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慢游新疆(42)
我们当年去塔县的时候已经停止给游客办理去红其拉甫国门的通行证了,但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国门本身,还有到国门前的这100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及其两侧的风景。所以到塔县的第二天,明知国门不开放旅游,我们也还是走了一趟国门。
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到红其拉甫国门有120公里左右,路上除了美景外还有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巴会唔站遗址等。另外到红其拉甫国门的半路上还有一条岔道,是通往瓦罕走廊、公主堡及玄奘取经经行处的,从红其拉甫国门返回时,我们也进去走了一段。
7月17日(9:14)我们一早从县城出发,继续走中巴公路。
红其拉甫海关于1975年在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前哨班设关,1977年下迁至海拔4800米的水布浪沟,1982年下迁至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1993年下迁至塔什库尔干县县城。
(9:44)吉日(基尔)尕勒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在314国道边。
“吉日尕勒”塔吉克语意为“驿站”,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距今约一万年。在这里发掘出沟渠耕地、房舍故址、墓葬、陶器残片等考古遗迹。
遗址中有一座亚尔特拱拜孜古驿站,这个驿站曾是古丝路上商贾旅行的夜宿之所,传说唐僧取经归来时曾在此住了一晚
照片中位于塔什库尔干河畔的圆锥形小屋就是拱拜孜古驿站遗址。这个从远处看像毡房的小屋,据说是用卵石砌成的
亚尔特拱拜孜古驿站简介:
此处距县城30公里,该驿站遗址为一连三间的石头房子,已倾陷。有一间可见原状,是一座用卵石砌成的圆锥形小屋,有点像搭起的毡房。屋门朝东,天窗、屋顶有气孔可供通风。屋内有石砌的残龛,四壁已经薰得乌黑。
遗址附近有文保碑。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全景
在遗址附近看到了一只漂亮的小鸟
这个路牌写的是吉日尕勒古驿站,虽然发音近似,但基尔与吉日在标识牌上应该统一一下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停止给游客办理去红其拉甫国门的通行证了
路上风光
快到达布达尔乡时看到了许多村民往乡里走,在车上抓拍了几张
塔吉克族中老年妇女尚黑和白的沉稳
(10:08)到达布达尔乡了
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这是要开村民大会吧
(10:18)过达布达尔乡10公里左右有一条叉路,此路通向一狭窄山谷地带称为瓦罕走廊,是阿富汗与中国边界所在。这条路我们回程时走了一小段。关于瓦罕走廊后面再详细介绍。
(10:28)麻扎尔村
帕米尔高原风光
(10:43)中巴会唔站旧址也在314国道边。这里离中巴边界线28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
中巴会唔站旧址全貌
大门没开,只能从外面看看了。大门正前方是会晤厅
边上是营房
这里还有一个皮拉力(红其拉甫海关)旧址石碑。红其拉甫海关1993年从这里下迁至塔什库尔干县县城。
快到红旗拉甫时路边出现了许多肥肥的旱獭
这里是高原野生动物保护区。据说保护区里还有雪豹、棕熊、北山羊、盘羊和岩羊等。我们运气不好只看到了些长尾旱獭(红旱獭)
红其拉甫风光壮美,但环境恶劣,素有死亡山谷之称
新疆海拔最高变电站
(11:14)红旗拉甫养护站
过红旗拉甫牧点后一路盘旋而上
俯瞰来路
(11:23)看到远处的红旗拉甫前哨班了
据说这里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最低气温可达-40℃。
塔县与三个国家接壤(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红其拉甫是中巴边境国门,也是喀什通往巴其斯坦的中巴公路国内段的终点
因我们去的时候红其拉甫国门不对游客开放了,所以我们的红其拉甫之旅只能到此为止
红其拉甫前哨班
虽然不能前行,但远远的能看到国门也就知足了
不过在停车场我们只能看到国门的侧面
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国门(网宕侵删)
在红旗拉甫边检停车场拍的国门介绍
帕米尔旅游区介绍
帕米尔旅游区全景图
(11:33)离开红其拉甫前哨班后我们原路返回
因为我是座在副驾位置拍的,所拍风景与过来时略有不同
水布浪沟海关旧址。1977年从红其拉甫下迁至这里,1982年又从这里下迁至皮拉力。
(12:29)麻扎尔村
过麻扎尔村后一片花海
(12:45)过来时看到这个岔路的路标是通向公主堡和瓦罕走廊的,现在看到的是通向卡拉其古。我们决定沿着这条岔路走一段看看。
瓦罕走廊简介:
瓦罕走廊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瓦罕走廊长400公里,宽仅3到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
瓦罕走廊是条横亘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天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唯一陆上通道。它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素有“鸡鸣四国走廊”之称。
看到警示牌了吗?这就预示着游客在这条路上是走不了多远的。在这岔路口处除了竖有边境警示牌,还立有“大唐将军高仙芝经行处”的碑。
高仙芝祖籍高丽,是唐朝玄宗时期的名将。他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地率领集团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在现在的阿富汗境内一战击破吐蕃主力,降服西域七十二国。
大唐将军高仙芝经行处石碑
沿着岔道再往前走5公里,也就是前面山口处,便到达塔什库尔干河东岸的高僧经行碑,也就是当地人所称“三立石”
(13:04)海拔4200多米的罗卜盖孜沟山坡。一路上我们一直没找到去公主堡的路标,却意外看到了在叉路口没有标的“三立石”。
此处是一处高台,上面立有三块高僧经行处石碑。分别为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和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碑。
每个石碑的边上都竖有说明文字牌,但字迹都已经很斑驳了
据史料记载,安世高大约生活在公元二世纪,出家前是安息国(在现在伊朗东部,靠近阿富汗)王子,自小聪明好学,博览国内外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等术。安世高大致在汉桓帝(147—167)前后翻越帕米尔高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他是最早成规模翻译经典的外国来的僧人。他前后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比大唐高僧玄奘早了差不多500年。
东行传法第一人安世高经行处碑
法显在65岁高龄时决心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千难万苦,游历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等古代30余国,最后从斯里兰卡由海路经苏门答腊、南海、东海,从山东青岛崂山上岸,历时14年完成了老年西行求法的壮举。也就是说,法显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东晋高僧法显经行处碑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并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之后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从印度取经归来时路经此处的。玄奘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妇孺皆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
法显与玄奘两人在南亚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印度古代不设史官,现代印度人要了解自己古代的历史,还须求助于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不仅比玄奘早230年、而且比玄奘更惊人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30岁,而法显已经67岁,法显从68岁开始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的佛教文化,78岁走海路北上回国,80岁开始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写出游记《佛国记》。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陆路前往天竺,又从海路返回中国取经求法的大师。
大唐高僧玄奘经行处碑。
在三块高僧纪念碑附近,还立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纪念碑。大约在公元1272至1273年,马可·波罗经行瓦罕,开始了对于中国的深度访问。
离开“三立石”后我们又往前开了一小段路,到了一个村口,再往前就是检查站了。
我们停车找路过的村民打听一下去公主堡的路,很意外的是我们打听路的这个村民曾经在北京打过工,普通话说的特别好。告知我们已经开过了,并告诉我们如何去公主堡
我们原路返回继续找公主堡。
虽说这段路我们没走多远,但风景不错,还遇到了一片花海
黄头鹡鸰
这张照片是之前我们从国道那边过来时抓拍的,从村里原路返回时因为一直在找路没拍照片。
前面是塔什库尔干河,河上有一铁桥,过桥右转就是去公主堡的路了
过河后右转是一条土路,顺着这条路走就到公主堡了。公主堡就在左边的小山包上,据说很难爬的,北半边是流沙坡面不能爬,只能从南侧的砾石坡面爬上去。我们这老胳膊老腿的,在远处看看就行了。
公主堡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主堡简介:
公主堡位于塔什库尔干城南古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古峡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公主堡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所在山头山势峻险,北侧有山沟可通皮斯岭大坂,海拔4000米。是丝路南道上的咽喉。这座古城遗址南面为一东西向土墙,长150米,高约10米。堡墙以土石与树枝相间垒筑。由城垣、重门、地穴和石室等建筑组成,高危险峻,攀登不易。
俯瞰公主堡古城遗址(网宕侵删)
高僧玄奘从阿富汗东归的时候经过了这个公主堡, 又由这里到达了朅盘陀国的都城“石头城”。
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汉族的公主远嫁波斯王子。当送亲的队伍途经某个地方时,突然遇到匪乱,使者和卫队为了保护公主,就近找了一个陡峭的山岗,把公主安顿在上面,四周严密把守以保万无一失,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过了不久,匪乱渐渐平息,护亲使者恭请公主重新启程,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件事连公主自己也说不清楚。后来公主身边的侍女说,公主困在山顶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中来到山上和公主幽会,公主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这个解释肯定是波斯王子不能接受的,可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公主也不能这样回娘家。忠心的使者只有一个选择,就地安营扎寨,在山顶上“筑宫起馆”,把公主正式安顿下来,并拥立为王。使者和卫兵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帕米尔高原上就地开荒种粮。第二年,公主生下一个相貌伟岸的男孩,自此以后繁衍生息,成为玄奘途经时“朅盘陀国”的祖先。当年这位公主避乱的地方,就被称为“公主堡”。
不过据考证,公主堡实际上是一处军事堡垒,由于它地处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位置,其作用是保卫古丝绸路的交通安全。
公主堡全景(网宕侵删)
100多年前,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根据《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也找到了这个公主堡,这是当时斯坦因绘制的公主堡地图
这是我们从公主堡返回时拍的照片。可以看到塔什库尔干河与铁桥,左边的红顶房子是卡拉其古边防连的驻地
卡拉其古是塔吉克族语,意指“黑洞”或“咽喉”。卡拉其古是瓦罕走廊的入口,卡拉其古山口的哨所位于 中、阿、塔、巴四国相界的瓦罕走廊“咽喉”要塞。
前面就是卡拉其古边防连驻地。到此能看的基本上都看到了,我们就原路返回314国道了。
(14:15)我们又回到了与314国道交叉的路口。远处是“大唐将军高仙芝经行处”的碑
返回路上遇到不少巴基斯坦大货车
(15:10)回到塔县县城
别看前面那头牛现在老实的站在路边
我们过来时它突然冲向路中间。整个一个碰瓷的
塔县县城有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另外一个是中石化。我们从红旗拉甫回来后,原本也想加油来着,但看到中石油外这么多排队的车,就去了中石化,结果告知没有油了。等第二天我们去中石油加油时同样告知没有油了,最后还是在中石化加上的油。每天只有一个加油站有油,这是协商好的吗?另外当时两个加油站都只有92#汽油。
我们当天的行程:
第64日(7月17日)停留:塔什库尔干,前往红其拉甫国门; 天气状况:10—25℃,晴转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