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从北京过来到石家庄,打算考察赵州桥,我的学生任师和她男朋友来石家庄高铁站来接我。下午任师父母热情地招待了我,晚上又带着我去正定县参观。
鸟瞰正定南城门
到达南城门护城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半了
正定县,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石家庄市中部;总面积48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0月,正定县下辖2个街道、3个镇、5个乡。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是按照中华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5世纪至19世纪前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正定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南城门还嵌有“三关雄镇”的石额,正定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
正定城南门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明万历《真定县志》也引述郡志形容正定形胜:“滹沱经其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咽喉九省”。
这“九省”到底是哪九个省呢?人们是众说纷纭,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九”不是一个确定的数词,而是一个约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通衢指的是当时的交通驿路。宁波人胡文学(1616-1675)清顺治年间曾任真定推官,在其所著《李赘》一书中也写到:“恒阳居河北之冲,而驿之苦尤甚,计其道路,数有九”。恒阳即现在的正定。胡文学所说“计其道路,数有九”,说明正定清初确实有九条驿路。这九条驿路是不是就是通往九省的道路呢?胡文学未详细说明,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说说明朝的“省”。明朝1368年建立,初仍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布政使司的职掌虽与元行省有差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为省。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简称十三司,俗称十三省,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十五省之说。
再说说明朝的交通。明朝有两京十三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这么大的疆域,要想管理,首先重要的是交通,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深知交通的重要性,立即下令修复道路,疏浚河道,整顿驿传。经过数代努力,至隆庆、万历、天启年间,国内交通路线的密度较以前大为增加,道路质量也有显著改善。形成了以北京和南京(备都)为中心,至十三布政司治所的驿路为干线(也就是国道)。然后再以十三布政司治所为中心,至所属各府的驿路为支线(省道)的全国交通网络。
到了清朝,清初承袭明制,清世祖仍沿用明制十五布政使司,只是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因此清初胡文学所说的九条驿路,应该还是和明朝一样,是通往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广西,贵州,云南以及直隶这九省的驿路。至康熙初,康熙皇帝正式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改称为省,地方行政机关分为省、道、府、县4级,又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两省,全国共为十八省。即一般称的“清朝内地十八省”: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至清末又增加了新疆等省,随着省份的增加,正定的驿路也在增加,这时正定“九省通衢”中的“九省”也就变成了“多省”的意思了。
南城门楼下广场
我处的这道城门,为正定的南城门,城门楼为仿建。于2001年复建竣工的南城门城门楼在2010年初被一场大火无情吞噬。
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
如今正定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古城现存的城墙残段为明代遗物,始建于北周,明朝时在唐朝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并将土城改为砖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为“迎旭”、“镇远”、“长乐”、“永安”,并均附有瓮城,为三道城垣防御体系。后世重修或改建均在此基础上进行,曾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可惜,无情的历史风云和人为劫难,已令古城昔日的屏障面目全非,如今只剩残垣断壁。
南门(长乐门)
嵌于南城门外门洞正上方的石门额——“三关雄镇”。 正定是北京的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的南城门上还嵌有镌刻着“三关雄镇”的石门额。
随着夜幕降临,各类彩灯把城门内外装扮得绚丽多姿、流光溢彩,使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风华再现。现今的正定南城门由城台、城门楼及城台东西两侧各50米的城墙组成。雄踞于城台之上的城门楼坐北朝南,为两层楼的砖木结构建筑,上下均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下层檐均为布瓦绿剪边,上层设平台,下层设回廊。城台正中辟拱券式门洞。
门楼上的旋子彩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紧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一座 “子龙”大桥(以三国常胜将军赵云的字命名)将二者连为一体。由南向北跨过大桥,即进入正定界。沿着纵贯古城的燕赵大街继续北行不多远,一座修复过的雄伟城关赫然在目。正定就是以这样一种庄严的面貌迎接着南来的客人,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他旧时的分量。
步行穿过城门洞,便会来到燕赵南大街上
正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实践地、启航地。习近平总书记1983年-1985年任正定县委书记、县武装部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对正定知之深、爱之切。总书记离开正定后先后六次回正定视察,多次对正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批示指示、指明方向。全县51万人民对总书记衷心爱戴、忠诚拥护。
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深厚情感,为正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政治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朗;党性坚强,力促中央政策落实;思想解放,主张“拆掉围墙,八面来风”,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锐意改革,开全省“大包干”先河,为正定发展破局开路;立足长远,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富有战略眼光,确定“半城郊型”经济、“旅游兴县”、“工业兴县”、“科技兴县”等发展路子;为减轻农民负担,亲自进京赴省调减粮食征购;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招揽人才,出台“人才九条”;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建;加强党的建设,出台“六项规定”;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体察民情,骑单车走遍了全县乡村;做了许多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要事和群众广为传颂的好事、实事,留下了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彰显着他对执政为民的深入思考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工作成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动力源泉。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有“古建艺术宝库”美称。“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国保10处、省保5处、县保23处,馆藏文物7672件。现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面积48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1.6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县城。
2013年8月24日,习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作出重要批示,省、市、县和国家、省文物局、旅游局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启动了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规划工作。2017年1月,总书记亲自审阅了《正定县(正定新区)总体规划及古城风貌恢复提升规划与实施》;2019年底,荣国府景区及周边环境提升、南关片区整体风貌恢复、东城门(迎旭门)恢复、南城门(长乐门)系统和南城墙修缮、西城门(镇远门)遗址公园、北城门(永安门)遗址公园、阳和楼复建、隆兴寺周边环境整治、正定博物馆、旺泉古街改造、临济寺和广惠寺片区整治、开元寺半壁街建设、开元寺考古遗址展示、天宁寺片区提升、府城隍庙复建、府文庙格局恢复、县文庙周边环境整洽、周汉河带状公园、云居湖公园、莲池园、隆兴别苑公园、谭园公园、赵云庙停车场、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提升24项工程全部完成,古城风貌有效恢复。“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为现实。
2020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7.52亿元,增长10.7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6亿元,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7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72元,增长7.2%。产业结构合理,现代农业、旅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商贸物流、体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为14.4:24.3:61.3。县内有正定国际机场、高铁、动车、京珠、京昆、石黄高速公路,交通发达。有承载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现代服务业、金融、会展、科技创新集聚功能的正定新区;综合口岸功能齐全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区;承载省会群众饮用水的一级水源生态保护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
摘自南门城楼上的宣传栏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高阜之上原来的广惠寺内。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为寺内建筑仅遗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华塔始建于唐,后塔毁,现存为金代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从造型上来说,它属于花塔类型,重要特征就是在塔身上半部分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好像巨大的花束。这种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在阳和楼七楹殿阴面上方,悬挂一“广大高明”匾额。与阳和楼阳面上方悬挂的“阳和楼”匾额前后对应。
明崇祯年间名贤敬送的“广大高明”横匾则悬于楼外北侧。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 “四塔倚天扶画阁,八楼匝地拱阳和”,"九楼"之首就是阳和楼。
梁思成先生第一次来正定,便盛赞阳和楼。现存阳和楼的老照片不少都是梁思成当年拍的。阳和楼原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修葺,近来也有说阳和楼始建于766年唐朝。在阳和楼城台前面,建有关帝庙、牌楼和两根旗杆
阳和楼南面
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历史中轴线,人称“龙脉”: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尾在城北头的龙王堂。龙的双眼是阳和楼的两个门洞,龙的前脸是关帝庙的平台,龙须是关帝庙的两根旗杆,龙的鼻子是关帝庙前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庙台。
三十年代营造学社拍摄的阳和楼南面,可见关帝庙船形地基。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阳和楼前是关帝庙
把关帝庙建在北城楼一侧,我还是第一次见过。
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砖台高8.6米,东西长66米,南北宽21.6米,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关帝庙前是牌楼、一对石狮和两根旗杆。
阳和楼范围内还有一座关帝庙,在阳和楼的正南,规模不大,设置十分完备,最前面有多层月台,第一层的后半上有一对狮子和一对旗杆,第二层上还有一对石狮,第三层上有牌楼三间,牌楼后面,有两层平台,围着精美的石栏杆。
我们师生一行24上午9点多从酒店出发驱车前往赵县赵州桥,到达赵州桥景区大概是上午10点左右。
赵州桥桥长50.82m,跨径37.02m,券高7.23m,两端宽9.6m,中间略窄,宽9m,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于隋代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这座古老的石拱桥至今仍保存完好,得益于其独特的建桥工艺。赵州桥桥基为五层石条砌筑而成,总高1.58m,桥基以下即当地自然沙石地层。从建桥至今,桥基只下沉了5cm,证明赵州桥的选址非常合理。
桥体以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顺桥的方向纵砌而成,一共有28道拱券,每拱皆有1.03m厚,既可独立操作,又紧密联系为有机整体,十分灵活。为了加强拱圈之间的横向联系,李春将拱券按上宽下窄、略有“收分”的方法设计,又设5个铁拉杆穿过28套拱券,拱石之间也穿有“腰铁”,使拱石之间紧紧贴合,拱券之间相互挤靠,大大增大了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桥体外部又利用护拱石和勾石保护拱石,使桥体更加牢固。
赵州桥有三绝,分别是圆弧拱、敞肩拱以及单孔的造桥方式。中国传统拱桥为半圆形拱,拱高与跨度比例接近1:2,在跨度较大情况下会产生交通不利和施工困难等问题。赵州桥跨度为37.04m,采用圆弧拱的拱高仅为7.25m,拱高与跨度形成1:5的比例。圆弧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标,并节省了用料,施工更加方便。赵州桥的大拱两端各开两个小拱,这是李春对中国拱桥实肩拱的重大改进,相比实肩拱,敞肩拱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桥面的冲击。另外,敞肩拱还节省了大量土石材料,共减轻桥体重量700吨,增加桥的稳定性。最后敞肩的四小拱与大拱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使赵州桥造型更加优美。赵州桥单孔长跨,河心无桥墩,这样的形式利于舟船行驶,增加泄洪能力,又避免了桥墩容易受流水冲击而毁坏的后顾之忧。赵州桥先进的造桥工艺完美兼顾了结构和美学两方面,它在世界桥梁史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其1400多年屹立不倒,历史说明了一切。
赵州桥检票口
“安济桥”,俗称“赵州桥”,也称“赵州大石桥”,它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城南的洨河上。它全长50.82米,宽9.6米,净跨37.02米,拱圈高7.23米,弧形平缓, 拱圈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上设四个小拱,既减轻重量、节约材料,又便于排洪,而且增加美感,是中国著名古代大石拱桥。此桥解放后于1953年与1958年按最初桥样进行修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元一张门票
1991年10月25日,位于我国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最悠久的“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对“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的评选标准极为严格,要求必须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土木工程范例。赵州桥是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的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在此之前被选定的有:英国的伦敦铁桥、法国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拿马运河、澳大利亚的悉尼湾大桥等。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立于一个半世纪以前,完整的见证了世界现代建筑的诞生与发展,是全球土木工程界最权威的专业组织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辉煌的建筑成就,并选定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一直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主要工作之一。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1962年3月4日,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散文,称赞赵州桥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文明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随后这篇文章被选入中国语文教材,一直沿用至今。语文教科书《赵州桥》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记忆深刻的一座,赵州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这座桥最早不叫赵州桥,而叫安济桥,当地人则俗称大石桥。一个世纪前,它还只是一座普通石桥,在风雨中默默无闻的沉寂了上千年,直到有一天,它迎来了一个人——梁思成。
梁思成在中国的学术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不仅因为他有一个革命家的父亲梁启超和一个有着动人爱情传奇的妻子林徽因,更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堪称大师的建筑学者。1931年结束了留美求学生涯三年后的梁思成,加入了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存世不到20年,却汇集了一大批包括梁思成、李四光在内的知识界精英,他们革故鼎新,掀起了一股清新的田野调查之风。而赵州桥厚达千年的尘土也即将被它吹开。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生凋敝,营造学社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难。在一篇调查日记里,梁思成这样写道:“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
在介绍赵州桥的发现时,梁思成说:“我不是通过精精研典籍,而是由一首妇孺皆知的民歌指引,发现了这座精妙绝伦的桥梁”。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高又大,天下闻名赵州桥,华北四宝耀中华,华北四宝耀中华。这是一首曾经流传甚广的儿歌,它把华北平原上的四大胜迹串在了一起,就是在这首童谣的歌声中,中国历史上关于古代建筑的一次田野调查开始了。
1933年的赵县,只是一个如常小县,1933年的赵县人,尚不知道这个儒雅的学者将会给他们这个地方带来巨大的声望。这一年,在梁思成学习建筑的美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奇迹金门大桥开始营建。同一年,在自己的祖国,梁思成遇见了另外一座堪称奇迹的桥。1933年11月学社成立后的第三年,梁思成和莫宗江等人第一次来到赵县,也第一次见到了歌谣里的赵州石桥。第一次见到赵州桥的梁思成,犹如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恋人。在《赵州安济桥调研报告》中,他欣喜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感受,“我在那里得见这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
然而考证石桥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仅凭文献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物,但这块最重要的桥铭石却遍寻不见,这让人不禁心生疑问,它是否真的存在过,它又在哪里呢?在任何一个时代,建造一座这么大的桥,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工程,一般呢都要刻一个碑,把这件事儿记下来,这就叫桥铭。
梁思成在赵州桥调查室,曾多方查询,一定存在过的桥铭石,但终于还是苦寻无果。他这样感慨道,“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
这实际上只是历史跟梁思成开的一个玩笑。这块刻有赵州桥身世之谜的铭石,距离梁思成其实近在咫尺。梁思成调查期间,白天住在赵州桥南端的关帝阁内数十天,而这块铭石当时就在阁内,只是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
大概是宋代的时候,明代修这个关帝阁的时候,把它破了当成柱础了,压在那柱子下面。所以梁思成先生呢,他是不可能看到这个东西。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毁于战火的关帝阁废墟中,无意间发现这块桥铭石的时候,它已经被雕凿成了柱基石,并且被埋压在了柱子下面,这一压就是几百年。
1963年,当梁思成30年后重返赵州桥时,才真正亲眼见到这块当年未曾找到的桥铭石。但桥铭石上记录的赵州桥却没有名字,只有“石桥”二字。那么安济桥的名字又从何而来呢?很有趣的事,就是这么一座大桥它在宋朝之前呢,没有一个正名,就像那小孩儿一样,只有个小名,当地俗称就叫赵州大石桥。那么这个安济桥的名,是在北宋的时候,宋哲宗给他赐的名,从此才有了赵州安济桥这个大名。正是北宋皇帝一次偶然的出巡,赵州桥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它在风雨中矗立了四百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即便赵州桥400年里没有名字,但它注定还是要名扬天下。在回国后的15年里,梁思成考察了全国190个县的2738处古建筑,赵州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赵州桥因为运用石料的特例被收入书中。1937年秋,梁思成离开了被日本占领的北京城,途经天津时,他把赵县大石桥的英文论文手稿寄往剑桥,希望它能在美国发表。梁思成夫妇的好友、美国学者费慰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书中这样回忆到,“我找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威廉·爱默生请教,他自己是法国建筑史的专家,恰巧他的研究题目之一就是法国最早的石拱桥。它比它的中国先行者要晚十个世纪”。他怀着越来越大的爱好,审视了随稿子附寄的精美图画和莱卡照片。他读完文稿就把手稿寄给权威的建筑杂志《笔尖》,并附了自己的推荐信。在1938年1月号和3月号的《笔尖》杂志中,梁思成的论文分两次刊出,这也使得赵州桥第一次走进了西方人的视野。此后不久,梁思成的这篇文章又引起了一个英国学者的注意。
英国人李约瑟是一位汉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战时的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称梁思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并把这篇文章收录进自己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列举了26项从一世纪到十八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18项就是弧形拱桥。正是这部轰动了西方汉学界的著作,把赵州石桥彻底推上了世界舞台。英国人李约瑟是一位汉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战士的重庆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他称梁思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宗师,并把这篇文章收录进自己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列举了26项从一世纪到18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18项就是弧形拱桥。正是这部轰动了西方汉学界的著作,把赵州石桥彻底推上了世界舞台。
拱石之间也穿有“腰铁”,就是图中像蝴蝶结一样的铸铁做的楔子。
导游词:赵州桥的历史,教科书上说的是李春修的,我们这儿当地人就说呢是鲁班修的,有一句话叫“赵州石桥鲁班修,柴王爷推车在上面压了一道沟”,
咱们看一下这个赵州桥桥面上有车沟印和手掌印吧,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这个呢说的是一个神话传说,我给大家讲一下,他说呢就是赵县的人民呢被一条河困住了交通不方便,鲁班知道以后呢把这座桥呢就是修了一座桥,刚把马桥修好呢,他就约了这个张果老跟这个柴王爷来这里看,张果老呢就跟柴王爷说呢,就是说你这个桥坚固吗,这个鲁班说我刚修好的桥肯定坚固啊,然后他这个张果老骑着驴呢带着月亮跟太阳,约上柴王爷,柴王爷带的是五岳三山,就从那个桥上过,结果呢上了桥以后呢,这个桥呢摇摇欲坠,这个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车,把这个桥就压了一道沟,这个鲁班呢看到以后呢赶紧跳到桥下,用这个手把这个桥拖住。这个张果老这个驴载着这个日月,还有这个柴王爷载着这个五岳三山,从这个桥上才过得去,是这样一个神话传说,这个车车沟印呢,这个桥上也有这个手掌印呢,说是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因为这个年代太久远了。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学名安济桥,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
一、跨度大而弧型平
赵州桥由一孔石拱独跨洨河。跨度37.02米,弧拱长跨,大大增加了泄水能力,主拱的跨径和拱矢之比为5比1.是为坦拱。
这样缓和了桥面坡度,桥上行车,桥下行船,水陆两便。
二、首创敞肩拱造型
大桥主拱肩部加设了四个对称的小拱,挖空了桥肩,将桥肩敞开,在世界建桥史上赵州桥首创了敞肩拱的新型桥,既节省材料减
轻桥身自重,又能辅助渲泄洪水,减小上游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而且巧妙利用小拱对主拱产生的被动压力,增加桥身的稳定性。三、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
大桥主拱和四个小拱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二十八道拱券既各自独立成拱又并列为一严密的整体,再采用铁拉杆横串,腰铁嵌联,
护拱石铺砌等措施,以加强横向拉力,这样的砌筑方法的优点是既坚固又便于维修。
四、天然地基
桥台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地基为轻亚粘土、第四纪冲积层,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既能承载桥身重压,又可抗拒地震。一千四百年来,虽经历多次地震和洪水灾害,大桥两端桥台沉陷始终走动甚微,安然无恙。
五、短桥台,浅基础
经探测,赵州桥的桥台基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厚多深。桥身就座落在由五层石料砌筑的总厚度仅1.51米的桥台上,桥台的长度也只有6米而已。在如此浅的基础和短小的桥台上建造这样宏伟的大桥,着实令人叹服。
六、桥体玲秀和谐,艺术优美
赵州桥巨身凌空,雄伟壮观有玲秀之感,桥面栏板望柱浮雕蛟龙花卉,刻工精细,刀法苍劲有力,风格古朴典雅,显示了隋代深厚、严整、矫健、俊逸的石雕艺术风貌。
名垂千古的赵州桥,不仅具有通济利涉的实用价值,还堪称一件寓有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我的19级研究生任师和她的男友王学明,小姑娘笑得很开心,我就放心了。
攀龙鳞
河北赵县赵州桥公园内矗立着两通明代残碑分别是《攀龙鳞》和《附凤翼》。
“攀龙鳞、附风翼”两通石碑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手书,明代赵州刺史蔡懋昭刻,原竖于赵州城内“望汉台”前。以东汉开国功臣赵州人耿纯为刘秀进言中有“攀龙鳞,附凤翼”之句制为石碑。
附凤翼
1973年4月,赵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晋栓在赵县柏林寺遗址进行文物调查时,在一片废墟中发现了明代的《攀龙鳞》《附凤翼》古碑。当时,柏林寺遗址被赵县土产公司仓库占用,仓库内各种土产品杂乱无章,堆积一片,即使空地也是杂草丛生。他用了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在这片废墟里搜寻到了这些古碑的大部分残段:明代《攀龙鳞》碑断为四块,缺少一个“鳞”字。《附风翼》碑也断为四块,缺少“附凤”二字。这些古碑散落在这里从来没人过问。
附风翼
赵州桥乾隆碑
赵州桥旁边树立的乾隆题字古碑正反两面均刻有乾隆题词,正面的题诗为:
《乾隆庚午秋赵州道中作》
常山初驻翠华旃,老幼瞻依走道填。
饥食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
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切三时祝有年。
惭愧闾阎心爱戴,曾何德泽被民编。
背面的题诗为:
《乾隆庚午九秋题吴道子画壁并书》
壁端只虑天瓢泻,千年不竭真神也。
伊人心自别高下,堂堂王道灌虞伯。
浴汤滉漾无冬夏,包孕龙宫及鳌驾。
石渠各种空传马,日月出矣爝火舍。
大士如如尘不惹,晏坐道场功德洒。
导游词:因为这个碑是皇帝题写的,所以在碑框整体的四周雕刻了龙,是清朝龙的一种形象,用来做装饰等级比较高的一种象征,这中间有一道裂缝是后期补的,是文革的时候,破四旧给砸断的。乾隆皇帝这首诗呢,说的是“常山初驻翠华旃,老幼瞻依夹道填。饥食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切三时祝有年。惭愧闾阎心爱戴,曾何德泽被民编。乾隆庚午九秋,赵州道中作,御笔”。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当时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非常有作为,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常山就是现在的正定赵云赵子龙的故乡,古称常山。当时乾隆皇帝他从正定到赵州途中,百姓夹道欢迎,人特别多,都欢迎他的到来,场面比较隆重、比较热闹。乾隆皇帝看到这种场景以后,他心里不是这么想的,他想了我有何德何能,让百姓如此爱戴我、如此记挂我,表现了乾隆皇帝非常谦虚的一面,碑文里面写的是行草。
另外在乾隆碑的左右还有两条丰碑,右手边是攀龙鳞,左手边是附凤翼。中国的俗话“攀龙附凤”,是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的真迹。不过这两通碑也是文革的时候遭破四旧破坏后重新补齐整的,所以碑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这个“攀龙”两个字是老碑,下面的“鳞”字后期补做的,相反左手边“附凤”是后期补做的,下面的“翼”字是老碑原有的。
这驼碑的叫赑屃,龙生九子之一,力气比较大,专门用来负重驼碑的。包括乾隆碑在类这三通碑是最早放在赵县柏林禅寺里边儿的,本来是放在寺庙里的。1984年这边建成赵州桥景区之后就都放到了这儿,后期一直就在这边存放。
那,接下来咱们到陈列室里参观一下,因为当时赵州桥是每个朝代都维修过,栏板都更换过的,陈列室里面就把历朝历代更换下来的栏板都保存在这里供游客观赏。
柏林禅寺
参观完赵州桥,大概是中午11点多了,我们师生3人又驱车前往柏林寺参观。
柏林禅寺
柏林禅寺座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遥遥相望,它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据僧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法师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擘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名闻遐迩,“平常心是道”、“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公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时人尊为“赵州古佛”,柏林禅寺由此成为中国禅宗的重要祖庭。
柏林禅寺全寺占地80亩。
1988年5月12日,柏林禅寺作为宗教场所开放。1992年8月28日,普光明殿落成并举行开光典礼。2001年6月25日,柏林禅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说60年代以后柏林禅寺只剩下古柏和古塔和一个大殿的地基,别的什么都没有了,现在除古塔外所有建筑都是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新建的。
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
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柏林禅寺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
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禅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
元代,柏林禅寺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禅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
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禅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
柏林禅寺是河北成立最早的古寺之一,在汉献帝的时候就有了,寺院内有柏树,之后逐渐地这样叫它了。这里的寺庙真的是一座千年古刹,虽然是很久了,经历了很多的沧桑,但是还是非常有佛气的,很少受到世俗的侵扰。
柏林禅寺沿中轴线共分布有五进殿宇,分别为山门韦陀殿、普光明殿、观音殿、无门关(禅堂)、万佛楼。
两侧另分布有赵州塔塔院、护法殿及钟鼓楼、福慧堂、愿海堂、指月楼、会贤楼、祖师殿、伽蓝殿、方丈寮、问禅寮、云水楼、茶香楼、香积楼、文殊阁、普贤阁、古佛庵、归云庵、珍旭楼(河北省佛学院教学楼)等殿堂。
柏林禅寺在河北民间的口碑是非常高的,据说许愿的时候是非常灵的,不管是求子还是求福,很多人都是不远千里来上香。遇到重大节目的时候,僧人还免费赠送书籍,可以说是非常用心。
据任师的男友王学明说他母亲就非常信佛,经常来此拜佛许愿,据说非常灵验。
柏林禅寺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不收门票,免费对外开放,香火都是放在门口让游客随便拿。
赵州塔
天下赵州
“天下赵州”,这是一千多年前赵王对赵州禅师德化广大的赞叹,也似乎是对今天赵州禅风、赵州祖庭走向世界的预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东方文化尤其是禅文化的回归,柏林禅寺作为古老的禅宗祖庭,赵州禅风的发祥地,日益向世人显示出它净化人心的巨大价值和隽永的魅力。曾经的柏林禅寺打开山门,迎接着那些南来北往的问禅者。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中兴的柏林禅寺又是门庭若市,继承了赵州和尚的衣钵,抚慰着现代社会的世事人心。
柏林古塔,非常高,塔身非常精致,并且整个的雕花是非常细腻的,十分珍贵。
柏林寺塔建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为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举高39.5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
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须弥座上部用砖仿木构,做出斗拱、平座。平座上浮雕围拦、格子栅栏和花卉等装饰图案。以四层仰莲承托塔身的第一层。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隆皇帝南巡途经赵州,在望汉台看了龙风碑后,赞叹不已,遂泼墨引毫,挥笔题诗《赵州柏林寺小憩》: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探迹正清秋。虞碑字具凤龙势,吴水体兼文武流。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笑予柏子曾参熟,不知庭前树是不。赵州州官将乾隆题诗手迹刻成石碑,树立在柏林寺。为了奉敬皇上,又将《攀龙鳞》《附凤翼》两碑移至乾隆御碑两旁树立。
柏林寺塔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柏林寺塔是赵县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之为“塔影团圆”。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群山都变矮了,连山顶的白云也荡漾于脚下。再登山一看,宝塔如同一根春笋。这种景象当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压塔、塔不压山”。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无愧于“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的诗赞。
柏林寺塔,又名从谂禅师舍利塔,塔高33米,共七层,是为纪念唐代著名高僧从谂真际禅师,于元代天历三年建造的,距今已有670余年的历史。
赵州从谂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法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在该寺传法长达四十年,传禅中著名的公案“庭前柏树子”“吃茶去”“狗子无佛性”等至今仍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的禅僧中流传,被世人称为“赵州门风”或“赵州禅”。
从谂禅师,幼年出家,曹州(今山东曹县)郝乡人,俗姓郝。幼年因穷苦出家于本州通院,而后,剃度于嵩山会善寺,受法于南泉山普愿禅师,他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其八十岁时行脚赵州,被众僧迎入观音院(即柏林寺)驻锡,住持该寺三四十年,开创赵州禅之风,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树子”、“如何是赵州”、“狗子无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称为“赵州古佛”。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从谂禅师圆寂,寿高120岁。唐昭宗谥封他为“真际禅师”。
中午我们师生三人就在荣国府对面的餐厅吃了当地的特色餐食,大约中午1点半开始参观荣国府。
荣国府,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以明末清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1986年,由正定县人民政府投资350多万元兴建而成。
荣国府主要景点有荣国府景区、宁荣街景区、曹雪芹纪念馆等景观组成。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荣国府”设计和建造的。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看到了商机,认为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会带动正定县旅游业。习近平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正定县委和县政府成立筹建“荣国府”专门机构 。
1984年12月,荣国府破土动工。
1986年7月,历时1年8个月,荣国府顺利竣工。《红楼梦》剧组在荣国府拍摄了近两个月,两千多个镜头,其中“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都是在荣国府取景拍摄完成。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播出。
荣国府是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建造的明末清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房间212间,游廊102间。主要景点有建筑面积为46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宁荣街景区、占地960平方米的曹雪芹纪念馆等多余处景观组成。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荣国府东南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为二进四合院,院内有房间23间,主体展厅分为曹雪芹生平展、曹雪芹书房、红学展、曹雪芹家世展、红学名家展、红楼文化、民俗器物展六部分。曹雪芹纪念馆运用了陈列手段,通过实物、图书、美术作品等,描绘了曹氏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探索了《红楼梦》的生活渊源。陈列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以及有关红学的作品书籍,展示了《红楼梦》在中国、世界的深远影响。
因为是现代仿古建筑,所以没有什么很多的研究价值,大家看看热闹即可。
这是出荣国府后看到的进口美国福特公司的消防车,感慨正定县的财力。
福特F650改的消防车,据说出一趟任务少不得千八百油费。
声明:游记中的主要文字来自网络文章(谨向各位作者表示谢意)和导游词,图片基本是自己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