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游中国之走烂路觅美景(六)察瓦龙•雄珠拉•益秀拉•察隅

作者:琳琳爹Li Jie 显示图片


2021年4月18日,由西安启程前往成都,开启今年“走最烂的路,觅最美的景”行程。行程主要围绕三条滇藏线和横断山山脉展开,在滇藏川三省交界处来回穿梭,全程用时19天,惊险,靓丽,刺激,愉悦,爽也!


行程中穿行的峡谷有: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大峡谷、尼农大峡谷、金沙江大峡谷、硕曲大峡谷(也称东旺大峡谷)等。走过的顶级越野线路有:丙察察、丙察左、甲应村、泸亚东线等。


具体行程为:
第一天:西安—成都—九襄—西昌
第二天:西昌—大理
第三天:大理—维拉坝—老虎跳—飞来石—皇冠峰—知子罗—老姆登
第四天:老姆登—蜡烛底村—远征军回国渡口—腊耳朵—第一啸—五龙吸水—怒江第一湾—丙中洛


第五天:丙中洛—雾里村—秋娜桶—察瓦龙—雄珠拉雪山—益秀拉雪山—察隅
第六天:察隅—德姆拉雪山—来古冰川—然乌湖
第七天:然乌湖—八宿—左贡—扎玉镇
第八天:扎玉镇—碧土乡—甲应村—察瓦龙


第九天:察瓦龙—泸水市
第十天:泸水市—营盘—西当
第十一天:西当—上雨崩
第十二天:上雨崩—下雨崩—尼农大峡谷—德钦飞来寺


第十三天:德钦飞来寺—金沙江大湾—硕曲—东旺乡—乡城县—扎古寺—亚丁
第十四天:亚丁—玛娜茶金—木里大寺—转运梁子—长海子—康坞大寺—木里县城
第十五天:木里县城—西昌


第十六天:西昌—悬崖村—马湖
第十七天:马湖—沐川—成都
第十八天:成都
第十九天:成都—西安



察瓦龙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西部与察隅县竹瓦根镇、古拉乡相连。


在藏语里,“察瓦龙”的意思是“炎热的峡谷”,瓦龙乡沿怒江、伟曲河谷的地带相对海拔低,高温、低湿,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长有大片大片的仙人掌。


我们要在此吃午饭,吃过午饭将继续丙察察线的行程,察瓦龙是西藏察隅县下辖的一个乡,距察隅县城230公里,是丙察察线中的一段,也即“察察线”。


“察察线”——察瓦龙到察隅(上图蓝色线路所示),这里气候多变,要翻越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垭口,道路发卡弯多,搓板路长,炮弹坑密集,以及雪崩等等……,路难行是这段路的主题,也是我们此行“走烂路觅美景”核心之一的所在。



丙察察进藏新通道,是指丙中洛(云南)—察瓦龙(西藏)—察隅(西藏),简称丙察察。


全程296公里其中270公里砂石路,因地形险峻道路狭窄人烟稀少且沿途风光秀美,令很多旅行爱好者和越野挑战者向往。


进入西藏境内才真正开启了惊险刺激的丙察察,一直到桑久村全程几乎都是砂石路。


察瓦龙至目若村约100公里,美景从满山仙人掌的干热河谷之地到原始森林再穿越大雪山,海拔也从2000米上升到4600米。


最高点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米,也是丙察察线上的第一个美丽雪山垭口,翻过垭口就是急下坡盘山道大约10公里到达目若村海拔3750米。


目若村至察隅县120多公里,因地形问题落石路段较多,中间连续翻越两个雪山垭口: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米,益秀拉垭口附近降雪量很大易发生雪崩。


这段路行车的最大难点是路上遍布炮弹坑,搓板路,而且没完没了,加上道路狭窄,这些大大小小的坑,你根本避让不开。


这样的路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考验,特别是车辆的避震,还有底盘高度,再有就是轮胎,这里的石头边角锋利,很容易将车胎轧破,行车要小心避让。


这样的道路最好用硬派越野车,城市SUV会比较吃力,不建议轿车到这里来穿越,估计一趟下来车就差不多了,不过土豪无所谓啦,不差钱啊!


不过一旦车辆在这里出状况,你就是再土豪也没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鬼地方,经常手机信号还没有,那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啦,有钱也不好使啦!


翻过益秀拉雪山一路盘山路急下坡慢行25公里到达桑久村三岔口,左转走S201到察隅县25公里、右转走S201去然乌湖150公里。到达丙察察终点察隅县就是西藏的山南风光啦。


.                词一首•云仙引
        ——行走丙察察之感怀(一)

峰岭磐亘,颠簸旅程,前途几度蜿蜒?发卡弯,弹坑连。扬尘滚石落下,摧残护栏破不堪。路基实否,滑坡犹在,流沙凶险。

冰天雪地高原,靓垭口,彩云亦舒展。放眼望去,空山寂寂,砾石土暗。长向天边,胸怀激荡,道不尽感叹万千。皑皑盘盘,隐隐淡淡,山脉横断。


在本人上一篇游记中有关于丙察察线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将我们切身行走丙察察线的感受分为三篇游记来描述出来。


第一篇:《诗游中国之走烂路觅美景(四)丙中洛•雾里村•秋那桶》@https://imfw.cn/l/282114093;
第二篇:《诗游中国之走烂路觅美景(五)滇藏交界•老虎嘴•V字峡谷•大流沙》@https://imfw.cn/l/282114306;


本篇游记是行走丙察察线的第三篇游记,记述的是我们从察瓦龙到察隅的见闻与感受。


下图是从网上查到的一张丙察察线路上海拔分布图,一路行来海拔变化幅度还是很大的。



2021年4月22日,离开丙中洛踏上丙察察线,穿游了怒江边景若桃源仙境般的雾里村和秋那桶;并离开云南进入西藏,沿怒江峡谷前进,走过了漫长的临江悬崖路。


不过从丙中洛出来后的道路更加难行,道路更加残破,更加颠簸,路边堆积的落石更多,护栏破损严重。


由老虎嘴到V字峡谷,由大流沙到仙人掌林,再到察瓦龙,这一路,路面破损、道路狭窄、路基不实、落石、滑坡、发卡弯;特别是闻风沙石落的险途大流沙路段。


而察察段的道路发卡弯更多,搓板路更长,炮弹坑更加密集,道路的损毁也更加严重,关键还有雨后让人恶心的烂泥巴路,以及雪崩等等,等等。


察察段的道路更加难行的原因不光是路烂,还有这一段山路多,气候多变,道路爬升和下降快,并要通过三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垭口,最高的有4700米。


这一路的车速上不去,只有大约每小时二十多公里,由于道路狭窄,山崖常有落石,护栏残破不堪。国道219的里程牌在路边很是醒目,看样子是新树的。


我们一心想尽快通过这危险的路段,没有在路边停车拍照,而是在车上,在车辆行进途中抓拍一些照片和视频。


从我们拍的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到这路段的确凶险,道路河道一侧的路沿上全是从道路上清理出来的落石。


不但护栏残破不堪,而且有些落石非常巨大,看着让人头皮发麻。


这样的凶险之路延续不断,好像没有尽头,一个山坳拐过去,道路还是这样,另一个山坳拐过去,差不多,道路凶险依旧。


好在这一段山路路面距离河道的河面并不远,视觉上这段路的惊险程度不大,其实这段路的风险主要是在落石和滑坡。


可以看到这里路边有非常多的落石就堆在路肩,而且护栏都是被落石砸的残破不堪的。


对于这一段道路而言,落石和滑坡是最为危险和致命的,特别是在雨季尤为危险,是道路和车辆损毁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地址灾害。


还有路基沉陷和路基缺口,这多是由滑坡造成,这样的路段行车要靠道路的内侧行驶。


其实,我们这次走丙察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险,出行前在网上看过不少驴友们写的关于丙察察的游记、路书啥滴,将丙察察描述的非常艰险难行,道路不堪,险情不断,走过的人都心有余悸。


我们走丙察察时不是雨季,道路状况要好了很多,道路是干燥的,虽然行车灰尘爆土的很脏,但比起道路泥泞不堪来要好多啦,关键还有落石的风险也小了许多。


一路行来,感觉这路被刚清理过不久,相对要好走了不少。看到前面山坡上有村子和房屋,有人居住,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不易哇。


不过这路边山体耸立,岩石不稳,摇摇欲坠,落石随处可见,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让人神经紧绷,身心疲惫是不言而喻的。



途径玉曲河与怒江的交汇处,一座斜拉索大桥横跨怒江两岸。这座桥虽然不算很大,但桥桩的色彩很鲜艳,黄蓝祥云图案,在蓝天白云和旁边崖壁的映衬下,也是雄伟壮观。


桥的索柱上有“玉曲河桥”字样,想那河应该是玉曲河啦。不过开车行过岩壁后看到了桥头有一牌子,上书“怒江大桥”,让人有些迷茫,这到底是玉曲河桥,还是怒江大桥。


桥头有大石,上面刻有字迹,应该是介绍这大桥的文字,可惜当时为了赶路没有在桥头停留,具体内容就不知道啦。


铁板桥面不宽,单车通过没有问题,在桥上会车也尚可,但桥两头的索柱门只能允许单车通过。



经过玉曲河桥后,继续沿怒江峡谷行进不久,很快就要离开怒江峡谷啦,沿怒江前行,拐过前面的山坳就要和怒江说再见啦。


因为我们后面还要走丙察左线,从察隅到然乌湖,由然乌湖到左贡,然后由左贡再走回察瓦龙。从然乌湖到左贡要走一段318,那里要经过一段怒江峡谷。


在拐出怒江峡谷处有一个藏族村子,在手机上查看一下是“目巴村”,村子就在道路边上,路边有不少牦牛。


离开怒江峡谷后,这里的道路更加狭窄,弯道变多,道路爬升也在加快,我们马上就要走上丙察察急升盘山路最集中的路段啦。


这路的弯道很多,大部分是发卡弯,盘山道也很集中,行车途中试着从下方拍了一下这盘山弯路,盘旋上升有十来层,一层叠一层,一弯接一弯,就盘桓在一个不大的山坳之中。


盘山路弯处有房屋,不是民居,好像是道路养护人员的驻地,有工程车辆停在哪里,这里养护道路的工作即艰辛又危险,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是他们的劳动和付出才保障了我们这些游客能较为顺利的通过丙察察,体验一把越野的满足,使我们能实现走烂路觅美景的愿望。


过了让舍曲2号中桥,很快就进入到丙察察线上发卡弯最为集中的路段,这里有G219的里程碑,记述的里程是6639公里。


说这段路艰险,一点也不夸张。道路不仅在一路攀升,而且不止一个九曲十八弯。看这如层层梯田般的道路,就可想象行路之难。


这里的大山山体也与别处不同,石头大山,山体黝黑,矗立高耸,斧劈刀砍一般,落石剥离处露出土黄色断面,使山体看上去沧桑斑斓。


盘山路一弯一弯交叠在一起,真的与女士发卡插在发卡板上有些相似,这是再典型不过的发卡弯了,而且是一簇一簇的。


这山,这弯,如果能从高处俯视并拍照,效果最好,由于路上车辆不多,我们停车于此找了找,并没有合适的位置可以将这里震撼的景致拍照出来,有些遗憾。


你会说:放无人机呗!其实我们车上就带有无人机,只是这里依然属于边境地区,据说,这里不让放无人机,只要你放,就会有人来管,不但要没收无人机,还会重重罚款。


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必须遵从的,我们没有去放无人机,而且沿着这蜿蜒而上的盘山路步行了一段,去更直接地感受一下这道路之艰辛。


.                 词一首•沙塞子
   ——为丙察察发卡弯最密集之处而作

谷深坳狭局促,路弯弯,道盘桓。迤逦蜿蜒而来,若梯田。

大山耸立如磐,崖黝黑,尤刺眼。发卡成蔟交叠,愈苍然。


这里依然是国道219的一段,之前所说的国道219指的是新藏线,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石碑,南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2140公里石碑,又称叶拉公路。


不过,现在新的219国道延长了,由2140公里变成了10065公里,将我们这几天走过的怒江峡谷最美公路和丙察察线也包括了进去。


新的国道219,还将向北延伸到新疆喀纳斯,向南延伸到广西东兴,将成中国最长的一条国道。


而我们现在正在走的这一片区域就是著名的让舍曲谷地,海拔高度明显升高,同时还拥有着大名鼎鼎的木孔雪山(6005米),齐马拉山(雄珠拉山,4635米),以及蜿蜒随行的嘎达曲、庄通曲。


翻过发卡弯密集的那个山坳,眼前的景致有了不小的变化,山不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了繁茂的植被,路边的衫树和松树形成了林带,郁郁葱葱。


道路依然颠簸,不过相对而言平坦了不少,行车速度也可以稍微加快了一些,Z字弯依然不少,到已经不再是一弯一弯交叠的发卡弯啦。


这里路边有河,水流清澈,周围都是原始森林,环境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丙察察线中不多的一段,可以沿着河谷走,神清气爽,惬意而有些享受的感觉。


只是这河不知是嘎达曲还是庄通曲,周围环境不错,不过路上的搓板依旧,走烂路觅美景,我们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感受吗?


在网上看到一张中国自驾地理关于丙察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图(见上图),这段河谷属于原始森林区,我们已经从怒江峡谷的热干风区进入了原始森林区,再往前,过了目若村后将会进入雪域高原。


一日之内能够穿越若干截然不同的地质区域,体验到截然不同的物候与风景,这是丙察察能给予我们的另外一种超棒感受,爽也!


这不知名的河谷地段很快就走完了,前面好像又要开始翻山了。


刚刚走完河谷,就又要驶上一座山峰,这座山叫做雄珠拉山,垭口的海拔高度是4636米。


我们要开始翻越雄珠拉雪山啦,穿行丙察察要翻越三座大山,这是穿越丙察察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                   自创体诗一首
          —— 一日历四季一步一重天

       山连山,路弯弯,颠簸崎岖盘上盘。
       垭口高,风寒寒,雪峰皑皑白云伴。
       林原始,水潺潺,植被茂密缀岑峦。
       历四季,一日间,难忘一步一重天。



穿行丙察察要翻越的大山不少,这是翻越的第一座雪山-雄珠拉,雄珠拉山一年四季白雪皑皑,峰峦叠嶂,气势恢宏。


进入雄珠拉山海拔升高很快,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骤降,山峰上的积雪昭示着我们就要爬升到雪线之上啦。


随着海拔的升高,林木越来越稀疏,远远望去,那高大的树木已不再是松树,而是杉树,以这里的海拔高度,应该是冷杉。


继续爬升,林木线就隐去了,路边和附近的山峰都光秃秃的了,一般情况,在林木线上还会有高山草甸,不过我们在雄珠拉山好像没有看到有大片的高山草甸发育,而是直接进入了,高山荒原。


雪峰皑皑,荒原寂寂,砾石土暗,寸草不长。


道路蜿蜒,曲折盘山,寒风凛冽,云舒云翻。


这里除了雪域和荒原,不见有生物活动迹象,这等凄风旷野,一路行来也是车辆寥寥。


放眼望去,雪山傲然,荒芜高原,若大的一座高山,好像就只有我们一车四人,徒增了几分孤独的感觉。


.               词一首•菩萨蛮
          ——登雄珠拉雪山感怀

峰峦皑皑空山寂,寸草不生砾石暗。寒风呈凛冽,蜿蜒路盘盘。

荒芜伴云卷,高耸自傲然。旷旷放眼远,徒增孤独感。



继续沿着好像聊无尽头的颠簸蜿蜒之路前行,只能听到凄风吹过车子发出来啸声和车轮碾压沙石路而产生的噪响,行车途中打开车窗拍照了几张照片,由于寒风凛冽又匆匆将车窗关上。


快到雄珠拉垭口时我们见路边有一宽阔之处,这里回望来途的盘山之路视野不错,且路边有积雪,遂停车于此,放眼看看雪山,俯瞰一下道路之蜿蜒。


站在雪中,回望刚才上山的路,其实这山路何止是一个山路十八弯,有多少弯早已经数不清了。


雄珠拉垭口,雪峰环伺,雪白皑皑,真乃雪域高原是也。


今天沿丙察察线一路行来感触良多,为其他地方所不能赋予的,能赶在丙察察彻底翻修道路之前到此一游,幸也!


.                  三言诗一首
            ——行走丙察察有感

丙察察,丙察察。
   老虎嘴,峡谷深。
       搓板路,大流沙。
          炮弹坑,烂路盘。
             仙人掌,河谷间。
                翠松林,云冷杉。
                   碧水绿,流潺潺。
                      峰峦嶂,雪山巅。
                         白皑皑,横断拦。
                            一日游,四季天。
                                凌绝顶,指江山。


雄珠拉垭口有牌标明垭口海拔4636米,还有路牌标明附近的景点的路程距离。


从路牌上可以看到,垭口附近还有一个旅游示范村——目若村。


垭口这一侧,来路曲折蜿蜒,一盘又一盘,横断山峦层层叠叠,将来途掩蔽在了崇山峻岭之间。


垭口另一侧,横断山脉峰峦叠嶂,一条道路在山谷间蜿蜒,在雪山之间这路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那就是我们离开垭口后要走的路。


坐车和开车不同,只觉得这道路难走,颠簸异常,回头望去,不免心生寒意,既有雪峰之巅空气寒冷,也有心中险路畏惧之寒。


走这样的山路,开车的人该是最辛苦的,不但辛苦,还有心累,身体更累,辛苦了阿斌!



离开雄珠拉垭口,开始下山,沿着蜿蜒的山路下行,垭口附近阴霭较重,远方的山峦都隐入了云雾之中。


道路的蜿蜒与上山时的蜿蜒差不多,这样的路走的多了,居然也开始麻木起来,居然没有停车,或去找个好的位置,去拍照这气势恢宏蜿蜒的道路,只是在行车途中随手抓拍了几张照片,现在想来有些遗憾了。


随着海拔的下降,天气变得晴朗起来,远山也逐渐清晰,山坳,道路,雪峰,远山,蓝天,彩云,好景致也。


不过这里道路两边的山坡度不小,山体上有大面积的滑坡和流沙,这里的滑坡和流沙非常密集,这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段。


拐过一个发卡弯,前面山体上伤痕累累,看的人震撼而心惊,流沙堆积体距离道路路基并不远,一旦发生更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道路定会被波及。


而且道路一侧,其实就是在滑坡堆积体上建筑挡墙而盘桓过去的,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车要特别注意观察,并快速通过。


这山体滑坡堆积也颇有些大流沙的规模与气势。


前方天蓝云白,远远雪山清晰,蜿蜒盘山路上有一骑摩托在前,好似领路前行,前方当有人家啦。



从垭口下来进入谷地,风貌为之一变,河谷,林带;刚才还是雪域高山,现在看来要到河谷草甸了。


前方有一个村庄,应该就是雄珠拉垭口牌子上所示的目若村啦,目若村属于高山峡谷地貌,位于河谷平缓地带,居住地海拔约3750米,周边雪峰高达五千多米,木录曲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


因为这个村的地理位置很特别,走丙察察线的来往游人和车辆都得经过该村,所以,这里就成了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线的主要驿站。


这里有草原牧场,山谷、河流、雪山在此构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面。目若村现如今不仅是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线的驿站,还是察隅县创建的“滇藏风光走廊”的5个3A景区之一。


从村旁山坡上修建的木栈道就可以看出这里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目若村不仅是个交通要道,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目若村有较良好的草原牧场资源,森林资源和较丰富的林下资源,出产林芝、雪莲、贝母、虫草等野生中药材。



目若村至察隅县120公里,中间连续翻越两个雪山垭口: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和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米,特别是益秀拉垭口附近降雪量很大易发生雪崩。


离开目若就将踏入丙察察的第三个地貌单元——雪山高原区。也就是说,你真正进入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的高原。


目若村所处位置是一片草场,附近山上的植被也比较茂盛。我们经过目若村时,天色不早了,山区天黑的早,阿斌不由的想加快车速,可惜这道路依旧颠簸不堪,车速依旧缓慢。


因地形问题,这一段道路的落石路段较多,这样的道路行车,车速是上不去的,以这样的车速到不了察隅天就要全黑啦。


今天这一天对于我们而言真的很不一般,离开丙中洛后我们走过了茶马古道,桃源般的雾里村和秋娜桶、峡谷怒江的老虎嘴、V字峡谷和大流沙。


我们在察瓦龙的干热河谷观赏仙人掌林,行走在原始颠簸不堪的盘山路,翻越雄珠拉雪山,与目若藏村擦肩而过。


在一天之内,我们经历了数千米垂直高度的跌宕和多种地形地貌的跨越;经历了干热河谷,温带森林,真叶林带,高原草甸,雪域高原,高山严寒;一日历四季,一步一重天,景致突变,目不暇接。


在这波澜壮阔,浩瀚庞大的横断山山脉中穿行,身疲神驰,魄动心漾,感叹万千,这横断山脉乃我国之瑰宝。是我们走烂路觅美景的必到之地。


.                词一首•云仙引
        ——行走丙察察之感怀(二)

壮阔波澜,层叠峰峦,山脉成蔟横断。村原始,若桃源。茶马古道犹存,峡谷怒江蕴苍岚。干热尘起,流沙堆积,险途万千。

雪岭雄风浩然,道盘桓,一日几重天。行车过处,起伏跌宕,颠簸不堪。身于地狱,眼上天堂,说不完体疲心荡。路烂景靓,魄动思牵,神驰向往。


我们从目若村而过,没有停留。这边的道路好像更加残破不堪,不但落石更多,路面上的炮弹坑也更加密集。


这路就是典型的沙土路,好像就是在山腰开挖出来后由过往车辆碾压出来的毛路,没有路肩,没有护坡,没有护栏,少有车辆,也没什么人。


昌拉垭口的海拔是4498米,从目若村到这个垭口的距离是23公里,公里数虽说不多,但行车困难,更多的是辛苦和疲惫,阿斌边开车边抱怨这破路。


的确这一路颠簸不说,还要防备路上的石头扎破轮胎,在这样的地方爆胎可就不好玩了。


我们这次出行的车是阿斌刚提的新车,长城轰九(哈佛H9),这一路轰九表现优异,正是跑这烂路的当用车辆,只是为难这全新的轰九了,不知阿斌是否心疼,反正老汉我是真心疼,用全新的车开到这样的路段来跑磨合,够酷!


抵达昌拉垭口天已经开始黑了,夜幕下已经拍不出什么垭口景致,也开始看不清远方的雪山啦,只能拍张垭口牌子和附近山峦模糊的影像,这时在内心感到多少有些遗憾了,有点后悔为什么不在目若村停下来逗留一晚。



益秀拉垭口也称折拉山口,从昌拉山口到益秀拉山口距离大约二十多公里,我们到益秀拉垭口前天已经黑透了,借着车灯拍一张垭口标牌,就算是个纪念吧。


益秀拉垭口附近的雪很厚,而且常有雪崩,我们在路上就遇到一段雪崩造成的雪墙,雪墙挡住的道路已经被清理了出来,黑夜里看着没有什么,白天看就该大不一样啦。



我们翻越益秀拉垭口时,天早就黑透了,雪山风貌已经无法去欣赏了,这时真的有些后悔啦,我们真的应该在目若村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去翻越昌拉垭口和益秀拉垭口。


在目若村休息一晚,不但可以欣赏到昌拉和益秀拉的美景,还可以体验目若村的藏居风情,而且行车也不必过于疲劳辛苦啦。


翻过益秀拉雪山一路盘山路急下坡慢行二十多公里到达桑久村三岔口,到了桑久村这砂石土路就终于结束了,再走十七公里柏油路就可以到察隅啦。由于,没有拍到益秀拉风光照片,只能用雄珠拉山的照片来充数,无奈啊。



我们抵达察隅时时间已经不早了,察隅县城不大,到此的游客也不多,我们没有提前预订酒店,到达后就近,在路边的这家察隅大酒店询问,告知依然有房,且费用不贵,旁边还有一个餐馆可以吃饭,挺好。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第二天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后拍的,借来在此一用。



察隅县隶属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地区号称是西藏的江南,是西藏的粮仓,风光绝美,林芝的桃花也非常有名。


林芝地区我们夫妻二人已经来过三次了,每一次所走路线都不尽相同,这次由滇藏穿越而来是全然不同的路线,期待着明天能体验和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由于信息量太大,本人将今天的游记进行了分段描述,关于雾里村和秋那桶的游历感受写到在了《诗游中国之走烂路觅美景(四)丙中洛•雾里村•秋那桶》游记中。


从秋那桶到察瓦龙的旅行体验写在了《诗游中国之走烂路觅美景(五)滇藏交界•老虎嘴•V字峡谷•大流沙》游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本人的蜂窝去看看。


本篇游记记述的是我们从察瓦龙到察隅这一段的体验,啰啰嗦嗦写了不少,到此为止,让嗡友们见笑啦。


本文章(游记)的著作权归作者李杰(琳琳爹LI JIE)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和转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