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柯达带挂 显示图片

5月18日上午逛完赵公明财神庙已经十点多种了,从涝峪口立交驶上G5京昆高速向汉中开拔。行驶二百四十余公里后,于中午时分抵达汉中,寻找到街里面的一家老铺品尝了汉中的“热米皮”。之后到古汉台观光。

汉中的古汉台是当年三国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驻汉中的宫廷遗址,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中段。这也是我第三次来到这里参观了。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汉中博物馆,游客持身份证登记后就可免费入内参观。


古汉台北院内东侧一块花岗岩石上镌刻“汉台”二字。


绿色琉璃铺就的歇山屋顶,甚是美观。


保存在钟亭中的古铜钟,钟体不知何时遭到损坏,看茬口像是坏了很久很久的了。

这是在鼓亭中的一个石鼓,年代久远,通身斑驳,但整体形态还算完整。

这里是古汉台的最高处,登楼远望可目汉江。当然现在即使登上楼顶也已经看不到汉江了。现在楼阁成为汉中博物馆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啦。


古汉台还开办了汉中革命历史展览,进去参观了解一番。

之后来到碑林参观,门楼额匾上书“汉台碑林”,两侧门柱有柱联:“紫台凌空看千古英雄成旧梦 清江杨波润万顷良田慰苍生”。两侧墙体上嵌入了许多碑刻,院内的陈列室更是有1962年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入得园内看到园内的碑廊。


首先到褒斜古栈道的展室参观。


褒斜古道上的栈道模型。褒斜古道是修建于秦岭山间的路道,南起汉中的褒谷口,北至宝鸡眉县的斜谷口,是古代巴蜀通秦川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全程249公里。展室中以模型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褒斜古道的大致形态。


阎王碥栈道模型。遗迹位于汉中留坝县黑杨坝村褒河西岸。上有山崖直立,下有河谷深渊,栈道建有附阁,可避风雨。


石门栈道是褒斜古道中的十分险峻的一段。石门栈道凿通于东汉永平年间,当时的开凿技术落后,古人只能采取火烧水浇之法。其栈道东壁临水,西壁依山,长约16米。后历代文人墨客先后在洞内外镌刻了上百幅摩崖石刻。著名的《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均在其中,被誉为国之魁宝。


在这里加进两张2018年在勉县石门水库拍的褒斜栈道的照片,这些栈道仅可以称为栈道而不是古栈道,因为是水库建成后在山崖上仿建的,原有的古栈道的遗迹已经湮没在水库之中了。


仿建的阎王碥栈道。


接下来参观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展室中陈列着褒斜古道中的摩崖石刻珍品。它们都是在修建石门水库时凿剔下来的原物。列为十三品头把交椅的《石门》摩崖石刻。因展柜玻璃反光严重,碑刻字迹看得不是很清晰。但它们是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室中禁止使用闪光灯,所以只能用手机拍照了。


还是看看石刻的拓片吧,这也是珍藏在汉中博物馆中的拓片原版,弥足珍贵。


《石虎》摩崖石刻。两个字虽为隶书,但仍苍劲厚重,此石刻为石门十三品之八。


这是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写就的《衮雪》摩崖石刻原石,是十三品中的第九品。中间那道竖杠是展柜玻璃的接缝,千万不要以为是石刻上的裂纹。


拓片看起来更清晰一些。


在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外,有一通石碑,上刻八个字:“汉中石门 日本之师”。这是一位日本客人参观展览后留下的碑刻。这位日本人说得一点也没错。其实不仅仅是在文化传承上,在其他许多方面,中国原本就是他们的祖师爷。


碑林庭院中还有若干古代遗留的石刻,如这个螭首,雕工多么精美!。


古汉台中院的“桂荫堂”。桂荫堂始建年代无确切记载,但古汉台桂树成荫,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桂荫堂在清代已负盛名,旅汉的文人雅士多慕名来访。民国时期,桂荫堂声名大噪,成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


在桂荫堂南侧有一水池,名“镜吾池”,池旁有石刻。镜吾池三字为小篆,碑文为隶书,共28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即将结束参观时,在庭院的一个角落里看到这通石碑,碑阳书“时雨亭”三个大字。但不知是哪个年代的遗物?


再看背面,楷书的字迹还是比较清晰的,分析大致不会是很久远的东西,要不然也不会放在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啦。


马上快到下午四点了,不得不结束古汉台的参观,驱车赶往青木川镇。

青木川古镇位于汉中市宁强县最西端的青木川镇境内。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找到一家民宿,安顿好行装,在一家饭庄品尝了当地十分火爆的木桶鱼,之后便纷纷安歇了。
5月日19日上午在古镇内闲逛,主街上商铺林立,家家张灯结彩,显得和喜庆。


古镇不大,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青木川的这条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街上许多房屋为清末民初所留,路面为青砖铺就。为了彰显古镇的历史感,街上装点了一些老式门楼。


这个门楼倒也别致。


主街中央十字街头有一座二层木质楼阁,楼阁坐立在青砖楼台上,二楼攒尖顶下悬挂一匾,上书“栖凤楼”三个字,多好听的名字啊!


游客可以从这里拾级登上楼台。


向东望去,街道笔直,两侧房屋错落有致,远处塔吊还在忙碌着。


转西而望,村外青山叠嶂,郁郁葱葱。


看四周密集的房屋,都是木质骨架,墙体也是木板而成,屋顶青瓦片片,煞是好看。


站在楼阁下面的街口,看南北向也是街衢通达。


瞧这座三层木楼,一层开了商铺,二层和三层是房主的住所。看到二层上面斗拱支撑的房檐向外探出许多,挺有特色。


我们继而西行,来到一处门楼下,这里是古镇中的一个重点看处——魏氏庄院。


这个景点需要购票,好像是30元,有点记不清了。


魏氏庄院的原主人叫魏辅唐,早年靠种植罂粟和贩卖烟土发迹,时值民国时期,政乱匪患,民不聊生。他便借此时机打着卫国卫民的旗号,购买枪支弹药,组织起一只地方武装,把青木川建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称霸一方。


整个庄院是在老宅旁又扩建新宅, 两宅紧密相接,均为两进院落。从高处俯瞰构成一个“田”字形。


老宅位于东侧,南北向两进院落。前院上下二层,全木结构。


后院则为一层通脊瓦房,也是全木构成。


转入新宅子,新宅子变为砖木结构了。前院南门前一座青砖影壁,造型古朴大方。


庭院方正,北房面阔三间,东西厢房对称布局,门窗木雕装饰,甚为豪气。


二层檐廊互为相通。


院外山峦拱卫,青山映翠。


新宅后院也是上下二层,与前院不同的是环廊变成内嵌式,墙体自下而上均为青砖所垒砌。


这是后院,可见北房建成三层。


用了近一个小时参观完魏氏宅院,在村西头小广场上放飞大疆,升空看一看古镇的全貌。

收好我的小飞机,然后沿着古镇中的刘家河北岸向东缓步,来到廊桥上看着几近见底的河床上裸露的岩石,品味着这秦岭深山中的民情市井,想着当年茶马古道上奔忙的人们……


河南岸还有一条老街,走到这里的游客比较少,街道看上去就清净很多。


沿着寂静的街道南行,来到古镇上仍然保留下来的烟馆。烟馆顾名思义,就是旧社会吸大烟的商业场所。这也是魏辅唐当年开办的一桩买卖。


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腿脚也有些累了,回到民宿休息了片刻,便收拾行装离开古镇向成都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