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一路大黑山岛
刁学起
大黑山岛,因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个军事禁区,加之悠久的史前文化遗址和中国第二蛇岛称号,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上次来长岛,压根就没人提过此景区,更不用说上岛了。
来长岛旅游,除了南北长山岛以外,大都推荐的是万鸟岛,主要是坐在船上,绕一个只有0.05平方公里的无人小岛转一圈,全岛海岸线长1.25公里。岛上栖居着上万只海鸥,所以叫“万鸟岛”。可以买鸟食喂鸟,招来无数海鸥争食与其拍照。这对一些旱地生长的游客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而对于在海边长大的我来说却并未多大稀奇。因而当有人推荐了大黑山岛,就毫不犹豫的做出了选择。
大黑山岛,距离长岛港7.25海里,(1海里=1.852公里)约13公里多一点。乘坐的寻仙16号旅游船,今年4月1日才正式上线运营,客船较新,舱内座位很宽敞,加之人又少,一路心情非常放松。途中停靠庙岛与小黑山岛两个码头,仅用半个多小时即可到达。
自由的海上渔
船开出不久就有大群的海鸥跟随同行,有人喂食,即有越多的海鸥争相蜂拥,甚至可以到你手上夺食。这是与海鸥拍照的最佳时刻。
“看,有条大鱼”!顺着有人指的方向看去,果真在离船不远处,有一条浅灰色大鱼在游动,估计长度起码也得一米五以上。任凭隆隆的船只从它的身边驶过,依然漂浮海面,悠闲自得,不慌不忙。看来这里的鱼也是见过世面的,根本不管你有多大的船从这里经过,这里是我的地盘,我自悠悠然自由自在。此刻,我好羡慕这条鱼。忙拿出手机视频拍下了这唯美的瞬间。
庙岛远观
庙岛妈祖庙
妈祖赐灯引航塑像
途中遇到一位热心的同船女士,穿戴不俗,气质豪爽。当船接近庙岛码头时,见我好奇的对着船下的一座妈祖雕像拍照,她主动过来与我搭讪。她说这个塑像叫“妈祖赐灯引航”,蕴含着一个妈祖娘娘黑夜赐灯救遇难海船的故事。
清朝时,有一艘长岛砣矶岛大船在西洋捕鱼,突遇狂风暴雨,夜行泛舟,伸手不见五指,风大浪高,危在旦夕,绝望中幸遇妈祖娘娘赐灯引航,才使化险为夷。渔家为感戴妈祖,塑像纪念,并代代传颂。
原来这位女士从小就是在大黑山岛长大的,所以对这一代非常熟悉。后来她随父母去了东北,时时想念家乡,现在她在长岛买了房,常住长岛,但对大黑山岛也是极怀乡愁,念念不忘。一年要来几次大黑山岛与儿时的故交重温旧梦。听说我是第一次来这里,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庙岛。
庙岛因有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妈祖娘娘庙而得名,北宋宣和四年 (1122 年) , 岛上渔民为求海神保佑, 在沙门岛(庙岛原称)凤凰山前修建了天后宫,又称娘娘庙,庙岛之名即由此而来。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神奇的自然功能,当地渔民有句顺口溜:“宁到南山去荡驴,不到北海去打渔”。说的是北海风大浪大,危机四伏,而庙岛四面环山,海风平缓,适合船只停靠,如有神佑,所以将妈祖庙建于庙岛之上。从空中俯瞰,全岛像只凤凰,在其后面有个圆圆的无人岛,俗称太阳岛,所以此地又谓之“丹凤朝阳”。看来此岛也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地方。耳听为虚,眼看为实,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做好功课,上此岛以观真容。
大黑山岛远望
“欢娱嫌时短,寂寞恨更长”,转眼间就到了大黑山岛码头。下船时,女士说,其实来长岛值得玩的小岛很多,最北部的大、小钦岛也是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哪里以前也是多年的军事禁区,充满神秘感。大钦岛有个修了八年的潜艇基地,是50年代的绝密工程,后因泄密而废弃。我应诺,下次一定计划充分一点,到各岛上去探秘一番。
大黑山岛码头不大,一下船就看到了不远处的旅游服务中心几个大字。早有几辆出租车在这里揽客。大概来这里的人都知道此岛不大,来此,主要是享受慢节奏的时光,根本不需要坐车。所以除了老幼弱者,很少有人打车。我们因为时间不宽裕,第二天必须赶回海阳,所以不得不借助交通工具提高效率,就上了一辆出租车。地方小,车费也不多,30元把我们送到岛上的几个主要景点,直到送你再回码头购票返长岛。第一站,首先是送我们到大黑山岛唯一的售票景点龙爪山公园。
司机姓赵名洪伟,是一位40多岁的退伍军人。一听说我也曾当过兵,可以称战友,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这位小战友,人很热情,也很健谈,对岛上非常熟悉。一路上不失时机的介绍着他的大黑山岛,还给了一张他们印制的宣传册页,口头解说与文字介绍双管齐下,让你了解大黑山岛。
大黑山岛起源于五百万年前的火山喷发活动,如今的老黑山就是一个火山口,由火山灰造成山顶黑色,故称大黑山。大黑山岛也由此而得名。大概从明朝晚期,人们就称这里为黑山岛。岛上一万年前就有人居住,现存考古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证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
大黑山岛是长山列岛(简称长岛)32个岛屿和岛礁群中的第三大岛,岛上现为乡级建制(黑山乡),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500人。位于山东烟台长岛县的最西端,东接北长山岛和庙岛海面,南距蓬莱17公里。岛陆总面积8.54平方公里(依据宣传册),包括两个无人岛(南砣子岛、鱼鳞岛),海岸线总长达20.02公里。自然风景奇特,风光秀丽。集独特的海蚀地貌、奇礁异石、海洋文化、渔家民俗于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文化都非常丰厚。有中国“大陆屿”发育最典型的石英岩群,国家级地质公园龙爪山公园和中国最大海蚀洞,聚仙洞;有与西安半坡遗址齐名,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的“东半坡”的北庄遗址公园;有植被覆盖率80%以上,具有纯天然氧吧功能的国家森林公园;有每年猛禽环志(给鸟类佩戴的一种供跟踪研究其活动规律的环状标志)放飞占全国总量70%以上,被称为中国猛禽环志第一岛的猛禽研究基地;还有燧石、蝮蛇、海产业、百年历史海草房特色民宿以及独特的海岛文化、民俗民风等,都给这里增添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龙爪山售票处,门可罗雀
龙爪山东入口观景台
龙爪山公园售票处,是个建在临海礁石坡台上的小平房,由当地司机介绍门票还有优惠(原50,只需30),60岁以上仍然免票。司机赵洪伟留下电话,说好等我们游到公园的另一端时,再打电话给他,他去接我们。
龙抓山公园门口,让我感到出乎预料的寂静与荒凉。由于游客稀少,售票和开门只有一个老头。我们来时未见一个游客,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入门处是利用一个天然的礁石悬崖豁口,栓一条铁链子拦住,平时铁链子是用一把大锁锁着的,来人买票了,就把铁链子打开,让你进去后再锁上。
入门后,沿陡峭的海蚀石阶路下来,有一个小型观景台,观景台上立一巨石,上书“龙爪山”三个大字。站在观景台上,一面是悬崖绝壁,一面是辽阔的大海,凭海临风,海浪拍岸,好不惬意!这便是龙爪山公园的起点,沿一条天然海蚀略加人工修饰的古栈道,一路峭壁嶙峋,怪石峥嵘,展开了一次真正是只有我们二人世界的龙爪山之旅,一个多小时旅程,在如此美妙的佳境胜地,享受无任何人打扰的静谧时光,这是多年旅游经历中唯一的一次,包括去土地面积与居住人口逆差悬殊的澳大利亚。是唯一,没有之一。
其实,当你一踏上这块土地,就会被这原始而略带现代气息的奇特海岛氛围所感染。这是一片尚未被过多踏足的净土。没有鼎沸的人声,也没有嘈杂的喧嚣。岛上淳朴的民风,慢节奏的生活,原始、自然、安静、闲适,是一个适合放松、减压、忘忧,来了还想来的地方。而龙爪山就是最能体现这种感受的一个景区。
天然海蚀栈道
龙爪山远望(此幅照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龙爪山,是一个典型的海蚀地貌,石英岩群,别有洞天的海蚀悬崖型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大黑山岛的北端,在对面遥望,是由矗立于海上的六顶并列的海蚀悬崖山体组成。六顶高峭险峻的悬崖绝壁连绵凸立于渤海海面,有岛陆相连,远远望去就像被龙的巨爪抓下,留下了五道沟壑痕迹,所以叫作龙爪山。这里还真的流传着一个关于龙抓山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一条蝮蛇修炼成精,却不遵天规,时常出山兴妖作怪,肆虐生灵,海岛居民深为其害,苦不堪言,只好求助于东海龙王。龙王闻详大怒,决定为民除害。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腾跃海空,直奔蛇精洞府,奋爪抓下,捉住蛇精,呼啸北去。由于用力过猛,带走了半座山丘,留下的半劈山体即现在的龙爪山。那并立于渤海水面上六峰崖壁间五道深深的山垭沟,正如龙爪留下的五道抓痕。
而被海龙王抓走的那半座山丘,被抛到东北海滨。现在辽宁旅顺口的小平岛,形状与大黑山岛龙爪山半壁极为吻合,人们认定就是那半壁山丘。另有海龙王北移半山过程中,还坠落下两块碎石,那就是大黑山岛北部的砣矶岛和高山岛。
龙爪山的旅行线路,是一条自然天成别具特色的观光栈道。海蚀崖下方的观光栈道,完全是由海风和海潮的侵蚀形成的。因悬崖山体中的页岩、板岩和石英岩等各种岩层结构的抗风化性能不同,抗风化弱的岩层就容易被腐蚀剥落,而抗风化性能强的却固守山体,经长达8亿年的潮汐侵蚀和风化,自然在山腰处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栈道,不仅给今天的旅游增加了神秘感,而且从地质研究角度看,其水平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脉状层理发育充分,并包含了大量古生物、海洋运动信息,具有较高的地质学研究价值。也是研究古潮汐沉积的天然剖面以及本地海陆变迁、沧海桑田的有力见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海蚀栈道。可谓世界罕见奇观。
将军石
海蚀栈道长约1.5公里,蜿蜒曲折,凹嵌于悬崖陡壁上;宽概有0.8米到1.5米,随地型变化不等;高也随自然天成,大概1至3米不等。漫步栈道之上,时而俯下岩底近海,时而凌空上仰悬壁,观海听涛,如走天街。一路景色集雄、奇、幽、秘、峻于一处,岩壁陡峭,怪石交错,涵洞奇幻。不时有奇观惊现于面前。
当拐弯走过第一道悬崖沟壑,见有一尊人形三叠石突出于悬崖之外,石上“将军石”三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辨。远处望去,还真像一位披挂整齐,雄姿威武的将军,昂首挺胸,面海而立,镇海守疆,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引思我中华历史,确也不乏守卫海疆,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这便是天工雕塑的英雄石像,令后来者仰慕传颂!
继续前行,道路变窄,有一堆巨型大石块挡住了去路,疑是道路由此阻断。当走近时见当顶的一块石壁上写有“石门”二字,既然是门,那该无绝人之路。仔细近观,果然有一道石缝只有一人可以通过,颇有“柳暗花明”之感哪!之后方知,这是景区开发时,走到这里,三块巨石横在路中,无法通行。工人将前面的一块巨石撬开,才有了这个三角石门。没有什么典故,却给行走在此的游人增添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神秘之感。
过了石门,前方更现峭崖陡壁,在左侧的崖壁上依稀可辨“经卷崖”三字。驻足仰视,果见页岩重叠,如摞起来的竹卷经书,层层加高,故名经卷崖。传说八仙过海,曹国舅功就仙成,却不忘坚持修身,长居于此,每日阅览经书,参禅悟道。久而久之,经书堆积如山,给世人留下了这高崖岩卷。
沿着世界上最长的海蚀栈道前行,一边是海蚀悬崖,一边是波海浪翻。不由我想起了曹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再前而行,前面一块石头上写着“一石二鸟”的景点提示,但怎么寻找,发挥想象不见哪里有一石二鸟的景象,只恨自己愚笨,而错过了这一景象。
当走到最后一道垭沟时,前方被塌方碎礁阻断,见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天梯”小路引上垭顶。小路十分陡峭,旁边有一巨石上刻着“88天梯“,应该是上山有88个台阶吧?攀“天梯”上行,见右边坡壁上赫然插着一块牌子,上书“小心毒蛇禁止攀越”,使这块人烟稀少的垭口之地增加了一份略带恐怖的神秘感。
大黑山岛被称为“蛇岛”,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因岛上原始生态良好,崖峭山陡,人烟稀少;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石穴栉比,草茂林丰,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土壤、湿度、温度、日照度、海洋性气候,都非常适合蛇类生长。加之,大黑山岛是候鸟南迁的重要中转栖息地,途经此地的候鸟达240多种,数十万只,岛上还有280余种昆,为蛇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有“中国第二蛇岛”(第一蛇岛为辽宁省小龙山岛)的称呼,更给岛上旅游增加了知名度。资料显示,岛上蛇的数量达1万多条,种类主要有螅蛇、虎斑游蛇、白条锦蛇等,其中70%为黑眉蝮蛇。大黑山蝮蛇体形短粗,体长一般70厘米左右,皮肤多呈黑色、褐色,间有斑条花纹。蝮蛇耐饥,又能暴食。蝮蛇有很高的捕鸟本领,它常将后半身缠在树枝上,前半身屈成弹簧状,一触即发。当鸟落在它身旁时,能迅速咬住,毒牙排出毒液,将鸟杀死吞咽食之。蝮蛇虽有剧毒,但浑身都是宝,蛇毒、蛇胆、蛇油等都是贵重药材,可治疗多种疾病,在医学上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其实蛇的行动规律,一般不太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民间有“打草惊蛇”的说法,蛇一般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了。在大黑山岛上,正常的旅游线路,还是非常安全的。当然了,对于一位有着20多年登秦岭山经历、曾经的参战老兵来说,对蛇类动物的反应更是不以为然啦。只是身边的伴侣有点谈蛇色变,就想早点逃离这块“惊恐”地带,不知不觉中加快了步伐。
何仙姑沐浴莲花池
石上的字为“石楼”
上得垭口顶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北望渤海,粼粼波光;西南岛陆,山峦叠翠,村庄点缀;俯瞰西坡,芊林松涛,漫之海岸,日光融融,岚气清爽。山西坡有一小路通到山下,可以绕到海蚀栈道的另一端。顺路而下,见一月牙银滩海湾,伸入东南岸。海水洁净碧蓝,如半泓湖水连着海面,因无人打扰,显得僻静清幽。传说这里是何仙姑沐浴的莲花池。池边银滩有石礁如床,是仙姑沐浴更衣搁放衣裙的地方。
海蚀栈道西端口观景台
沿海湾东岸的一条水泥路北绕,可到海蚀栈道的西端。这里也设有一观景台。由观景台东望,可见一形如石楼的巨型礁石立于海面。这就是被称为石楼的奇礁,是近年来的网红打卡景点。远观“石楼”,基本方形山体,四壁呈九十度垂立于海上,非常形象。据传当年八仙从四面八方赶来时,石楼便是指引各仙重聚的灯塔。神话大都是虚构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岛上先民出海,会根据“石楼”的投影来判断时间的说法,确是令人可信的。现在的石楼,由人工架铁桥与龙爪山的海蚀栈道相接,此桥被称作仙人桥。远远望去,一桥飞架,桥上结满了人们许愿的红布条,如彩虹飞架于石楼与龙爪山体之间,风采别具,十分壮观。
由龙爪山西端观景台沿海蚀栈道通往石楼的路旁,有个“聚仙洞”,是一天然海蚀洞。此洞系海浪沿石英岩的裂隙逐渐侵蚀,年久而成。洞深83米,宽4米,高20余米,是全国最大的海蚀洞。因入口较窄,若不是有“聚仙洞”几个红色字提醒,很容易被错过。外面看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但进到里面却是豁然宽敝。传说是八仙聚会的地方,故又称“聚仙堂”。洞内另有大小3个支洞与其相通,可乘船从另一端的“正门”入,至支洞口疏散,感受高穹陡悬、曲径通幽、流水潺潺之天工奇观。据介绍,在龙爪山有九处因海水侵蚀而形成的海蚀洞,“聚仙洞”是其中最大的。
走过聚仙洞,攀过仙人桥,上得石楼来,又是一番景象。
石楼有二层平台,传说是当年吕洞宾与何仙姑常在此棋盘对弈,因而石楼还有个别称,叫“棋盘石”。
小心翼翼转至石楼北侧,有一处天然东西通透的石洞,这里被称作石楼的“窗户”,置身其间,更是别有洞天。东看龙爪山近在咫尺,海蚀栈道,逶迤蜿蜒,雄秀峥嵘;西瞰渤海,蔚蓝洁净,海天之间,汽艇划浪,舟楫往返。在这里自然会使你想到“仙境”这个词。此刻,只恨自己无李白之超级浪漫诗功,若诗仙来此,定有惊世诗篇。
另外,石楼上的“石窗剪影“是摄影取景的绝佳角度,站在楼窗处,逆光海天,人与自然和谐完美,可以得到最佳的剪影效果。
走出龙爪山我意犹未尽,默默与走过的海崖景区做了个对比。若与三亚的海角天涯相比,南秀北雄是非常明显的;若与长岛北山岛的九丈崖相比,两个景区有相似之处,龙爪山兼有九丈崖之奇美,但论奇险,更胜一筹;国外的海蚀地貌海崖性风景区,我去过菲律宾的水晶岛和澳大利亚大洋路沿岸的海崖景区(十二门徒崖、洛克阿德大峡谷)等,都无此奇险壮美。
出租车司机还是守信的,我们从龙爪山公园西口出来,给他打电话,一会就过来了。几分钟后就把我们送到了北庄遗址处。
“北庄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村落遗址,因位于大黑山乡北庄村而得名。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这一遗址称为“东方的半坡”。其考古测算年代,最下层距今6500年,最上层也有3900年左右。当地人会自豪的给你说,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早几百年呢。
“北庄遗址”的大门是三角形草坡屋顶式仿古门楼,木栏栅型的大门,大概是为了表现自然与原始的理念吧。大门外立一石碑,上书“北庄遗址”与遗址简介。因防疫情,大门是关闭的。好在透过木栏栅大门的缝隙,可以基本目测全貌。栏栅缝隙较大,还可以伸进手机或相机镜头拍照,留下些许影像资料。
资料显示,北庄遗址,作为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在我国实属罕见。它是继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在我国近代考古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由于年代久远,遗址现存以基址为主,地面建筑保存极少。发掘出房屋基址90余座,房基系园角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面积一般20至30平方米,最小者4平方米,最大者70余平方米,木桩为骨架,黄泥为墙,干草苫顶。从外观看,房屋形状与西安半坡遗址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屋顶面用的是海带草。通过遗址发掘出的古村落所揭露的原始信息,可透露出远古时代的社会关系、组织结构及生活方式。尤其是小房子的出现,表示当时一个对偶家庭的出现。这种对偶家庭小于氏族单位,它是私有制个体家庭的雏形,标志着以氏族公社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将解体,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北庄遗址所发现的房屋基址,在建筑形式上独具特色,其中夯筑技术、木质材料加工技术的出现与使用,以及发明墙柱分离的建筑结构技术等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方法和风格极相一致。这表明北庄遗址所反映的各种建筑技术是我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源头之一,开我国土木建筑技术风格之先河。
北庄遗址能与早已名声远扬的西安半坡遗址齐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遗址出土的大量艺术品“现身”,绘制精美彩陶、活灵活现刻画纹、“鸟形鬹(guī一种饮煮器具)”等,都是当时较为高端的艺术品。
“鸟形鬶反映的是东夷早期的图腾文化,能够说明当时胶东先民对鸟的崇拜。就像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反应当时半坡人的历史信息、生活状况和图腾崇拜一样,极为珍贵。
由于北庄遗址的关闭,使我们计划的时间就大大的提前了。经与司机赵洪伟协商,再加20元车费,让他拉我们把岛上的六个村子都转一遍。
这里处处都传递着原始的信息。甚至改革开放的浪潮丝毫没有冲走红色年代的记忆,许多老房子还保留着当年很流行的标语、口号,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与天斗、与人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还有些纯石头垒砌的老屋墙壁,古老独特的海带草房屋,都传递着记忆的悠远,更为书写海洋文化、渔家民俗神秘岛屿增添了魅力。
路上我问洪伟,都说大黑山岛有四大宝贝:龙爪山、北庄遗址、蝮蛇和燧石。那燧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石头呢?
洪伟说:是一种非常坚硬的石头,以前抽烟的老人,为了节省火柴,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点烟,所以当地也叫作火石。现在工厂里利用燧石的坚硬性质,将燧石作为研磨的原料。后来我查了一下百度介绍:燧石,主要由隐晶质石英组成,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层状燧石与结核状燧石两种类型。由于坚硬的特性,破碎后会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
……小小的黑山岛,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岛,据传这是八仙的故乡,岛上一路都是神话。有人说,只到蓬莱不到黑山岛只是半个“仙”,到过黑山岛才能真正的成了“仙”。我去过蓬莱岛多次,今天又到了大黑山岛,这不已经够了成仙的条件了吗?只可惜这次时间太仓促,下次一定要多安排点时间,再来好好享受这仙境的安适与静谧时光。
神话一路大黑山岛
刁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