入住当天(7月17日)的下午,我们去了泉州的南少林寺(位于清源山东麓)。
关于泉州南少林寺的简单历史:
唐龙塑元年(661年),以救唐王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在泉州清源山麓建少林寺,传授十二门徒。
至唐天佑元年(907年),泉州南少林寺因反对闽王王审知附梁而被毁(第一次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泉州南少林寺。此为泉州南少林寺第二次兴起,占地400余亩。
唐、宋鼎盛时期,泉州南少林武僧曾有数千之众。
宋景炎元年(即元朝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少林寺僧因反对蒲寿庚降元,导致南少林寺第二次被毁。
明洪武十年(1377年),法本(曾参与宋末千僧抗元的少林寺僧人,当时已是一百三十五岁高龄)劝募州官黄中立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这是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兴起。
在清乾隆年间,因担心南少林武僧与郑成功党羽勾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秋诏焚南少林寺,这是泉州南少林寺的第三次被毁。
火烧少林寺后,少林寺和尚至善法师避祸于民间,继续招收少林弟子,反清复明,发展南少林拳,教出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又由黄飞鸿的弟子在香港、美国等地发扬光大。
现代重建:1992年10月,泉州市佛教界和地方知名人士决定在原址重建南少林寺,1997年建成大雄宝殿、五观堂及僧舍。2002年开始在大雄宝殿正前方复建天王殿。这是泉州南少林寺在新时期的复兴。
正好是暑假期间,南少林寺举办少年武术习训班,所以见到了许多穿黄色僧衣的小朋友。
从建筑上看南少林寺的庙宇建设与江浙沪一带还是有点区别,可能溶入了更多闽南的气息。
在南少林寺看到了许多大榕树、菩提树和洋蒲桃树(这些树都是在江浙沪一带不太容易见到的)。
大榕树在南方城市则很常见,巨大的树冠可以遮荫一大片,所谓“独木成林”在它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树干也很有特点,它是“落地生根”,所以从树干向下生长和垂挂的“气根” 导致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巨大的树干可以数人合抱。
菩提树也是一棵参天大树,且经冬不凋,巨大的树冠形成天然穹顶。“菩提”在梵语中为“大彻大悟”的意思,按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一棵菩提树下潜心打坐,终于在七七四十九日之后顿悟成佛。所以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
在南少林寺,我们还第一次看到了洋蒲桃树,见洋蒲桃的果子掉了一地,红的、粉的,既水嫩、又好看。当时没见有人捡食,所以不知道好不好吃。据网上说,洋蒲桃又叫莲雾,性味甘平,能润肺止咳、化痰凉血。洋蒲桃含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钙、钾等矿物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能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菌能力,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洋蒲桃还含一定的有机酸,能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
在南少林寺的下山路上,正好是驻寺武僧的武术表演时间,于是便购票观看了。从节目表演看(半小时),这些武僧的武术还是很有造诣的,要练到这一步着实是下了苦功夫的。
习武用的梅花桩。
② 泉州开元寺
7月18日上午我们去了位于泉州西街的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其后也曾易名为“兴教寺”和“龙兴寺”),在唐玄宗的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告天下,要求各州各建一寺,以他的年号为名,故该寺被更名为“开元寺”,并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两宋时期开元寺达到它的鼎盛阶段,共统领支院120个。在历史上开元寺也曾两度被毁,又两次被重建和扩建。
开元寺的建筑规模宏伟,全寺南北长有260多米,东西宽有300多米,占地共78000多平方米(约合120亩左右)。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开元寺介绍
开元寺的山门(天王殿)
山门左侧
山门右侧
山门(天王殿)
开元寺自五代十国至宋代,共创立120个支院,但互不相属。至元乙酉年(1285年),开元寺僧奏请合各支院为一寺,获赐匾额“勑大开元万寿禅寺”。
天王殿天王塑像
天王殿天王塑像
山门对面的照壁
在旅游中曾去过不少寺院,寺院有大有小,但每个寺院的布局都差不多(例如都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地藏殿、藏经阁、钟楼和鼓楼等等),所以刻意要去写些什么,晒一些照片等等,就有点为难了,而且在寺院里通常都规定在佛殿里面不允许拍照,以示对菩薩的敬重,对文物的保护。所以如果要写,似乎也应该写一些这所寺院与其他寺院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有关于大雄宝殿,开元寺的大雄宝殿确实很大,从网上资料看,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宽有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通高为20米,比一般寺院确实要大出很多。
大雄宝殿我没进去,我注意到这天进殿礼拜的香客也不算多,因为在疫情期间寺院方面规定了进出大殿要有规定路线和相应配套措施。
但是我注意到了在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屋顶有漂亮的剪瓷脊饰,这在江浙沪的寺院屋顶上是没有的。查网上资料说,剪瓷是闽南、潮汕常见的建筑装饰,剪切小瓷片拼接出复杂的图案,拼接出来的图案非常美丽,逼真。回过头来再看刚刚经过的天元寺山门(天王殿)的屋顶,同样也有剪瓷拼图的装饰。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屋顶的剪瓷装饰
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是唐咸通六年(865年)所建,为5层木塔。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7层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又改建为石塔,耗时12年才建成。石塔为花岗岩的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高48.27米,塔顶上有铁香炉和铜宝盖,塔的外壁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和罗汉等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浮雕造像共80尊(分5层)。
东塔全貌
东塔大门
东塔塔身
东塔塔身上的浮雕
西塔位于大雄宝殿西侧,与东塔相距约200米。西塔又名仁寿塔,是五代时期梁贞明年间(915~920年)所建,为7层木塔,称为无量寿塔。在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塔。绍兴二十五(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在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比东塔早了十年。
西塔的建制与东塔相同,但略小于东塔,高45.06米,共五层。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同样是五层,每层各有4门、4龛和16尊雕像。
西塔全貌
西塔大门
西塔塔身上的浮雕
开元寺的东西两塔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相传在明万年间曾遭受过8级地震而不倒,其建筑水平可见一斑),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这个文化历史名城的独特标志。
在开元寺外西街莓超疯茶咖铺顶楼晒台(网红景点)拍摄的东塔与西塔同框照片。
麒麟壁
在开元寺西塔的北面有一块大照壁 - 麒麟壁。麒麟壁建于乾隆乙卯年。此壁原在泉州府的城隍庙前,是城隍庙的附属建筑,上世纪70年代被移到这里。
照壁正中为一只大麒麟,其左右两垛照壁为嵌砖雕刻的灵芝、牡丹、鹿、仙鸩、莲花和松竹等喻意福禄寿俱全。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是一只独角兽,用以警示官宦,要清正为官,不贪财、不贪色、不枉法。
麒麟壁全貌
麒麟
另一个值得书上一笔的是关于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它位于大雄宝殿的后面。
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在中国的佛教界內有很高的地位,它与北京的戒台寺以及杭州的昭庆寺的戒坛合称为中国的三大戒坛。
泉州开元寺的甘露戒坛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末。据说在唐朝时此地常常天降甘露,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坛,故称为“甘露戒坛”。
甘露戒坛
网上关于甘露戒坛的解释:
甘露戒坛附近的菩提树
甘露戒坛附近的龙眼树
甘露戒坛
甘露戒坛(网上)
泉州佛教博物馆
弘一法师纪念馆
关于开元寺的建造有一个传说:说开元寺最初的建寺人黄守恭(唐代)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黄回说要等桑树开出白莲花后他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终于被无边的佛法所感动,就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建寺。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如今这棵古老的桑树己成为开元寺的镇寺之宝,世事千年,依然苍翠如初。“桑树白莲”的传说,给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而在将近一百年前(1925年)的一次雷击中古桑树被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越长越旺,三根连体,如同三瓣莲花盛开,其上则是绿盖如云,这再次验证了这株古树的神奇之处。
在泉州开元寺东侧的后部有一个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面有一艘1974年出土的南宋古船。与在中国海域内发现的其他众多古沉船相比,这艘船却享受着“中国唯一”的称号。因为已发掘的其他古代商船多数是准备出国的船只,而这艘船却是从海外回来的商船。所以这艘沉船上所载的货物是完全不同的。在这艘南宋的中型商船带回了来自东南亚来香药和其他文物,这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宋元时期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辉煌耀世的东方大国。
这艘出土古沉船的残长为24.20米、残宽为9.15米。船身扁阔、底尖,船壳板采用2 至3重板叠合,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均有“保寿孔”。经复船研究认为,这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中型远洋货轮,长度为34米、宽为11米、深度为4米,货物载重量可以达到200余吨。
在古船陈列馆里,除了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古代沉船及其伴随出土物外,还展出两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的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个时代的海船模型。
古船陈列馆
发掘出来的古沉船
古船模型
在古船陈列馆附近的开元“邮局”
开元“邮局”的祈福邮筒,把平安和幸福送到家
开元寺出口(西门)
③ 蟳埔民俗村看民俗文化遗产
7月18日下午安排游览泉州的蟳埔民俗村,去看那里的民俗文化遗产。
由于泉州的天气实在炎热,所以我们的午觉一直睡到下午3点,然后搭乘出租车去蟳埔村。
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距离泉州市区大约10公里,村中居住的是古代(主要是宋代)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了与当地汉族的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为这里的女人喜欢在头上戴着用鲜花做成的漂亮的簪花围(蟳埔女的这一特色使得蟳埔女和惠安女,还有湄州女放在一起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
除了蟳埔女戴簪花围这个特别风情外,这里的民居还有别具特色的“蚵壳厝(蚝壳房)”。
蟳埔村入口
蟳埔村简介
蟳埔村导游地图
收集到的蟳埔村手绘地图(与前一地图可对照使用)
蟳埔村街景
蟳埔女盘头戴簪花圈,插象牙筷,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在国内独一无二。这里民俗村里的蟳埔女们也很会抓住商机,开设了不少做头店,诱惑游客进行尝试,果然我见到有很多女游客当场付钱(50元,另付200元压金)做头发(不过给游客做的插花不是鲜花,而是成型花),着蟳埔女装,然后在村内招摇过市地光辉了一番,在结束后再返回做头店,归还潯埔女装,取回压金。
簪花圈广告
簪花店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蚵就是海蛎,蚵壳就是海蛎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久而久之,这里的民众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了一座座的蚵壳厝(厝是房屋的意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学上的奇观。
所以当你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小巷时,除了可以看到一些木石砖结构的老房子外,还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民居-蚵壳厝。蚵壳厝外墙上密布的大贝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使游人们还没见到海,就已径先闻到大海的气息。
海蛎
当地居民在剝海蛎
蚵壳墙
蚵壳厝屋小巷
行走在民俗村的古老小巷里,除了看到一些民居和当地居民开设的小店铺外,你还能时不时发现一些小庙(如关帝庙、妈祖庙)以及当地居民的祠堂,所有这一切都较好地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较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生活富足的一面。
民俗村里的庙宇
庙宇屋顶的剪瓷装饰
海边
(本游记由QZY编写,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