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古堰石函古樟群,画乡水云双荫亭

作者:樱~枫fox 显示图片

熟悉我的蜂友知道:我喜欢重游,甚至几天之内就能故地重游。虽说天下太大,纵使不断走出去,穷我一生也只能走到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丝毫没有“紧迫感”。反正不能见识所有的精彩,索性多品味身边容易得到的。

丽水就是这样的地方,十日之内再次造访。原因嘛,大猫小猫自打五一南通如皋一行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憋坏了。好不容易有了时间,但大猫在7月19日周一还有一天监考任务!我校理论上的放假时间是7月24日,高校教师究竟是不是轻松舒服假期多,不辩自明。我们只有16号到18号可怜的三天两夜时间,能去哪呢?

我刚刚独游过庐山,很累,其实不想动弹。仅仅间隔一天再次上路,只想行程轻松休闲些,这也是大猫小猫的愿望。于是丽水再次列入我的行程单:

7月16日,7:52--12:25,高铁合肥南至青田。入住火车站旁边、瓯江畔的“侨乡国际大酒店”。下午青田石雕博物馆、千丝岩石文化公园;晚上赏瓯江夜景。
7月17日,8:13--8:32,青田至丽水 。 上午,丽水博物馆、南明湖公园。中午去古堰画乡。住画乡双荫亭民宿。
7月18日,9:28--9:41 ,丽水至缙云西。游河阳古民居。15:55---19:40 缙云西至合肥。

与我第一次去丽水相比,去掉了东西岩和石门洞,增加了丽水博物馆和河阳古民居(此行最大亮点,容我以后慢慢写来),全程不爬山。并且充分利用早晚时段,时间利用率极高。

两次丽水之行,古堰画乡都是重点,可见我对它的青睐。这一篇就写它了。

这个4A景区隶属于丽水市的唯一城区莲都区,在市区西南方向30多公里。它由“古堰”和“画乡”两部分组成,如下图。北边的“松阴溪”和南边的“龙泉溪”在此汇合成瓯江的上游“大溪”。此后大溪在市区与发源于缙云的“好溪”汇合,向东南的青田方向流去。


“古堰”即通济堰,是古代建造在松阴溪上的一项水利灌溉工程,保存至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是整个景区最大的看点。通济堰所在的位置是“堰头村”。


“画乡”即龙泉溪南岸的大港头镇。这里风景如画,有很多美术写生基地,所以叫“画乡”。其实堰头村那边也是美景如画。


两地之间靠渡船交通,船费含在门票里面。


古堰画乡景区门票50元(含船票,但只能坐两次),网购45元。教师证可以半价(没注意,没带)。

两处都有游客中心,均有公交车到高铁站。207路,高铁站至古堰;203路和210路,高铁站至画乡。207和203路都在50站以上,用时70--85分钟;210路停靠站点少得多,但用时也要60分钟。

这是古堰的游客中心,名字有意思:小镇客厅。它与公交车站挨在一起。


画乡景区的游客中心。


它与公交车站距离较远,要走300米。



民宿老板提供的210路公交车的发车时刻,很详细,很实用!


我第一次是早晨从高铁站去古堰景区,乘坐207路,去时几乎站站停,因为它是为沿途农村的村民服务,耗时长达85分钟;回程时是吃过午饭后,人少,70分钟就到高铁站。第二次是早晨从画乡坐210到高铁站,用时整整一个小时。

古堰画乡景区游览范围不算大,正常速度三个小时差不多,无需住宿。像许多古村镇一样,白天较为喧嚣,早晚清静。所以也可考虑住宿,享受难得的宁静,看看日出日落或者晨雾。民宿集中在画乡这一片,景区里外都有;古堰部分也有,少一些。

有民宿就有饭店,吃饭不成问题。炒菜、快餐、小吃,一应俱全。

下图是古堰景区的入口。“秀山丽水”,确实如此,莲花是莲都区的标志,我去东西岩已经领略到了。


出口附近有个大水车。


一进入口,左手边就是“保定码头”,去画乡就从这里上船。


第一眼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就觉得心旷神怡。左边的山形,像不像笔架?


码头不远处就是长长的“古贤长廊”,想快速目睹通济堰的风采,这是捷径。在炎炎夏日,它还能遮阴蔽日。


括苍接天时望丰年,邑西沃壤一堰治之。水利灌溉工程对于农业太重要了。


长廊有400多米长,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古贤”的人物塑像或者小景观,让人驻足。


这是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关心农事和农民疾苦。我曾在苏州石湖参观过他的纪念馆。范成大担任处州刺史期间,主持修整通济堰,并亲自制定和撰写堰规,立碑勒石。


刘廷玑,清朝初年的丽水知府,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并且捐出俸银,可谓是“人民的好干部”。


还有一位处州的地方官名气更大——汤显祖,他撰写过修筑通济堰记和铭。这块赑屃驮着的石碑我想大概是复制品。


古贤长廊是沿着松阴溪修的,如果在廊内走厌烦了,随时可以到溪边走走。这边似乎“溪”“江”不分,风景很美,溪的中央有沙洲、卵石、滩林,很像楠溪江。


走出长廊,前方远远地可以望见通济堰了。而眼前这条带碇步石的小溪是山涧流水,算是松阴溪的支流吧。它的上游不远处有一座“石涵”,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后面再讲。


去通济堰还要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修篁参天,美不胜收。


主角终于出场了!水势浩大,极为壮观。


半月形的堰坝整个淹没于水下,只有中间那道纵向的分水堤坝露出水面。一侧的闸门也打开泄洪,滔滔江水,一泻而下。


闸门上建有亭廊,既有机关控制闸门开闭,又是观景、休息的好去处。


亭廊呈“L”形,两条边下面都有闸门,分别控制松阴溪的大坝和通济渠的入口。通济渠就是从松阴溪上引出的水道,用来灌溉附近“碧湖平原”的农田。这条渠道从堰头村中穿过。


廊中“座椅”下面有小门,内藏闸门开关,我是听路过旅行团的导游说的。古堰画乡很受旅行团青睐,因为它不用爬山,玩起来很休闲。


站在堰坝的上游处观看半月形的堰坝。


上游还有竹筏漂流码头,我觉得走走就行了。


近距离接触一下通济堰。


虽然水大了点,淹没了大坝,但是此时最好看。


通济堰下游有不少执着的垂钓者。


太阳帽,冲锋衣,烈日当头不须归啊。


通济堰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南朝梁的时候。这是最早修建它的两个官员,可惜没有留下具体姓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我特别喜欢这样清爽的风景,青山连绵,碧水澄澈。


瓯江是浙江南部的重要水系,以前去过的楠溪江,也是瓯江的重要支流。这次丽水之行,经过的丽水博物馆、青田县城、石门洞景区,都在瓯江边上。


时隔12天再来,因为连日晴热天气,水位下降太厉害,从丰水一下子变成了枯水。大猫小猫有点失望,对我来说也好,水落石出,才能看到半月形堰坝的真面目。


山涧流入松阴溪处,水小得几乎要断流了。第一次来这碇步石都快淹没在水下,我还不敢走呢。


不过这次水色碧绿,更加澄澈好看。


再来看看L形的亭廊,两条边分别扼守松阴溪和通济渠。


骄阳似火,波澜不惊。


狂暴和宁静,是水的双重气质。


必须在此打个卡,不仅看风景,还长见识。


接下来沿着通济渠,逛一逛堰头古村。


一条石子路沿着水渠延伸,村庄的房子就在路边。


这里古树参天,一片翠绿的世界。


这棵老樟树叫“舍利树”,多次遭雷劈火烧,树干都中空了,只剩树皮,仍然顽强地活着。


桥头立着一尊面目全非的神像。


小猫买了份“冰镇凉腐”和仙草蜜,天太热了。



时不时有老房子出现,比如这个“南山映秀”。


里面的格局是这样的,就是一个两层四合院,二楼是走马楼,说它像围屋也对。这是浙南民居的特点,以前在楠溪江的丽水街、后来去缙云的河阳古民居,和这个差不多。


村里还有一些与主干道垂直的小巷,天热,我也无心深入。路过一座“节孝流芳”牌坊,驻足看了一下,这是清朝时为本村一个节妇立的贞节牌坊。看起来大部分都是修复的。


前面出现一座两层亭阁——文昌阁,这应该是堰头村的“水口”,处于两水交汇处。堰头村是叶姓聚居地,历来尚文,出过不少举人进士,文昌阁内有介绍。


二层可以上去,供奉文曲星。


从二层的窗户可以俯瞰村内。


出了文昌阁的拱门就是一连串的小桥组合,这个水口比一般的要复杂!


此处交会的两条河道,一是通济渠,一是山涧水。共有四座小桥,两条河道上各有两座。然而,这两条河道交叉而过,并不汇流。


之所以交会而不交汇,是人力所为。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山涧水会裹挟泥沙,使清澈的通济渠被淤泥困扰,必须分开。如何解决的?那就是这个“石函”的功劳了。

石涵是个什么东西?我用语言表达不好,现场你仔细看看便知:它相当于一个“水上立交桥”,共分三层:人走的桥梁是顶层,山涧水流过的是第二层(下图),这个好理解。


而通济渠是最底层。渠上的两座桥梁都是双墩三孔,渠水从孔下流过,与中层垂直于它的山涧水“井水不犯河水”。


这是山涧水,它之所以被成功地引流,从通济渠上面越过,归功于石涵的防渗水性能优越,不知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最终山涧水注入松阴溪在堰坝以下的河道,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吧。


文昌阁和石涵周围矗立着好几棵极其高大的香樟树。


它们就像水口的守护神,在辅助文曲星护佑堰头村。


正对着桥头古樟,有一个“古樟水桥民宿”,位置真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永远铭记石涵引流工程的设计者——北宋政和年间的丽水知县王禔。这种立体交叉排水,在一千年前就能实施,非常绝妙。


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像八爪鱼一样。石涵这片区域景美又有古味,值得好好欣赏。


石涵的原理,我还是听一位过路的导游解说才明白的,可惜她的团员们都在忙着拍照,几乎没人回应。我觉得如果能搞明白通济堰和石涵的功能,会为古堰画乡之旅增添很多乐趣。

游完古堰景区,返回“保定码头”,坐渡船到对面的画乡。


渡船往来很频繁,一般等不了多久。如果没有旅游团,船上人就很少。


这趟航程不短,大约要开八分钟。


时有对面过来的渡船擦舷而过。


途中经过若干个沙洲,白色的卵石、碧绿的滩林,交相辉映。


这画面不由得又想起楠溪江。然而楠溪江的漂流太贵,还是坐这里的渡船实惠!


远远地能看见“笔架峰”下的大港头镇,也就是“画乡”。


越来越近。白云好美!



这里的水面比古堰那边更加开阔,像大湖一样。


房屋密集之处,是画乡的江滨古街。除了街巷,还有一条沿江游步道。


对面是“香樟码头”。


那是因为码头附近有一棵超大的香樟树,比古堰那边的几棵都大。


马上靠岸。


我觉得除了通济堰,坐船就是整个景区最大的亮点了。所以第一次来时,本来从古堰入口进,坐船到画乡,可以从画乡出口出,坐公交回去。我却没有这么坐,还是返回古堰,仍然坐207路去高铁站。目的只有一个:多坐一次渡船。

和大猫小猫来时,因为从画乡进来,又住在画乡,所以坐两次渡船是必须的。


这一次,江水少了很多,但是天更蓝,云更白。


我最享受这短短的八分钟。


山温水软,如诗如画。


上得岸来,发现了一些文艺范的元素。画乡嘛。


只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加上日光毒辣,立即转向另一侧。


首先仔细端详了一番千年老樟树。


比较起来,人是多么渺小。它在江畔矗立千年,每天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阳下。


我先走江滨游步道。


这种落石铺地看着有感觉,走起来硌脚。拍出照片那是美美的——石头房子石头路,多么古朴。


这样粗朴的石阶路可以从江边直接上到古街上,一路上有不少这样的石阶。


小渔船八成用于摆拍。不过这里的确有点渔村的韵味。





有不少作画的人在江边随便一坐,一画就是半天。


这是另一个码头,只停渔船。至此,就该走回头路了。


来到江滨古街,往回走。

这里的人气比古堰那边旺,街也更长,店铺多得多。


“溪鱼馆”到处都是,溪鱼可能是当地特色菜肴。


画乡必须要有画,墙上的当然也算。


有很多画廊,也有很多民宿,通常是合二为一的。


龙泉是丽水下属的县,它的青瓷和宝剑非常有名。


这里有个“文化礼堂”,浙江的村镇都喜欢用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文化馆。进来凉快凉快,看看风光片和民俗介绍。



有一所“缙云工艺艺术学校古堰画乡分校”,门前的塑像很好玩。


办一所更受人尊敬的学校,做一名更受人尊敬的老师,教一批更受人欢迎的学生。很有志向。


里面有画展,大概看了看。这个当然是缙云仙都。


这是古堰画乡。


这是刚才经过的地方。


意外地发现“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这家起源于苏州平江路的小店曾经风靡大江南北,成了古镇的标配,然而时过境迁,渐渐式微,很多店都关门了。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


无锡、南浔、同里、扬州的店都关门了。但是又开辟了不少新店。


这个木制明信片不错,要15元,没买。


这个冰箱贴不错,虽然25元很贵,我还是买了,送给小猫。它也是我买过的诸多冰箱贴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和襄阳隆中那个牌坊式的冰箱贴有一比。



打卡照一张。小猫说这是她去过的第18家猫空书店。


格言警句。


猫空书店店外是“星空草坪”。


位置不错,一面临江。只是现在太晒,实在没法坐在外面。


猫空书店对面的小店有“毛主席万岁”的大字痕迹。


旁边是一个“百年党报展”。


空无一人。手机快没电了,进去充电,顺便凉快凉快,再看看旧报纸展览。


开天辟地。


改天换地。


翻天覆地。


惊天动地。总结得不错,还有家具等实物做对比。我讨厌枯燥装逼的说教,那样就算有道理也让人心生反感。而这里无论内容还是设计、布局都让人耳目一新。


江滨古街的尽头(其实是入口)有一座双层木质亭子,名字很特别——双荫亭。


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前一左一右有两棵大樟树,虽没有码头旁的那棵巨大,也足以让人仰视了。这里也是画师们喜欢的地方。


其中的一棵。


亭子的另一面,可惜二层上不了。


我们就住在亭旁的“双荫亭民宿”,外观看似简陋,实则条件还可以。


房间空间不小,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甚至超过某些正规连锁酒店。晚上很安静,不吵。


一楼是店铺,卖青瓷等小玩意。临走时女老板还送给小猫一个小青瓷花瓶。


女老板给我们拍了不少全家福。


“暮江烟锁渔舟隐”,日落没看成,日出倒是看到了。


古街的入口。第二次来这里,天太热,头天晚上我都没出去,只有第二天早晨,天凉快了些,人又少,才找到了古街的韵味。


关于吃饭,古街上的早餐只有馄饨米线煎饺。我们跟着老板到景区外吃的,那里馒头、包子、油条、豆浆、花卷、茶叶蛋一应俱全,也很便宜,才是正常的吃法。


我自己来时,在古街上的“香樟园”吃了一顿午饭,炒了个山药木耳肉丝,一个丝瓜蛋汤,49元。



餐厅可以观江景。


一位老伯光着膀子走上竹筏。


我们三人刚到画乡,已经中午一点多,饿坏了。在双荫亭民宿对面的一家饭馆——游江小溪鱼馆吃午饭。


炒三个菜一个汤,91元,味道很好。家常豆腐里的香菇特别好吃,香菇也是丽水的特产。人多吃饭就是省。


饭店也是临江,推开窗就能观江景。

走的那天,我不到五点就起来,几步就走到江边,碰碰运气,看是否能看到日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东边的天尽头变化莫测。


天色渐亮,朝阳呼之欲出。


太阳从远山背后露出半个脸。我很喜欢这张,因为有一艘小船正好划到光影里。


有点渔舟唱晚的感觉,只是这是日出。


朝霞霎时变得浓烈,火烧云。


燃烧半边天,如此灿烂的朝霞,我是第一次见,还是在青山绿水间,激动万分。


我在今年以前从没在风景区看过日出或者朝霞。今年大大破例:襄阳汉江边、武当山、庐山小天池,还有古堰画乡。各有各的美。


最灿烂的光景只持续了五分钟,逐渐归于平淡。但是足够了。



这是我重游古堰画乡的最大收获。




吃罢早饭,老板真不错,帮我们拖着行李箱,一直送到公交车站。公交车站还不近呢。坐7:50的210路车。

路过一个人造的山墙造型,墙面发黄,上书“古堰画乡”。这个离景区入口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各种logo及明信片冰箱贴上都有这个标志,原来在这儿。


8:50赶到丽水高铁站,下一站是缙云的河阳古民居,它和古堰画乡完全是两种风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