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柯达带挂 显示图片

4月12日我们离开晋中向运城开拔,运城是山西省西南角的一个地级市。在运城我们安排了永济的“鹳雀楼”和“蒲津渡”两个景区。
途中,同行的裴哥接到家里来的电话,需要赶回北京处理一件事情。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在运城北站附近找一家酒店落脚方便裴哥返程。当晚裴哥乘高铁回京不提。
晚饭后结识了该酒店的一名永济籍的保安大哥,嘱托他多多关注我们的“宝马良驹”。
第二天一早准备出发时,保安大哥提出要为我们带路走国道去看看关帝庙,顺便回家一趟。
于是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沿G521国道行驶三十余公里来到解(按照当地人发音,读作haì)州镇。

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被称作是“世界关庙之祖”,“武庙之冠”,为世间所有关帝庙中最大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牌匾告知,此武庙建于陈末隋初,也就是一千四百三十多年前所建。当然现存的建筑则是近些年山西投巨资修葺一新的。


进入大门见到这座“结义园”,由结义亭、君子亭、结义坊和三分砥柱石等文物建筑组成。结义亭原名“三义阁”,初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也有游者撰文另说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复建,是关帝庙中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和进深均为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周围廊。亭里面一尊石碑,上面刻画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图案。游客不能入内观看。


这是镶嵌在结义亭北侧影壁上的《重修结义园记》石碑,落款为“州守言子七十五世孙汝泗谨识 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孟夏月 毂旦”。查资料得知这位言汝泗是孔子七十二贤之后。


在影壁的另一面是“三分砥柱石”,不知早年初建时是否有此石柱,还是259年前重修时新置办的纪念物?说明牌上仅说这块石头传说是关公化身,寓意魏蜀吴三分天下。


结义园里的建筑统统与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的典故相挂钩。这座牌楼自然也就叫“结义坊”了。


这是“端门”,也就是关帝庙的第一道门了。其建构为四柱三门,三檐歇山顶,檐下为仿木砖雕斗拱,红墙绿瓦,蔚为壮观。


雉门,是关帝庙的第二座大门。这座大门旧时只限皇帝出入,其他人员则一律走两侧的门。


大门上方悬挂着“关帝庙”金字大匾。


这是雉门东侧的一座门楼叫“文经门”,是各路文官出入关帝庙所走的门。在雉门的西侧还有一座门叫“武纬门”,也就是从武人员所走的门。来到这里发现庙中的建筑的屋顶是绿瓦,中间布有黄色琉璃瓦,可见其规制。


过了雉门继续前行就到了午门。这座大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其屋顶样式是关帝庙中等级最高的了。


午门内悬挂着一幅民国时期各地富绅门敬献的匾额。


这是御书楼,原名称作“八卦楼”,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匾额,改称现名。楼体三层,重檐歇山顶,底层和二层建有回廊。未曾上楼观看有点遗憾。


御书楼内的藻井和道光年间的颂匾。


无论是牌匾还是倒挂楣子都非常精致。


这是关帝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崇宁殿。宋徽宗赞美关羽是“崇宁真君”,后人便建此殿为崇宁殿。


殿内高悬咸丰御笔“万世人极”的大匾。


崇宁殿回廊的石雕螭龙立柱,虽已有些斑驳,但仍不失其精美。


立于“麟经阁前”的重檐四柱三间的大牌坊,中间额枋书有“气肃千秋”四个大字。


牌坊后便是“麟经阁”,也称为“春秋楼”,因《春秋》又称作《麟经》,且关羽很喜欢读《春秋》,故此名。此楼阁主体明二层,实际为三层,二层为悬柱式结构,木柱悬挂回廊,十分精巧。有资料说这种建构方式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孤例,极其珍贵。


麟经阁前的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刀楼”和“印楼”。西侧是“刀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檐二层,十字歇山顶,楼内供奉着关帝使用的“青龙偃月刀”,但是不是原物不得而知。


东侧则是“印楼”,与“刀楼”形制一致。楼内供奉着曹操赐予关老爷的“汉寿亭侯印”,但是翘脚张望也没有看到什么物件,可能是那印章太小,藏于高楼密处的缘故。


出了“厚载门”就是关帝庙的后花园了。


中轴线上处建有“福寿台”。


福寿台上的大铜鼎,估计得有几十吨重。


花园最北部还有些景致,时间关系就没有再去便开始返回。途中见到崇宁殿西侧的“钟亭”,对应的东侧有“碑亭”,走得腿酸也放弃了。


在武纬门的西侧还有一座鼓楼。据说楼上的那面大鼓是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老物件。


“威震华夏”木牌楼。


“关公文化研究所”也坐落在关帝庙中。


来到停车场升起大疆看看景。

游览完关帝庙,永济的朋友建议我们去伍姓湖湿地看看。因为朋友山西口音极重,当时我们也没有听明白是什么地方,只听清是一处湿地。既然是路过,那就去瞅一瞅。于是让他带路,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才知道这里叫“伍姓湖”。在公园门口花120元租赁了一辆电瓶车,载着七个人环湖一周。


坐着自驾的电瓶车,游走在环湖的公路上,看着浩渺的水泊,听着藏在芦苇中水鸟的鸣叫,我们的心情格外的爽朗。


湖面一船,船头立一官人;岸上一石,石上寥寥数语。这个景致描写了当年朱元璋的五世孙,襄垣王子朱俊襟,别称“芦花散人”,常乘小船游荡于此的情景。有文献记载:“明芦花散人别墅,在伍姓湖滨,襄垣王子俊襟所建”。


伍姓湖其名源于舜帝后裔五大姓氏——陈、虞、姚、胡、田家族沿湖岸而居的传说。它是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泊,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对此湖的描写论说。


湖西岸的一处石墙,墙上有五个姓氏的小篆字刻。


木栈道深入湖中,方便游客近前观水。


升空拍了几段视频,编辑成片。

登高钻进铁笼子,这个笼子实际是观鸟台。我也登上高台一览湖景,不时有几只大一点的水鸟在湖中游弋。可能是我们来的不是候鸟迁徙的时候,没有看到成群的大鸟。


一个小时后我们离开伍姓湖来到永济市,在一家餐馆吃午饭,我们特意把从北京带来的“小二”拿来“款待”为我们带路的永济朋友。饭后保安大哥返回运城去接班,我们则前往蒲州镇。


就在这座蒲州石牌坊旁的唐都大酒店住下了。酒店的老板是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酒店的选址也很精明强干,房间收拾的很干净,都是他和他的妻子亲自浆洗。酒店距离鹳雀楼、蒲津渡和普救寺非常近。


小老板告诉我们当晚普救寺开景观灯,很热闹,于是晚饭后来到普救寺。原来这里正在为几天后开始的盛装展示活动进行彩排。


导演指挥着演员的表演,灯光也变化着多种样式。


彩排反复进行着,借着这样的机会拍了几张灯光秀的夜景片子。


这是第二天离开蒲州前在昨晚同一位置拍的普救寺大钟楼。


查资料得知: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别看这座寺庙不那么起眼,如果提到《西厢记》,大家可能就会知晓“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原来那么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本想进去看看,无奈景区暂时关闭,扫兴而去。


5月14日上午吃罢早餐,大家来到久盼的鹳雀楼景区观光。


鹳雀楼之所以是我们成都之行必打卡地,皆因为大家所熟读于心的那首《登鹳雀楼》的不朽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镶嵌在白墙之上的书法作品,除了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外,还有一篇也是颂鹳雀楼的诗作:“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出此大作的是唐代永济诗人叫畅当。本人少读诗书,此前不曾听过畅当其人,惭愧啊!此番一游,长见识不少。


鹳雀楼是我国最富盛名的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时期,存世七百余年后,毁灭于成吉思汗的铁蹄之下。后又因黄河泛滥,旧址不得寻。直至1992年,有百名专家学者正式提出倡议:重建鹳雀楼!至1997年12月终于破土动工。自此鹳雀楼被毁七百余年后首次获得重建,实乃当代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历经五年的建设,2002年9月26日鹳雀楼重新与世人见面。今日我等有幸到此一瞥,也托改革开放,国力渐增的福。
进入园中,远观楼阁雄伟岸立,不禁感慨。考虑到大家都是老胳膊老腿的,还是坐上电瓶观光车往里走吧。


只几分钟,司机把我们放到鹳雀楼南侧的小广场上,并告诉我们,参观完在楼北侧坐车返回。服务热情暖人心。


仔细端详着壮观的楼体,感叹我国古代工匠的伟大,情不自禁地拿出小飞机升空看一看。

进入楼内乘坐电梯登楼。《黄河第一楼》条幅悬挂在楼梯间入口。


顶层回廊可见《鹳雀楼》竖匾,此匾为2001年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所题写。在参观楼内展示品时还有幸看到了毛老人家书写的王之涣诗篇《登鹳雀楼》的复制品,当时拍了照片。写游记时怎么也找不到照片了,奇怪!


王之涣雕像立于楼上回廊西南角处。只见他左手托纸,右手执笔,目视远处的黄河,挥笔写下那流传百世的名篇。我近前观看那“纸”上,字字钢劲有力。


向西极目远望,黄河滔滔,两岸良田万顷。这里正是处于黄河自北向南而来拐向东而去的地方。“河山之伟,云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元代王恽《登鹳雀楼记》如此云。


站在顶层中轴线向北观望,园中花草繁茂,广场对称布局,甬道南北贯穿,北部还有人工水道,美丽的花园式景观。


这是在楼阁北侧回牟鹳雀楼身姿。


走过水道之上的石桥,就来到观光车登临处,不一会车就来了,三分钟到达公园大门,结束鹳雀楼景区的观光。


距鹳雀楼景区东侧二公里,就是蒲津渡遗址。把车停到道路南侧停车场,老年人凭身份证登记入内。


信步园内,绿树成荫。


甬道尽头矗立一座石牌坊,无檐式四柱三间,额枋镌刻“古渡梦境”。


在遗址的中部东侧的平台上四尊唐代“开元铁牛”以威武雄壮的阵列展示给世人。这是所有到此地一游的人最想看看的。


这铁牛铸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当时是为稳固蒲津浮桥而生。后因黄河改道,浮桥弃毁,渐被泥沙掩埋。1989年8月经勘查发掘出土,当地政府遂开辟了蒲津渡遗址公园以纪念。


在每头铁牛旁还有一名大力士。虽然是生铁所铸造的,但是铁牛和力士们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动人。


铁牛怒目圆睁,铁人臂力无穷,真有力挽狂澜的架势。


这位牵牛的铁人看上去像是一位妇人,想必在那个年代,妇人也能“顶半边天”啊!


北侧还有许多铁柱子,应该也是固定浮桥用的装置。


遗址平台的下面是一个下沉式的展馆,展示蒲津古渡当年的境况,铁牛发掘过程等历史资料。
结束蒲津渡遗址的参观,我们便结束了在山西的旅程前黄河西岸的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