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中心区的小众游览地:孤山 #我的初夏旅行报告

作者:聪明鸡 显示图片

西湖是杭州的旅游中心,西湖区域内竟然还有游人稀少的“小众”游览地吗?
有啊!
今天就来游一个:孤山。


西湖北域的一座岛屿就是孤山。孤山面积20公顷,高度38米,东侧有白堤和断桥,西北角有西泠桥分别与陆地相连。
以孤山的位置似乎不该被冷落,但事实是游客大多沿湖漫步而过,除非特意,少有人去孤山深处一探究竟。


作为“西湖三绝”之一的孤山:所谓“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即是了。
断桥和长桥都有与爱情有关的故事:断桥因是白娘子与许仙相遇处成为第一情人桥,长桥则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而愈加的长上加长。
孤山其实并不是孤山孤岛,上面已说明它是有一架桥和一条堤与陆地相连的,孤山的“孤”实则是“孤家寡人”的那个“孤”,因为孤山曾是皇家御花园和皇帝行宫,就有了“孤”山之名。

孤山虽然不大,却胜迹荟萃,游览它,跟我来!

孤山路是孤山南侧、接续白堤直到北山路的一条公路,从孤山路东侧往西步行,左侧是西湖,右侧是孤山。


孤山路开始的标志性建筑是“明鉴楼”,这是一座民国建筑,又叫做“逸云寄庐”。小楼位于孤山一角,前临白堤,东墙和北墙临北里湖,如果登楼望远应该是视野开阔美景尽收了。



小楼的装饰风格兼有中西特色,立柱顶端装饰西式的茛芍叶子雕花,木制挂落的花纹是中式的万字纹。


小楼现在挂有四块牌子:浙江钱江画院、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浙江苍松书画社,建筑内部不开放,可以在外面绕场一周。

从逸云寄庐往前走是浙江西湖美术馆、蔡元培与林风眠的铜像、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旧址的标志、还有浙江省博物馆。




蔡元培与林风眠因教育与艺术相识相知相交,并都为杭州的国立艺术院及中国美术教育做出杰出贡献。



西湖美术馆和浙江博物馆参观过的观众比较多,我就不在这里赘述,我单独说一下博物馆西部的文澜阁。

文澜阁,是孤山南麓(孤山路25号)的一座中式建筑群,现在浙江省博物馆内。
文澜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目的是用于保藏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据相关资料:《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七年(1787年)开始编撰,收录了3462种图书,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体量浩大,有360多位高官、学者参与,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后至乾隆五十四年(1804年)共誊抄7部,乾隆帝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即“北四阁”和“南三阁”。




时光过去二百多年,经历岁月与战火毁摧,七部原本之中,只有文渊阁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北山九州台新建文溯阁)和文澜阁本(半部)传世至今。



文澜阁及藏书的命运:
杭州文澜阁仿造宁波天一阁建造,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六开间,外观二层,与天一阁不同的是两层中设计了夹层,实为三层,是为增加藏书空间。





文澜阁所在地前身是康熙皇帝行宫(建于1707年),雍正五年(1727年)将行宫改为圣因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寺内建文澜阁,用来保存四库全书。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事波及扬州、镇江、杭州,南三阁中文汇阁、文宗阁及藏书全部烧毁,文澜阁有部分藏书保留下来,之后,库书残部转辗于杭州西溪沐风庵、上海、杭州府学尊经阁等地。光绪七年(1881年)文澜阁重修,并建太乙分青室、临湖牌坊,库书又运回文澜阁,并拾残补缺,基本补齐,但由于经费短缺,原藏书用的书架改为书橱、书函改为夹板。
因文澜阁地处山脚,较为潮湿不利于库书保护,1911年,四库全书被移送安置于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从此书阁分离。
文澜阁中两通御碑:
目前,院内除文澜阁、太乙分青室等,院落里还有两通御碑,一通乾隆御碑,一通光绪御碑。
《杭州文澜阁碑》,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御碑为乾隆皇帝撰文,当时的一品顶戴兵部尚书浙江巡抚谭钟麟录写。内容是关于乾隆帝考虑到“江浙人文渊薮”,为光大文治,在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庋藏四库全书基础上“……再誊抄三份,分藏于扬州、镇江、杭州,使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我国家藏书……”的御旨。


《光绪御碑》碑阳即正面是光绪御笔题“文澜阁”,背阴即背面记录了光绪七年,谭钟麟奏请修复文澜阁、颁发匾额,也记录了奖励修复、重抄、补录散失书籍的藏书楼传人丁申丁丙兄弟事宜。此时谭钟麟已由兵部尚书升任陕甘总督。



孤山路28号,与浙江省博物馆一墙之隔,两扇涂浅绿色油漆的大铁门,将这里与热闹的西湖隔开为一静一动两个世界,它就是浙江图书馆旧址,原名“孤山馆舍”,现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它与四库全书也有过不解之缘。


孤山馆舍与四库全书:
浙江图书馆成立于1900年,原址就在孤山馆舍,目前占地5000平方,院内有三座建筑。
院子里的两栋西式小楼,正对大门的一栋是红砖色楼,称“红楼”。红楼建于1903年,原拟接待德国皇太子访华之用,后成为达官贵人的娱乐场所。红楼右侧是一座白色小楼,建于1911年,外墙皆为白色,又称“白楼”。
因文澜阁的环境不适于藏书,四库全书曾于1911年和1912年转移至孤山馆舍的红楼和白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库书曾被迫西迁,离开孤山馆舍,先后转辗浙、赣、湘、黔、川五省,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四库全书才得以顺利返回杭州。
在红楼和白楼的后面,孤山半腰,还有一座粉墙绿瓦的“青白山居”,原本是国民党要员杨虎出资于1936年修造的别墅,1953年由国家出资收购。1954年四库全书曾入藏青白山居。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在孤山这一隅的经历可谓传奇,直到2002年,它被安置在浙江图书馆新馆善本书库,才算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时光如梭,“文澜阁本”被毁的那部分在出产近100年后又被补全,迄今已是又过去了140年,为了古籍的保护传承,这中间有多少人和事令人唏嘘慨叹呢?
淳化阁帖碑石:
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传奇到这里告一段落,孤山馆舍里还有另一个传奇。
孤山馆舍的红楼旁边通往青白山居,要通过一条碑廊叫做“文澜石墨”,里面是两面由碑刻片石贴砌成的碑墙。




1994年,浙江图书馆将馆中将所藏碑刻展览保护,制成碑廊,其中含有颇为珍贵的“宋代淳化阁帖”石刻。可能因当时对这些碑刻没有深入考证,或砌墙的工匠对这些碑石并不通窍,导致很多的碑石上下颠倒、次序混乱。到2008年以后,这些宝贵的碑刻墙才用玻璃幕覆盖做了进一步保护。





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是杭州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从1904年创建就座落于孤山(现孤山路31号)。


从孤山的南侧和北侧都可参观,南侧以园林为主,北侧推荐中国印学博物馆。






半环孤山那条贴着北里湖的道路就是孤山后山路。沿后山路步行,可以经过一些与杭州历史有关的遗址、建筑、碑刻,而且后山路即使在旺季游人也并不很多。


从印学博物馆出来右转就是后山路,沿着后山路可以依次经过:
运动场


中山纪念亭和纪念林,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


玛瑙坡,因山坡上有很多鲜艳的碎石,故名,北宋时曾建有玛瑙寺。


放鹤亭是一座保存有一通康熙皇帝临董其昌《舞鹤赋》的书法刻石,“放鹤亭”三字也是康熙皇帝所题。



放鹤亭旁边就是“梅妻鹤子”的宋代隐居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墓,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被称为古今咏梅第一佳句,无人能出其右。



林净因纪念碑,林净因是一位杭州人,1249年跟随他的师傅去到日本,并将中国制作馒头的技术传至日本,成为日本馒头和点心的始祖。在日本有为纪念他修建的“馒头神社”,而这块纪念碑,是林净因的后裔来杭州祭祖时立的。


林社,实是杭州太守林启纪念馆。林启是福建人,清光绪二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光绪二十二年,调任杭州知府任杭州太守,守杭五年政通人和。


林启是杭州近代教育之开拓者,浙大前身的求是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前身浙江蚕学馆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




如果从印学博物馆侧登上孤山可以假装爬爬山,因为爬这个“山”真的不费力。孤山在清代曾建有皇帝行宫,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营建行宫和御花园,中山公园就是当年的御花园。
领要阁、绿云径、四照亭,都是乾隆皇帝御题的“行宫八景”之一,现在只遗留一些台基、台阶和假山石。


领要阁,意喻湖山幽邃,不可胜穷,只能领略大意。


绿云径,因密林拢翠,烟云滋润,假山奇峰如烟云飘然。


四照亭,是由当年浙江巡抚李卫建造,按康熙皇帝御题“云峰四照”之意,取了“四照亭”,原亭子已毁于台风,只有台基为清代遗物。



敬一书院。
杭州敬一书院是一座清代院落,由当时的浙江巡抚赵士麟在孤山上亲自创建和担任主持,立意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近年进行了修缮。




康熙年间,赵士麟曾为治理台湾献计献策,也曾为杭州治理杭州疏浚运河筹资捐款,在敬一书院亲自讲学授业。赵士麟离开杭州后,敬一书院成了纪念赵士麟的赵公祠,外墙上“孤山一片云”五字也是杭州人对他的褒扬。


孤山虽是一小岛,但碧波环绕,山林小径,亭、园、阁、社,胜景荟萃,如在饱游西湖之后再来此处登高揽胜,绿荫深深,别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