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
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山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深深吸引着我,“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的紫禁城,民间的故宫,王家归来不看院。”“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这些地方早已印在了记忆里,说走就走去旅行,明天出发!
第一天:客车7:00从党校出发,9:30到安阳,10:30到林州,11:40潞城服务区午餐,12:10继续出发,14:30到达洪桐大槐树景区。14:40进景区,16:50出景区,17:00从洪桐出发,19:40到达平遥古城,办理入住手续。平遥小吃街晚餐后夜游平遥古城,10点回到宇峰宾馆。
第二天:5点起床,晨游平遥古城,7:30早餐后继续游平遥古城。9:30出发,11:00到达王家大院,游览两个小时,午饭后13:30出发经左权县、邢台、邯郸、馆陶、聊城。8:40安全到家。
王家大院 | 这是一座民间的故宫,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近年来,很多影视的拍摄都在王家大院取景,例如:《榆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吕梁英雄传》、《杀虎口》、《古镇大河》、《沧海桑田一百年》等一系列经典电视剧相继在王家大院开拍杀青,这样一个古朴中透着繁华的民间豪宅,掩映在连绵群山之中,色彩如黄土高原一般的大院走进了大众视线。
王家大院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整个大院包括四大建筑群:高家崖、红门堡、文庙和王家祠堂。建筑格局采用了源自西周的“前堂后寝”庭院风格,行走期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官宦门第宗法礼制的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无怪乎被冠以“民间故宫”“王家归来不看院”等诸多美誉。
王府大宅门大红灯笼映着门楼,黄土烧制的砖墙,原木构架的亭台,一片夏色中掩映着大院的沧桑和古朴……
走进高家崖,迎面便是一段颇为陡峭的上坡道…
门厅
上坡后,迎面一片开阔,悠远的长街右侧只有两座门厅,其一高而窄,其二矮却宽,大红灯笼之上依稀“诰授”、“大夫”的字号彰显着其间主人的显赫与荣耀。
王汝聪大院
眼前这座门庭高而窄的院落是长兄王汝聪的居所,因其辈分为长,官职却比王汝成要低,故成此建筑规制,门庭正对的照壁是 狮子 滚绣球,有喜庆吉祥的寓意,照壁雕饰精美、“花团”锦簇,一派富贵气息。
进门之后,迎面是一正两偏的房屋布局,庭院正中置一口大水缸,防火、加湿的用途。
站在庭院之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各种雕饰,大到门窗廊额,小到立柱基石,其间主人似乎不愿意舍弃任何一处角落进行雕琢,以兆祥瑞,以祈富贵。虽然经过了百年的风雨沧桑,大院已经剥落了原来明丽的色彩,但这些雕饰却非常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形巧夺天工,其神栩栩如生。
镂空风景雕花的副窗
精美大气的柱基石雕
继续行至大院深处,便是主家卧室,打量其间,仿佛一瞬间又穿越到了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之中,方还历历在目的精雕细琢都湮灭了。简单典型的窑洞式主卧室,古雅朴实的家具卧榻……
沿着两侧拾级而上,触手是鱼跃龙门的石柱 ,极目是雕饰考究的廊檐,无处不精,无处不美!
大哥王汝聪故居二楼现供奉的是王氏祖先以及王氏族谱,体现了 中国 家族嫡长传承、子孙有序的传家观念。
站在王氏祖先的视角上俯视王家大院,黄土的气息沉淀的都是岁月的痕迹。
王汝成大院
两个院落之间有拱门连接,走进相对位高权重的弟弟王汝成的院落后,便是一派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了~
从二楼俯视大院,王汝成大院的装潢明显比哥哥王汝聪的要富丽堂皇很多,开放式的木质回廊变成了封闭式的青砖结构,门顶的雕饰也更加华美。
一楼的主卧室与王汝聪院落的也大有不同,墙壁增加了粉刷,家具更加考究精美,便是墙裙的彩绘也更加精巧明丽,处处彰显着位高爵显的等级差距。
向前院行去,俯仰之间都是讲究,就看这大巧不工的南瓜,便是一个“多子多福”的好兆头!
古人多有供奉土地的习惯,作为如此讲究的王氏望族,这里自然少不了土地庙的供奉,只是这座土地却非是一般搭建的小庙,而是嵌于墙壁之中,仿佛空中楼阁,精致小巧,别具一格。
大院设计者不愿放过任何一处空间,便是寻常行走的小巷,墙壁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壁画,寓意富贵、寓意 长寿 、寓意吉祥、寓意昌隆。
养正书塾
位于两座大院中间的小院,这里有两处雕刻在王家大院众多三雕艺术品中都算的上是精品中的精品!
第一个是书塾门框,门框两边雕以修竹,竹节自下而上次第变长,寓意节节高升,门框之上雕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以竹为主,与侧边的竹子浑然一体,点缀以梅兰菊,寓意高风亮节。
第二个是辈辈封侯,雕塑位于一处并不太显眼的台阶处,主体为一只大猴子背着一只小猴子,寓意辈辈封侯,富贵 永昌 。
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的台阶
下图据说是国宝级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图,不过可惜大清王朝只坚持了两百六十多年。
走进正院,屋檐上“规圆矩方”四个鎏金大字有何端倪,我凝视了许久,发现其中“矩”字多了一点,这个寓意是“多一点规矩”,巧妙!
从王汝成大院出来,迎面是一面五福临门的照壁,正对着开阔的院门,好不气派!
赏月小亭
出门右转,经过一处小院,院中最为雅致之处莫过于院墙上的赏月小亭,遥想兄弟二人对月饮酒,畅谈国家大事,抒发政治抱负,规划家族发展……怎不令我们这孤独的一代欣羡不已!
从一处角门走出小院,便也出了高家崖,这里有一处开阔的平台。左手边,极目可得长空、可得远山、可得村落的炊烟袅袅,右手边,则是红门堡的围墙和角楼,在昏黄的天色之下更显沧桑。
高家崖与红门堡之间有桥连接,使本来被道路分割成两处的王家大院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往来也方便了很多。
红门堡位于高家崖右侧,依山而建,四四方方,堡中共有四排院落,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想来,这里应该是普通的王世子孙聚居的地方。
红门堡中各个庭院的建筑样式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当然现在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展览散落四处,我并没有去一一探访,只就近路过一两处院落,感受一下沉淀了历史的沧桑即可。
门票35元,单独收费!
主巷道
走到主巷道,继续直接奔高处。
红门堡最有特色的建筑基本集中在最高处,这里不同于构成“王”字的三排规规整整的建筑,风格上显然随意了很多,置身其中仿佛误入御花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繁花似锦”、“绿树成荫”。
出门右手边登上城墙。
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起来!
院墙
登上红门堡的院墙,视野瞬间开阔了起来,可以更好的感受王家大院恢弘的气势。
沿着最高处的围墙一路前行,一直绕到红门堡的南墙,一路上移步易景,于强烈的层次感和古朴感中感受王家大院的文化沉淀和建筑艺术!
古井
在红门堡最前排建筑的两侧各有一处古井,左曰龙泽,右曰凤泉,我想这不仅仅只是红门堡民众的水源,更是风水中的“眼”,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王家大院中轴线
角楼
文庙,一般是用来供奉孔圣人的,同样也是祈请学业和仕途的地方。静升王氏的文庙想来也是一样,只是因为时间问题,此行只是从门前经过,并未游览。
文庙外“鲤鱼跳 龙门 ”的大型石雕照壁
王家祠堂
文庙的右侧不远处是王家祠堂,也就是“ 孝义祠”。祠堂在中国古代算得上是一个家族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了,不仅仅是供奉家族祖先,更是个小型“法庭”,家族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大多在此进行。没有开放,无缘瞻仰王氏祖祠的威严和风采。
开放时间: 08:30-17:20
门票价格:成人票55元,半价30元
游玩时长:2~3小时
平遥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古称“平陶”。北魏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为平遥。城内街道纵横,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为当时的金融中心,影响巨大。其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中国四大古城是指安徽黄山的徽州古城、四川阆中的阆中古城、山西平遥的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的丽江古城。
外部交通
1.高铁动车:平遥古城站下车,乘坐108路公交车,古城北门或火车站下车。
2.普通列车:平遥站下车,步行至古城,约10分钟。
内部交通
古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景点分布的也较为集中,步行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在古城待的时间较短又想逛遍古城的话,还可以选择乘坐游览车。另外,古城的一部分区域被划为步行街,车辆无法进入。如果开车前往的话,需要将车停在指定位置
酒店住宿
住宿分为古城内和古城外。城内大都是些特色客栈,城外一般为快捷酒店。建议选择古城内的客栈。方便之余,还能感受特色的民俗风貌。推荐住在西大街上,距离县衙只有几百米,且相对较为安静。客栈一般都提供高铁接送站服务,含当地特色早餐。非旺季的情况下,选择价位在100-200元之间的客栈就可以。
特色美食
古城内饭店食摊众多,有特色美食,如飞刀削面、莜面栲栳栳、 平遥牛肉、小米月饼、碗秃等;也有日常小吃,炸鸡排、臭豆腐等。
门票信息
古城本身是不收门票的,但是进入景点需要购票。全价票125元,有效期3天。在有效期内可自由选择景点进行游览,每个景点只能进入一次。扫描部分景点二维码,可听取免费讲解。
主要景点
古城通票包括古城墙、日升昌、县衙、城隍庙、协同庆、同兴公镖局、文庙等20余个景点。由于收费景点大都是票号,内部大同小异;因此,如果时间不充裕,可以选择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如日升昌、协同庆;县衙、古城墙是必去的,其余可以按停留时间自主选择。
中国四大古城墙:
陕西西安古城墙、湖北荆州古城墙、山西平遥古城墙、辽宁兴城古城墙。
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重筑,由夯土城垣变为砖石城墙。墙身以土夯实,外包青砖。设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大多数人都在登城后,聚集在城楼那里照相,很少有人能够绕城一周,所以城墙上看起来空无一人,只能偶尔遇到几位摄影爱好者。漫步于古老的城墙上,仿佛能想像到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见过南国的花红柳绿,也见过北国的万里冰霜,却从未如此触动人心。站在城墙上向内眺望,为古城平添了一丝烟火气。
平遥县署:落于古城西大街,始建于北魏,定型于明清,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沿中轴线一字排开。大堂前东西厢为吏、户、礼、兵、刑、工房;衙署东部有彰瘅亭,自南而北又有钏楼 、土地祠 、侯祠、粮厅和花园 ;西部有申明亭,往北有重狱、女狱、轻狱、洪善驿、督捕厅和“马号”。每天固定时段还能看到“县太爷升堂断案”的表演。县署是平遥古城中最值得看的景点之一。
古市楼位于古城南大街,是全城的中心,也是标志性建筑。现存市楼为清康熙年间重建,高三层,木结构,屋顶覆以黄绿色琉璃瓦,是古城最高建筑。楼下有一口金井,及数座清代石碑。
平遥票号:道光三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雷履泰出任总经理,并很快在全国40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
道光六年,在平遥城多年经营数家商号的介休县北贾村大财东侯培余,先后将蔚泰厚绸布庄、蔚丰厚钱铺、蔚盛长 绸缎庄、天成亨细布庄、 新泰厚绸缎庄等5个商号均改营为票号,组成了著称于世的平遥“蔚”字五联号。
道光十八年,日升昌东家和掌柜议定,由日升昌票号出资,成立日兴中票号,以增加与“蔚”字五联号的抗衡力量。从此,平遥票号发展到7家。
咸丰十一年始, 平遥票号进入蓬勃发展期。此后三十年间, 平遥票号在各地的分号遍布全国68个城市和商埠重镇,成为“汇通天下”的主力军。
文庙即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
平遥会馆
又见平遥
整部剧讲述了一个关于信诺与传承的故事,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以往坐着观剧的惯例,而改为走着看,由观众变成了吃瓜群众。现代人与先人不同,很难理解所谓的重义守诺,更难认同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但这不正是身为一个人最应具备和追求的品质吗?因为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使得故事情节有诸多不如意,但精神内核足以打动人。
门票及演出信息
1.票价:238元。
2.演出时间:14:00,19:00,周一停演(长假期间不停);旅游旺季、节假日临时加场。
洪洞大槐树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后返回温馨家园。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历史的风雨早已冲淡了人们关于祖先的记忆,却忘不了先辈来时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700余年的时间。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如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
根雕大门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寓意大槐树后裔同根、同源、同祖、同心。
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上雕刻有十二生肖、八仙庆寿、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等民间吉祥图案。影壁最突出的“根”字,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所题写,两旁“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大字,寓意追本溯源不忘祖、饮水思源不忘本。
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碑阴《重修古大槐树碑记》中详细记载了古大槐树遗址的重建过程。两边有一副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 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一堂两阁是祭祖堂、溯源阁、望乡阁的合称,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内供奉着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神位,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庙祖祠,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东侧的望乡阁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休息饮茶的地方;祭祖堂西侧的溯源阁内围绕老家文化主题,展示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成果、楹联书法作品、摄影作品、工艺品等。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前面我们看到的老茶室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回乡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们开辟了这个茶室,它的作用、意义和原来的茶室都是一样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阁整体布局也凸显了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这一主题。
西桥取名莲馨桥,有两层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当时县城高而四周低,人们蓄水植莲。到夏天莲花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莲花城”。其二“莲馨”谐音“心连心”,喻指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中桥取名槐香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里是槐树的故乡,到处充斥着槐花的香气。二是槐香的谐音是怀念的怀,故乡的乡,意思是大槐树的后裔永远怀念自己的故乡。
东桥取名鹳鸣桥,是借鹳鸟的鸣叫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谣里的老鹳指的是一种体型像鹤的水鸟,但脖子和身子比鹤短。以前在汾河边常看见它们大片的觅食,在大槐树上筑有巨大的窝。
石经幢是典型的经幢作品,建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景区最古老的文物、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明代迁民的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移民浮雕图由青铜制成,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自左至右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途中,讲述了第一次迁民、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是一个富有趣味的故事。
民俗村以依托洪洞本地特色的仿民大院为主体,根据不同生活水平建造布置,有农家车马院、民俗婚庆院、明代四合院、行医人家院、纺织编织院等,展示民间传统作坊、本地风俗、特色工艺等,还有本地特色的打麦场、水井房、水磨坊、茶楼等,让游客感受本地传统村落的民俗氛围。
莲花塘位于景区民俗村正南方向,塘内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片区域种植莲花,夏季莲花盛开景致迷人,是游客观光休憩的理想地。洪洞自古就被誉为“莲花城”,清朝道光年间进士祁隽藻,在游洪洞后,给他的弟弟寄诗一首,内有“莲花好城廓,槐树旧村墟”之句,后来人们就称洪洞为“莲花城”。
望亲亭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美女不倒翁!
民俗村最南面那个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魁星楼的旁边还设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称为“璇玑”,也叫魁,又因为四颗星排列如“斗”字,也称“斗魁”。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槐木化石
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
洪崖古洞建在这里与洪洞可是大有渊源的,因为洪洞这个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与城北“古洞”。“洪崖堑壁”与“古洞连云”这八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楼采用的是全木质框架结构,总高11米,南北长23.65米,东西宽13米。一层是洪洞特色的农家纯绿色无公害产品,二层是仿明式的茶馆。茶楼不仅仅是一座民间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华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习俗在洪洞的直观体现,可以让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热情,并了解老家的质朴民风。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元末明初战争的浩劫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共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移民活动,同时也创造了凝聚着国人信仰的大槐树根祖文化。明初移民后裔如今遍布神州大地,无论在哪里,只要提起大槐树,就有了回家的亲切感。
一、大槐树下的移民潮
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广济寺建于唐朝,到明朝时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寺旁有一株古槐,相传是汉朝所植。明初规模浩大的移民,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走向神州大地。
明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当然,规模如此浩大的移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明朝组织的移民,事实上并不都是洪洞人,还有来自太原府及泽、潞等州的民众。但是,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山西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县。
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输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阳府及汾、沁、辽、潞、泽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
为什么要在洪洞县集合呢?因洪洞县交通便利,“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正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之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随着离人泪的。明朝组织的移民,都被集中到大槐树下集合,当他们回首与故乡作最后的告别时,看到的就是大槐树,和水鸟老鹳在树上搭的窝。
大槐树移民后裔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遍布神州大地。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触摸先辈的痕迹。
大槐树组织万人祭祖大典
有一个流传以久的说法,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脚的小趾的指甲是复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还有一片小指甲。“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如果你的小趾指甲不是复形的,那你一定不是大槐树移民后裔。“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脱下鞋子,“验明正身”吧。
二、今天的大槐树还是当时的大槐树吗?
当我们寻根洪洞,所看到的大槐树,其实已经是汉槐的第三代了。
第一代大槐树是汉朝所植,历经千年风雨,到明初仍然生机盎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据《洪洞县志》记载:其“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古槐上构巢,经年累月,树上的老鹳窝越来越多,成为洪洞县的一大奇观。
明初,民众就是从这株古槐下集合,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株汉槐见证了每一个人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同时也为人们守护着背不走的故乡。
后来,这株汉槐连同广济寺都被汾水冲毁,并在明朝末年就干枯了。幸好,大槐树东边又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大槐树,历经400多年光阴流转,到解放后才逐渐干枯。
1974年,二代大槐树被飓风吹到,洪洞县政府拨专款整修,将大槐树重新树立起来,1999年采取了防腐措施,作为迁民的见证。
在第二代大槐树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大槐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已亭亭如盖矣。大槐树生生不息,以其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根祖文化,凝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元末明初战争的浩劫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共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移民活动,同时也创造了凝聚着国人信仰的大槐树根祖文化。明初移民后裔如今遍布神州大地,无论在哪里,只要提起大槐树,就有了回家的亲切感。
山西八大怪:
第一怪:路边灰土当煤卖、
第二怪:山西陈醋一道菜、
第三怪:汾酒窝头把客待、
第四怪:刀子削面比飞快
第五怪:烧饼要用石头块、
第六怪:土豆白菜论麻袋、
第七怪:山上挖洞当房盖、
第八怪:新娘盖头给驴戴