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
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 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 。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制”。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孙中山1912年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实际控制的只有南方一带,所以选择了南京作为首都。当时北京及北方还在军阀控制中。所以之后袁世凯夺权就把政府迁到了北京,称北洋政府。直到北伐战争结束,国民党重新控制,实现名义上的全国统一,才重新在南京建设首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与世长辞。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 。临终前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厝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由于当时技术原因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中山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 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用澳门花岗岩建造的
截至1925年9月15日,“孙中山先生丧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40余位中外建筑师的应征设计图案。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图案,因能保存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其陵园范界又略成警钟木铎形,暗含了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的精神而获得首奖。筹事葬备委员会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年仅36岁。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中山陵陵门
陵门其平面图为长方形,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计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的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陵门进口两侧还有一对石狮高约3米。
中山陵墓道亦称甬道,全长440米。由于紫金山地势高低不一、凹凸不平,中山陵墓道工程是分两期完成。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把墓道称为神道。神道两侧还必须置有石人及石马、石象、石狮等石兽,对称地守卫在神道的两侧,以增加帝王陵墓的威严气势。中山墓道取代这些带有浓烈封建色彩的是四季常青的松柏,在墓道两边对称种植。 第一排种植的是雪松,这些雪松来自拥有世界最高峰的喜玛拉雅山,一年四季常绿,体现出最佳的松柏精神。第二、三排种植的植物是桧柏。第四排种植的是红枫,最外排种植的植物是红枫与银杏相间。这些树木大多种植于建陵之时,已有近百年树龄,高大挺拔,树叶变黄之际呈现出壮阔之美。
祭堂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
登上了第十层平台,这是陵墓的最高处,海拔158米。从广场到祭堂总共有392级石阶。设计者为避免单调,将这392级石阶分为十段,每段一个平台,总计有大小十个平台。朝下看,不见台阶,只见平台。如果从下往上看,那么就只见到台阶,不见平台了。这392级台阶的数字是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碑亭
陵门后是碑亭,亭正中立有一块高达9米的花岗石碑,上刻谭延闿所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孙中山曾经当过临时政府大总统,并没有担任过政府总理,为何碑文称他为“总理”而不称为“总统”呢?当时段棋瑞政府虽然明令国葬孙中山,但实际上举行的是党葬,孙中山在国民党内的职务是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