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第二天,我们选择应县雁门关和木塔,依然从大同包车出发,不仅是价格实惠,服务也很到位,最关键是省去了景点分散倒腾的麻烦。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的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作为内长城外三关之一的重要关隘,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从西周开始,这里共发生大小战争2000多次,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可见在战略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
战国名将李牧驻守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秦将蒙恬,率兵从雁门出关,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修筑万里长城;
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驰骋雁门古塞内外,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
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征战沙场,最终病逝雁门关;
北宋名将杨业及杨家将士,在这里抵御辽敌,为国立功,直至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伏击日军,一举摧毁敌军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雁门关大捷。
熟知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应该能够回忆起,这里也是金庸笔下《天龙八部》萧峰悲情一生的起点和终点。
太多的英雄将士在这里纵疆驰马,风卷残骑,血染疆场,青史留名,遗芳余烈的功绩令人荡气回肠……
如今,在西门城门上建有的宁边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六郎铁刀一把、大炮两尊。
在东城门外的“靖边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关,他留下了大破匈奴十万铁骑的赫赫战功。
在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也是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0位,将相22位,公主5位,其中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就是从这里出塞匈奴。
你可以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你可以走过他们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然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却是一去不复返。烽火已灭,长城酣睡,在苍茫的大地上,你依然能感受到马蹄硝烟渐渐远去的千古辉煌…………
岁月沧桑巨变,随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雁门雄关也渐渐远离了战争,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印记中。
如今的雁门关,基本上是原址重建或修建的。复原的边贸街青石板铺路,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
走进翁城,最具作战防御功能的高大坚固的建筑雄风犹在,
东、西二门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
走在这里,更多的是凭吊和怀念,触碰着沾满历史痕迹的一砖一瓦,忆起了王昌龄的诗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雁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沧桑巨变,唯此等浩然正气长存……
很惭愧,应县于我竟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知道这里有一个比肩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的应县木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通常旅游的一日线路就是雁门关和应县木塔。两地相距1个多小时的车程。
如今应县建有高铁站,但离县城木塔还有一段距离,大多数人到这里除了自驾就是包车,但无论怎样,到了山西就一定不要错过应县木塔。
汽车停靠在一公园旁,笔直的道路干净整洁,
园内有应州古城残墙,这座垒土是明洪武年应县西城墙遗址。
从公园一角看出去,一座佛塔异常醒目,因恶补了一点点木塔的信息,一眼看见木塔竟有些迫不及待了,
顺着行人稀少的商业街前行,两旁店铺鲜有人出入,
步入中段,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三间木牌楼赫然于前,上书“浮图宝刹”的匾额。
木塔远远的映在牌坊正中。精致的牌坊斗拱如同摆放整齐的积木,将梁、枋、柱连接成一体,形成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形式,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
穿过牌楼,虽有铁栏相隔,但整座木塔已跃然眼前,如果你仅仅是想看它一眼,到这就足够了。
沿围栏一侧继续前行便可进入景区,最先看到的就是木塔前的佛宫寺。
人们往往太多的关注了木塔而忽略了它的存在。据载这座寺庙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初名宝公禅寺,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也是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品之作。
穿过佛宫寺,一座世界奇塔就这样出现在了眼前。远远看去,塔身第三层已出现了微微的倾斜。出于保护的原因,现在只开放最下面的一层。
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木塔建造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呈平面八角形,高67.31米,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
塔基四米之高,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
全塔整体木材打造而成,没用一根铁钉,各部件榫卯拼合而成,应用了54种斗拱,是现存最高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堪称木构建筑的奇迹,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木塔外观为五层,而实际却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
难怪梁思成第一眼见到木塔时发出如此感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当你从明亮的室外一下步入略显昏暗的第一层时,一眼看到高11米的主塑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于八大护法天神扛举的莲花座上,面目端庄,神态怡然,一种庄严、肃穆、沉压的感觉瞬间席卷了全身,震撼之极。内壁6幅佛像,色泽鲜艳,栩栩如生。
抬头看顶部精美绝伦的藻井,如同精心编织的织锦,虚实相应,层次分明,更让人惊叹不已……
可惜不能再继续往上参观了,只能买一本书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有一天能见真容。
二层方形坛座供奉一佛二菩萨两协侍五尊佛,这种布局称作“华严三圣”。
三层四方佛围坐成中空的圆形,寓意着旋转的力量。
四层也是“华严三圣”的布局,只是中间的释迦牟尼已经功德圆满,成为了报身佛。
五层供奉佛像九尊,顶上木制八角藻井堪为古今罕见。
走出木塔,环顾塔身,你会发现,每一层都悬挂着牌匾。
木塔自建成以后,历代的名人游仕便在此挂匾题联,这不仅是罕见的书法作品,更成为研究木塔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二层平座外的“正直”匾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正直”二字即指木塔笔直,又指为官做人正直无私、心地坦荡,否则又怎能立千秋于不倒呢。
“天公高耸”匾。相传此塔为鲁班所建,此匾借木塔高耸似天宫,赞美这世间绝无仅有的神功建筑。
三层正中的“释迦塔”匾,是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an)所题,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就是这块匾额,证明了应县木塔的真实姓名和出生年月。
“天下奇观”匾,据说是明朝最奇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给自己虚构了一位大将军带兵打仗,在兵败敌兵后登塔宴赏群臣,题写了“天下奇观”。
顶层檐下的“峻极神工”匾来头就更大了,出自明成祖朱棣御笔。他在夸赞木塔的雄伟时也在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众多的牌匾,有叙事绘景、有写意抒情,文字精彩、寓意深长,而且书法遒劲多姿,各有千秋,是中华文学、书法艺术之魂魄,同时也是历次修缮木塔的历史见证。
看完木塔,一定不要忽略在木塔正后方的佛宫寺大雄宝殿,它可是比木塔还早100多年,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属皇家建筑。
现在看到的大雄宝殿是在两次失火损毁后,清同治五年重建的。
寺庙内有东西配殿两栋,寺内现存元、明、清重修碑碣数方。
走在这里,你会惊叹于千年间,地震、炮击巨大的冲击,不仅没能让木塔倒塌,反而因为地质结构的运动、相互之间的挤压,使它变得更加牢靠,这简直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你会惊叹于这方圆百十公里范围内最高的一幢建筑物,却永不会被电击,并不是老天的护佑,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全木塔的塔尖用全铁件建成金属塔刹,中心一铁轴插入梁架之内,四周八条铁链紧系,这不正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避雷器吗?
你更是惊叹于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建木塔,气候干燥,四面通风、八面透气,夏天以麻燕捕食蛀虫,为木塔的千年不倒搭建了天然屏障。
这不是水火不侵、雷电不击的传说,更不是千年不倒的神话,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古人智慧的集大成体现。
我不懂建筑,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发出赞美,仅作为一名普通的旅者,站在它的面前,那种建筑的玄妙、人类登峰智慧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是任何语言也描述不尽的。
门票信息:
雁门关:门票90元,观光车10元
应县木塔:门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