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盐湖,塔尔寺 —大美青海自驾游

作者:GUOQIANG 显示图片

告别“莫高窟”,离开甘肃,我们驱车来到了青海省。在细雨蒙蒙中下榻青海省德令哈市的一家宾馆。
上篇游记《黄河风情,七彩丹霞,月牙泉,莫高窟 大美甘肃自驾游》
@http://www.mafengwo.cn/i/23198589.html

2021.06.20  一早,我们在德令哈市美食一条街附近用完早餐后驱车前往“茶卡盐湖”。德令哈市距离茶卡盐湖景区大约205公里,开车需2小时38分钟(百度地图数据)。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茶卡盐湖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千米。 
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茶卡盐湖景区是一个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景区。2016年10月,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并授予“最佳旅游秩序景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曾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茶卡盐湖也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


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盐湖与雪峰交相辉映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风光。


通往景点的“小火车”和车站。


观景平台,远眺盐湖。





有人说,古人智慧灵光的闪现和文化堆积无不与“盐”紧密相关,与盐相关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构成了“盐文化”的演进轨迹和传承线路。盐衍生出众多神秘而美妙的传说,承载着人类美好的精神寄托。
供奉茶卡盐湖的守护神—穆瑶洛桑玛的祭祀坛。(下图)


相传,远古年间茶卡地区遍地金银珠宝,山神魔怪为了争夺财宝,造成茶卡地区战争连年,百姓苦不堪言,有一日,西王母路过此地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西王母为了解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不使茶卡盐湖成为豪强的一己之私,而可以为更多的百姓造福,她命司水天神放水把宝贝统统淹没,茶卡成为一片盐湖,并派来众多巴里拉登牧(女神)日夜看守,等待盐湖为人类造福的那一天的到来。
许多年以后,茶卡地区的牧民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有一天,一个喇嘛大活佛路经此地,牧羊人向他祈求幸福之路,活佛告诉他:“这个盐湖里住着1000个巴里拉登牧,她们能给你们带来吉祥和幸福”。于是牧羊人便经常带着自家的青稞、酥油等来盐湖边祭拜祈祷,最终感动这里的巴里拉登牧,让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茶卡盐湖被当地蒙古族称作“阿妈参错噶尔母”,意思是“白色的盐湖母亲”,“神圣的母亲湖”。牧民们认为盐湖里住着一位聪明温柔善良的女神——穆瑶洛桑玛,是茶卡盐湖的守护神。于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一个吉祥的日子,方圆数百里的牧羊人的后民——蒙古族牧民们便带着松柏、酥油、哈达、青稞、白酒等在湖边举行祭海盛会,之后还会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比赛。这一宗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穆瑶洛桑玛女神为藏传佛教班丹玛索女神系统中护法女神吉祥天母(班丹拉姆)座下的“长寿五姐妹”中的三弟子,司富贵、吉祥、长寿、智慧,主掌天下美食中的百味之首——盐,称作福食之尊。也是茶卡盐湖的护法神。相传穆瑶洛桑玛女神性格温柔善良,非常聪明,没有能瞒得过她的秘密,当地牧民们遇到困难总要求助于她。拜穆瑶洛桑玛女神能消除病因灾,增长寿命及福慧,免除魔障瘟疫,能救一切灾难,而且无子息者,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长寿富贵,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急速,其功德利益无量。
茶卡盐湖的守护神——福食之尊:穆瑶洛桑玛。


穆瑶洛桑玛女神法相庄严、面目端庄祥和,两眼流露出和善的目光,微微颔首,嘴微张,形象典雅优美,周身端庄艳丽,乌发挽髻,头戴花蔓冠,双耳饰金色大环,颈挂珠宝璎珞,身着绸裙,脚穿蓝靴。穆瑶洛桑玛女神右手拿一支白杆的长羽箭,箭柄悬一个可观四方众生万物的的宝镜,左手端一只盛满珠宝的碗,内置五宝、五谷、五药、五香等宝物,象征她佑一方平安并且愿将湖中之宝献与众生。
穆瑶洛桑玛女神安详地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茶卡盐湖的湖水缓缓托起,莲座之下的茶卡盐湖波澜起伏,云涛簇拥。
据说女神形象依据230年前绘制的女神唐卡雕刻,唐卡由时任七世班禅丹白尼玛授意,塔尔寺画工虔诚绘制,是茶卡地区信众顶礼膜拜之圣物。


相关资料信息:茶卡盐湖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年蒸发量大于年入水量。主要入湖水量为河水,每年总计入湖河水量为0.557×108立方米/年,泉水涌水量为0.0259×108立方米/年,主要出湖水量为湖面上蒸发水量,年蒸发量为1.146×108立方米/年,其次为人工采盐所耗水量为0.0185×108立方米/年。
茶卡盐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盐湖卤水矿化度322.4克/升,相对密度1.2178,pH值7.8,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硫酸镁亚型。
茶卡盐湖底部为石盐矿床。盐湖自形成以来化学沉积相对连续稳定,化学沉积盐层厚度较大,一般4~8米,最厚可达10米。


据说湖边的“茶卡盐雕群”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盐雕艺术群。



大型盐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大型盐雕—西王母和周穆王瑶池相会。


大型盐雕—巫咸。部落酋长“巫咸”—中国自然盐开发与利用之始祖。


巫咸盐雕背面是古时先民采盐场景。



大型盐雕—“景颇族姑娘”。据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是茶卡盐湖最先挖盐用盐的民族。



青海的盐湖区年降雨量小,每年注入其中的其它水也特别少,加上蒸发强烈,故其含盐量极高,盐晶中含有矿物质,呈青黑色,故称“青盐”。据说,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茶卡盐湖因盛产“大青盐”而闻名,其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
截至2011年4月,茶卡盐湖已经探明的储盐量达4.48亿吨,据说可供14亿中国人吃144年(每人每天按6g计算)。
堆积如山的原盐。


开往景区深处的观光“小火车”。


白色的路面铺满了大颗粒的盐粒。


我们到达之日,天空云量较大,风吹湖面微波荡漾, 没有感受到“天空之镜”的美,实属遗憾!



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要看到“天空之境”的自然美景,需要等待晴空万里,无风,湖面平如镜。可遇不可求!
网上截图一幅,一饱眼福。湖面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出一幅恢弘气派的风景。


盐厂的老建筑—盐工礼堂。




离开茶卡盐湖景区,乘坐景区班车回到游客中心已是13:00左右,天空已放晴,高原的蓝天白云十分透彻,朵朵白云似乎就在房顶上。


我们在游客中心一层“美食城”,解决了午餐——牛肉拉面一大碗。下图是面馆的广告模型,别有新意。


牛肉面味道尚可,面似乎没有煮熟,大概是高原(海拔3100米)气压低,水的沸点下降,煮不熟?
让游客吐槽的是,来茶卡盐湖观光旅游的自驾车游客,不可将车开到景区入口附近的停车场,必须在游客中心购买景区观光车前往,下车后还要步行数百米到达景区入口,验票进入后还要购票乘坐“小火车”或景区电瓶车到观景台,十分不便。
简单的午餐过后,前面驱车前往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附近的一家民宿。两地相距大约132公里,需2小时15分钟(百度地图数据)。离开景区不久遇到严重的堵车(前方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掉头重上高速公路,到达住地已是下午18:00左右。

2021.06.21 阴天  一大早房东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早餐。


饱餐一顿后我们按照房东推荐的路线,直接将车开到了青海湖边,免费停车,不收门票,紧邻二郎剑景区。之后开车到景区南面的山上俯瞰青海湖,只可惜天公不作美。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位于青海湖南侧,也是青海湖的主景区。景区主要分为两个区域,一为马路旁边的一片大广场和街道,众多建筑和游船码头也都在此。另外一处是深入湖内十几公里的一条窄窄的尖形半岛,形状像是一把剑,这也是二郎剑景区名称的由来。
不到九点钟附近的村民便开着小卡车拉着“明星牦牛”来湖边上班了。


早上的天气不太好,阴云密布,青海湖的湖水不见了湛蓝清澈的风貌。


岸边搭起的摆拍场地不少,牦牛们也登上了各自的台面等待游客的到来。



牦牛被装扮的十分漂亮,有的还化了妆。



青海湖“二郎剑”半岛直插湖中。


二郎剑景区南面半山腰公路上俯瞰青海湖。



在半山腰打卡青海湖后,我们沿着青海湖南岸的京拉线一路向东,驱车前往“塔尔寺”。
青海湖岸边早开的油菜花,据说是当地村民为吸引游客培育的新品种。青海湖地区大面积油菜花的盛开期是在七月中下旬。



天气不好,又不是青海湖地区油菜花盛开的时节,带着遗憾告别了青海湖。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距离塔尔寺约172公里,需行驶2小时45分钟(百度地图数据)。
上午9:30左右我们离开二郎剑景区,中午12:30左右到达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为一个庞大的藏汉风格结合的建筑群,占地600余亩。
塔尔寺场所平面图:


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初建时只有一座圣塔,后几经扩建,目前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始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时轮塔: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
西山门:


小金瓦寺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92年)。



祈寿殿—因祈祷1717年间住锡在塔尔寺的第七世达赖喇嘛而建。



塔尔寺印经殿。


塔尔寺金象。



寺庙的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塔尔寺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









塔尔寺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虚此行。


小贴士:2018年开始,塔尔寺景区对参观游客有了着装方面的要求,规定游客必须身着长衫、长裙进行游览参观,对行为举止等进行了明文规定,如果着装太暴露将无法进行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